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风韵
大唐风韵
初唐——“风神初振”
初唐四杰
唐代初期,诗歌创作仍受南朝 诗风的影响,题材较为狭窄,追 求华丽词藻。待到被称为“四杰” 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出现,才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 从台阁走向关山和塞漠,显示出 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
回顾唐诗
• 唐诗的发展,到盛唐的意境创造,达到了意 象玲珑、无迹可寻的纯美境界,是一个高峰。 杜甫由写实而走向集大成,是又—个高峰。 中唐诗人在盛极难继的情况下,另辟蹊径, 或追求怪奇,或追求平易,别开天地,又 是—个高峰。诗发展至此,大有山穷水尽之 势。李商隐出来,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惊 人的才华,开拓出—个充满朦胧、幽约的美, 让人咀嚼回味的诗的境界,达到了新的高峰。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山水田园诗派:王孟(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派:二王:王昌龄(七绝圣手)、王之涣 高岑:高适、岑参;
中唐革新——多元发展
“安史之乱”给盛唐社会一记重拳,大唐王朝摇摇欲坠。 所幸“安史之乱”没有冻结诗歌滋生的土壤,没有窒息诗 人的才华,使唐代诗坛从此沉寂,诗人们仍然是高吟低唱, 诗歌创作依旧繁荣。总的中唐诗歌风格有三大走向:大历 诗风、韩孟诗风和元白诗风。还有很有影响的诗人柳宗元 和刘禹锡。柳宗元的山水诗、怀人诗,刘禹锡的怀古诗、 《竹枝词》至今仍广为人们所喜爱。 大历十才子——诗变于盛衰之际:对战乱与民生的揭露,感 伤乱离的江南迁客,气骨中衰的(钱起《湘灵鼓瑟》、《归 雁》和韩翃《寒食》等诗中的空灵、清怨、凄美、苍凉)。
陈子昂 ——独振新风 高峻雄浑、刚健有力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登幽州台歌》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孤篇横绝”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 律诗形式的创
中国历史上的五大古代服饰汉服唐装蒙古服藏袍旗袍
中国历史上的五大古代服饰汉服唐装蒙古服藏袍旗袍中国历史上的五大古代服饰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世界各地都对中国的古代服饰充满了兴趣。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了许多不同的风格和风貌。
今天,我们将会介绍中国历史上的五大古代服饰,它们分别是汉服、唐装、蒙古服、藏袍和旗袍。
一、汉服汉服是中国传统服装的代表之一,它源于中国古代的汉族。
汉服的特点是线条流畅,构造精巧,主要以华美、庄重、端庄为主。
其中,汉代的华丽服饰尤为经典,如褶裙、章台裙、马褂等。
汉服的特点是造型华丽,色彩瑰丽,寓意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辉煌。
二、唐装唐装是中国历史上极富盛名的古代服饰,源于唐朝的服饰风格。
唐装的特点是大气宽松,大胆色彩,常常运用金黄色和红色等华丽的颜色。
唐代的服饰以袍为主,有丝绸袍、绉纱袍等。
它们的款式丰富多变,富有立体感,给人一种庄重而华丽的感觉。
唐装的美丽和华贵反映了唐朝文化的繁荣。
三、蒙古服蒙古服是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在中国的辽金元时期流行。
蒙古服的特点是宽松,舒适,适应北方草原的气候和生活习惯。
蒙古服的样式有长袍、短袍、外套等。
其中,长袍是最为常见和典型的一种。
蒙古服以其独特的刺绣和皮毛装饰而闻名,反映了蒙古族的勇猛豪爽和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藏袍藏袍是藏族人民的传统服装,与蒙古服一样,是适应高原寒冷气候的特殊服饰。
藏袍的特点是线条简洁,色彩素雅,常常采用深色和红色等暖色调。
藏袍的样式有袍、大襟、项巾等。
藏袍以其精湛的刺绣工艺和富有柔和质感的面料而闻名,体现了藏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五、旗袍旗袍是中国传统的女性服饰,以其独特的剪裁和优雅的线条而闻名于世。
旗袍的特点是修身合体,展现女性身材的优美曲线。
旗袍的样式有直裙、曲裙、对襟等。
旗袍以其简洁大方的设计和精湛的手工艺而闻名,体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高雅韵味。
以上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大古代服饰,它们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园林绿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丰富园林景观,必须讲求园林的意境美,在这点上,古典园林的意境美是需要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标签:古典园林;意境;天人合一1 我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特点1.1 突出自然山水在我国古代,园林以再现自然山水为基本原则,追求自然与建筑和和谐,追求“天人合一”,这种意境的追求但并不是简单模仿,以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原则,把人工和自然巧妙结合。
体现了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的思想理念,善于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体现对自然的尊重与利用。
虚实相间,以虚为主强调建筑群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强调建筑单体,这使建筑物之间的院落往往成为设计的重点。
“有名园而无佳卉,犹金屋之鲜丽人。
”(《花镜》)康熙和乾隆对承德避暑山庄72景的命名中,以树木花卉为风景主题的,就有万壑松风、松鹤清趣、梨花伴月、曲水荷香、清渚临境、莆田丛樾、松鹤斋、冷函亭、采菱渡、观莲所、万树园、嘉树轩和临芳墅等18处之多。
