中日经济对比

合集下载

中日经济对比

中日经济对比

GDP超越日本之后的思考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迅速缩小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

以中国与美国和日本的比较来看,1978年中国的GDP是2159亿美元,美国的GDP是22959亿美元,美国的经济规模是中国的10.6倍。

到了2010年,美国的GDP是146604亿美元,中国是58791亿美元,美国的经济规模降成了中国的2.5倍。

再来看中日之间的差距,1978年日本的GDP是9713亿美元,我国是2159亿美元,日本是中国的4.5倍,但到了2010年,日本的GDP是54607亿美元,我国的是58791亿美元,已经首次超越了日本。

看了这些数字,人们都会为中国感到自豪。

中国GDP超日本正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这对不少渴望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国人来说,自是盛事一桩。

有许多人会有疑问,中国韬光养晦的时代似乎应该结束了吧?但是GDP虽然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核心指标之一,却并不是唯一指标。

过于强调GDP的重要性,而忽视其他方面,就不能对目前中国的经济现状有准确的认识。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运用所学内容,通过中国和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进行对比,对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进行探究。

1.从人均来看温家宝总理有一句名言:“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的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

”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任何问题都会变成富有中国特色的问题,从而不能以正常的观念去看待它,GDP总量更是这样。

中国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2009年中国有约13.3亿的人口,日本约为1.3亿,中国人口是日本的10倍。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贫乏,而中国则相反。

中国的经济的增长是建立在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上的,中国虽然GDP总量已经超越日本,但是2010年日本的人均GDP为42325美元,中国的人均GDP为4283美元,中国仅为日本的十分之一。

同期的世界人均GDP为8985美元,中国尚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中日两国企业薪酬制度对比

中日两国企业薪酬制度对比

中日两国企业薪酬制度对比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日两国作为亚洲两大经济体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其企业薪酬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从薪酬水平、薪酬构成和薪酬管理三个方面对中日两国企业薪酬制度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两国企业薪酬制度的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薪酬水平对比1. 中日两国企业薪酬水平中国企业的薪酬水平受到了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近年来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

据统计,中国企业员工的平均薪酬水平已经逼近许多发达国家,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和知名企业内部,薪酬水平更是高企。

日本企业的薪酬水平相对较高,尤其是在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中,薪酬水平更是属于世界水平。

根据国际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日本的国民薪酬水平明显高于中国,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也属于较高水平。

虽然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已经逼近甚至超越了日本,但是中国的国民薪酬水平仍然相对较低,这也是中国加快薪酬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企业的薪酬构成主要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金、福利待遇等组成。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加剧和员工的需求增长,中国企业已经逐渐加大了对绩效工资和奖金的比重,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日本企业的薪酬构成也比较注重绩效工资和奖金,但相对而言更加注重员工的福利待遇和长期发展。

日本企业的薪酬结构相对较为稳定,一般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

而中国企业的薪酬结构在不同行业和企业之间会有一定的差异,在高新科技企业和外资企业中,薪酬结构更加注重绩效工资和奖金,而在传统企业和中小企业中,基本工资和福利待遇的比重更大。

中国企业的薪酬管理相对较为灵活,并且更加侧重于员工的绩效评价和奖惩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内部管理的规范化,中国企业的薪酬管理也逐渐向着市场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而日本企业的薪酬管理相对较为传统,更加注重员工的稳定性和长期发展,并且倾向于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薪酬管理。

中日两国经济比较

中日两国经济比较

3、中国经济指标与 GDP 之间的关系-----典型变量分析
选取的经济指标如下: 1、中国 GDP(万美元)Y1 2、中国 GDP 增长率 Y2 3、人口(万人)X1 4、就业人员(万人)X2 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X3 6、货物进出口总额(亿元)X4 7、能源消耗总量(万吨标准煤)X5 8、中央财政收入比重 X6 9、外汇储备(亿美元)X7 10、黄金储备(万盎司)X8 11、科研和开发机构专利申请授权数(件)X9
图 2.1 相关阵的特征值、累计贡献 由图 2.1 可以看出,选取 3 个公共因子。累计贡献率为 76.62%。
5
图 2.2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因此,得出 3 个因子得分函数: F1 =0.97x3 ∗ +0.97x2 ∗ +0.95x10 ∗ +0.81x1 ∗ -0.02x8 ∗ +0.46x9 ∗ -0.31x4 ∗ -0.04x6 ∗ +0.01x7 ∗ +0.48x5 ∗ F2 =-0.07x3 ∗ -0.07x2 ∗ +0.21x10 ∗ -0.03x1 ∗ 0.78x8 ∗ +0.66x9 ∗ +0.53x4 ∗ -0.72x6 ∗ -0.16x7 ∗ -0.37x5 ∗ F3 =-0.15x3 ∗ -0.15x2 ∗ -0.11x10 ∗ +0.08x1 ∗ -0.10x8 ∗ +0.03x9 ∗ +0.26x4 ∗ +0.55x6 ∗ +0.89x7 ∗ -0.60x5 ∗ 第一综合因子为 GDP 综合指标,第二综合因子为贸易综合指标,第三综合指标为资产能源。
(1) 、标准化变量的典型变量系数------------------------------ 3 (2) 、标准化方差被典型变量所解释的比例------------------------3 (3) 、复相关系数平方-

