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梅雨潭》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学设计 梅雨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梅雨潭教学设计

《梅雨潭》教学设计
作者:河源中心校鲍文飙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梅雨潭的景色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体会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3、以读代讲,感知文章内涵。

4、感受梅雨潭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读中感受梅雨潭的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追随朱自清的脚步,欣赏梅雨潭的美。

(板题:梅雨潭)
二、明确观察点。

1、学生自由读文,找一找作者是在那两个地方观察梅雨瀑的?
2、生汇报。

三、品读描写近景中梅雨瀑的句子。

1、课件演示:远景中的瀑布图片。

2、提问:你有什么感受?
3、感悟远景中瀑布的美。

4、指导有感情朗读。

5多种形式读,读后评价。

四、品读描写近景中瀑布的句子。

1、学生练习自由的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有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多媒体课件,展示近景中的梅雨瀑图片。

4、指导朗读,评价。

5、配乐朗诵第三自然段。

五、了解梅雨亭。

1、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然后介绍梅雨亭,体会梅雨亭的奇妙、险峻的位置。

2、理清梅雨潭、梅雨亭、梅雨瀑三者的关系。

六、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体会描写方法。

七、总结全文。

四年级语文《梅雨潭》教学设计三篇

四年级语文《梅雨潭》教学设计三篇

四年级语文《梅雨潭》教学设计三篇四年级语文《梅雨潭》教学设计【篇一】诵读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2、感受梅雨潭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诵读重点:感受梅雨潭绿的美,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诵读过程设计导入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藉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2、这节课我们继续追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再次走进《梅雨潭》,欣赏梅雨潭撼人心魄的美,交流梅雨潭资料。

3、全文朗读(听录音、配音乐及画面)4、试背文章,了解主要内容。

孩子们自由背诵课文,教师巡视。

5、检查试背情况。

6、再背课文,感受梅雨潭的美丽,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

7、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明确观察顺序,找到描写梅雨瀑的句子。

(1)观看远景拍摄的梅雨瀑的图片,描述所看到的景象及你的感受。

(2)欣赏朱自清的描写。

小结:黑边儿,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顔色对比十分醒目,哗哗的水声仿佛感受到瀑布气势的磅磗,朱自清从声、形、色三个方面对远景中的瀑布的描写让我们如临其境。

带着愉快与惊喜的心情再读。

8、品读描写近景中梅雨瀑的句子9、欣赏朱自清的比喻手法的运用,读描写梅雨亭的句子,感受梅雨亭的独特10、理解作者的感悟,有感情朗读课文四年级语文《梅雨潭》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具体描绘的方法,感受梅雨潭独具特色的美;2、学习作者观察景物、描写景物的方法;(移步换景)3、体会文本优美的语言,积累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对梅雨亭、瀑、潭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2、体会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和用比喻词句具体描绘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对梅雨亭、瀑、潭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明晰目标1、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梅雨潭》,这节课我们继续追随朱自清的脚步,再次走进《梅雨潭》,欣赏梅雨潭的美景,品味作者优美的语言。

小学语文《梅雨潭》教案

小学语文《梅雨潭》教案

小学语文《梅雨潭》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作者对梅雨亭、瀑、潭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德育目标体会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和用比喻词句具体描绘的方法。

教学重点变换写景角度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决办法制作多媒体幻灯片,查找丰富的图片,给学生展示一个直观的清晰印象。

教学方法引导、点拨、讲解学生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幻灯片多媒体使用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到作者的观察点和观察顺序,直观地欣赏到梅雨潭的美。

学情分析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从而才能主动而愉快的学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对句练习,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先做个对句练习。

我说上句,你们按照对句的一般要求,对出下句。

师:碧玉妆成一树高(生:万条垂下绿丝绦)师:日出江花红胜火(生:春来江水绿如蓝)2、大家的对句中,都有一个什么字?二者的绿有区别吗?3、对,一个“绿”字就现出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江南春天。