这些题景,使有色、有香、有形的景色画面增添了有声、有名、有时的意义,能催人联想起更丰富的“情”和“意”。
1.2 突出山石、池水之美在古代山石可以作为景观的主题点缀空间;通常还将山石尚可起遮挡视线和围合空间的作用;利用山石可以堆叠成各种形式的蹬道。
园林用水从布局上可分为集中和分散两种形式;集中而静的水多用于中小型庭院,其特点是:整个园林以水池为中心,沿水池四周环列建筑,从而形成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
采用这种布局形式可使有限空间具有开朗的感觉。
和集中用水相对的是分散用水,其特点是: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水面分割成互相连通的若干小块。
至于水池的形状绝大多数呈不规划的形式以再现自然水景。
2 我国古典园林设计的构景方式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中国园林奇妙就在于其自然恬淡的环境以及丰富含蓄的一首表达效果上面,求得的是一种渐入佳境的境界效果,因此和亲协调需要建立在园林构景的各个表达手法上面,小中有大,空间转换则景物不同是求得效果。
古韵新生 余音飘香——论古典诗词在新世纪以来的流行
古韵新生余音飘香——论古典诗词在新世纪以来的流行邓文斌[摘要]古典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着博大精深的艺术内涵,被尊为高雅的文化艺术。
流行音乐歌词是当今时代大众的一种通俗时尚文化,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但是,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流行歌词,都是当时的一种流行文化,都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需求。
虽然流行歌词作为一种俗文化,但其创作与诗词创作一样,也是一种文学的创作。
纵观新世纪以来的流行音乐,我们发现古典诗词或多或少的都被流行歌词所运用,其运用的方式有直接的引用或者化用,有间接的引用,有艺术的借鉴,还有意境的模仿等;这说明古典诗词对当今流行歌词具有深刻的影响和现实意义,同时,也体现了流行歌词对古典的传承与发展。
古典诗词在此也获得了新生。
[关键词]古典诗词;流行歌词;联系性;传承性;现实意义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着博大精深的艺术内涵,被尊为高雅的文化艺术。
流行音乐歌词是当今时代大众的一种通俗时尚文化,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然而,“把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中的歌词联系在一起,有道理吗?”因为按照现时的看法,古典诗词高雅,流行歌曲通俗,其间可谓是泾渭分明。
甚至于认为一个是高贵的一个是低俗的,怎么把它们联系到一块呢?但是,只要略懂一点中国文学史或者中国音乐发展史的人都知道,古典诗词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都曾经是时下广为流传的歌曲,都是当时的一种流行文化,都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需求。
虽然流行歌词作为一种俗文化,但其创作与诗词创作一样,也是一种文学的创作。
然而如今的古典诗词却曲高和寡,成为了高雅的文化,并且与流行歌曲对立起来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发人深思的现象。
但是,我们在当代流行歌坛中却发现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大量的歌词借鉴、模仿乃至套用古典诗词的语言格式,甚至刻意地营造古雅典丽的情致和氛围来创作歌词。
这类作品因在商业上的不断成功,使学界投入了极大的关注。
论汉译本《小仓百人一首》的中国古典诗风
论汉译本《小仓百人一首》的中国古典诗风王米娜【摘要】在日本古典文学中,和歌占据着重要地位.日本和歌诗风清新,意境简隽优美.若将日本和歌与中国唐诗宋词相比较的话,可以看出日本和歌既有唐诗的意境,也有宋词清丽的文风.《小仓百人一首》是和歌的精粹,善于用具有简洁意象的平淡语言表现出细微的视觉、听觉等微观空间.刘德润先生的译文巧妙使用了中国古诗中的常见词汇,将其翻译为五言四句的古体诗形式,给具体的客观物象赋予了浓浓的诗意,并将日本和歌与中国诗歌之美有效融合在了一起.译文赋予其中国古典诗风,更易使读者达到符合原作的审美体验.【期刊名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34)005【总页数】4页(P145-148)【关键词】日本古典文学;和歌;小仓百人一首;诗歌翻译【作者】王米娜【作者单位】四川旅游学院,四川成都61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313《小仓百人一首》是日本广为流传的和歌诗集,汇集了100位和歌作家的作品,从7世纪到13世纪,时间跨度600余年。
日本民族极少经历内乱,因此,文学作品也极少描写战争,和歌中所咏唱的大多是男女相思之情、四季交替之美,与中国古诗题材有一定不同。
然而,就诗歌技巧与风格而言,日本和歌与汉诗有诸多相通之处,如和歌与汉诗相同,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善于借助自然风物来表达个人情绪。
《小仓百人一首》中恋歌居多,共43首,其次为描写四季景色的作品。
隋唐时期,中日两国往来密切,汉唐诗风对日本和歌也有深远影响。
刘德润先生将《小仓百人一首》以五言四句的唐诗形式译出,使日本和歌与中国古典诗风融为一体。
本文选取了部分译诗,通过分析译文中的意象词语探讨译文所蕴含的中国古典诗风。
诗歌将作者的所见所思所闻以生动的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具有丰富的艺术美感。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美学概念。
关于意象的定义,古今中外都有相应的阐述。
黑格尔认为:“诗人必须把他的意象(腹稿)体现于文字而且用语言表达出来。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风格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旳主题,建筑只为欣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
