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学在民事调解中的运用
司法调解中的心理辅导和情绪管理
司法调解中的心理辅导和情绪管理在司法调解中,心理辅导和情绪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司法调解是一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在解决纠纷的过程中,调解员需要注重当事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达成共识。
本文将探讨司法调解中心理辅导和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
一、心理辅导在司法调解中的作用司法调解通常涉及纠纷双方之间的紧张情绪和敏感问题。
当事人可能受到情绪困扰,难以冷静思考和理性表达自己的意见。
这时,心理辅导可以提供必要的帮助。
首先,心理辅导有助于减轻当事人的紧张和焦虑情绪。
调解过程中,当事人可能感到压力和担忧,害怕给对方带来损失或感觉自己在被对方欺骗。
心理辅导可以帮助他们放松心情,缓解紧张情绪,以便更好地参与调解过程。
其次,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当事人理解自己的情感和需要。
在纠纷中,当事人可能因为内心的痛苦和愤怒而难以积极参与调解。
心理辅导可以帮助他们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自己的需求,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方案。
最后,心理辅导可以增强当事人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事人可能因为在纠纷中受到打击而丧失自信,怀疑自己的决策能力。
心理辅导可以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自信,培养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态度,以便更好地参与调解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二、情绪管理在司法调解中的重要性情绪管理是指在面对挫折和冲突时,有效地控制和应对自己的情绪。
在司法调解中,当事人可能经历各种情绪,如愤怒、沮丧、绝望等。
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够促进调解的顺利进行。
首先,情绪管理有助于保持调解过程的客观性。
当事人受到情绪的影响时,很容易偏执、情绪化地表达自己的立场,从而使调解的进程变得困难。
通过情绪管理,当事人可以更加冷静地思考问题,客观地理解对方的观点,并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
其次,情绪管理有助于改善当事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情绪化的表达往往充满攻击性和否定性,容易导致对方的抵触和敌对态度。
通过情绪管理,当事人可以以更加平和和理智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诉求,有效地与对方进行沟通,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
心理学在法律咨询岗位的应用解决法律纠纷与法庭心理分析
心理学在法律咨询岗位的应用解决法律纠纷与法庭心理分析心理学在法律咨询岗位的应用——解决法律纠纷与法庭心理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纠纷与法庭心理分析已成为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法律咨询岗位中,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可以帮助解决和预防法律纠纷,同时对法庭心理分析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法律咨询岗位的应用以及其对解决法律纠纷和法庭心理分析的影响。
一、心理学在法律咨询岗位的应用1.1 法律咨询与心理咨询的结合心理学与法学的结合,为法律咨询提供了更全面的服务。
心理咨询师通过运用心理学的知识与技巧,帮助咨询对象解决精神和情感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法律问题。
1.2 口头沟通的技巧法律咨询岗位需要与各类咨询对象进行沟通,心理学提供了许多口头沟通的技巧,帮助咨询者更好地表达和理解对方的意见和需求,提高咨询质量。
1.3 情绪管理与调解在法律纠纷解决过程中,情绪控制和调解非常重要。
心理学的技巧可以帮助当事人调节情绪,缓解矛盾,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
二、心理学在解决法律纠纷中的作用2.1 规避法律纠纷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可以发现和预测潜在的法律纠纷,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法律纠纷的发生。
2.2 调解和解决法律纠纷在法律咨询岗位中,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可以帮助咨询师进行调解,促使对方达成妥协,实现法律纠纷的解决。
2.3 为法庭提供心理分析心理学在法庭心理分析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法官更好地理解案件当事人的心理状态,从而做出更公正的判断和裁决。
三、心理学在法庭心理分析中的作用3.1 揭示案件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心理学方法可以揭示案件当事人的内心想法、动机和情感,帮助法官更全面地理解案件,减少判断的片面性。
3.2 提供证据分析和判断依据法庭心理分析通过心理学的手段,为法官提供证据分析和判断依据,提高法庭判断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3.3 辅助案件评估和司法决策心理学在法庭心理分析中的应用,可以提供案件评估和司法决策的参考依据,帮助法官更加科学地判断案情,公正地处理案件。
人民调解的方法与技巧
人民调解的方法与技巧人民调解是一种通过协商、调解解决纠纷的方式,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种重要途径。
人民调解的目的是促使当事人和解,并达到公平、公正、公开的结果。
在人民调解过程中,需要运用一些方法和技巧来提高调解的效果。
人民调解需要注重沟通和倾听。
调解员应该主动倾听当事人的诉求,并通过耐心的沟通了解双方的意见和利益。
在倾听的过程中,调解员要保持中立、客观的态度,不偏不倚地对待双方当事人。
同时,调解员要善于引导对话,促使双方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方向。
人民调解需要运用合理的谈判技巧。
调解员应该具备谈判的技巧,例如善于化解冲突、善于协调利益关系、善于找到共同利益点等。
在谈判过程中,调解员要注重双方的利益平衡,避免偏袒一方,以达到公正的结果。
此外,调解员还要善于运用语言技巧,例如控制语气、选择合适的词语等,以增加调解的成功率。
人民调解需要遵循法律原则。
调解员应该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
在调解过程中,调解员要根据法律的规定,帮助双方当事人理解法律的约束和规范,引导双方依法解决纠纷。
调解员还要注重法律的适用和公正,不能随意改变法律的规定,以免引发更大的争议。
人民调解还需要运用心理学原理。