贺知章、白居易、王安石都喜欢“绿”,朱自清更喜欢“绿”,朱自清笔下的“绿”,更是千娇百媚,风情万种。

这节课,我们就去梅雨潭和朱先生一起“惊诧”绿的丰韵!(板书课题)二、初读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遇到生字,用已掌握的方法识记字音、字形。

⑴要认的字中,侧重读准字音,要重点认记:“镶、踞、薄、绺、棱、倏”这几个字的字音⑵“翼”字比较复杂,要运用拆解式的记忆方法来识记,效果能够更好一些。

⑶“薄”是多音字,要讲清楚不同的读音和意义,使学生在以后遇到时能正确地读出来。

2.引入竞赛机制,比一比哪个同学课文读得最流利。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同学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1)第一段写梅雨潭形成的原因,作者在山边感知到的梅雨瀑的声形。

(2)第二段写梅雨亭。

(3)第三段是作者对梅雨瀑观察联想后,用比喻词句描绘出的一幅梅雨瀑的生动画面。

梅雨潭教学设计

梅雨潭教学设计

梅雨潭教学设计《梅雨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雨潭的美丽景色。

学生能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仿写、续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雨潭的美丽景色。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梅雨潭的喜爱之情,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句子等知识。

讲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结构、主题等。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如“作者是怎样描写梅雨潭的?”“作者为什么喜欢梅雨潭?”等。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梅雨潭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仿写法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练习。

通过仿写,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续写法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续写练习。

通过续写,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1. ◦ ◦ ◦2. ◦ ◦3. ◦ ◦ 1. ◦ ◦ 2. ◦ ◦ 1. ◦ ◦ 2. ◦ ◦ 3. ◦ ◦4. ◦ ◦5. ◦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梅雨潭的视频,让学生观察梅雨潭的美丽景色。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们觉得梅雨潭美吗?”等。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梅雨潭的文章,叫做《梅雨潭》。

”讲授新课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词语的读音。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语,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小学语文《梅雨潭》教案

小学语文《梅雨潭》教案

小学语文《梅雨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梅雨潭》。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3)了解梅雨潭的地理位置、景色特点以及与朱自清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互相交流等方法,深入了解课文背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环境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梅雨潭》。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3)了解梅雨潭的地理位置、景色特点以及与朱自清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绘的景色的理解和想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音乐播放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梅雨潭的美丽。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梅雨潭景色特点的理解和感受。

3. 任务驱动法:布置查找资料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深入了解课文背景。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梅雨潭》文本。

2. 梅雨潭风景图片。

3. 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4. 录音机、音响等播放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梅雨潭的风景音乐,让学生初步感受梅雨潭的美丽。

(2)展示梅雨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描述的景色特点。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梅雨潭》。

(2)教师辅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书写和运用。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内容,组内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探讨梅雨潭的景色特点。

5. 想象与创作(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文描述,创作一幅梅雨潭的风景画。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分享创作心得。

《梅雨潭教案》word版

《梅雨潭教案》word版

《梅雨潭教案》word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梅雨潭的自然特点和地理位置;(2)培养学生对梅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使学生掌握梅雨季节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2)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工具,提高学生直观感知的能力;(3)开展实地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2)培养学生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3)引导学生认识梅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应对梅雨季节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梅雨潭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点;2. 梅雨的形成原因及其气候特征;3. 梅雨对农业的影响;4. 梅雨季节的民间习俗;5. 梅雨天气的应对措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梅雨潭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点;梅雨的形成原因及其气候特征;梅雨对农业的影响;梅雨季节的民间习俗;梅雨天气的应对措施。

