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着力点
发展农 村生产力 。只有大力发展现代
农业 ,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 的转变 , 约 节 使 用 自然资源 和生产要素 ,优 化农业 和农村经济结构 , 发展多种经营 , 繁荣
纳入科学发展 的轨道 。 可以说 , 无论是
,
产能力 , 促进粮食稳 定增 产 , 保障国家
1 农 财 与 务o年 1 4 村 政 财 2 第1 0 7 期
维普资讯
厅 局领 导 谈 “ 农 " 三
粮食安全。 总之 ,只有充分 认识 到发展现 代 性 收入的增 长幅度 ,尽快形成新农村 建设稳定 的资金 来源 ,进 而加强农 村 基础设施建设 ,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 。 同
农业的重要性 ,牢固树立发展 现代 农
业是新 农村建设 首要任务 的观念 , 才
现代农业不同于传统 农业 。现代
农业涉及农 业的科技 创新 、农业 的组 织 经营方式 、 农业 的市场化水平 、 农产 品加工 以及 农村 的人才 队伍建设等多 个方面。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扎 扎实实解决好这些 问题 ,就要夯实新
粮食生产 比较效益 。充分利用资源和
的产业基础上来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 备农业 ,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 用 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用现代经营
形式推进农业 ,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 农业 , 用培养新型农 民发展农业 , 提高
展的现状和条件 , 反映农 民意愿 , 满足
农民需要 , 尊重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 既着眼长远 ,又围绕 当前迫切需要解 决的 问题 , 住重点 , 抓 扎实 推进 , 确保
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促进农业生产观
加强“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wm w  ̄,
中 国农 村正 发 生 着深 刻
的变革 和 崭新 的 变化 。农 业 生产 方 式 向现 代 化 迈 进 , 农
央 连 续 发 出 4个 1号 文 件 ,
着力发 展 粮食 生产 ,促 进 农 民增 收 ,提 高农 业 综合 生产 能力 , 展 现 代农 业 , 发 开创 了 “ 三农 ” 工作 的新局 面。
展 观指 导 “ 三农 ” 工作 的 实践 ,
切 实担 负起 历 史重 任 。
l l l 0
“ 生产发展 、 活宽裕 、 生 乡
风 文 明 、村 容 整 洁 、 管理 民 主 ” 围绕这 个 目标 , 会 主 义 , 社 新 农村 建设 开局 良好 。 更可喜
中国农村 的 改革 , 推动 了 -
而艰 巨的任务 ,三 农 ” “ 发展 中 薹 l 1 _ 许 多薄 弱 环 节 有 待 进 一 步 加
多的培 训机会 。 农村 环境 日益 改善 。 农村 沼 气进入 加 快普及
阶段 , 2 0 到 0 6年底 , 国农村 全
强 , 市 支持 农 村 、 业 反 哺 0 l 城 工 农 业 的 长 效机 制 有 待 进 一 步 …_
民生活 不 断改善 ,农 村 经济 社会 欣 欣 向 荣。 党 中央 建设
社会 主 义新 农 村 的重 大 战略
真 情 暖 民心。 多予 少取 “ 放 活 ” 贯 穿 中央 “ 农 ” 是 三 工 作 的一条 红 线 。2 o O 4年 出台 的一 系列 支 农 惠 农 政 策 , 逐 年得 到 加 强和 完善 , 反哺 “ 三
由于我 国农村 人 口多 , 农
l l l
农 村 合 作 医疗 制 度 试 点 覆 盖
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演变及历史启示
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演变及历史启示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中央农村政策对农村发展以至整个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制定和执行有效的农村政策,搞好农村发展一直是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制定了正确的土地改革政策、进行了切合实际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村经济走上了集体化道路。
进入新时期,中国改革以农村为突破口,中央通过制定多项倾向性政策,顺应和主导了农村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赋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的时代内容的背景下,总结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政策的演变过程及经验,进一步完善农村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的农村政策发展历程(一)建国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农村政策的制定及实施1.完成土地改革,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标志着广大的中国人民历史上第一次翻了身,做了国家的主人。
根据建国初期我国的基本国情,中共中央及时作出决策,转变工作重心,集中力量解决当时的重大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完成农村特别是新解放区农村的土地改革。
土改的完成,巩固了工农联盟,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2.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实践。
土改完成后,我国广大农民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
但当时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然会出现两极分化。
此时,党在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农民组织起来,,业能够由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变为合作社经济,使农民逐步摆脱贫困状况而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
1952年,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定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总目标,接着又作出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新阶段。
依照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三个从低到高的步骤。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
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在中国怎么建立现代农业,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二章 到第六章,这五章的内容主要是提出了结合中国各地的实际,推进现代农业,着 力要抓好五个大的方面:
——学习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
2008年12月1日 曹立全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 “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 主题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加强农业的设施和装备 二是促进农业的科技进步 三是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健全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四是完善农业的市场体系 五是加强对现代农民的培养,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队伍
