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安全感调查研究分析
安全感调查方案
安全感调查方案(注:为了保护隐私,本文档中的姓名、地址和联系方式均为虚构的)一、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安全感的需求日益增强。
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然而,不同人群对安全感的需求和感受存在差异。
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人群的安全感需求,本研究将进行一项安全感调查,以全面掌握人们对安全感的认知和期望。
二、研究目标1. 探究不同人群对安全感的认知差异;2. 理解安全感对个人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影响;3. 分析社会因素对安全感的影响;4. 建立相应的干预措施,提高人们的安全感水平。
三、研究方法1. 访谈调查采用面对面和电话访谈的方式,对不同年龄、职业、地域、性别等人群进行采访,并记录其对安全感的认知和需求。
2. 问卷调查设计一份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安全感需求和感受、对社会安全的评估等内容的问卷,并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进行调查。
3. 重点群体观察选择特定的群体,如老年人、儿童、职业妇女等,通过观察和深入交流,了解其对安全感的需求和感受。
四、调查内容1. 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等。
2. 安全感需求和感受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了解个体对个人安全(如经济安全、身体健康、人际关系等)的需求和感受。
3. 对社会安全的评估调查个体对社会安全(如治安状况、自然灾害、恐怖主义等)的评估和感受。
4. 社会因素与安全感的关系研究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经济状况、地域因素等与安全感之间的关系。
五、数据分析1. 描述性统计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包括频数分析、平均数、标准差等。
2. 组间差异分析使用相关统计方法,比较不同人群之间在安全感需求和感受上的差异。
3. 相关性分析探究个体基本信息、需求感受等因素与安全感之间的相关关系。
4. 因素分析确定影响安全感的关键因素,并建立相应的模型。
六、预期结果通过本次调查,我们预计能够了解不同人群对安全感的认知差异,以及社会因素对安全感的影响。
中国城市居民对城市安全感的感知调查报告
中国城市居民对城市安全感的感知调查报告一、引言城市安全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了解中国城市居民对城市安全感的感知情况,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不同城市的居民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得出了以下结论。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了来自不同城市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
调查问卷包括了关于城市安全感的各项指标,如犯罪率、交通安全、环境污染等,并要求居民根据自己的感知情况进行打分。
三、调查结果1. 犯罪安全感根据调查结果,大部分城市居民对犯罪安全感的感知较高,他们认为城市内的犯罪活动相对较少,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得到了较好的保障。
然而,也有部分居民表示对盗窃、抢劫等犯罪事件的担忧,认为城市需要加强治安力度。
2. 交通安全感调查发现,大部分城市居民对交通安全感到满意。
随着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交通规则的严格执行,交通事故的发生率逐年降低。
尽管如此,一些居民仍然对驾车和步行时的交通安全存在一些疑虑,希望相关部门能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控制。
3. 环境安全感环境安全是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严重的环境污染往往会降低居民的幸福感。
调查显示,部分城市居民对城市的环境安全感到担忧,认为空气质量、水质安全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
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对城市环境的改善表示满意,认为城市的环境质量逐渐改善。
4. 其他因素此外,调查还发现了其他一些影响城市安全感的因素。
例如,人口密集区的居民普遍比人口稀少区域的居民对城市安全感更低;年龄较大的居民相比年轻人更容易担心城市的安全问题;经济收入较高的人对城市安全感更高等。
四、调查结论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大部分中国城市居民对城市安全感的感知较高,认为犯罪率较低,交通安全得到了保障。
2. 尽管如此,仍有部分居民对犯罪安全和交通安全存在一定的担忧,呼吁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控制。
3. 环境安全是影响城市安全感的重要因素,城市需要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
杭州地区社会治安状况与群众安全感调查报告
杭州地区社会治安状况与群众安全感调查报告08本科刑事技术二区队邱殿聪【内容摘要】社会长治久安,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社会公共安全感,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地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社会治安安全感对策思考一、调查背景及目的根据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平安浙江”、“法制浙江”的目标要求,调查了解全省各地城乡居民对当地社会治安认可度、群众安全感以及对公安工作的评价和满意度等情况,以进一步提高我省社会治安的针对性、实效性,更好地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服务。
同时,为了配合《治安管理学》课程教学,学习理论研究及理论调查的方式方法,并促使警院学子走进、深入社会,通过与人民群众直接的沟通交流,了解掌握群众心声,对当前浙江的社会治安状况及群众安全感有理性的认识。
以及结合调查地的特点,在现有的基础资料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总结和评价调查地的社会治安状况,思考其深层的原因及联系,从实际出发,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二、调查实施开展情况调查时间:2010年9月15日下午调查地点:杭州市滨江区调查方式: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结合访谈等方法进行,以区队为单位,两人一组分头展开。
调查结果:调查活动开展期间,参与调查同学都十分认真地对待。
因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调查活动基本集中在杭州滨江地区进行,最终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50份,统一进行数据统计。