2. 教学难点:梅雨的形成原因及其气候特征。

四、教学方法:1. 查阅资料: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梅雨潭的地理位置、自然特点等;2.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对梅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3. 直观教学: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直观感知梅雨季节的气候特征;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梅雨潭,亲身感受梅雨季节的景象;5. 情景模拟:模拟梅雨天气,让学生学会应对梅雨天气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梅雨潭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梅雨的形成原因及其气候特征;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交流,共同分析梅雨对农业的影响;4. 课堂展示:各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学习成果;5.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梅雨季节的民间习俗和应对措施;6. 实战演练:组织学生进行梅雨天气的应对措施演练;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梅雨季节的重要性和应对方法;8.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实地考察,完成一份关于梅雨潭的调研报告。

梅雨潭教案

梅雨潭教案

《梅雨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3.感受梅雨潭、梅雨亭、梅雨瀑的美,感受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思想,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梅雨潭的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梅雨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梅雨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喜欢这个地方吗?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家的脚步,再次走进《梅雨潭》,领略那里的无限风光。

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拿出笔,画出你喜欢的优美语句。

二、精读品悟课文1、小组内练习有感情地读读画出的句子,轻声说出自己读句子的感受。

2、集体交流:(1)、“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感受——走到山边,便听见水声,说明水瀑布声音很大,“一带白而发亮的水”,“带”字说明了瀑布的形状像一条带子,形象地道出了瀑布的样子狭长而飘逸。

“白而发亮”说出了瀑布的颜色。

湿湿的黑边更加衬托出瀑布的洁白无瑕。

“镶”字可见瀑布的白而亮,与两条黑边儿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要了解梅雨潭,首先得认识梅雨瀑,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文字向我们介绍了远看瀑布的样子,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是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

”这一段是对梅雨亭的描写,梅雨亭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写梅雨亭呢?(因为梅雨亭正对着瀑布,不必仰头就可以看到片瀑布的全体,这里是最佳的观瀑地点,既可以见到瀑布,又可以看到梅雨潭)理解“踞”字的精妙之处:采用拟人手法,突出了梅雨亭所处位置的特点(上下空空,三面环山)这段用了什么修辞?(比喻)它好在哪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雨亭位于凌空岩石上的那种奇妙、险峻的姿态)(观看图片)我们不禁感叹造物主的神奇,梅雨亭的位置太特别和巧妙了。

教学设计3:梅雨潭

教学设计3:梅雨潭

《梅雨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作品优美形象语言的品味,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

2.学习融情于景,多角度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3.教授圈点批注的方法,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教授圈点批注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多角度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文朗读录音、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交流批注的心得体会交流中注意倾听学生对课文的原生感受,对有见地的批注要给予充分地肯定,对学生的创造性劳动给予相应地鼓励。

二、精读研讨1.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觉得梅雨潭飞花碎玉般的水花“更是杨花”,而不是一般人认为的“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是前人在命名“梅雨瀑”时搞错了,还是作者说得牵强?参考:杨花与梅花相比,当然更轻盈些。

为什么倏然入怀的水花如此的飘逸,没有梅花的略微滞重的质感呢?“据说”一词中又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含义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只需搜索一张当地的实景(见PPT首页),在图中你会发现,作者所在的梅雨亭离梅雨瀑是有一段距离的。

也就是如梅花般的水花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

真正能飘逸入怀的“杨花”也需要清风的吹送,因而只是“偶然有几点”罢了。

而就是这么偶然的几点被作者捕捉到了,这种善于把握“瞬间之美”的细腻洞察力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所以,“据说”一词里当包含的意思也就是在于暗示自己有着独到的发现;“据说”虽比“听说”更准确些,但还是不牢靠的。

由此得到启发。

欣赏风景也好,做学问也罢,最需要的就是要有独到感受,不人云亦云。

惟有这样也才会获得常人所难以获得的审美快感。

所以前人和作者都没有错,只是立足点“错”了(不同)。

2.作者是如何多角度的描写梅雨潭的绿,并借此抒发对生机勃勃的绿的倾慕和向往,表达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的?交流并明确:在第三段中,作者用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从不同角度对梅雨潭的涟漪以及绿的深度、状态、亮度、质地、色彩等加以表现,又综合使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梅雨潭醉人的绿和奇异的美,寄寓着作者的爱。

