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与表达课程标准(修改)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高学段(五六年级)要求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高学段要求[识字与写字]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感受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体会汉字蕴含的智慧。
2.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阅读与鉴赏]1.熟练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2.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3.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4.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5.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尝试使用多种媒介阅读。
6.阅读整本书,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积极向同学推荐并说明理由。
7.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表达与交流]1.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乐于表达,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
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2.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自己的观点。
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
3.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表达与交流 课程标准(一)
表达与交流课程标准(一)表达与交流课程标准一、学科目标表达与交流课程的学科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包括口头、书面、视觉、数字和行为等,能够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中,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进而提高个人与团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内容1. 口语表达•学习基本的语音、语调和语音节奏•学习常用的口语表达方式和技巧•练习日常会话和演讲等实际场景2. 书面表达•学习常见的写作文体和格式•分析各类题材的写作特点和要求•练习书面表达的技能和方法3. 视觉表达•学习基本的设计原理和构图技巧•学习常用的视觉元素和表现手法•练习设计和制作视觉作品4. 数字表达•学习如何使用常见的数字工具和软件•学习如何制作和展示数据图表等•练习数字表达的技能和方法5. 行为表达•学习基本的身体语言和肢体动作技巧•分析各种行为表达的含义和效果•练习行为表达的方法和技巧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等方式,促使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和领悟。
2. 情境化教学法通过模拟实际情境,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练习。
3. 项目化教学法通过提供具体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表达和交流的技能。
四、评价方法评价应体现学生在不同场景下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主要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视觉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行为表达能力五、师资队伍表达与交流课程需要具有多元表达技能和丰富教学经验的师资队伍,包括语言学、美术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背景的教师。
六、课程实施表达与交流课程应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开设,可与语文、英语等学科相配合,形成完整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
教学应注重实践和实际应用,并融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活动。
七、课程评估表达与交流的课程评估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旨在评价学生在不同场景下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以及整个教学过程和课程的有效性。
具体的评估方法如下:1.口头表达能力的评估:•现场演讲表现力•讨论参与度和质量•面试表现能力2.书面表达能力的评估:•作品的综合素质和写作技巧•书面报告的表现力和逻辑性•课堂笔记和课外读书笔记的综合素质和内容3.视觉表达能力的评估:•视觉表现和色彩搭配•模拟创意设计题目表现力•布局和排版的合理性4.数字表达能力的评估:•制作数据图表和动态演示的表现力•编写代码和建立网站的能力•完成多媒体作品的创意和综合素质5.行为表达能力的评估:•模拟各种情境下的演示和演练表现力•交际礼仪和团队协作能力•体育比赛的表现能力评价旨在帮助学生发扬长处、克服缺点,同时也给教师提供反馈信息,指导教学改进。
2022新课标第二学段表达与交流
表达与交流:
1.乐于用口头、书面的方式与人交 流沟通,愿意与他人分享,增强表 达的自信心。
2.能用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 听人说话时能把握主要内容,并 能简要转述。能就不理解的地方 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 讨。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 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 具体生动。能主动参与日常生活 中的文化活动,根据不同的场合, 尝试运用合适的音量和语气与他 人交流,有礼貌地请教、回应。
6.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 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 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 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 维能力。
7.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 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 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 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
8.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 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 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 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 感。
