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监控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小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小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我校网络舆情管理,维护学校良好形象,营造健康、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的相关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二、工作目标1.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及时发现、掌握和处置网络舆情。

2. 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化解矛盾,维护学校形象。

3. 提高师生网络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组织机构1. 成立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 设立网络舆情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四、工作职责1. 网络舆情监测(1)密切关注网络媒体、社交平台等,对涉及学校的舆情进行实时监测。

(2)定期收集、整理、分析网络舆情,形成舆情报告。

(3)对可能引发负面舆情的苗头性信息,及时上报领导小组。

2. 网络舆情引导(1)针对网络舆情,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2)引导舆论,积极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加强与媒体、网友的沟通,化解矛盾,消除不良影响。

3. 网络安全宣传(1)定期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师生网络安全意识。

(2)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管理,防止不良信息传播。

(3)对违反网络安全规定的行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五、工作流程1. 舆情监测:网络舆情管理办公室负责舆情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

2. 舆情分析:网络舆情管理办公室对舆情进行分析,提出应对措施。

3. 舆情处置:领导小组根据舆情分析结果,决定应对措施。

4. 舆情反馈:网络舆情管理办公室对舆情处置情况进行跟踪,及时反馈。

六、考核与奖惩1. 对在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在工作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造成不良影响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七、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网络舆情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3. 本制度如有与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要求不一致之处,以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要求为准。

网络安全舆情管理制度

网络安全舆情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网络安全舆情管理,保障网络空间安全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加强网络安全舆情监测,及时发现、处置网络安全事件,防止网络安全舆情蔓延。

2. 科学合理,依法依规。

遵循网络安全舆情管理的基本规律,依法依规进行管理。

3. 快速响应,协同处置。

建立健全网络安全舆情应对机制,快速响应网络安全事件,协同处置网络安全舆情。

4. 强化责任,明确分工。

明确各部门在网络安全舆情管理中的职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三、组织机构1. 成立网络安全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网络安全舆情管理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

2. 设立网络安全舆情管理办公室,负责网络安全舆情监测、分析、处置和上报等工作。

3. 各部门、单位根据职责分工,明确专人负责网络安全舆情管理工作。

四、网络安全舆情监测1. 建立网络安全舆情监测体系,对网络空间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监测。

2. 加强对重点网站、论坛、社交媒体等平台的监测,及时发现网络安全事件和舆情。

3. 对监测到的网络安全事件和舆情,进行分类、分析,为处置工作提供依据。

五、网络安全舆情处置1. 对监测到的网络安全事件和舆情,及时采取处置措施,包括:(1)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真相;(2)采取技术手段,消除安全隐患;(3)约谈相关责任人,督促整改;(4)对涉嫌违法犯罪的,依法查处。

2. 对重大网络安全舆情,实行挂牌督办,确保及时有效处置。

六、网络安全舆情上报1. 各部门、单位应建立健全网络安全舆情上报机制,及时、准确上报网络安全事件和舆情。

2. 上报内容包括:事件概述、影响范围、处置措施、下一步工作计划等。

七、责任追究1. 对在网络安全舆情管理工作中,不履行职责、玩忽职守、泄露国家秘密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2. 对涉嫌违法犯罪的,依法查处。

八、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网络安全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舆情监控管理制度

舆情监控管理制度

舆情监控管理制度舆情监控是一种对公众舆情进行搜集、分析和处理的系统,它有助于组织及时了解社会舆论动态,预警和回应公众关切,确保有效的危机管理和舆论引导。

为了确保舆情监控的有效运行和管理,建立舆情监控管理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一、制度目的及背景舆情监控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规范、统一和指导舆情监控的操作,确保舆情监控工作的科学性和高效性。

背景是当前社会舆论的高度活跃和互联网信息爆炸,对于组织而言,及时掌握和准确判断公众舆论对组织的可能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监控范围与频率1. 监控范围:舆情监控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媒体报道、网络社交平台、用户评论、行业论坛和公众意见反馈渠道等。

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可以确定特定的监控媒体和平台。

2. 监控频率:根据舆情监控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制定不同频率的监控安排,例如每天、每周或每月不同的监控频次。