小学语文《梅雨潭》教案

小学语文《梅雨潭》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梅雨潭》。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梅雨潭”、“碧绿”、“点点”等。

(3)掌握课文中描述梅雨潭景色的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梅雨潭景色描绘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欣赏之情。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梅雨潭》。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掌握课文中描述梅雨潭景色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描述方法,进行创作和表达。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梅雨潭》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黑板和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梅雨潭的景色。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梅雨潭的了解和印象。

2. 阅读理解:(1)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生词和短语的发音和意义。

(2)讨论课文中的描述方法和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3. 词汇学习:(1)列出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引导学生学习和记忆。

(2)通过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生词和短语。

4. 创作与表达:(1)分组让学生合作创作一篇以梅雨潭为题材的小短文。

(2)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述方法和词语,进行创作和表达。

五、作业布置:1. 背诵课文《梅雨潭》。

2. 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生词和短语的学习。

3. 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和展示。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小组合作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2.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发音的准确性和表达的自然性。

3. 创作与表达:评估学生的小组合作创作,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造力的发展。

小学四年级语文《梅雨潭》精品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梅雨潭》精品教案

教案一:梅雨潭的美透视潭水中的自然生态【教学目标】1.了解梅雨潭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理解梅雨潭的自然生态;3.学会用简单的写作方式,描述梅雨潭的美。

【教学重点】1.了解梅雨潭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2.通过观察、思考和描述,感受梅雨潭的美。

【教学难点】1.理解梅雨潭的自然生态;2.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写梅雨潭的美。

【教学准备】教师:地图、图片、梅雨潭的实地考察记录。

学生:笔记本、铅笔。

【教学过程】一、引入(约15分钟)1.呈现梅雨潭的地图,让学生找到梅雨潭的位置;2.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思考梅雨潭的特点和美景;3.与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关注梅雨潭的自然生态。

二、探究(约30分钟)1.分小组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梅雨潭的水、浮萍、莲藕、鱼等自然景观;2.让学生回到教室,向全班汇报所观察到的景观,共同探讨梅雨潭的自然生态;3.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归纳出关于梅雨潭的特点。

三、展示(约20分钟)1.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地考察和讨论内容,用简单的句子描述梅雨潭的美;2.学生自由发挥,进行小组展示,并互相评价。

四、拓展(约15分钟)1.向学生展示一段描述梅雨潭的优美诗句或文章片段;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或作家对梅雨潭的感受和表达方式;3.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写一段关于梅雨潭的短文。

五、总结(约10分钟)1.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习的重点和难点;2.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

【教学延伸】1.学生可自主进行更多的实地考察,了解梅雨潭的更多自然景观;2.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梅雨潭的历史和文化。

教案二:揭开梅雨潭的神秘面纱探究其中的传说与美【教学目标】1.了解梅雨潭的地理背景和特点;2.了解梅雨潭的传说和文化内涵;3.学会用适当的词语和句子,描述梅雨潭的美。

【教学重点】1.了解梅雨潭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通过学习梅雨潭的传说和文化,感受梅雨潭的美。

【教学难点】1.理解梅雨潭的文化内涵;2.学会用适当的语言描写梅雨潭的美。

梅雨潭教学设计

梅雨潭教学设计

梅雨潭教学设计《梅雨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梅雨潭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和特点。

学生能够掌握梅雨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授、讨论、阅读、写作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课外阅读和写作练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梅雨潭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和特点。

梅雨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梅雨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梅雨潭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和特点。

讲解梅雨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梅雨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梅雨潭的相关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4. 写作法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作文互评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梅雨潭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提问学生对梅雨潭的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 讲授新课讲解梅雨潭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梅雨潭的基本情况。

讲解梅雨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掌握梅雨潭的描写技巧。

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让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梅雨潭》教案

小学语文《梅雨潭》教案

小学语文《梅雨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梅雨潭》。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梅雨”、“潭水”、“涟漪”等。