中日经济关系发展前景探讨

中日经济关系发展前景探讨

中日经济关系发展前景探讨中日经济关系发展前景探讨一、中日经济合作的历史与现状1.1 中日经济关系的历史回顾1.2 中日两国经济现状的对比分析二、中日经济合作的机遇与挑战2.1 中国与日本经济结构的互补性2.2 中日经济合作中存在的挑战三、“一带一路”与中日经济合作3.1 “一带一路”政策的背景与意义3.2 中日经济合作与“一带一路”政策的契合点四、中日经贸互补优势与争端4.1 中日经贸互补优势的分析4.2 中日经贸争端的原因与解决之道五、中日经济关系发展的战略思考5.1 促进中日经济合作的发展战略5.2 中日经济合作的战略布局规划1. 案例一:中日贸易逆差问题在近几年中,中日贸易逆差成为两国经济合作的一个瓶颈。

日本方面认为,中国的出口贸易有价格倾销和政府补贴等行为,导致日本的产业受到了冲击。

而中国方面则认为,日本的出口贸易向中国存在技术壁垒等问题。

因此,两国在此问题上存在分歧。

为解决这一问题,双方可以通过增加贸易额度来实现贸易的平衡性,并且加强两国的贸易往来,促进产业互补发展。

2. 案例二:中日海洋争端在近几年中,中日在东海和南海的领土争端问题不断升级,这也对两国经济合作造成了一定的干扰。

为缓解这一问题给中日经济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双方可以通过借鉴国际法和外交手段,保持互相沟通和合作,尽早解决两国在海洋领土问题上的分歧。

3. 案例三:两国企业的合作项目在两国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两国的企业之间可以加强合作。

例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日本公司联手开发卫星技术,或者是两国的智能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共享,这种经济合作不仅有助于两国企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加深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

4. 案例四:中日签署自贸协定为促进两国经济的合作,中日两国可以签署自贸协定。

这种协定将极大地促进两国贸易的发展和合作,进一步加强了两国经济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同时,自贸协定也有助于促进两国产业结构的互补发展,从而加强两国之间的互信和合作。

中日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比较分析

中日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比较分析


中 日经济 相互 依 赖关 系的 变化
自2 0世纪 7 O年代 , 依赖 已经成为 国际关 系研 究中使用
表 1 年 份
从表 1 、 下页表 2可以看出 , 中国对 日本的进 口贡献 度逐
中国 对 日本 进 出 口贸 易 的 贡 献 度 2 O 0 1 2 0 0 2 2 0 0 3 、 2 0 0 4 2 0 0 5 2 0 0 6
— 1 - 3
6 . 1
4 . 4 2 0 1 0 4 . 9
2 . 4
2 . 7
3 . 1 2 0 1 1 2 . 8
1 . 6
2 . 9
2 . 6 2 0 l 2 ・ 0 . 4
O . 6
年 递增 ,其 中 2 0 0 1 -2 0 0 4年 增 速 较 快 , 由 一 1 . 3 %增 长 到
感性。” 他认为这种依赖是双方面的传递或相互依赖 , 而不是 单 向传递或片面依赖 。两 国经 济问的相互依赖有多种形式 , 如 国际贸易 、 资本流动 、 劳动力转移 、 信息传递 等。随着经济 全球化 的发展 , 国际贸易 已经成为各 国经济活 动往来 的重要 渠道。双边 贸易关 系在 中 日两 国经济合作 中同样 占有重要地 位, 因此本 文采用贸易贡献度来分析 中 日两 国经济 的相互依
赖关系 。
纪以来 , 在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和 日本经 济长期低 迷的背 景下 , 中 日贸易的相互依 赖关 系发生 了巨大变化 : 日本 对中 国的贸易依赖是一条 向上的曲线 , 即中国在 日本 对外贸易中
所 占的地位提高 ; 中国对 日本的贸易依赖是一条向下 的曲线 ,
即 日本在中 国对外贸易 中所 占的地 位下降。在此背景下 , 中 日两国须顺应时代潮流 , 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中日经济实力对比心得体会

中日经济实力对比心得体会

中日经济实力对比心得体会中国与日本在经济方面的惊人对比看完之后不得不沉默中国的经济和日本的经济有高度的依存度。

虽说最近两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了日本,但是现在两国经济都遇到了不同的问题。

日本方面主要是由于国内长期的通货紧缩,日元一直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对于外向型经济的日本来说极大的不利于产品的出口,现在日本的老龄化加剧,人口每年都在减少,国内的市场越来越小,加之主要出口地欧洲和美国经济不景气,与中国的领土矛盾,导致最近些年出口一直在下降,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现在经济处于一个停滞的状况,现在日本政府负债累累。

中国方面的问题主要是长期一直处于国际市场的最底端,几乎所有的核心部件都需要进口,绝大部分的利润都是外国企业创造,近些年来人口不断的老龄化,劳动力开始缺失,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导致世界各国的工厂开始向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南美洲和东南亚转移。

中国近些年来一直承担着世界各国的加工工厂的角色,产品主要外销各国,由于主要贸易对象经济不景气(和上边的日本一样),出口遇到困难,只能转向国内市场,但是国内贫富差距巨大,上层消费有限,下层不敢消费,房地产吃掉了大量的未来消费力,未来几年可能会迎来一个经济放缓的时期。

