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解名词解释
局解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三边孔(trilateral foramen):肱三头肌长头在大圆机的后方和小圆肌的前方之间穿过,形成两个肌间隙。
内侧者称为三边孔,其上界为小圆肌、肩胛下肌、肩胛骨外缘和肩关节囊,下界为大圆肌,外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内有旋肩胛动、静脉通过。
2、四边孔(quadrilateral foramen):肱三头肌长头在大圆机的后方和小圆肌的前方之间穿过,形成两个肌间隙。
外侧者称为四边孔,其上界为小圆肌、肩胛下肌、肩胛骨外缘和肩关节囊,下界为大圆肌,内侧界是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界是肱骨外科颈,内有旋肱后动、静脉和腋神经通过。
3、肌腱袖(musculotendinous cuff):又称肩袖,肩带肌中的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经过肩关节周围时,与关节囊愈着,围绕肩关节形成一近环形的腱板,称为肌腱袖。
4、腕管(carpal canal):位于腕掌侧,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围成。
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的屈肌总腱鞘、拇长屈肌腱和正中神经通过。
5、提携角:臂轴的延长线和前臂轴之间构成一锐角,称提携角,正常时为10~15度。
若此角大于15度,称肘外翻。
小于0度,称肘内翻,0~10度称直肘。
6、股鞘(femoral sheath):为腹横筋膜及髂筋膜向下延续,包绕股动、静脉上段的筋膜鞘,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和阔筋膜的深面。
呈漏斗形,长3~4cm,向下与股血管的外膜融合,移行为股血管鞘。
7、股环(femoral ring):股管上口称股环,股环是股管(股鞘内侧份漏斗状的筋膜间隙)上通腹腔的通道,呈卵圆形。
其内侧界为腔隙韧带,后界为耻骨梳韧带,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侧界为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
8、踝管(malleolar canal):踝后区的深筋膜在胫骨内踝和跟结节内侧面部分增厚形成屈肌支持带,与跟骨内侧面与内踝之间形成的筋膜间隙。
(其内走行(由前至后)胫骨后肌肌腱及腱鞘;趾长屈肌肌腱及腱鞘;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踇长屈肌腱。
局解名词解释
1、白线 linea alba:由腹前外侧壁3层扁肌的腱膜在腹前正中线上互相交织而成,介于左、右腹直肌鞘之间,上起剑突,下方止于耻骨联合,坚韧而少血管。
2、鼻烟窝 anatomicalsnuffbox:是腕后区外侧的三角形凹窝,桡侧界为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尺侧界为拇长伸肌腱。
窝内有桡动脉通过,可扪及其搏动。
3、齿状线 dentate line:肛管皮肤与直肠粘膜相连合处,可见到一条由肛瓣的边缘和肛柱下端连接所围成的一个锯齿形环形线,叫做齿状线。
4、垂体窝 hypophyseal fossa:垂体窝的顶为硬脑膜形成的鞍隔,鞍隔的前上方有视交叉和经视神经管入颅的视神经。
垂体窝的底,仅隔一薄层骨壁与蝶窦相邻。
垂体窝的前方为鞍结节,后方为鞍背,垂体窝的两侧为海绵窦。
5、大网膜greater omentum:大网膜由四层腹膜折叠而成,前两层由胃前、后壁浆膜延续而成,向下伸至脐平面或稍下方,其长度因人而异,然后向后反折,并向上附着于横结肠,形成后两层。
成人大网膜前后两层通常愈着。
6、骶管裂孔 sacral hiatus:骶正中嵴的下端,在第5骶椎背面,骶正中嵴分离形成骶管裂孔,为椎管的下口。
裂孔的两端增厚,向下突出,称骶角。
体表易于触及,是骶管麻醉时进针定位的标志。
7、动脉导管三角 ductusarteriosus triangle: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
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
该三角是手术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8、动脉韧带 arterial ligament:为一条纤维结缔组织索,又称为动脉导管索。
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的遗迹,连于主动脉弓下缘与肺动脉干分叉处的稍左侧。
9、二腹肌三角 digastrictriangle:位于下颌骨下缘与二腹肌前、后腹之间,又名下颌下三角Submandibulartriangle。
此三角浅面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和颈筋膜浅层,深面由浅入深依次为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及咽中缩肌。
局解名词解释
局解名词解释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1、面部危险三角区:临床上鼻根与左、右两侧口角之间-三角区域称为“面部危险三角区”。
由于面静脉在口角以上缺乏静脉瓣,故可以通过内眦静脉、眼上静脉注入颅内的海绵窦,还可以经面深静脉、翼静脉丛与颅内的海绵窦相通;当口角以上面部感染处理不当时,致病菌可以通过上述交通途径至海绵窦,引发颅内感染。
2、腮腺咬肌区:此区为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面和下颌后窝,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乳突、二腹肌后腹上缘及胸锁乳突肌上部前缘,上界为颧弓及外耳道,下界为下颌体下缘。
其结构由浅入深为皮肤、浅筋膜、浅层的血管和神经、腮腺咬肌筋膜、腮腺浅部、腮腺峡部及穿行其间的血管与神经、咬肌、下颌支、腮腺深部等。
3、咬肌间隙(masseter space):是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的狭隙。