(3)掌握课文中描述梅雨潭景色的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2)通过模仿和创作,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阅读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背诵:(1)全班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个别学生背诵课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

2. 生词和短语学习:(1)教师讲解生词和短语的含义和用法。

(2)学生进行词汇练习,如填空、造句等。

3. 课文内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述方法和技巧。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教学步骤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梅雨潭》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课文朗读和背诵:(1)全班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个别学生背诵课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

3. 生词和短语学习:(1)教师讲解生词和短语的含义和用法。

(2)学生进行词汇练习,如填空、造句等。

4. 课文内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述方法和技巧。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是否积极朗读、讨论和分享。

2. 生词和短语掌握情况:检查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程度,如填空、造句等练习的正确性。

3. 课文理解和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如课文分析的准确性和观点的阐述。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梅雨潭》的文本。

2. 生词和短语的讲解和练习材料。

3. 课文分析的指导和讨论问题。

4. 朗读和背诵的录音或视频材料。

四年.梅雨潭.格式教案新部编本

四年.梅雨潭.格式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梅雨潭》教学设计高家牟永臣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理清课文脉络,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总节月日月日教学目标:1、2。

重、难点:识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情境识字、合作交流。

教学设计(评价方式写提问、板演、观察、听写、测试等;学习方式:集体学习写1、合作学习写2、个别学习写3)教学过程:第二节总节月日月日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对梅雨亭、瀑、潭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3、体会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和用比喻词句具体描绘的方法。

4、在学习课文的过称中,感受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对梅雨亭、瀑、潭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2、体会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和用比喻词句具体描绘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对梅雨亭、瀑、潭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教学方法:情境法、合作交流。

教学设计(评价方式写提问、板演、观察、听写、测试等;学习方式:集体学习写1、合作学习写2、个别学习写3)表达《绿色记事本》教学设计高家牟永臣总节月日月日教学目标:1.通过理解“绿色记事本”所写的周一到周五的事,理解作者的用意。

2.能了解关于环保的有关知识并树立环保意识,付诸行动。

3、在与同学的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清晰、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绿色记事本”所写的周一到周五的事,理解作者的用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清晰、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小黑板师生查找的相关资料。

小学语文《梅雨潭》教案

小学语文《梅雨潭》教案

小学语文《梅雨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梅雨潭》。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梅雨”、“潭水”、“翠绿”等。

(3)掌握课文中描述梅雨潭景色的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2)通过模仿和创作,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爱护之情。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梅雨潭》。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掌握课文中描述梅雨潭景色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描述梅雨潭景色的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梅雨潭》。

2.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梅雨潭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引导学生思考梅雨潭的特点和美丽之处。

2. 阅读理解:(1)分组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 生词学习:(1)教师讲解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2)学生进行词汇练习,巩固记忆。

4. 景色描述:(1)学生模仿课文的描述方法,用语言描绘自己熟悉的自然景色。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交流和讨论。

5. 创作练习:(1)学生根据自己对梅雨潭的理解和想象,进行创作练习。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交流和讨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如朗读、讨论等。

2. 生词掌握情况: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生词和短语。

3. 景色描述能力:学生是否能够用语言描绘出美丽的自然景色。

4. 创作能力:学生是否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创作出有创意的作品。

六、教学延伸1. 课下作业:(1)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课文《梅雨潭》的内容。

长春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9.梅雨潭(优秀教案 教学设计)1

长春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9.梅雨潭(优秀教案 教学设计)1

《梅雨潭》教案教材分析这篇课文,全文共三段。

第一段写梅雨潭形成的原因,作者在山边感知到的梅雨瀑的声形。

第二段写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是作者看潭观瀑的地方,但是,对亭的记叙描写“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却绝非作者在亭内所能观察得到的,弄清这一点,对发展儿童理解空间时间和知觉能力,更好地了解观察点、观察顺序和梅雨亭、瀑、潭的位置关系,进一步掌握观察方法是颇为重要的。

