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产生》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精品课件PPT
![《声音的产生》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精品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058e5237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59.png)
声音的产生
一、新课导入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 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
二、探究新知
1
二、探究新知
2
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让我们一起来制造声音,看看有什么发现吧!
二、探究新知
2
实验一:一手压住尺子,另一手弹拨
物体无声时的状态:
.
物体有声时的状态:
.
二、探究新知
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做往返运动, 像这种运动方式称为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拓展提升
振动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
声音是一种机械波。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 叫声源。如:声带、音叉、鼓等都是声源。但是声源是 不能脱离其周围的弹性介质的,空间中同样的物体,同 样的状态,如果脱离了弹性介质,那么就不能产生声波 了,这时物体不是声源。
三、拓展提升
•吉他什么地方在振动? 思考:怎么让吉他停止发声?
四、课堂小结
实验现象:尺子上下快速晃动,并发出声音
二、探究新知
2
实验二:在鼓面上放碎纸屑,敲击鼓面
实验现象:碎纸屑跳动,并听到敲鼓声
二、探究新知
2Hale Waihona Puke 实验三:一手拿着音叉的柄,另一只手用小锤敲 击音叉,将发声的音叉放入静止的水中。
实验现象:手发麻,且音叉接触水的地方有水花
二、探究新知
观察及比较
尺子
鼓
音叉
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88124cf111f18583d05aa9.png)
9.声音的产生【教材分析】本课在课标中的位置属于物质科学领域,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课标要求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的起始课,重点让学生对声音产生的规律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为本单元后几课打下知识基础。
本课的思路是先让学生听各种声音,引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问题;然后通过观察一些物体发声时的现象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得出结论。
最后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
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关注,经调查得知85%的同学认为摩擦、碰撞等方法是声音产生的原因,还有一定的误区,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了解声音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与比较,发现物体发声时现象的共同之处,知道声音是因为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1.做物体振动发声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通过运用“求同法”,归纳物体振动发声的规律,培养学生实验探究和分析归纳概括实验事实的能力。
科学态度:1.在探究活动中,发展认真观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通过拓展资料,感受自然界声音的丰富多样,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造声音、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归纳概括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借助其它物体观察发声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音箱,气球,水槽,音叉。
学生材料:保鲜袋,直尺,钹,装有泡沫屑的瓶子。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感知声音1.PPT播放声音视频同学们,上课前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考听力”。
敢不敢挑战?(敢!)闭上眼睛,仔细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指名说。
(口令声、音乐声、风声、水声、国歌声)有了声音,大自然是多么的美妙。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9《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9《声音的产生》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96f75ba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5c.png)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9《声音的产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9课《声音的产生》,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声音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声音产生的原理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实验操作和观察方法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难点:用实验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为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各种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声音现象,激发他们对声音产生原因的好奇心。
2.新课导入: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
4.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声音产生的原因,加深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
5.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产生的应用和意义。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振动——》声音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实验操作、观察记录、讨论交流等方面的表现,评价他们对于声音产生原理的掌握程度。
同时,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九. 说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声音的产生 课件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声音的产生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d8e5bbf58fafab068dc0267.png)
1. 纸张 2. 直尺 3. 自己 的身体
你能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抖动
伸出桌面少许,拨动 说话发声,拍打发声,
跺脚发声… …
感受共同特征:
1.纸张发声时在抖动; 2.直尺发声时在振动; 3.人说话时声带在颤动。
作出猜想: 声音是由于物体 而产生的.
振动
验证猜想,归纳结论 实验一 怎样让鼓发出声音?
产生的。
2.我们的验证过程:
物体 名 称
发声方法
我们看到的现象 物体发出声音时
物体不发出声音时
直尺 橡皮筋 小镲 水
弹拨 拨 敲击 倒
直尺抖动 橡皮筋颤动 镲面振动
水流动
直尺不抖动 橡皮筋不颤动
镲面不振动 水不流动
3.我们的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什么地方在振动?
什么地方在振动?
什么地方在振动?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声音的产生 课件
自然界的声: 人制造的声:
流水声 喇叭声
蛙鸣声 歌声
鸭叫声 乐器声
在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 大家听见了如此多不同类型的声音,有什么疑惑呢? 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提出问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实验要求:
(1)制造声音时不易用力过猛损坏器材,控制好声音大小; (2)(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注意观察每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比一比谁的发现最多。 (3)做完一个在做下一个,及时填写观察记录表。 (4)实验结束,整理课桌。
击鼓后怎样才能 看到鼓面在振动呢?