咬肌的血管神经通过下颌切迹进入此间隙,从咬肌深面进入该肌。
此间隙前邻第三磨牙,后为腮腺。
第三磨牙与腮腺的感染,均可使致病菌进入此间隙。
4、翼下颌间隙(pterygomandibular space):是位于翼内肌和下颌支之间前邻颞肌、颊肌,后为腮腺、下颌支后缘。
此间隙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核下牙槽动脉、静脉及疏松的结缔组织。
此间隙向前与颊肌和咬肌之间的颊间隙相通,向后、内隔颈深筋膜浅层与咽外侧间隙相邻,向上与颞下间隙想通,向前、下与舌下间隙相通,向外经下颌切迹与咬肌间隙相通。
5、舌下间隙(sublingual space):是位于下颌体的内侧,上界为口腔底黏膜,下界为舌骨舌肌和下颌舌骨肌,前外侧为下颌舌骨肌线以上的下颌骨体内侧面骨壁,后界为舌根。
此间隙内有舌神经、舌下神经、下颌下神经节、舌下血管、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等。
舌下间隙向后经下颌舌骨肌后缘处与下颌下间隙相通,向后上通翼下颌间隙,向前与对侧舌下间隙相通。
局解名词解释
1.肺段: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所属的肺组织称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
2阴部管:是阴部内血管和阴部神经穿经闭孔筋膜的裂隙,又称Alcock管。
3.股鞘:股鞘是腹筋膜和髂腰筋膜向下延续包绕股动,静脉上段所形成的筋膜鞘,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和阔筋膜的深方。
股鞘呈漏斗形,长约3—4CM,由2个纵行纤维膈将鞘腔分为外、中、内3个腔。
外侧腔容纳股动脉,中间腔容纳股静脉,内侧腔即股管。
股鞘的下端与血管外膜融合延续为股血管鞘。
4股管:股鞘内侧份一个潜在性间隙,长约1—2cm。
其上端为股环,通腹膜外间隙;下口为盲端,正对隐静脉裂孔。
腹腔内容物若顶着腹膜通过股环进入股管则形成股疝。
5.肾段:每一肾段动脉分布的肾实质区称为肾段。
肾段共有五个:上段、上前段、下前段、下段、后段。
6.骨纤维管:又称为腰神经后内侧支骨纤维管。
该管位于腰椎乳突与副突间的骨沟处,自外上斜向内下,由前、后、上、下四壁构成。
前壁为乳突副突间沟,后壁为上关节突副突韧带、上壁为乳突、下壁为副突。
管的前、上、下壁为骨质,后壁为韧带,故称为骨纤维管。
7.肱股肌管:又称桡神经管,由肱三头肌与肱骨桡神经沟共同构成的一个自内上向外下桡股骨干后外侧面的管道,管内有桡神经及伴行的肱深血管通过。
8.腮腺鞘:由腮腺咬肌筋膜的浅,深层包被腮腺而成。
浅层很致密,深层较薄弱。
鞘与腮体结合紧密并发出许多间隔,将腮腺分成若赶小叶。
在腮腺前缘出,浅、深两层筋膜又和为一层覆盖于咬肌的表面,称为咬肌筋膜。
9.腋鞘:亦称颈腋管,有椎前筋膜延续而成,包绕腋血管及臂丛。
锁骨下臂丛麻醉时,需将药液注入此鞘内。
10.颈袢:由第1—3颈神经前支的分支构成。
来自第1颈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先随舌下神经走行,至颈动脉三角内离开此神经,称为舌下神经降支,又称颈袢上根,沿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浅面下降。
来自颈丛第2、3颈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组成颈袢下根。
上、下根在平环状软骨弓水平合成颈袢,该袢分支支配舌下肌群。
⒊肝段如何划分?Couinaud将肝分为5叶8段。
局解 名词解释
头部1.危险三角:指从鼻根到两侧口角之间的三角形区域,此区内面静脉一般无静脉瓣,另外面静脉通过眼上静脉,面深静脉等与颅内海绵窦相交通,感染易逆行至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
2.头皮:额顶枕区的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三层紧密相连,难以分开,因此三层合称头皮。
3.腮腺床: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静脉,舌咽N,迷走N,副N,舌下N共同形成“腮腺床”。
4.海绵窦:为一对重要的硬脑膜窦,位于蝶鞍和垂体的两侧,前达框上裂内侧部,后至颞骨岩部的尖端。
窦内有结缔组织小梁,将窦腔分隔成许多相互交通的小腔隙。
窦中血流缓慢,感染时易形成栓塞。
5.腮腺鞘:腮腺咬肌筋膜在腮腺后缘分为浅深两层,包绕腮腺形成腮腺鞘。
腮腺鞘与腮腺结合紧密,发出间隔伸入腺体将其分隔为许多小叶。
腮腺鞘浅层致密,深层薄弱不完整,腮腺化脓时易形成咽旁脓肿,在切开排脓时注意引流每一个脓腔。
6.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两横指处,额、顶、颞、蝶骨在此相接,多呈“H”形的缝。
翼点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此处受暴力击打时,易发生骨折,并常伴有脑膜中动脉的撕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
7.腮腺咬肌区:指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侧区域和下颌后窝,其上界为颧弓与外耳道,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平面,前界为咬肌后缘,后界为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
腮腺咬肌区内主要结构有腮腺、咬肌以及有关的血管和神经等。
8.咬肌间隙: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
咬肌的血管、神经经下颌切迹进入此隙,从深面进入咬肌。
咬肌间隙下部前方有下颌第三磨牙,后方有腮腺。
9.舌下间隙:位于下颌体的内侧,上界为口底粘膜,下界为下颌舌骨肌和舌骨舌肌,前外侧界为下颌舌骨线以上的下颌体内侧面,后界至舌根。
间隙内有舌下腺、下颌下腺的深部及腺管、下颌下神经节、舌神经、舌下神经和舌下血管等。
10.翼丛:翼丛是静脉丛,位于颞下窝内在翼内,外肌与颞肌之间。
11.腱膜下隙:腱膜下隙是指位于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之间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