第三段是作者对梅雨瀑观察联想后,用比喻词句描绘出的一幅梅雨瀑的生动画面。

“动”在这里十分关键,没有“急剧的撞击”就没有“飞花碎玉”,也就没有“梅雨潭”之名了。

然而,文字的描述具有抽象性,插图也是静止的,必须通过再造想象,才能在头脑里形成这动态美景的形象,从而深入领会文意,感受自然美,和作者爱祖国山河的情感激起共鸣。

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对梅雨亭、瀑、潭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4.体会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和用比喻词句具体描绘的方法。

教学建议(一)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挂图、多媒体课件等。

(二)教学过程1.识字与写字这篇文章中需要认识的字有很多,而且这些字的字形又都比较烦琐,认识起来并不容易,在教学中要把这些字融入到课文当中,通过反复地在课文出现来认读,效果会更好一些。

要认的字中,侧重读准字音,要重点认记:“镶、踞、薄、绺、棱、倏”这几个字的字音,只要在读文时反复强调即可。

“呈”“撞”是翘舌音,“碎”是平舌音,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读准;“潭”“低”“踞”“幅”“棱”等都是形声字,在指导学生写的时候,要注意讲清形声字的组字方法,便于学生以后运用;“翼”字比较复杂,要运用拆解式的记忆方法来识记,效果能够更好一些。

“薄”是多音字,要讲清楚不同的读音和意义,使学生在以后遇到时能正确地读出来。

2.朗读指导课文的语言自然流畅,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朗读。

【优质】语文长春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梅雨潭》第1课时优质课教学设计

【优质】语文长春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梅雨潭》第1课时优质课教学设计

《梅雨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梅雨潭》第八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选自散文大家朱自清的《绿》。

这篇课文,全文共三段。

第一段写梅雨潭形成的原因,作者在山边感知到的梅雨瀑的声形。

第二段写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是作者看潭观瀑的地方,但是,对亭的记叙描写“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却绝非作者在亭内所能观察得到的,弄清这一点,对发展儿童理解空间时间和知觉能力,更好地了解观察点、观察顺序和梅雨亭、瀑、潭的位置关系,进一步掌握观察方法是颇为重要的。

第三段是作者对梅雨瀑观察联想后,用比喻词句描绘出的一幅梅雨瀑的生动画面。

“动”在这里十分关键,没有“急剧的撞击”就没有“飞花碎玉”,也就没有“梅雨潭”之名了。

然而,文字的描述具有抽象性,插图也是静止的,必须通过再造想象,才能在头脑里形成这动态美景的形象,从而深入领会文意,感受自然美,和作者爱祖国山河的情感激起共鸣。

[学情分析]利用直观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讲解外,还应该适时地、恰到好处地使用挂图、课件、模型、实物等教学物段,使之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器官,变单项刺激为多项刺激。

这样,学生的学习情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梅雨潭》时,利用挂图、课件,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想象,然后要求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描写瀑布的课文,并以今天看到的瀑布作比较,看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得出了梅雨潭的特点,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课文,教学效果良好。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要求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梅雨潭、梅雨瀑、梅雨亭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作者对梅雨亭、瀑、潭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难点:理解文中一些字词的含义,如:“踞”“浮”等,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小学语文《梅雨潭》教案

小学语文《梅雨潭》教案

小学语文《梅雨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梅雨潭》。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3)了解梅雨潭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与梅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梅雨潭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梅雨潭》。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了解梅雨潭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与梅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梅雨潭景色描绘的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梅雨潭》的幻灯片或多媒体课件。

(2)梅雨潭的相关图片或视频。

(3)生字词卡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梅雨潭》。

(2)查阅有关梅雨潭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梅雨潭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查阅的梅雨潭资料。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默读课文,感受课文描绘的梅雨潭景色。