调解员应该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在调解过程中,调解员可以通过分析当事人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在调解双方存在情绪化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缓解紧张气氛、引导双方冷静思考的方式。
通过合理运用心理学原理,可以更好地帮助当事人理解问题、调整心态,从而达到调解的目的。
人民调解还需要注重保密和保护当事人的隐私。
在调解过程中,调解员要严格遵守保密的原则,不泄露双方的隐私信息。
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是维护双方权益的重要一环,也是增加调解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调解员要做到公正、公开、公平,但同时也要尊重当事人的隐私权。
人民调解是一种通过协商、调解解决纠纷的方式,在调解过程中需要运用一些方法和技巧。
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以离婚案件的调解为讨论对象
一
特 点 才 能 找 到 调 解 的 切入 点 ,准 确 把 握 调 解 时 机 , 扮 演 好 定纷
、
运用心理学知识调解离婚案件 的必要性
止 争 的 角色 。 二 、如 何 正 确 运 用 心 理 学 知识 调 解 离 婚 案件 如 前 所 述 ,诉 讼 离 婚 是 一个 复合 型 问题 ,法 院 通过 诉讼 程
件 不 同 于 一 经 济 纠 纷 ,调 解 结 案 后 就 能 实 现 案 结 事 了 。尤 其 般
一
凋解 在 中华 族 几 干 年 的 历 史长 河 中 断 发 展 、 变 迁 着 ,
逐渐成 为我 圉的一项重方 家 中 ) ,此 时 , 巧 妙 运 用 心 珲 学 知 识 帮 助
方 经验 ” 。诉 讼调解 则因其具有深厚 的群众基础和 丰富的实践 当事人控制情绪 ,防 I矛盾扩大、避免严重 后果 的发生显得尤 L
经验而 成为我围民事诉讼 的表征 ,在解 决民事纠纷 ,维护社会 为 重 要 。
和谐秩序上发挥着独特的优势。
( )从诉讼离婚当事人的动机 L 二 来看 ,对于当事人来说 ,
我 国 婚 姻 法 第 3 规 定 “ 民法 院 审 删 离 婚 案 什 , 应 当 诉讼离婚绝不仪仪是一个纯粹的法律 题 ,而是关系人生、未 2条 人
心理学是指 以人类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一 科学 。 任 何人的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的调节下完成的,离婚 调解
也 一样。在 离婚调解 过程中运 用心理知识, 以当事人未来、长 序 解决离婚 纠纷 ,主要处理 的是离婚案件本身显现的问题 ,即 远 关系和利益的维护为 出发点和归宿 ,在最 大的可调解 幅度内 解 决个 案争议的 内容 ,如 是否解除婚姻关系等。然而,离婚案 满足双方当事人 的要求,使得双方 当事人获得双赢的圆满结果。 方面 :
调解中,尝试运用心理效应
当然,心理 效应还有许多。调 解员 只要 注意发现并正确使用,将其恰 当地 融入到调解活动中,就会 出现意想不到
引导双 方当事人互 换位 置、换 位思考,
站 在对 方的立场上 思考—下解决 方案,
否正确的标准,权威效应在调解活动中
普遍存在。调解员在运用权威效应进行 调解 时,首先应该形成 当事人认可的法
效。
次偶然的、局部 的表现而作结论 。
五 . 自利 效应 人的态度在 表现方
度。运用到调 解活动中,就要求调 解员
避免 “ 爱屋及乌” 怜花惜盆”的思想 、“ 倾 向,对人对事要深入调查研 究,避免 晕 轮效应的遮掩性、弥散性 。同时,调 解员要注重 自身形象,表现 出一种卓尔
面 存在着 自 利倾 向,即 人们总是因为 维
护 自我的需要与利益而自觉 不自觉地 形 成相 应的态度,这 就是所谓的 “ 酸葡 萄 效应”或 “ 甜柠檬效应” 。应该说 ,自利 效 应具有一定的普 遍性 ,人们的态度 形 成及改变总是脱离不开自利倾 向的影响。 但 自利倾 向也具有 明显的偏颇性,在 自 利倾 向的影响下,个体态度 的形成总是 以自己的认知 、情感和意向为依据,而
心理 社 工
现 的刺 激物 对个 体 印象 形成 的心理 效 方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对方 拥护 的我们就要反对 ”的方 向发展。调解员 应。管理心理学 中有句名言 :如果你想 “ 要人们相信你是对 的,并按照你的意见 行事 ,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 ,否则, 你的尝试 就会失败。 ”形成 自己人效 应,
一
焦虑 不安 并且感到非常害怕。调解员可 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反应机制来达 到使
当事人做 出合理让 步的目的。通常情况 下,激 发当事人 的自豪感 和荣誉感 ,赞 许他 的 “ 优点” ,会让有愧 疚心理 的当 事人感到受宠若 惊,他发现调解员很看 得起 自己,自己还有好 的一面,这可能 成为他主动提出合理 的调解方案、甚至 接受 对方 的调 解意见 的转 折点 特别 是对那些有一定的身份地位,有一定荣 誉感 或虚荣心 ,好要面子的人,尤为有
心理学在法律岗位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法律岗位中的应用引言: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学科,在法律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的法律实践中,律师、法官等从业人员经常需要运用心理学知识来理解和分析当事人的心理状态,以促进公正和有效的司法程序。
本文将讨论心理学在法律岗位中的应用,并探讨其重要性和挑战。
一、法庭心理学:犯罪心理分析犯罪心理分析是心理学在法庭上的重要应用之一。
通过对嫌疑人的心理状况和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提供有关他们犯罪动机及犯罪方式的重要线索。
同时,了解嫌疑人的个性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有助于法官做出更准确的判决,确保公正性和人权保障。
二、证人心理分析:权威性问题和记忆可靠性在法庭上,证人的证词对案件的结果至关重要。
心理学可以帮助分析证人的可靠性,包括证人心理状态的影响以及证人记忆的可靠性。
通过了解和应用权威性问题的原则,律师可以评估证人对案件的真相的披露以及对证词有无不当影响。
此外,心理学还可以采用记忆恢复和增强技巧,以便确保证人的回忆尽可能准确和详尽。
三、刑事心理学:矫正和康复方案刑事心理学在法律岗位中的应用常常与矫正和康复方案有关。
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矫正和康复计划,以便降低再犯率并增加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学家可以通过评估犯罪者的心理健康、认知能力及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为矫正机构提供专业建议和干预措施。
四、法庭介入:调解和仲裁心理学在法庭介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调解和仲裁的过程中。
通过心理咨询和协助,律师和法官可以帮助当事人理解彼此的犯罪动机和摩擦点,并引导他们通过对话和妥协解决争议。
心理学在这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沟通和解决争议的方法,以促进和谐的法律系统和社会环境。
五、心理健康法律咨询心理健康法律咨询是一项重要的服务,旨在帮助当事人应对与法律相关的心理压力和挑战。
律师和法官可以通过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来帮助当事人在司法程序中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情绪,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法律问题。