“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记录表
第组
1.我们的猜测: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2.我们的验证过程:
物体 名 称
发声方法
我们看到的现象 物体发出声音时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fec3b43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e7.png)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1《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
本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内容,一是了解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二是想办法制造声音;三是引导学生运用间接观察法和归纳法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
这节课中,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方面: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课堂的同时,了解学生前概念。
一开课我让学生静下来,仔细听教室里都有哪些声音?是由谁发出来的?怎样产生的?激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并问学生原来对声音有什么了解?引发学生走入声音世界,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因此,我指导学生想办法制造声音的时候提问:“你能利用哪些方法发出声音?”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发生的方法很多,丰富学生对于制造声音的感性认识。
在学生进行交流演示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提出观察要求,提出:有目的的观察才会观察得更仔细。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实践、充分感受,并随时作好记录,我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观察感受振动、借助于其他物体将振动可视化,运用反证法进行实验,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体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评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再现了我校灵动课堂教学新模式---在交流讨论声音产生的共同规律时,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能够通过亲身感受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d7d1209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c3.png)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及基本特征。
•理解声音是机械波,需要传递介质,介质可为固体、液体或气体等。
•知道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
•掌握一些简单的声音的实验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实验、分析和归纳,加深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认识和理解。
•能够使用正确的语音语调,用清晰的发音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原因及基本特征。
2.声音是机械波,需要传递介质,介质可为固体、液体或气体等。
3.掌握简单的声音实验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2.通过声音实验方法了解声音产生原因和特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让学生静下心来,听一段自然中的声音,比如鸟鸣、风声等。
•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声音,思考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产生》。
2.讲授(20分钟)2.1 声音的产生原因及基本特征(5分钟)•通过图片展示,讲解声音产生的原因。
•介绍声音的基本特征:音调、音量、音色和音质。
2.2 声音是机械波(5分钟)•讲解声音是机械波,需要传递介质,介质可为固体、液体或气体等。
•通过视频展示,来了解声音的传播。
2.3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5分钟)•通过实验展示,了解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分析实验结果,并让学生自己总结结论。
2.4 掌握简单的声音实验方法(5分钟)•介绍一些简单的声音实验方法,比如用钟摆引起声音、通过吹响口哨产生声音等。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3.活动(25分钟)3.1 团队探究(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原理。
•每组选出发言人,向全班汇报探究成果。
3.2 练习(10分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些与课本配套的练习,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4.总结(5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声音的产生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苏教版2001》
![《声音的产生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苏教版2001》](https://img.taocdn.com/s3/m/d415a615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3d.png)
《声音的产生》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基本特征。
2. 掌握声音的传播规律及影响因素。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平时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二、导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声音的传播规律3. 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三、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老师可以播放一段不同声音频率的音频,让学生听后猜测是什么声音,并引出声音的产生是由什么引起的问题。
第二步:进修1. 声音的产生原理- 声音是由物体震动引起的,当物体震动时,周围的空气也会跟着震动,产生声波。
- 声音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声音的振幅越大,声音越大。
2. 声音的传播规律- 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一般是通过空气传播。
- 声音传播的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空气中的声音传播速度约为340m/s。
3. 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 温度:温度越高,声音传播速度越快。
- 湿度:湿度越高,声音传播速度越快。
- 噪音:噪音会干扰声音的传播,影响声音的清晰度。
第三步:讨论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声音在不同环境中传播的情况,以及如何改善声音传播效果。
第四步:实践让学生利用手机或录音设备录制不同环境下的声音,并观察声音传播的情况,体会不同因素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四、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应该对声音的产生原理、传播规律及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诠释和分析平时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五、作业1. 思考并总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特点。
2. 观察并记录身边不同声音的产生原理。
3. 搜集一些关于声音的科普知识并分享给同砚。