(2)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正确书写和理解。

3. 理解课文:(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梅雨潭的景色。

(2)讨论梅雨潭与梅雨的关系。

4. 拓展练习:(1)开展小组讨论,讨论如何保护梅雨潭的环境。

(2)邀请学生分享讨论成果。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梅雨潭》。

(2)背诵课文《梅雨潭》。

(3)书写生字词。

2. 拓展作业:(1)调查家乡的梅雨现象,了解其特点和影响。

(2)结合课文内容,创作一幅梅雨潭的画。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梅雨潭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梅雨潭》教案

小学语文《梅雨潭》教案

小学语文《梅雨潭》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梅雨潭》的基本内容,了解梅雨潭的自然景观。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提高朗读水平。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培养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

学生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梅雨潭的美丽和神秘,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梅雨潭》的主要内容介绍梅雨潭的自然景观特点课文中所描绘的梅雨潭的美丽和神秘氛围2.2 课文的结构分析课文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部分的内容分析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课文《梅雨潭》的基本内容理解和掌握课文的朗读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3.2 教学难点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教学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

讨论法: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展示梅雨潭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使用课文朗读软件,帮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和讨论的表现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学生的朗读水平来评估学生的阅读能力。

5.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来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通过学生的作文来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梅雨潭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对梅雨潭产生兴趣和好奇。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梅雨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2 朗读课文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和评价,纠正发音和朗读习惯。

6.3 阅读理解学生分组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四年.梅雨潭.格式教案

四年.梅雨潭.格式教案

《梅雨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理清课文脉络,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总节月日月日教学目标:1、2。

重、难点:识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情境识字、合作交流。

教学设计(评价方式写提问、板演、观察、听写、测试等;学习方式:集体学习写1、合作学习写2、个别学习写3)教学过程:第二节总节月日月日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对梅雨亭、瀑、潭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3、体会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和用比喻词句具体描绘的方法。

4、在学习课文的过称中,感受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对梅雨亭、瀑、潭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2、体会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和用比喻词句具体描绘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对梅雨亭、瀑、潭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教学方法:情境法、合作交流。

教学设计(评价方式写提问、板演、观察、听写、测试等;学习方式:集体学习写1、合作学习写2、个别学习写3)表达《绿色记事本》教学设计高家牟永臣总节月日月日教学目标:1.通过理解“绿色记事本”所写的周一到周五的事,理解作者的用意。

2.能了解关于环保的有关知识并树立环保意识,付诸行动。

3、在与同学的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清晰、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绿色记事本”所写的周一到周五的事,理解作者的用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清晰、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小黑板师生查找的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评价方式写提问、板演、观察、听写、测试等;学习方式:集体学习写1、合作学习写2、个别学习写3)综合:《感受家乡》教学设计高家牟永臣总节月日月日教学目标:1、学会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捕捉研究素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梅雨潭》教学设

教学目标: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具体描绘的方法,感受梅雨潭独具特色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景物、描写景物的方法;(移步换景)
3、体会文本优美的语言,积累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追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再次走进“梅雨潭”,(板书课题)齐读。

二、品读课文:
、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作者是在哪些地方进行观察的呢?我们一同来回顾课文,指名分段读文。

学生听读回答问题。

(板书:梅雨瀑、山边、梅雨亭)
2、作者在山边看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生边听边想: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预设:①介绍了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②我知道了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

小结:这一段的前两句话告诉我们梅雨潭与梅雨瀑的关系及梅雨瀑的位置。

③我还知道了作者“走到山边,便听到„„呈现于眼前了。

”(出示句子)走到山边,便听到„„呈现于眼前了。

仔细读读这句话,梅雨瀑给你的印象是什么?(白而发亮)
小结:由于这里温度大,岩石上布满了暗绿色的青苔,远远看去,暗黑的岩壁与洁白的瀑布形成鲜明对比,瀑布显得尤为白而发亮。

瀑布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有气势,长)
引导理解“带”这个词,“带子”有什么特点?(长、细、易飘动),“一带”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瀑布狭长飘逸的动态之美。

