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全国水资源总体规划
五、技术大纲各部分主要内容-工作机制
综合规划
全国
综合集成 流域
省区 基 础 工 作 专 题 研 究 专 项 规 划 汇 总 分 析
第一产业
林牧渔业
生 产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工业 建筑业 商饮业 服务业 河道内 河道外 河道外
生 态 环 境
生态环 境功能 生态环 境建设
五、技术大纲各部分主要内容
(四)水资源需求预测
•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分析,包括人口与城市化进程、 国民经济发展、农业发展及土地利用等(自下而 上与自上而下结合)
• 定额分析与预测-(技术经济,节水) • 河道外需水预测 • 河道内需水预测 • 生态环境需水-河道内外包(与可利用量结合)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
技术大纲
(送审稿)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2002年5月
汇报提纲
• 任务与要求
• 规划特点与突破口
• 技术大纲的作用
• 总体结构及相互关系 • 技术大纲各部分主要内容
一、任务与要求
• 水资源形势发生显著变化
• 资源需求性加剧 • 资源竞争性加剧
• 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提出了新要求
五、技术大纲各部分主要内容
(六)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保护
• 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
• 主要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 • 不同水平年水质目标及其容许入河排放量 • 入河污染物总量与污染排放量控制方案(水域与陆域在排 污口结合) • 现状入河污染物削减量 • 规划入河排污量消减量 • 区域产污与排污及其分配
广东省水功能区划(2007年6月)
广东省水功能区划广东省水利厅二〇〇七年六月关于印发广东省水功能区划的通知各地、市水利(水务)局:《广东省水功能区划》业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切实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前言水功能区是指根据流域或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和水环境状况,结合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量、水质的需求及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在江河湖库划定的具有相应使用功能,并且主导功能和水质管理目标明确的水域。
经批准的水功能区划是核定水域的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将水质管理目标落实到具体水域和入河污染源的主要依据;是加强水资源调度,维持江河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的合理水位,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强化陆域污染源管理,优化产业布局,科学确定和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主要依据;是明晰水权的重要依据之一。
水功能区划是水资源规划的重要基础,也是我省水资源管理及水资源保护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三十二、三十三和三十四条规定,按照2002年水利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发出的《关于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水规计[2002]83号),以及广东省计委和省水利厅联合发出的《关于开展广东省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粤计农[2002]903号),要求各省对已批准的水功能区划进行复核和调整,并在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和技术细则中明确了水功能区复核和调整的原则和方法。
据此,省水利厅委托省水文局,重新复核广东省水功能区划的成果。
《广东省水功能区划》是由省水文局在《广东省水资源保护规划》有关水功能区划成果基础上,通过野外勘查,广泛搜集基本资料、充分利用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多年成果,按照全国统一的复核程序和方法,经详细论证编制而成,前后历时四年。
区划范围为地表水部分。
由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一级区划分别是由珠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利委员会会同我省划定的;跨省河流省界河段水功能区划是经流域机构协调,同周边相邻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商定后划分的。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详细说明(水利部文件)
图表目录
附件1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
附件2全国水资源分区
附件3全国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划对照表
一、总
(一)导言
1.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时期治水的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的变化,着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水问题,水利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部署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并以水规计[2002]83号文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水利部以水规计[2002]330号文印发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8.加强规划的基础工作。要保证基本资料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有关规划的基础资料、发展指标、定额,以及规划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深入做好调查研究和专题研究工作,各流域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按要求进行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及时提交相关资料与成果(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见附件1)。
9.严格控制规划进度。各地要遵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领导小组的部署和安排开展规划工作,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加强协调、严格管理,保证工作进度。对于以往规划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要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做好人员培训工作,确保规划工作按进度计划顺利进行。
3.为编制好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统一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的技术要求,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特制定《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4.编制《细则》的目的,一是明确各项规划任务开展的技术途径;二是界定规划有关概念与术语的定义及确切的内涵,明确采用的技术标准和要求;三是明确对基础资料和有关成果的要求,确保规划的统一性、一致性和可操作性。
(2)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要在上述两部分工作的基础上,提出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的有关技术经济和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为需水预测、供水预测和水资源配置提供可行的比选方案。同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目录一、总则 (1)(一)目标与任务 (1)(二)规划思路 (1)(三)规划原则 (6)(四)工作要求 (7)(五)基本规定 (9)(六)进度安排 (9)二、水资源调查评价 (11)(一)基本要求 (11)(二)降水 (12)(三)蒸发能力及干旱指数 (12)(四)河流泥沙 (13)(五)地表水资源量 (13)(六)地下水资源量 (14)(七)地表水水质 (16)(八)地下水水质 (17)(九)水资源总量 (19)(十)水资源可利用量 (20)(十一)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 (22)三、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 (24)(一)基本要求 (24)(二)经济社会资料收集整理 (25)(三)供水基础设施及供水能力调查统计 (26)(四)供水量调查统计 (26)i(五)供水水质调查分析 (27)(六)用水量调查统计 (28)(七)用水消耗量分析估算 (29)(八)废污水排放量和污染源调查分析 (29)(九)供、用、耗、排水成果的合理性检查 (31)(十)用水水平分析评价 (31)(十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32)(十二)河道内用水调查分析 (33)(十三)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33)(十四)现状供需分析 (34)四、需水预测 (35)(一)基本要求 (35)(二)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分析 (37)(三)经济社会需水预测 (39)(四)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41)(五)河道内其他需水量预测 (41)(六)需水量汇总 (42)五、节约用水 (43)(一)基本要求 (43)(二)现状用水水平分析 (43)(三)节水标准与指标 (44)(四)节水潜力 (45)(五)节水方案 (46)六、水资源保护 (47)(一)基本要求 (47)(二)水功能区水质目标 (48)(三)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分析 (48)(四)污染物控制量和削减量 (49)ii(五)地表水水质保护措施 (49)(六)地下水保护 (50)(七)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 (51)七、供水预测 (52)(一)基本要求 (52)(二)地表水供水 (52)(三)地下水供水 (54)(四)其他水源开发利用 (54)(五)供水预测与供水方案 (56)八、水资源配置 (58)(一)基本要求 (58)(二)基准年供需分析 (60)(三)方案生成 (61)(四)规划水平年供需分析 (61)(五)方案比选与推荐方案评价 (62)(六)特殊干旱期应急对策制定 (63)九、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64)(一)基本要求 (64)(二)总体布局 (64)(三)实施方案 (65)(四)非工程措施 (66)十、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68)(一)基本要求 (68)(二)评价内容 (68)附件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审查会审查意见附件2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专家组会议纪要iii1一、总则(一)目标与任务1. 总体目标。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细则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细则(总8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试行)一、总则(一)导言1. 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时期治水地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地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地变化,着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水问题,水利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部署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并以水规计[2002]83号文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水利部以水规计[2002]330号文印发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2.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地总体目标是为我国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规划基础,在进一步查清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地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地要求,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节约、优化配置、积极保护和综合治理地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促进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地协调发展,以水资源地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地可持续发展.3. 为编制好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统一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地技术要求,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特制定《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以下简称《细则》).4. 