六、拓展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声音的应用,如声波在医学、通讯、音乐等领域的应用,并展开相关的钻研和讨论。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bbb895d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d3.png)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速度;2. 知道如何产生声音,知道如何控制声音的大小;3. 了解有些声音不利于健康,不要听太多;4. 明白在公共场合要保持安静,不制造噪音。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声音的大小控制教学难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如何控制声音大小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观看“声音产生的原因”视频,学生描述声音产生的原因。
2. 提问:你们听到过哪些声音?学生依次回答。
3. 引进:今天要学习的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还要探究一下声音如何产生的。
二、讲解(10分钟)1. 手机、电视、电脑、汽车、敲锣打鼓等都能产生声音。
2. 声音通过喉咙、颈部、胸部、口腔、鼻腔和声带等喉部器官产生。
3. 声音从声源处出发,通过越传越远的空气,并且气体的传输速度比固体和液体的传输速度慢。
三、实验(15分钟)1. 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的声源的声音强度。
2. 实验材料:手机、喇叭、手铃、玩具飞机。
3. 实验步骤:分别用手机、喇叭、手铃和玩具飞机发出声音,让学生听到声音强度的不同。
4. 实验结论:喇叭声音最大,手机次之,玩具飞机声音最小;手铃发出的声音清脆、响亮。
四、展示(5分钟)1. 请学生分别拿出自己的小乐器展示,让大家听一听不同乐器的声音。
2. 引导学生谈一谈各乐器的声音特点。
五、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讨论一个话题:什么声音能够刺激人们的听觉,哪些声音是不利于健康的?2.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不利于健康的声音对自己和他人造成的伤害。
六、活动或游戏(10分钟)1. 分小组比赛,每组选出代表发出声响,其他同学猜猜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
2. 鼓励学生保持安静,比赛中不要制造噪音。
七、总结(5分钟)让学生梳理一下今天学到的知识,老师进行总结,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课后作业:针对声音大小的控制,了解如何用科技控制声音的大小,为什么要控制声音。
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5978094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07.png)
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定义及产生原因;2.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3.能够通过实验等方式感知声音;4.增强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5.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原因;2.声音的传播方式;3.实验感知声音。
教学难点:1.声音的传播方式;2.实验感知声音。
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探究式教学、讲授式教学。
教学过程:一、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思考1.展示一个视频,声音与图像的演示。
2.让学生静默几秒钟,思考:你们在片断中看到了什么?你们认为这些声音是哪些事物、物品发出来的?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与同桌一起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二、学习声音的概念与原因1.课件讲解:展示PPT,学习声音的概念与原因。
2.教师示范声音的产生:敲打教室的讲台、拨动琴键、吹响口琴等,引导学生思考出声音的产生原因。
3.学生合作实验:组成小组,利用小锤敲打不同材质的物体,比较不同材质物体产生的声音是否相同,结合教师示范的声音产生方法,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
三、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1.教师讲解:展示PPT,学习声音的传播方式。
2.学生自主实验:组成小组,利用探照灯、手电筒等物品照射不同物体,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反光情况来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
四、实验感知声音1.学生自主实验:利用杯子、线等物品制作简易电话,并进行互相交流。
2.教师总结与点评: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并总结声音的产生原因、传播方式以及实验感知声音的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任务型教学、探究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对声音的概念和产生原因有些含糊不清,因此我在课件讲解过程中,加强了例子的讲解,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并且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自主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和传播方式。
声音的产生 苏教版
![声音的产生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a75ea0679563c1ec5da71df.png)
你们是怎么分辨出来的呢? 小游戏:“听声辩物”
1 3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 4
制造声音:
用哪些方法可以使一只食品保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发出声音?
拍打 抖动 摩擦 吹
…
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用什么方法使下列物体发出声音呢?
按要求使它们发出声音,认真观察,并完成记录单。
将纸屑撒在鼓面上,将左手的食指按在鼓 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击鼓面。
一只手在桌子边缘按住钢尺的一部分,另 一只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
用手拨动套在塑料杯上的橡皮筋
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轻轻地连续吹气。
观 察
发声时:___________ 发声停止时: ___________________
液体可以传播声音吗?
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物体回来的运动叫振动
声音
用什么方法可以让正在发声的音叉停 止发声?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 ,声音就消失。
什么地方在振动?
蜜蜂,苍蝇,在飞舞时如何发出“嗡嗡”声?
什么地方在振动?
什么地方在振动?
吉他什么地方在振动?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课件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8f4a18de518964bcf847cd2.png)
不振动 不振动 不振动
尺子 振动声音 纸 振动声音 皮筋 振动声音
尺子、纸、皮筋发声时都在振动,振动 停止,发声也停止。
归纳总结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一、填空题
巩固练习
声源
振动 振动
树叶
振动
喇叭 声带 振动
二、判断
1.一切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 2.只有固体振动能产生声音。 (×) 3.声音是我们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因此所有声音都是有益的 。 (×) 4.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是由人和动物发出来的。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 课
声音的产生
什么能制造出来,却看不见? 什么东西能穿过物体,却不留痕迹?
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能从这些声音中知道什么?
声音在传递着一种信息,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
保鲜袋和人体发声实验
小结:保鲜袋和人体各部位振动产生了声音
探究声音的产生
物体名称 尺子 纸 橡皮筋
三、连线题
涛声依旧 北风呼啸 掩耳盗铃
固体振动 液体振动 气体振动
家庭作业
1. 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一下在生活中的发声物体是怎样发声的? 你是怎么知道的?