局解 名词解释
头颈部危险三角:口角平面以上的一段面静脉通常无静脉瓣。
当面部因细菌感染致疖、痈时,感染可经面静脉、眼静脉扩散至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
故临床上将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区域称为“危险三角”。
“腮腺床”:由位于腮腺深面的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以及第Ⅸ~ⅩⅡ对脑神经共同形成。
头皮:由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枕额肌构成。
头皮裂伤如有帽状腱膜横向断裂时,由于枕额肌的收缩,则伤口裂开较大。
缝合头皮时,应将帽状腱膜仔细缝合,以利于止血和创口愈合。
Virchow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沿颈横血管排列,其中靠近左静脉角处的淋巴结,又称virchow淋巴结,它是食管下段及胃癌转移时最先累及的淋巴结,肿大时在左锁骨下缘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交界处可触及。
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内有甲状腺最下动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左头臂静脉及头臂干、气管前淋巴结。
小儿有胸腺上部。
斜角肌间隙:由前斜角肌与后方的中斜角肌及下方的第一肋围成,有臂丛和锁骨下动脉通过。
前斜角肌痉挛或肥大时可压迫神经和动脉,引起前斜角肌综合征。
锁骨上三角(锁骨上大窝):由胸锁乳突肌后缘、肩胛舌骨及下腹和锁骨中1/3上缘围成,内有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和臂丛等。
在体表,此三角处明显凹陷,称锁骨上大窝。
颈动脉鞘:由颈深筋膜构成,上起自颅底,下续纵膈,鞘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
颈内静脉位于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外侧,迷走神经位于动、静脉的后方。
颅顶间膜下间隙封套筋膜相当于其他部位的深筋膜。
此层较致密,封闭着全部颈项部。
包绕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和舌骨下肌群,并构成其肌鞘。
上方附着于颈部上界各结构,并延续为腮腺咬肌筋膜,下部附着于颈部下界各结构。
胸骨上间隙颈深筋膜浅层(封套筋膜)分双层包裹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向前覆盖舌骨下肌,沿颈中线向下,至胸骨颈静脉切迹上方,3~5cm处,筋膜分两层,分别附于切迹的前后缘,两层间的间隙为胸骨上间隙,内有连接左右颈前静脉的颈静脉弓通过。
局解名词解释
1.眉弓:为位于眶上缘上方,额结节下方的弓有状隆起,适对大脑额叶的下缘,其内侧部的深面有额窦。
2.乳突:为耳垂后方的一圆锥形隆起,其根部的前内方颈乳孔,面神经由此出颅。
在乳突内面的后半部处有乙状窦沟,容纳乙状窦。
乳突根治术中,注意勿损伤面神经及乙状窦。
3.腮腺床:腮腺深面有起自茎突的诸肌、颈内动脉和静脉、第IX—XII脑神经共同组成的腮腺床。
4.翼点:位于颞窝前下部,为额骨、顶骨、颞骨、蝶骨四骨会合处,多呈H形,相当于在颧弓上方横放的两指4与颧骨额突后方竖放的拇指相交处。
翼点是颅骨的薄弱部位,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肢经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时,易发生骨折,常伴有上述血管撕裂出血,形成硬脑膜外血肿。
5.肌三角:肌三角的底为颈深筋膜深层,顶为颈深筋膜浅层。
三角内含有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上腹,以及气管前筋膜和位于其深部的甲状腺、气管颈部、食管颈部等结构。
6.魏尔啸淋巴结:颈外侧下深淋巴结中,位于左颈根部经脉角处的淋巴结,称为魏尔啸淋巴结,胃癌及食管癌常转移至此。
7.胸骨角:胸骨角两侧与第2肋软骨连接,可作为在胸前外侧壁计数肋的标志。
胸骨角平对第四胸椎下缘,此平面正对气管杈、主动脉弓的起始端和末端、食管的第二狭窄处、胸导管由右转向左行的部位,也是上纵隔与下纵隔分界的标志。
8.肋弓:由第7~10肋软骨连接而成,其最低点连线平对第2、3腰椎体之间。
剑突与肋弓间的夹角称剑肋角,常选择左侧剑肋角进行心包穿刺。
9.胸壁分层:分为浅、深两层。
浅层结构包括皮肤、浅筋膜。
深层结构包括深筋膜、肌层、胸廓、肋间隙软组织,以及胸廓内面的胸横肌、胸内筋膜和胸廓内血管等结构。
10.锁胸筋膜:深筋膜分浅深两层,浅层覆盖胸大肌和前锯肌,其上缘附着于锁骨,深层的上部包裹锁骨下肌,向下形成锁胸筋膜。
11.肋间臂神经:第二神经外侧皮支称肋间臂神经,横过腋窝,至臂上部与臂内侧皮神经的分支联合,分布于臂部内侧皮肤。
12.肋膈隐窝:又称肋膈窦,呈半环形,为肋胸膜反折成膈胸膜处形成的间隙,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容量大,积液常积聚于此。
局解的名词解释
局解的名词解释局解,是指对一个问题、事件或事物进行详尽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它通过梳理事实、逻辑推理和深入思考,用文字和论述来揭示问题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并且展示出全面、深入、清晰的见解。
一、局解的独特性局解与其他形式的解释和描述相区别,因为它注重从整体到局部的研究,以及从内部到外部的透彻分析。
局解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它深入挖掘问题的各个方面,提供了多视角、多元层面的解读。
二、局解的方法和步骤局解的方法和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确问题。
一个好的局解必须首先明确问题的范畴和关键点,掌握核心要素和基本概念。
只有明确问题的具体特征,才能深入剖析其内在逻辑。
第二,收集信息。
进行局解之前,需要搜集相关的事实数据、材料和理论知识。
通过对各种来源的信息收集,可以获取到更全面的资料,有助于做出更精准的解释。