三、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结合访谈等方法进行,调查的对象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较高的广泛性,从回馈的问卷数据看,调查样本结构在总体上是比较协调的,并具有以下的特点:1、被调查者以青壮年为主,高中(大专)学历居多;2、新杭州人占了较大的比例;3、被调查者职业多种多样,多处于中等收入水平。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关于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一、社会实践的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进入了经济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人民的社会安全感问题日益突出。
安全是国家和政府为公民提供的保障,群众安全感则是一种群体心理。
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
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
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
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
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第一,认为安全感是我国对安全感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有三点是一致的: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实体;第二,其感受的客体是社会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现状;第三,其感受的主体应是称作为公众的一定范围的居民群众,而不是某一居民个体。
”居民的社会安全感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与其本身的社会设施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正确地了解到居民们的安全感显得尤为重要。
二、社会实践内容1、调查的目的:了解人们对其生活社区及其周边地区治安状况的感受、对治安状况的基本评价、影响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及对提升安全感的问题的建议。
2、调查的对象:均安镇各村委的居民3、调查的时间:2013年7月24日至8月 17日4、调查的地点:山东省聊城市冠县5、调查的方法:主要采取电话访问形式,辅以走访调查。
6、被访者基本情况从调查对象性别看:男性占21%,女性占79%从调查对象年龄看:年龄在12-80岁之间。
其中:12-30岁占65%,31-55岁占28%,56-70岁占7%。
三、社会实践结果1、调查概况关于所在社区治安状况的总体评价,在对问题“您举得您所在小区的社会治安状况如何?”“您觉得您所在地区的社会秩序如何?”的回答中,认为小区治安“很好”和“比较好”的比例分别是22.6%和45.5%,认为“比较差”和“很差”的分别只有4.5% 和0.9%,另有26.1%的人认为“一般”。
社区治安调查报告
社区治安调查报告本报告旨在对社区治安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以提供有关社区安全问题的详尽信息和建议。
通过对居民的问卷调查和相关数据的搜集与分析,我们对社区内的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估。
一、犯罪率统计分析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社区整体犯罪率相对较低。
我们对不同类型的犯罪行为进行了统计,其中包括盗窃、抢劫、打架斗殴、故意损坏财物等违法行为。
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内,社区内发生的犯罪案件数量相对较少,且大部分案件都得到了及时有效的解决。
二、居民安全感调查结果我们对社区居民的安全感进行了调查,并采用了五分制的评分标准,其中五分表示非常安全,一分表示非常不安全。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居民对社区的整体安全感持有较高评价,得分在三分以上,说明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相对较好的安全环境。
三、加强社区安全的措施尽管社区犯罪率相对较低,但我们认为仍有一些改进的空间,以进一步提高社区的治安水平。
1. 增加巡逻力度:加强社区巡逻警力的配置,提高巡逻频率和时长,增加警察在社区内的存在感,有效预防及时制止犯罪行为。
2. 安装监控设备:在重要区域和交通要道设置摄像头,强化监控系统的建设,便于犯罪活动的监测和取证,提供有效的精确线索。
3. 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意识:通过开展安全知识培训和宣传活动,增强居民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形成全社区共同维护安全的氛围。
4. 增加公共设施的改善:提升社区内的公共场所设施建设,增加照明设备的设置,改善街道状况,减少治安隐患。
5. 加强社区与警方的合作:建立社区与警方的密切联系和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联合行动,实现社区治安问题的快速响应和解决。
四、建立社区安全评估机制为了进一步提高社区治安水平,我们建议建立一个定期的社区安全评估机制,以便及时掌握社区内的安全状况,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及时改进和干预。
评估机制可以包括定期的居民安全感调查、社区巡逻报告、犯罪行为统计分析等内容,以全面了解社区的治安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社区居民安全感调查报告
社区居民安全感调查报告一、背景介绍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居民的安全感对于社区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解社区居民对于安全感的感受和需求,本次进行了一项社区居民安全感调查。
二、调查方法1.问卷设计:设计一份包括个人信息、居住环境、治安状况、社区管理、公共设施等方面的问卷,以多项选择题和开放式问题为主。
2.调查对象:在社区内随机选择的居民。
3.数据收集: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收集到500份有效问卷。
三、调查结果1.个人信息调查结果:在调查对象中,男性占比45%,女性占比55%。
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35-55岁之间。
受教育程度方面,本科及以上占比40%以上,中学及以下占比25%。
2.居住环境调查结果:大部分居民对社区的整体环境满意,认为社区干净整洁,道路宽敞通畅。
然而,约有15%的居民表示对社区周边交通状况不满意,提出了加强道路交通管理的建议。
3.治安状况调查结果:近半数居民表示对社区的治安状况满意,认为社区存在安保人员,治安良好。
然而,约有30%的居民对社区内的盗窃案件担忧较大,建议增加巡逻频次和完善社区监控设施。
4.社区管理调查结果:大部分居民对社区管理工作较满意,认为居民委员会尽职尽责。
但也有部分居民提出了对物业管理的一些不满意,认为物业维修响应速度有待提升。
5.公共设施调查结果:大部分居民对社区的公共设施较为满意,认为设备齐全,包括公园、健身器材、儿童乐园等。
但也有居民表示希望能增加更多的娱乐设施和文化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
四、结论与建议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需要加强社区周边交通管理,改善交通状况,提高居民出行便利度。