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把农业从传统农业进一步推向现代农业的一些基本的 要求。
第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明确了建立现代农业一些最必要的保障,保障主要 是三个方面:
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分析了“三农”问题的形势; 明确了2007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 确定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
一、文件主题背景
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 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把发展现 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主要基于四点考虑。
第一,这是确保新农村建设方向正确的重要举措。 第二,这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的必然要求。 第三,已经到了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阶段。 第四,有利于保持党的农村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贯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力度丝 毫 不 能 减弱 , 实 推进 新 农村 建设 的各 扎
项工作 丝毫不 能松 懈 。
发展 现代 农业 是社 会主 义新农 村建设 的首 要任 务 , 以科 学 发展 观统领 农 村工 作 的必 然 是
要求 。推 进 现代 农 业 建设 , 应 我 国经 济发 展 顺
农 业农村 的好形 势 。
一
、
加大对 “ 三农” 的投 入 力度 . 建立促 进现 。
代 农业建 设 的投入保 障机 制
的客 观趋 势 , 合 当今 世 界农 业 发展 的一 般规 符 律, 是促 进农 民增 加 收入 的基 本途径 , 提高农 是 业 综合 生产 能力 的重 要 举措 , 建设 社 会 主 义 是
实 加大对 “ 三农 ” 投 入 , 实 在 在 为农 民办 一 的 实
些 实事 。
价 政策 , 逐 步完 善办 法 、 全制 度 。 并 健
( 建 立农 业风 险 防范机 制 。要加 强 自然 三y
( ) 一 大幅度增 加 对“ 农” 三 的投 入 。各级 政
府要切 实把基 础设 施建设 和社 会事 业 发展 的重
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维普资讯
中共 中央 、 国务院关于积极 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 的若干意见
(0 6年 l 20 2月 3 1日)
农 业 丰 则 基 础强 , 民富 则 国家 盛 , 村 农 农
逐 步加 大政 府 土地 出让 收入 用 于农 村 的 比重 。
要建 立 “ 三农 ” 入 稳 定增 长机 制 , 投 积极 调 整 财 政支 出结 构 、 固定 资产 投 资 结构 和信 贷 投放 结
走新型“三农”发展道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 五 中全会 提 出了推进社 会主 义新农 育 、 文化 、 医疗 保障等公 益性投入要 向农村倾 斜 , 江苏 村建设 的重大历史任务。去年底 召开 的中央农村工作 力度要更 大一些。取得 更少 , 就是 要在全部免除农业 会议 , 以推进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 为主题 , 分析形势 , 税 的基 础上 ,明确在苏 北地 区谁下任 务谁 出钱 的问 明确任务, 对于我们进一步做好“ 三农” 工作具有重要 题。全省乡镇以上各级党政部门做到办事不向农民收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工农发展的思路 , 加快农 民致富 农业结构 、 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 落实“ 一免三补” 策、 政
0 兴办五 件实事 等 , 增加 了农 步伐,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采取新办法 , 就是要 推进 5 0万农 民大转 移 、 减 改变了农 村面貌 , 护 了 维 农 走新 型“ 三农 ” 发展道路 , 业化来致 富农 民 、 以工 以城 民收入 , 轻 了农民负担 , 市化来带动农村、 以产业化来提升农 业。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 为推进 “ 两个率先 ” 的重大任 务 , 会发展呈现 出良好的发展 势头。 三农” “ 工作取得 的成 为促 推进 两个率 全面正确把握建设新农村的深刻内涵和目标任务 , 按 绩 , 进全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 长 , “
照“ 生产发展 、 活宽裕 、 生 乡风文 明 、 村容整洁 、 管理 民 先” 出了重要 的贡献 。 作
-
9 - 7
维普资讯
农 业经 济导刊
’ 元
2 0. 06 6
cⅣ赢 o0
0 社会服务业仅 占 1 %。在本省范 围 0 积与我们差不 多,9 7年 山东第一产业增加值仅 比我 业就业 的占 5 %, 19 内占 6 % , 0 省外 、 境外仅 占 4 %。向服务业 转移 和省 0 省多 17亿元 , 8 而到 了 2 0 , 0 4年 山东比我省 多 43亿 6 境外 能 两个 拓 元。 从纵向比, 19 年到 20 年这 9 从 97 05 年中, 20 外 、 转移的潜力和空间都很大 。 否实现“ 除 00 宽”根本在教育培训, . 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 年和 20 年 以外 ,我省农民人均纯收 入中来 自 04 农业 现在 , 统筹城乡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的部 分有 7年为 负增 长 , 0 年 的绝对 额 只有 15 业技能。 2 5 0 30
加大解决“三农”问题力度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目标和 要求 , 高度概 括 为 “ 生产 发 展 、 活 生
宽裕 、 乡风 文 明 、 容 整 洁 、 理 民 主 ” 二 村 管 这
合 法 权益 还 不 能得 到 有效 保 障 ;农村 公 共 事 业 的发 展 尚 需更加 完善 的政 策 措 施等 。建 设
业综 合生产 能力 ,促进农 业现 代化和 农民 增收 , 护农民 合法权益 , 供 了有 力 的法 保 提
律 保 障 。但 是 , 法 不 依 、 法 不 严 的现 象 有 执
在 科学判断 , 是我们制定农 村发 展战略 的重要 依 然 存 在 。 农 业 相 关 法 律 的 实 施 过 程 中 , 找 指 针 , 村 发 展 和 改 革 进 入 新 阶 段 , 们 必 我们 还 应 当对执 法 情况 进 行 认真 检 查 , 农 我
十个字 。强调建设社 会主 义新 农村 要突 出
抓 好 推 进 现 代 化 农 业 建 设 、全 面 深 化 以 农
社会主义新农村 , 是一个艰 巨和长期 的任务。
我们 必须 深 入 贯 彻 十 六 届 五 中全 会 精 神 , 坚 持 把解 决 好 “ 三农 ” 问题 作 , 要认清我
们 做 好 “ 农 ” 作 的 优 势 。 为 直辖 市 的天 三 工 作 津 , 经 济 发 展 较 快 的地 区 , 业 属 于 城 郊 是 农 型 , 大 城 市 小 农 村 的组 合 , 且 具 备 解 决 是 而
一
是 各 级 领 导 干 部 要 进 一 步 增 强 建 设
不能 忽视 。比如 , 农业 增效 、 民 增 收 的形 在 农
济、 文化 、 会事业发展较慢 , 社 特别是 当前我
人教版九年级时政专题: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适用于:中考时政专题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社会热点材料材料一:2007年3月5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温家宝总理在总结2006年农村工作时说,全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