三、监控流程与责任1. 监控流程:明确舆情监控的流程,包括舆情收集、分析、报告和处理等环节。

确保信息的准确、全面和及时。

a. 舆情收集:通过舆情监控工具、网络搜索引擎等途径收集相关舆情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

b. 舆情分析:由专业人员对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其可能的影响和态势,并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c. 舆情报告:将分析结果整理并形成报告,向相关部门汇报,并提供针对性的处理方案。

d. 舆情处理:根据报告和处理方案,制定具体措施并及时执行,做好舆情的应对和处理工作。

2. 责任分工: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人和职责,确保舆情监控工作的高效运行:a. 舆情收集:指定专人或专业团队负责舆情的收集,确保收集到的信息具有准确性和权威性。

b. 舆情分析:由专业人员负责对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

c. 舆情报告:由舆情分析人员撰写舆情报告,并由舆情管理团队负责审核和汇报。

d. 舆情处理:指定相关部门或团队负责舆情的具体处理与回应工作。

四、保密与安全1. 保密制度:建立舆情信息保密制度,明确舆情信息的保密级别,遵循信息的秘密性原则,确保信息不被外泄。

学校网络舆情监控制度

学校网络舆情监控制度

一、制度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其网络舆情对学校声誉、师生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为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监控,保障学校和谐稳定,特制定本制度。

二、工作目标1. 及时掌握学校网络舆情动态,对负面信息进行预警、监测、处置和引导,确保学校网络环境的健康、和谐。

2. 加强师生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3. 维护学校形象,确保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和社会稳定。

三、组织架构1. 成立学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 设立网络舆情监控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

3. 各部门、各年级设立网络舆情监控小组,负责本部门、本年级的网络舆情监控工作。

四、工作职责1. 网络舆情监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制度,协调各部门、各年级开展网络舆情监控工作。

2. 网络舆情监控办公室负责:(1)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控体系,定期收集、分析、报告学校网络舆情;(2)制定网络舆情应对预案,及时处置网络突发事件;(3)组织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网络安全意识;(4)加强与上级部门、新闻媒体的沟通,积极引导网络舆情。

3. 各部门、各年级网络舆情监控小组负责:(1)对本部门、本年级的网络舆情进行日常监控,及时发现、报告负面信息;(2)配合网络舆情监控办公室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和舆情引导工作;(3)加强内部管理,防止负面信息在学校内部传播。

五、工作流程1. 监控发现:各部门、各年级网络舆情监控小组在监控过程中,发现负面信息应及时上报网络舆情监控办公室。

2. 分析研判:网络舆情监控办公室对上报的负面信息进行分析研判,确定舆情等级和处置方案。

3. 处置应对:根据舆情等级和处置方案,采取相应措施,如删除有害信息、澄清事实、引导舆论等。

4. 跟踪反馈:网络舆情监控办公室对处置情况进行跟踪,确保舆情得到有效控制。

学校舆情监控管理制度

学校舆情监控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引导舆论导向,维护学校形象和师生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工作目标1.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控体系,实现对学校网络舆情的全面监控。

2. 及时发现、分析、处置网络舆情,确保学校网络环境安全稳定。

3. 引导舆论导向,传播正能量,树立学校良好形象。

4. 加强与师生沟通,倾听师生心声,为学校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领导小组:成立学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学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

2. 舆情监控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具体实施网络舆情监控工作。

主要职责包括:- 建立网络舆情监控平台,收集、整理、分析网络舆情信息;- 及时发现并报告网络舆情事件;- 负责与相关部门协调处置网络舆情;- 开展网络舆情宣传教育。

3. 相关部门职责:- 教务处:负责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 学生工作部:负责学生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 教务科:负责教师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 宣传部:负责网络舆情宣传教育工作。

四、舆情监控内容1. 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平台发布的信息;2. 学校师生在各大论坛、贴吧、社交网络等平台发布的言论;3. 学校周边社区、家长群等网络空间发布的与学校相关的信息;4. 其他可能对学校形象和师生权益产生影响的网络舆情。

五、舆情监控方法1. 人工监控:通过网络舆情监控平台,对学校官方平台、师生言论、周边社区等网络空间进行实时监控;2. 技术监控: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智能分析,提高舆情监控效率;3. 信息报送:各部门、各单位发现网络舆情事件,应及时向舆情监控办公室报告。

六、舆情处置1. 及时响应:舆情监控办公室接到舆情报告后,应及时分析研判,制定处置方案;2. 沟通协调:与相关部门、师生进行沟通,了解情况,化解矛盾;3. 正面引导: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导向;4. 依法处理: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予以处理。