2. 应加大力度打击盗窃案件,加强巡逻措施和完善社区监控设施,提升居民的安全感。
3. 物业管理方面应加强维修响应速度,解决居民的维修需求,提高物业服务质量。
4. 考虑增加更多娱乐设施和文化活动,满足居民的娱乐需求,促进社区居民的交流与融合。
城市居民对公共安全感的认知调查报告
城市居民对公共安全感的认知调查报告概述本报告基于对城市居民对公共安全感的认知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
通过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旨在了解城市居民对公共安全的认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该调查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样本包括不同年龄、职业和社会经济背景的居民。
调查结果一、安全感水平调查显示,城市居民对公共安全感的整体评价较高。
约80%的被调查者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感到相对较为安全,而只有约20%的人表示较为担心或不安全。
这一结果表明,城市的公共安全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居民的需求,但仍有改进的空间。
二、影响因素1. 媒体报道:超过70%的被调查者认为媒体报道对其公共安全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们认为负面新闻报道会增加对公共安全的担忧,而正面宣传报道则有助于提升对公共安全的信心。
2. 住宅区环境:近60%的被调查者认为住宅区的安全环境是影响其对公共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安全设施的完善、临近警察局或消防站的距离以及街道照明的亮度都会影响居民的公共安全感。
3. 社会治安形势:超过80%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治安形势对公共安全感具有重要影响。
他们认为犯罪率的上升或恐怖事件的发生会减弱对公共安全的信心。
4. 政府措施:约50%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对公共安全的措施是提高安全感的关键。
他们希望政府能加强社会警务、加强治安巡逻等措施,以增加居民的公共安全感。
三、改进措施根据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施以提升城市居民的公共安全感:1. 加强媒体报道的正面宣传,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安全态度和认知。
2.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公共安全的投入,提升公共安全的保障水平,包括安装更多的监控设施、增加警力等。
3. 针对住宅区,政府应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如安装监控摄像头、改善街道照明等,以减少居民的担忧。
4. 加强社会警务力量,增加巡逻频次,提高警务效能,以应对犯罪活动的发生。
5. 通过开展多样的公众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结论城市居民对公共安全感的整体评价较高,但仍有改进空间。
当代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报告
当代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作者:腾凤云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系别: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环境工程学号:1417031232015年12月19日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摘要:社会安全感是公众对社会安全状况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是公众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生活中对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到或可能受到侵害或保护程度的综合心态反应,也表示公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认知,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水平等,社会安全感是衡量一个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指标,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为了解当代社会民众的社会安全感现状,本学期我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上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全国民众进行了调查研究。
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民众的社会安全感比较高,但仍然存在提高的空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影响人们安全感的因素也在发生着变化。
针对此现象,我们应该拥有应对的措施,只有民众的社会安全感提高了,才能生活得幸福。
关键词:社会安全感、社会发展、社会治安一、调查背景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社会安全感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不论社会发展的多么繁荣,它其中仍存有不安全的因素,仍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借全国上下全力贯彻落实“三项重点工作”之际,我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问卷调查方式对人们的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做了调查,希望通过本次调查了解我国民众对社会安全的主观感受,以进一步分析出导致不同安全感的主、客观因素。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本次调查共82个个体,来自全国不同的城市,其中一江苏省为主。
调查的主要内容如下:1.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2.被调查者的常住地3.被调查者觉得所在地的社会治安状况如何4.被调查者是否敢在夜间出行5.被调查者是否担心走在大街上时遭遇打劫6. 被调查者是否受过系统的安全教育7.被调查者公交车或其他公共场所看到陌生人被抢劫或遭小偷时会怎么做8.被调查者感到不安的场所9.被调查者感到不安的社会问题10.被调查者认为搞好社会治安提高公众安全感应从哪些方面加强在调查中,被调查者的男女比例2:3,年龄在18~30之间的占74.39%,30以上的占17.07%,18岁以下的占8.54%,所在地为城区的占63.41%,农村的占32.93%,其他占3.66%。
城市居民对社区治安问题的感知与满意度调查报告
城市居民对社区治安问题的感知与满意度调查报告一、引言社区治安问题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感,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解城市居民对社区治安问题的感知和满意度,我们开展了一项调查研究。
本报告旨在分析调查结果,从而为改善社区治安问题提供参考建议。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有500名城市居民参与,他们来自不同的年龄、职业和居住区域。