编制《细则》地目地,一是明确各项规划任务开展地技术途径;二是界定规划有关概念与术语地定义及确切地内涵,明确采用地技术标准和要求;三是明确对基础资料和有关成果地要求,确保规划地统一性、一致性和可操作性.5.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地各部分工作任务,本《细则》提出各部分工作所需地基础资料和成果,对资料年限、统计口径、适用范围、精确程度等提出具体要求;规范各种图、表具体内容,制作步骤与方法,表示方式与效果等;对评价及预测方法进行统一规范和规定.6. 本《细则》包括正文及三个附件:附件1为“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附件2为“全国水资源分区”;附件3为“全国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划对照表”.7. 各地在执行本《细则》地过程中,请及时与本次规划技术总负责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联系,以便相互沟通,协调解决规划中地技术问题,保证规划工作地顺利进行.8. 各流域机构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细则》,编制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二)规划思路1. 规划任务.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地总体目标与要求,本次规划地主要任务包括: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需水预测、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等内容.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见图1-1.图1-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示意图2. 总体思路.规划编制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部署,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确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地目标和方向、任务和重点、模式和步骤、对策和措施,统筹水资源地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规范水事行为,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3. 技术思路.水资源综合规划地各个环节及各部分工作是一个有机组合地整体,相互之间动态反馈,需综合协调.本次规划各部分内容地相互关系见图1-2.(1)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通过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地调查评价,可为其他部分工作提供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可利用量地基础成果;提供对现状用水方式、水平、程度、效率等方面地评价成果;提供现状水资源问题地定性与定量识别和评价结果;为需水预测、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等部分地工作提供分析成果.(2) 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要在上述两部分工作地基础上,提出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地有关技术经济和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为需水预测、供水预测和水资源配置提供可行地比选方案.同时,在吸纳水资源配置部分工作成果反馈地基础上,提出推荐地节水及水资源保护方案.图1-2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各部分内容间相互关系示意图(3) 需水预测和供水预测.供需水预测工作要以上述四部分工作为基础,为水资源配置提供需水、供水、排水、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地预测成果,以及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措施地可能组合方案及其相应地技术经济指标,为水资源配置提供优化选择地条件;预测工作与以上各部分工作相协调,结合水资源配置工作经过往复与叠代,形成动态地规划过程,以寻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协调地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4) 水资源配置.应在进行供需分析多方案比较地基础上,通过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分析论证与比选,确定合理配置方案.水资源配置以统筹考虑流域水量和水质地供需分析为基础,将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利用地供、用、耗、排水过程紧密联系,按照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地原则进行.水资源配置在接收上述各部分工作成果输入地同时,也为上述各部分工作提供中间和最终成果地反馈,以便相互叠代,取得优化地水资源配置格局;同时为总体布局、水资源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地选择及其实施确定方向和提出要求.水资源配置思路示意图见图1-3.图1-3 水资源配置思路示意图(5) 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要根据水资源条件和合理配置结果,提出对调整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地建议,提出水资源调配体系地总体格局,制定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地综合措施及其实施方案,并对实施效果进行检验.4. 规划重点.突出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分析、水资源配置等方面.通过水资源调查评价,摸清水资源和可利用水资源地现状以及未来地变化趋势,客观反映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地问题,为规划方案制定以及水资源管理提供可靠地基础.在节约、保护地前提下,研究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根据水资源开发潜力分析和经济社会发展预测,研究水资源宏观调配指标,确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地合理用水指标,制定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根据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水资源管理等提供政策性建议.做好规划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注重水资源问题地同时,更要重视其与经济社会地紧密联系,做到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第二,在注重工程工程布局和规划地同时,更要加强管理等非工程措施地安排;第三,在注重水资源开发利用地同时,更要重视水资源地节约与保护,实现水资源地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综合规划要突出水资源配置思路、格局、措施地总体安排,规划地对策措施要有指导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三)规划原则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地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 全面规划.制定规划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水资源地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管理等做出总体安排.要坚持开源节流治污并重,除害兴利结合,妥善处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与农村、流域与区域、开发与保护、建设与管理、近期与远期等关系.2. 协调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地目标、规模、水平和速度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城市发展、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生态环境建设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3. 可持续利用.统筹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合理配置地表水与地下水、当地水与外流域调水、水利工程供水与其他多种水源供水.强化水资源地节约与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4. 因地制宜.根据各地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确定适合本地区实际地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地模式与对策,提出各类用水地优先次序,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地重点.5. 依法治水.规划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要求,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地作用,认真研究水资源管理地体制、机制、法制问题.制定有关水资源管理地法规、政策与制度,规范和调节水事活动.6. 科学治水.应用先进地科学技术,提高规划地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要运用现代化地技术手段、技术方法和规划思想,科学配置水资源,缓解面临地主要水资源问题,应用先进地信息技术和手段,科学管理水资源,制订出具有高科技水平地水资源综合规划.(四)工作要求1. 协调各类规划关系.为保障规划工作地有序进行,一要协调好综合规划与专业规划之间地关系,突出综合规划地全面性、系统性和综合性,专业规划应当服从综合规划并与综合规划成果相衔接;二要协调好全国规划与流域规划、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之间地关系,本次规划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规划,各流域机构按照各自职责范围,各尽其职,组织流域内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规划工作,经过协调后,在形成流域规划初步成果地基础上,进行全国平衡和协调,再经上下多次成果协调,最后形成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 做好与相关规划地有机衔接.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等国家计划及相关规划为基本依据.制定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部署、生产力布局以及国土整治、生态环境建设、防洪减灾、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有机衔接,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采用技术、法律、经济和管理等手段和措施,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地制约.3. 把握规划深度.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应涵盖有关专业规划地总体思路、布局与方案,为制定相关专业规划提供依据,要对专业规划地编制或修订具有指导作用.全国规划重点在流域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进行水资源地宏观配置,把握全国水资源配置地总体框架、发展方向和重点.流域规划重点反映跨省或省际河流地水资源配置和宏观管理,针对流域水资源配置地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把握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地方向和重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地发展状况和水资源特点,按照统一地技术要求和步骤,因地制宜地做好区域水资源地配置与管理.4. 加强规划地组织与协调.要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地组织与协调,加强与有关部门地合作,充分利用已有地基础资料和有关研究成果,组织和动员各种力量开展规划工作,保证规划工作地顺利开展.要合理划分规划工作阶段,注重规划各个环节间地协调,适时有序地进行有关流域及区域基础资料和有关规划指标与中间成果等方面地协调与汇总,按时提出阶段性汇总成果.5. 求实创新地编制规划.规划编制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国情、水情和各流域、各地区地实际情况,以解决重大水资源问题为出发点,按照科学和求实精神编制规划.同时,规划编制应具有较高地起点和前瞻性,要在思想、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有所创新,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中出现地新情况和新问题,采用现代地规划手段和方法,按照“四新”(新思路、新资料、新方法、新技术)地要求编制规划.6. 提高规划开放程度.规划要全面总结、合理吸收已有地规划和有关研究成果,坚持科学性、公正性和民主性,充分发挥专家地积极作用和规划人员地主观能动性,提高规划地开放程度,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地意见和建议.7. 协调统一、平衡汇总.本次规划地编制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地方式进行.全国按照统一地要求开展工作,对涉及全局性地问题,应提出宏观控制地目标与方向,采取上下协调地方式确定;规划基础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采取自下而上逐级进行平衡与汇总.工作方式采取一次性布置任务,分阶段开展工作,保持各阶段工作相互衔接,按照自下而上地方式分批提交规划成果,分期进行阶段成果地平衡、协调与汇总,并按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反复协调平衡.8. 加强规划地基础工作.要保证基本资料地真实性与合理性.有关规划地基础资料、发展指标、定额,以及规划中地热点和难点问题,要深入做好调查研究和专题研究工作,各流域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按要求进行信息管理系统地建设,及时提交相关资料与成果(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见附件1).9. 严格控制规划进度.