浅谈习作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三年级的写作课程 教学中,我主要是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自己所说的自己写出来。在教学中我是 这样做的: 1课内以兴趣为导向,引导学生勇敢去说, 然后将自己所说的内容写下来。
(1)提问式,如指导学生练习写作《身边有 特点的人》,我提问“你发现周围的同学及家 人有哪些特点呢?”问题一出,学生立即兴趣盎 然地思考,踊跃的回答自己的想法。 (2)实物式。如描写一种小动物,就让学生 观察身边常见的狗和猫之类的动物. (3)亲身实践式。在进行关于写做实验的经 历时,让学生周末亲身去实践,经自己的经历, 想法记录下来,用于习作。正因为是学生亲身 经历的整个过程历历在目,写起来得心应手。
4.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 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 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 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 用便条、简短的书信等进行交流。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 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 词句。
(完整版)学生语言交流与表达能力的培养研究9
学生语言交流与表达能力的培养“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思路主要针对语文教学形势不乐观,也顺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这样的趋势,试图以丰富学生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突破口,寻找更好的方法和途径,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着眼于开发校本教育资源和地域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本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改变教学现状,彰显语文教学特色,教育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这个目标的提出既向教师和学生发出新的挑战,又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人际交流越来越广泛,口头语言表达愈来愈体现出它的重要性。
我国思想家荀子说过“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著名文艺评论家刘勰表达得更透彻“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春秋时代的晏子正是靠雄辩的口才为齐国赢得国威;孙中山先生的演说擂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战鼓;毛泽东的演说敲响了蒋家王朝的丧钟。
当代西方,人们甚至把口才、美元、电脑称之为世界三大战略武器。
不管古今中外的人们如何评价口才,口语交际的作用是日益重要,作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势在必行。
可是,在一些中学中,依然盛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它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发现与探究,使学生学习成了纯粹地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束缚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抹杀了人的学习主动性。
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根本没有学生展示自我、提高能力的机会。
这与新形势下人才发展的需要是背道而驰的。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具有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其中,语文表达能力是我们进行基本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语文学习中的听、说、读、写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现状,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们认为在中学阶段实施语言表达的实践活动能成为关键的突破口,这将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巨大的促进。
何捷:第二学段“表达与交流”课程要求解读
何捷:第⼆学段“表达与交流”课程要求解读本篇框架:第⼀部分细读课标内容,第⼆部分具体项⽬解读,即与2011 版对⽐,分析出最核⼼的部分,明确课程⽬标板块中⼀要学些什么,⼆能做到什么,三如何评估已经做到了。
具体内容如下:第⼀部分细读课标内容第⼀条乐于⽤⼝头书⾯的⽅式与⼈交流沟通,愿意与他⼈分享,增强表达的⾃信⼼。
我们的课程标准在第⼀条有⼀个关键词叫分享。
什么是表达与交流的⼀种核⼼理念?在分享之中最应该体现的表现的⼜是什么?是⼀个⼈的⾃信⼼。
我们都知道,课程标准 2022 版指明了核⼼素养为我们培养的总⽬标。
那⼀个⼈怎样显得有素养呢?他在表达与交流过程中有⼀种⾃信,有⼀种由内⽽外的⾃信,他就能够体现⼀个⼈的素养。
所以,我们的课程⽬标中的表达与交流,各学段都与我们的总⽬标有关联。
这样⼀来,⼤家就读懂了⾃信⼼的重要性。
其⼆,能⽤普通话交谈,学会认真倾听。
⼈说话的时候,你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够简要的转述,能不理解的地⽅向别⼈请教不同的意⻅,与⼈商讨。
在这个部分,我们发现有⼀个⾮常重要的能⼒训练点,就是什么转述。
我们⼀线⽼师看到这个词感到特别亲切。
为什么?在 2011 课标的指导下,国家统编教科书中关于转述的训练是⽐较扎实,⽐较到位,是多次反复,是螺旋上升的。
在这个学段的表达与交流中再次读到转述,倍感亲切。
这⾥还有⼀个分项向别⼈请教,与别⼈商讨。
我们发现,在与别⼈交际交往、⼝语表达的时候,我们还是很注重⼩朋友的⼀种基本的能⼒。
你有没有能⼒不同的意⻅与⼈商讨?你敢不敢向别⼈请教,有没有这种的状态或者是⼼态。
我们的课程标准给⼤家指的⾮常的明晰,这是第⼆点。
第三点我们看到的是能清楚明⽩的讲述⻅闻,能说出⾃⼰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求具体⽣动。
能主动参与⽇常⽣活中的⽂化活动,根据不同的场合,尝试运⽤合适的⾳量和语⽓与他⼈交流,有礼貌的请教、回应。
看到这⾥,应该⾮常关注在第⼆学段表达与交流中最核⼼的⼀个要求,那就是“清楚明⽩”这四个字。
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表达与交流
第四学段表达与交流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涵盖了学生在语言运用能力、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方面的要求。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第四学段表达与交流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