对中日两国间的经济实力进行比较非常复杂,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比较将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例如,目前我国沿海地区如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城市建设、市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已经接近日本,我国在航天技术等领域以及外汇储备方面甚至超过了日本,但我国在更多领域仍落后于日本。

从宏观经济层面看,日本现代经济制度、金融制度、法律体系、现代企业制度等已经相当完善成熟,而且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尽管目前由于财政困难导致日本的养老金制度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其基础并未动摇。

而我国的现代经济制度正在建设和完善之中,医疗与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要达到覆盖全社会的程度尚需时日。

从发展阶段看,日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目前城市化率高达70%以上,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几乎不存在差距,国内市场处于饱和状态。

中日关系及发展现状

中日关系及发展现状

宋朝时期
同日本的交流达到了顶峰 , 日
本的很多东西都是唐宋两朝传
去的,比如相扑、空手道、艺
妓等等,甚至日语中也有一些 词汇来自于唐宋的汉语,日本
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明朝时期
日本侵略朝鲜,明 朝出兵援朝,日本 战败。日本的一些 日本入侵,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战败


弊端:这种制度被评为缺乏弹性、缺乏理解学生的特别需要和兴趣。由于学生 只修读某个程度的课程,有天资和有学习障碍的学生会被忽略。
造成问题的原因:家长不敢承认自己的子女有特别需要。

案 例 对 比
思 考 ︖
(3)军事
中 国
日 本
(4)政治
中国:
政治体制:
一党执政,多党参政(人民代表大会制
(2)教育
中国的教育理念:
中国现代教育的十大理念: 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发展的理念、素质教育的理
念、创造性理念、主体性理念、个性化理念、开放 性理念、多样化理念、生态和谐理念、系统性理念。
日本教育理念:

日本人对教育(特别是强制教育)抱有几个重要信念。他们认为所有学生有能 力学习知识,学生的努力、坚持不懈、自律能力及非学术上的能力是决定学生 的学业成就。这些学习及行为习惯是能够通过讲课及训练而学回来的。 优点 : 日本全国性的学习范围让学生得到均衡和基本的教育。强制教育让学生 得到一个同等学习的机会,而各学校的财政分配是相对性相同的。
合理区间,实现中高速增长;着力加快产业升级,缩短新旧动能转换期,提高质量效益。
日本:
总体:不大景气 面临的问题:短期内面临对中国经济放缓的影响与对(预计)消费
税上调的顾虑,长期则面临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消费需求长期不足的

近30年来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对比

近30年来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对比

8任联产承包责任制,几年内, 粮食,棉花等农作物生产翻了又翻,由家徒四壁到家家粮满 仓。 1985年之后,人民基本摆脱贫困,农作物生产过剩,很多农 村乡镇开始了商品经营,分布广泛的乡村中心发展成为以农 业服务,商贸旅游,工矿开发等多种产业为特色的新型小城 镇,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1992年,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剩余,农民工涌向城市,加快了 城市化建设,1978年的2000多个城镇发展为2007年的19200个
11
近30年来日本的经济发展情 况
背景:70年的日本已经完成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经济基 本实现了现代化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大国。
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日本已经从外国几十个国家引进25000 多项优秀的技术,成本60亿,总价值2000多亿
12
70年代中期日本发生了经济危机,生态危机,能源危机

17
谢谢观赏
18


1992年,日本设备过剩,人员过剩,房地产过剩 到1997年,经济稍微有点回升

整个90年代是美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是日本经济失去的 10年

14

2001年,日本工厂经济泡沫,经济出现负增长
2005年经济增长率依然很小 2008年再度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15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完成了从统制经济向市场经 济体制转换以后,通过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较为有效地实现 了国家对宏观经济全局的间接控制与调节


10




1978年确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体经济成就 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国内生产总值GDP 增长了14倍,2008年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位 我国对外贸易额从1987年的109亿美元增加到08年 的21838亿,从27位上升到第3位成为世贸组织的重 要成员 在2010年我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 1987年GDP 3201.9 2012年GDP 82000.0亿

令人深思的中日美三国制造业数据对比分析

令人深思的中日美三国制造业数据对比分析

令人深思的中日美三国制造业数据对比分析过去的几年,金融业在中国GDP中的占比稳压日本、德国,甚至个别年份还超过结果是——制造业!进一步的焦虑是,在中国增长日渐放缓、劳动生产成本飞速上升、人口红利加速收缩的当下,中国凭什么来和世界诸强竞争,支撑起整个国家的未来?一番斟酌之后,答案是——制造升级!制造业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日本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

在制造业的一些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甚至■ 昆仑策强过美国。

那么,日本制造到底哪些方面比美国强?在中国准备发力的高端制造领域,年初在“首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论坛”上说的,发展了几十年,中国制造业的效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9.8%、日本的21.3%、德国的24.8%。