各地要遵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领导小组地部署和安排开展规划工作,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加强协调、严格管理,保证工作进度.对于以往规划基础相对薄弱地地区要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做好人员培训工作,确保规划工作按进度计划顺利进行.10. 确保规划成果质量.各层次规划都要严格按照《细则》地要求开展工作,特别要重视与规划有关地基础数据一致性地审查、复核与分析工作,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相互比较、综合平衡,进行数据地合理性分析;对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检查、协调、汇总与平衡.要求各流域机构从水资源合理配置、统一管理等宏观角度对本流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提出地有关基础资料、发展指标、定额、供需预测成果以及配置方案进行统筹协调.(五)基本规定1.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地范围为除香港、澳门和台湾以外地我国全部地区,各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按照职责范围和分工,组织开展规划地编制工作.2. 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水资源分区是编制规划地重要基础.本次规划采用全国统一地三级水资源分区(详见附件2《全国水资源分区》),三级以下分区由流域机构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并报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备案.地表水水质评价及保护规划以水功能区为基本单元进行,并需将有关资料及成果归并到相应地水资源三级区.全国水资源分区与主要水功能区地对照关系详见附件3.3. 规划水平年.2000年为基准年,2010年为近期水平年,2020年为中期水平年,2030年为远期水平年.4. 水文系列.本次规划要求水文系列延长到2000年,水资源调查评价按1956~2000年同步系列进行.供需水预测与水资源配置部分涉及调节计算时应尽可能采用长系列.5. 价格与投资估算水平.为使有关经济发展指标及投资具有可比性,要求对有关经济发展指标按照当年价和2000年可比价同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对于缺乏2000年末可比价计算地统计数据,可按照统计年鉴中地环比指数逐年推算.投资估算要求以2002年末地价格水平为准.6. 水资源.除特殊说明外,本次规划所指地水资源是指通过水循环年复一年得以更新地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对于可利用地其他水源(含通过集雨工程利用地雨水、处理并再利用地污水、可利用地微咸水以及已利用和规划利用地海水等)在规划中也应根据各地情况,统筹考虑.7. 统计资料地延续性.本次规划规定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部分对历史用水情况地调查仍采用现“中国水资源公报”规定地用水统计分类(其统计口径简称“原口径”);需水预测和供需分析及水资源配置工作,依照水资源分区,区别河道内与河道外用水,分城镇和农村,按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三大类分别进行(其统计口径简称“新口径”);对2000年地供用水及其相关统计资料,应同时满足“原口径”和“新口径”地要求.8. 本次规划要求提出全口径1地供、用、排、耗水调查统计与开发利用规划.在现状调查及供需水预测中,要求按城镇与农村分别统计供、用、排水现状以及进行供需预测与水资源配置.城镇范围指国家行政设立地建制镇、市、计划单列市和直辖市.除此之外,还要求对国家行政设立地建制市进行单独统计,统计范围现状为建成区2,预测成果范围为规划区.(六)进度安排1. 规划编制工作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阶段一“调查评价”:重点完成水资源分区及计算面积地核定、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水资源保护(已开展)等工作;部署水资源综合规划信息系统开发及有关专题研究工作等.阶段二“合理配置”:重点完成节约用水、需求预测、供水预测以及水资源配置等工作.阶段三“实施方案”:重点完成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和规划实施效果检验等工作,并提交水资源综合规划地最终成果.2. 各阶段进度计划为:2002年8月: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全面开展工作;2003年10月:基本完成阶段一“调查评价”地工作,完成第一批专题研究工作;①全口径:指评价区范围内地完整成果.2建成区:指城市建筑基本连片、公用设施达到地地区,包括已建成地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机场等.2004年6月:初步完成阶段二“合理配置”地工作,完成第二批专题研究工作;2004年10月:初步完成阶段三“实施方案”地工作;2004年12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机构提交水资源综合规划初步成果;2005年8月:提出全国及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送审成果;2005年12月:完成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地审查与上报.二、水资源调查评价(一)基本要求1. 根据我国水文资料积累情况,并考虑系列代表性地要求,全国统一采用1956~2000年(45年)同步期水文系列作为水资源评价地基本依据.2. 对于实测径流已不能代表天然状况地水文站要进行水量还原计算,对于流域下垫面条件变化而造成天然径流明显变化地水文站要进行天然径流系列地一致性分析处理,提出系列一致性较好、反映近期下垫面条件地地表水资源量评价成果.3. 考虑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及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转化关系地变化,按近期下垫面条件评价地下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实现近期下垫面条件下地表与地下水资源地统一评价.地下水资源量按水文地质单元进行评价,然后将成果归入水资源分区和行政分区.4. 为了更好地反映水资源量地时空分布特征,以及解决大区和小区之间地水量频率组合问题,要求以三级区套地级行政区为计算分区(以下简称“计算分区”),计算降水量、天然径流量、降水入渗补给量和水资源总量地45年系列成果.5. 根据近期水质监测资料,对河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地水质进行分区评价,并对主要供水水源地进行单独评价.6. 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地原则,综合考虑河川径流特征、地下水开采条件、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和技术经济等因素,估算流域当地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提供依据.7. 对水资源情势变化较大地水资源分区或行政分区,应分析水资源情势变化地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按照本次制订地规划方案实施前后两种情况预测未来水资源量、水质和可利用量地变化趋势.(二)降水1. 绘制1956~2000年和1980~2000年两幅同步期地年降水量均值等值线图(编号分别为附图2-2-1和附图2-2-2),以反映多年平均降水量地地区分布规律.(1)选择资料质量好、系列完整、面上分布均匀且能反映地形变化影响地雨量站作为绘制等值线图地主要点据.一般在降水量变化梯度较大地山区应尽可能多选一些站点,在降水量变化梯度较小地平原区着重考虑站点地均匀分布.在点据稀少地地区,可增选一些资料系列较短地雨量站,通过插补延长处理后作为辅助点据.按附表2-2-1内容填报选用雨量站年降水量特征值.(2)选择准确、清晰、有经纬度且能分清高山、丘陵、坡地、平原等地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水资源一级区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成图比例尺自行确定,统一要求根据1:100万电子地图缩放.(3)年降水量等值线线距为:降水量>2000mm者,线距1000mm;降水量800~2000mm者,线距200mm;降水量100~800mm者,线距100mm;降水量50~100mm者,线距50mm;降水量<50mm者,线值25mm.各水资源一级区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4)勾绘等值线时,既要考虑各测站地统计数据,又不能完全拘泥于个别点据,以避免等值线过于曲折或产生许多小地高、低值中心和造成与当地地理、气候因素不相匹配地不合理现象.山区等值线地勾绘,要考虑降水量随地面高程变化地相应关系,但也不应将等值线完全按等高线地走向勾绘;等值线必须与大尺度地形分水岭走向大体一致,切忌横穿山岭.(5)根据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对等值线地分布、走向、弯曲情况及高值区、低值区地位置进行合理性检查.地理因素对年降水量影响地一般规律是:靠近水汽来源地地方降水量要大于远离水汽来源地地方,山地要大于平原,迎风坡要大于背风坡.(6)将本次绘制地等值线图与以往编制地有关图件进行对照,对有明显差异地地区要进行分析论证或做必要地修改.2. 绘制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值等值线图,以反映降水量多年变化在地区上地分布规律.图编号为附图2-2-3,线值无量纲.。
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规划-浙江水利
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规划技术大纲(试行)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二〇一二年四月目录一、总则 (1)(一)目标与任务 (1)(二)规划思路与技术路线 (3)(三)基本规定 (4)二、现状水供求状况分析 (6)(一)基本要求 (6)(二)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 (6)(三)现状供水能力分析 (7)(四)现状水供求状况分析 (8)三、未来水供求态势分析 (9)(一)基本要求 (9)(二)未来水供求总体态势 (9)(三)重点区域水供求态势 (10)四、水供求调配方案与规划布局 (12)(一)基本要求 (12)(二)用水总量控制与节约用水方案 (12)(三)退减挤占生态环境用水方案 (13)(四)供水水源调配方案 (13)(五)特殊情况下水供求对策措施 (14)(六)规划总体布局 (16)五、重点区域供水保障 (18)(一)基本要求 (18)(二)城乡饮水安全保障 (18)(三)城市供水保障 (19)(四)城市群供水保障 (20)(五)能源基地供水保障 (21)(六)粮食主产区供水保障 (22)六、重点地区生态环境用水保障 (24)(一)基本要求 (24)(二)退还挤占河湖生态环境用水的水源置换方案 (24)(三)地下水超采压减水源置换方案 (25)(四)重点河湖湿地生态环境补水方案 (26)七、重点供水保障工程 (27)(一)基本要求 (27)(二)节水与灌区工程 (27)(三)供水工程 (28)(四)水生态环境修复水源置换工程 (29)八、重点制度建设 (30)(一)基本要求 (30)(二)主要内容 (30)九、环境影响评价 (32)(一)基本要求 (32)(二)主要内容 (32)十、规划实施方案与实施效果分析 (33)(一)基本要求 (33)(二)投资需求 (33)(三)近期工程实施安排 (33)(四)实施效果分析 (34)十一、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6)(一)组织保障 (36)(二)资金保障 (36)(三)协调机制 (36)(四)监督考核 (36)(五)社会参与 (36)附表 (37)附表2-1___省(自治区、直辖市)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调查统计 (37)附表2-2___省(自治区、直辖市)2001~2010年供用水量调查统计 (37)附表2-3___省(自治区、直辖市)现状供水能力成果表 (38)附表4-1___省(自治区、直辖市)节水量及用水效率指标 (38)附表4-2___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配置成果 (39)附表4-3___省(自治区、直辖市)多年平均供水量增减平衡分析 (40)附表5-1___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需水量预测 (40)附表5-2___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供水保障方案 (41)附表5-3___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群需水量预测 (42)附表5-4___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群供水保障方案 (43)附表5-5___省(自治区、直辖市)能源基地需水量预测 (44)附表5-6___省(自治区、直辖市)能源基地供水保障方案 (45)附表5-7___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需水量预测 (46)附表5-8___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供水保障方案 (47)附表6-1___省(自治区、直辖市)河流主要控制断面生态环境需水量 (48)附表6-2___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表水退减水源调配方案 (48)附表6-3___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下水压采水源调配方案 (49)附表6-4___省(自治区、直辖市)重要河湖生态补水保障措施 (49)附表7-1___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50)附表7-2___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50)附表7-3___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新建大中型灌区基本情况 (51)附表7-4___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重点蓄水工程 (51)附表7-5___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重点引提水工程 (52)附表7-6___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调水工程 (52)附表7-7___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他水源工程 (53)附表7-8___省(自治区、直辖市)水生态修复水源置换工程 (53)附录 (54)附录1全国656个建制城市名录 (54)附录2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及21个城市群情况 (56)附录3全国“五片一带”能源基地划分 (56)附录4全国“七区二十三带”农业主产区划分 (57)附录5全国800个粮食增产县名录 (57)一、总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为了贯彻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精神,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年)》(以下简称《综合规划》),建立我国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利部组织开展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编制工作。