一、语言运用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是指学生在日常交流和书面表达中准确、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学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词汇量、语法结构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他们准确、流畅地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可以采用词汇扩展、语法练习和语言表达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累词汇、掌握语法规则,并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二、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指学生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准确、得体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和意见的能力。
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意见的能力,培养他们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种表达形式的训练,如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绘画表达等,帮助他们提高表达思想的能力。
三、交流能力交流能力是指学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用语言、文字、肢体语言等方式进行有效交流和交流的能力。
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帮助他们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意见,并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为了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演讲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让他们学会与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交流。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根据第四学段表达与交流的要求,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词汇的学习、语法的训练、表达形式的训练和交流技巧的培养等多个方面。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要求,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交流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水平,合理安排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确保教学内容有针对性、适应性和实用性。
2. 注重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示范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表达与交流”的共性特征及不同要求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表达与交流”的共性特征及不同要求体现课程性质,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以六大学习任务群组织、呈现课程内容。
但学习任务群只是手段,是教学内容呈现的方法,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形式,其底层逻辑是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随着对新课标理解的加深,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开始把注意力从探索承载内容的形式,转移到研究支撑课程内容的课程目标、学段要求上,力求由表及里,全面、深入理解新课标的设计意图,厘清承载课程内容的六大学习任务群和构建课程目标体系的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四大语文实践活动之间纵横交错的关系,推动语文课程改革向深水区进发。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新课标设置的三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它们在语文课程架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
就“表达与交流”这一语文实践活动而言,三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有哪些共性特征、不同要求?又该如何针对其异同,精准发力,进行教学呢?一、共性特征与新课标注重结构化、整体性、阶段性的导向相符,三大发展型学习任务群“表达与交流”实践活动的共性特征在于课程内容统整化、目标要求层级化、涉及文类精细化。
(一)素养立意:课程内容统整化从“说、写”,到“口语交际、写话、习作”,再到“表达与交流”,将这一语文实践活动放到语文教育发展历史的轨迹中审视,可以发现,它不是概念表述的简单替代,而是课程理念、内容体系的迭代升级。
近百年,我国语文课程经历了知识本位时代“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型体系向素养本位时代“实践—养成”型体系的重大转变。
知识本位时代,语文课程注重的是语文知识的机械学习、“说”“写”技能的单项训练。
与这样的课程理念、定位相一致,课程结构是分裂的、细碎的。
民国时期的语文课程标准,尽管要求“口述和笔述联络”,但在课程内容上,口述、笔述实际上是各自独立的。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语文教学大纲不提“交流”,口头语言表达、书面语言表达各自为政。
简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所设置的6个学习任务群之间关系
简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所设置的6个学习任务群之间关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的核心内容是学习任务群,它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划分为6个任务群,即“语言文字运用”,“阅读理解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文学修养”,“探究与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6个任务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系统的学习任务网络。
下面我们将对这6个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的分析。
首先,语言文字运用和阅读理解与鉴赏是相互作用的。
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它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和能力,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而阅读理解与鉴赏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它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各种文本,包括文言文、现代文、诗歌、散文、小说等,从中获取信息,领悟作者的用意,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可以说,语言文字运用为阅读理解与鉴赏提供了基础条件,而阅读理解与鉴赏则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场所,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其次,表达与交流和文学修养也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表达与交流是语文学习的实践,它要求学生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方式,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体验传递给他人。
