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新四区”发展战略的意见20100504

关于加快推进“新四区”发展战略的意见20100504
关于加快推进“新四区”发展战略的意见20100504

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文件

京朝发〔2010〕11号

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新四区”发展战略的意见

(2010年4月30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争当转变发展方式示范区、建设世界城市试验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和促进社会和谐模范区(以下简称“新四区”),实现朝阳区在更高层次上又好又快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推进“新四区”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

当前首都进入到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阶段,正在瞄准国际城市高端形态探索建设世界城市,这是奥运后朝阳发展面临的又一重大历史机遇。市委、市政府对朝阳区提出建设“新四区”的要求,是朝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全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新四区”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加快推进“新四区”发展战略是实现首都赋予朝阳功能定位的必然要求。作为主要发展指标位居前列、国际化特色日益凸显、农村城市化快速推进、和谐建设责任重大的城市功能拓展区,朝阳区在服务首都、完善功能、提升形象等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职责。“新四区”发展战略的提出,为朝阳发展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勇挑重担,积极融入首都发展大局主动发展、加快发展、探索新路。

加快推进“新四区”发展战略是破解制约朝阳发展瓶颈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朝阳区具备了谋求在更高层次上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深层次问题的制约,突出表现在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日益凸显的矛盾制约着城市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制约着城市功能提升,体制机制障碍、政策瓶颈制约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公共服务与群众需求的差距制约着社会和谐建设。“新四区”发展战略紧扣发展难题、突出发展关键、遵循发展规律,有助于朝阳在加快发展中解决问题,更好地凸显比较优势,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加快推进“新四区”发展战略是在更高层次上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五”以来,朝阳区围绕“三化四区”目标,紧抓绿隔、CBD、奥运三大机遇,在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社会和谐、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站在奥运后新的发展起点,朝阳区总结经验、把握规律、谋划未来,确定了“四个走在前列”和再创“三个新优势”的工作思路。“新四区”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再创新优势的目标,是抢占发展先机,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标准来谋划朝阳发展的

重要途径,必将有力地促进又好又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城市功能定位,举全区之力、集各方之智,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奋发有为、再创佳绩,创造核心竞争力、承载环境、文化文明的新优势,努力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示范区、建设世界城市试验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和促进社会和谐模范区,为首都建设世界城市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营造鼓励探索、创先争优的氛围,不断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在改进工作方法上取得新成效,在解决突出问题上创造新经验,为推动新一轮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深刻把握朝阳在首都发展中的定位,面向世界,瞄准高端,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文化文明、社会管理等方面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效。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协调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让“新四区”建

设成果惠及全区人民。

坚持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着眼“十二五”规划建设,增强前瞻性、系统性和指导性,全区统筹、全面动员,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和上下联动、分工负责的工作体系,确保“新四区”发展战略扎实有序推进。

三、争当转变发展方式示范区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更加注重均衡协调,更加注重自主创新,更加注重集约节约,着力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坚持高端发展。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巩固现代服务业主导地位,加快功能性产业培育,推进要素市场建设,构建符合世界城市水平的高端产业体系。强化总部经济功能,鼓励跨国公司及国内大企业在朝阳设立总部,增强区域的资源配置能力。加速国际金融机构主聚集区建设,吸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金融机构入驻。大力发展文化传媒产业,加快CBD ——定福庄传媒产业走廊建设,促进影视制作、版权交易、广告咨询等行业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新医药、新移动通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城市综合体、时尚消费聚集区、特色商业街发展,壮大物流、会展、旅游、体育等产业,建设首都国际商贸中心主承载区。

(二)促进均衡发展。坚持规划指导发展,全面完善城乡规划体系,继续深化功能区带动发展战略。全面加快六大功能区建设,推进

功能区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政策创新,着力提升CBD功能区的国际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充实、丰富品牌要素和重点项目,加快奥运功能区国家文化聚集区、电子城高新技术产业总部研发基地功能提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促进定福庄传媒文化产业区、垡头环渤海总部商务区、温榆河生态休闲产业区发展提速,构建六大功能区共同支撑的发展格局。加快“五轴三带”等产业通道建设,推进功能区之间互动连通、产业协作,挖掘各个功能区的产业、人文、生态等特色资源,整体提升区域发展品质。

(三)加强创新发展。优化创新环境,加强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的整合,推进知识、资本、文化和体制创新。大力促进文化创意集聚区建设,推动国际多元文化汇聚交流,提高区域引导文化创新和时尚的能力,形成知识创新的汇集地。积极推动新技术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金融、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新技术示范和应用的集聚地。加快国际国内知名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总部聚集,完善科技服务和技术交易服务,形成科技商务服务新优势。注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吸引更多的优秀创新人才服务区域发展,大力探索业务模式、商业模式创新。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深化国有资产管理等经济领域改革,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在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自主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加快完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扩大区域协作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京津唐和环渤海经济圈建设,在国际国内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经济合作。