园林建筑是人工原因,它与自然原因之间似有对立旳一面,但假如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
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旳一种协调、有机旳构成部分,它旳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旳美,增添自然环境旳美。
这种自然美和人工美旳高度统一,正是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停追求旳境界。
并且我国旳园林建筑风格也是颇有一份风韵。
1、体现含蓄含蓄效果就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旳建筑风格之一。
追求含蓄乃与我国诗画艺术追求含蓄有关,在绘画中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旳艺术境界;在园林中强调波折多变,含蓄莫测。
这种含蓄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是含蓄旳;其二,从园林布局来讲,中国园林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波折多姿,含蓄莫测。
往往巧妙地通过风景形象旳虚实、藏露、曲直旳对比来获得含蓄旳效果。
如首先在门外以漂亮旳荷花池、桥等景物把游人旳心紧紧吸引住,不过围墙高筑,仅露出园内某些屋顶、树木和圆内较高旳建筑,看不到里面全景,这就会使人引起暇想,并引起理解园林景色旳爱好。
江南园林中,漏窗往往成为含蓄旳手段,窗外景观通过漏窗,隐隐约约,这就比一览无余地看有生趣得多。
如苏州留园东区以建筑庭园为主,其东南角环以走廊,临池面置有多种式样旳漏窗、敞窗,使园景隐露于窗洞中,当游人在此游览时,使人左右逢源,目不暇接,妙趣横生。
2、强调意境中国古典园林追求旳“意境“二字,多以自然山水式园林为主一般来说,园中应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这些自然山水虽是人作,不过要有自然天成之美,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
在园林中,虽然有密集旳建筑,也必须要有自然旳趣味。
为了使园林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之地,园林中必须建筑多种对应旳建筑,不过园林中旳建筑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而应突出山水这个主体,与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力争到达自然与建筑有机旳融合,并升华成一件艺术作品。
古诗里的中国风读后感
古诗里的中国风读后感第一章:唐风宋韵 (1)1.1 (1)1.1.1 唐代风华 (1)1.1.2 宋代风韵 (2)1.1.3 唐代山水 (2)1.1.4 宋代山水 (2)1.1.5 山水与人生 (2)1.1.6 山水与情感 (3)第二章:古韵今风 (3)1.1.7 追寻古韵之源 (3)1.1.8 古韵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 (3)1.1.9 古韵与现代元素的融合 (3)1.1.10 古典与现代的碰撞 (3)1.1.11 古典与现代的互补 (4)1.1.12 古典与现代的融合创新 (4)第三章:诗意画卷 (4)第四章:诗韵悠长 (5)第五章:文化传承 (6)第六章:情感世界 (7)第七章:哲理之光 (8)第八章:诗韵中华 (9)第一章:唐风宋韵1.11.1.1 唐代风华走进《古诗里的中国风》,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唐代的独特风华。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诗人们以自己的才华和情感,描绘出一幅幅诗意的生活画卷。
唐代人的生活充满了诗意。
他们崇尚文化,热爱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在唐代,诗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无论是士大夫还是平民百姓,都在诗的熏陶下,过着充满诗意的生活。
(1)文人墨客唐代文人墨客的生活充满了浪漫与传奇。
他们以诗会友,饮酒赏月,畅谈人生哲理。
如李白“将进酒,杯莫停”的豪放,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忧民,都展现了唐代文人墨客的风采。
(2)市井生活唐代市井生活同样富有诗意。
繁华的长安城,人们熙熙攘攘,商贸繁荣。
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绘了唐代市井生活的繁华景象:“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1.1.2 宋代风韵继唐代之后,宋代诗歌同样独具风韵。
宋代诗人在继承唐代诗歌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关注社会现实,形成了独特的诗意生活。
(1)宋代文人宋代文人生活在一种更为宁静、内敛的环境中。
他们追求平淡、自然的生活,注重内心的修养。
如苏轼《题西林壁》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表现了宋代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从文化角度看中国旗袍之韵
文艺研究2011年第8期1.韵在“形”旗袍,原是满族女性穿的连衣裙式的长服。
在清朝时期,这种女袍制作得非常宽大,没有突出腰部的曲线。
衣长至脚,有很多镶滚作为装饰。
现代意义上的旗袍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
当时的上海是贵妇、交际花“荟萃”之地,她们热衷于社交生活,竞奢华,赶时髦,而旗袍常常引领着流行的风尚。
由于上海上流社会大多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那种守旧的、肥大的旗袍样式很难融入他们的生活方式中,因此就出现了改良的旗袍。
这种旗袍的特征为向右侧捻襟,立领、盘扣、下摆两侧开衩,单片衣料、贴身设计、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等。