2017年,东丽株式会社承认数据造假。

2017-2018年,日本有色金属巨头三菱综合材料公司,旗下多家子公司造中国军转民10它总能在已有的众多高端领域做到顶尖,超过“疲沓”的美国人。

下图是Clarivate Analytics发布的2016年全球最具创新企业100强,美企业,例如松浦,浜井都有其独到的技术实力。

就算是营销做得牛逼的德国德玛吉机床也要和日本森精合资,德玛吉现在生产、成型技术就是由日本掌握的。

在全球化程度已经相当深远的今天,工业加工领域随时会因为人工成本的上升、政策的变化转移到别的国家,但是许的外径公差范围在5.974毫米和5.794毫米之间,大约就是允许有0.18毫米以内的制造误差,当然对内径、牙距、材质,表面处理等指标都有明确的规定。

这个导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的比例世界第一;三是日本核心科技专利占世界第一80%以上。

所以,赶超日本光靠花架子、靠房产、。

中日对比(交通-经济)PPT课件

中日对比(交通-经济)PPT课件

business and life of Japanese people
people significantly, and .
3
increased new traffic demand
Japan’s "Golden Sixties" and shift to
export trade
The period of rapid economic growth between 1955 and 1961 paved the way for the "Golden Sixties," the second decade that is gene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Japanese economic miracle. In 1965, Japan's nominal GDP was estimated at just over $91 billion. Fifteen years later, in 1980, the nominal GDP had soared to a record $1.065 trillion.
.
5
The Contract of the Economy
Similarity
China
Japan
Economy strategy
Both of the two countries encourage export
The enviroment
of economy
Thanks to Globalization, China get opportunity to develop rapidly
Tokyo and Osaka, the two

中日产业经济结构对比

中日产业经济结构对比

第 三 产 业 却 发育 不 良 ,直 到今 天 还 有 这 很 大 的后遗症现象存在 。从只发展重工业而 忽 视 其 他 发展 到 产 业 结 构开 始 进 行 重 大 转 型 之 间 是 个缓 慢 的 发展 过 程 ,先是 由于 改 革 开 放 ,提 出 r产业 转 型 升 级 的理 念 和 政 策 ,第 三 产 业 才 得 以 发展 ,在 此之 前 ,第 三 产 业 的 发 展 根 本 尢 法 与 第 一 二 产 业 相 比 ,上 世 纪 九 十 年 代 ,第■ 产 业才 真 正 的 开 始 稳 定 发甓 ,从 同 内生 产 总 值 的 构 成 来 看 ,第 一 、二 、三 产 业 国 内生 产 总 值 的 比 重 从 19 的 2 4 3 变 化 到 2 0 年 9 0年 7: 2: 1 04 的 1 : 9:0 产 业 结 构 才 得 以有 改 观 , l4 4。 但 是 面 临 的很 大 问题 是 ,中 国 的一 二 三 产 业 结 构 虽 然得 到 了优 化 升 级 ,但 是 产 业 结 构 的科 技 化和 质 量 化 优 势 仍 然 有 限 ,首 先 是 地 区 发展 的不 平 衡 ,第 二 是 产 业 现 代 化 程 度 很 低 , 也 就 是 产 业 中 的 科 技 含 量 不 高 ,这 仍 然是 制 约 着 中 国经 济 实 现 彻底 转 型 的一 个很大桎梏 。
生 以来 并 没 有很 大 的 分界 发展 的情 况 ,而 是 在 缓 慢 过 渡 中实 现 了产 业 的 优 化 升 级 , 首 先是 新 中 国成 立 以 重 工业 为主 的大 兴 制 造 阶段 , 忽 视 了 第 三 产 业 和 轻 工 业 的 发 展 ,这与中国历来发展 工业就是一个短板 有 很大 的关系,所 以为了平衡产业 ,才提 出 _大 力加 强重 工 业 建 设 的 口语 ,这 个 阶 r 段 ,重 工 业 发 展 比重 快 速上 升 ,形成 了达 到 国 民生 产 总 值 中 占有 一 半 的 绝 对 优 势 , 在 这 样 的 情 况 下 ,农 业 的 发展 持 续 平 衡 ,

中日经济对比——分析我国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发展趋势

中日经济对比——分析我国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发展趋势

中日经济对比——分析我国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发展趋势引言中日经济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两个国家在经济领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模式。

本文将通过分析中日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趋势,探讨我国在这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的定义现代物流是指在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以合理的成本和时间,通过适当的方式,将物品从生产地点输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

供应链则是将原材料、零部件和产品从供应商送至最终用户手中的过程,包括采购、生产、配送等环节。

2. 中日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发展状况2.1 日本的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发展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经济体,在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日本以其高效的物流系统和优秀的供应链管理能力而闻名于世。

日本物流企业以其全面性、一体性和高效性而受到国际认可。

日本物流行业在技术、设备和管理方面不断创新。

其使用先进的物流设施和技术,如自动化仓储系统、机器人等,极大地提高了物流运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日本还在供应链管理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通过优化供应链流程和实施信息化管理,提高了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响应能力。

2.2 我国的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发展相对滞后,但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物流运营效率。

我国物流企业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了物流运作的效率和质量。

与此同时,我国物流行业也在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物流管理和服务水平。

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我国现代物流与供应链中的应用逐渐增加,促进了业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3. 我国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发展的优势3.1 市场潜力和消费需求我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和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是我国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发展的重要优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流和供应链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为我国物流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2 电商和跨境贸易的发展中国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和跨境贸易的不断增长也为我国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发展带来了机遇。