而文学修养则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它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增强自己的文学素养,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可以说,表达与交流为文学修养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文学修养则为表达与交流提供了内容和素材,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再次,探究与思考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相互渗透的。
探究与思考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它要求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主动思考,提出问题,进行探索。
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可以说,探究与思考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提供了智力支持,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则为探究与思考提供了情感动力,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所设置的6个学习任务群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内在的学习任务网络。
2022年版语文新课标解读
2022年版语文新课标解读一、新课标修订原则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新人。
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的思想性。
加强综合设置,促进学习环节的衔接,增强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
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推进教育方式改革,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和科技进步的新成就。
2022年版语文新课标解读 2(一)“课程性质”的变化:另:2022版中有关“祖国语言文字”的表述全部改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二)“课程理念”的变化:(三)“课程目标”(单列):(四)“课程内容”(单列):(五)“学业质量”(新增):(六)“课程实施”的变化:(七)“附录”的变化:三、小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主要体现在“语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标准”这三个关键概念的首次提出。
2022新版课程标准围绕“核心素养”,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从而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字词部分更注重学生自主梳理、积累、运用的能力;阅读部分对学生阅读主题与载体、阅读量、阅读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整本书阅读,构建学习任务群;表达部分要求在综合语言运用的基础上,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新性观点和见解,重视学生真实想法的表达。
格外应引起注意的是在阅读主题的选择上,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的拓展,关注时事热点问题,并结合阅读、探究等多种形式展开语文学习实践。
1.义务教育阶段首次提出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课程标准表现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2.明确语文学习的四个板块。
四个板块分别为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达、梳理探究。
第四学段“识字与写字”板块在临摹名家书法的基础上,增加了欣赏书法作品的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的交流与表达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的交流与表达一、基于交流的表达能力1、为什么写作能力这么重要?“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美国也做这个调研,把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跟一般的科学家来做对比,差别在什么地方?区别不在于他们的科学素养,而在于他们的写作。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写作能力比一般科学家高20倍。
这是统计计算,但实际上可能是100倍。
2、读写结合的相关观点。
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张志公《读写门径》,他认为阅读与写作应该“分进合击”。
3、温儒敏教授在《“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一文中指出:“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
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让老师能够落实,克服随意性,但也注意到避免应试式的反复操练。
写作课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可操作性。
二、基于表达能力的习作体系1、《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和文化观念的综合体现。
”习作教学需要一个完整的支持系统,帮助学生在课堂特定的环境和有限的时间内构建语言文字表达的最初那几级台阶,让阅读与表达实现“透明对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2、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语言建构与运用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2)思维发展与提升崇尚求真创新(3)审美鉴赏与创造陶冶高尚情操(4)文化传承与理解建立文化自信3、《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六大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阶段设置“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等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
每个任务群里贯串四个学段,螺旋发展,体现学段特征,坚持阶段性、层次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试题】2022版新课程标准(语文)理论测试2(含答案)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理论知识测试题2(含答案)教师姓名:_______ 得分(共100分):_______一、填空题。