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目录一、总则 (1)(一)导言 (1)(二)规划思路 (2)(三)规划原则 (8)(四)工作要求 (9)(五)基本规定 (12)(六)进度安排 (13)二、水资源调查评价 (15)(一)基本要求 (15)(二)降水 (16)(三)蒸发能力及干旱指数 (18)(四)河流泥沙 (20)(五)地表水资源量 (20)(六)地下水资源量 (25)(七)地表水水质 (35)(八)地下水水质 (40)(九)水资源总量 (46)(十)水资源可利用量 (47)(十一)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 (51)三、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 (53)(一)基本要求 (53)(二)经济社会资料分析整理 (54)(三)供水基础设施调查统计 (56)(四)供水量调查统计 (58)(五)供水水质调查分析 (59)(六)用水量调查统计 (60)(七)用水消耗量分析估算 (61)(八)废污水排放量调查分析 (62)(九)供、用、耗、排水成果合理性检查 (63)(十)用水水平及效率分析 (65)(十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67)(十二)河道内用水调查分析 (68)(十三)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68)(十四)现状水资源供需分析 (69)四、需水预测 (70)(一)基本要求 (70)(二)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分析 (75)(三)经济社会需水预测 (78)(四)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83)(五)河道内其他需水预测 (84)(六)需水预测汇总 (84)(七)成果合理性分析 (84)五、节约用水 (86)(一)基本要求 (86)(二)现状用水水平分析 (87)(三)节水标准与指标 (90)(四)节水潜力分析 (91)(五)节水目标与节水措施 (92)(六)节水方案拟订 (95)六、水资源保护 (98)(一)基本要求 (98)(二)水功能区划的补充和调整 (99)(三)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拟定 (102)(四)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设计条件 (103)(五)纳污能力计算 (105)(六)污染物入河量估算 (106)(七)污染物控制量与削减量 (108)(八)地表水水质保护措施 (109)(九)地下水保护 (111)(十)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12)七、供水预测 (114)(一)基本要求 (114)(二)地表水供水 (115)(三)地下水供水 (118)(四)其他水源开发利用 (120)(五)供水预测与供水方案 (122)八、水资源配置 (126)(一)基本要求 (126)(二)基准年供需分析 (128)(三)方案生成 (129)(四)规划水平年供需分析 (130)(五)方案比选与推荐方案评价 (133)(六)特殊干旱期应急对策 (135)九、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139)(一)基本要求 (139)(二)总体布局 (139)(三)工程实施方案 (141)(四)非工程措施 (144)十、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146)(一)基本要求 (146)(二)评价内容 (146)附录Ⅱ-1 河川年径流系列一致性处理办法 (149)附录Ⅱ-2 地表水化学类型阿廖金分类法 (156)附录Ⅱ-3 地表水水质趋势回归分析日历年与十进位年折算方法 (158)附录Ⅱ-4 地表水水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 (160)附录Ⅱ-5 地下水化学类型舒卡列夫分类法 (166)附录Ⅵ-1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及综合衰减系数计算方法 (168)附录Ⅷ-1 水资源系统网络图制作要求 (173)附录Ⅷ-2 水资源供需分析水量平衡公式 (175)附录Ⅷ-3 水资源供需分析计算原则 (177)图表目录图1-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示意图 (3)图1-2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各部分内容间相互关系示意图 (5)图1-3 水资源配置思路示意图 (7)图5-1 节约用水各项内容相互关系框图 (97)表2-1 地下水资源评价类型区名称及划分依据一览表 (26)表2-2 地表水富营养化控制标准 (37)表4-1 国民经济和生产用水行业分类表 (71)表4-2 用水户分类口径及其层次结构 (72)附件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附件2 全国水资源分区附件3 全国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划对照表一、总则(一)导言1. 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时期治水的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的变化,着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水问题,水利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部署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并以水规计[2002]83号文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水利部以水规计[2002]330号文印发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细则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细则(总8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试行)一、总则(一)导言1. 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时期治水地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地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地变化,着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水问题,水利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部署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并以水规计[2002]83号文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水利部以水规计[2002]330号文印发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2.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地总体目标是为我国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规划基础,在进一步查清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地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地要求,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节约、优化配置、积极保护和综合治理地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促进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地协调发展,以水资源地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地可持续发展.3. 为编制好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统一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地技术要求,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特制定《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以下简称《细则》).4. 编制《细则》地目地,一是明确各项规划任务开展地技术途径;二是界定规划有关概念与术语地定义及确切地内涵,明确采用地技术标准和要求;三是明确对基础资料和有关成果地要求,确保规划地统一性、一致性和可操作性.5. 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地各部分工作任务,本《细则》提出各部分工作所需地基础资料和成果,对资料年限、统计口径、适用范围、精确程度等提出具体要求;规范各种图、表具体内容,制作步骤与方法,表示方式与效果等;对评价及预测方法进行统一规范和规定.6. 本《细则》包括正文及三个附件:附件1为“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附件2为“全国水资源分区”;附件3为“全国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划对照表”.7. 各地在执行本《细则》地过程中,请及时与本次规划技术总负责单位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联系,以便相互沟通,协调解决规划中地技术问题,保证规划工作地顺利进行.8. 各流域机构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细则》,编制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二)规划思路1. 规划任务.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地总体目标与要求,本次规划地主要任务包括: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需水预测、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等内容.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见图1-1.图1-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示意图2. 总体思路.规划编制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部署,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确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地目标和方向、任务和重点、模式和步骤、对策和措施,统筹水资源地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规范水事行为,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3. 技术思路.水资源综合规划地各个环节及各部分工作是一个有机组合地整体,相互之间动态反馈,需综合协调.本次规划各部分内容地相互关系见图1-2.(1)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通过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地调查评价,可为其他部分工作提供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可利用量地基础成果;提供对现状用水方式、水平、程度、效率等方面地评价成果;提供现状水资源问题地定性与定量识别和评价结果;为需水预测、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等部分地工作提供分析成果.(2) 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要在上述两部分工作地基础上,提出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地有关技术经济和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为需水预测、供水预测和水资源配置提供可行地比选方案.同时,在吸纳水资源配置部分工作成果反馈地基础上,提出推荐地节水及水资源保护方案.图1-2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各部分内容间相互关系示意图(3) 需水预测和供水预测.供需水预测工作要以上述四部分工作为基础,为水资源配置提供需水、供水、排水、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地预测成果,以及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措施地可能组合方案及其相应地技术经济指标,为水资源配置提供优化选择地条件;预测工作与以上各部分工作相协调,结合水资源配置工作经过往复与叠代,形成动态地规划过程,以寻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协调地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4) 水资源配置.应在进行供需分析多方案比较地基础上,通过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分析论证与比选,确定合理配置方案.水资源配置以统筹考虑流域水量和水质地供需分析为基础,将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利用地供、用、耗、排水过程紧密联系,按照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地原则进行.水资源配置在接收上述各部分工作成果输入地同时,也为上述各部分工作提供中间和最终成果地反馈,以便相互叠代,取得优化地水资源配置格局;同时为总体布局、水资源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地选择及其实施确定方向和提出要求.水资源配置思路示意图见图1-3.图1-3 水资源配置思路示意图(5) 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要根据水资源条件和合理配置结果,提出对调整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地建议,提出水资源调配体系地总体格局,制定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地综合措施及其实施方案,并对实施效果进行检验.4. 