中日对比

中日对比

我们的建议
1.在面对外来的政治文化,我们必须吸收外来政治文化的精 华,并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通过一定的政策和手段来引导来弘扬国粹。 3. 闭关锁国、闭门造车不是保护我国的本土文化,是让我国 的发展停滞,让我国的文化不能走向全球,鸦片战争就是最 好的例子。只有文化的开放,文化的交流,才能够更好的促 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4.在国际文化交流的同时,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我国还 应该注重对本国文化的保护。
专家解读
中国:“相对粗放型”经济更 易发展
从数量上来看,中国实现GDP 赶超日本,相对要比较容易。“相 对粗放型”的经济模式,在数量上 更容易达到和完成赶超日本的目标。 专家提醒,除了数量之外,更 应该关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质量。 外放型的投资的确对某一时段的经 济发展影响较大。不过,必需考虑 到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比如,可 持续发展的问题、能源是否绿色等。
专家解读
中国:开始改革开放
专家认为,1978年以后,中国在少 数几个年份进行了变革,为经济发 展注入了强心剂,比如1979年十一 届三中全会,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经济取得长 足发展,GDP总量及其增幅逐年增 加,尤其是1984年沿海城市开放以 后。 1989年到1992年间,中国经济 有些回落,这主要是受经济封锁、 外资撤出等事件的影响。2005年,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日本的一半 左右。
8区。东西距离约五千二百公里。中国领土南 北跨越的纬度近五十度,南北距离约为五千五 百公里。
中日国体和政体
明仁天皇夫妇
中国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 国家。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日本
国家政权:资本主义国家
政治体制: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天皇为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

中日中小企业基本状况比较分析

中日中小企业基本状况比较分析

中日中小企业对比分析一、全然状况对比日本中小企业共万家,占企业数%;中小企业从业人员4168万人,占从业人员比重72.7%;制造业中小企业生产产值164兆日元,占总产值比重%;零售业中小企业销售额112兆日元,占零售业销售额75.7%。

中小企业是日本经济的重要组成局部。

在中国,中小企业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时机。

目前登记注册中小企业为3570万户,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

而中国城镇包括农村进城工作的灵活就业者总计达7000万人。

目前,中小工业企业总产值、销售收进,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不占全部工业总量的60%、57%、40%、60%;中小流通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1978-1996年间从农村转移出的2亿劳动力大多数在中小企业就业;1998年中小企业吸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460万人。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能够瞧出,中日两国中小企业在数量比率、促进就业和制造产值等方面的全然状况特不相近。

对比研究两国中小企业将对借鉴日本先进经验、开展我国中小企业起到积极作用。

二、界定方法对比世界各国政府界定中小企业标准的目的,是为分析掌握企业的规模结构,了解不同规模企业情况,为制定和实施扶持政策提供依据。

因为,中小企业不仅户数众多,是制造就业时机的要紧渠道和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由于规模小又是市场竞争的弱者。

由于经济开展情况不同,中日两国对中小企业的具体确认标准和方法也不同。

日本针对不同行业采纳资本额和雇员人数两项指标确认中小企业,其中制造业等行业的资本金为3亿日元以下,批发业的资本金为l亿日元以下,零售业的资本金为5000万日元以下。

上述三类行业的职工人数分不为300人,100人,50人。

效劳业的资本金为5000万日元以下,职工人数为100人。

中国于1986年在国务院企业工资研究小组下设划分企业类型协调小组。

1988年由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劳动人事部联合制订下发了“关于公布?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的通知〞,划分企业类型的对象要紧是工业企业,划分的依据要紧有以实物产量反映的生产能力和固定资产原值,目前,中国尚未出台专门为中小企业政策效劳的企业规模确认标准。

九一八事变中日两国在战争中的经济对比

九一八事变中日两国在战争中的经济对比

九一八事变中日两国在战争中的经济对比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在中国东北发动战争的事件。

这场战争对中国和日本两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九一八事变前后,中日两国经济的对比以及在战争中的表现。

一、九一八事变前的中日经济对比在这场战争发生之前,中国和日本分别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已经成功实现了工业化,并拥有先进的军事技术和经济基础。

而中国则在经济上相对落后,依赖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

在农业方面,中国的农产品产量远远超过日本。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拥有广阔的耕地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技术水平较低,农业生产效率不高。

相比之下,日本的农业生产规模虽然较小,但其农民的技术水平较高,农业生产效率远远超过中国。

而在工业发展方面,日本远远领先于中国。

日本发展了机械制造、化学工业、纺织业等现代工业部门,拥有大量的先进工厂和技术人才。

而中国的工业则相对薄弱,许多工厂还停留在传统手工业阶段。

二、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九一八事变使得中国东北地区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这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的资源,尤其是煤炭、铁矿石等重要物资,使得中国失去了这些战略性资源的控制权,对中国的工业发展和军事实力造成了重大影响。