(四)推进可持续发展。推进城乡人口规划、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空间规划“四规合一”,实现各项发展要素在各功能区域的合理配置,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坚持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加大土地整理挖潜和集约、节约利用,高效利用资源。加强人口服务管理,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与合理布局。强化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鼓励节水、节电、节能和绿色出行,推行垃圾减量和分类回收处理,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安全、高效、清洁的新能源、新技术,加强环境保护,全力打造绿色生产体系、绿色消费体系和绿色环境体系。

四、争当建设世界城市试验区

瞄准一流目标,进一步集聚国际化要素、丰富国际化内涵、彰显国际化优势,努力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建设新模式。

(一)构建国际化发展格局。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坚持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相衔接,坚持硬实力提升与软实力培育并重,大力推进全域国际化,在管理理念、服务标准、运行体系和人才素质等方面加快与国际接轨,全方位提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城市运行方面的国际功能,形成由CBD引领、多点支撑辐射、全区整体带动的国际化发展格局。推进CBD建设,创新工作模式,争取政策突破,全面加快核心区建设,同步推进东扩,提高国际金融、传媒和高端商务服务业的聚集度,着力吸引跨国公司、各类国际组织和国内大企业入驻,构建便捷、高效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建立完

善的配套设施、涉外服务管理和公共服务机制,努力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现代化高端商务区。深化奥运功能区的奥运成果利用,在充分展示奥林匹克文化的基础上,吸引国家级和世界一流的文化艺术展馆入驻,建设集体育赛事、会议展览和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功能区域,成为展示中国建设成就和文化艺术发展特色的窗口,成为首都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国际交往平台和标志性旅游地。

(二)聚集国际化发展要素。汇聚国际资源,发展完善开放型经济,提高国际资本、资源利用的深度和质量,促进国内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聚集;吸引各类国际组织和机构入驻,增进交流合作。活跃国际交往,发挥区位、场馆、会展、服务配套等优势,争取更多的高端会议展览活动和重大节庆活动落户朝阳,深化友城建设,在城市发展建设、经贸合作、文化、体育、青少年交流等领域务实合作、实现共赢。打造国际化人才高地,健全人才汇集、培养与使用机制,重点围绕复合型、创新型、领军型人才构建政策服务体系,为推动国际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培育国际品牌,深入挖掘城市底蕴,做好对朝阳发展实力、城市形象和环境氛围的整体宣传,加大对成熟商圈、特色消费区、专业集聚区和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对外推介力度,不断扩大区域特色品牌及节庆活动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强化国际化服务功能。加强城市建设,加快构建符合国际化标准的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网络,建设一批彰显中国特色、代表首都形象的标志性建筑和代表性设施,营造富有自然魅力和文化底蕴的城市景观。发展国际教育、医疗,开发整合国际教育培训资源,扶持

国际学校发展,探索多元化、市场化、高端化建设模式,合理布局与国际接轨的医疗保健机构,满足国际人士的服务需求。健全文化服务体系,营造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社会氛围,推动中外文化交流融合和文化多样性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健全外籍人口管理体系,切实规范涉外场所的管理运作,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服务。发展国际化社区,建设国际语言环境,参照国际标准和惯例开展社区管理服务,增进中外居民交往互助,建设和谐友爱的温馨家园。

五、争当推进城乡一体化先行区

以维护农民整体合法利益为核心,以提高农村产业水平、农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管理水平为着力点,努力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率先在全市基本实现农村城市化。

(一)全面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坚持以规划为龙头,紧抓绿化隔离地区政策调整和土地储备机遇,按照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的标准,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产业支撑、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制度创新、安全稳定、基层组织“六大体系”建设。坚持基础设施优先、安置房优先、产业发展优先、社会保障优先,“六位一体”推进农村土地储备工作,统筹推进城乡结合部建设。坚持城乡统筹,强化与功能区发展的对接,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功能和产业布局。深化政策研究,围绕解决农村城市化的突出问题,强化政策综合运用,确保各项工作持续顺利推进。加强工作创新,突破制约瓶颈,努力探索农村城市化的新思路、新模式。

(二)全力提升区域承载功能。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强化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人文建设等方面支撑,改善农村地区发展条件,整体提升发展品质。加快农村地区特别是东南部地区和薄弱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好农村产业与全区产业定位特别是功能区发展的对接,实现城乡产业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农村教育、卫生等事业均衡布局、水平提升,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城乡接轨,切实维护农民利益。深化农村地区人文建设,倡导文明生活理念,完善文化体育设施,引导农民加快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转变,提升文化文明水平。

(三)不断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发挥行政资源优势和公共资源效益,深入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按照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地区倾斜力度,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各乡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村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或集体资产处置工作,建立起乡级统筹的经济管理体制。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农村社区建设及管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管理和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育公益性社会组织,加快村级管理向社区管理过渡,加快农村管理体制向城市管理体制转型,提高农村地区社会管理水平。

