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与心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1—05—25

作者简介:张立新(1966—

),女,学士,德州学院历史系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第17卷第3期 德州学院学报 

V ol.17.N o.3V olume 17N o.3 Journal of Dezhou University

Mar.2001

康有为与心学

张立新

(德州学院历史系,山东德州 253023)

摘 要:戊戌变法运动的领导者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著名代表。由于他

在哲学思想上十分推崇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陆王心学,使心学成为他变法理论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导致这场政治运动走上歧途的根源,并使这场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本文从心学的来源、心学的理论基础、以自心为认识来源和真理标准的思想以及心学与自然科学在认识论、方法论上的不同等方面,揭示了心学对康有为变法思想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康有为;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变法维新中图分类号:B 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44(2001)03-0080-04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领导者,也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著名代表,但他又十分推崇在哲学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营垒的陆王心学。梁启超在1899年发表的《康有为传》一文中写到:“九江之理学,以程朱为主而间采陆王,先生则独好陆王,以为直捷明诚,活泼有用,故其所以自修及教育后进者,皆以此为鹄焉。”这段文字揭示了康有为心学思想的来源,康对心学的评价以及心学在他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侯外庐先生在很早以前曾经说过:“南海之思想,以陆王心学为体,史学西学为用。”〔1〕

(P686)因此,探讨康有为与心学的关系对于正确认识康有为思想的本来面貌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康有为推崇陆王是否仅仅因为师承的缘故呢?当然,康有为的心学思想与他的学术师承是有密切关系的,他的老师朱九江“讲陆王学于举世不讲之日”,康有为正是从他那里受到了陆王心学的熏陶,但是,朱九江对聚讼数百年的程朱陆王之争持折衷调和态度,他的学术思想“以程朱为主兼采陆王”,与康有为“独好陆王”有着明显的区别,可见康有为推崇陆王虽然与师承有关,但不能归结为师承。

据康有为《自编年谱》记载,他对陆王心学发生兴趣正是在他由传统儒学向维新派转化的时期,心学在他摆脱旧学接受西学的过程中起了有益的作用,因此,分析他“独好陆王”的原因不能离开他整个思想发展线索,也不能离开他思想发展的历史背景。康有为的哲学思想是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氛围中形成的,尤其是1884年爆发的中法战争,战火烧到了他的家乡,使他深受

震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成了萦绕在他脑海的紧迫的现实问题。洋务运动曾被一部分人奉为医国良方,二十年过去了,结果却如康有为说的:“洋差

商局学堂之设,不睹其利,反以蔽奸。”“泰西行之

而富强,中国行之而蠹奸。”〔2〕

(p55)事实证明仅仅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不能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逻辑的发展与历史的发展总是一致的,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步认识到变革政治经济制度的必要性。康有为认为中国种种问题的症结在于

“上体太尊而民情不达”〔2〕

(p55),正是这一历史必然性的反映。但是,代表这种变革要求的社会力量———中国民族资本,不论在思想、政治上还是在

8

经济上都没有成熟,他们在思想上还保留着相当浓厚的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其政治经济实力也无法与封建势力匹敌,他们刚刚离开襁褓就不得不承担起挽救民族危机的责任,也就是说,历史重担落到了一个不成熟的阶级的肩上,康有为信仰陆王心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化中,康有为为什么恰恰选中了陆王心学呢?这一点与陆王心学本身的特点有关。

心学的基本倾向是主观唯心主义,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但这种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出现并在一个时期里被很多人接受,说明它不是简单地用“荒谬”二字可以一笔勾销的。列宁说:“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个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3〕((p411)心学正是这样,它由夸大意识在认识和实践中的能动作用这一环节而陷入唯心主义泥坑。人类的认识活动客观上存在着三项:“①自然界;②人的认识二人脑(就是那同一个自然界的最高产物);③自然界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这种形式就是概念、规律、范畴等等。”〔2〕(p194)这三项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成为气(物质世界)、心(精神)、道(或理)。在这三项之间存在着两个关系,即理气关系和心物关系。由于对这两个关系有着不同的回答,形成了三个主要的哲学派别,即气一元论、理一元论和心一元论。陆王是心一元论的主要代表。陆王特别强调心的作用,王阳明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4〕(p521)他认为心的作用是无限的,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天地万物之主”。这种强调精神作用的思想在需要不断激发主观奋斗精神的康有为身上是能够引起强烈共鸣的。

