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论述 姚宗勋
意拳平步浑元桩精解

意拳平步浑元桩精解意拳2012-05-19 10:16:55| 分类:养生桩文集三| 标签:意拳养生桩浑元桩健身方法站桩功|字号订阅意拳平步浑元桩精解2007-12-30 19:09 求得浑元力的桩法,故名浑元桩。
浑元桩是一切桩法的基础。
所以我们在叙述的时候,尽可能的详细一些。
(一)平行步浑元桩的基本外形首先要凝神定意,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脚尖稍外分呈外八字形,膝关节微弯曲,胯部微收臀部似坐非坐,小腹应常圆,胸间微含蓄,两手在胸前呈抱球状,手心向内,两手间距两拳左右。
肩撑肘横,力贯掌心。
头直目正,颌下若夹一乒乓球,腋下若能容球,顶心如有细绳吊系。
以上就是平行步浑元桩的基本外形。
(二)平行步浑元桩的意念前文已述,区别健身与技击在于意念活动的不同。
如果是练养生,只要想着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在做休息式的运动就可以了。
如果是练技击,则要求在摆好姿势以后,首先要增加心理训练的内容:将精神放大,设想自己站在一望无垠的大地上顶天立地“欲与天公试比高”,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伟气概。
然后再逐步调整检查,身体各部位的具体技术要求。
达到精神与肢体的高度统一。
在调整了身体的外形以后,开始注重意念活动,即精神假借。
这是桩法的核心内容:先设想整体环抱着一棵大树(不是真正意义的大树,而是符合我们的想象,能与我们的手臂、胸部、腹部、以及下肢各身体部位都能吻合的,想像中的大树),当然真的大树,不可能长成我们要求的这样。
随之再设想,两手和双臂乃至全身抱着这棵树分别做向上拔、向下栽、往里挤压、往外扒、往前推、往后拉以及摇晃等等。
特别要强调的是:意念假借用意不用力,动作越小越慢越好,意念中虽然不能将大树引动,但似乎有随我意之支配,而微微颤动之感觉。
能有那么点意思就够了。
要注意凡想像中与树接触的身体部位,胸腹、大小腿等处,皆有应和两臂微动之意。
待这种意念活动,有了初步的感觉以后,进一步就要打乱意念的顺序:在想把树刚提起来就往前一推、或者刚把树栽下去,又横向把他的皮扒开、亦或刚合上又往后拉、刚往起拔又摇晃它等等。
《中国实战拳学---意拳》-----姚宗勋

《中国实战拳学---意拳》-----姚宗勋姚先生的这本书堪称意拳的经典之作,只是出得早,很多人买不到,发这里供大家看看。
意拳简介意拳又名“大成拳”意拳为一代拳学宗师王芗斋所创(1920)。
王芗斋于清光绪年间就学于形意拳名师郭云深、克承教得所传。
后遍游长江南北诸省,所遇名家甚多,切磋交流,以武会友,于二十年代中期综合各家所长,弃者弃;立者立;去伪存真;去芜存菁,针对崇尚花拳绣腿,左一招,右一式的片面性,为了道破其非,阐明拳学真谛而创“意拳”。
名之意拳强调“意”在拳术训练过程中的重要作。
意拳主要由站桩、试力(包括试声)走步、发力、推手、散手等训练所组成。
重健身和技击两个方面。
站桩为意拳的基本功,由于锻炼的目的不同,所以站桩功分为健身桩与技击桩(源名浑元桩)两种。
健身桩在锻炼中强调精神训练和意念诱导统帅周身同时进行,要求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自然,使身体各部平均发展,侧重健身,故名健身桩。