第三,分析问题。
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找出其中的关联性和相互影响。
这个过程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将杂乱无章的数据串联起来,形成逻辑结构和有机体系。
第四,建立理论框架。
建立理论框架是局解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理解问题的本质。
理论框架可以是基于已有的理论体系,也可以是独创性的理论体系。
第五,展开论证。
利用论证逻辑和证据支持,通过推理、比较、对照等方式展开具体的分析论证。
合理运用实证法、演绎法和归纳法,可以使得局解更加有说服力和理论性。
第六,总结归纳。
在局解的末尾,需要对前文的论证和分析进行总结概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这一步骤是对局解过程的一个回顾,也是对读者进行引导和激发思考的最后一步。
三、局解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局解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和工具,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价值。
它在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企业管理、政策制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科学研究中,局解是推动发现和创新的关键环节。
科学家通过局解的方法和步骤,去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解决问题,推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在教育教学中,局解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局解名词解释
局解名词解释1.掌腱膜palmar aponeurosis:掌长肌腱越过屈肌支持带浅面后,腱纤维分散紧密连接于手掌深筋膜浅层的中部,使该部特别发达,甚为坚韧,形成有光泽的腱膜性纤维组织膜,称为掌腱膜。
其远侧部纵行纤维分成4束,分别止于2~5指的腱纤维鞘和侧副韧带。
2.鼻烟壶anatomical snuff box:位于手背外侧部的浅凹。
其桡侧界为姆长展肌腱和姆短伸肌腱;尺侧界为姆长伸肌腱;近侧界为桡骨茎突;窝底为手舟骨和大多角骨。
其内有桡动脉通过。
临床意义:(1)在鼻烟壶内可以触及桡动脉搏动;(2)当手舟骨骨折时,此窝因肿胀而消失,并有压痛;(3)此处是切开姆伸肌腱鞘、结扎桡动脉的合理途径。
3.肱骨肌管humeromuscular tunnel:又称桡神经管,为肱三头肌的三个头与肱骨的桡神经沟围成的管道,内有绕神经和肱深血管通过。
此管自内上向外下绕肱骨干后外侧面;上口由肱三头肌内、外侧头和肱骨围成,在大圆肌和背阔肌下方;下口在肱肌和肱桡肌之间的深处,约在肱骨中、下1/3交界处的外侧。
4.腕管carpal canal:位于腕掌侧面的深部,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围成。
内有9条肌腱及其腱鞘(4条指浅屈肌腱、4条指深屈肌腱及其屈肌总腱鞘、1条姆长屈肌腱及其腱鞘)和位于两个腱鞘之间的正中神经。
临床意义:当腕管内正中神经受损,可产生“腕管综合症”。
5.屈肌支持带flexor retinaculum:位于腕掌侧韧带远侧深面,又名腕横韧带(transverse carpal ligament),是厚而坚韧的结缔组织扁带增厚。
其尺侧端附于豌豆骨和钩骨沟;桡侧端附于手舟骨和大多角骨结节。
6.肘后三角:肱骨内、外上髁与尺骨鹰嘴三者,在肘关节伸直时,成一条直线;当肘关节屈为直角时,三者构成尖朝向远端的等腰三角形,称为肘后三角。
7.肘窝cubital fossa:肘窝位于肘前区深部,为尖朝远外侧的三角形凹陷。
上界是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下外侧界是肱桡肌;下内侧界是旋前圆肌;顶有皮肤、浅筋膜、深筋膜和肱二头肌腱膜;底是肱肌、旋后肌和肘关节囊。
局解名词解释
局解名词解释1)腮腺床(parotid bed):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及舌下神经共同形成。
2)颈动脉三角(carotid triangle) 颈动脉三角位于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之间。
其浅面为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及颈筋膜浅层;深面为椎前筋膜;内侧为咽侧壁及其筋膜。
3)动脉导管三角(ductusarteriosus triangle)即主动脉弓左前方的三角形区域。
此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是临床手术中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4)胃床(stomach bed)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左肾上腺、左肾、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邻,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
5)盆膈(Pelvic diaphragm):又称盆底,由覆盖其上、下的盆膈上、下筋膜共同构成,有肛管通过。
盆膈封闭骨盆下口的大部分,具有支持和骨盆脏器的作用。
6)尿生殖膈(urogenital diaphragm)由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及其间的会阴肌深层共同构成,封闭盆膈裂孔,具有加强盆底,承托盆腔脏器的功能。
7)Luschka关节(Luschkajiont)又称钩椎关节,胃脊柱颈段(C3-C7)所特有,是由上位椎体的唇缘与下位椎体的钩突构成,随年龄的增长,椎体钩骨质增生可压迫神经和血管等,引起颈椎病。