规划重点.突出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分析、水资源配置等方面.通过水资源调查评价,摸清水资源和可利用水资源地现状以及未来地变化趋势,客观反映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地问题,为规划方案制定以及水资源管理提供可靠地基础.在节约、保护地前提下,研究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根据水资源开发潜力分析和经济社会发展预测,研究水资源宏观调配指标,确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地合理用水指标,制定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根据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水资源管理等提供政策性建议.做好规划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注重水资源问题地同时,更要重视其与经济社会地紧密联系,做到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第二,在注重工程工程布局和规划地同时,更要加强管理等非工程措施地安排;第三,在注重水资源开发利用地同时,更要重视水资源地节约与保护,实现水资源地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综合规划要突出水资源配置思路、格局、措施地总体安排,规划地对策措施要有指导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三)规划原则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地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 全面规划.制定规划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水资源地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管理等做出总体安排.要坚持开源节流治污并重,除害兴利结合,妥善处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与农村、流域与区域、开发与保护、建设与管理、近期与远期等关系.2. 协调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地目标、规模、水平和速度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城市发展、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生态环境建设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3. 可持续利用.统筹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合理配置地表水与地下水、当地水与外流域调水、水利工程供水与其他多种水源供水.强化水资源地节约与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4. 因地制宜.根据各地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确定适合本地区实际地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地模式与对策,提出各类用水地优先次序,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地重点.5. 依法治水.规划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要求,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地作用,认真研究水资源管理地体制、机制、法制问题.制定有关水资源管理地法规、政策与制度,规范和调节水事活动.6. 科学治水.应用先进地科学技术,提高规划地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要运用现代化地技术手段、技术方法和规划思想,科学配置水资源,缓解面临地主要水资源问题,应用先进地信息技术和手段,科学管理水资源,制订出具有高科技水平地水资源综合规划.(四)工作要求1. 协调各类规划关系.为保障规划工作地有序进行,一要协调好综合规划与专业规划之间地关系,突出综合规划地全面性、系统性和综合性,专业规划应当服从综合规划并与综合规划成果相衔接;二要协调好全国规划与流域规划、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之间地关系,本次规划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规划,各流域机构按照各自职责范围,各尽其职,组织流域内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规划工作,经过协调后,在形成流域规划初步成果地基础上,进行全国平衡和协调,再经上下多次成果协调,最后形成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 做好与相关规划地有机衔接.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等国家计划及相关规划为基本依据.制定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部署、生产力布局以及国土整治、生态环境建设、防洪减灾、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有机衔接,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采用技术、法律、经济和管理等手段和措施,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地制约.3. 把握规划深度.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应涵盖有关专业规划地总体思路、布局与方案,为制定相关专业规划提供依据,要对专业规划地编制或修订具有指导作用.全国规划重点在流域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进行水资源地宏观配置,把握全国水资源配置地总体框架、发展方向和重点.流域规划重点反映跨省或省际河流地水资源配置和宏观管理,针对流域水资源配置地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把握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地方向和重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划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地发展状况和水资源特点,按照统一地技术要求和步骤,因地制宜地做好区域水资源地配置与管理.4. 加强规划地组织与协调.要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地组织与协调,加强与有关部门地合作,充分利用已有地基础资料和有关研究成果,组织和动员各种力量开展规划工作,保证规划工作地顺利开展.要合理划分规划工作阶段,注重规划各个环节间地协调,适时有序地进行有关流域及区域基础资料和有关规划指标与中间成果等方面地协调与汇总,按时提出阶段性汇总成果.5. 求实创新地编制规划.规划编制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国情、水情和各流域、各地区地实际情况,以解决重大水资源问题为出发点,按照科学和求实精神编制规划.同时,规划编制应具有较高地起点和前瞻性,要在思想、理论、方法、技术等方面有所创新,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中出现地新情况和新问题,采用现代地规划手段和方法,按照“四新”(新思路、新资料、新方法、新技术)地要求编制规划.6. 提高规划开放程度.规划要全面总结、合理吸收已有地规划和有关研究成果,坚持科学性、公正性和民主性,充分发挥专家地积极作用和规划人员地主观能动性,提高规划地开放程度,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地意见和建议.7. 协调统一、平衡汇总.本次规划地编制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地方式进行.全国按照统一地要求开展工作,对涉及全局性地问题,应提出宏观控制地目标与方向,采取上下协调地方式确定;规划基础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采取自下而上逐级进行平衡与汇总.工作方式采取一次性布置任务,分阶段开展工作,保持各阶段工作相互衔接,按照自下而上地方式分批提交规划成果,分期进行阶段成果地平衡、协调与汇总,并按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反复协调平衡.8. 加强规划地基础工作.要保证基本资料地真实性与合理性.有关规划地基础资料、发展指标、定额,以及规划中地热点和难点问题,要深入做好调查研究和专题研究工作,各流域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按要求进行信息管理系统地建设,及时提交相关资料与成果(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见附件1).9. 严格控制规划进度.各地要遵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领导小组地部署和安排开展规划工作,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加强协调、严格管理,保证工作进度.对于以往规划基础相对薄弱地地区要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做好人员培训工作,确保规划工作按进度计划顺利进行.10. 确保规划成果质量.各层次规划都要严格按照《细则》地要求开展工作,特别要重视与规划有关地基础数据一致性地审查、复核与分析工作,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相互比较、综合平衡,进行数据地合理性分析;对中间成果和最终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检查、协调、汇总与平衡.要求各流域机构从水资源合理配置、统一管理等宏观角度对本流域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提出地有关基础资料、发展指标、定额、供需预测成果以及配置方案进行统筹协调.(五)基本规定1.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地范围为除香港、澳门和台湾以外地我国全部地区,各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按照职责范围和分工,组织开展规划地编制工作.2. 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水资源分区是编制规划地重要基础.本次规划采用全国统一地三级水资源分区(详见附件2《全国水资源分区》),三级以下分区由流域机构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并报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备案.地表水水质评价及保护规划以水功能区为基本单元进行,并需将有关资料及成果归并到相应地水资源三级区.全国水资源分区与主要水功能区地对照关系详见附件3.3. 规划水平年.2000年为基准年,2010年为近期水平年,2020年为中期水平年,2030年为远期水平年.4. 水文系列.本次规划要求水文系列延长到2000年,水资源调查评价按1956~2000年同步系列进行.供需水预测与水资源配置部分涉及调节计算时应尽可能采用长系列.5. 价格与投资估算水平.为使有关经济发展指标及投资具有可比性,要求对有关经济发展指标按照当年价和2000年可比价同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对于缺乏2000年末可比价计算地统计数据,可按照统计年鉴中地环比指数逐年推算.投资估算要求以2002年末地价格水平为准.6. 水资源.除特殊说明外,本次规划所指地水资源是指通过水循环年复一年得以更新地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对于可利用地其他水源(含通过集雨工程利用地雨水、处理并再利用地污水、可利用地微咸水以及已利用和规划利用地海水等)在规划中也应根据各地情况,统筹考虑.7. 统计资料地延续性.本次规划规定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部分对历史用水情况地调查仍采用现“中国水资源公报”规定地用水统计分类(其统计口径简称“原口径”);需水预测和供需分析及水资源配置工作,依照水资源分区,区别河道内与河道外用水,分城镇和农村,按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三大类分别进行(其统计口径简称“新口径”);对2000年地供用水及其相关统计资料,应同时满足“原口径”和“新口径”地要求.8. 本次规划要求提出全口径1地供、用、排、耗水调查统计与开发利用规划.在现状调查及供需水预测中,要求按城镇与农村分别统计供、用、排水现状以及进行供需预测与水资源配置.城镇范围指国家行政设立地建制镇、市、计划单列市和直辖市.除此之外,还要求对国家行政设立地建制市进行单独统计,统计范围现状为建成区2,预测成果范围为规划区.(六)进度安排1. 规划编制工作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阶段一“调查评价”:重点完成水资源分区及计算面积地核定、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水资源保护(已开展)等工作;部署水资源综合规划信息系统开发及有关专题研究工作等.阶段二“合理配置”:重点完成节约用水、需求预测、供水预测以及水资源配置等工作.阶段三“实施方案”:重点完成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和规划实施效果检验等工作,并提交水资源综合规划地最终成果.2. 各阶段进度计划为:2002年8月: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全面开展工作;2003年10月:基本完成阶段一“调查评价”地工作,完成第一批专题研究工作;①全口径:指评价区范围内地完整成果.2建成区:指城市建筑基本连片、公用设施达到地地区,包括已建成地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机场等.2004年6月:初步完成阶段二“合理配置”地工作,完成第二批专题研究工作;2004年10月:初步完成阶段三“实施方案”地工作;2004年12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域机构提交水资源综合规划初步成果;2005年8月:提出全国及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送审成果;2005年12月:完成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地审查与上报.二、水资源调查评价(一)基本要求1. 根据我国水文资料积累情况,并考虑系列代表性地要求,全国统一采用1956~2000年(45年)同步期水文系列作为水资源评价地基本依据.2. 