意拳健身桩简单易学,而且有可获得明显的健身祛病的良效。
可以说在运动中休息,在休息中运动。
意拳健身桩以现代医学为根据,主张顺其自然,并无周天循环,外气发动及周身冒光之说,且无流弊发生之虞,更不用防偏纠差之举,这已被实践所证明浑元桩是学忌技击的基本功。
在健身桩的基础上,运用意念活动使全身建立“争力”进而使身体与外界建立“争力”名之“浑元力”(传统名称,意思是指上、下、前后、左、右的意力达到平衡均整的状态)求得浑元力的桩法名之浑元桩。
健身桩与技击桩在锻炼时要求上有所不同,但内在是有联系的。
若仅为健身祛病可不必练浑元桩对增强人的体质也起很大作用。
因此这两种桩法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在意拳的全部训练过程中,始终强调意念诱导以意统帅周身,要求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周身放松,使肢体各部连成一个整体,进而运用精神假借,使全身处处建立“争力”就是浑元力。
“试力”是站桩在空间的延伸,体验在站桩中所培养的浑元力,在肢体有移动的情况下,是否仍然能够匀整得力和运用自如。
意拳的撑抱桩和浑元桩

意拳的撑抱桩和浑元桩前面我们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托抱桩、开合试力和摩擦步,读者只要按其基本要领及具体练习方法和步骤,坚持有日,相信会取得一定的锻炼效果。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练习撑抱桩和浑元桩。
撑抱桩是健身桩中的一个桩法,浑元桩是形意拳时期的叫法,现在又叫技击桩,它包括许多桩法。
为了方便和易于区别起见,我们不妨把健身桩中的撑抱桩叫平步撑抱桩,浑元桩中的撑抱桩叫三体撑抱桩。
首先介绍平步撑抱桩,具体站桩方法是:两脚平行分开与肩等宽或比肩稍宽,自然站立,腿微曲,两手向上抬起与肩平或微低或微高于肩,总之在高不过眉、低不过胸的范围内即可,距离胸部约尺许,臂半圆,腋半虚,手心向内,如抱球状,手指分开而微屈,两手相距约两、三拳。
站桩时对身体其它部位的要求均与前文中的托抱桩相同。
设想双手及手臂环抱着一个极薄的与我们姿式吻合的气球,抱紧了球就要瘪,力大了球就要爆,抱松了球要动,甚至滑走脱落。
锻炼时只许意想,不要用力去作。
平步撑抱桩的手臂抬高至胸前,比站托抱桩要吃力得多,且因初练时手臂支撑力量比较弱,肩部的肌肉群该紧的紧,不该紧的也紧起来,很容易僵而不易放松。
我们的意念也会时有时断,所以这时的意念活动也就不能过多、过大、过重,否则肩部就更加趋于僵死。
当平步撑抱桩基本定型而有初步的体认阻力感后,我们可以改变意念活动。
设想整体在水中环抱着一个长气球,球的下端与地面相接,不单是两手及手臂环抱,胸腹、大小腿等处也都向里接触这个气球。
在此基础上,可配合做向前挤抱气球的意念活动,一挤即止,切不可将汽球挤瘪了,总之有这么一点意思就行,认真体会身体与水的阻力、手臂与气球、腿部与气球的感觉。
锻炼数日自会体会到整体与外界上下、前后、左右的阻力感觉。
在上述锻炼有了相当的体认功夫后,我们再进一步改变意念活动:设想整体环抱的不是气球,而是一棵参天大树,同样不单是两手及手臂环抱,胸腹、大小腿等处,就连我们的头部都向里接触这棵大树。