在全国X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终结了延续2600多年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
全年粮食产量达到49746万吨,实现了连续三年增产。
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
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农村贫困人口减少217万人。
温家宝总理在部署2007年农村工作时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事业全局的重大问题。
今年的“三农”工作,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要认真落实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各项政策措施。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减少农村贫困人口。
温家宝总理强调,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要靠政策、靠投入、靠科技、靠改革。
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重点要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
材料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某某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调研报告)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盛乐镇发展现代农业调研报告和林格尔县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盛乐镇党委书记云月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过对盛乐镇发展现代农业的调研和几年来的工作经验,近年来,盛乐镇“三农”工作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和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也有相当大的差距。
因此,在推进盛乐镇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必须要用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一、盛乐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近年来,盛乐镇依托龙头企业,在发展现代农业上有了较快的进展,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的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的劳动技能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雏形正在形成。
1、基本情况盛乐镇位于和林格尔县北部,是由原盛乐镇(土城子乡)、巧什营、公喇嘛、西沟门乡合并而成。
东西长58公里,南北宽30公里,总辖地面积587.16平方公里,东与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毗邻,西与托克托县接壤,北与土左旗、赛罕区相连,距呼和浩特市区25公里,距县城35公里。
全镇现有39个行政村,85个自然村,总户数11711户,人口48553人。
耕地22.65万亩,其中水浇地12.5万亩。
盛乐镇主要种植业以粮饲玉米、青贮玉米为主,主要养殖业以奶牛为主。
奶牛存栏7.85万头。
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652元。
2、思想观念正在转变,农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拓宽。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求及县委、县政府对现代农业的高度重视,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个增强、三个提高、四个集中、五个提升”和“六个突破”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具体方略。
镇村干部过去抓农业的观念,也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进一步提高对农业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工作思路。
现阶段,我镇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是培养壮大乳、肉、马铃薯、柠条沙棘四大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依托龙头企业,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
农村“三农”工作会议讲话稿(8篇)
农村“三农”工作会议讲话稿(8篇)农村“三农”工作会议讲话稿【篇1】同志们:今天的会议很重要,也很及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市建设粤东经济强市的必然选择。
龙门是山区县,在山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午许书记已经作了发言。
我认为,作为一个领导者,在决策中要善于实施差异战略。
龙门的经济不能与其它地方攀比,但龙门有龙门的特色,而且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要继续搞好。
作为一个山区县,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认为要抓住“五个两”:一、打牢两个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归根到底必须发展镇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要敢于给村委施加压力,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能满足于3万元,要给他们年收入10万元、20万元的任务。
每个村至少要上一个项目,农业项目也行。
村集体的经济收入要在原来固本强基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决不能放弃这一点去搞村容村貌建设,不能本末倒置。
在农民增收方面,近几年龙门做了很多工作。
如何促进农民增收,我认为还是要实施差异战略,除了发展特色农业,还可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水泥建材业。
二、树立两个观点。
一是规划先行,二是抓先进示范点。
要搞好县城规划、中心镇规划、其它乡镇规划。
要实施分类指导,抓好自然村的规划。
搞几个样板村、示范村,然后以点带面地推进。
三、解决两个热点。
一是“一保五难”问题,二是社会和谐问题。
解决“一保五难”问题,县里的资金要配套。
社会和谐问题也很重要,你们抓、促和谐就做得很好。
解决这两个热点,要做到三个集中,即:集中资金、集中项目、集中出成效。
四、突出两大特色。
一是生态资源的保护,二是特色农业。
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要突出抓好“五改”,尤其是改气,很必要,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改善生态环境。
水泥、生态旅游是龙门特色经济,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抓好,争取环球、光大、塔牌这三大水泥项目能如期建成投产。
我建议不要村村搞工业,不能求富心切。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粮食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产,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但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优先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这项工作旨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和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主要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果。