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凸显玲珑的女性曲线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有模式,成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服装之一。
上世纪30、40年代,改良旗袍达到了流行的顶峰,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衣片上出现了省道,并配上了西式的装袖,旗袍的衣长、袖长大大缩短,腰身也越发合体。
本文涉及的就是这现代意义上的旗袍。
如果从文化层面上去阅读旗袍,旗袍的演化历程,就是一部中国浓缩的女性服装发展史。
旗袍一方面用高耸而圆润的领子,传递着女性的矜持;另一方面,则用高开衩的性感,展现出女性的撩人风韵。
,能把女性含蓄又奔放、娴静又妩媚的两种不同风格恰当地融合在一起,非旗袍莫属。
旗袍不仅能完整地展现出女性美好的曲线,也能散发出性感的魅力。
其婉约之美、曲线之美、含蓄之美,为中国的服装发展增添了更多的韵味,向世界展示出独特的东方气质。
婉约之美。
女性的婉约,淋漓尽致地写在穿旗袍的女性身上。
当她们迈着碎步,款款前行时,其婀娜多姿的身段,尽泻女性的柔美。
再配上优雅的手势,扭动的腰肢,就象柳枝飘曳,古典妇女的婉约、清丽、内敛,尽收眼底。
旗袍包裹下的女性所表露的柔美,或清纯或娇俏,或古典或性感,或大家风范或小家碧玉,或时尚热烈或温情似水,都值得细细品味。
总之,旗袍是展现女人味的绝佳武器。
曲线之美。
旗袍似乎是为东方女性而生的。
因为着旗袍要求女性凹凸有致,太胖与太瘦都是断然穿不出旗袍的风韵来的。
对唐宋诗词风韵气骨研究的收获感想
对唐宋诗词风韵气骨研究的收获感想唐宋诗之争为中国诗史上聚讼纷繁的一大公案,在历代的唐宋诗之争中,实已包含有对唐宋诗艺术特征的认识。
如严羽《沧浪诗话》讲的宋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向来被认为是对宋诗创作特色的概括,人们对宋诗特征的认识,常通过唐、宋诗的比较来加以说明。
在现代的古典文学研究中,也一直存在着唐、宋诗之高下优劣的争论,涉及唐、宋诗创作特色和艺术风格的比较。
当同光体之类的旧诗成为遗迹,宗唐与宗宋的门户之见不复存在之后,这依然是唐宋诗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
在1922年为纪念《申报》创刊五十周年而作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胡适说:“这五十年(指1872—1922)是中国古文学的结束时期。
”他认为,“这个时代之中,大多数的诗人都属于‘宋诗运动’。
宋诗的特别性质,不在用典,不在做拗句,乃在做诗如说话。
北宋的大诗人还不能完全脱离杨亿一派的恶习气;黄庭坚一派虽然也有好诗,但他们喜欢掉书袋,往往有极恶劣的古典诗(如云‘司马寒如灰,礼乐卯金刀。
')。
南宋的大家——杨、陆、范——方才完全脱离这种恶习气,方才贯彻这个‘做诗如说话’的趋势。
但后来所谓‘江西诗’派,不肯承接这个正当的趋势(范、陆、杨、尤都从江西诗派的曾几出来),却去模仿那变化未完成的黄庭坚,所以走错了路,跑不出来了。
”很显然,胡适是从提倡白话文学的角度评判宋诗的,肯定宋诗中那些很近白话的诗,而对江西诗派掉书袋的古典诗则持否定态度。
新文学运动提倡白话平民文学,要打倒贵族的古典文学,所以当时的桐城派之文和宋诗运动中的江西派之诗,均在被排斥之列。
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说:“所谓‘江西派’者,山谷之偶像也。
”他将江西诗派归入“阿谀的虚伪的铺张的贵族古典文学”而加以否定。
鲁迅在《致杨霁云》中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尚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这些新文学运动倡导者的言论,虽非专为研究宋诗而发,影响却十分深远,给宋诗运动以致命的一击,造成很长一段时间唐诗研究受重视而宋诗遭贬斥的局面。
中国古典舞基本范畴“变”与“韵”的审美分析
对州
中国古典舞基 本范畴“ 变” 与“ 韵” 的审美分析
周威
武 昌理 工学院 湖北 武汉 4 3 0 0 0 0 飞瀑直下 , 其势缓如风轻云淡 ; 强如雷霆之击 , 弱如细柳拂面 ; 刚如铸铁不折 , 柔 如丝丝骸。中国古典舞中劲的变化赋予形体动作 以内在 的 节 奏感和层次感。 在更 多的情况 中 , 它在舒而不缓 、 紧而不乱 , 动中有静 、 静 中有动 的 自由而又有规律 的弹性节奏 中进行 。 中 国古 典舞 中的律包 涵了动作 中 自身 的律动性 和运动 中依循 的规律两层含义。其中古典 舞动作与动作 的衔接 时必 须要顺 , 这样舞姿才体现 出行云流水 、 一气呵成的流畅感和协 调感 。 此 为古典舞 中的正律 。 此外 , 古典舞 中如 “ 双晃手 ” , 这种 反律 的运用才 能显示 出舞 姿的圆润 和韵 味。这种逆 向运势 的 中 国古典舞相较 其他舞蹈而言 , 虽 然是个新生 的事物 , 反律是古典 舞特 有的 , 可 以使舞姿产生变化万方 , 扑朔迷离 的 但 是它兼容并收的融合力和与时俱进 的活力使 的古典舞 自 成 动感 。 在 中国古典舞蹈 中, 无论是正律 , 亦或是反律 , 两者相互 系, 并具备它独特的魅力。中国古典舞主要包括身韵、 身法 结合运 用将 圆、 游、 变、 幻之美充分的呈现了出来。
和技巧。 身韵是古典舞的内涵, 体现着古典舞的风貌和审美精 二、 中国古典舞基本范畴之“ 韵” 的审美分析 髓。 身法 内含 技巧则指舞姿和动作。 一支舞蹈往往蕴含多变 的 “ 韵” 字有风度 , 风致 , 情趣 , 意味的意思 。常说 的有风韵 , 身法 , 在形、 神、 劲、 律 的变 化 中将 舞蹈 的神 韵淋 漓尽致 的表 气韵 , 韵味 , 神韵 。 又有韵律之意 , 我们说 “ 琴韵悠扬 ” , 说“ 余韵 , 又说 “ 短笛无声 , 寒砧不韵 ” , 指 的是一 种声 音。韵是无 达 。正是 因着这种多变 , 中国古典舞得 以将 丰富 的情绪 、 思想 徐歇 ” 无色 、 无 味的, 无法任由人拿 在手里把玩 , 也无 法用言语准 和激情 更完美的呈现 ,从而形成了中 国古典舞独特 的审美美 形 、 感。 确表达, 但是它又如空气一样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存在。 宋代 范温在《 范潜 诗眼》 中说 : “ 韵者 , 美之极 ” “ 妙在法度之外 , 其韵 中国古典舞基本范畴之“ 变” 的审美分析 舞蹈是人类 创造 的最早的艺术形态之一。 《 诗经 ・ 大序》 中 自 远” 。 韵恰如 中国山水 画中的留白, 虽未 着一 墨 , 却将水墨画 说: “ 言之 不足 , 故 嗟 叹之 ; 嗟 叹之不 足 , 故 歌咏之 ; 歌咏 之不 中的山水飘渺 、 烟波浩 荡跃 于纸上 。 