8)肱骨肌管(humeromuscular tunnel)又称桡神经管,由肱三头肌与肱骨桡神经沟共同构成一个自内斜向内下绕肱骨干后外侧面的管道,管内有桡神经及肱深血管走行9)股鞘(femoral sheath)为腹横筋膜和髂筋膜向下延伸包裹股动脉和股静脉上段所形成的筋膜鞘,呈漏斗形,长约3-4cm,至隐静脉裂孔下缘与股动、静脉壁外膜融合。
股鞘被两个纵行的纤维隔将其分为三个腔隙,外侧腔容纳股动脉,中间腔容纳股静脉,内侧腔形成股管。
局解名词解释汇总
1.cavernous sinus(海绵窦)为一对重要的硬脑膜窦,位于蝶鞍和垂体的两侧,前达眶上裂内侧部,后至颞骨岩部的尖端。
窦内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将窦腔分隔成为许多互相交通的小腔隙。
窦中血流缓慢,感染时易形成栓塞。
窦内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
P182.prevertebral space(椎前间隙)位于脊柱、颈深肌群与椎前筋膜之间,颈椎结核脓肿多积于此间隙,并经腋鞘扩散至腋窝。
当脓肿溃破后,可经咽后间隙向下至后纵隔。
P313.carotid sheath(颈动脉鞘)由颈深筋膜向两侧扩展包裹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与迷走神经形成的筋膜鞘。
P314.clavipectoral fascia(锁胸筋膜)为位于锁骨下肌、胸小肌和喙突之间的深筋膜。
有头静脉、胸肩峰动脉分支和胸外侧神经淋巴管结构穿过。
手术切开筋膜时要保护胸外侧神经和头静脉。
P575.vena caval hiatus(腔静脉裂孔???)平第8胸椎,在正中线右侧2~3cm处,有下腔静脉和右膈神经的分支通过。
P606.lumbocostal triangle(腰肋三角)位于腰部与肋部之间,底为第十二肋,前与肾相邻,后有肋膈隐窝,肾手术时注意,以免撕破壁胸膜引起气胸。
也是膈疝的好发部位。
P607.pulmonary ligament(肺韧带)在肺根下方,脏、壁胸膜移行的双层胸膜称肺韧带,连与肺与纵膈之间,呈额状位,有固定肺的作用。
8.triangle of ductus arteriosus(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
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等。
该三角是手术时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P699.transverse sinus of pericardium(心包横窦) 指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干与上腔静脉、左心房前壁之间的间隙,心血管手术时,常经过此处夹闭主动脉和肺动脉以暂时阻断血流。
局解名词解释
1、面部危险三角区:临床上鼻根与左、右两侧口角之间-三角区域称为“面部危险三角区”。
由于面静脉在口角以上缺乏静脉瓣,故可以通过眦静脉、眼上静脉注入颅的海绵窦,还可以经面深静脉、翼静脉丛与颅的海绵窦相通;当口角以上面部感染处理不当时,致病菌可以通过上述交通途径至海绵窦,引发颅感染。
2、腮腺咬肌区:此区为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面和下颌后窝,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乳突、二腹肌后腹上缘及胸锁乳突肌上部前缘,上界为倾弓及外耳道,下界为下颌体下缘。
其结构由浅入深为皮肤、浅筋膜、浅层的血管和神经、腮腺咬肌筋膜、腮腺浅部、腮腺峡部及穿行其间的血管与神经、咬肌、下颌支、腮腺深部等。
3、咬肌间隙(masseter space):是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的狭隙。
咬肌的血管神经通过下颌切迹进入此间隙,从咬肌深面进入该肌。
此间隙前邻第三磨牙,后为腮腺。
第三磨牙与腮腺的感染,均可使致病菌进入此间隙。
4、翼下颌间隙(pterygomandibular space ):是位于翼肌和下颌支之间前邻颗肌、颊肌,后为腮腺、下颌支后缘。
此间隙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核下牙槽动脉、静脉及疏松的结缔组织。
此间隙向前与颊肌和咬肌之间的颊间隙相通,向后、隔颈深筋膜浅层与咽外侧间隙相邻,向上与卸下间隙想通,向前、下与舌下间隙相通,向外经下颌切迹与咬肌间隙相通。
5、舌下间隙(sublingual space):是位于下颌体的侧,上界为口腔底黏膜,下界为舌骨舌肌和下颌舌骨肌,前外侧为下颌舌骨肌线以上的下颌骨体侧面骨壁,后界为舌根。
此间隙有舌神经、舌下神经、下颌下神经节、舌下血管、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等。
舌下间隙向后经下颌舌骨肌后缘处与下颌下间隙相通,向后上通翼下颌间隙,向前与对侧舌下间隙相通。
6、腮腺床:腮腺深面有起白茎突的诸肌、颈动脉和静脉、第IX ~刈对脑神经共同组成“腮腺床”。
7、神经点(nerve point):颈丛皮支浅出深筋膜的集中点,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是颈部皮神经阻滞麻醉的部位。
局解名词解释
55.骨筋膜鞘:在四肢是由深筋膜借肌间隔连接长骨骨膜围成的鞘,以分隔不同的肌群。
56.前部屈肌后间隙:在前臂前区远侧1/4段,指深屈肌腱、拇长屈肌腱深面和旋前方肌浅面之间,有潜在的疏松结缔组织间隙,称为前臂屈肌后间隙。该间隙向远侧经腕管与掌中间隙相交通。
57.屈肌支持带:亦称腕横韧带,是腕前区深筋膜深层增厚形成的扁带,位于腕掌侧韧带的深面,厚而坚韧,其尺侧端附着于豌豆骨和钩骨沟,桡侧端分两层附着于手舟骨结节和大多角骨结节,与腕骨沟共同构成腕骨。
41.睾丸鞘膜腔:睾丸鞘膜壁层和脏层位于搞完后缘处返折,两层之间形成内有少量浆液的密闭腔隙,又称鞘膜腔。
42.解剖学“鼻烟壶”:位于腕和手的桡侧,当伸、展拇指时,呈尖向拇指的三角形凹陷,其桡侧界为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健,尺侧为拇长伸肌腱,近侧界为桡骨茎突,窝底为舟骨及大多脚骨,窝内可触及桡动脉搏动。
31.腹膜后隙:腹后壁的腹膜与腹后壁的腹内筋膜之间的间隙称为腹膜后间隙,上起膈,下至骶骨岬,两侧向外连与腹膜下筋膜。
32.肾角(脊肋角):为神门在腹后壁的体表投影,位于第12肋下缘与竖脊肌外缘的交角处。肾病变时,此处常有压痛或叩击痛。
33.盆膈:由盆膈上下筋膜及其之间的肛提肌,尾骨肌所构成,封闭骨盆下口的大部分,具有支持和固定盆内脏器的作用。并与排便,分娩等有关。其后部有肛管通过。