意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近五成,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必然需要,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乡村振兴,提升农村经济实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通过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措施,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二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互动发展。
将城市和乡村紧密相连,使乡村成为城市的重要补充,推动城乡一体化,为农民进城务工、创业提供更多选择,从而推动城乡人口的有序流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三是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
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事业的普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等一系列措施,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社会。
主要措施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加大投入力度。
加大对农村经济、民生、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改善。
二是优化产业结构。
加强农村产业升级,培育壮大特色优势农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城乡融合、区域协作,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是鼓励农民创业。
加大对农民创业创新的扶持力度,提供合适的政策支持和金融资助,引导农民在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文创产业等领域开展创业。
四是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加强农村通路、供水、供电、通信、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改造农村危旧房屋和环境,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环保水平。
扶贫开发驻村干部管理规定
欢迎阅读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驻村干部管理规定第一条??认真把握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期加强农村“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按照市县党委、政府所下达的扶贫工作任务,主动作为、及时作为、正确作为,努力使所驻村保持和谐稳定与持续快速发展,以实现全村农户脱贫致富;
第六条加强与向所驻乡镇党委、政府的沟通、配合和协调,工作要与所驻乡镇扶贫开发总体工作安排保持一致;
第七条加强与驻村村委的协调,对扶贫开发工作要形成例会制度,对工作中出现的成效在及时总结,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共同推进村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
欢迎阅读
第八条 经常向单位主要领导汇报驻村情况,让单位领导及时了解掌握扶贫双到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向单位主要领导提出扶贫开发的工作思路及建议;
第九条 切实帮助村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协助村委做好换届工作、计生工作、林权改革工作和人口普查工作;
1
韶 关 市 残 疾 人 联 合 会
二○一○年一月十日。
浅议我国目前“三农”存在问题及对策
加强“三农”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内容摘要】“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目标、新措施。
【关键词】三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
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
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目标、新措施。
一、我国农业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我国农业和农村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
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迈出较大步伐,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得到进一步加强,“三农”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征。
在看到“三农”发展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面小康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农业产业还不够强、农村发展仍比较滞后、农村困难人口还比较多等问题,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不平衡性,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局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
破解新疆“三农”难题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
、
新疆 “ 三农 ”工作面 临的困难
1 .农 民增 收形 势严 峻 。主要 体现在 三个 方 面 :一 是 农业 生产 资 料价 格 大 幅 度上 涨 加 重 了农 民 生产 支 出的负 担 。据 调查 ,20 05年全 区农业 生产 资料 价格 总水 平 同 比上 涨 7 2 。由于农 资 价格 持 .% 续上 涨 ,加大 了农业 生 产成本 ,冲减 了各项 惠农 政策 给农 民带 来 的部分 收益 ,影 响 了农业 综合 生产 能力 的提 高 。小 麦 亩收益 比上 年减 少 l. 85元 ,棉 花亩 成本 增加 了 2 8元 ,农 民人均 生产 费用 支 出增 长 3 .% 。二 是畜 产 品价格 大 幅度下 降 对农 民收 入 的增 加 和 畜牧 业 生 产 发 展 带来 不 利 影 响 。受 市 48 场 供 应量增 加 及其他 因 素影 响 ,20 05年 牛羊 肉和 乳 制 品价 格 均 有所 下 降 ,来 自畜 牧 业 的农 民收 入 减 少 ,畜牧 业 生产 的效益 降低 ,严 重影 响畜 牧业 的持 续健康 发 展 。三是 农 民收入 结构 简单 、来 源单
中图分类号 :F 2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0 - 53 (0 6 3 o 8 5 ’5 3 0 9 3 0 20 )0 —0 3 —0