问卷内容包括对社区治安问题的感知程度和满意度评价。
三、调查结果分析1. 社区治安问题的感知程度调查结果显示,85%的受访者认为社区治安问题存在。
他们普遍反映了盗窃、抢劫和骚扰等问题对社区居民的安全构成威胁。
其中,女性受访者对于骚扰问题的感知更为敏感,占比达到了60%。
此外,噪音污染和交通事故也被一些居民提及。
2. 社区治安问题的满意度评价就社区治安问题的满意度评价而言,仅有20%的受访者表示满意。
他们认为社区的治安保障措施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监控系统和警力配备。
同时,一些受访者提到社区治安巡逻频率低、反应迟缓等问题,对社区治安的满意度较低。
3. 影响社区治安问题的因素通过进一步分析调查结果,我们发现了一些影响社区治安问题的因素。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调查显示,收入较低的居民对社区治安问题的感知更为强烈,这可能与贫困地区犯罪率较高有关。
其次,社区治安管理的有效性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调查发现,居民对于更频繁的巡逻和警力的投入表示出更高的满意度。
四、建议与对策鉴于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以改善城市居民对社区治安问题的感知和满意度。
1. 提高社区治安管理水平加强社区治安巡逻频率,增加警力投入,提升社区治安管理水平。
建立有效的监控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治安问题,提高居民的安全感。
2. 社区教育与宣传开展社区治安知识宣传,提高居民对社区治安问题的认知。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
3. 多方合作与共同参与政府、社区居民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维护社区治安。
关于社会治安形势分析报告精选范文两篇
关于社会治安形势分析报告精选范文两篇随着 ___的全面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些新因素也在不断产生,治安形势仍 ___。
以下是 ___网为大家提供的关于社会治安形势分析报告范文,,尽在 ___网,欢迎大家阅读!今年下半年,我乡在县委、县政府、县政法委的正确领导下,及全乡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努力配合下,我乡平安建设工作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得到进一步落实,各类矛盾纠纷得到有效排查调处,实现了“大事不出乡,小事少出村”的工作目标,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营造了良好的治安环境。
一、全乡社会治安情况的主要特点1、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上访事件明显下降。
乡综治办按照上级的部署,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为出发点,认真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有效地维护了全乡社会政治稳定。
共受理各类纠纷12起,调处成功12起,未发生群体性械斗事件及群体性上访事件。
2、下半年,全乡共发生治安案件8起,调解8起,受理刑事案件共12起。
3、农村因婚姻、家庭、邻里、宅基地、债务等纠纷引发的案件增多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当前社会治安形势非常严峻,特别是刑事案件发案率较高,侵财性案件也比较突出。
2、个别村委会、单位领导对综治工作、稳定工作及平安建设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3、基层基础工作还不很扎实,发挥作用不够。
4、一些措施还有落实不到位的现象;5、一些矛盾纠纷,特别是农村纠纷反复性较大,一时难以完全解决等。
三、下步工作措施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深入开展人民内矛盾大排查大调处活动,果断处置各种群体性突发事件,从而达到“三个解决”(即把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单位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
保持社会持续稳定,为我乡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1、进一步提高对维护社会治安稳定重要性的认识。
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关于幼儿园安全问题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幼儿园安全问题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在当今社会,幼儿园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有责任关注并采取行动来保障幼儿园孩子们的安全。
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旨在深入了解幼儿园安全问题,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提高幼儿园安全水平。
为了全面了解幼儿园安全问题,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收集他们对于幼儿园安全问题的看法和意见。
实地观察则主要针对幼儿园的设施设备、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
通过调查,我们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发现。
首先,家长和教师普遍关注幼儿园的安全问题,但对现有的安全措施的满意度不高。
这表明我们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安全水平。
其次,我们发现部分幼儿园的设施设备存在老化、陈旧等问题,可能对孩子们的安全构成威胁。
此外,在环境卫生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不及时清理卫生死角等。
针对调查结果,我们进行了深入的问题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对现有的安全措施进行全面的梳理和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其次,我们需要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让他们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采取正确的行动。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他们了解幼儿园的安全状况,并积极参与到安全保障的工作中来。
在结论和建议部分,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幼儿园安全水平:完善安全设施: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进行及时维修或更换,确保设施的安全性。
同时,要定期进行安全检查,确保各项设施的正常运行。