舆情监控日常管理制度

舆情监控日常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公司舆情监控工作,及时掌握舆论动态,有效预防和应对各类舆情事件,维护公司形象和合法权益,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部门、子公司及全体员工。

第三条舆情监控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 快速反应、及时处置;3. 真实准确、客观公正;4. 依法依规、科学应对。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公司设立舆情监控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公司舆情监控工作。

第五条舆情监控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1. 制定公司舆情监控工作计划;2. 审批重大舆情事件的处理方案;3. 监督检查各部门舆情监控工作的落实情况;4. 组织开展舆情监控培训。

第六条公司各部门应设立舆情监控员,负责本部门舆情监控工作。

第七条舆情监控员的主要职责:1. 负责收集、整理本部门相关舆情信息;2. 及时向领导汇报舆情动态;3. 协助处理本部门舆情事件;4. 参与舆情监控培训。

第三章舆情监控内容与方式第八条舆情监控内容:1. 媒体报道: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对公司进行的报道;2. 社交媒体:包括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3. 网络论坛:包括各大论坛、贴吧等网络社区;4. 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公司官方渠道;5. 其他可能对公司产生影响的舆情信息。

第九条舆情监控方式:1. 网络舆情监测工具:利用专业舆情监测工具,实时监测网络上的舆情信息;2. 网络搜索引擎: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公司相关关键词,了解网络上的舆情动态;3. 官方渠道:关注公司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官方渠道发布的舆情信息;4. 人工监测:通过人工搜索、浏览等方式,了解舆情信息。

第四章舆情处置与报告第十条舆情处置:1. 对一般性舆情,由舆情监控员及时向领导汇报,并根据领导指示进行处理;2. 对重大舆情,由舆情监控领导小组组织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处理方案,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3. 对可能引发重大舆情的事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舆情扩大。

舆情监控管理制度

舆情监控管理制度

舆情监控管理制度一、前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舆情监控管理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作为一种公共管理工具,舆情监控管理旨在及时了解社会舆论动向,有效回应公众关注,及时处理舆论危机,对维护政府形象、企业形象、社会稳定等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舆情监控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对于有效管理舆情、规范舆情管理行为、提升舆情监控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舆情监控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舆情监控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依法合规、科学精准、公开透明、民主参与、协同联动。

1. 依法合规:在舆情监控管理过程中,必须严格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进行操作,保障所获取的信息合法合规。

2. 科学精准:舆情监控管理应该采用科学方法,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确保获取的信息准确、真实、有价值。

3. 公开透明:舆情监控管理机构和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当公开透明,及时向社会公众披露所监控的对象、内容和目的。

4. 民主参与: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民主协商等方式,提高舆情监控管理的合法合理性,使管理工作更具公信力和权威性。

5. 协同联动: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相关主体应当加强协调配合,形成舆情监控管理合力,共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

三、舆情监控管理制度的理念1. 舆情监控的本质是为了服务于公众利益,使权威部门或机构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公众的态度、需求,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打造更加开放、透明、贴近人民的治理体系。

2. 舆情监控的目的是通过实时监控、敏感预警、有序引导和快速响应社会舆论,预防和化解各种突发事件及危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3. 舆情监控的理念是站在公众角度思考问题,以公众的角度看待舆情管理,注重民意监管和民意表达,促进公众对政府、企业和社会的监督和参与。

四、舆情监控管理制度的组成1. 舆情监控管理机构舆情监控管理机构是依法建立和行使舆情监控管理职能的组织。

其主要任务是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本地区、本行业的舆情监控工作,及时掌握、研判、应对社会舆论动向和突发事件。

学校网络舆情监控管理制度

学校网络舆情监控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监测,特别是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控,防止不良信息对校园的侵害,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校全体师生员工,以及与学校相关的网络舆情监控工作。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三条成立学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第四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网络舆情监控工作。

第五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主要职责:(一)制定学校网络舆情监控管理制度和措施;(二)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报告、处理等工作机制;(三)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开展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四)对网络舆情进行预警、防范和引导;(五)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进行查处。