设想环抱着这棵大树做往上拔、向下栽,往前推、向后拉,往外扒开、向里挤合等等动作,仍然要求是用意不用力,动作越慢越小越好,初练时允许出一点形,但要切记,随着锻炼体认功夫的提高要逐步不再出形,而是内动,一想即止,一止即想,不断揣摩意中力。
意拳发展与姚宗勋

意拳发展与姚宗勋姚宗勋先生(1917-1985年)当代著名武术家,原任北京市武协顾问,北京市意拳研究会会长,是意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的衣钵传人。
姚先生得王先生的拳道真髓,积数十年实战经验,博采中外拳学之所长,参以现代科学之研究,使意拳不断创新,日臻完善,在意拳发展史和中国武术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姚先生克承师教,以发展祖国拳学为已任,一生于个人生计无所萦怀,致毕生精力于拳学研究,锲而不舍。
十年浩劫中,先生迫迁京郊昌平,荒村牧马,却未坠其宏志。
姚先生虽身怀绝技,并未独自珍藏,时刻为祖国武术瑰宝能否发扬光大、造福人类而担忧。
先生虽历经坎坷,始终不忘传艺后学。
在十年浩劫期间曾多次语重心长地对我们感叹到:“现在国家有难,你们一定要加紧练功,要多掌握拳学理论和技能,明晰中国拳学的训练思想体系和训练方法,一旦国家需要,我们也好派出有用的人材,报效国家,宏扬武术国粹”。
当时,姚先生及其家人还处于生计无所依之时,却时刻为中国武术后继乏人的问题而担忧,令人肃然起敬。
先生治学严谨,严于师表,时刻不忘对弟子的武德教育,经常谆谆告诫学生:学拳先学做人。
拳学之道,是精神、意志、道德、学识、体魄、技艺的综合体现。
先生注重全面选材,择徒甚严,列其门墙者有:赵绪泉、白金甲、张鸿诚、薄家聪、崔瑞彬、刘普雷、武小南、林肇仑、彭安弟以及先生的哲嗣承光、承荣等人。
姚先生的一生为学生作出表率,使人叹服。
1985年1月,姚宗勋先生因病治疗无效与世长辞。
在先生逝世六周年之际,为缅怀恩师,谨以此文告慰先师在天之灵。
意拳,是本世纪二十年代由一代拳学大师王芗斋先生所创。
1940—1946年曾名大成拳。
王芗斋,河北深县人。
清光绪年间,就学于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先生,克承其教,尽得其传;后遍游大江南北,所遇名家甚多,相互切磋交流,拳术日益精深。
二十年代,在形意拳基础上,博采少林、武当、太极、八卦诸拳种之精华,针对当时尚花拳、崇绣腿、左一招、右一式的片面表演化倾向,为道破其非,阐明拳学真谛而创“意拳”。
姚宗勋意拳讲话录音资料

姚老意拳讲话录音资料(一)注:以下“姚老意拳讲课录音资料”摘自刚刚出版的《姚宗勋拳学思想文集》,其实,很早以前,我替师父整理拳学资料时,就曾听过这些录音磁带,只是因为姚老讲话带有一点儿口音,加之录音的年代也比较早,录音条件一般,所以,我听起来确实是有些费劲儿,需要用心多听几遍,即使这样,也不一定能完全听清楚,不过这样也好,反复几次,倒是既加深了印象,也加深了理解。
后来,姚承光师叔也出过一盘影像,内容就是相关的录音,并配合了视频和图片,这次收录进文集,省了我不少的事情,在这里,首先谢谢编委们!文中多有听录不准之处,当然有的地方确实也听不清,但在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点和人物方面,是不应该出现大的问题,所以,我做了相应的改正。