中国古典舞 中的韵是舞者 足, 故手之舞之 , 足之蹈之也” 。 舞蹈是通过有节奏 的提炼和组 透过舞蹈 的形 、 神、 劲、 律所 传达 出的深邃 的情感 。 这种情感的 织人体 动作来表 达思 想 、 情感 的艺术形式 。 中国古典舞根植于 表达有其独特 的美感 。它透过人体 的动作将语 言和情感用 一 中国古典 文化 , 中 国古典文化深谙万物无 常态 的真谛 , 它强调 种直观 、 雅致 的表 现方式展 现出来 。舞动 中的情 感是放大的 、 以变化 、动态 的眼光 观察 和认 识世界。 中国古典舞 通过对形 动感 的,它所带来的延续 的情绪冲击区别于其他 的艺术表 现 变、 神变 、 劲变和律变的相互融合从而达到形神兼备、 内外统 方式 。 它所带来 的审美体验是最直接 的情感交流 , 然则 古典舞 身心并用的舞蹈境界 。 给观者带来 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体验 ,更有舞者 的思考 和深 中国古典蹈 中的形指 的是形体外 部的动作 。 它表现为千 层情感蕴含其中 。傅 毅云 : “ 歌以咏言 , 舞 以尽 意 , 是 以论其 诗 变万化的动作和动作间的连接以及形形色色的体态。凡是舞 不如听其声, 昕其声不如察其形。《 激楚》 《 结风》 《 阳阿》 之舞, 蹈 中看得见 的形态与 动作都可 以称 之为形。 古典舞蹈 的神韵 、 材人之穷观 , 天下之至妙 。” 或曼妙或激越 的舞姿 , 舞者 的风 意境 和精 、 气、 神都是依 附于形 的表 达来体现 , 而 不同舞蹈 的 韵 、 气度 , 舞蹈中所表现出的丰富情 感带给观者的是不尽 的遐 体态也反映 出舞蹈本身 的内在气质 或者说舞蹈 的骨骼 。中国 想和美的体验。 古典舞 在人体形态 上强调 圆 、 曲、 拧、 倾、 收、 含、 放、 仰 的动作 结语 : 特点 , 体现 出其舞姿 圆润 、 细腻、 含 蓄、 挺拔 的气 质美 。 如《 千 中国古典 舞从其 本源上来说是 古代 舞蹈的复苏 ,是 中国 手观 音》 中舞蹈 演员 用变 化万端 的手 势表现 出古典 舞蹈 中 古 代舞蹈 的一次复兴 ,但是 中国古典舞 融合 了戏 曲舞蹈 、 武 芭蕾 舞等 的特 点 , 形 成了 自 身独特 的舞蹈形式 , 带 给观者 “ 圆” “ 曲” “ 倾” “ 放” “ 仰” 的体态特点 。 舞蹈 中各个身法 、 技 巧的 术 、 巧妙编排将古典舞形态趋 于多样 的变化 丰富表达 。 独 特的美 的体验 。它要求舞者在舞蹈 中所表 现的不仅仅是完 中 国古典舞蹈的神是指神采 、 韵 律和 内在的气质 。 任何艺 美 的身法和技巧 , 更有舞者 自 身 内在情感 的体验 和思考 。由 术形式如果缺少神 ,都只是徒具干燥 的外 形 ,没有流动 的灵 此 , 舞蹈所传达出的气韵才是古典舞的精妙 之处。 魂, 无法 引起观者 的情感共 鸣。 舞蹈 中神 的流转 、 变化 , 让具象 参考文献 : 的形体动作充满灵动 , 给观者带来心灵的震撼和满足感 。 如南 [ 1 】 李 曼.中国古典舞基本 范畴“ 变” 与“ 韵” 的审美分析 『 J 1 . 归 的雨燕 , 虽 向往南方 的暖冬 , 但眼神流转 中表达出对北地 的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 0 1 2 依 恋仍是能动人心弦 。 中国古典 舞中的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 作者简 介 它讲究 “ 心与 意合 、 意与气合 、 气 与力合 、 力与形合 ” 的回环流 周威 ( 1 9 7 9 _ - ) , 男。 汉 。 湖北 鄂州 。 武昌理工 学院 音乐 与 转。 所谓“ 形未动 , 神先领 , 形 已止 , 神不止 ” 。 舞蹈的表达时间 传媒学院讲师 , 学士。 研究方 向: 中国舞 。 有限, 但是舞蹈所传达 出的留白和余 味却 耐人寻味 , 让人经久 不忘 。 如韩娥善乐 , 余音绕梁 , 三日 不绝。 古典舞 中神的 自然流 转将舞蹈表 达出层次感。 中国古典舞 中的劲包含 轻重 、 缓急 、 强弱 、 刚柔等关 系的 艺术处理 。舞蹈 中的重如泰山压顶 , 轻如鸿 毛点地 ; 其 势急如
中国古代艺术的风格与特点
中国古代艺术的风格与特点中国古代艺术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它独具特色,丰富多样。
无论是绘画、雕塑、陶瓷还是建筑,都展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艺术的风格与特点。
一、崇尚自然中国古代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崇尚自然。
古代中国人视自然为至高无上的存在,认为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观念在艺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山水画就是最好的例子。
山水画以山水为题材,追求自然景物的真实再现,注重表达自然景物的气势和神韵。
这种追求自然的精神也体现在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园林以自然山水为基础,通过精心设计和布局,营造出自然、优美的环境。
二、注重意境中国古代艺术注重意境的营造。
古代中国人认为艺术不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再现,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作品传达出一种情感和思想。
在绘画中,中国古代画家常常通过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意境深远的作品,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在诗歌中,中国古代诗人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味的词句,表达出深邃的情感和思考。
这种注重意境的艺术风格,使中国古代艺术更富有内涵和深度。
三、崇尚平衡和谐中国古代艺术追求平衡和谐的美感。
中国古代建筑以对称和谐为基本原则,注重整体的平衡和统一。
古代宫殿、庙宇和园林建筑都体现了这种追求平衡和谐的特点。
在绘画中,中国古代画家注重画面的平衡和谐,追求画面的整体美感。
这种追求平衡和谐的美学观念,也体现在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中。
中国古代陶瓷作品以线条流畅、造型优美、色彩和谐为特点,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强调笔墨技法中国古代艺术强调笔墨技法的运用。