九一八事变还导致了中国大量人口的流离失所和经济大规模的破坏。

日本侵略军的战争行为破坏了中国东北的基础设施,包括铁路、工厂和城市建筑等。

这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削弱了中国的工业能力和交通运输能力。

三、九一八事变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则相对有利。

占领东北地区,日本获得了丰富的资源,确保了其工业发展的持续和强大。

日本利用东北的煤矿、铁矿等资源,支持了他们的工业制造。

这种资源优势使得日本在战争中具备了更高的产能和生产效率。

此外,九一八事变也扩大了日本市场。

通过对中国东北的控制,日本能够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市场的控制,不仅能够销售自己生产的商品,还能够剥夺中国的经济主权,使中国对日本商品的依赖提高,从而进一步巩固了日本的实力。

当今中日经济实力对比(2003兼容版)

当今中日经济实力对比(2003兼容版)

不管日本有多发达,中国都能在5年内再造一个日本。
GDP
2020年 10.5×37%=14.385
14.385-10.5≈4.2 ≈
2015年中国GDP是10.5万亿美元,日本GDP是不到4.2万 亿美元。从2016年到2020年,中国保持6.6%的平均增速, 经济总量会比2016年增长37%左右,增量为大约4.2万亿美 元,相当于在地球上新创造出一个日本这样的国家。
GDP和研发投入冲到世界第二的结果。
我们看看最近五年中日科研成果产出的对比,中国全面压倒日本,就
可以看出,中国GDP超过日本的影响是多么巨大,有钱才能搞好科研。 中国GDP,工业产值,工业利润,研发投入和科技产出全面超过了日
本,但是这还不是让日本人最绝望的,最绝望的是双方的差距还在越拉越
大,而日本永远没有追上的可能。
最近在很多网站、论坛和微信公众号里,疯狂地流传着一篇标题类似
《日本究竟有多强大?强大到让人窒息》的文章。然而,事实真的像那篇
文章中说的那么恐怖吗?日本是不是强大到足以让中国窒息?中国的经济 真的就那么不堪一击?
也许日本在某些细分领域还占据着一席之地,但是在整体的 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上,日本与中国已经不是同一个量级的 对手。今天已经是2016年,不是2006年,不是1999年, 更不是1896年,日本已经不是当年的日本,中国也不再是 当年的中国,今天就和大家一起看看中日实力的最新对比, 看看窒息的究竟是谁。
1
3
4
……
2005-2014年世界前1%高被引论文数量
2005-2014年,十年间世界前1%高被引论文数量中国世界第四,占全球 比例11.9%,前三位是美国,英国,德国,中国超过了日本。
如果我们再看发表在国际顶级科学刊物上的文章计算,我们只统计 各学科排名第一位的科学刊物。2014年中国发表在各学科最具影响 力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为5505篇,排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 国,也超过了日本。

中日的明治维新时期经济方面简要对比

中日的明治维新时期经济方面简要对比

日本(特点”破旧”和“立新”)1.经济方面:发展新经济(1)币制改革:1871年币制改革,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货币。

(2)土地改革①内容: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②影响: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3)地税改革:①内容: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税,并以货币税取代原来的实物税。

②作用: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政策提供了保障(4)“殖产兴业”政策①内容: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A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模范工厂,供私人企业效仿。

B由国家兴办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C利用政府力量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具体措施:a政府把铁路和军工企业以外的大部分国营企业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私人资本家。

b政府通过补助金和优惠贷款等形式给予私人资本家资金支持。

②特点:A、重点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B、政府扶持③影响:为日本奠定了工业化的物质基础。

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热潮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工业。

同时期的中国经济几乎在同一时期,中国开展了洋务运动。

在洋务运动中: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

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声、光、电、化、轮船、火车、机器、枪炮、报刊、学校等,打出“自强”和“求富”的旗帜。

提倡兴“西学”、提倡“洋务”、办军工厂,生产新式武器、迠立新式军队,达到“自强”目的。

为了解决军用工业的原料、资金、运输问题,进而大力兴办民用工、矿业和运输业,达到求富,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目的。

洋务派登上清朝的政治舞台后,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中日经济现代化之比较

中日经济现代化之比较

2012年11月刊改革与开放中日经济现代化之比较步志昊(首都师范大学)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中日的交流频繁,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随着西方帝国主义殖民扩张历史的开始,中日两国都面临着“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在西方的步步紧逼之下,改革势在必行,中日均开始了现代化的历程,但是结果大相径庭。

本文主要探析中日经济现代化的环境、路径、结果之对比,在对比的过程中得到启示,为今日中国的现代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日经济现代化比较启示一、中日两国环境之对比(一)中国的社会环境中国处于清王朝的统治时期,政治上厉行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君主独裁。

对外政策上,闭关锁国,清廷大小官员,贪污腐败。

整个政治生态环境极其恶劣。

经济上,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导致民众土地流向封建贵族和官员,农民仅仅依靠微薄的收入过活,天下苍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教育上,自从隋朝就确立的科举制度仍然是清王朝选拔人才的方式,熟读四书五经,精通八股文才是登上权力宝座的不二法宝。

文字狱的盛行更是将“反动”的知识分子打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识时务的知识分子已被文化体制上这个沉重的脚镣控制的不可动弹,更奈何无知的广大民众。

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孕育了早期的农耕文明,农民世代以耕种为生,基本上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

中国自从汉朝以来儒家思想就占有主导地位,儒家思想有好的一方面,如谦卑、忠孝、勤奋,但是坏思想(如封建、传统、保守)的遗毒浸透了每个中国人的每一个细胞。

教育上的专制和思想文化的结果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当新事物刚刚降生,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的时候已经被扼杀了。