六、争当促进社会和谐模范区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载体,不断提升城市文化文明和人民生活品质,在首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一)着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统筹改善民生,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城乡全覆盖;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危旧房改造,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公正的有效途径,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妥善处理好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中国籍居民与外国籍居民之间的关系。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大力支持社会慈善事业,改善困难群体生活。加强为老服务,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强化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积极探索流动人口在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与户籍人口享有同等待遇的途径。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建立健全维护司法公正的良性机制,有效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营造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加强社会管理,着力培育社会组织,加快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框架,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二)着力提升城市文化文明。全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巩固奥运、国庆筹办成果,实施“十大文明提升行动”,不断提升全区管

理文明、公共文明、文化文明和生态文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推动志愿服务组织化、体系化、社会化和专业化发展,探索新形势下公益事业发展新机制,广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加强科普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共树新风尚、共守新规范的和谐氛围。加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加快文体设施建设,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健全网络、优化布局,总结运用人文奥运“五进”工程和“十百千”品牌经验,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深化学习型城区建设,完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构筑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一体化的终身教育体系,构筑就业与再就业教育培训体系,构筑教育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卫生资源和体育资源整合体系,营造全社会学习的良好氛围。

(三)着力营造祥和宜居环境。深化基层平安建设,完善“一网两库三关”,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社会面立体化防控模式和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矛盾排查化解力度,全面提升维稳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绿化美化和环境整治,健全城市环境建设长效机制。高水平管理城市,完善城市运行保障体系,逐步建立符合朝阳特点的城市公共治理模式,推进城市管理社会化、常态化、精细化,加强城市应急管理、公共信息服务和安全生产监管,创造安全有序、舒适便捷的良好环境。

七、保障措施

“新四区”是着眼于“十二五”并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朝阳区经济

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全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新四区”发展战略扎实推进。

(一)突出党建统领,强化政治保障。坚持以党的建设为龙头,健全“新四区”建设的工作格局,广泛动员、凝聚力量。强化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宣传教育,以“新四区”发展战略进一步引导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深入践行“五个楷模”,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在推进“新四区”发展战略中示范带动、创先争优。强化作风建设,在“新四区”建设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始终保持狠抓落实的强大执行力,始终保持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良好状态。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充分运用“廉洁奥运”成功经验,加大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督,为“新四区”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二)突出社会参与,提高决策水平。深化“新四区”发展战略研究,健全区委、区政府定期调度和专题研究的决策机制。坚持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完善民意动态跟踪机制,完善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的信访维稳评估制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民主党派的作用,推进专家和专业机构辅助决策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加强前瞻性、整体性的研究,优化社会舆论监督环境,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加强对“新

四区”的社会宣传和舆论引导,努力提高社会各界的知晓率、参与率,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

(三)突出长效建设,确保统筹推进。由相关区领导牵头,相关单位负责,分别制定落实“新四区”行动计划,健全和完善工作推进的长效机制。加强与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上级支持,共同破解重点难点问题。各单位要把本意见的贯彻实施与常规性工作结合起来,研究确定推进“新四区”建设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制定具体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加强统筹、强化联动、形成合力、突出实效。区委、区政府要全程督促检查,确保“新四区”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

主题词:“新四区”发展战略意见

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办公室 2010年4月30日印发

(共印300份)

1

历年中国城镇化政策一览

历年中国城镇化政策一览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极大风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小岗村包产到户拉开了中国土地改革的序幕。 1979年9月28日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有计划地发展小城镇建设和加强城市对农村的支援。这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四个现代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必由之路。” 1980年的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又确定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方针”。 在1992年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趋向之后,农村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政府用政策引导农村的城镇化显得尤为重要。 1994年9月,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国家科委、农业部、民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政府引导城镇化的开端。 1995年4月,根据国务院原则同意的《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国家体改委、建设部、公安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财政部、农业部、民政部、国家土地局、国家统计局等联合发布《中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决定依靠地方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选择一批小城镇,进行综合改革试点。 1998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届四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小城镇建设,都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将小城镇建设提高到了“大战略”的高度。 2000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当前小城镇建设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005年胡锦涛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会议还着重强调,未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产业布局与环境资源相协调,而且“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工作抓实抓好”。 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2013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是本届政府的工作重点,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并特别强调要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也是降低城镇化的门槛。

[2020年](发展战略)非公经济成为安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精编

(发展战略)非公经济成为安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 支点

非公经济成为安徽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全省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创造税收、扩大投资需求、繁荣城乡消费市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等发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安徽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省份及中部部分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安徽省经济落后,主要缘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低。新形势下,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全省经济作出更大贡献,关键是要营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引导和管理。 一、安徽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安徽省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已占据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是当前安徽省加快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1、企业主体多元化,企业集团涌现。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进一步调整,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呈现多元化格局。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注册个体工商户112.5万家,实有资金201亿元;私营企业14.5万家,注册资金1876.5亿元;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275家,注册资金63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2637家,注册资金140.3亿美元。同时,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非公有制企业和企业集团脱颖而出。2007年底,全省186家企业集团中,私人及港澳台商控股企业集团达104家,占55.9%。其中,私人控股企业集团共