然既为摘抄,故尽量保持原文。
另外,为了便于阅读,我在原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讲话内容做了一些分段处理。
好东西,一定要分享,今转摘于此,与同道共参共学!姚老讲课录音内容:开始我先介绍一下意拳的来源,意拳最早的来源就是心意拳,又叫心意把。
后来山西祁县的戴龙邦先生到河南学的心意拳,回山西以后由河北的李洛能先生到祁县去求学,在李洛能先生学习十二年回河北深县的时候,戴龙邦先生把心意拳的名改为形意拳,后来发展的是现在上海有教心意拳的,又名十大形,就是它有十种动物的形象,这个非常明显了。
形意拳就是十二形,比心意拳多出了两形。
如果我们再来看心意拳,打的十大形的套路和形意拳的十二形是有区别,但是它的风格跟它的动作表面上看是有些不同,在实质用力、发力、攻击的方式、力量和精神还是一致的。
因为心意拳真正来源目前尚未定论,过去老师假说,就是岳武穆创始的,就是岳飞。
在最早的的手抄本的形意拳里讲姬龙峰先生先生由终南山得到一本书,练形意的就说是形意拳,练心意拳的就说是心意拳,得到这本书以后回去钻研了三年,拳技就大成,这个说法不太可靠。
另一种说法就是姬龙峰先生创的心意拳,他精通枪术,由枪术而悟解出的拳术,创造了这个意拳。
意拳散手训练的基本内容谢永广

意拳散手训练的具体内容包括:实战的基本间架、基本步法、基本拳法、基本腿法、基本身法等。其实,这些内容在意拳入门之初就已经通过站桩、试力、摩擦步、发力等基本功训练得到了培养。在意拳散手训练一章中主要是将这些基本功与实战结合,使其在实战中得到检验。
下面概述意拳散手训练的具体内容。
2 .由下而上的钻拳
意拳的钻拳不同于拳击的上勾拳,其两肘所处的位置仍要保持横撑竖裹的技击桩基本间架,由下而上击打时同样要有螺旋和拧裹横撑的力量,同时要注意避免夹肘或张肘的弊病。在前手拧转向前向上发力的时候,后手做相反的动作向后向下争力,仍然是利用躯干的转动和身体沿纵轴的上下争力去加强前手的打击力量。一般情况,前手应由原来的拳心向下的位置,拧转到拳心向内去击打目标。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拳峰,无论什么部位碰到对手,都要有一触即发。如果拳头打过了,就用腕部,再过一些就用肘部。但要注意双手的轮换连击,前手打后应立即收回,同时转体移动重心,变后手为前手拧转向前向上击出。
四、意拳基本腿法
腿法在实战中比起拳法来讲有以下优势:第一,腿比手长,故可以缩短攻击的时间和距离;第二,腿的力量大,在实战中往往能够发挥出超长的威力,要想阻止腿的进攻相当困难,即使有时作了防范,仍免不了被踢击的余力击倒或踢伤;第三,腿法的攻击比较隐蔽,因此具有攻其不备,出奇制胜的功能,并能弥补拳法在攻击中的不足。所以说腿法在实战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传达到对方身上。这种爆发力几乎是全部体重与加速度的集成,一旦击中对手,则如泰山压顶一般势不可挡。4 .横向左右击打的横拳
意拳的横拳看上去与拳击的摆拳极为相似。但不同的是拳击的摆拳在击打时横向摆动的幅度较大,而上下的争力较小;横拳在击打时却要求首先上下要争起来,在这种争力的带动下,身体左右要充分地螺旋转动,从而去催动手臂将横拳击出。其实击打横拳就如小孩玩拨浪鼓一般,鼓干好比自己的躯干,两个小捶好像两条手臂,一旦捻动鼓干,我们还体会不到横拳的奥妙吗?
练习意拳怎样处理松紧?