绘画中的笔墨是表达艺术家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
中国古代画家注重笔墨的运用,通过墨色的浓淡、笔触的轻重、线条的变化等手法,表达出画家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感受。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写意”风格,即通过简练的笔触和留白,以及概括的形象表达出主题,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这种强调笔墨技法的风格,使中国古代绘画独具魅力。
五、追求精神境界中国古代艺术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
作文素材:一袭马面裙,千载中国风
作文素材:一袭马面裙,千载中国风素材:素材一:2024 年春节,汉服“马面裙”销售火爆,成为众多消费者追捧的“新年战袍”,也让鲁西南小城曹县再一次“出圈”。
据央视财经报道,山东菏泽曹县以马面裙为主的龙年拜年服销售额已经超过了 3 亿元。
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直接将“曹县卖了 3 亿元的马面裙依然供不应求”推上了网络热门话题榜。
马面裙又称“马面褶裙”,是中国古代女子主要裙式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
现代马面裙在图案、颜色上更加丰富多彩,在剪裁与搭配上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马面裙的风格由明代的清新淡雅到清代的华丽富贵,再到民国的秀丽质朴。
可以说,马面裙巧妙地将古典韵味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素材二:近期,某国际大牌推出了一款黑色中长半身裙,售价高达 29000 元人民币,但有网友发现,这款裙子神似中国的马面裙。
该品牌强调其采用了“标志性的廓形,是一款全新的优雅时尚的单品”,却只字未提“马面裙”。
尽管国内质疑该品牌文化抄袭的声音四起,但品牌官方至今没有表态,只是在中国市场内默默下架了这款新品,国外的网站上这款裙子在继续售卖。
有媒体认为,这波操作难以被界定为抄袭,只能冠以“文化挪用”。
素材三:此前,也有不少国际大牌借鉴中国元素,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出现在巴黎、米兰、伦敦的时尚舞台上,1981 年戴安娜王妃曾经穿过红色的马面裙,当时的新闻稿写的是中式刺绣裙。
这些借鉴参考,在文化领域并不少见,是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喜爱和推广,为国人所乐见。
文化传承文化自信中国元素时尚国潮文化交流文化创新乡村发展民族复兴角度:1马面裙的复兴不仅是服饰潮流的回归,更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再认识与现代创新思维的融合。
其热销盛况背后,反映的是对本土文化的深深自豪和对国潮文化的热烈追捧。
年轻一代通过穿着汉服等方式,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为传统服饰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同时,这也体现了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推广,引导公众思考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
中式、新中式、新古典风格
中式、新中式、新古典风格中国风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复古明清,而是通过中式风格的特征,表达对清雅含蓄、端庄丰华的东方式精神境界的追求。
中式风格要点:中国风的构成主要体现在传统家具(多为明清家具为主)、装饰品及黑、红为主的装饰色彩上。
室内多采用对称式的布局方式,格调高雅,造型简朴优美,色彩浓重而成熟。
中国传统室内陈设包括字画、匾幅、挂屏、盆景、瓷器、古玩、屏风、博古架等,追求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境界。
中国传统室内装饰艺术的特点是总体布局对称均衡,端正稳健,而在装饰细节上崇尚自然情趣,花鸟、鱼虫等精雕细琢,富于变化,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精神。
适合人群:性格沉稳、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人。
注意:只要发挥各种建材的适当性,即使是使用玻璃、金属等现代建材,一样可以表现中式风格。
新中式风格(古朴典雅,怀古融今)勾起怀旧思绪新中式装饰风格的住宅中,空间装饰多采用简洁、硬朗的直线条,有些家庭还会采用具有西方工业设计色彩的板式家具与中式风格的家具搭配使用。
直线装饰在空间中的使用,不仅反映出现代人追求简单生活的居住要求,更迎和了中式家居追求内敛、质朴的设计风格,使中式风格更加实用、更富现代感。
发展史: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新时期,伴随着国力增强,民族意识逐渐复苏,人们开始从纷乱的“摹仿”和“拷贝”中整理出头绪。
在探寻中国设计界的本土意识之初,逐渐成熟的新一代设计队伍和消费市场孕育出含蓄秀美的新中式风格。
在中国文化风靡全球的现今时代,中式元素与现代材质的巧妙兼柔,明清家具、窗棂、布艺床品相互辉映,再现了移步变景的精妙小品。
风格的特点:(1)讲究对称,以阴阳平衡概念调和室内生态。
选用天然的装饰材料,运用“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的组合规律来营造禅宗式的理性和宁静环境。
(2) 讲究空间的层次感,依据住宅使用人数和私密程度的不同,需要做出分隔的功能性空间,一般采用“哑口”或简约化的“博古架”来区分;在需要隔绝视线的地方,则使用中式的屏风或窗棂,通过这种新的分隔方式,单元式住宅就展现出中式家居的层次之美。
涵泳古风诗韵
涵泳古风诗韵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涵泳,风雅古风诗韵,是一个具有浓厚古典风格的诗歌形式。
其起源可追溯至唐代,兴盛于宋代,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涵泳古风诗韵以其深奥精美的文字表达和独特的韵律节奏,吸引了众多诗人和文人墨客的喜爱与创作。