对于实测径流已不能代表天然状况地水文站要进行水量还原计算,对于流域下垫面条件变化而造成天然径流明显变化地水文站要进行天然径流系列地一致性分析处理,提出系列一致性较好、反映近期下垫面条件地地表水资源量评价成果.3. 考虑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及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转化关系地变化,按近期下垫面条件评价地下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实现近期下垫面条件下地表与地下水资源地统一评价.地下水资源量按水文地质单元进行评价,然后将成果归入水资源分区和行政分区.4. 为了更好地反映水资源量地时空分布特征,以及解决大区和小区之间地水量频率组合问题,要求以三级区套地级行政区为计算分区(以下简称“计算分区”),计算降水量、天然径流量、降水入渗补给量和水资源总量地45年系列成果.5. 根据近期水质监测资料,对河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地水质进行分区评价,并对主要供水水源地进行单独评价.6. 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地原则,综合考虑河川径流特征、地下水开采条件、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和技术经济等因素,估算流域当地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和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分析水资源承载能力提供依据.7. 对水资源情势变化较大地水资源分区或行政分区,应分析水资源情势变化地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按照本次制订地规划方案实施前后两种情况预测未来水资源量、水质和可利用量地变化趋势.(二)降水1. 绘制1956~2000年和1980~2000年两幅同步期地年降水量均值等值线图(编号分别为附图2-2-1和附图2-2-2),以反映多年平均降水量地地区分布规律.(1)选择资料质量好、系列完整、面上分布均匀且能反映地形变化影响地雨量站作为绘制等值线图地主要点据.一般在降水量变化梯度较大地山区应尽可能多选一些站点,在降水量变化梯度较小地平原区着重考虑站点地均匀分布.在点据稀少地地区,可增选一些资料系列较短地雨量站,通过插补延长处理后作为辅助点据.按附表2-2-1内容填报选用雨量站年降水量特征值.(2)选择准确、清晰、有经纬度且能分清高山、丘陵、坡地、平原等地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水资源一级区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成图比例尺自行确定,统一要求根据1:100万电子地图缩放.(3)年降水量等值线线距为:降水量>2000mm者,线距1000mm;降水量800~2000mm者,线距200mm;降水量100~800mm者,线距100mm;降水量50~100mm者,线距50mm;降水量<50mm者,线值25mm.各水资源一级区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4)勾绘等值线时,既要考虑各测站地统计数据,又不能完全拘泥于个别点据,以避免等值线过于曲折或产生许多小地高、低值中心和造成与当地地理、气候因素不相匹配地不合理现象.山区等值线地勾绘,要考虑降水量随地面高程变化地相应关系,但也不应将等值线完全按等高线地走向勾绘;等值线必须与大尺度地形分水岭走向大体一致,切忌横穿山岭.(5)根据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对等值线地分布、走向、弯曲情况及高值区、低值区地位置进行合理性检查.地理因素对年降水量影响地一般规律是:靠近水汽来源地地方降水量要大于远离水汽来源地地方,山地要大于平原,迎风坡要大于背风坡.(6)将本次绘制地等值线图与以往编制地有关图件进行对照,对有明显差异地地区要进行分析论证或做必要地修改.2. 绘制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值等值线图,以反映降水量多年变化在地区上地分布规律.图编号为附图2-2-3,线值无量纲.。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水利部水规计[2002]330号文件印发
i
(五)供水水质调查分析 .............................. 27 (六)用水量调查统计 ................................ 28 (七)用水消耗量分析估算 ............................ 29 (八)废污水排放量和污染源调查分析 .................. 29 (九)供、用、耗、排水成果的合理性检查 .............. 31 (十)用水水平分析评价 .............................. 31 (十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 32 (十二)河道内用水调查分析 .......................... 33 (十三)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 33 (十四)现状供需分析 ................................ 34 四、需水预测 ........................................... 35 (一)基本要求 ...................................... 35 (二)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分析 .......................... 37 (三)经济社会需水预测 .............................. 39 (四)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 41 (五)河道内其他需水量预测 .......................... 41 (六)需水量汇总 .................................... 42 五、节约用水 ........................................... 43 (一)基本要求 ...................................... 43 (二)现状用水水平分析 .............................. 43 (三)节水标准与指标 ................................ 44 (四)节水潜力 ...................................... 45 (五)节水方案 ...................................... 46 六、水资源保护 ......................................... 47 (一)基本要求 ...................................... 47 (二)水功能区水质目标 .............................. 48 (三)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分析 .......................... 48 (四)污染物控制量和削减量 .......................... 49
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设计
1.水资源公报的编制工作,应考虑社会各界关注的主要水资源问题,兼顾水资 源综合规划、水中长期供求规划所需基础资料的要求,全面调查统计来水、蓄水、 用水、耗水、水质等有关资料,分析水资源变化情势及其开发利用和保护现状。并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分析用水指标及用水效率和效益,揭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 社会发展、生态环境间的关系。
(1)绘制等值线的底图大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确定,上报图的尺寸 可适当缩小。为了便于全国拼图,要求上报图中标明经纬度线(线距为 20’),并在 省界线附近加注有关点据资料。
(2)年降水量等值线图的线值要求为:25、50、200、400、600、800、1200、 1600、2000、2400、3000、4000、5000 毫米,各省级行政区在满足上报要求的前提 下,可以自行加密等值线。
实用标准文档
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
(修改试行稿)
(一)目的与意义
1.编发水资源公报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定期向社会各界公 告我国水资源情势、开发利用保护情况和重要水事活动,引起各级政府对水资源的 关注,提高全民的节水、惜水、保护意识,是编发水资源公报的主要宗旨。
2.编发水资源公报是推进水资源统一规划和强化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所提 供的信息,是各级政府决策和有关部门工作的重要依据;所积累的资料,是编制各 级水资源综合规划和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的基础。
2.为了满足水资源统一规划和管理的要求,应按流域分区和行政分区提出两套 数据成果。从 2003 年度开始,水资源公报统一采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规定的 分区体系,详见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2003 年 5 月印发的《全国水资源分区 (修订稿)》。各省、自治区可按地级行政区套水资源三级区编制,应按地级行政区 套水资源二级区上报;各直辖市可按区(县)套水资源三级区编制,应按区(县) 套水资源二级区填报(城市中心区可以合并)。
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技术大纲印刷版9[1][1].4
城市现有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和规划水平年城市饮用水水量需求是提出水源地 安全保障各项规划方案的基础。
本规划首先进行全面的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调查,并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和人口增长进行城市饮用水水量的预测,据此,从整个城市和城市现有水源地两个层面, 评价和分析城市饮用水水源的安全状况和存在的不安全问题、成因及分布。
声明
本技术大纲版权所有, 未经水规总院同意不得擅自印刷或者发表, 违者必究。
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
技术大纲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二○○五年八月
1
目录
一、总 则.................................................... 1
(一)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 ..............................................1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 (三)总体思路及技术路线 ..............................................2 (四)总体要求 ........................................................5 (五)基本规定 ........................................................5 (六)进度安排 ........................................................6
七、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建设 ..................................... 48
水利部《水利规划管理办法》(试行)水规计2010 143号
水利部《水利规划管理办法(试行)》编辑日期:2011-08-09 来源:未知编辑:信息科阅读次数:2993次[关闭]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水利规划管理工作,规范水利规划体系构成,明确水利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有关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及国家有关政策,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水利规划,是指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组织编制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各类规划。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所属流域管理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的水利规划管理,包括规划的立项、编制、衔接、审批、公布、实施、评估和修订等工作。
第四条制定水利规划,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兴利除害、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保护生态与环境的原则,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突出规划的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作用,提高规划的科学性、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构建全面、系统的水利规划体系。
第五条水利规划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履行政府职责的重要手段,是水利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是制定和安排水利建设计划、制定水资源管理制度与政策、规范各项水事活动的重要依捃。
要突出水利规划的时效性和约束力,强化水利规划对水利建设和涉水事务社会管理的法规性作用。
第六条水利规划由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职责分工权限,实行分级管理。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利规划的组织、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
流域管理机构负责本流域有关水利规划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有关水利规划管理工作。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中的规划计划部门负责对本级水利规划的归口管理,其他业务管理部门负责其职责范围内有关水利规划的具体组织指导工作。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
究
设
保障措施
完整版pt
12
四、 总 体 结 构 及 相 互 关 系
水资源规划信息系统
水资源评价 资源量核算 资源利用上限界定 资源转换规律与参数
开发利用潜力 节水、污水处理回用
及开源潜力与方案
节约用水规划 潜力估算
节水规划的制定
减少需求 方案
调整 结构
提高 效率