第三章监测与预警第六条网络舆情监测:(一)对校内网站、论坛、贴吧、博客、QQ群、虚拟社区等网络平台进行实时监控;(二)对校外与学校相关的网络平台进行定期巡查;(三)关注媒体报道、网络评论、网民意见等,及时了解校园舆情动态。

第七条网络舆情预警:(一)对可能引发校园舆情的事件进行预警,及时报告领导小组;(二)对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校园舆情事件,提出预警建议,采取相应措施。

第八条网络舆情引导:(一)对校园舆情进行正面引导,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二)针对负面舆情,及时回应关切,消除误解,化解矛盾。

第四章报告与处理第九条网络舆情报告:(一)对发现的网络舆情事件,及时报告领导小组;(二)对重要舆情事件,按照要求撰写报告,提交领导小组审议。

第十条网络舆情处理:(一)对一般网络舆情事件,采取适当措施,及时解决;(二)对重大网络舆情事件,由领导小组组织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第五章责任追究第十一条对违反本制度,造成不良影响的单位和个人,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范本

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范本

一、总则为加强我国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及时了解网络舆论动态,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网络运营企业等,适用于各类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三、工作目标1. 及时掌握网络舆论动态,为决策提供依据;2. 有效引导网络舆论,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3. 及时应对突发事件,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4. 加强网络舆情队伍建设,提高监测、分析、处置能力。

四、组织机构1. 成立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网络舆情监测工作;2. 设立网络舆情监测中心,负责日常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处置等工作;3. 各部门、单位设立网络舆情监测小组,负责本部门、单位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五、工作原则1. 及时性:确保及时发现网络舆情动态,迅速作出反应;2. 客观性:客观分析网络舆情,不偏不倚;3. 科学性:运用科学方法监测、分析、处置网络舆情;4. 保密性:严格保护网络舆情监测信息,确保信息安全。

六、网络舆情监测内容1. 国家政策、法律法规、重要会议、领导人活动等重大事件的网络舆情;2. 社会热点、民生问题、突发事件等网络舆情;3. 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不良网络舆情;4. 其他可能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网络舆情。

七、网络舆情监测方法1. 监测平台: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平台,实现对各类网络媒体、社交平台、论坛、博客等信息的实时监测;2. 数据分析: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网络舆情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挖掘舆情趋势、热点、关键信息;3. 网络监测:通过网络爬虫、关键词搜索等方式,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4. 线下调研:开展线下调研,了解网络舆情背后的真实情况。

八、网络舆情处置1. 及时发现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不良网络舆情,及时予以澄清、辟谣;2. 对涉及国家利益、社会稳定的网络舆情,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防止事态扩大;3. 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4. 对网络舆情处置过程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严格保密。

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范本

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范本

一、总则为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网络信息传播秩序,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工作目标1.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研判、处置和引导工作机制;2. 及时发现、报告、处置网络舆情事件;3. 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4. 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提升网络传播正能量。

三、组织架构1. 成立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网络舆情管理工作;2. 设立网络舆情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网络舆情监测、研判、处置和引导工作;3. 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四、工作职责1. 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1)研究制定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规划;(2)协调解决网络舆情工作中的重大问题;(3)对网络舆情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 网络舆情管理办公室:(1)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2)对网络舆情进行研判,分析舆情发展趋势;(3)制定网络舆情处置方案,及时处置网络舆情事件;(4)组织开展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引导舆论走向;(5)总结网络舆情工作经验,不断提升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水平。

3. 各部门:(1)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本部门网络舆情监测、研判和处置工作;(2)积极配合网络舆情管理办公室开展网络舆情引导工作;(3)加强内部网络舆情管理,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

五、工作流程1. 网络舆情监测:通过网络舆情监测平台,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

2. 舆情研判:对监测到的网络舆情进行分析研判,评估舆情风险等级。

3. 舆情处置:根据舆情风险等级,制定处置方案,及时处置网络舆情事件。

4. 舆情引导: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走向,回应社会关切。

六、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落到实处;2. 加大经费投入,为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3.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网络舆情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4. 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网络舆情监测日常管理制度

网络舆情监测日常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网络舆论动态,提高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网络空间安全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内部所有涉及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部门和人员。

第三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及时性:及时发现网络舆情动态,确保信息传递迅速、准确。

(二)准确性:对网络舆情进行准确判断,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三)全面性:全面收集网络舆情信息,确保信息来源广泛、全面。