诉讼心理学在法院调解工作中的运用与完善
诉讼心理学在法院调解工作中的运用与完善作者民一庭课题组法院调解是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工作中的重要方式,也是我们民事审判工作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
民事诉讼的提起乃是以解决民事争议为出发点,民事争议的存在和民事诉讼的提起,意味着在当事人之间存在程度不同的利益冲突和心理对抗。
法院诉讼调解方式的开展和运用,有利于缓解当事人之间的诉讼心理压力,也有利于当事人的和睦团结,消除对立情绪,提高诉讼效率。
近年来,随着调解在民事诉讼程序中的广泛运用,其重要性对于法院、当事人乃至整个社会整体而言愈发显现。
诉讼心理学方面的运用也得到了重视,本文拟对司法实践中此项工作的开展作一初步调查,并提出进一步提升其运用效果的建议。
一、当事人诉讼心理类型分析对于当事人纠纷形成的心理动因和求诸诉讼乃至调解过程的动机作出分析,有助于我们在司法实践中诉讼调解的具体开展中运用心理学方法,提升诉讼调解的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事人诉讼动机的构成从司法实践中来看,当事人诉讼动机的构成,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获得物质赔偿或物质利益的动机。
如侵害身体健康权的各类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受侵害的一方当事人为了获得医疗费、误工费等赔偿。
(2)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动机。
如劳动争议、人事争议等权益纠纷中,权益受到侵害的一方当事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获得物质上的利益和心理上的平衡。
(3)争是非的动机。
在社会生活交往中,如乘车、走路、买卖等,以及家庭成员或邻里之间,由于生活琐事、言语或行为的失当而造成的矛盾纠纷而诉讼,往往是为了使对方认错服输,挽回自己的面子。
(4)挽回名誉损失动机。
如滥用、盗用他人肖像权、姓名权等案件,侮辱、诽谤对方当事人造成精神损失。
(5)掩盖自己错误的动机。
在某些民事纠纷中,一方当事人明明有错误,非但不认错,反而采取‚恶人先告状‛的手法,以掩盖自己的错误。
(6)婚姻关系中解除痛苦或另图新欢的动机。
(二)当事人对诉讼调解的心理态度分析司法实践中,在不同类型案件中,当事人对于法院主持的诉讼调解所采取的心理态度并非是完全一样的。
《人民调解中的沟通艺术:用心理学引导当事人沟通》读书笔记模板
(一)非黑即白的处理方式其实非常危险 (二)针对不好表态的纠纷,加以模糊处理 (三)无法界定责任时,学会模糊处理 (四)掌握好恰当的模糊表态
(一)反应性贬值的心理障碍及应对策略 (二)调解员可以帮助当事人迈过反应性贬值的障碍
(一)确定影响当事人立场的“关键因素” (二)权威效应决定我们会受权威影响 (三)动员与当事人关系密切的身边人 (四)请第三方加入,改变调解结构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 第三章民间纠纷的受理 第四章民间纠纷的调解 第五章人民调解协议及其履行 第六章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受理 第三章处理 第四章附则
一充分认识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三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四加强对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
(一)群体纠纷的心理特点 (二)思想动员+行动+承诺引导群愤走向
一对峙心理的根本
二强制说服可能弄巧 成拙
三搞清事实,明确矛 盾发生的原因
四用追问技能扩展当 事人回答
五站在他的 “旁边”而不
是对面
六面对“抵抗 式对话”的三 种有效应对法
(一)纠纷萌芽期个人认知会发生改变 (二)情绪影响着事态的变化 (三)情绪引发“选择性注意”
一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作用,积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二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建设 三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 四建立健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保障机制 五规范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业务工作 六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管理 七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八加大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宣传表彰力度
一充分认识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的重要性 二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设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基本要求 三积极推动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 四加强专业化社会化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 五健全完善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保障机制 六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业务建设 七加强对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的指导
社会心理学在解决矛盾纠纷中的应用与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在解决矛盾纠纷中的应用与案例分析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着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过程。
它不仅对人的个体心理进行研究,还关注人的心理如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解决矛盾纠纷的过程中,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探讨社会心理学在解决矛盾纠纷中的应用。
案例一:邻里纠纷的调解在社区生活中,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
例如,一对邻居因为争执噪声问题导致关系紧张。
这时,社会心理学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调解。
1. 社会认知的理解:通过分析双方的态度、观点和行为,理解双方背后的动机和需求,以及冲突产生的原因。
社会心理学家可以采用问卷调查、面谈等方法,了解双方的主观感受。
2. 情绪管理:对于情绪高涨的邻居,社会心理学家可以运用情绪调节技巧,让他们冷静下来。
例如,教导他们通过深呼吸、放松等方式来减轻情绪。