总则 提出总要求 提出总思路 提出基本要求
河道内与河道外进行
• 供需分析尽可能采取长系列演算,多方案比较
• 利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完整信版p息t 管理系统汇总
16
五、技术大纲各部分主要内容-工作机制
综合规划 综合集成
全国 流域
基
专
专
汇
础
题
项
总
工
研
规
分
作
究
划
析
完整版pt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
技术大纲
(送审稿)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2002年5月
完整版pt
1
汇报提纲
• 任务与要求 • 规划特点与突破口 • 技术大纲的作用 • 总体结构及相互关系 • 技术大纲各部分主要内容
完整版pt
2
一、任务与要求
• 水资源形势发生显著变化
• 资源需求性加剧
• 资源竞争性加剧
• 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提出了新要求
置方案的具体体现 • 保障措施是调节、规范水事行为的必要手段
完整版pt
14
五、技术大纲各部分主要内容
(一)总则
• 总体目标-任务与要求 • 基本要求-统一要求 • 总体思路-各部分工作相互关系 • 技术协调机制-规划技术组织
(完整版)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
6. 本《细则》包括正文及三个附件:附件1为“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附件2为“全国水资源分区”;附件3为“全国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划对照表”。
(4) 水资源配置。应在进行供需分析多方案比较的基础上,通过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分析论证与比选,确定合理配置方案。水资源配置以统筹考虑流域水量和水质的供需分析为基础,将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利用的供、用、耗、排水过程紧密联系,按照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进行。水资源配置在接收上述各部分工作成果输入的同时,也为上述各部分工作提供中间和最终成果的反馈,以便相互叠代,取得优化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同时为总体布局、水资源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选择及其实施确定方向和提出要求。水资源配置思路示意图见图1-3。
3. 为编制好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统一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的技术要求,依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特制定《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4. 编制《细则》的目的,一是明确各项规划任务开展的技术途径;二是界定规划有关概念与术语的定义及确切的内涵,明确采用的技术标准和要求;三是明确对基础资料和有关成果的要求,确保规划的统一性、一致性和可操作性。
(2) 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要在上述两部分工作的基础上,提出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的有关技术经济和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结果,为需水预测、供水预测和水资源配置提供可行的比选方案。同
图1-2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各部分内容间相互关系示意图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水利部水规计 号文件印发
水利部水规计[2002]330号文件
水利部 2002.08.13
水利部印发《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的通知:
按照《水利部、国家计委关于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的 通知》(水规计[2002]83号),为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我部组织编制完 成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以下简称《技术大纲》),会 同国家计委组织专家进行了审查。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领 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要求,又征求了有关部门的意见,并通过了全国水 资源综合规划专家组的审议。经领导小组同意,近日水利部将《技术大 纲》印发有关单位,并要求:
二、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尽快启动规划编制工 作,近期重点抓紧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工作的开 展。加强组织协调,密切合作,突出重点,做好典型示范,保证规划编 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要加强《技术大纲》的培训和技术指导,使规划编制人员准确 理解《技术大纲》的内容和要求,严格按照各项技术要求开展工作,保 证规划成果的质量。
1
水资源调查评价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
水
资
源
综
合
需水预测节约用水Biblioteka 供水预测规划
信
息
系 统
水资源配置
建
设
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水
资
源
综
水资源保护
合
规
划
有
关
专
题
研
究
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图 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示意图
2. 规划重点。通过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摸清水 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并预测未来的可能变化趋势,为制定规划方 案及水资源管理措施奠定基础。在节约、保护的前提下,分析水资 源的承载能力。在此基础上,研究水资源宏观调配的指标,制定水 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统筹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根据水 资源合理配置方案,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调整 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等提出政策性建议。规划要突出水资源 配置的思路、格局、方向和措施,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大纲(doc 119页)
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技术大纲(doc 119页)目录一、总则 (1)(一)目标与任务 (2)(二)规划思路 (4)(三)规划范围 (5)(四)基本规定 (7)二、现状调查与评价 (9)(一)基本要求 (9)(二)水质现状评价 (10)(三)入河排污口调查评价 (12)(四)内源与面源调查评价 (13)(五)生态需水满足程度评价 (13)(六)水生态状况评价 (13)(七)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调查评价 (16)(八)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评价 (18)(九)水资源保护监测现状评价 (19)(十)水资源保护管理现状评价 (21)三、总体规划 (23)(一)基本要求 (23)(二)总体规划构架 (23)(三)功能区划分与调整 (24)(四)规划控制指标 (25)(五)总体布局及对策 (27)四、污染物入河量控制方案 (31)(一)基本要求 (31)(二)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复核 (31)(三)水功能区达标分析 (32)(四)污染物入河量控制方案 (33)五、入河排污口布局与整治 (36)(一)基本要求 (36)(二)入河排污口设置布局方案 (36)(三)入河排污口整治 (37)六、内源治理与面源控制 (40)(一)基本要求 (40)(二)污染调查与估算 (40)(三)控制措施 (42)七、生态基流及敏感生态需水 (44)(一)基本要求 (44)(二)控制断面选取 (45)(三)计算方法 (45)(四)生态用水配置 (46)八、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48)(一)基本要求 (48)(二)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总体布局 (48)(三)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措施 (49)九、地下水资源保护 (55)(一)基本要求 (55)(二)浅层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 (55)(三)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划分 (55)(四)地下水各规划分区现状及保护目标 (56)(五)地下水保护总体方案 (57)(六)地下水超采治理与修复方案 (58)(七)地下水资源保护方案 (58)(八)地下水保护工程措施 (60)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62)(一)基本要求 (62)(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方案 (62)十一、重点流域(区域)水资源保护与综合治理 (67)(一)基本要求 (67)(二)重点流域(区域)选取 (67)(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方案措施的主要技术要求 (68)十二、水资源保护监测规划 (71)(一)基本要求 (71)(二)水资源保护监测系统和能力建设方案 (71)(三)水资源保护监控管理系统建设 (72)十三、水资源保护综合管理 (74)(一)基本要求 (74)(二)法规与制度建设 (74)(三)监督管理体制与机制 (74)(四)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 (74)十四、规划实施意见与效果分析 (75)(一)基本要求 (75)(二)水资源保护规划项目汇总 (75)(三)近期工程实施安排 (75)(四)投资需求 (76)(五)实施效果分析 (76)十五、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78)(一)基本要求 (78)(二)组织保障 (78)(三)资金保障 (78)(四)监督考核 (78)(五)技术保障 (79)(六)协作机制 (79)(七)社会参与 (79)附表 (80)附录 (177)附录1部分规划控制指标计算方法 (177)附录2水生态状况评价主要指标计算方法与标准 (187)附录3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 (198)一、总则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全国水资源分区
• 2002年7月水规总院发文——《关于报 送全国水资源分区成果的通知》,请各 流域机构按照《全国水资源分区》的要 求,对有关分区成果进一步核实并将核 实后的成果于2002年8月5日前报送我院, 准备进行全国水资源分区电子地图绘制。
2.3说明及要求
• 全国统一的水资源分区设定到 三级分区,三级以下分区由流 域机构协商各省(自治区、直 辖市),根据工作需要扩展;
2.3说明及要求
• 表1、表2中的计算面积是根据各流域机构、 省(自治区、直辖市)报送的相关资料(有 缺项),并结合以往有关成果初步核定列出 的参考计算面积。要求各流域机构与有关省 (自治区、直辖市)协商后,根据全国水资 源综合规划进度要求,完成表1及表2中各计 算分区(包括一级区套省级行政区,二级区、 三级区套省、地两级行政区)及其计算面积 的填齐和核定工作,并核实表1中各级分区 的名称和界线,核实结果报送水利部水利水 电规划设计总院。
计算面积 (万km 2 )
94.25 15.77
4.18 0.43 3.72
5.43 6.17 29.70 6.64 2.09
11.83 5.73 8.96
11.23
3.81 0.46 2.45 0.98
二、工作安排及有关问题的答复
2.1总体安排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
2.2反馈情况
各流域机构—— 3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次
2.我国现行社会经济指标及水资源供需状况 均以行政区为单元统计,分区要兼顾行 政区划的完整性。如果行政区内分区过 多、过细,不仅增加地方统计工作量, 也会因资料分解而降低精度。
下辽河平原浅层地下水咸淡水分界线及矿化度分区划分
下辽河平原浅层地下水咸淡水分界线及矿化度分区划分[摘要]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的要求,对辽河下游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咸淡水分界线进行重新确定,评价出不同矿化度分区的面积(矿化度分区界限值分别为:1、2、3、5克/升),并进行了地下水环境评价。
[关键词]下辽河平原咸淡水分界线矿化度中图分类号:p6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 (2013)12-0261-01辽宁省咸水区主要分布在辽河、浑河、太子河、大小凌河等流域三角洲下端的冲积平原。
经过勘察、监测、分析、评价等工作,基本查清了全地区矿度的分区及各分区的面积,绘制了以2克/升为标准单位的全区咸淡水分界线图,对全区域的浅层地下水进行了地下水环境评价和质量评价,进行了水化学分类评价。
一、自然概况下辽河平原位于东北松辽平原南部,辽河下游。
所辖地区东与鞍山的台安县、海城市相邻,西与凌海市接壤。
南界大辽河与营口市隔河相望,北与北宁市毗邻。
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
受季风影响,春季少雨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形成雨热同步,干冷同期,温度适宜的特点。
多年平均气温摄氏8.3℃,年平均降雨量675.3毫米。
全区为海冲积三角洲平原,属下辽河平原部分,地质构造属新生代第四纪地层,土壤类别主要有草甸土、沼泽土和盐碱土。
全区第四纪地层大面积地区位于咸水体范围内,属三角洲滨海相和河流冲洪积沉积,颗粒较细,结构疏松,上部主要为亚粘土,下部为粉细砂,细砂层含粘性土薄层,底部含砾中粗砂混土,层次复杂,多为潜水,水位埋深0.5~2.5米。
二、水质监测项目全区域共布设87眼水质监测井,其中全分析8眼井、简分析24眼井、常规分析45眼井。