练习意拳怎样处理松紧?松紧的处理问题,是意拳训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
既要认真的对待,又不可过于执著。
比如说松,不管是养生还是技击,都不能一味的求松,实际上也不存在真正的松。
因为只要你保持一定的姿势,就有肌肉的运动就不可能是真松。
意拳所要求的松,往往是意念上的松,是强调松在练习意拳的重要性。
芗翁说: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松紧中间的幅度是很大的范围,松紧是个相对的概念。
拿学习一件运动技能来说,从初学到掌握,自有它的科学规律。
比如我们教小孩子游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直接把他扔到水里,而不是先给他讲一大堆道理。
出于求生的本能,他会拼命的挣扎,在这个时候你要求他放松,不就是要他的命吗?等到他能够放松了,也就是有了学习游泳的基础。
再如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初学骑自行车的时候,手脚僵硬浑身冒汗,旁边教他的人嚷放松放松。
他松的下来吗?到能够松下来的时候就会啦。
我们学拳也是一个道理,你叫他站桩摆好一个姿势,他也没有练过,能不紧吗?等到练过一段时间,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自然就会越来越松,也就是运动理论上所说节省化。
我们练拳还不是一个道理吗。
尤其在初学者之间不要过多的强调放松,只是在意识上有这个考虑就够啦。
特别是练技击,拳者力之奋也,一味的求松哪里行。
从运动生理上来讲,不是从最松到最紧发力最大,而是在发力前要把肌肉纤维做适当的拉长,才会对力量的最大发挥产生有益的影响。
就好像一个凉杯子不能马上倒开水一样,需要一个过渡。
芗老说:习拳贵手有劲儿我们在站桩的时候,要求力达梢节,指尖用点力,指端如透电。
都是这个意思,不能一味的松,都松了谁干活呢。
在试力的时候,要求手过留痕也是强调了梢节的意感。
手上没东西练什么拳呢?为什么说:习拳贵手有劲儿?芗老在他的文章中有大量关于手在拳术中的重要性的论述:“习拳贵手有劲儿”、“指端如透电”、“用拳需透爪,用掌要有气”、“手过留痕”等。
手是梢节,经常是体现拳术力量的最终表现。
练试力的时候,要从手开始,姚宗勋先生说要把两只胳膊练成两条蟒蛇,那两只手就是蛇头。
大成拳(意拳)史上若干重大疑难史事考(2)

张壁在四存学会的身份是干事名誉董事长,实际上的四存学会大总管、他开
设体育班没有找其他的武林高手而是直接邀请王芗斋。这一理由他在《大成拳的
命名》一文中说得明明白白的,即“我自十七岁走入社会,……到处注意拳术武
工超绝的人物。辛亥以后,从没离开过政治革命工作,也是无时无地不留心武工
石二人所主张此说的真假。
首先,所谓“大东亚武术竞赛大会”,其实它的准确名称是:“东亚武道大
会”。举办时间为1940年5 月l8日至20日三天。汪伪政权组织的中国代表团全体
成员如下:
团长:马良。
副团长:宫元利直。
总务:米仓俊太郎。
事物:治部贞雄。
无此人)和尚,。一样有些人在文章中很明白说出是”通过伪新民学会顾问“或
直接说是武s 熙邀请王芗斋出席此说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持。至少在我所看到的中
日双方有关]940年东亚武道大会的相关历史资枓中,还沒有发现所谓的”邀王芗
斋出席“而被先生拒绝之说。显然,这件事倒是真正是属于”本空“的。
四、有关四存学会和武术
的“张某”是谁?假如是张璧为何不敢明说?当时的“银万元‘是个什么概念大
概石师芗先生还很模糊吧?他大概根本不知道张璧当时全部家当也没有达到”钼
万元“这样一个数目!所谓的”复有日人指使张某“的日本人是谁?还是不敢明
说。张某已经是虚无缥缈的人物了,现在又出来一个更加虚无缥缈的所谓日本人,
正如下了解恒林和尚的师傅且延乐就编出一个所谓”本空“(本来就是空就是查