3. 沟通技巧:社会心理学家可以教导邻居们有效的沟通技巧,例如倾听、表达观点和需求的能力,以及非暴力沟通等。
这样可以确保有效的信息传递,减少误解和偏见的出现。
经过一系列的调解措施,邻居们可以增进理解、互相妥协,并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
这个案例表明,社会心理学在邻里纠纷解决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案例二:工作团队的合作冲突在工作环境中,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冲突常常成为影响工作效率和氛围的重要因素。
社会心理学可以为团队解决冲突提供以下帮助。
1. 团队建设:通过团队建设活动,增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了解与信任。
社会心理学家可以组织一些团队拓展训练、游戏等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降低成员间利益冲突的可能性。
2. 角色认知:社会心理学家可以帮助团队成员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角色,并理解其他成员的角色。
通过清晰分工和角色界定,可以减少合作冲突和责任模糊。
3. 冲突管理:社会心理学家可以提供冲突管理的指导。
例如,教导团队成员如何合理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观点,以及如何寻求相互妥协的解决方案。
通过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工作团队可以减少冲突,提高合作效率,增强工作氛围和团队凝聚力。
心理学对人们冲突解决与调解的指导
心理学对人们冲突解决与调解的指导冲突是人类相互交往中难以避免的问题,无论是家庭内部的矛盾,还是社交争执、国际纷争,解决冲突、调解矛盾是重要而复杂的任务。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学科,为人们提供了对冲突解决和调解的重要指导。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冲突解决与调解方面的应用,以及为人们处理冲突提供的一些建议。
I. 冲突的本质和类型冲突是人们在不同目标、需求、利益或价值观之间产生的矛盾。
冲突通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内部冲突、人际冲突、组织冲突、社会冲突等。
不同类型的冲突涉及不同的参与者和背景,需要采取不同的解决策略。
II. 心理学对冲突解决的理论1. 自我调节理论: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人们倾向于在认知和情感层面进行自我调节,以平衡冲突的双方利益。
在冲突解决中,人们通常会将自己的目标和他人的目标进行权衡,寻求共同利益。
2. 协作解决模式:心理学家提出了协作解决冲突的模式,即双方合作以达到共同的解决方案。
这种模式强调沟通、倾听和共享信息的重要性,通过双方共同努力寻找双赢的解决方案。
3. 利他主义:利他主义是指个体关注他人利益,并愿意为他人付出。
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利他行为有助于缓解冲突,建立互信,增加合作的可能性。
III. 冲突解决的有效策略1. 沟通和倾听:有效的沟通和倾听是解决冲突的基础。
通过表达自己的需求、理解对方的立场以及建立共同的目标,可以促进相互理解和合作。
2. 寻求共同利益:在冲突解决中,双方都应该寻求共同的利益,而不是仅仅追求自己的利益。
通过协商和妥协,可以找到满足双方需求的解决方案。
3. 专业中立的第三方介入:在一些复杂的冲突案例中,第三方的介入可以帮助解决矛盾,促进和谐。
专业中立的第三方可以提供客观的意见和建议,协助双方达成妥协。
4. 忍耐和宽容:冲突解决需要时间和耐心。
当冲突出现时,双方需要保持冷静,积极寻找解决办法,避免情绪化的冲动和冲突升级。
IV. 心理学在调解中的应用1. 心理分析调解:心理学家可以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结合多方面的信息,对冲突背后的心理需求和动机进行分析。
心理学在调解中的运用
心理学在调解中的运用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特点,还可以在各种社会和人际关系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调解中,心理学可以被运用于帮助当事人解决矛盾和冲突,化解纠纷,实现双方的和解。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在调解中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心理学可以帮助调解员提供有效的沟通和倾听技巧。
在调解过程中,当事人往往会充满情绪和怨恨,难以理性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观点。
调解员可以通过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帮助当事人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倾听技巧,以便真正地理解当事人的诉求和感受。
例如,调解员可以使用非语言沟通技巧来提高当事人的信任感,如保持眼神接触、微笑、肢体语言等。
另外,调解员还应当善于运用开放式问题等倾听技巧,引导当事人详细表达自己的观点,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共感。
其次,心理学可以帮助调解员分析和解决矛盾的根本问题。
矛盾和冲突的本质往往不只是表面上的争端或纠纷,而是涉及到当事人的需求、价值观和心理因素等。
调解员可以借助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当事人深入分析和理解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例如,调解员可以运用自我认知理论,让当事人反思和认识到自己内心最核心的需求和价值观,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更有效方式。
另外,调解员还可以引导当事人探索冲突问题的历史和背景,了解家庭教育习惯、人际关系、成长经历等对问题形成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心理学可以帮助调解员进行有效的冲突管理和调解技巧。
在调解过程中,调解员需要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避免情绪化的反应和激化。
心理学可以提供各种冲突管理技巧和调解策略。
例如,调解员可以引入冲突解决的模型,如协商和妥协等,帮助当事人寻找中立的解决方案。
另外,调解员还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鼓励当事人发展积极的心理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调解的成功。
此外,调解员还需要根据当事人的特点和需求,运用不同的调解技巧,如激励性的技巧、认知重构等,以帮助当事人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
社区调解总结疏导情绪促进邻里和睦
社区调解总结疏导情绪促进邻里和睦社区调解总结——疏导情绪促进邻里和睦一、引言在社区中,邻里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对于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的安宁至关重要。
社区调解作为一种解决邻里纠纷和促进邻里和睦的有效途径,发挥着重要作用。