在 我 国改革 开放 和现代 化建 设 的关键 时期 ,党 的 十六届 五 中全会 提 出 了推 进社 会主 义新农 村 建 设 的重 大历史 任务 ,这 是新 阶 段 “ 农 ” 工 作 指 导思 想 的 深 化 、发展 和升 华 。社 会 主义 新 农村 建 三 设 ,以发展 为重 、发展 优先 ,坚 持 以经济 建设 为 中心 ,促 进 农村经 济 社会 发展 ,有 利于 提高农 民物 质 生活 和精神 生 活水平 ,有利于 开拓 国 内市场需 求 ,扩 大 内需 ,有利 于统筹 城 乡经 济社 会发展 ,实 现广 大人 民群 众共 享经 济社 会发 展成 果 ,不断缩 小 城乡差 距 。但是 ,新 时期 、新 阶 段制 约农业 、农 民 、农村 发展 的深 层次 矛盾 还没 有得 到有 效化解 ,新 情况 、新 问题 不 断 出现 , “ 三农 ” 工作 的任务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为我省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近几年来,我省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坚持“推进产业化、全面建小康”的思路,切实加强“三农”工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发展。
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社会保持稳定。
但也应当看到,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差、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等矛盾依然突出,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只有加快发展农业经济,突出抓好农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才能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明确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2)“十一五”时期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十一五”时期要取得重大进展,打下坚实基础。
———农村经济有新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基础设施加强,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以上,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农民生活有新改善。
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多元化收入格局逐步形成,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
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农村社会事业有新进步。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职业教育网络全面覆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普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座第十九讲讲稿陈锡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正是从这一实际国情出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要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十六届五中全会后,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都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了全面的论述。
根据中央的这一战略部署,2005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着重研究了继续加强“三农”工作、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的问题。
经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审定,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出了部署。
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春节前,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的课题就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元宵节刚过,中央又举办了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分别在开班式和结业式上作了重要讲话。
2月21日,中央已授权新华社全文播发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下面,我就学习领会中央精神,结合工作中的体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谈几点认识,供领导和同志们参考。
一、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不是一个新概念,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以前的文献中也曾多次出现过。
去年10月11 日,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再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但这不是对以前概念的简单重复,而是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
从思路看,是要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指导方针更明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摘要:“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目标、新措施。
关键词:三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
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
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目标、新措施。
我国农业和农村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
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迈出较大步伐,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得到进一步加强,“三农”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征。
在看到“三农”发展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面小康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农业产业还不够强、农村发展仍比较滞后、农村困难人口还比较多等问题,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不平衡性,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局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
当前我国“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大难题:一是城乡差距大,城市发展快,农村发展滞后;二是农民负担沉重,因病致(返)贫,因教致(返)贫现象还很普遍,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存在明显差别,且贫困人口过多,生产生活仍十分困难。
三是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也存在着与城市的差距,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劳动个体素质欠缺,尚未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都可以有所作为,都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着手。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既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又要防止一刀切、搞单一模式;既要科学规划、立足长远,又要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培养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