(四)保密性:严格遵守国家保密法律法规,确保监测信息安全。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成立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统筹协调、组织领导。

第五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第六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职责:(一)制定网络舆情监测工作计划,明确监测范围、内容、方法等。

(二)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确保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三)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形成舆情报告。

(四)根据舆情报告,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五)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网络舆情。

第三章监测内容与方法第七条网络舆情监测内容:(一)涉及本单位及本单位相关人员的网络言论。

(二)涉及本单位业务领域的网络舆论。

(三)涉及国家利益、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等方面的网络舆情。

(四)其他可能影响本单位形象和利益的网络舆情。

第八条网络舆情监测方法:(一)网络搜索:利用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渠道,收集网络舆情信息。

(二)舆情监测平台:利用专业舆情监测平台,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

(三)人工监测:组织专人进行网络舆情监测,确保信息准确、全面。

(四)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形成舆情报告。

第四章应急处置第九条发现网络舆情后,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以下措施:(一)分析舆情性质,确定应对策略。

舆情监控日常管理制度范本

舆情监控日常管理制度范本

舆情监控日常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舆情监控,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舆论动态,有效引导和处理网络舆情,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舆情监控应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舆论动态,不得歪曲、隐瞒、夸大事实。

第三条舆情监控工作应遵循及时、准确、全面、保密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设立舆情监控领导小组,负责舆情监控工作的总体协调和指导。

第五条设立舆情监控中心,负责日常舆情监控工作,包括信息收集、分析、报告等工作。

第六条各部门应指定专人负责本部门的舆情监控工作,及时向舆情监控中心提供相关信息。

第七条舆情监控中心负责对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形成舆情报告,并根据需要提出应对措施。

第八条舆情监控中心应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重要舆情信息,并根据领导小组的指示,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第三章舆情监控内容第九条舆情监控内容主要包括:(一)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公共安全的重要信息;(二)涉及重大政策、重大事件、重要会议的重要信息;(三)涉及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重要信息;(四)其他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舆情信息。

第十条舆情监控应重点关注网络论坛、社交媒体、新闻评论、博客、贴吧等网络平台。

第四章舆情监控流程第十一条舆情监控中心应制定舆情监控工作计划,明确监控目标、监控内容、监控时间等。

第十二条监控人员应按照工作计划,定期收集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分析。

第十三条监控人员应及时向舆情监控中心报告重要舆情信息,舆情监控中心应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

第十四条领导小组对重要舆情信息进行研究,并提出处理意见。

第十五条舆情监控中心根据领导小组的处理意见,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第五章保密与纪律第十六条舆情监控工作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确保舆情信息的安全。

第十七条监控人员应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不得泄露舆情信息,不得利用舆情信息谋取个人利益。

第十八条对违反保密纪律和工作纪律的,应依法予以处理。

公司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

公司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公司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网络舆论动态,提高公司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维护公司声誉和利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各部门、子公司及全体员工。

第三条公司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遵循以下原则:1. 及时性: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确保发现并应对负面舆情。

2. 全面性:对各类网络平台、媒体及社交媒体进行全方位监测。

3. 准确性:确保舆情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可靠。

4. 保密性:对监测到的网络舆情信息严格保密,防止泄露。

第二章职责与分工第四条公司成立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监督指导公司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第五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职责:1. 制定公司网络舆情监测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

2. 组织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协调各部门、子公司共同参与。

3. 对网络舆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估,提出应对建议。

4. 负责制定和修订公司网络舆情应对预案。

第六条公司各部门、子公司职责:1. 按照本制度要求,积极配合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2. 及时向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报告本单位网络舆情动态。

3. 按照网络舆情应对预案,采取相应措施应对负面舆情。

第七条公司全体员工职责:1.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维护公司声誉。

2. 积极参与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发现负面舆情及时报告。

第三章监测内容与方法第八条公司网络舆情监测内容:1. 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公司进行的负面报道。

2. 社会上存在的已经或将给公司造成不良影响的传言或信息。

3. 可能或者已经影响社会公众投资者投资取向,造成股价异常波动的信息。

4. 其他涉及公司信息披露且可能对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信息。

第九条公司网络舆情监测方法:1. 利用网络舆情监测工具,对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实时监测。