2. 制作一个简单的发声乐器。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产生》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a57a44b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c6.png)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产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的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不同的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特点。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操作步骤,旨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但是,对于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特点,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实验和观察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从而达到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不同的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不同的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特点。
2.难点: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特点。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特点。
3.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
4.总结:通过多媒体课件,对声音产生的原理进行总结,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5.拓展: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苏教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 第三单元9《声音的产生》教案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 第三单元9《声音的产生》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ea182e4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18.png)
苏教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9《声音的产生》教案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让他们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初步感性认识。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多样性,引出声音的产生。
2.探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声音,观察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分析归纳声音与振动的关系。
3.实验:设计实验,让学生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假设,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
4.总结:让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原理,理解声音中蕴含的信息,以及声音对动植物与人类的意义。
5.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应用,例如声音在通讯、音乐等方面的作用。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创新能力。
2.通过讨论、作品展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声音产生原理和声音的应用的理解程度。
3.考察学生在声音现象探究中表现出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借助其他物体,可以将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为了进行这项实验,教师需要准备音箱、气球、音钹等材料,而学生则需要录音工具、塑料袋、格尺、饮料瓶、泡沫屑、音叉和大烧杯(装水)等材料。
在课前,教师可以提出观察任务,让学生到校园的操场上听一听有哪些声音,并用录音的方式记录下来。
这个任务可以让学生关注课间活动情境,调用听力观察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进入声音现象的研究。
同时,科学记录也是孩子们科学探究的足迹,是孩子们科学探究的信息超市,是表达交流、推测、分析得出结论的事实依据。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声音的研究。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们,他们是如何知道要上课的,然后引导学生们介绍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在什么情况下发出的,并组织其他学生交流他们听到了哪些声音,以及听到这些声音会想到什么等问题。
声音是世界上一个重要的物理现象,不同的声音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年级的上科学教案声音的产生_苏教版
![四年级的上科学教案声音的产生_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0b726f690c69ec3d5bb75fb.png)
《声音的产生》教课方案教材剖析:《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巧妙的声音王国》单元第 1 课的内容。
它属于“科学研究”的目标系列,经过实验和察看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育学生的实验察看能力和剖析归纳、创新能力。
主要经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有资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察看、比较,就察看到的现象进行踊跃思虑,成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最后从正反取证,考证假定,培育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研究求知的过程。
学情剖析: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必定的认识,有着不一样的生活经验。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我们无时不刻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之中,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觉,有些学生还经过不一样的信息渠道获取了一些声音的知识。
可是熟习的现象其实不必定惹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其实不会花好多时间去研究声音的更多神秘。
这正是我们教课有价值的地方。
教课方法的剖析:“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属于研究性实验,从教课进度来剖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类实验其实不合适大步子教课,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此刻,他们经历的察看活动比许多,考证性实验比许多,而对研究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沉和浮》、《冷和热》单元学生有了波及,但教课希望与实质成效有必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纳层层推动的方式设计教课。
教课目的:1、运用多种方法和常有资料来“制造声音”。
2、经过察看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经过研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领会到各样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教课重难点:要点:从多种事实中归纳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难点 :经过察看、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成立起联系。
教课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记录表、队鼓、盐、、泡沫小球、水、烧杯(两只,此中一只装水)饮料瓶(两个,此中一个装入一些泡沫碎粒)2、学生准备:保鲜袋、尺子、橡皮筋、铅笔盒等教课过程:课前活动,激发兴趣。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69d7a51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b3.png)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产生》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振动所引起的;2.能够举出日常生活中产生声音的几个例子;3.能够简单地描述声音的产生过程;4.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解释什么是响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及其产生过程。
难点:响度的概念及其使用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讲解课题:本节课的主题是《声音的产生》;2.向学生发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声音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声音,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请大家思考一下;3.让学生听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声音,如警笛声、钟声、人声等,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2. 展示实验(15分钟)1.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个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过程和振动的重要性;2.现场演示,通过橡皮筋的拉伸使木条振动以达到产生声音;3.让学生思考如何使声音变大或变小,引出什么是响度。
3.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所引起的,在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也随之振动,振动的空气形成了声波,进而传递到人的耳朵中,我们才可以听到声音;2.举例说明声音的产生原理:如橡皮球、弦乐器、嗡嗡声等。
3.讲解声音的产生过程:–振动源–发声体–声波–声音的传播4. 模拟体验(10分钟)让学生分组,自选材料进行模拟体验,通过不同实物的振动来产生声音。
教师在现场引导和辅助,帮助学生认识并掌握声音的产生原理。
5. 讲解响度(15分钟)1.讲解响度的概念:声音的大小是由响度决定的,响度是声音的强度,用分贝来表示,一般取0分贝为听到的最小声音,100分贝是疼痛的分贝数,90分贝是噪音加重的分贝数。
2.举例说明响度的使用方法:如听音乐时我们可以把播放器的声音调低,调高,使声音更合适。
6. 总结(5分钟)1.教师反复强调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产生过程和响度的概念;2.对课堂展示实验进行复述,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3.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的学习体验更为深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趣味小实验:
怎样使声音立即消失?