5.颈动脉鞘:颈筋膜向两侧扩展包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形成的筋膜鞘。
6.Virchow淋巴结:位于左颈根部左侧斜角肌处的淋巴结。食管下部癌或胃癌转移时常可累及该淋巴结。在临床体验时,常在胸锁乳突肌后缘和锁骨上缘的交角处触及肿大的淋巴结。
7.甲状腺鞘:即甲状腺假被膜,由气管前筋膜包裹甲状腺而成,与甲状腺真被膜之间形成的间隙称为囊鞘间隙。
局解名词解释
1、面部危险三角区:临床上鼻根与左、右两侧口角之间-三角区域称为“面部危险三角区”。
由于面静脉在口角以上缺乏静脉瓣,故可以通过眦静脉、眼上静脉注入颅的海绵窦,还可以经面深静脉、翼静脉丛与颅的海绵窦相通;当口角以上面部感染处理不当时,致病菌可以通过上述交通途径至海绵窦,引发颅感染。
2、腮腺咬肌区:此区为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面和下颌后窝,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乳突、二腹肌后腹上缘及胸锁乳突肌上部前缘,上界为颧弓及外耳道,下界为下颌体下缘。
其结构由浅入深为皮肤、浅筋膜、浅层的血管和神经、腮腺咬肌筋膜、腮腺浅部、腮腺峡部及穿行其间的血管与神经、咬肌、下颌支、腮腺深部等。
3、咬肌间隙(masseter space):是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的狭隙。
咬肌的血管神经通过下颌切迹进入此间隙,从咬肌深面进入该肌。
此间隙前邻第三磨牙,后为腮腺。
第三磨牙与腮腺的感染,均可使致病菌进入此间隙。
4、翼下颌间隙(pterygomandibular space):是位于翼肌和下颌支之间前邻颞肌、颊肌,后为腮腺、下颌支后缘。
此间隙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核下牙槽动脉、静脉及疏松的结缔组织。
此间隙向前与颊肌和咬肌之间的颊间隙相通,向后、隔颈深筋膜浅层与咽外侧间隙相邻,向上与颞下间隙想通,向前、下与舌下间隙相通,向外经下颌切迹与咬肌间隙相通。
5、舌下间隙(sublingual space):是位于下颌体的侧,上界为口腔底黏膜,下界为舌骨舌肌和下颌舌骨肌,前外侧为下颌舌骨肌线以上的下颌骨体侧面骨壁,后界为舌根。
此间隙有舌神经、舌下神经、下颌下神经节、舌下血管、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等。
舌下间隙向后经下颌舌骨肌后缘处与下颌下间隙相通,向后上通翼..下颌间隙,向前与对侧舌下间隙相通。
6、腮腺床:腮腺深面有起自茎突的诸肌、颈动脉和静脉、第Ⅸ~Ⅻ对脑神经共同组成“腮腺床”。
7、神经点(nerve point):颈丛皮支浅出深筋膜的集中点,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是颈部皮神经阻滞麻醉的部位。
局解名词解释
局解名词解释1.神经点punctum nerosum: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终点处,颈丛皮质浅出颈筋膜的集中点,是临床颈部皮神经阻滞麻醉部位。
2.胸骨上间隙suprastemal space:颈深筋膜浅层在距胸骨柄上缘三四厘米处,分为深浅两层,向下分别附于胸骨柄前后缘两层为胸骨上间隙,内有颈静脉弓,颈前静脉下端,胸锁乳突肌胸骨头,淋巴结及脂肪组织等。
3.颈动脉三角carotid triangle:由胸锁乳突骨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
内容有颈内静脉及其属支,颈总动脉及其分支,舌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副神经以及部分颈深淋巴结等。
4.静脉角jugular angle:覆盖肺尖部的壁胸膜,突入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三分之一上缘二到三厘米。
5.主动脉裂孔aortic hiatus:在膈左右角和脊柱之间,平第十二胸椎,正中线稍偏左侧,有主动脉胸导管和来自胸壁的淋巴管通过。
6.纵膈medrastinum:是左右纵膈胸膜之间的器官,结构,结缔组织的总称。
7.腹股沟镰imguinal galx:联合键conjouned tenclon:在腹直肌下部的外侧缘附近,腹横肌腱膜与内斜肌腱相互融合,结构腹膜腹股沟镰,亦称联合键。
8.腹股沟管深环profundal inguincd ring:腹横筋膜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一点五厘米处呈漏斗状突出形成腹股沟管深环。
9.腹股沟三角inguinal triangle:又称海氏hesselbach三角,由腹直肌外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是腹前外侧壁的薄弱部位。
10.腹股沟浅环superfical inguinal ring:为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的一个三角形裂隙,精索或子宫圆韧带有此穿入皮下。
11.小网膜lesser omentum:是连于膈,肝静脉韧带裂和肝门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其左侧称肝胃韧带,右侧称肝十二指肠韧带,小网膜右侧为游离缘,其后方为网膜孔,12.胃脾韧带gastrosplenic ligament:由胃大弯左侧部连于脾门,为双层腹膜结构,其上份内有胃短动脉下份有胃网膜左动静脉。
局解名词解释
半月线;又称腹直肌线或Spiegel线,为沿腹直肌外侧缘的弧形线,右侧半月线与肋弓相交处为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即Murphy点linea albe:白线:由腹前外侧壁3层扁肌的腱膜在腹前正中线上互相交织而成,上宽下窄。
脐以上宽约12cm,较坚韧而少血管,因而更较明显。
腹股沟管;为腹前外侧壁的一个潜在性裂隙 长约4~5cm 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1.5cm处。
男性有精索通过 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胃床;胃后面膜以网膜囊与胰、左肾、左肾上腺和脾相邻,胃下后方有横结肠及其系膜。
