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建党伟业》伟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建党伟业》有感
班级:英语1001班姓名:魏彩燕学号:100810029
今年是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90周年,每个人对于这特殊的一个年份肯定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今年上映的《建党伟业》无疑是最受瞩目的电影之一。受了众多老师同学的推荐,我有幸领略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看了之后,我有了很多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觉得这部电影的明星阵容相当强大。2009年曾因云集172位明星而轰动一时《建国大业,或明星大腕或名不见经传的小明星,两年过后,《建党伟业》的演员阵容有增无减,参演明星达到178位。不过限于片长和剧情等原因,不少明星的戏份被剪掉,最终只剩下108位。可能我们在之前的宣传片和预告片中或多或少了解到本部电影的演员阵容十分强大,但看了以后给人的第一感觉,还是这部电影的号召力确实了得。在当今影坛的现役演员里,可以说涵盖了八九不离十了吧,主要指男演员,这部电影毕竟还是男性角色为主,当然了,也有较多的女演员出现,尤其是女大学生个个漂亮,杨开慧的演员也不错,还有那个在五四运动里出现的没有名字的女大学生。曾经看过报道,很多演员都心甘情愿在本篇里出演,哪怕是就一个镜头一晃而过也行,甚至是纯粹的打酱油也毫无怨言。也不知道他们的片酬怎么样,或者是冲着什么来的,个个演员都这么看重本部电影。130多分钟的片长,108位明星,如果平均算下来,每个人的亮相时间只有1分钟多一点,绝对是一闪而过。《建党伟业》里没有绝对的主演,戏份最多的是刘烨、冯远征和张嘉译三人,平均每个人20多分钟。刘德华(饰蔡锷)、吴彦祖(饰胡适)、刘佩琦(饰辜鸿铭)、陈坤(饰周恩来)等人在片中有几句台词,已经算是除主演之外,戏份相当多的了;即便是赵本山(饰段祺瑞)这样的大腕,台词也寥寥无几。
这部电影尊重了历史事实,其中并没有太多的像某些关于历史的电影一样的虚拟的情节。。《建党伟业》真的是有独到之处,我相信应该是不会有观众质疑电影的内容脱离历史事实了。我们曾经看到的历史题材方面的电影,尤其是历史比较久远一点,有的真的是胡编乱造的,跟原来的历史估计没什么瓜葛了,除了借用一下题目以外。我觉得,这方面一定要把好关,给观众的感受和印象十分重要。历史的东西,歪曲了,会害人的,影响孩子教育的。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些关于谈论《建党伟业》讲述历史的一些文章,其中以扬子晚报为首的一篇新闻:《建党伟业》:尊重历史不为尊者讳。在这篇新闻稿中,作者谈到了“尽管也用了大量的文字来补白,但如果对从辛亥革命到1921年前后的历史不够熟悉的话,观众应该会看得相当吃力。《建党伟业》重点展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筹备建党这三段史实,看得出来导演已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了最大的努力,宋教仁车站遇刺,清帝退位,张勋复辟,袁世凯称帝、蔡锷讨袁这些重要历史事件,都通过一些细节展现,比如蔡锷和小凤仙车站送别一场就相当感人。加上袁世凯、宋教仁、蔡锷等都分别由周润发、张涵予、刘德华等明星出演,几乎每隔几秒就有一位明星出现,让记者数都数不过来。应该说,《建党伟业》在尊重历史方面做得很不错,有几场戏给人印象颇深,比如新文化运动,通过一场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辜鸿铭、罗家伦等人在北大的辩论,展现出当时思想的活跃和开放,并不刻意丑化辜鸿铭和胡适。至于当年的五四运动,导演更是将气氛渲染到了极致,让观众仿佛重回历史现场。影片在表现“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这两段时着力颇多,节奏也较快,但到了后半部分,情节上主要变成“演讲、开会、讨论”,看得观众有些困乏。”
《建党伟业》选取了中国百年近现代史上的一个爆破点辛亥革命作为影片的开始。自辛亥革命一声枪响,中国开启了从传统到现代艰难转型的序幕。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此时正面对双重挑战。第一重挑战来自外部,自工业革命已降,东西方列强耗时数百年,顺利完成了现代化转型。而沉睡在传统体制之上的中国错失现代化转型的先机,在比较优势全无的前提下,无力迎战东西方列强的入侵。
除饱受列强欺辱外,中国还面临内在的挑战,即积重难返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这种
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让衰落的中华帝国失去了往昔的从容。对先天不足、后天欠缺准备的中国来说,无论如何“穷则思变”,都将是仓促和混乱的尝试: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到1917年7月12日张勋复辟失败,短短六年时间,中国便发生了2次复辟,更换大总统3回,爆发内战4场。