(每空2分,共30分)1.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________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2.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________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3.语文课程理念立足学生________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____________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_________,设计富有挑战性的_________,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5.语文课程围绕________,体现________,反映课程________,确立________。
6.语文核心素养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综合体现。
7.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________能力、审美创造、________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8.新课程标准遵循学生____________,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_________,提升课程_________和_________。
二、选择题。
(每题2分,共30分)1.第一学段要求学生会写汉字()个左右。
A.600B.800C.1200D.1600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学习独立识字是第一学段的学习要求。
B.第二学段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C.第二学段要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D.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是第三学段的学习要求。
3.下列关于第二学段的学习内容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该学段要求学生能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
B.该学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
C.该学段要求学生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
D.该学段要求学生默读一般读物时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学习心得:第一学段“表达与交流”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学习心得:第一学段“表达与交流”这次课程标准的修订主要有五大变化:1.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2.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3.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4.增强了指导性5.加强了学段衔接尤其是课程内容结构。
同以往的单元建构相比,更加注重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融合了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了语文学习任务群。
这一段话当中对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描述有两个关键词需要引发我们的高度关注。
第一个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指的是正确的价值观、核心品格和关键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很明显它与高中课标理念的四个核心素养体系完全一致。
语言运用是语文学科的核心本质,也居于最重要的地位。
另一个关键词是语文实践活动,包括四个方面,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
我们今天着重要交流的就是表达与交流这一课程目标。
我们可以做一个粗浅的对比,看一看2022 版和2011 版相比有哪些变化:首先他做了一个内容上的整合,原来是一共有六条,现在调整为四条。
原来是先说写话后说口语交际。
现在是调整了顺序,按照口语交际到写话的顺序来呈现。
第三点就是修订了很多比较重要的词句,使表述更加精准。
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变化不大,但实际上背后却是完全不同的课程理念与课程设计。
我将其这种变化归纳为三点,一个就是强调基础,第二个是整合目标,第三个是创设情境。
接下来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课程目标的解读:第一个是目标内在逻辑第二个是目标内涵阐释第三个是目标实施路径。
第四个师目标践行案例。
(一)首先第一个课程目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互相关联,彼此融合。
我们知道语文课程就是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表达与交流又直接指向了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运用。
那我们看一下这四个目标。
对语文课程标准中“表达与交流”的理解
对语文课程标准中“表达与交流”的理解作者:***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23年第09期2022年版课标中描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突出了语文课程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目标的特性。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热爱、真实、积极”体现了语文学习中语言运用的基本态度;“积累、体会、培养”体现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发展的基本过程;“情境、实践、经验、特点、规律”体现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
“学习水平、学习状况、学习过程、学习进步”体现了课程评价以学生为中心,“准确反映、注重考察、关注”体现了课程评价的价值尺度,“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价值立场”体现了课程评价的关注焦点。
语言文字运用水平在日常教学中是以口语交际和习作中的表现为参照的。
因此,重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和评价是语文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水平的综合体现。
2022年版课标以学习任务群为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习作不再是五大学习领域之一了。
习作的内容包含在六个学习任务群中,以“表达”“交流”的表述方式来呈现。
习作的脉络不再单独贯通,习作与阅读等学习活动的结合度更加紧密,更关注习作与其他内容的联系,真正突出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一、课程目标的规定(一)育人导向总目标的规划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是进行表达与交流的前提,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是表达与交流的目的,这样的目标定位让表达与交流更加具体化,学生要有读者意识,能够与他人沟通交流,实现语言的交际目的。