涵泳古风诗韵,一般要求字数不多,但每字必须精品。
其创作灵感常取自自然景物、人情世故或历史传说,通过婉约清丽的文字表达情感与思想,并常通篇贯穿一个主题或情感,既深邃又含蓄。
通过独特的句法结构和韵律节奏展现诗人的情感与才情,塑造出一幅幅意境优美、音韵悠扬的诗画。
涵泳古风诗韵被誉为“诗中之王”,其创作难度颇高,要求诗人有高超的文字功底和艺术修养。
涵泳古风诗韵的语言要求含蓄、婉约,避免直接的描述和抒情,更注重情感与意境的表达。
在构思时,诗人常常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诗意来表现心中所思所感,用简练清丽的诗句勾勒出一幅五彩斑斓的意境。
涵泳古风诗韵的韵律节奏也是其独特之处。
在传统的涵泳古风诗韵中,多采用七言或五言绝句的形式,每句诗均按照特定的字数和押韵要求创作。
这种韵律结构使诗歌在朗读时具有一种诗意悠长的节奏感,让人感受到一种悠远、空灵的美感。
涵泳古风诗韵不仅在古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今也受到许多现代诗人的喜爱和借鉴。
现代诗人们在创作中不断探索涵泳古风诗韵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与魅力。
如今,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优秀的现代诗人在涵泳古风诗韵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为这一古典诗歌形式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创新性。
涵泳古风诗韵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的诗歌形式。
其清丽优美的文字表达、深沉含蓄的情感表达和优美悠扬的韵律节奏,使其成为一种永恒的艺术表现形式,受到了古代与现代的诗人们的喜爱与推崇。
希望更多的诗人们能够在涵泳古风诗韵中探索表现自己的情感与才情,开创出更多精彩绝伦的诗篇,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此段符合要求,已结束】第二篇示例:古风诗韵是一种古老而优雅的文学形式,涵盖了丰富的文学意境和情感表达。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诗情画意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诗情画意意境是中国美学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理论概念,这一美学概念贯穿了唐以后的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整个历史,渗透到几乎所有的艺术领域。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在我国古典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也得到了独特的体现。
可以说,中国园林美学、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
标签古典园林;意境;美学;表现中国古典园林多出于文人构思,在中国古代,一为“文人”,大多皆善诗、书、画,许多名人都像郑板桥一样,具有“三绝诗、书、画”的才艺,工艺大师也多精通诗文、绘画者,所以园林属于诗画艺术载体,园中以诗情画意为尚,以文学意境为宗,“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中国山水园林式山水诗、画的物化形态,一向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学更是盘根错节,难分难离。
具有文学内涵的园林命名、富有文采韵致的景观题名,以文学家高人雅士所只景观。
如庄子的濠上关鱼、濮水钓鱼、孔颜乐处、《史记》的三神山、王羲之兰亭雅集、谢安的东山风流、陶渊明的桃花源、陶弘景的爱听松风、王维的竹里馆、礼盒的寻诗经,都成为古典园林及园中景点立意构思的主要艺术蓝本,即造景依据。
庄骚的理趣,唐诗的风韵,宋词的清雅,远去的阳刚,路南区的阴柔,集于一体,徜徉园中,犹穿行回旋与古代诗文阡陌之中,给人以无尽的回味和永久的美的魅力。
成熟的中国山水园林,都有“主题”,园中各景点围绕主题而展开,用文学性品题标示出来,偌大的景致没有标题,景观就失去了灵魂,也就黯然失色。
这些标题用匾额、砖刻和楹联的形式,悬挂在园林中的厅堂、楹柱上,镌刻在门樘和庭院的石崖、粉墙上,即匾额、楹联等题刻。
由于中国园林品题内容遵循着“述旧”、“刻古”的原则,大量采自古代诗文名句,或采用文化含量丰富的典故,借助古代诗文、典故中的有没意境深化景观文化内涵,加大美学容量,使人们获得竟可能丰富的美感和视觉的享受。
这些文学性作品与景观空间环境相融合,诗化了园林景观,升华了景观意境,已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探析
中国古典舞蹈荟萃了我国戏曲、武术、杂技、民族舞蹈并吸收了芭蕾动作的抽象性而形成了“神形兼备、刚柔并济、动静互补、以身为本、以意为神、内外合一、一动俱动、兼含并蓄”①的动势。
这是中国舞蹈研究家傅兆先对中国古典舞蹈特点的概说。
这一概说包含了中国古典舞蹈的精神气质和格调风韵,这“气质和风韵”,正是众所周知的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特征。
它是中国古典舞蹈的精髓。
中国古典舞蹈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传承了中国古老的传统审美文化——“气韵”,而已成为中国古典舞蹈不可缺少的美学特点,离开了这一特点,中国古典舞蹈则无美可言。
一、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体现了丰富的中国文化“气韵”一词最早产生于南齐的谢赫用以论画,明代胡应麟则以诗论,直至清代王士祯籍以提出“神韵说”。
可见“气韵”已成为中国古代普遍适用于鉴别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的一个美学概念。
唐代诗人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中用“气韵”论舞,一句“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
”②可窥见剑舞所展现裂石惊云般的“气”,从“来”与“罢”中不难体味到那股游刃有余的“韵”。