针对社区调解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本文对社区调解过程中的疏导情绪以及促进邻里和睦的方法进行总结,并探讨了一些专业深度相关问题。
二、社区调解的疏导情绪技巧1. 听取当事人心声:社区调解的首要任务是倾听当事人的诉求和感受。
调解员应该耐心聆听,理解并给予当事人充分的表达空间,确保他们觉得被重视和理解。
2. 明察情绪背后的需求:纠纷往往是情绪的体现,而情绪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需求。
调解员需要通过与当事人的交流,敏锐地察觉情绪背后的真实需求,并在解决纠纷的过程中给予关注和满足。
3. 调解员情绪管理:疏导情绪需要调解员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调解员应保持冷静、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受情绪波动的影响;并学会响应式反馈技巧,运用正确的语气和表情传递正面的情绪信号,以促进当事人情绪的平和。
三、促进邻里和睦的方法1. 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社区教育是促进邻里和睦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开展主题活动等方式,加强居民的法律意识和公民素养,提高纠纷预防能力,从根本上改善社区氛围。
2. 邻里联谊活动的组织:定期举办邻里联谊活动,增进邻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
通过共同的娱乐、文化或体育活动,缓解不良情绪,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
3. 纠纷调解机制的完善:建立健全的社区纠纷调解机制和相关政策,提供行之有效的纠纷解决途径。
培养专业的社区调解员队伍,提供高质量的调解服务,以快速且公正的方式解决邻里纠纷,确保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和公正性。
四、专业深度探讨1. 心理学在社区调解中的应用:社区调解除了需要了解法律条文外,对心理学的应用也至关重要。
了解和应用心理学相关理论和技巧,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事人的情绪,提高调解效果。
心理学在法律领域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法律领域中的应用从古至今,法律一直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工具。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法律领域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更全面和科学的方法来解决。
心理学作为一门专业领域,逐渐发现了其在法律领域中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法律领域中的应用,旨在提供对于心理学在法律领域中必要性的理解。
首先,在刑事司法程序中,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对被告进行心理评估。
在审判前,对被告进行心理评估可以帮助判断被告的心理素质、认知能力和自愿程度。
心理学家可以通过面谈、行为观察和心理测试等方法,了解被告的心理状态,从而为法官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这些信息有助于法官判断被告是否适合参与审判,是否需要特殊待遇,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心理问题。
其次,心理学在证人证言的可靠性评估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心理学的方法可以帮助识别和评估证人的记忆可靠性、心理偏差和虚假陈述等。
心理学家可以使用记忆回忆技术,如认知回忆和眼部追踪等,来评估证人的证词真实性。
此外,心理学的眼动追踪技术可以用来判断证人对事件的注意力和关注点,提供有关证人证词可信度的信息。
这些心理学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法官更好地理解证人证词的可信度,并在审判中作出准确的判断。
心理学在法律领域还可以应用于调解和争议解决的过程中。
心理学家可以作为专业的调解人介入纠纷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帮助他们识别和理解彼此的利益和需求。
心理咨询的技巧和方法可以用来改善各方的沟通和理解,促进双方达成和解。
在家庭法案件中,心理学家也可以为离婚双方提供婚姻咨询和子女抚养方面的建议,协助他们达成双方都满意的共识。
此外,心理学在刑罚执行过程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对罪犯的心理评估,帮助监狱系统了解罪犯的心理特点和矫正需求。
心理学方法的应用可以提高刑罚执行的效果,降低再犯率。
心理学家可以为罪犯提供心理辅导和职业咨询等服务,帮助他们重建自我认同,改善自我管理能力,最终更好地适应社会。
综上所述,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法律领域的应用不可忽视。
民事诉讼调解的原则和技巧(一)
民事诉讼调解的原则和技巧(一)调解,是在第三方的主持下,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依据法律,充分说理、耐心疏导,促使纠纷双方对争议的问题进行平等协商、互相谅解、消除隔阂,帮助他们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活动。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调解是在第三方的主持下,通过信息的传递,促使当事人理解沟通,调节心理冲突,转变不正确态度,使双方心理获得平衡,从而达成协议,消除纠纷的活动。
调解是法院处理诉讼的一种结案方式,也是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权的一种方式,法院以调解促使双方达成一致协议,制作调解书经纠纷双方当事人签收后,终结诉讼活动,而调解书和判决书的效力是相同的,均是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法律文书,这也体现了法院最终解决纠纷的原则。
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中代表国家依法行使审判权,其目的是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制裁民事违法行为,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和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因此,法院在民事诉讼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依法组织和指挥诉讼的进行,从而使案件得到正确、合法、及时地处理。
然而,任何一项诉讼活动都要遵循一定的的规则,民事诉讼中的调解活动也不例外。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调解应当遵循自愿原则,合法原则和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进行调解的原则。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调解还应当遵循使当事人心理获得平衡的原则。
一、自愿原则。