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的安全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让教师了解安全规章制度,熟悉应急预案,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加强卫生管理:定期开展卫生清洁工作,确保幼儿园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对卫生死角进行重点清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防止疾病的传播。
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安全措施和状况。
同时,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安全管理中来,共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社会稳定调研报告
社会稳定调研报告《社会稳定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在今天的社会中,稳定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社会稳定成为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因此,本次调研将围绕社会稳定展开,旨在探讨当前社会稳定的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调研内容1. 社会稳定的定义:首先,调研团队将对社会稳定进行界定和概念解释,明确社会稳定的内涵和外延,以便准确掌握调研方向。
2. 社会稳定的现状:调研将对当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进行横向分析,探讨各个方面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3. 社会稳定的问题:调研将深入挖掘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比如阶层分化、贫富差距、社会安全等方面的隐患所在,找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症结。
4. 社会稳定的发展方向:最后,调研团队将提出一系列建议和对策,以期望能够使社会朝着更加稳定和和谐的方向发展。
三、调研方法1. 问卷调查:通过设计合理的问卷,调研团队将对广大市民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对社会稳定的认知和看法。
2. 访谈调研: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团体和专家学者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对于社会稳定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3. 数据分析:通过搜集大量的社会统计数据和相关文献,调研团队将对社会稳定的现状进行数据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和问题所在。
四、预期成果1. 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2. 扩大社会舆论的影响,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3. 为学术研究提供实证数据和案例,促进社会稳定理论的深入研究。
总之,通过本次社会稳定调研报告,我们将全面把握社会稳定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希望能够为社会稳定做出一份更为积极的贡献。
河南城乡居民2021年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调查问卷分析
响安全感的重要因素,虽然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也将该
2.推进和深化医疗、教育等体制改革,深度体现
因素作为首要因素,但比例仅为 71%,充分说明农民 顶层设计及实践过程的公平性,构筑居民获得感、幸福
把社会保障水平看得更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 感、安全感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在健康中国、平安中
是目前农民享受的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较低,保障面不 国实施过程中扎实提高健康河南、平安河南的含金量。
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更加充实 、更有保障、更 可持 程中已作替换)进行问卷调查。现就调查情况进行整
续。”重视和关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理分析,本文分析使用的计分方法为“三感”每部分前
是“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具体表现,体现了新时 两个单选题选择项前的序号为本题得分,最高 5分,最
宽,保障程度相对不高,从而影响其心理安全。
3.进一步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医疗保险、失业
(2)按性别分组:选择“比较安全”“安全”的比例, 保险等社会政策加速向农村倾斜,使农民这一传统的
男性为 80%,女性为 73%,说明目前河南男性居民比女 弱势群体能够平等、及时享受到国家改革发展的红利。
性居民安全感要强一些。在影响安全的因素中,男性和
./0!#&12-'''34567895:4;;<=45$&$$5&,5&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完善 个方面。获得感主要调查居民现在的生活状况与自己
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 期望值相符的程度,对目前社会公平程度的看法,影 All Rights Reserved.
+ (" +
对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调查情况报告
对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调查情况报告社会治安管理工作调查情况报告一、引言社会治安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社会治安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社会治安管理工作既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本次调查旨在对社会治安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以期为改进社会治安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综合运用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数据收集和分析等手段,以保证调查的全面性、可靠性和客观性。
调查范围涵盖了政府部门、执法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广大市民。
三、调查结果(一)社会治安形势总体情况1. 社会治安状况:从调查数据来看,社会治安状况总体可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较高。
警方侦破率和刑事犯罪发案率呈下降趋势,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经济犯罪、网络犯罪和侵权盗版等。
2. 治安态势分析:调查发现,城市地区的治安状况相对较好,农村地区的治安形势相对薄弱。
犯罪活动主要集中在各类夜间娱乐场所和人口密集区域,警方和社区工作人员应加强这些区域的巡逻和管控。