102家。 2、品牌和创新意识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通过创建品牌和科技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省非公有制企业拥有5件“中国驰名商标”、591件“省著名商标”和585件专利。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安徽省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领先技术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科大汛飞、美亚光电、安科生物等企业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知名度。以工业企业为例,200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非公有制企业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为9.6%,比国有企业高6.1个百分点;298家非公有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R&D活动的企业占52%,比上年提高9.3个百分点;共申请专利248项,比上年增长23.4%。 3、发展速度加快,增幅领先全省。近年来,全省各地紧紧抓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强化和落实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各项措施,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按可比价计算,2007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18.8%,增幅比GDP高4.9个百分点(见表1)。分经济成分看,个体私营经济、港澳台经济和外商经济增加值分别增长18.7%、22.2%和19.1%,增幅分别比GDP高4.8、8.3和5.2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12.7%,增幅比全省高9.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25%,比全省高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8%,比全省高0.6个百分点。随着安徽省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深入以及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港澳台和外商经济迅猛发展,成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为整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表1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及其对全省经济的贡献

(发展战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定的实施细则最全版

(发展战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定的实施细则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定》 实施细则 第壹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开发区科技发展局是执行《规定》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对《规定》进行解释说明、细则制定、实施推进。《规定》所涉及的各项扶持和资助的申请由科技发展局统壹受理、认定、审核,且将符合条件的申请上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开发区高指委)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开发区管委会),获得批准后协调落实,且对实施效果进行检查、考核和评价。 第三条政策兑现申请由科技发展局初审,财政局复核,如未超出政策规定且科技发展局和财政局意见壹致的,报分管科技的副主任批准;如突破政策规定或科技发展局和财政局意见不壹致的,报管委会主任批准。 第四条申请享受《规定》各项扶持和资助的企业、机构和个人(以下简称申请者),须事先经过开发区管委会的相关资格认定且按规定参加年检。未通过年检以及因故被取消资格称号的,将停止所有相关的扶持和资助。 第五条申请者须保证其所提供的全部申请资料是合法、真实、客观的。如申请者提供虚假文件和情况骗取资助扶持的,开发区管委会有权责令其退仍资助资金,且赔偿经济损失。该申请者三年内不得再享受《规定》中的任何扶持和资助。构成违法犯罪的,提交有关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条享受《规定》中各项优惠支持的申请者,须和开发区管委会签订资助合同,明确双方对于资助项目的权利和义务。如有违反,须承担相应责任。

第七条对于给予申请者的指定用途的扶持和资助,开发区科技发展局和财政局将定期或不定期对其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审计部门将依据相关法规进行审计。申请者有义务按照开发区科技发展局的要求及时上报相关情况,积极配合检查。如有拒绝配合检查或发现违反资金使用规定的,报开发区管委会批准后停止拨付资助且收回已拨付的资助金或仪器设备,该申请者三年内不得再享受《规定》中的任何扶持和资助。 第二章普惠扶持和资助政策 第八条《规定》第七条所称的“建设扶持”的额度依据如下因素确定:项目所属技术产业领域、项目的技术水平、项目投资额、用地面积、对开发区的预期贡献等。 建设扶持的额度,按如下方法计算: 建设扶持额度=(协议出让价格-P)*购地面积 其中,P=120-0.2r 上述公式中,r为企业的投资密度(r=注册资本/用地面积,单位为美元/平方米);如计算出P<50,则取P=50。 第九条企业项目建设用地的建筑容积率(建筑面积/拨地面积)必须不低于0.7;建设项目用地内严禁建造公寓、招待所等商业服务和娱乐设施,以及其他和生产无关的各种服务设施。 第十条企业和研发机构缴纳土地出让金后可向建设发展局提出建设扶持申请,建设发展局按规定时限核准后壹个月内支付(壹般建设项目壹次性支付,分期建设项目分期支付)。 第十一条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和机构给予房租补贴时,具体的补贴标准参照

浅议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本科毕业论文 中文题目:浅议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 所在专业工商管理 学号 姓名高先生 指导教师及职称 成绩

浅议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近些年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受到自身规模、技术水平及企业主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造成了企业的发展战略受到忽视,企业转型及扩大规模等较为困难的局面。因此,中小企业如何打破这种格局,是其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本文在阐述中小企业的涵义及作用的基础上,对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战略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找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战略规划

To discuss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China Abstract: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economy, has a pivotal role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however, by its scale, technical level and business owners the ability limitation of many factors, such as, neglected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 strategy,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 and expand more difficult situation. Therefore, SMEs how to break this pattern is a major reality facing it.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meaning and function of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briefly analyzes the existing challenge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of the problem, find out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Keywords:s 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strategy; strategic planning

新安县地区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新安县地区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 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100513 姓名 学号100513115 导师 2014年xx月xx日