在调解中坚持自愿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选择以调解的方式来解决纠纷必须是处于当事人自愿,也就是说,只有在产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都同意的情况下,法院才能主持进行调解活动,如果经调解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法院就应当中止调解程序,用裁判的方式结案,而不得久调不结或是强行调解。
第二,调解达成协议必须出于双方当事人自愿,不能带任何的强制,不能把审判人员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当事人,迫使其接受调解协议。
因为作为人来讲都有一种自主心理,这种心理的特征就是抗拒被影响和被强制,如果自主权遭到侵犯,及时的反映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
心理学在矛盾调解中的应用帮助双方达成和解
心理学在矛盾调解中的应用帮助双方达成和解矛盾和冲突是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工作场所还是社会中,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
解决矛盾和冲突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而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可以为我们提供帮助。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矛盾调解中的应用,并介绍一些有效的应对策略。
矛盾和冲突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不同个体之间的需求、观念和利益的差异。
在解决矛盾和冲突时,我们可以借鉴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心理层面入手,以达成和解的目标。
以下是一些心理学在矛盾调解中的应用。
第一,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求。
在矛盾和冲突中,人们往往过于关注自己的立场和诉求,而忽视了对方的感受和需求。
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可以增加彼此的理解和共情,从而为解决矛盾和冲突铺平道路。
第二,积极运用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通过表达自己观点、倾听他人需求并寻求共识的沟通方式。
在矛盾和冲突中,我们可以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如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攻击对方、倾听对方的需求而不忽视等,来促进互相理解和妥协。
第三,培养积极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矛盾和冲突的调解具有重要意义。
当我们面对矛盾和冲突时,要保持积极的态度,相信问题可以解决,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第四,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情绪是矛盾和冲突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解决矛盾和冲突时,我们需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的冲动和消极情绪的扩大。
通过情绪的调节和管理,可以使双方在冲突中保持冷静和理智,为解决问题创造有利条件。
除了以上提到的应用,心理学在矛盾调解中还有其他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例如,借助第三方的帮助进行调解,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商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以及培养自身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在实践中,心理学在矛盾调解中的应用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要尊重每个人的感受和需求,不论是双方参与者还是第三方调解人员。
其次,要保持公正、客观和中立的立场,不偏袒任何一方。
人民调解员技巧
人民调解员技巧人民调解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职业,他们的工作是协调和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人民调解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能力。
下面是人民调解员技巧的主要内容:一、沟通技巧人民调解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能够与当事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在沟通过程中,人民调解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倾听:人民调解员需要认真倾听当事人的意见和想法,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诉求。
2.表达:人民调解员需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让当事人能够理解和接受。
3.引导:人民调解员需要引导当事人思考问题的根本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二、调解技巧人民调解员需要具备一定的调解技巧,能够有效地协调和解决矛盾。
在调解过程中,人民调解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客观公正:人民调解员需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偏袒任何一方。
2.平衡利益:人民调解员需要平衡各方利益,找到最优解决方案。
3.灵活应变:人民调解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采取不同的调解策略。
三、法律知识人民调解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能够正确地引导当事人解决问题。
在处理矛盾纠纷时,人民调解员需要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循法律程序,确保调解结果合法合规。
四、心理学知识人民调解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理解和分析当事人的心理状态。
在处理矛盾纠纷时,人民调解员需要了解当事人的心理需求,采取相应的调解策略,缓解紧张情绪,促进和谐解决。
总之,人民调解员技巧的主要内容包括沟通技巧、调解技巧、法律知识和心理学知识。
只有具备这些技能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调解工作,促进社会和谐。
婚姻调解技巧经验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婚姻调解技巧的经验。