在思想史上,陆王心学是作为程朱理学的对立面出现的。就陆象山或王阳明本人而言,他们批评程朱,并不是要否定程朱所维护的封建秩序,而是要寻找一种更有利于巩固封建秩序的思想工具。但是,心学一方面固然对封建统治阶级有一时振奋精神的作用,在危机四伏的封建社会后期有利于强化封建统治,另一方面对道学却有潜在的破坏作用,这是心学理论体系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心学的理论基础是“心即理”,把这个命题贯彻到底,是会与封建统治者强调人们接受封建伦理纲常的政治需要发生矛盾的,因为,如果承认心本来就合乎道德要求,“良知只是一个随他发现流行处,当下具足,更无法求”,每个人只需“实实落落地依着他(良知)去做”,那么封建道德规范的约

束作用就一笔勾销了,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这一套修养功夫就可以不要。承认人人都具良知,“满街都是圣人”,“尔那一点良知是自家的准则”,那么孔子以及六经的权威性就被动摇了。陆王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利益,必然要强调休养功夫,这就使他们在理论上陷于自相矛盾。良知的权威和圣人及经典权威的矛盾,“本体”和“功夫”的矛盾是心学理论的内在矛盾。在所谓“天泉证道”的时候,王畿已经触及这个要害,王阳明当时在理论上做了一些修补工作,但矛盾并未消除。这一矛盾导致后来王学的分裂,以王艮、王畿为代表的一派将主观唯心主义发挥到底,最终为道学所不容,“泰州之后,其人多能赤手缚龙蛇,传至颜山农、何心隐一派,遂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焉。”〔5〕正统派面对这一现象惊呼到:“诸公掀翻天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释氏一捧一喝,当机横行,放下柱仗,便如愚人一般,诸公赤身担当,无有放下时节。”〔5〕这正是心学体系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明代中叶以后,这种思想哺育出了一些有叛逆精神的思想家,例如李贽、汤显祖等,明清之际的黄宗羲也深受心学的影响。他们的进步思想与心学是有内在联系的,当然,这是王阳明所始料不及的。康有为最崇拜的正是王畿、王艮这一派,梁启超说:“龙溪、心斋一派,本来无一物之说也,如近溪所谓不屑凑泊为工夫,不依畔崖为胸次,是可谓禅宗之尽头语矣……吾师南海先生最崇拜心斋、近溪者以此。”〔4〕(p36)由此可知,心学理论体系中蕴含的对封建道学起破坏作用的一面受到了康有为的欣赏。

心学之所以具有反传统反束缚的色彩,在于它把自心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以“心即理”为理论出发点,认为真理是内心固有的,而圣贤之书只是起着印证的作用。王阳明说:“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君子之学唯求得其心”。他甚至认为看书不明白,只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这种以自心为认识的来源和真理的标准思想被康有为继承了。

康有为在认识来源问题上强调“自得”,他认为“人的灵明包含万有”〔4〕(p135),自心是个“无尽藏”,只要向内心追求,在心上用功,不断扩充本心,就可以掌握真理。因此他反对到书本中去寻找答案。他说:“泥一、二训诂文字求诗者”和“一、二文字经典以求孔子者”〔4〕(p116)。即拘泥于本本的人是不可能懂得孔子的真谛的,这样做只能是磨砖而作镜,蒸沙而欲成饭,南其辕而北其辙。只有从自己内心中发掘出来思想才是真理,他说:“自得者乃谓之闻道”〔4〕(p135-136)。他呼吁:“舍尽一切,专求本心,扫尽葛藤,荡涤薮泽”〔4〕(p136)。他

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