摘要 新安县原是国家级贫困县,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近年来,该县因地制宜,走“兴工富县”之路,实现了从“国家级贫困县”向经济强县的跨越。但是在其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众多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对小城镇的发展经验,提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以人口集聚为主体,以物资开发、利用、生产为特点,以聚集效益为目的,是集政治、经济、物资为一体的有机实体[1]。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经验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对中国而言,在发展模式、城乡差距、收入水平的悬殊、形成城乡分离、"城乡二元化"结构。加之城乡发展在完成产业结构转变时,却未完成就业结构、空间结构和生存方式的转变。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80年代小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社会功能趋于完善,对周围社区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宏观布局方面有的地区形成比较合理的小城镇体系,一批明星城镇脱颖而出,为小城镇的发展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道路[2]。 但是,中国现有的小城镇绝大多数都是历史上自发形成的,虽有某种自然的合理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盲目。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较低,城镇经济功能低下;小城镇规划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布局分散,导致小城镇耕地锐减,人地矛盾突出;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建制镇数量太多,规模过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适应城镇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等(山东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2年11月13日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始终以两倍于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步伐高速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否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明晰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这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均衡道路;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道路;是以抑制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利益来支持城市发展,导致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非协调道路;是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而以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的非持续道路;是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而不是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科技拉动经济增长的非集约道路。 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于《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任主编,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这是继2009年之后专门研究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四部年度报告。 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非同步 投资与消费失衡: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数,尤其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达到9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了8.7个百分点;而同期的消费贡献率只有45.4%,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点数只有4.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40.6%,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也出现了负值。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发展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正常水平为30∶70,正常的下限是35∶65,但是我国的投资消费比接近1∶1。可见,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是我们重建设、轻消费、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 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如果按照三大产业投资水平来看,第二产业投资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向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倾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始终没有取得突破,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3.1%,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4%。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不高,发育仍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发展战略】关于促进新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

关于促进新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 新一代通信技术和新计算方法、模式的出现,催生了新信息技术应用和新信息产业的发展。新信息产业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优化环境巩固规模优势,以重大工程带动技术突破,以新的应用推动新信息产业发展,是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把新信息产业培育成为战略产业,特制定本政策。 一、发展现状 (一)现状。 1.信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一是规模和效益平稳较快增长。2009年,全省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11亿元,总量居全国第四位。软件业主营业务收入484亿元,增长25%。通信业务收入509亿元。新信息产业规模达2100亿元,占比29.1%。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软件中间件、集成电路设计、高端容错服务器、液晶电视LED(发光二极管)背光源和模组、碳化硅晶体材料及单晶生长炉、半导体发光器件及白光照明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实现新突破。手机、通信基站、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光电子、光伏电池、电子器件、软件外包服务等高端产业增幅都在20%以上,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全省拥有1个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5个国家级信息产业园、29个省级信息产业园,2个国家级软件园、11个省级软件园。以青岛为龙头,以胶东半岛和济南都市圈为基地,沿胶济铁路沿线铺开并向两翼拓展的信息产业带基本形成。三是技术创新和标准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全行业拥有国家创新型企业3个、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5个、国家和省级重点试验室8个、软件工程技术中心35个、集成电路设计中心8个,光电子和光伏工程中心14个、重点科技成果近4000项,申请专利 2.2万项,参与制订或修订国家标准62项。 2.信息网络发展能级稳步提升。近年来,我省通信业务总量、业务收入一直处于全国前列。截至2009年9月,全省固定电话总数为2381.9万户(含专网31万户),普及率为25.3%,居全国第三位;全省移动电话总数达到5025.9万户,同比增长11.2%,普及率达到5 3.4%,居全国第二位;以XDSL、LAN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宽带接入业务保持高速增长,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748.1万户,同比增长26%。 3.信息技术应用步伐继续加快。我省重点针对轻工、纺织、石化、机械、建材、冶金、煤炭、电力、医药等行业,围绕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控制、产品营销、企业管理、节能减排等环节,启动实施了“四个一百”工程,大力加强工业软件、应用电子、行业应用方案等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切实加快信息技术改造、电子商务、移动信息化、中小企业信息化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应用,信息化对企业效益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20%,初步形成了“点(企业)、线(行业)、面(区域)”的三级两化融合推进模式。 (二)发展形势。智慧地球、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概念、新技术的提出,使传统信息通信技术和产业发展格局正在被打破,美欧日韩等发达国家力争抢占发展制高点,给我国技术、产业和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全球科技创新必然带来新一轮的资源配置和分工调整,有利于推动我国新信息产业的加快发展和结构升级。 二、发展目标

调研报告:关于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思考与对策(二)