通过简单易理解的实验,让学生把手放到 喉咙位置发声发出“啊……”的声音,体 验喉咙的振动,当停止发声时声音也随即 消失。
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声音由振动产生, 而振动停止,声音也随之消失。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本课主要研究了“声音的产生”,关于声 音,我们不仅能在实验中发现物体振动而发声 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动物也有 自己的发声方式,通过观察视频,使学生了解 哺乳动物、昆虫、鸟类、蛇、鱼类等动物的发 声方式,体会声音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 生观察生活声音产生的能力。
(二)分组实验,进行验证
(1)制造声音,做出猜想 (2)分组实验,完成实验单 (3)反馈交流,评价点拨 (4)提出质疑,验证观点 (5)观察实验,建立概念
(1)制造声音,做出猜想
学生利用保鲜袋通过搓、弹、拍、吹等多 种方式发出声音。
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理解,做 出猜想 。学生猜想:可能 “声音是物体受到 力的作用产生的”或 “声音是由于物体运动 产生的”。
(2)分组实验,完成实验单
探究尺子发声、向塑料瓶吹气发声、音 响发声时气球的状态实验,经历声音产 生的过程。完成实验单的填写,教师巡 视并指导。
实验单
我们的 猜测
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器材名称 产生声音的方法 器材发声时的状态
探究 过程
探究结论
(3)反馈交流,评价点拨
通过实验,师生共同交流实验成果,对成 果进行讨论评价,探讨物体发声时有何共 同体特点?
教学重点:
• 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 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 振动建立起联系。
二、说教法
1.问题情境法 2.观察实验法 3.小组合作探究法 4.多媒体辅助法 5.互动式教学法
三、说学法:
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探究为主线” 的三为主原则;采用“做”中学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建立科学探究的过程,分享“做” 中 学的快乐。采用观察、实验、小组讨论、集 体研讨等方法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
学情:
三年级学生对声音已有一定的了解,对声 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如:说话的声音、上 课铃声等,甚至有些学生在无意间的活动中 能“制造”声音。但是,熟悉的生活现象并 没有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也不会专门去探 究声音的奥秘,对科学探究过程更没有真正 领会其严谨性,也不具备独立的科学探究能 力,欠缺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概括能力。因此, 教学时,引导学生有步骤、有计划地对声音 的产生进行专一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 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通过实验看到发声的尺子、空瓶里的 泡沫粒、音响前的气球在振动。
总结: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运用研究成果,解释现象
探究:小鼓和音叉发声时是否也在振 动呢?怎么样能看到鼓面和音叉是否振 动?
演示:在鼓面上放适量水,敲击鼓面, 鼓面上的水发生振动;敲击音叉发出声 音,立即把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水同 样发生振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 由震动而产生的。
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二)分组实验,进行验证 (三)观察实验,形成概念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视频播放录音(上课铃声、鸟鸣声、汽 车喇叭声等。)问:你听到什么声音?
2.在这些声音中,哪种声音让你最难忘? 你想到什么?从而让学生理解声音为我们 传递各种信息,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从 而揭示课题:《声音的产生》。激发学生 对声音世界的好奇心,继而探究新知。
(4)提出质疑,验证观点
提出质疑:“如果声音的产生是像你们猜 想的那样是因为“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或 是“由于物体运动产生的”,那为什么对 物体(尺子)用力按压时、弯曲时、拉伸 时并没有发出声音呢?
(5)观察实验,建立概念
在实验中物体发生的“颤动”“抖 动”……在科学上,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振动。
(三)观察实验,形成概念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基于 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我制定了本节 课的三维目标: (1)探究目标:经历制造声音,感受声音 产生的过程。 (2)知识目标:感受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 产生的。 (3)情感目标:培养小组之间合作探究的 习惯,体验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 围事物的兴趣。
苏教版小学科学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声音的产生
说教材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声音的产生》这节课是苏教版小学 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 第一课内容。本课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 充分经历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 素养,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本节课 在本单元中起铺垫的作用,为后面《声音 的传播》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了充分的知 识准备。
设计理念
〉在快乐中学习 〉在探究中发现 〉在实验中成长
五、说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振动 产生声音 物体
停止振动 声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