具体到表达与交流的形式,首先是能借助不同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借助不同媒介进行表达,体现了新时代习作教学的新要求,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的表达需要多种媒介的参与,如音频、视频等。
2022语文课程标准试题(二)后附答案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模拟试题及答案(六)一、填空题惯,有表达交流的自信心。
2.第一学段(1-2年级)对“表达与交流”的要求:能认真听他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听故事、看影视作品,能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
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的见闻。
与他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积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第一学段(1-2年级)对“表达与交流”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的话,写的事物。
在写话中乐于运用和中学到的词语。
4.第一学段(1-2年级)对“表达与交流”的要求: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感叹号。
5.第二学段(3-4年级)对“表达与交流”的要求: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讲述故事力求。
能主动参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活动,根据不同的场合,尝试运用和与他人交流,有礼貌地请教、回应。
6.第二学段(3-4年级)对“表达与交流”的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
背诵优秀诗文篇(段)。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万字。
7.第三学段(3-4年级)对“表达与交流”的要求:观察周围世界,能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
能用便条、等进行交流。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8.第三学段(5-6年级)对“表达与交流”的要求:表达有条理,、语调适当。
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自己的观点。
能根据和,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
9.第三学段(5-6年级)对“表达与交流”的要求:懂得写作是为了和与人。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珍视个人的,积累习作素材。
二、简答题(一)第一学段“整本书阅读”的学习内容有哪些?(二)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要旨是什么?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模拟试题及答案(七)一、填空题1.第一学段(1-2年级)对“梳理与探究”的要求:观察字形,体会汉字之间的关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能力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和实践操作。
同时,语文教育也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在语文研究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三)强调跨学科和综合素养的培养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研究文字和语言,更是涉及到各个领域的知识和能力。
因此,语文课程应该注重跨学科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在语文研究中掌握各种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
四)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教育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研究特点和能力水平。
因此,语文教育应该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教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三、课程目标和要求一)语言能力方面1.掌握基本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能够正确地使用汉语语言。
2.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各种类型的文本,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文本分析和评价。
3.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语言进行简单的写作和表达。
4.具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口头表达和交流。
二)思想道德方面1.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
3.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
三)科学文化素养方面1.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现代技术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信息搜集和处理。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教学内容1.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的研究。
2.各种文本类型的阅读理解和分析。
3.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4.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5.科学文化知识的研究和应用。
6.信息素养和现代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和发现知识。
2.合作研究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多媒体教学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表达与交流教案
表达与交流教案第一节:引言在现代社会中,表达与交流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人都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本文将介绍一份教案,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
第二节: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3.促进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第三节:教学内容1.口头表达能力:包括发音、语调、语速和表达清晰度等方面;2.书面表达能力:包括写作结构、语法和词汇等方面;3.团队协作能力:包括合作交流、倾听和尊重他人意见等方面;4.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包括对信息的评估和理解、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等方面。