调研报告:关于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思考与 对策 调研报告:关于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思考与对策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现以XX市XX区XX镇为例,剖析乡村振兴的难点及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深刻认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农业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根本,经济发展如果没有农业产业的支撑,那将是空中楼阁。农业的发展不仅保障了生产生活的必要条件也保障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更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就业。XX在XX是农业大镇更是农业发展的重镇,有较多的农业龙头企业,如XX食品公司、XX家居公司、XX食品公司等,部分三产也为农业销售和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服务,如富春山居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勤旺生态农业公司等。 2.充分认识当前的短板和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质量总体偏低。XX镇缺乏全方位的立体农业项目,高科技农业项目不多,农业加工型企业档次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空间利用率不高、产出偏少。如:XX农场的猕猴桃基地,虽有XX特供企业仓库冠名,也开发了猕

猴桃酒、猕猴桃干等系列产品,但始终用原始的方法进行销售和加工,不仅产量低,也无法拓展产业链,套养的畜禽没有形成规范化的养殖,仅够附近销售,没有更多的办法拓展市场。二是转型升级速度偏慢。农业产业规模较小、能级较低、重点不够突出,难以支撑经济发展,带动增长的效应不明显,特别是水果支柱产业XX桃产品,XX村种植的桃树生命周期已到晚期,花期、果期均严重影响桃产量的稳定和质量的提高,更新问题日益突出,加之村民危机意识不强,桃产业已相当危险。同样的还有XX密梨、XX杨梅等。三是防疫意识有待增强。部分农业企业防疫意识不强,特别在养殖业中,对疫情防控不重视,认识不到位,工作不扎实,导致禽流感、非洲猪瘟、口蹄疫等疫病带来的损失较大。四是要素保障意识缺乏。缺乏合法用地的理念,部分大户急于求成,在用地保障方面缺乏意识,为减少审批程序、节约资金,擅自动工投产的现象屡见不鲜,一旦查实,整改被动,损失不小。五是美丽经济的理念不够深入,村级组织的服务意识、引入意识不强,镇级组织的几个农事活动虽然成功,但缺乏留住客商的资源和条件,仅仅赢得了面上的热闹。 3.积极抢抓乡村振兴发展新机遇 (1)抢抓农业发展新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同时,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实施积极的农业项目财政补助

论中国之小城镇建设

论中国之小城镇建设 内容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与对策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强化镇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我国小城镇类型多样,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发展战略和对策也各具特色。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整体现状,并从宏观角度挖掘我国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应对策略,以便于我国小城镇区划调整后的新一轮发展走向。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三农环境建设 正文 小城镇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为特征的地域系统.小城镇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又与大中城市关系密切,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十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加快小城镇建设,走符合十堰实际的城镇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目前,作为有战略意义的小城镇建设,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但是,

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必须对目前我国的小城镇现状具有正确的认识. 一、现状分析 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城镇化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城镇化水平以平均每年0.625%的速度递增,而1952-1977年均只提高0.2个百分点.1998年,我国共有小城镇45462个,其中建制镇19060个.另据1997年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截止到1996年底,全国共有建制镇16126个,镇区户数平均1221.1户,镇区人口平均4518. 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71.5人,镇区占地面积2.2平方公里.分地区看,东、中、西部地区的建制镇数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呈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三类地区分别拥有建制镇7479个、4682个和396 5个,分别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46.4%、29%和24.6%;从人口规模看,目前建制镇大多属于小规模之列.镇区人口在4000人(全国平均数为4518.6人)以下的镇达到10544个,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6 5%;中等规模的镇(镇区人口4000-10000人)4235个,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26%;镇区人口10000人以上镇1347个,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8.4%,这部分人口规模较大的建制镇虽然数量较少,但却拥有建制镇人口总数的36%和非农业人口总数的40%,属于经济实力最强、发展势头最猛的镇. 尽管经历了改革后的高速发展,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仍然大大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水平.1952-1978年,我国的人口城镇化率只

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docx

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第十二条自治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指导思想是: 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与优化,促进产业和人口的空间集聚,形成合理的、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城镇空间网络, 推进城镇化和城镇现代化进程。注重区域和城镇的合理、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资 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十三条自治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方针是: 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类指导、兼顾南北、强化重点。优化 乌鲁木齐的综合功能,强化乌鲁木齐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培育区域中心城市,有 重点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第十四条自治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战略目标是: 充分发挥自治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后发优势和资源优势,逐步建设成我国西部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政治稳定,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经济强区和具有一定国际意义的商贸 活动中心区域。逐步建立一个职能类型协调,规模等级和空间布局合理、城乡协调发展、 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城镇体系。 第十五条自治区城镇化发展道路是: 走以大中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及重点小城镇优先发展、注重城市功能的扩张和完善、集约化和内涵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使城镇成为各级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通过城镇 要素的聚集与扩散功能的充分发挥,带动城乡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北疆(指天山以北地区) 依靠城镇的集聚效应,走城乡协调发展的扩张型城镇化道路;南疆(指天山以南地区)强化 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走点轴开发的集中型城镇化道路。 第十六条自治区城镇化战略步骤是: 近期,新疆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是天山北坡经济带,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实质是以乌鲁木 齐市为核心,以吐 -乌-大高等级公路、乌 -奎高速公路和北疆铁路为发展轴的天山北坡城