婚姻是人生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家庭幸福和谐的基础。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婚姻问题时有发生,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维护家庭和谐,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学习的。
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婚姻调解技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倾听与沟通1. 倾听是婚姻调解的关键。
在调解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倾听对方的意见和诉求,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倾听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问题的实质,还可以让对方感受到尊重和关爱。
2. 沟通是解决婚姻问题的关键。
在沟通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化。
情绪化的沟通只会加剧矛盾,无法解决问题。
(2)用“我”的语言表达,避免指责对方。
例如,说“我觉得”而不是“你总是”。
(3)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感受。
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有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尊重对方的意见,即使不同意也要给予肯定。
这样可以减少对方的抵触情绪,有利于调解。
二、关注问题核心1. 在婚姻调解过程中,我们要关注问题的核心,找到矛盾的根本原因。
只有解决了根本问题,才能真正维护家庭和谐。
2. 分析问题原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情感因素:如信任、尊重、关爱等。
(2)生活习惯:如作息时间、兴趣爱好、消费观念等。
(3)价值观:如人生观、世界观、家庭观等。
三、尊重差异,寻找共同点1.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性格和习惯,婚姻中难免会出现差异。
在调解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差异,寻找共同点。
2. 以下是一些寻找共同点的技巧:(1)关注彼此的优点,学会欣赏对方。
(2)共同制定家庭规则,遵守约定。
(3)积极参与家庭事务,共同分担家务。
四、运用心理学技巧1. 在婚姻调解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心理学技巧,帮助双方缓解矛盾,增进感情。
(1)肯定性反馈:适时给予对方肯定和鼓励,增强自信心。
(2)情感共鸣: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让对方感受到共鸣。
(3)心理疏导:引导对方正确看待问题,缓解心理压力。
社会心理学在解决矛盾纠纷中的应用与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在解决矛盾纠纷中的应用与案例分析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与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
它不仅可以解释人们在不同社会情境下的行为,也可以应用在解决矛盾纠纷的过程中。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在解决矛盾纠纷中的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来进一步说明其有效性。
一、社会心理学在矛盾纠纷解决中的应用1. 了解双方利益和需求在解决矛盾纠纷时,首先需要了解双方的利益和需求。
社会心理学中的“利益识别”理论可以帮助解决矛盾纠纷的各方明确自己的利益,从而更好地理解对方的立场。
通过互相了解对方的需求,可以寻找到双方的共同点,以便更好地协商解决矛盾。
2. 提高沟通和协商能力社会心理学强调有效沟通和协商对于解决矛盾纠纷的重要性。
通过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技巧,可以培养参与者的沟通技能,例如积极倾听、表达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此外,社会心理学还提供了一系列协商技巧,例如利用双赢思维、寻找共同利益等,帮助参与者找到解决矛盾的合作途径。
3. 管理情绪和解决冲突矛盾纠纷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和冲突。
社会心理学的情绪管理理论和冲突解决理论可以帮助参与者有效地管理情绪,以及探索和应对不同类型的冲突。
例如,情绪管理技巧可以帮助参与者避免情绪爆发,保持理性和友好的态度;冲突解决技巧可以帮助参与者找到解决冲突的方法,例如通过妥协、调解等方式。
二、案例分析:邻里间的纠纷解决以下是一个邻里间纠纷的案例,将通过社会心理学的应用来解决该纠纷。
在某小区中,邻居A和邻居B因为合院墙的问题产生了矛盾。
邻居A认为合院墙需要进行修理,而邻居B则认为不需要修理。
两个邻居的观点相左,矛盾激化,关系变得紧张。
通过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可以采取以下步骤解决这一纠纷:1. 利益识别:与邻居A和邻居B分别沟通,了解他们修理合院墙的利益和需求。
邻居A可能担心合院墙的损坏会对财产安全造成威胁,而邻居B可能觉得修理合院墙是不必要的费用支出。
2. 沟通和协商:组织双方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协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心理学在民事调解中的运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民事调解的本质就是双方当事人之间转变态度,最终达到行为趋同的过程。
可以说没有当事人态度的转变,就没有民事案件的成功调解。
调解是通过说服教育和劝导引导当事人放弃不正确的观念,改变不正确的态度,从而达到解决纠纷,平息矛盾的目的。
要达到改变当事人态度的目的,不仅仅靠法官的热情、善良和强烈的责任感,还要求法官有正确而巧妙的说服引导方法。
态度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学概念,指个体对某一特定的客体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它包含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个重要成分。
所谓的认知成分是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括有关的事实、个人理解、观点等,是态度其他成分的基础;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情绪情感;态度的行为倾向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准备采取的行为反应,它是一种准备状态,不是行为本身。
就当事人而言,一旦他与他人产生某种纠纷或冲突,他就会对此事件形成自己的主观评价,是吃亏还是占便宜了,吃亏了的否定情绪导致了通过法律程序取回自己的利益的法律意识,并且这种态度会在整个诉讼过程中坚持、波动、或消退。
态度与行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们经常通过他人的态度来预测其行为。
比如,张三对李四持有肯定的态度,我们就很容易预测在评选先进时,张三会投李四一票;又如,从被侵权人强烈的抵触态度中可以预测他不会轻易同意侵权人的和解要求。