如果此时,你就站在山边,望着这洁白鲜亮,流动飞泻的瀑布,你最想做什么?把你们的这种感受送到文字中读一读,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3、过渡语:这白而发亮,灵动飘逸的梅雨瀑深深吸引着我们,我们不由得想看看它的全貌,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梅雨亭更好的观赏梅雨瀑。

自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①介绍了梅雨亭正对着梅雨瀑,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②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岩石上。

(出示句子)“这个亭距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浮在天宇中一般”这句话是什么描写方法?你能用动作做做展翅的雄鹰的样子吗?梅雨亭的样子是不是像你们做的那样呢?我们一起看一看(出示梅雨亭图片),再读这句话,边读边想象梅雨亭的样子。

指导朗读这句话。

过渡语:坐在亭中,望着三面青山,会有一种怎样的感觉?(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


小结:身处这悬浮半空的亭中,眼望那飞泻而下的瀑布,我们仿佛成了这亭的一部分,这水的一分子,这美妙的自然之景怎能不让人心动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心动的感觉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4、过渡语:读了作者对梅雨亭的描写,我们不仅赞叹造物主的神奇,同时也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传神的描写而叫绝,但更令人称奇的还是作者近看梅雨瀑的描写,现在,就让我们快快走进第三自然段,去细细观赏梅雨瀑吧!自由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①边读边用笔画出你认为最美的地方。

②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语言。

重点感受:“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儿,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从“冲、扯”中,你感受到瀑布什么特点?(水流急,下落迅猛);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气势。

引导:“作急剧的撞击,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感受“飞花碎玉”“晶莹而多芒”的美。

通过图片,让学生直观感知“白梅”的形态,进而感受水花飘落的动态美。

指导学生读出这种美的感觉。

引导:看到这飞溅的瀑布,作者有怎样的感受呢?(引读最后两句话)抓住“送、钻”两个动词,体会水花飞溅时的可爱和作者对梅雨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③这美丽、迷人的瀑布,你们想不想见一见?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起去领略那神奇的梅雨瀑吧!(配乐朗读最后一段,引导学生通过再造想象来进一步感受梅雨瀑的美)三、总结升华: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一同欣赏了梅雨潭的绮丽风光,那悬浮的亭子,飞溅的瀑布,一泓静而深的潭水,已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那么回顾这节课,除了诗情画意般的美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还有哪些收获?
预设:收获了作者优美的语言。

小结:是啊!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着意描写,层层渲染,把梅雨亭、梅雨瀑描写得神形兼备,妙趣横生。

这种细腻准确的描写方法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预设:收获了写作方法(观察顺序)
小结:作者从山边远看瀑布的样子到走近梅雨亭近看瀑布,这种以地点转换的方式描写景物的方法,我们称之为“移步换景”法,这样描写,使则显得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2、题目为“梅雨潭”,可内容却重点介绍了梅雨亭和梅雨瀑?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篇课文是节选自朱自清的散文《绿》,原文中,的确是以梅雨潭为主的,课后有时间,大家可以读一读原文。

板书设计:



移步换景
山边(远看)
梅雨亭(近看)
一带↘


几绺儿

飞花碎玉
白亮



晶莹多芒
白梅、微雨
喜爱、赞美
教学反思:
《梅雨潭》是选自朱自清的散文《绿》。

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传神。

文中运用大量的比喻句形象地描绘出梅雨瀑狭长飘逸、水花飞溅的动态之美。

教学中,我力求通过优美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进行再造想象,感受梅雨瀑的秀美。

但是,由于太过注重引导学生抓词抓句去感悟,反而破坏了文本的整体美,学生独立阅读品味的时间不多,对文本的悟读少了,学生变得沉默了,课堂成了教师在唱独角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
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达到阅读教学的这一理想境界,我还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吃透教材,关注学情,合理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接触言语,让学生欢悦地、投入地、感性地走进文本,在潺潺流动的语言文字中进行体验,有所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