(二)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状况1. 政府领导和组织协调:调查显示,政府在社会治安管理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和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肯定。
但一些地方在治安重点领域的工作协调还存在欠缺,需要加强沟通和协作。
2. 执法机关的能力和业务水平:执法机关在社会治安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态度得到了普遍好评。
但也有一些执法人员存在工作疲劳和通信设备不足等问题,需要加强培训和设备更新。
3. 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的参与: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在社会治安管理中的积极参与受到了广泛赞誉。
社区治安巡逻和企事业单位的防范措施得到了市民的认可。
但仍有一些社区存在工作不到位和人员不足等问题。
4. 社会治安设施和科技手段:调查发现,社会治安设施和科技手段的使用情况较为普遍。
视频监控、电子警察等技术手段在治安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社会安全感是指个人对社会和环境的安全程度的感知和评价。
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社会、政治和环境等方面。
本报告旨在调查社会安全感的现状,并通过数据和实例来扩展和深入分析这一问题。
首先,通过对大量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当前社会安全感普遍较低。
许多人认为社会治安状况不佳,个人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例如,在经济不稳定和社会动荡时期,犯罪率通常上升,导致人们对自身安全的担忧增加。
此外,人们对道路安全和食品安全等问题也表现出相似的担忧。
然而,社会安全感不仅仅受到实际犯罪率的影响,还受到媒体报道和信息传播的影响。
媒体通常以负面事件和危险信息为主题,这使得人们对社会的看法更加消极。
虽然犯罪率可能下降,但媒体报道的负面事件往往引起人们对自身安全的担忧。
此外,社会安全感还受到经济状况和社会福利政策的影响。
当人们面临经济困难时,他们可能感到社会安全感受到威胁。
相反,当社会福利政策完善并能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时,人们的社会安全感通常会提高。
在深入分析社会安全感问题时,我们还需要考虑不同人群的差异。
例如,年长者和妇女通常比年轻人和男性对社会安全感更加关注。
这是因为他们可能更加脆弱,更容易成为犯罪的目标。
此外,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安全感差异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些地区由于历史、地理和经济等原因,可能存在更高的安全风险,因此人们对社会安全感持怀疑态度。
要提高社会安全感,我们需要综合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加强社会治安工作,加大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警力的部署和响应能力,以保护人民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其次,媒体和社会组织应负起责任,传播正面的社会信息,减少消极信息的传播。
此外,改善经济状况和社会福利政策也是提高社会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最后,个人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能力。
总结起来,社会安全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和综合措施,我们可以提高社会安全感,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社会安全感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社会安全感的现状和原因分析【摘要】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
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
虽然在此之前已经有相关权威部门对此做了调查,但是我们认为不同的人调查的侧重点不同,调查之后反应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在成都市对此做了问卷调查。
【关键词】社会安全感;社会治安;社会转型期;社会变迁引言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
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到,一处好的环境意象能够使拥有者在感情上产生十分重要的安全感。
每座城市都有不同的意象,每座城市都具有鲜明的意象特色。
成都在一个比较封闭的平原地区,生活很是舒适。
他们的生活态度比较轻松,使成都人有一种安全感。
在问到“影响我市社会治安的原因”时,63%的人选择了“流动人口太多”,居第一位;“贫富差距过大”和“对犯罪打击力度不够”也是影响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所占比重分别为 17.1%和9.9%。
在众多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因素中,“遭遇盗窃抢劫”所占比重为 36.2%,居首位;诚信问题会极大的降低人们的安全感。
“网络安全”成为对大众心理构成影响的因素,尤其是网络诈骗。
公民的社会安全感还来自于政府对于公民各项福利待遇的重视程度。
政府对于整个社会的福利重视程度也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民的社会安全感。
周围建筑与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心里的安全感,因为人是生活在建筑物中,天天都感受的到。
在最近几年,安全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被揭发和暴露、台风、海啸、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金融危机风暴、诱骗、盗窃、抢劫等社会不良事件屡见不鲜,使对“社会安全感的现状和原因分析”的调查研究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参考价值。
对此,我们以“社会安全感的现状和原因分析”为调查内容在四川省成都市展开了问卷调查。
社区安全感调查报告
社区安全感调查报告摘要:社区安全是一个重要的议题,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报告通过对某地区的社区进行调查,分析了社区居民对安全感的感受和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居民在整体上对社区的安全感较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需改进之处。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进一步提升社区的安全感,为居民提供更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一、调查背景社区安全对居民的生活和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了解社区居民对安全感的感受和评价,我们对某地区的社区进行了调查。
该地区是一个城市化程度较高的社区,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多样化的居住类型。