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2013-11-4

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 2013/11/4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化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何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事关我国现代化事业成败的重大战略。由中国工程院和清华大学共同组织的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日前正式结题。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担任负责人,20多位院士、100多位专家参加。经过一年多的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该项目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性建议。这份报告也成为项目组就城镇化问题向中央提建议的重要依据之一。该报告包括1个综合报告和8个课题。 城镇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过程,也是新中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结果。随着当前国家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深入,如果顺势而为、妥善引导,城镇化将会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走得不好,现有的“城市病”将蔓延,影响现代化进程,无法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事关我国现代化事业成败的重大战略。 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不可持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持续发展,截至2012年底,城镇化率已达52.57%,城镇人口约7.2亿。中国正在从一个传统农业大国,转变为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基本持平的城市型国家。13亿人口大国的城镇化持续发展,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 但是,囿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城镇化多年所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已越来越突出。一是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化率统计指标高于实际的户籍非农业人口比重15个百分点左右,城镇人口中1/3的流动人口群体无法享受城镇待遇;农民工整体上技术能力缺乏,难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新生代农民工无务农意向,“不融入”或“半融入”的城市现象突出,成为提高消费、拉动内需的制约瓶颈和社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农村精英流失、农业现代化发展受限、农村空心化的现象日益显现。二是资源环境约束瓶颈突出,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区域性复合型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命题。现代化,主要是指世界自产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即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引起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以及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相应的深刻变革的历史过程。这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社会大生产的一般规则、管理方法是任何国家都必须遵循的,就是说搞现代化,必须借鉴和吸收世界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但是,由于所处的时代,各国的历史、文化基础、国情条件和内外环境的不同,各国现代化的方式和进程肯定会呈现出多模式的特点。中国的现代化,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从中国国情出发,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看不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原则区别,照搬硬套别国现代化的模式和经验,是注定要失败的。 在我国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事业,它肩负着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又要同时追赶世界新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双重任务。邓小平为我们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这是在深刻分析我国现实社会经济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和形成的。最早是1979年12月,邓小平在同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谈话中提出,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党的十二大确定了到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十三大进一步概括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十四大规定了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方针与政策。可见,“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有一个形成过程。 第一步战略目标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大,经过将近九年的努力,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前两年完成了翻一番的任务,基本实现了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的目标。 第二步战略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到2000年,人口控制到13亿以内,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步战略目标是中国21世纪的发展战略,到下一个世纪中叶,再翻两番,15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人均4 000美元,那时就是一个中等发达国家了。 “三步走”的战略体现了我们党和邓小平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现代化内涵的准确理解,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方面,它是革命胆略与实事求是精神的统一。三步走发展战略从战略指导思想的高度解决了我国经济建设中长期存在的急于求成的问题。第一步目标解决温饱,为我国现代化确定了切实的起点;第二步目标实现小康,找准了从温饱到现代化这个较长过程的中间阶段;最后要达到的目标是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过程将历时大约一百年。这样的部署充分考虑了中国国情以及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确定的目标既积极可靠,又留有余地,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它是发展国民经济与改善人民生活的统一。以往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比较注重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产值,对改善人民生活有所忽略。三步走发展战略既注重经济发展,又兼顾人民生活,特别是确立了从“温饱”过渡到“小康”最终达到“富裕”的目标序列,使人民每前进一步都能看到和得到实惠,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前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从1979年到200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由0.40382万亿元增加到20.94万亿元。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四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国家发展经济和抵御各种风险的物质技术基础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长远发展规划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规划 开发区, 规划, 发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规划(2000年―2010年)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21世纪初叶,将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重点实施的阶段,同时也是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跨越式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为确立未来10年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大开放、大开发和大发展的蓝图,根据《西安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纲要)》的部署,结合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西安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地位和机遇(一)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西安市主要的经济增长点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西安市为扩大对外开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设立的。经过几年的发展和积累,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和坚实的基础。截止1999年12月,开发区共引进合同项目192项,总投资115.2亿元人民币,合同外资7.18亿美元(其中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投资占60%),实际进资已经超过65亿元人民币,其中外资4.08亿美元。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亿多元,已使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水、电、气、热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达到“七通一平”条件,可基本满足各类项目建设的需要。目前入区项目开工113个,竣工投产项目68个,基本形成了以机电一体化、医药和生物工程、食品饮料以及新材料为主要行业和以高新科技产品为主导产品的工业结构。1999年,开发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55亿元,工业产值31亿元,工业增加值9亿元。在西安市历年经济工作目标考核中,经济