2. 收集、整理和分析网络舆情监测数据,形成舆情报告。

3. 对监测到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分类、分级,确定应对措施。

网路舆情监控工作制度范本

网路舆情监控工作制度范本

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制度范本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网络舆情监控,确保网络空间的清朗,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控体系,提高网络舆情监控能力。

第三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范围包括:境内外网站、论坛、贴吧、博客、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网络空间。

第四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目标: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舆情事件,预防网络谣言、虚假信息、有害信息等传播,维护网络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组织架构第五条成立网络舆情监控工作领导小组,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

领导小组负责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监督。

第六条设立网络舆情监控中心,负责日常网络舆情监控工作。

网络舆情监控中心设在本单位信息化管理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配备专职人员。

第七条网络舆情监控中心的主要职责:(一)制定网络舆情监控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二)组织实施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舆情事件;(三)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控信息数据库,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研判;(四)定期向领导小组报告网络舆情监控工作情况;(五)组织培训和演练,提高网络舆情监控队伍的业务能力。

三、监控流程第八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按照以下流程进行:(一)信息收集:通过技术手段和人工巡查,收集网络舆情信息;(二)信息审核:对收集到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审核,判断信息性质和危害程度;(三)信息处置:对审核发现的网络舆情事件进行分类处置,采取相应的措施;(四)信息反馈:将处置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形成闭环管理。

第九条网络舆情监控中心发现重大网络舆情事件时,应及时报告领导小组,并根据领导小组的指示采取相应措施。

第十条网络舆情监控中心应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急预案,遇有紧急情况,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确保网络舆情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四、监控内容第十一条网络舆情监控内容主要包括:(一)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公共安全等方面的信息;(二)涉及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方面的信息;(三)涉及谣言、虚假信息、有害信息等方面的信息;(四)涉及单位形象、职工权益等方面的信息。

网络舆情安全管理制度

网络舆情安全管理制度

网络舆情安全管理制度一、总则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舆情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日益显著。

为了加强网络舆情的管理,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单位的良好形象,特制定本网络舆情安全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及所属各部门、员工在使用网络时的舆情管理。

三、管理原则1、预防为主:通过加强日常监测和教育,提前发现和解决可能引发舆情的问题。

2、及时处置:一旦发现舆情,应迅速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3、实事求是:在处理舆情时,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公正地回应。

4、责任明确:明确各部门和人员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职责,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四、管理机构及职责设立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1、领导小组职责制定和完善网络舆情安全管理制度。

组织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和评估。

指导和协调相关部门处理网络舆情事件。

2、宣传部门职责负责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报送。

制定网络舆情应对方案,组织撰写回应稿件。

3、技术部门职责提供技术支持,保障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行。

对涉及本单位的负面舆情进行技术追踪和溯源。

4、各部门职责关注本部门业务范围内的网络舆情。

协助处理与本部门相关的网络舆情事件。

五、网络舆情监测1、确定监测范围重点监测本单位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

关注与本单位相关的热点话题、行业动态和公众舆论。

2、监测内容涉及本单位的负面信息、谣言、虚假报道等。

公众对本单位工作的意见、建议和投诉。

3、监测方式采用人工监测和技术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监测全面、及时。

建立舆情监测值班制度,保证 24 小时不间断监测。

六、网络舆情分析与评估1、定期分析每周对网络舆情进行一次综合分析,形成报告。

分析舆情的发展趋势、热点问题和公众情绪。

2、专题分析对重大舆情事件进行专题分析,评估其影响和风险。

提出应对建议和措施。

3、评估指标舆情热度:包括关注度、传播范围等。

舆情倾向:正面、负面或中性。

舆情影响:对本单位形象、业务工作的影响程度。

网络舆情控制管理制度

网络舆情控制管理制度

网络舆情控制管理制度一、总则为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利益,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等单位和个人。

三、舆情监测1.建立健全舆情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并分析舆情动向,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舆情监测部门要定期发布舆情分析报告,对重点舆情进行跟踪研究,制定相应的处理策略。

四、监管责任1.各级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辖区内的网络舆情进行监管,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2.对违规发布虚假信息或煽动谣言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处理,维护网络秩序。

五、舆情处置1.对于煽动、误导或恶意攻击他人的网络言论,要及时进行舆情处置,传播正确信息。

2.对于重大舆情事件,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减少不良影响。

六、宣传引导1.通过网络媒体发布正能量信息,引导公众积极向上的情绪。

2.设立专门栏目,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七、文明互动1.倡导网络用户发表理性言论,杜绝恶意攻击、辱骂等行为。