第四节:教学方法1.示范与模仿:教师可以通过示范一些典型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让学生模仿并提供反馈;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主题讨论,锻炼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3.逻辑思维训练: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分析、逻辑推理和解决方案的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4.写作练习:教师给学生写作任务,让他们通过实际动笔,提升书面表达能力。
第五节:教学步骤1.评估学生现有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测试来了解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水平;2.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3.导入新知识:通过引入相关例子和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教授相关技巧:逐步教授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团队协作和批判性思维的技巧;5.练习与实践:学生通过练习和实际应用,巩固所学内容;6.反馈与评估:及时给学生反馈,并进行练习和评估。
第六节:教学资源1.教材:采用相关的教材,如口语教材和写作教材;2.素材:找一些适合学生练习的相关素材,如文章、图片和视频等;3.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料和练习。
第七节:教学环境教师可以选择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如教室、图书馆或者网络。
第八节: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的测试、作业和课堂观察来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流与表达》课程标准适用专业:所有专业编制人:***编制单位:基础部编制日期:2010年8 月日审核人:专业负责人:系部主任:陈南苏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示范办制二〇一〇年九月目录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与作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二、课程目标三、课程内容与要求四、课程实施五、教学评价、考核要求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一)硬件条件(二)师资条件(三)教材编写(四)信息化教学资源七、参考文献八、其他说明《交流与表达》课程标准课程编号:适用专业:所有专业课程类别:基础学习领域(基础、专业、拓展)修课方式:必修(必修、选修)教学时数:45学时总学分数:3学分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与作用《交流与表达》是面向我院所有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学习领域课程。
本课程在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和今后的的职业生涯中,起着重要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具有良好的交流表达能力已经成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特征。
交流表达能力是一项核心职业能力,具有跨职业属性。
开发高职“交流与表达”综合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和沟通能力。
“交流与表达”是信息与情感的传递,“交流与表达能力”不仅指口语能力,也包含书面方面的能力。
本课程通过语音、交谈、演讲及相关写作项目的训练,使学生能规范使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流,较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和主张,同时具有良好的应用写作能力,具备较好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及职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本课程与相关素质培养和职业综合能力系列课程及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并驾齐驱,共同构建起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基本理念高职课程改革必须解决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来看,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可以表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一再认识这样一个过程。
理论与实践,知与行是一个统一体,是构成人类活动体系的两个主要构成要素,缺一不可,离开了行来谈知,这种知识结构是不完整的,因而也是会走向片面的,这是人才培养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
不讲应用的知识或最终无法应用的知识都是残缺的,无法形成应有的行为能力。
本课程担负着提高学生职业语言素养和职业综合能力的任务,为此,确立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项目训练为推进,以任务实施为手段”的课程设计思想,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强调课程的情境性、实践性、实效性。
在课程具体设计时设置了每一节课内容由点——线——面——体层层推进,教学方法静、动结合,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注重学生个体差异,通过情境模拟和任务导向,促使学生掌握所要学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完成任务,驱动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改革了传统的语文类课程的模式。
传统的语文类课程因理论性较强,时代性不足,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状况不够紧密,在提高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上存在缺陷。
本课程克服了传统语文类课程的缺陷,紧密联系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与能力现状以及未来职场的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创新,在形式上采用模块组合的方式,按照模块进行教学。
1、各个模块的培养侧重不同,但应用能力的训练贯穿课程教学全程课程由三大模块构成,即“普通话与朗诵”、“演讲与交流”、“常用应用文写作”三大模块,下设七个训练项目:(1)音准训练;(2)朗诵训练;(3)交谈训练;(4)演讲训练;(5)公务文书写作训练;(6)事务文书写作训练;(7)其他事务文书写作训练。
每个项目又由相应的若干任务构成,项目训练的实施即落实在每个任务完成的基础上。