对处于黑暗和混沌中痛苦摸索的中国人来说,近现代历史上的短短10年好似看不到曙光的漫漫长夜。内外交困的中国人民生活苦痛,民族危机加剧,各种思想观念激荡:帝制、君主立宪、共和、德先生、赛先生……
在这一些混乱的表象后,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以常人难及的眼光深刻洞察中国的现实:中国的问题比任何国家都要复杂,因而不能照抄照搬他国理论。不能照抄照搬并不意味着不应以先进理论为指导。在种种主义和思想的实践破产或胎死腹中之后,苏维埃革命的成功给求索中的中国革命者以启示。苏维埃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更是庶民的胜利。苏维埃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和俄国革命的个体性相结合碰撞出来的耀眼火花,也激励着穷则思变的中国革命人。在找到了全新理论的指导后,一大批仁人志士前仆后继,经过长期的准备和酝酿后,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正式成立。这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拐点,从此之后,中国历史开启了风云际会的新篇章。
关于《建党伟业》的创作手段,我也有些话说。《建党伟业》面临的难题在于,如何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展现无限宽广和影响深远的历史?从辛亥革命的枪响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短短的十年中,出现了许多的事和许多的人。为了能够实现还原历史和构建故事的双赢,《建党伟业》的创作团队采取了小节不拘的创作原则。比如,在辜鸿铭和罗家伦的辩论中,辜鸿铭这样说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如同数学家的加减乘除,两千年前是三三得九,现在仍是三三得九,不会三三得八。”这段对话取材自辜鸿铭与伊藤博文之间的论战。这种失事求似的挪移,反而增强了《建党伟业》的层次感。此外,《建党伟业》也没有刻意回避儿女情长,蔡锷和小凤仙的离别,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相识、相知和相恋,都拍得动人心弦。与小节不拘的创作方式相映成趣的是大事不虚,为了客观还原历史,《建党伟业》不仅在历史事件上尽力做到了实事求是,在人物刻画上也力求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比如,为了称帝而与日本签署二十一条密约的袁世凯,也并非一味卖国求荣;在各种思想交汇的北大,辜鸿铭的观点也并非全然歪理邪说,其维护传统文化的观点自有其可取之处(只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显得不合时宜);胡适的实用主义也并非毫无道理(只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成其为势力)。这种小节不拘、大事不虚的创作方式,以具体的历史脉络为骨,以历史事件为肉,以演员的表演为神,在神骨肉兼具的前提下,使建党伟业的历史画卷气韵生动起来,在保证艺术性的同时,增加了影片的观赏性。
伟大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能够应对巨大挑战的文明,才能获得前进,反之,文明就会停滞或者流产。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十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面临巨大挑战的十年。在面临巨大挑战的前提下,各种理论、学说以及实践行动的先后失败,无不说明这些理论、学说和行动无法带领中国人完成国家独立、民族富强的伟业。相反,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带领中国走出历史的困局,开创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但汤因比也曾言:“对一次挑战做出了成功应战的创造性的少数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经过一种精神上的重生,使自己有资格应对下一次、再一次的挑战?”纵观历史,任何一种文明模式的发展过程,都是一场成就与问题的拔河比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并且初步实现了百年前的梦想。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刻意回避存在的问题,而应真诚面对。真正的、可持续的成功,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为“与时俱进”赋予更为深刻和可操作的内涵。最后我想说,这部电影值得我们去看,去感受,去体会它给予我们的感动与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