不过,态度与行为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态度,来改变人们的行为倾向,甚至行为本身。
说服是改变他人态度最有效的方法,人们经常通过说服来改变他人的态度。
比如,广告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直接的陈述以说服人们喜欢某种产品,而暗示放弃另一种产品,达到改变人们态度的目的。
作为一名法官,应该通过改变当事人的态度,说服当事人放弃对案件的错误认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心理上接受法官对案件的调解或裁判。
心理学家Hovland等人认为任何一个说服过程都是由对某一问题有看法的说服者向说服对象传递信息来完成的,而这个过程必定是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完成的,受周围情况的影响。
也就是说,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主要有四种成分:说服者因素、被说服者因素、说服信息因素和周围的情境因素。
一、信息的传递者因素
第一,说服者的权威和经验。
人们往往更愿意相信在有
关信息领域中学识和资历高深的人的观点,也就是说,在某些方面具有专长的人在说服他人的时候比一般人有效。
因此,用专家听证会的方式,用某某高等学府某某教授的言论更容易得到当事人认同。
法官还应该学会用案例对比的方法说服当事人。
案例是“活着的法点”,是法治的细胞。
可以选择一些案件性质相同的典型案例来增强说服力,使当事人从典型案例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
法官养成收集典型案例的习惯,并学会总结提炼典型案例中的裁判法理和办案经验,便于在审判实践中加以运用。
第二,说服者是否值得信任也对说服效果产生影响。
如果人们认为说服者能从自己倡导的观点中获益,就会怀疑说服者的可靠性,此时即使他的观点很客观,人们也不大会相信。
就像“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一样,她的瓜未必不好,但人们因为其意图而不买她的瓜。
如果一个法官想把自己的观点传达给他的当事人,那么保持中立,动用社会力量而不是自己说效果会更好。
如:大众传媒的典型报道等等。
市法院与__日报共同制作的法官说法栏目,其功效之一就是通过传媒讲法,增加法院办案的公信力。
第三,影响说服效果的另一个因素是说服者的受欢迎程度。
有吸引力的人能增进亲和力,人们经常会改变自己的态度,使其与自己喜欢的人保持一致。
如何使自己成为一名受
欢迎的法官是对我们审判员的高级要求,这也是我们远学宋鱼水、近学李秀凤的目的,这种“越来越”的良性循环效应有助于我们实现胜败皆服的最高法律境界。
此外,研究还表明,外表漂亮、可爱也会影响他的说服效果,Chaiken做过一个实验,他让具有上述人格特征的人和一般人去说服大学生参加一个请愿活动,结果前者说服了43%的人,而后者说服了32%的人。
托尔斯泰说人因为可爱才美丽,我们虽然不能改变自己的五官结构,但却可以使之更可爱。
同时,端庄的仪表,干净的发肤、衣着都给人一种清爽、振奋的感觉,这本身也是一种外在的美,能使人更具亲和力。
最后,说服者的从属关系。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归属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最广泛和最基本的社会动机,人们对时间的利用大部分是与他人在一起,和他人在一起时个体表现得更快乐、警觉和兴奋。
因此,个体通常都很重视自己所属的群体。
人们常常改变自己的态度,以与自己相似的人保持一致。
也就是说,如果说服者隶属于某个群体,则这个群体的其他成员更容易被说服者说服。
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不仅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和方法,还要学会运用各种社会力量来调处纠纷。
除了法律思维之外,还要运用社会学的思维方法来综合看待案件的处理。
因为法律不是万能的,对于有的纠纷案件还是需要借助更多的
外力才能真正妥善解决。
如,充分借助人民陪审员审理案件,借助基层组织、民间组织、工会、妇联、企事业单位,当事人的近亲属、邻居等。
二、被说服者的因素
第一,被说服者的人格,包括个体的可说服性、自尊等。
有些受暗示性强的人能被任何形式、任何内容的信息所说服,Hovland等把这种人格的人称为可说服性的人格。
而有些人则是任何信息都难以说服的,这样的人不具备可说服性,特别是那些性格偏执的人。
案子的当事人很少是一说就服的,但是怎么也不能被说服的同样不多,这中间就给了法官充分发挥说服能力的空间。
此外,自尊心较弱的人往往不太相信自己,因而容易被说服;而自尊心较强的人往往对自己的不足很敏感,因而不易被说服。
第二,心情好的人更容易接受他人的说服性观点,Milliman在实验中让一些被试在阅读说服性信息时听美妙的音乐,另一组被试则没有,结果前一组被试发生了更大的态度改变。
这是因为心情好的人在争论出现时卷入较少,不愿进行较深入的考虑,所以易被说服。
心情对说服效果的影响最明显地体现在幽默的作用上,幽默的说服者常常会使他人心情愉快,为了保持自己愉快的心情,人们不太愿意去追究事情的真正原因,更容易接受他人的观点。
幽默的
语言是法官与当事人、代理人及旁听围观群众之间建立良好外围关系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法官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助于平衡当事人的心态,将审判中的难堪、难题化解成人生的潇洒和大度,有效地说服双方改变态度,使充满怨恨的心灵趋向善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被说服者卷入的程度越深,态度就越难改变。
在团伙犯罪中,个个击破是刑事侦讯致胜法宝,特别是那些从犯、协从犯是案情突破的关键。
而在民事案件中,做通当事人亲友团的工作,有助于改变深度卷入的当事人的态度。
三、说服信息因素
我们想要说服别人,不仅取决我们自身的特性,而且也与我们说的话里所包含的信息有关。
研究发现,当被说服者对说服信息一无所知时,或者被说服者十分推崇说服者的观点时,只阐述一方面的信息具有说服作用。
除此之外,信息的有效性取决于两方面的论点,把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说清楚,有助于增加被说服者对说服信息的信任。
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当事人不可能对案件事实和相关法律一无所知,也不可能对某一法官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从正反两方面、当事人双方把案件事实和法律关系给当事人分析透,更容易取得当事人的理解和认同。
那种两头不见人,两头忽悠的做法最容易引起当事人的合理怀疑。
四、周围的情境因素
人生活在一定的情境中,所以情境因素也会影响说服过程。
如果预先告诉或暗示被说服者他将受到与他立场相矛盾的信息,此时这个人的态度将难以改变,对坏消息的预先警告会使人产生抗拒。
情境因素的这一特定告诉我们,在扭转当事人不正确的观点时,不要生硬地单刀直入、急于求成,要多做铺垫,运用策略和迂回战术,从正面、反面、侧面多角度促进当事人态度的转变。
当事人可能从法官的言行、律师的暗示、其他诉讼参加人处获得一些不正确的信息,这些信息误导了当事人,使之形成了不正确的态度,法官在给其做工作时,要注意随时纠正这些歪曲之处,不要等当事人形成系统的、固定的态度时再行纠正,那样就比较困难了。
环境引起的重复作用也会影响说服的过程,不断重复可能使人改变自己的观点,所以法官在调解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和韧劲,不急不躁,按照态度转变的心理变化规律,通过不厌其烦的说服工作转变当事人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