每项任务在完成过程中通过理论教学、专项训练、综合训练和社会实践,形成知识与能力交互渗透、职业素质逐步提升的教学环节,达到教、学、练一体化,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2、恰当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借鉴影音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影音材料和精美的课件具有直观、富有吸引力等优势,对教学增强效果具有良性影响。
但须注意,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教师个性化的讲授和教师人格力量的熏陶感染,也不能代替师生感情的交流,更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
3、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积极拓展第二课堂,丰富教学实践指导学生参加校园辩论赛、演讲赛以锻炼口才和思辨能力;在学院开展文化活动之际,要求学生写作专题活动策划书;鼓励学生进行校园调查,写作调查报告,积极参加征文比赛,开展礼仪状态点评等。
二、课程目标(一)课程知识目标:1、掌握普通话的语音知识和朗诵技巧。
2、掌握口才活动(演讲、介绍、交谈、发言等)的心理及调适方法;掌握口才活动(演讲、介绍、交谈、发言等)的基本礼仪、技巧和方法。
3、掌握演讲的礼仪和态势语言,能针对不同的情境,设计恰当的演讲内容(演讲稿);4、了解公文的特点和格式,掌握上行文和下行文的区别;了解事务文书的特点和格式。
(二)课程能力目标:提高普通话及口语表达水平,能使用正确规范的语言进行交谈。
在会谈或讨论时,能围绕重点提出问题。
在公开场合能做到主动发言,发言内容主题突出、逻辑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明快、例证准确丰富。
书面表达时能辨别文种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根据工作任务,正确选用文种,撰写相应的文书。
(三)课程素质目标:使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交谈习惯,具有良好的语言素质,拥有律己、宽人的待人风格和严谨、高效的工作作风。
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具备团队协作精神。
具有较强的自学和获取新知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有开拓创新精神。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第一部分口语交流和表达训练项目一:音准训练1、方言因素带来的音准校正结合各地方言学说普通话发音存在的问题进行训练。
任务一:声母训练;重点:n/l、j/q/x、zh/ch/sh/r;任务二:韵母训练;重点:撮口呼韵母、前鼻韵母、后鼻韵母;任务三:声调和变调训练;重点:阳平、上声的音高;上声变调、“一”和“不”的变调;任务四:轻声和儿化训练重点:区别并会读不同声调后轻声,会读不同韵尾音节的儿化音节。
任务五:误读校正1、常见字误读校正;2、成语误读校正;3、姓氏误读校正;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减少误读,掌握正确规范的读音,提高语言表达质量。
项目二:朗诵训练任务一:掌握朗诵的技巧:重音、停顿、语速、语调任务二:作品朗诵与赏析(《乡愁》、《雨巷》、《再别康桥》、《致橡树》等)要求:通过训练,感受朗诵带来的美的意境,学会使用一定技巧朗读作品。
项目三:交谈训练1、介绍任务一:自我介绍;任务二:介绍他人(居间介绍);要求:掌握介绍的要求和技巧,能够恰当地介绍自己和他人。
2、日常交谈任务一:模拟演练日常交谈;任务二:模拟演练拜访与接待要求:了解日常交谈的基本礼仪、技巧和方法。
能够克服障碍,进行熟练对话。
电话交谈任务:两人一组,围绕联系社会(毕业)实习单位的问题创设情境,自选角色进行电话交谈。
随机抽取三组当堂演示。
要求:掌握打接电话的礼仪规范。
项目四:演讲训练任务一:态势语单项训练(坐姿、站姿、走姿、手势、表情等);任务二:态势语言综合训练;任务三:即兴演讲训练:新生代表发言、教师节学生代表发言要求:了解演讲的基本要求,掌握演讲的礼仪和态势语言,能针对不同的情境,选择恰当的演讲内容。
第二部分书面交流和表达训练(应用写作训练)项目五:常用公务文书写作训练任务一:通知写作训练;任务二:请示写作训练任务三:报告写作训练要求:了解公文的特点和格式,掌握上行文和下行文的区别,会写通知、请示、报告。
项目六:常用事务文书写作训练任务一:计划写作训练;任务二:总结写作训练要求:了解事务文书的特点和格式,能够完成计划和总结的写作。
项目七:其他应用文写作训练任务一:消息写作训练;任务二:求职信的写作训练要求:了解新闻写作的特点,会写一般新闻稿件(消息),会结合自己的情况写求职信。
课时分配:四、课程实施本课程各部分内容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
教学中最好不要改变项目顺序,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并融会贯通。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师针对每次课程任务精心设计情境,在情景模拟中完成任务训练,每个单项任务可经老师或同学示范,由同学分组完成。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示范、模拟、演练为主,精讲多练。
以完成任务为课堂目标,以培养能力为课程目标,建议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
五、教学评价、考核要求作业:第一部分(项目一——项目四)以口语练习为主,如绕口令、词语、段落的朗读(朗诵)课内发言、讨论等,检查结果记入平时成绩;第二部分(项目五——项目七)以写作指定应用文(或提纲)为主,课后完成,选取有代表性的作业由教师或同学点评。
结果记入平时成绩。
考核:学期总成绩=平时成绩50%(出勤+学习状态+作业情况+课堂演练)+期末成绩50 %(笔试+口试)。
本课程为考查课,实行等级制。
等级根据学院相关规定,90分以上(包括90分)为优秀,75分—89分为良好,60—74分为及格,0—59分为不及格。
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一)硬件条件使用多媒体教室授课及演练,利用电脑、录音机、录音笔、照相机、摄像机采集素材,收集整理资料,制作课件。
(二)师资条件1、成立相应教研室,精心挑选教师,构建《交流与表达》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由不同特长老师组成,分为语音组、演讲组和写作组。
语音组教师全都具备普通话水平一级乙等证书,具有多年语音(普通话)教学经验;演讲组教师由实践经验丰富的全国及省市比赛获奖者担任;写作组教师均为具有多年应用写作授课经历的教师。
拟采用分段式团队授课方式以确保教学效果。
2、为适应学院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团队将不断补充教师,新教师经教研室、基础部考核确认资质,经一学期的听课,通过试讲后方可承担相应内容。
(三)教材编写教材正在筹划中,讲义已经编写完毕。
在此基础上,经过一段时间授课试用,结合课堂教学训练,不断补充修订完善,教材将正式出版。
(四)信息化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开发根据本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每个项目,专人负责制作能满足教学需要的课件。
2、购买相关音像资料,充实和丰富教学资源和手段。
3、酝酿制作《交流与表达》院级精品课程网站。
七、参考文献[1]朱彩虹.大学生实用口才训练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陈兴炎.普通话口语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蒋红梅,杨毓敏.演讲与口才实训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八、其他说明本标准将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学院办学实际,结合学生思想性格特点,及时调整学习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