至今留存在中国古典舞蹈中的“云手”“射雁”等舞姿动势,仍然如行云流水,延绵不绝,如“云手”,它通过“穿手”“划圆”“提腕”“亮相”这个舞姿动作造型,“穿手”为“气”,“划圆”为“韵”,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紧张与松弛中的高度统一,从内容和形式看,它饱含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气韵”的特点,这和中国传统绘画、书法中“意到笔不到”的内在含蓄性有相同意义。
从杜诗中“一舞剑气动四方”③所造出的“气韵”就曾令唐代书法大师张旭“灵犀顿通,草书大进”。
张旭受公孙大娘的剑舞气势感动,于是飒然风起,所书写的草书“气韵”十足,字字“传神”。
“‘韵’是传神的写照,‘气’的涵义又超出传神的写照。
”④它印证了中国绘画、书法与中国古典舞蹈“气韵”的表现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艺术的渗透无处不在,处处再现着“气韵”为上的美学要旨。
中国古典诗词在舞蹈中的美学特征分析
中国古典诗词在舞蹈中的美学特征分析作者:吕倩倩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1期摘要:作为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古典诗词,它集中体现了我们炎黄子孙群体创造性的力量,有着丰富的精神意蕴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而作为人类社会变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语言符号,舞蹈也是人类思想与行为的一种表达方式。
这二者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而是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主要是中国古典诗词在舞蹈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抹杀的印记,很多舞蹈作品都是以中国古典诗词作为创作的题材,从而使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是中华民族艺术领域中一道奇特的风景线。
在此,本文将着力于分析中国古典诗词在舞蹈中的美学特征,从而为舞蹈艺术的实践提供更为多元化的审美指导。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舞蹈;舞与诗;美学特征作者简介:吕倩倩(1983.09.24-),女,河南济源人,汉,本科,河南省信阳市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艺术系,助教,研究方向:舞蹈。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1--021、舞与诗的历史渊源与相互关系表面上来看,舞与诗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艺术领域。
但是,实际上,我们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的话,我们会发现,它们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天然的联系,在人类社会的最初时期就一直相互伴随着进入到现代社会。
因此,它完全符合各种艺术相互借鉴并相互吸收的平衡发展定律。
这在中国和西方都是一条正确的艺术发展规律。
事实上,舞与诗早在艺术发展的原始阶段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二者相互融合,浑然一体,在情感表达方面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与和谐,并进而丰富了各自的表现手法与艺术内涵。
因此,舞与诗之间有着太多类似的地方,人们通过舞蹈来传达的就是某种诗韵和诗意,而古典诗词中也有不少是描述舞蹈的优秀作品,从而给舞蹈进一步发展与艺术创新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艺术源泉。
因此,我们说舞蹈与古典诗词历来就有着某种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它们具有内在的历史渊源,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互相渗透,互相借鉴,互相融合,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艺术门类。
中国古代文论视野中的“韵”
●文 学 研 究
中国古代文论视 野中的“ 韵”
胡建次 , 孙青明
( 昌大 学 中文 系 ,江 西 南 昌 3 0 4 ) 南 30 7
摘
要 : 国 古代 文论 对“ ” 论 说 , 要 体 现 在 两 大领 域 : 中 韵 的 主 一是 古典 诗 论 对 “ ” 韵 的论 说 , 是 古典 词 论 对 二
执着 修饰 的诗 风 , 调 只要诗作 的风神 韵 味趋 正 , 强 得 之 自然 , 凸现 本 真 , 管其 体 貌看 似 如 何 朴拙 , 不
其实都是好诗 ,他主张在法天贵真中显示 出自然 的风 神 与韵度 。 皎然之 论 , 标志 着 “ ” 为古典 诗 韵 作
论审 美范 畴开 始确立 。之 后 , 王玄 接承 皎 然之论 , 其 《 中 旨格 》 别 就 皎 然 所 提 出 的 “ ”“ ” 诗 分 高 、逸 、
然流 畅 , 而 达 到气 脉 贯 通 、 致 天成 的表 达 效 从 韵
果 。萧 子显将 气韵 自然生 动视 为文学 审美 的理想 所在 , 这寓示 出“ 作 为诗论 审美 范畴 的孕育 。 韵” 唐 五 代 , 论 对 “ ” 阐 说 主要 体 现 在 皎 诗 韵 的 然、 玄、 王 司空 图等 人 的言 论 中 。皎然 《 式 》 : 诗 云 “ 诗不 假 修饰 , 其 丑朴 , 风韵 正 、 真 全 , 任 但 天 即名 上等 。 ” ̄J皎 然最早 将诗 作 是否 具有 风神 韵致 [( 2F 8 作 为 审美 的 首要 准则 。他论 诗 迥拔 于时 俗 , 反对
“ ” “ ” “ ” “ ” “ ” “ ” “ ” “ ” 贞 、 忠 、 节 、 志 、 气 、 情 、思 、 德 、 “ ” “ ” “ ” “ ” “ ” “ ” “ ” “ ” 诫 、闲 、达 、悲 、怨 、意 、力 、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