所谓新型农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定位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这个概括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新时期农民素质的含义,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农民教育培训上的具体体现。
“有文化”,要求农民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要知法守法、崇尚科学、勤劳致富。
“懂技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至少要熟练掌握一至多项从事农业和农村生产的技能和技巧,实现科学种田、养殖和从事其他生产活动。
“会经营”,要求农民应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素质,能够合理组织配置家庭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经营活动,获得经济效益。
那么如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课题: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抓住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机遇,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决不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
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要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作为一件大事、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效果。
三是面向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使农民素质总体上发生根本改观,从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
一定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扎实做好农村文化工作,使农村的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同步推进。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农村、忘了农民。
要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动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逐步向农村倾斜。
要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要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开拓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第三,是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放在突出位置,增强“三化”带“三农”的能力。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鼓励农民自主加强“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业、艰苦创业、返乡创业,大力增加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
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民政策性收入。
深入实施“千村万户帮扶”工程,采取“一个扶贫指导员驻村、一个科技特派员挂钩、一个工商企业帮扶、一个发达镇村结对、一个主导产业带动”的措施,帮助经济薄弱村发展和低收入农户增收。
第四,三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力度,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于扩大农业的市场贡献,消化部分工业产业产能过剩的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释放农业多种功能效应,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思路有:一是强化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
政府应加大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产业的多领域投入。
二是调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结构。
国家预算增加的基本建设支出应优先用于农业,重点加强高标准农田和小型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
三是根据目前部分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一方面,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企业参与的形式,将钢材、水泥等物质材料直接投入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建设中去,增强城市和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另一方面,调整部分工业行业的产品品种结构,在不增加新投资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技术更新和工艺改造,生产农业和农民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
四是运用补贴、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调动农民参与兴修农田水利、改土改田的积极性,建立农民投工投劳的劳动积累机制,激发全社会和广大农民共同关注农业、发展农业的热情。
在镇村布局规划完成后,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成果,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和体育事业,全面提升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强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健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建立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有关管理制度,努力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做到四个“创新”。
即思维和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组织创新以及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
同时,一定要注意避免片面追求政绩,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形式主义,劳民伤财的误区;一定要注意避免因传统生产方式及其观念的影响,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误区;一定要注意避免高成本高代价高污染的旧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破坏生态、破坏文化、破坏环境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