我们在调查中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共收集到500份有效问卷。
二、调查结果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将社区居民的安全感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公共区域的安全感调查显示,大多数居民对公共区域的安全感较高。
行人道路的照明设施和警察巡逻等措施得到了居民的一致认可。
然而,仍有一部分居民对公共区域的夜间安全感存在担忧,认为一些地段缺乏照明设施或巡逻盲区存在较大风险。
2. 住宅区的安全感大部分居民对住宅区的安全感较高,认为自己的居住环境相对安全。
社区的围墙和门禁系统得到了居民的认可,被视为有效的安全保障手段。
然而,少数居民存在对住宅区域的安全隐患的担心,主要集中在夜间监控体系和管理制度的完善上。
3. 社区氛围的安全感关于社区氛围的安全感,大多数居民都有积极的评价。
社区内邻里关系的友好和谐,以及邻居间的互帮互助得到了高度认可。
然而,个别居民对社区内犯罪事件的发生感到担忧,他们希望加强社区的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居民的警觉性。
4. 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在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方面,大部分居民对社区的表现持肯定态度。
社区的疏散预案和紧急求助系统得到了居民的一致认可。
然而,部分居民反映在紧急情况下的信息传达不畅,希望社区管理方能进一步完善应急通知系统。
三、问题分析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分析了社区安全感方面的几个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中西部大学生社会安全感调查研究——以兰州大学和内蒙古大学为主要调查点
个方面展 开调查分析 ,并与 目前关于 当代 大学 生安全感研 究 和 东南沿海大学社会安全感研究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 大学生 对社会安全认识较 为模糊。 总体 而言, 受访 大学生社会安全感 不高。所 以我们还就如何提 高大 学生在 E益开放的社会 生活 l 中 的社 会 安 全 感提 出意 见 。
( ) 往 安 全 一 交
理 学 家 马 斯 洛 提 出人 类 五 种 基 本 需 求 的 塔 形 层 次 图 。其 中安 全 感 的需 要 居 于 层 次 图 的 底 层 ,是 实 现 人 类 更 高 层 次 需 求 的 基础 。 在人 们追 求 更 高层 次 的需 求 时 , 意识 里 要 求 基 本 的安 潜 全感 。 他认 为安 全 的需 要 是 人 类 最 重 要 的需 要 , 是 决 定 心 理 也 健 康 的 最 重 要 因 素 。 我 们 知 道 人 的 生 命 之 中 保 障 型 的 两 项 因素 一 项 是 健 康 . 一 项 就 是 安 全 。 另 众 所 周 知 ,我 们 是 不 能 缺 少 安全 感 的 ,整 个 社 会 都 是 如
的认 识 ,但 根 据 主流 观 点 来 看 ,我 们 将 社 会 安 全 感 界 定 为
“ 一 地 域 范 围 内人 群 对 社 会 环 境 社 会 安 全 与 否 的认 识 的整 某
体 的 心理 反 映 ” 。
三、 研究综述
此 次 调 查 的 对象 的年 级 分 布 从 大 一 到 大 四 的分 布 范 围 基
百 家论 坛
对 州
中西部大学 生社会安全感调查研究
以 兰 ' 学 和 内 蒙 古 大 学 为 主 要 调 查 点 I l 大
高洋
兰州大学 20 0 9级 历 史 文 化 学 院 旅 游 管理 班 7 0 0 3 1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安全感调查研究分析
引言
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
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
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
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
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我国对安全感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有三点是一致的:"第一,认为安全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实体;第二,其感受的客体是社会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现状;第三,其感受的主体应是称作为'公众'的一定范围的居民群众,而不是某一居民个体。
虽然这里所说的“社会安全感”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和变异性,但由于它是对一定时期内社会现实的反映,因此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同时,和个体安全感的易变性不同,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安全感具有相对稳定性。
这些都构成了测量的前提[6]
摘要:社会安全感是公众对社会安全状况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是公众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生活中对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到或可能受到侵害或保护程度的综合心态反应,也表示公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认知,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水平等,社会安全感是衡量一个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指标,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虽然在此之前已经有相关的权威部门对此做了调查,但是我们认为不同的人调查的侧重点不同,调查之后反应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因此我在暑假湖北黄石对此做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和几年前相比,人们的社会安全感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治安也比几年前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仍有改进的地方。
正文: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虽然男女比例大致相当,但是35岁以下的占到了85.3%,他们认为这几年的社会治安并没有多大变化,相反,36岁以上的人尤其时50岁以上的人却大部分认为社会治安比几年前有了大的提高,这也符合安全感是人的一种感受,不同年代出生的人经历的不一样,因此感觉也不一样。
35岁以下的人认为安全感没多大变化的人最多,50岁以上的人大部分都认为提高了。
而在最影响被调查者的因素中35岁以下的人和50岁以上的人观点也不同,35岁以下的人认为主要是社会媒体的报道,而50岁以上的人却认为主要是自己受到伤害和家人及亲朋好友受到伤害。
而在夜间是否敢独自一人行走时,25岁以下的大部分不敢,35岁以上的大部分都敢走,这和年龄有关,年龄较小的一般都比较胆小,较长时间外出是否会担心家中被盗,35岁以下的人和50岁以上的人观点一致,都认为会担心。
外出旅行时35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人都认为安全感会降低,只是降低的程度不同而已。