这些结构承托了胃,称为胃床系膜三角;由肠系膜的两层腹膜和系膜缘处的肠壁围成 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在肠的系膜缘处进出肠壁。
系膜三角处的肠壁无浆膜 不易愈合 故小肠切除吻合术时应妥善缝合 以免引起肠瘘和感染扩散。
边缘动脉:是由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的分支形成的围绕结肠和乙状结肠的门型动脉弓。
边缘动脉发出很多直动脉,后者又分为长短支,短枝多起自长支,在系膜带处穿入肠壁;长支在浆膜下环绕肠管,在另外两条结肠带附近分支入肠脂垂后,穿入肠壁。
右肠系膜窦;为腹膜腔的一部分 位于肠系膜根、升结肠、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右2/3部之间 呈三角形 周围近乎封闭 窦内感染积脓时不易扩散。
左肠系膜窦 为腹膜腔的一部分 位于肠系膜根、横结肠及其系膜的左1/3部、降结肠、乙状结肠及其系膜之间 略呈向下开口的斜方形 窦内感染时易蔓延入盆腔。
腹股沟韧带 由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增厚形成 张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腹股沟镰 又称联合腱 由腹内斜肌腱膜和腹横肌腱膜在腹直肌下部的外侧缘附近相互融合而成 呈弓形 构成腹股沟管内侧部分的后壁。
McBurney点 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 此处称McBurney点。
阑尾炎时 McBurney点有明显的压痛和反跳痛。
腹股沟三角为腹直肌外侧缘、腹壁下动脉和腹股沟韧带围成的三角区 是腹前外侧壁的一个薄弱部位 疝囊经此区突出形成腹股沟直疝。
局解名词解释、其他总结(温医10级)
局解名词解释、其他总结一.名词解释1.颈动脉鞘:是颈筋膜中层在颈部包绕颈内动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所形成的筋膜鞘。
上起自颅底,下续于纵隔。
2.气管前间隙:是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段之间的间隙。
该间隙内有气管前淋巴结,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甲状腺最下动脉,头臂干及左头臂静脉。
3.椎前间隙:是位于脊柱颈段与椎前筋膜之间的间隙4.咽后间隙:位于椎前筋膜和咽后筋膜之间。
此间隙内的脓肿常易引起吞咽困难。
5.颈袢:由舌下神经降支与颈神经降支形成多在鞘的前方,与环状软骨水平,也可以在鞘内。
6.椎动脉三角:外侧为前斜角肌,内侧为颈长肌,下侧为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尖为第六颈椎。
后有胸膜顶,前有颈动脉鞘,膈神经和胸导管。
7.颈动脉三角:位于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之间。
浅面,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颈阔肌、颈筋膜浅层,深面为椎前筋膜。
8.肌三角:位于颈前正中线,胸锁乳头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上肌腹之间。
其结构有浅入深为皮肤、浅筋膜、颈阔肌、颈前静脉与皮神经,深面为椎前筋膜。
9.下颌下三角:位于下颌骨下缘与二腹肌前后腹之间,又名二腹肌三角。
10.斜角肌间隙:由前.中斜角肌和第1肋所围成,间隙内有臂丛和锁骨下动脉通过.11.锁胸筋膜:位于锁骨下肌、胸小肌和喙突之间的胸部深筋膜,有头静脉、胸肩峰动脉、胸肩静脉和胸外侧神经穿过12.食管上三角:由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脊柱围成。
内容食管上段、胸导管。
(食管下三角:由心包、胸主动脉、膈肌围成,内有食管下份)13.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左前方,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
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该三角是手术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14.心包横窦:是指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脉干与上腔静脉、左心房之间的心包腔部分。
窦的前壁为主动脉、肺动脉,后壁为上腔静脉和左心房。
窦的左侧入口位于左心耳与肺动脉之间,窦的右侧入口位于上腔静脉、右心耳与主动脉之间。
局解名词解释完整版
收肌管adductor canal:即Hunter管,为位于股前内测区中1/3段的肌性管道,向上续于股三角尖,向下通至腘窝,长约15-17cm管的前壁为架于股内侧肌和大收肌间的股收肌板,外侧壁为股内侧肌,内侧壁为大收肌。
上口由股内侧肌,大收肌、股收肌板上缘围成,下口为大收肌腱裂孔(通向腘窝),前口为股收肌板下份裂口。
管内通过的结构由前向后有隐神经、股动脉和股静脉。
股三角Femoral triangle:位于股前部上1/3,为底在上、尖朝下的三角形凹陷。
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外侧界为缝匠肌的内侧缘。
前壁为阔筋膜,底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
从外向内有股神经、股动脉和股静脉及其分支,还有股管(空隙)等结构。
骨鞘femoral sheath:为腹横筋膜与髂筋膜向下延续包绕于股动、静脉上部形成的筋膜鞘呈漏斗形,长约3-4CM。
股鞘内有两条纵行的纤维隔,将鞘腔三部分:外侧部容纳股动脉,中间部窝纳股静脉,内侧部称股管。
股管femoral canal:为股鞘内侧份的一个潜在性间隙(股鞘内侧格),长约1-2cm。
其上口为股环,通腹膜外间隙;下口为盲管,正对隐静脉裂空。
其前界为腹股沟及筛筋膜;后界为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
腹腔内容物若顶着腹膜通过股环进入股管则形成股疝。
股环femoral ring:股管的上口。
前界为股骨沟韧带,后界为耻骨疏韧带,内侧为腔隙韧带,外侧借纤维隔和股静脉毗邻。
股环被腹膜外结缔组织充填。
由于股环的内、前、后三面均为韧带,故股环容易发生嵌顿。