区,都毫不例外地要举行所谓的比武大会。其中,日本军队中的武术高手在和缅
甸与泰国拳师的血腥比武中多次失败,催使日本军界高层开始在各占领区插手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站桩功的“意念活动”姚宗勋著自古以来,前人传留下了很多类似“站桩”功的养生方法,如“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以形为体,以意为用,以静为和”,“势以意变,形简意繁”等说法。
其中的“守神”,“以意为用”和“势以意变”,都强调了意念活动的重要性。
一提到“意念活动”,就容易使人联想起一般气功所提的“意守丹田”。
其实,“意念活动”和“意守丹田”根本不是一回事。
“意守丹田”是要求练气功的人,固定的“意守”在自己身体内的“丹田”部位(脐下小腹处),也就是常说的“守窍”。
而“站桩”功的“意念活动”则要求练功者把自己的“意念”集中到大自然界的某种联想中去,如默想平静的海洋、夜晚的星空等等。
所以,“站桩”功的“意念活动”,完全不同于气功的“意守丹田”。
同时,“站桩”功配合“意念活动”的结果,只会增加自身的舒适感,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
对初学“站桩”的慢性患者来说,“意念活动”可以起“稳定情绪,排除杂念,放松肌肉”的作用。
一般患者由于受疾病的影响,在开始练“站桩”时,精神和肌肉都显得格外紧张,很难达到平心静气的要求,这时,如果只简单的告诉练功者要注意“放松”,就会使他们感到“放松”这两个字太抽象,无法理解。
如果配合“意念活动”让他们放松,就显得具体而有效。
曾有一位病人,自己坚持练功一个阶段,总没有什么舒适感,甚至有时练完了觉得全身难受。
一次,他来找我们指导,在看了他练功的情况后,我们指出他的精神和肌肉都很紧张,这位病人却不以为然,觉得自己已经很放松了。
后来我们给他摆姿势,配合“意念活动”指导他练习,让他慢慢地想到自己是在温水中洗浴,全身放松,随水飘荡。
在练习结束后,他觉得这次才真的放松了,象洗温水澡那样舒服。
有时有的患者出现了胸腹紧张的感觉,就给他们配合上“背部臀部与物接触”,保持“似离不离”的意念;腰背紧张的,使他们产生“胸腹向前贴物”的意念;两臂紧张的,让他们想着自己的双手在扶着水中的浮球等等。
“意念活动”不仅能使练功者达到放松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它能增进强身效果。
因为“意念活动”对神经系统有负诱引作用,能使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可以抑制住因疾病影响形成的兴奋灶,逐渐调整恢复大脑细胞的功能。
因此,很多患者练功后,有头脑清醒、精神爽快、记忆力增强、食欲增加、入睡快而深沉等良好感觉。
对一些高血压症,中医认为是“阴阳失去平衡,血之与气并走于上”。
在练功时,配合全身血液下引的“意念活动”,就会有较好的效果。
这就说明了“站桩功的“意念活动”与姿势配合起了良好的作用。
在“站桩”功的练习中,如果单纯以姿势和运动量大小来区分哪些是属于“养生”的,哪些是属于“技击”的,是不确切的。
例如,一些体质较好的神经衰弱患者,就可以采取负担量较大的姿势进行锻炼,而体质较弱的病人,有时把手放在脐下很低的位置上,也还感到难以支持。
如果以运动量来区别的话,就必须是运动量大的是“技击”桩,运动量小的是“养生”桩,这是不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的标准,这会使患者很难选择合适的姿势来练习。
所以,我们认为,确定“站桩”功的形式,应先以“意念活动”为标准,然后再以姿势来衡量。
例如,《站桩功的练法》一文中介绍的“拧裹推托”一式,如果形式上真做出“拧裹推托”的要求,就是属于“技击”部分中的四肢功锻炼法了,这种姿势一般来说并不适于初练者。
但如果同样是这个姿势,不强调“拧裹推托”,而给练功者配合上“暖风吹拂”的“意念活动”,使他们想到自己是站在阳光灿烂、暖风拂体的草原上,全身每个毛孔都在开放,那会使练功者感到格外轻松舒适,决不会有“拧裹推托”那样紧张的感觉,某些体质较好的患者,就可以采用这种姿势。