这也许也是明朝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还没来得及履行自己的使命就消失殆尽的原因之一吧。

当清廷拖着这样一个古老的躯壳行进的同时,面对的复杂局势不仅仅是以上的种种社会弊病,还有西方的侵略者。

鸦片战争的炮声宣告了天朝迷梦的结束,始终醒不来的确是亿万中国人一颗颗“唯我独尊”夜郎自大的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场协议大事记事件影响1985年9月由美英日德法5国财长在纽约广场宾馆(Plaza Hotel )签署了“广场协议”,目的是让美元对其它主要货币“有控制”地贬值,日本银行在美国财长贝克的高压之下,被迫同意升值。

在“广场协议”签订后的几个月之内,各国开始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贬值。

日元对美元就由250日元比1美元,升值到149日元兑换1美元。

随后几个月内日元升值67.85%。

1987年1、纽约股市崩盘。

2 、美国财政部长贝克向日本首相中曾根施加压力,让日本银行继续下调利率,使得美国股市看起来比日本股市更有吸引力一些,以吸引东京市场的资金流向美国。

很快日元利率跌到仅有2.5%,日本银行系统开始出现流动性泛滥,大量廉价资本涌向股市和房地产。

此后,东京的股票年成长率高达40%;房地产甚至超过90% 。

(一个巨大的金融泡沫开始成型)1988年由于日元升值的原因,日本出口大幅下降,日本出口生产商为了弥补由于日元升值所导致的出口下降的亏空,企业纷纷从银行低息借贷炒股。

日本银行的隔夜拆借市场迅速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心,世界前10名规模最大的银行被日本包揽。

东京股票市场在3年内涨300%,房地产仅东京总盘就超过了当时美国全国总值。

(日本的金融系统接近崩溃)1989年摩根斯坦利和所罗门兄弟公司等一批国际投资银行深入日本发行“股指认沽期权”,日本的保险公司认为日本股市不存在暴跌的可能,认购。

12月29日,日本股市达到了历史巅峰,日经指数冲到了38915点,大批的股指沽空期权终于开始发威。

日经指数顿挫。

日本股市开始下跌。

1990年1月美国交易所突然发行“日经指数认沽权证”,高盛公司从日本保险业手中买到的股指期权被转卖给丹麦王国,丹麦王国将其卖给权证的购买者,并承诺在日经指数走低时支付收益给“日经指数认沽权证”的拥有者。

该权证立刻在美国热卖,大量美国投资银行纷纷效仿,日本股市再也吃不住劲了,“日经指数认沽权证”上市热销不到一个月就全面土崩瓦解了。

股票市场的崩溃率先波及到日本的银行业和保险业,最终是制造业。

日本制造业筹集资金渠道受到强烈挫折。

1990年—2000年日本全国经济进入低迷,这段时期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十几年的衰退,日本股市暴跌了70%,房地产连续14年下跌。

中日经济相似之处日本中国外部环境美国贸易赤字1980年起,美国对外贸易赤字逐年扩大,到1984年高达1600亿美元。

美国对日本贸易赤字实际上从1985年的940亿美元上升到1987年的1080亿美元。

2009年美国贸易逆差降至3807亿美元,其中2009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为3659.8亿美元。

美国财政赤字1985年美国从净债权国变为债务国,结束了自1914年以来作为净债权国长达70年的历史。

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1980年为2.9%,1985年升高至5.2%;同期,美国经常项目赤字达1245亿美元,占GDP的3%。

在截至今年9月30日的2009财政年度,美国政府财政赤字达到创纪录的1.42万亿美元。

报告还显示,2009财年美国政府财政赤字为二战以来最高水平,总额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比2008财年增加9620亿美元。

巴塞尔协议1975年9月,第一个巴塞尔协议出台。

1983年5月,修改后的《巴塞尔协议》推出。

巴塞尔协议的实质性进步体现在?1988年7月通过的简称《巴塞尔报告》,其核心规定是银行资本充足率应大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大于4%。

2010年9月最新通过的《巴塞尔协议III》规定,截至2015年1月,全球各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将从现行的4%上调至6%,由普通股构成的“核心”一级资本占银行风?险资产的下限将从现行的2%提高至4.5%。

内部环境经济地位经过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到80年代后半期,日本经济步入了令人眩目的顶盛时期。

日本于1968年超过前西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0年8月16日早,日本政府公布第二季度产出为1.28万亿美元,略低于中国的1.33万亿美元。

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紧随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债权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根据日本银行公布的国际收支统计数据,1985年日本对外净资产为1298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一。

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资料,截止2008年9月末,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达到5850亿美元,从而取代日本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

货币政策“广场协议”后,为了防止日元升值打击经济成长和造成通货紧缩,日本央行实行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官方贴现率不断调低,日本央行连续5次下调利率,利率水平由1985年的5%降至1987年3月以后的2.5%。

日本政府从1987年2月到1989年5月一直实行2.5%的超低利率。

而在1987年以及之后的几年当中,日本的广义货币(M2)增速达到两位数。

中国于2008年11月启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政策转向“积极”,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五次降息。