肌腔隙lacuna musculorum:由腹股沟韧带、髂骨及髂耻弓围成,腔隙内有髂腰肌、股神经通过。
血管腔隙lacuna vasorum: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后界为耻骨梳韧带,内界为腔隙韧带(陷窝韧带),外界为髂耻弓。
腔隙内有股动、静脉,股管及腹股沟淋巴结等。
前臂屈肌后间隙:位于前臂远侧1/4段的潜在性间隙,在指深屈肌、拇长屈肌腱与旋前方肌之间,经腕管与掌中间隙相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解名词解释
腮腺床:腮腺深面有起自茎突的诸肌,颈内A、V和第9至12对脑N共同构成的结构。
锁胸筋膜:于锁骨下肌、肌小肌和喙突之间的胸部深筋膜(深层),头V、肩峰A、V和胸外侧N穿过锁胸筋膜。
三边孔: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外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孔内有旋肩胛血管通过。
四边孔:上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外侧界为肱骨外科颈,内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孔内有腋N和旋肱后血管通过。
腕管: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共同构成,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及腱鞘及正中N通过。
鼻烟壶:位于腕后外侧部,尺侧界为拇长肌腱,桡侧界为拇长展肌腱与拇短伸肌腱,近侧界为桡骨茎突,窝底为手舟骨、大多角骨及第一掌骨基底部,窝内有桡动脉通过。
收肌管:又称Hunter管,位于股前区中三分之一段前内侧,缝匠肌深面的一个间隙,长约15cm,管内自前向后有隐N、股内侧肌N、股A、股V。
股管:是底向上的短锥形筋膜管,平均长1.5cm。
其前壁由腹横筋膜形成,与阔筋膜融合,后壁由髂腰筋膜形成,与耻骨肌筋膜愈合,外侧壁是分隔股管与股V的筋膜隔。
股环:股管上口称为股环,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后界耻骨梳韧带,内侧界为腔隙韧带,外侧界借纤维隔与股V相邻。
股疝:腹腔内容物经股环股管突出隐静脉裂孔,形成股疝。
股鞘:为腹横筋膜和髂筋膜向下延伸包裹股A、股V上段所形成的筋膜鞘,位于腹股沟韧带的内侧半和阔筋膜的深面,呈漏斗状,长
3-4cm。
肌腔隙:是腹股沟韧带和髋骨间的外侧腔隙。
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后外侧界为髂骨,内侧界为髂耻束,内含髂腰肌,股N和股外侧皮N。
血管腔隙:是腹股沟韧带和髋骨间的内侧腔隙,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后界为耻骨梳韧带,外侧界为髂耻弓,内侧界为腔隙韧带,内含股鞘,股A,股N,生殖股N股支及淋巴管。
Cooper韧带:乳房小叶间隔中有许多纤维束于皮肤、乳腺与深筋膜之间,称为乳房悬韧带。
胸膜隐窝:壁胸膜相邻各部折返处形成的腔隙。
纵膈:是位于两侧纵膈胸膜间所有器官和结构的总称。
心包裸区:由于左肺心切迹的存在,以及左侧肋胸膜前反折线向外折行,致使心包下份可直接与胸骨体下半的左侧份、左侧胸横肌相邻,此区称为心包裸区。
第一肺门:及肺门,由主支气管、肺A、V和支气管A、V以及N、淋巴结、淋巴管等结构被疏松结缔组织连接,外包以胸膜而成。
第二肺门:肺叶支气管A、V进出肺叶之处。
腰肋三角:位于膈的腰部和肋部之间,底在第12肋的上缘,在肾的后方。
左侧面积大于右侧面积,是膈疝的好发部位。
海氏三角:Hesselbach三角,由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缘和腹股沟韧
带内侧半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是腹前外侧壁的一个薄弱区。
腹壁下动脉为腹股沟管深环和腹股沟三角的分界结构,也是手术中鉴别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重要标志之一。
网膜孔:又称Winslow孔,是网膜囊和大腹膜之间的唯一通道,一般可容纳1-2横指。
其前界为肝十二指肠韧带,后界为覆盖下腔静脉前面的壁腹膜,上界为肝的尾状叶,下界为十二指肠上部。
第一肝门:肝脏面有“H”形的沟,横沟称为第一肝门,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淋巴管以及N出入肝的部位。
第二肝门:在下腔静脉沟的上端有肝左静脉、肝中间静脉、肝右静脉汇入下腔静脉,此处称为第二肝门。
第三肝门:在腔静脉沟的下段,下腔静脉接受来自副肝右静脉和尾状叶的一些小静脉汇入,这些小静脉统称为肝短静脉,此处为第三肝门。
胆囊三角:又称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脏面围成,是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重要标志。
Oddi括约肌:肝胰壶腹周围括约肌的统称。
包括胆总管括约肌、胰管括约肌,具有控制和调节胆总管和胰管的排放作用。
肠系膜三角:在空肠和回肠的系膜缘处留有小部分肠壁裸露,次裸露肠壁与肠系膜形成一三角空隙,称系膜三角。
肠吻合手术时应注意缝合此三角,防止发生肠瘘。
结肠缘动脉:自回盲部至乙状结肠末端,靠近结肠系膜缘处,有一完整的动脉弓,由肠系膜上动脉与肠系膜下动脉发出的各结肠动脉相互
吻合形成,称为结肠动脉缘。
肾段:肾动脉入肾门前分为前后两干,后干绕肾盂上缘转至后面延为一支后段动脉,此5支段动脉分别供应的肾的相应区域称为肾段,分别为上段、上前段、后段、下前段、下段。
盆膈:又称底盆,由盆膈上、下筋膜和肛提肌、尾骨肌共同构成。
肛直肠环:由肛门外括约肌浅深部,直肠壁纵行肌层和肛门内括约肌,以及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共同围成,围绕于直肠与肛管交接处,是扩约肛门的主要结构,手术时不慎切断可导致大便失禁。
阴部管:Alcock管,在坐骨肛门窝的的外侧壁上,与闭孔内肌表面的闭孔筋膜内,有一矢状位的管状裂隙,称Alcock管。
其内部有阴部内A、V以及阴部N通过。
会阴:广义指盆膈以下封闭小骨盆下口的全部软组织。
狭义指外生殖器和肛管之间的狭窄区域的软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