由此可见,确定“站桩”功的形式时,“意念活动”是很重要的。
同时,它和“站桩”功运动量大小也是很有关系的。
"站桩”功从每个环节到具体姿势,除了特定情况外,都不能离开“意念活动”,否则就会变成呆板的肢体锻炼,效果难免不会受到影响。
意拳浅说姚宗勋著意拳在1940年--1948年曾名大成拳,意拳为一代宗师王芗斋所创,王芗斋于清光绪年间就学于形意拳明师郭云深,克承其教,尽得所传。
后遍游长江南北诸省,所遇名家甚多,切磋交流,以武会友,于二十年代中期综合各家所长,弃者弃,立者立,去伪存真,针对尚花拳崇绣腿,左一招右一式的片面倾向,为了道破其非,阐明拳学真谛而创“意拳”。
名之意拳以强调意在拳术训练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王芗斋致毕生精力于拳术,不仅在中国拳术界享有盛誉,而且在香港,日本,东南亚以及英美法瑞典,阿根廷等国亦有较大影响。
王氏门人众多,但在技击上有所成就者,方赠以名,如韩樵名道宽,卜恩富名道魁,已故者赵逢尧名道宏,张恩桐名道德。
等。
仅六人而已。
王氏对技艺之认真若是。
意拳主要由站桩,试力(包括试声),走步,发力,推手,散手等训练所组成。
重在健身技击两个方面。
站桩为意拳的基本功,由于锻炼的目的要求不同,所以站桩功分为健身桩和技击桩(原名浑元桩)两种。
健身桩在锻炼过程中强调精神训练与意念诱导统率肢体同时进行,要求精神集中,周身放松,呼吸自然,使身体各部平均发展,侧重在健身,故名健身桩。
意拳健身桩简单易行,只此平心静气一站,即可获得明显的健身祛病的良效,可以说是在运动中休息,在休息中运动,意拳健身桩以现代医学为根据,主张顺其自然,并无周天循环,外气发动及周身冒光之说,且无流弊发生之虞,更不防偏纠差之举,这已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事实。
浑元桩是学习技击的基本功,在健身桩的基础上,运用意念活动使全身建立“争力”,进而使身体与外界建立“争力”,名之“浑元力”,求得浑元力桩法名之浑元桩。
健身桩与技击桩在锻炼时要求上有所不同,但内在是联系的,若仅为健身祛病可不必练浑元桩,而浑元桩对增强人的体质也起很大作用。
因此,这两种桩法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在意拳的全部训练过程中,始终强调意念诱导以意念统帅肢体,要求精神集中,呼吸自然,周身放松,使肢体各部连成一个整体,进而运用精神假借,使全身处处建立“争力”,并且使本体与外界建立“争力”就是浑元力。
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身体各部松紧的互相交替,可使精神和肢体,肢体与外界达到高度协调统一,从而在运动中充分发挥精神和身体的能量。
意拳认为“松”和“紧”构成人体运动的基本矛盾。
诸如力量,速度,耐力,灵活,协调等身体素质都使派生的,无不受人体肌肉松紧的制约。
所谓松紧,既是肌肉的松紧,又是意念上的松紧,而首先是意念上的松紧,因此,意拳训练始终要突出一个意字。
任何运动都是肌肉的运动,而肌肉运动离不开意念的引导。
运动技能形成的生理学机制是建立正确的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首先需要一个健全的中枢神经系统。
学习一个动作,要不断的重复练习,初学动作不协调做不好为泛化阶段,进而上升到有时对有时不对的阶段称为分化阶段,这时要不断的强化正确的条件反射,克服错误的条件反射,最后到达自动化阶段才能算是掌握了一项运动技能。
自动化阶段,也就是在拳术中所说的“不期然而然,莫如至而至”的高级阶段。
所以,掌握一项运动技能,不能只靠肌肉运动,而要靠意念的支配和肢体运动的统一。
任何一项体育运动的初学阶段,都是由慢到快,由原地到行进逐渐练习的,欲速则不达。