开发区始终名列前茅,不仅为西安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发挥了作为主要经济增长点的带动作用,同时也为开发区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中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二)实施西部大开发,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了历史性的大好机遇伴随着西部大开发这一战略决策的启动和实施,国家将会在政策、项目等方面向西部倾斜,还将会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对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这将从根本上改善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西安位于西部的门户,是西部大开发的第一阶梯和前沿阵地。而作为西安重要经济增长点的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因其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高效运作的管理机制,自然会在大开发的热潮中吸引更多的项目、资金和技术,并率先得到大发展。所以,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性机遇,审时度势,科学筹划,研究确立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来十年发展的基本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二、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西部大开发规划的总体指导思想和主要发展目标(一)总体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紧紧抓住西部大工业开发这一历史性机遇,以晋升国家级开发区为契机,坚持和发展“巢凤相成、滚动发展、高大名洋、求实创新”的建区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不断完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尤其是加大对国内外知名公司的招商力度,提高利用外资(包括外地资金)的水平和质量;加快企业的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使开发区的主导产业的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进一步增强;同时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提高区域服务和保障

当前我国小城镇发展问题与对策

当前我国小城镇发展问题与对策 摘要: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带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我国小城镇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并严重制约着小城镇自身的发展。小城镇的合理发展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是加速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前提和基础。解决好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科学规划小城镇的建设、改进和完善小城镇管理水平、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小城镇的保障制度等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小城镇;发展;问题;对策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农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小城镇建设的高潮。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因此,解决好小城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摆脱小城镇发展的束缚,使小城镇又好又快发展,不仅对丰富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指导全国小城镇发展和建设,推进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依照科学的方法,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可行的措施、更加扎实的方法,提出相应的对策,谋划新时期小城镇发展战略,以更好的促进我国小城镇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①。 一、我国小城镇发展现状与问题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条件和农村建设的总体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小城镇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升,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也遇到了发展中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国家促进小城镇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需要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313.7万个村庄,其中行政村56.3万个,1.8万个建制镇(不含县城关镇)和2.1万个乡集镇,村镇现在非农建设用地面积17.2万平方公里,小城镇建设用地3.16万平方公里。小城镇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直接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能力,直接影响农村地区10亿人的民生,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实现我国小城镇的持续发展,必须加快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 (一)规模较小,人口吸纳能力较弱 目前,全国中等大小的小城镇的35000人,只有非农业职工7874人。平均每镇乡镇人口7909人,82%的人口不足10000人之乡小城镇。由于规模小、整体素质小城镇的较低,大多数的小城镇,采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较差的乡镇企业、金融、信息、技术、及其他相关服务和低水平的生产要素市场开发不够,使小城 ①汪光焘,新时期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12月.1

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协调发展问题研究徐艳红3 21

产业发展与中小城镇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 在大中城市快速发展的时候,小城镇也应该跟上现代化发展的脚步。实现中小城镇的发展, 要把产业发展与其结合起来,协调可持续地共同发展。本文主要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在问题发现转变的过程应该采取何种措施的方法进行论述。着重讲述产业发展与中小城镇发展的关系及意义, 过去中小城镇发展的问题, 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改善其中的问题,从而实现产业发展与中小城镇建设的协调发展。 【关键字】: 产业发展、中小城镇发展、协调、经济 一、产业发展与中小城镇发展的关系及意义 产业是位于微观经济的细胞与宏观经济的单位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 ,它是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或组织的集合,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的总和。产业发展与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面临的发展问题等有密切的关系。产业发展体现创新、特色和区域一体化等理念。产业发展一般包括:产业发展现状和特征的分析、产业发展目标和发展定位、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和产业发展政策等。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要立足不同行业的总体发展态势,从更广阔的区域背景条件出发,搞清楚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特征。 城镇以城市为依托,以乡村为腹地,是城市与乡村连接的纽带,是城镇企业集约化的载体,是经济繁荣的源动力,对推动城镇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就业、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和人、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小城镇的发展关键在于繁荣中小城镇经济,合理引导城镇企业集聚、完善市场体系、发展产业化经营等与中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目前我国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应抓住机遇,适时引导中小城镇的健康发展。而产业发展与中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其意义非常深远。这种协调发展有利于解决现阶段城镇发展中的矛盾,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自身素质;有利于缓解内需,为整体产业与经济的长远发展拓展新的市场空间;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中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中小城镇建设对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和 发展过程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发展缺乏科学性总体发展缺乏科学性规划,缺乏适宜城镇特点发展原则性与标准化的指导,大多盲目照搬大中城市的模式。由于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原动力来自于农村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工业化的主力军——乡镇企业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农民自发的行为,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农村经济越发展,农民收入水平越提高,这种自发性就表现的越强烈。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总体指导原则不尽明确,缺少宏观协调规划,加之受行政区划和管理权限的影响,这种自发性在一定程度上和某些地方发展成为盲目性和随意性。 2.发展缺乏合理性发展缺乏约束,致使盲目发展、随意建设的现象十分严重,商业网点偏居一侧,信息不通,交通不便,城镇的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不利于吸引投资及发展多样化的产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运作方式与市场机制脱轨;不利于保护环境,人民的生活环境受到极 大破坏;不利于政府较好地发展其职能及监督作用。 因此,做好产业发展与中小城镇发展协调的工作尤为必要、尤其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