2.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网络素养,共同维护网络秩序。

八、监督检查1.各级主管部门要定期检查舆情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整改。

2.建立舆情监督机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评价。

九、奖惩措施1.对积极维护网络秩序、传播正能量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对违法违规行为严重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处罚,包括警告、罚款、停业整顿等。

十、附则本制度由国务院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解释。

制度生效后,相关单位和个人要严格遵守,确保网络环境和谐稳定。

这是一个关乎国家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需要各方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网络舆情秩序,推动网络空间的良性发展。

愿我们共同努力,建设一个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

舆情监控管理制度

舆情监控管理制度

舆情监控管理制度舆情监控是指通过对各类媒体、社交网络的信息进行实时、系统的监测、分析和评估,以便及时掌握社会对于特定事件、个人或组织的看法和态度。

而舆情监控管理制度,则是指建立起一套规范、科学的管理体系,以确保舆情监控工作的有序进行和有效实施。

一、舆情监控管理制度的建立背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舆情监控成为了企业、政府、组织等各类机构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之一。

通过舆情监控,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各界的声音和舆论动向,有助于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化解危机,凝聚民心。

二、舆情监控管理制度的内容要点1. 制度的建立目的和意义:明确舆情监控管理制度的建立目的,阐明其在机构运作中的重要意义,引起全员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

2. 责任部门和相关人员:明确舆情监控工作的责任部门和相关人员,具体规定各自的职责与权限,确保工作的有效分工和协同配合。

3. 舆情监控工作流程:制定详细的舆情监控工作流程,包括信息采集、数据分析、舆情评估等各个环节的具体步骤和方法,确保工作的科学、有序进行。

4. 舆情报告制度:建立舆情报告制度,明确报告的内容要求、频率、形式等,确保对舆情监控结果的及时汇总和汇报,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5. 舆情信息保密与处理:明确舆情信息的保密等级,建立信息保密与管理制度,有效防范信息泄露和滥用,保护相关利益。

6. 舆情应对机制:建立舆情应对机制,规范应急处置流程,灵活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危机,确保风险可控。

7. 定期评估改进:建立舆情监控管理制度的定期评估机制,对工作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和制度体系。

三、舆情监控管理制度的实施建议1. 提高员工意识:通过内部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全员对舆情监控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增强责任意识和主动性。

2. 强化技术支持:引入先进的舆情监控技术手段和工具,提高信息采集和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3. 健全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舆情监控管理制度,与时俱进,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网络舆情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为了规范企业网络言论管理,加强员工网络言论自律意识,及时了解和应对网络舆情事件,保障公司形象,保护员工合法权益,特制定此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员工及相关外部合作方,在公司网络平台或任何社交媒体上发布、转发与公司相关的言论和文章。

三、制度制定程序本制度由公司法务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联合制定审批,由总经理办公会审定后生效。

同时,公司全体员工均需知晓本制度的内容,遵守执行。

四、制度内容1. 即时监控网络舆情公司设立网络舆情监测部门,对相关的舆情进行跟踪、汇总、整理与分析,制定应对策略和方案。

2. 禁止泄露公司机密公司的机密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传播,会对公司的利益产生严重威胁,因此,公司员工不得在网络平台上泄露公司机密信息。

3. 对违法言行进行处罚公司员工发表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损害公司形象、侵犯他人权益的言论和文章,一经发现,公司将对其进行严肃的纪律处分,包括但不限于警告、记过、停职、开除等。

4. 公司对员工言论进行保护公司员工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若符合公司相关政策,不得受到不正当的处罚或谩骂行为。

5. 公司员工网络管理自律合规培训公司将针对员工在网络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培训,并通过考核、提高员工的网络管理自律和合规意识,避免员工违规发言行为。

6. 管理责任明确公司网络舆情管理责任由人力资源部门全面负责,同时穿插保密部门协助负责网络舆情的监测和监管工作。

7. 违反制度的责任追究对于违反本制度的员工,公司将进行纪律处分,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附则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公司法务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所有,同时如出现重大违规情况,将会进行严肃处理,其中涉及到的知识产权,公司所有,涉及到的网络安全责任和追究,公司均有权向公安机关报告并进行追究责任。