而当看到有人受到伤害时大家的选择都是积极的,要么报警,要么帮助别人寻找帮助。
这说明我们大家都还有社会责任感,而在网络方面35岁以下的人观点和50岁以上的人观点基本上是相反的,35岁以下的人乐意上网购物,认为网上的东西便宜,不太注意保护自己的信息,而50岁以上的人却认为网络购物不安全,存在很多风险。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与几年前相比,人们的社会安全感有了很大的提高。
社会治安也提高不少,年轻的人已经开始上网购物,网络上诚信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和几年前相比,
网上购物比例大大提高,尤其是淘宝网、阿里巴巴出现之后,随着支付宝的出现,货到付款的方式更加方便了网上购物。
但是社会治安方面仍有很大的改善,火车站的治安问题,汽车站的扒手问题、银行抢劫、流动人口问题、宠物伤人、小区治安问题等。
2、建议和意见:
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搞好社会治安提高公民的社会安全感
(一)小区方面
加强小区社会治安管理,小区全封闭式管理,设立门卫制度,加强门卫责任,全天24小时值班,非本小区的人员进入需要登记,小商小贩不得进内,车辆进出需要经过检查。
所有居民应该安装防盗门红外线防盗系统,小区居民应该积极配合物业管理加强保卫。
小区内禁止养烈性犬,家养的宠物狗猫应该大预防针,一旦有人被宠物咬伤,应立即上医院。
(二)火车站汽车站方面
加强街头巡逻警力,提高街头治安民警的责任,加强治安巡防,看到可疑人员应该秘密监视,倡导旅客按秩序排队进站上车,减少小偷行骗的机会,健全机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及时解决旅客之间的矛盾。
对于小偷决不姑息,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
传授旅客如何识别行骗、小偷的伎俩。
向旅客发放安全常识宣传单,接到旅客报警之后应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提高破案率。
(三)司法从机关和公务人员方面
司法机关和公安人员的形象和地位是影响公众安全感水平的重要因素。
为此要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扩大司法公开,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
不断充实警力、提高素质、规范执法、改进作风,树立政法部门的良好形象。
提高司法机关和公安人员的执法、服务质量。
积极推进宪法和法律实施,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司法活动的满意率。
(四)外来人员方面
要切实保障外来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
城市中的外来人口之所以倾向于组成基于地缘与业缘的团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从制度及心理层面消除对外来人员的歧视,并切实解决其实际困难,保障外来人员的人生安全,对于经常在本市区居住的外来人员可以上户。
切实解决外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是实现治安好转、公众安全感提升的重要途径。
(五)舆论方面:
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从公众安全感的形成渠道以及影响公众安全感的因素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媒介对于公众安全感的特殊作用。
因此,在日常的宣传报道,特别是对社会治安、刑事案件的报道中,必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宣传媒介的正面作用,注意防止进行个案炒作,消除负面影响,不应该造成公民恐惧心理,维持社会的稳定。
(六)受害者方面
建立犯罪被害补偿制度。
长期以来,刑事司法由于自身特点所限,注重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等国家利益,而忽视被害人权利保障,这些往往使被害人在受害后处于无助状态,导致其安全感急剧下降。
因此,从提高公众安全感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建立犯罪被害补偿制度。
(七)公民方面
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时刻警惕不法侵害的发生,尤其是在繁华市中心火车站汽车站等地方,时刻小心小偷、抢劫,平时可以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途径了解公民防范措施,掌
握基本的安全常识。
并且可以和家人及朋友交流,并在生活中有意的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以防被害。
要切实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八)社会法制方面
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
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法治理念教育学习培训班,引导广大政法干警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
宣传造势,营造氛围,提高群众对平安浮梁建设的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
要紧紧依靠群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平安建设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九)法制宣传方面
政府机关及公检法人员应该经常以各种方式如发放传单、开展法律讲座、发放光盘磁带等向广大公民讲解法律安全知识,了解各种威胁公民安全的违法活动,并使公民掌握安全防范措施,以便在不法侵害发生时能降低自己的受伤害程度。
(十)违法犯罪人员方面
社会上有一大部分犯罪人员有前科,因此应该特别向这些人员宣传法律知识,通过讲座,看记录片等方式改变他们头脑中的不正确观念,纠正他们的错误行为。
降低他们在出狱之后继续从事违法犯罪的概率,以此提高公民安全感。
(十一)社会基层人员
社会基层人员是最有可能威胁社会治安和公民安全感的不稳定因素,解决好他们的问题,可以大大提高社会治安。
切实保障基层人员的生活问题,解决好基层人员子女的上学问题,是提高社会治安和人们社会安全感的根本途径,是最切实有效的方法。
结束:
社会安全感和社会治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无论什么时候人们的社会安全感都有呆提高,社会治安仍有改善的余地,近几年来也看到了国家在社会治安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
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国家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稳定社会。
七月五号新疆事件发生之后,国家第一时间做出指示,并严厉惩罚了违法犯罪人员。
胡锦涛书记亲自去新疆视察,稳定那里的社会治安。
社会治安、社会安全感等和人们的经济收入有紧密的联系,只有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物质方面得到改善,社会安全感才有更大的提高。
因此搞好经济建设是最重要的,我们应该牢牢抓住经济建设不放松,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人民的社会安全感才会更高。
总之,适度的社会危机感和良性的社会安全感相配合,才能在社会中营造既友善又积极的氛围,而这正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