全分析水质监测项目:水温、色度、ph、透明度、电导率、钾、钠、钙、镁、总硬度、氟化物、砷、碳酸盐、重碳酸盐、总碱度、锰、游离二氧化碳、侵蚀二氧化碳、溶解氧、生化需氧量、挥发酚、磷、铁、硫酸盐、硝酸盐氮、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二氧化硅、溶解性总固体、氯化物、矿化度、亚硝酸盐氮、汞、氰化物、六价铬、阴离子合成洗涤剂、镉、铜、锌、铅、离子总量、大肠菌群、细菌总数、浑浊度、肉眼可见物、嗅和味等45项。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目录一、总则 (1)(一)导言 (1)(二)规划思路 (2)(三)规划原则 (8)(四)工作要求 (9)(五)基本规定 (12)(六)进度安排 (13)二、水资源调查评价 (15)(一)基本要求 (15)(二)降水 (16)(三)蒸发能力及干旱指数 (18)(四)河流泥沙 (20)(五)地表水资源量 (20)(六)地下水资源量 (25)(七)地表水水质 (35)(八)地下水水质 (40)(九)水资源总量 (46)(十)水资源可利用量 (47)(十一)水资源演变情势分析 (51)三、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 (53)(一)基本要求 (53)(二)经济社会资料分析整理 (54)(三)供水基础设施调查统计 (56)(四)供水量调查统计 (58)(五)供水水质调查分析 (59)(六)用水量调查统计 (60)(七)用水消耗量分析估算 (61)(八)废污水排放量调查分析 (62)(九)供、用、耗、排水成果合理性检查 (63)(十)用水水平及效率分析 (65)(十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分析 (67)(十二)河道内用水调查分析 (68)(十三)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评价 (68)(十四)现状水资源供需分析 (69)四、需水预测 (70)(一)基本要求 (70)(二)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分析 (75)(三)经济社会需水预测 (78)(四)生态环境需水预测 (83)(五)河道内其他需水预测 (84)(六)需水预测汇总 (84)(七)成果合理性分析 (84)五、节约用水 (86)(一)基本要求 (86)(二)现状用水水平分析 (87)(三)节水标准与指标 (90)(四)节水潜力分析 (91)(五)节水目标与节水措施 (92)(六)节水方案拟订 (95)六、水资源保护 (99)(一)基本要求 (99)(二)水功能区划的补充和调整 (100)(三)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拟定 (103)(四)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设计条件 (104)(五)纳污能力计算 (106)(六)污染物入河量估算 (107)(七)污染物控制量与削减量 (109)(八)地表水水质保护措施 (110)(九)地下水保护 (112)(十)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13)七、供水预测 (115)(一)基本要求 (115)(二)地表水供水 (116)(三)地下水供水 (119)(四)其他水源开发利用 (121)(五)供水预测与供水方案 (123)八、水资源配置 (127)(一)基本要求 (127)(二)基准年供需分析 (129)(三)方案生成 (130)(四)规划水平年供需分析 (131)(五)方案比选与推荐方案评价 (134)(六)特殊干旱期应急对策 (136)九、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 (140)(一)基本要求 (140)(二)总体布局 (140)(三)工程实施方案 (142)(四)非工程措施 (145)十、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147)(一)基本要求 (147)(二)评价内容 (147)附录Ⅱ-1 河川年径流系列一致性处理办法 (150)附录Ⅱ-2 地表水化学类型阿廖金分类法 (157)附录Ⅱ-3 地表水水质趋势回归分析日历年与十进位年折算方法 (159)附录Ⅱ-4 地表水水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 (161)附录Ⅱ-5 地下水化学类型舒卡列夫分类法 (167)附录Ⅵ-1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及综合衰减系数计算方法 (169)附录Ⅷ-1 水资源系统网络图制作要求 (174)附录Ⅷ-2 水资源供需分析水量平衡公式 (176)附录Ⅷ-3 水资源供需分析计算原则 (178)图表目录图1-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示意图 (3)图1-2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各部分内容间相互关系示意图 (5)图1-3 水资源配置思路示意图 (7)图5-1 节约用水各项内容相互关系框图 (97)表2-1 地下水资源评价类型区名称及划分依据一览表 (26)表2-2 地表水富营养化控制标准 (37)表4-1 国民经济和生产用水行业分类表 (71)表4-2 用水户分类口径及其层次结构 (72)附件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附表式样及附图目录附件2 全国水资源分区附件3 全国水资源分区与水功能区划对照表一、总则(一)导言1. 为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新时期治水的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形势的变化,着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水问题,水利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部署开展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并以水规计[2002]83号文批复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水利部以水规计[2002]330号文印发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规划思路
1.总体思路。规划编制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部署,按照自然和经济规律,确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和方向、任务和重点、模式和步骤、对策和措施,统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规范水事行为,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2.协调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规模、水平和速度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城市发展、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生态环境建设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
3. 可持续利用。统筹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合理配置地表水与地下水、当地水与外流域调水、水利工程供水与多种其它水源供水。强化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6.科学治水。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规划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技术方法和规划思想,科学配置水资源,缓解面临的主要水资源问题,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手段,科学管理水资源,制订出具有高科技水平的水资源综合规划。
(四)工作要求
1.协调各类规划关系。为保障规划工作的有序进行,一要协调好综合规划与专业规划之间的关系,突出综合规划的全面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综合规划应涵盖有关专业规划的原则、任务与总体方案等,对各专业规划的编制或修订具有指导作用,专业规划应当服从综合规划并与综合规划成果相衔接;二要协调好全国规划与流域规划、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之间的关系,本次规划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规划,各流域机构按照各自职责范围,各尽其职,组织流域内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规划工作,经协调后,在形成流域规划初步成果基础上,进行全国平衡和协调,最后形成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
技 术 大 纲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二○○二年八月
附件1《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审查会审查意见
一、总
(一)目标与任务
1.总体目标。本次规划的目的是为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规划基础,要在进一步查清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要求,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促进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水资源配置是本次规划的重点,应在进行供需分析多方案比较的基础上,通过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分析论证与比选,确定配置方案。水资源配置以流域水量和水质统筹考虑的供需分析为基础,将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利用的供、用、耗、排水过程紧密联系,按照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进行。水资源配置在接收上述各部分工作成果输入的同时,也为上述各部分工作提供中间和最终成果的反馈,以便相互叠代,取得优化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同时为总体规划布局、水资源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选择及其实施确定方向和提出要求。水资源合理配置思路示意图见图3。
图3 水资源配置思路示意图
(5)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是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支撑和保障,包括根据水资源条件和合理配置结果,提出对调整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建议,提出水资源调配系统的总体格局,制定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等综合措施的实施方案以及评价实施效果等。
(三)规划原则
1.全面规划。制定规划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管理等做出总体安排。要坚持开源节流治污并重,除害兴利结合,妥善处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与农村、流域与区域、开发与保护、建设与管理、近期与远期等关系。
(2)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要在上述两部分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为需水预测、供水预测和水资源配置提供可进行比选的方案,提出技术经济和环境影响因素的有关分析结果;同时,在接纳水资源配置部分成果反馈的基础上,提出推荐的节水及水资源保护方案。
(3)需水预测和供水预测要以上述四部分工作为基础,为水资源配置提供需水、供水、排水、排污等方面的预测成果,以及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措施的可能组合方案及其相应的技术经济指标,为水资源配置提供优化选择的条件;预测工作与以上各部分工作及水资源配置工作经过往复与叠代,形成水资源规划的动态过程,以寻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协调的合理配置方案。
4. 因地制宜。根据各地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确定适合本地实际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模式及对策,提出各类用水的优先次序,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重点。
5.依法治水。规划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认真研究水资源管理的体制、机制、法制问题。制定有关水资源管理的法规、政策与制度,规范和调节水事活动。
图1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总体结构示意图
2.规划重点。通过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摸清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并预测未来的可能变化趋势,为制定规划方案及水资源管理措施奠定基础。在节约、保护的前提下,分析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在此基础上,研究水资源宏观调配的指标,制定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统筹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根据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等提出政策性建议。规划要突出水资源配置的思路、格局、方向和措施,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3.规划技术路线。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各个环节及各部分工作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相互之间动态反馈,需综合协调。《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本次规划的任务进行了分解,共分为10个部分,各部分内容的相互关系见图2。
图2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各部分内容间相互关系示意图
(1)通过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可为其余部分工作提供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可利用量的基础成果;提供对现状用水方式、水平、程度、效率等方面的评价成果;提供对现状水资源问题的定性与定量识别与评价结果;为需水预测、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供水预测、水资源配置等部分的工作提供分析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