医院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医院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医院网络舆情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加强医院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确保及时有效地处置涉医网络舆情,营造出有利于医院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舆论环境,提升网络舆情管理意识,特制定本制度。

一、加强舆情监控。

医院网络舆情信息员要每日浏览**在线、**网、大美**及***各大新闻网站等,发现舆情及时报告,并监测舆情发展动向。

二、快速核查应对。

监测到舆情后,医院网络舆情信息员立即将链接、截图同时发送分管院领导、宣传统战科负责人及医患沟通办公室,医患沟通办公室要立即根据责任范围将舆情发送至涉事部门、科室。

涉事部门、科室要在第一时间对舆情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掌握事实真相,制定舆情处置方案或工作实施计划,向医患沟通办公室提供基本材料。

一般在收到舆情当天内将情况核实结果返回给医患沟通办公室。

医患沟通办公室配合拟定对外处理情况说明,报分管领导审定,重大事件按照要求报上级有关部门审定,统一对外引导口径后,由宣传统战科对外发布信息。

对恶意攻击、散布谣言、严重影响医院形象的有害信息,及时向公安局等相关部门反映并采取措施,与刊登不实消息的相关网络媒体进行沟通,积极主动消除不利消息。

三、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对于观点偏颇、反映事实失实或恶语中伤,但影响不是很大的网络舆论,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以跟帖等方式正面引导,以正视听。

对以文字、视频、图片等方式出现反映医院的网络舆情,有可能引发热点的重要舆论和敏感话题,坚持“速报事实、慎报原因、谨慎定性、统一口径”的原则,通过官方渠道或媒体等形式,及时回应,正确引导,抢占正面信息发布的先机,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四、严格内部审核管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已明确规定,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客、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可以作为民事诉讼中的证据。

对科室已建立的新媒体公共平台,如微博、微信、QQ等,要集中梳理,规范管理,统一到宣传统战科办理登记备案。

严禁因个人的诉求或不满,违规私下建立微信群、QQ群,妄议医院政策规定,不负责任的人身攻击,散布不利于医院团结和发展的虚假信息,对于影响恶劣,造成严重后果,严重干扰医院正常工作秩序的,要批评教育,依纪依法给予党纪行政处分,必要时诉诸法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网络舆情监控管理制度
为净化网络环境,根据国务院信息办、公安部、国家安全部、教育部及四川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学校的网上舆情监控、报告、处理等工作由网络信息中心、德育处、保卫处部门协助完成。

二、学校德育处为网上舆情监控的领导部门,总负责舆情的处理协调事务。

三、网络信息中心负责网上舆情监控、报告事务;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德育处报告,然后根据德育处的处理意见(文字批示或电话指示)对舆情处理(如删除、修改、举报等),并把处理结果及时报给德育处。

四、德育处、网络信息中心、保卫处在发生重大舆情时要全力协助学校查处相关校内、外人员、协助德育处联系公安部门,全力查处相关违法人员,情节严重的要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五、网络信息中心暂设一名专门人员负责网上舆情监控。

六、网上舆情监控内容包括校内外网站、论坛、贴吧、博客、QQ群、虚拟社区等网站。

七、监控人员在工作时间每天浏览查看与大河中学相关的监控网站至少三次以上,并做好记录。

八、监控人员发现不良信息,要及时备份,并在1个工作日内,填报《大河中学网上舆情信息报告处理单》,报请学校领导阅示。

特殊情况,直接电话向学校领导汇报。

九、网络监控人员发现包含以下内容信息的。

应及时向上级报告;违反法律规定的,应及时上报公安机关。

1、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
2、损害国家机关声誉的;
3、煽动分裂国家、破环国家统一的;
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5、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6、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教唆犯罪的;
7、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恶意攻击他人的;
8、损害学校声誉,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
9、其他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

十、对违反网络安全法规或传播有害信息的人员,情节严重的交予公安部门查处。

十一、做好有害信息备份,在国家有关机关依法查询时予以提供。

1、把有害信息以文本、web页面或图片等电子格式保存,并分类编号存储。

2、做好有害信息的记录情况。

记录应包括:有害信息的网址、主题、发布时间、发现时间、上报时间、处理结果等相关信息。

十二、任何使用计算机网络的人员有义务配合学校及公安机关追查有害信息的来源,协助做好取证工作。

**中学网上舆情信息报告处理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