以投掷运动员为例:不能一上来就叫运动员马上快速旋转把铁饼扔出去,而是先从基本姿势慢慢原地做起,然后再慢慢旋转,徐徐体会怎样蹬地,怎样旋体,怎样送胯,最后出手是怎样状态。
这中间,原地的模仿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在不动的情况下体会动作的要领和全身从精神到肢体的动态就是站桩。
所以学技击入手方法。
必须由此一站。
站桩是强化条件反射的最佳方法,是通过精神假借,意念诱导,在无力中求有力,不动中求微动,静中求动的方法。
此外,从运动生理上来讲,人体所表现出来力的大小,除了与肌肉的解横断面的大小(肌肉的横径)有关以外,更大的程度上还取决于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所谓生理横断面,是指神经支配肌纤维工作的能力。
一束肌肉有成千上万的肌纤维,通常的情况下,大多数的肌纤维是不参加工作的,也就是不听从神经的调遣。
而通过训练的手段,能够提高神经支配肌纤维的能力。
也就是能动员更多的肌纤维参加工作,意拳站桩实际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实践证明:站桩训练可以达到从精神到肢体,由肢体到外界的高度协调统一,从而在运动中充分发挥本身内在的能量和潜力。
综上所述,任何肌肉的活动都是靠神经支配的,神经又是受精神意志的影响,因此精神意志的控制是首要的。
意拳所以要突出一个意字,其道理就在这里。
通过站桩训练,能使人体达到高度的协调统一,肢体间处处连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呼应,即所谓“一动而不动”,练成自身感觉的高度灵敏协调,并通过松紧转化,培养整体的弹力,要求“无点不弹簧”,使之在技击中发挥作用。
这就是所谓的全身皆法,“一法不立,无法不容”的道理。
最近有人于报刊发表“大成拳技击十八法”,并伪称得自王老密授,实为作者所编造,已背离意拳原则。
要说有法,只有拳术原则原理以为法,非枝节片面刻板之方法。
这一点,稍有实践经验得拳家是不难理解的。
在近年来开展的散手和推手比赛中,明显地暴露出套路和固定招法在技击实战中的缺陷。
如散手比赛,双方尚未接触前尚可从所立门户中看出练的是太极还是八卦,但只要一交手,立即变成了拳击加摔跤,正是“到厮打时忘了拳法”,不难理解的是:拳击摔跤到底是从实战出发的,没有那么多套路。
从有关推手比赛的报道中看,也是平时训练的技术用不上,只能以力取胜。
这就说明平日训练于实战的距离太远了。
试力是站桩在空间的延伸,体验在站桩中所培养的浑元力,在肢体有位移的情况下,是否仍能够匀整得力和运用自如。
训练中要求不可用力,动作慢优于快,要静中求动,进而在微动中求速动,还要照顾到整体,“一动而不动”,试力是拳术训练中最困难一步,又最重要。
王芗斋说:力由试而知,更由知而得其所以用。
试力所试之力名称很多,但不出力学范畴,如:螺旋力,三角力,杠杆力,斜面,滑车,轮轴等。
意拳训练是以现代科学为依据的。
社会上传说意拳发空劲能隔强打人,这是对意拳的不了解,意拳是一门脚踏实地的拳术,不是神拳。
“走步又称摩擦步,是结合试力进行步法训练。
其原则要求是“上动而下随,下动而上自领”,在前后,左右,进退转换中,都能保持身体重心的平衡和整体协调,以有利于随时发力。
“发力”是拳术有效打击力量的动力。
站桩,试力都是为了给发力创造条件,以便能够在不同的情况下,随即随势发力。
“推手”“散手”是意拳技击训练的两种形式,推手是为补散手之不足,亦是试力和走步的具体化,推手训练重要是解决当双方肢体接触时,要善于察觉对方虚实,强弱和力量的方向,并能牵制对方,施以有效打击。
意拳推手是结合实战进行的。
只有在实践中掌握了的东西,才是真正有用的功夫,不能设想对方怎样我再怎样,那只是一厢情愿。
散手是拳术各项训练的总成,是直接检验拳术锻炼的综合体现,就其原始意义来讲,乃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徒手搏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