2009年,全年新增贷款9.59万亿,同比多增4.69万亿元,同时M2增速之高史无前例。

2010年2月M2增速仍高达25.5%,全年总体流动性依然较为宽松。

财政政策日本1973年的石油危机使其经济陷入萧条之中,为了克服萧条,日本大量发放国债,债券市场的急速发展。

1980年,财政赤字/GDP比重达到近5%左右,其后财政状况大幅改善,赤字逐年减少,为日本80年代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中国为刺激经济增长,近几年财政赤字大幅减少,即使在大幅财政刺激的2009年,赤字占GDP比也只有2.2%,一直依然控制在3%的国际警戒线以下。

产业政策1982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的产业政策注重支持经济转换。

1986年5月,日本发表了“面向21世纪产业社会长期设想”,提出以对外实现“国际水?平分工”,对内实现“知识融合化”作为产业结构的新发展方向。

1990年代之后日本又提出了“创造性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政策和“以科学领先、技术救国”的?方针。

2008年以来,中国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了包括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在内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涉及钢铁、汽车、装备制造业、纺织、船?舶、电子信息、石化、轻工、有色金属以及物流业,出台了上百项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力求扩大国内消费、稳定企业生产经营、加快产业技术进步。

社会老龄化日本刚好在广场协议签订的1985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即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

养老负担加重,拖累经济增长,而且威胁房地产市场需求。

2009年7月21日,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智库首届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研究员张翼指出,人口红利将在今年达到最大的获利点,此后将逐渐减少。

经济类型1970?年初,伴随着国内产能过剩,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瓶颈,日本经济增长方式逐渐由“投资主导型”转变为“出口主导型”。

1981年开始,日本出口拉动GDP大幅增长,对GDP贡献达到23%左右,日本贸易顺差高启,出口依赖成为日本八十年代的发展战略。

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贸易统计数据(初值)显示,年出口总额为8032亿欧元,相当于11,213亿美元,比上年减少了18.4%,少于中国的12,016亿美元。

中国的年出口额首次赶超德国,跃居全球首位。

制造业上世纪80年代,日本制造业坚挺,其出口到美国的汽车、家电、半导体器件和机床等多种商品,在美国市场上占据了不小市场份额。

近期有分析评论称,中国明年或取代美国成制造业第一大国,美国在制造业产值方面连续110年雄居全球首位的历史,很可能就此终结。

房地产市场在80年代末,日本的土地财富已经占到国家财富总额的约70%,而同期美国仅占25%。

以1990年为例,日本土地资产总额为2400万亿日元,而美国全国的土地资产额约为600万亿日元,如果把日本卖掉,可以买4个美国。

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情况也令人担忧:中国房地产投资起步较晚、增长较快、且增速远远快于经济增长率。

2009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结束了低迷,压抑了一年的房地产需求再次启动,全国房价有所抬头。

2010年,国务院要求购买二套房的家庭首付款须达到房款40%。

银行资本渗入楼市东京、大阪等大城市的许多银行都卷入了房地产泡沫的漩涡,为投机性土地买卖提供了大量资金。

此外,许多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了许多非金融公司,通过这些公司,银行为各式各样从事土地和股票投机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了大量资金。

2010年9月在谈及银行压力测试时,刘明康表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方面还有很多薄弱环节,”“银行系统性的风险暴露隐患不容忽视。

”金融监管《广场协议》之前,日本的金融体制还是一个高度封闭的体系,经济和金融都有着浓厚的“封闭”和“管制”色彩,金融市场透明度不高。

现行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缺乏有效的监管协调机制;监管内容和范围过于狭窄;监管的方式和手段较为单一;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和行业自律制度不健全;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存在利益冲突。

储蓄率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60年代和70年代,日本的储蓄率一直稳步上升,根据日本经济企划厅的国民收入统计数据,在1960年,储蓄率为17.4%,1965年为18.5%,1970年为20.3%。

截止2009年12月,中国城镇居民的储蓄率约为38%,且2003-2009年储蓄率一直高于30%。

消费1965~1989年,日本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中,其消费率持续低于60%。

中国自2000年以来,我国消费率同样偏低,并不断呈现下降的态势。

海外并购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导致日元急速升值,日本企业开始大量购买美国的企业或在美国开设工厂,以利用美国廉价的劳动力,避免美国的贸易壁垒。

普华永道今年8月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国的海外并购交易量明显增加,达到了历史最高峰,较2009年上半年相比增加逾五成。

与此同时,海外并购交易的金额也大为增加,2010年上半年7宗海外并购交易金额超过10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仅为3宗。

海外投资80年代后半期,日本对外年直接投资额从1986年的220亿美元上升到顶峰时期的1989?年的680亿美元。

1980年—1990年累计对外投资额2271亿美元,约合80年代前半期的5倍。

尤其是在1988年—1990年期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额占世界8个主要工业大国对外直接投资的27.5%,超过英国和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最新发布的《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称,中国经济总体上已经到了海外投资大规模增长的阶段,中国去年的FDI(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达到约950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FDI流出量达到480亿美元,世界排名第六,比去年的第十二名整整提升了六名。

中日经济不同之处日本中国美元汇率从1979年底到1984年底,美元汇率上涨了近60%,美元对主要工业国家的汇率超过了布雷顿森体系瓦解前所达到的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