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论

合集下载

形意拳的拳理拳法 形意拳拳理

形意拳的拳理拳法 形意拳拳理

[形意拳的拳理拳法]形意拳拳理形意拳作为我国的四大名拳之一,它已深深地扎根于广阔人民群众之中。

继承和弘扬形意拳这一民族文化珍宝,促进全民健身、增加人民体质,无疑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幸事。

为了关心广阔形意拳爱好者,特殊是初学形意拳的伴侣科学地把握学练形意拳的要诀,少走弯路,一朝学拳,终身受益,现就有关形意拳的拳理拳法简介如下,不妥之处,还望行家、同仁批判指正。

一、形意拳源于山西祁县的戴氏“心愿拳”形意拳宗师车永宏(字毅斋)得祁县戴氏“心愿拳”真传后,与恩师李飞羽(字能然)、弟子李复祯、师弟贺运亨、李广亨等一道潜心讨论心愿拳的拳理拳法。

在深化讨论和探讨的基础上,对“心愿”与“形意”的内涵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与界定,认为“心”与“意”本同一理,都是大脑的思维和熟悉过程,而“形”与“意”则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人的思维与外在形态的统一,是内与外的结合。

李飞羽宗师首先提出以“形”代“心”的主见,认为这样更符合心愿拳的拳理拳法,此后,才有形意拳之名闻于世,这是清同治年间的事。

二、象形取意“象形取意”是形意拳的立法之本。

形意拳谱中有:“人之形为物之形,物之意以人意悟之”之说。

象其形、取其意是形意拳的一大特色,它与“形意拳”这一拳名紧紧相扣,例如五行拳中的劈拳,其形似斧,而有劈物之意;崩拳似箭,而有射物之意。

再如十二形中的虎形,是取猛虎伏身离穴之势、饿虎扑食之勇;蛇形则取蛇的伏身盘卧、拨草之能的绝技;燕形则取燕子抄水,动作灵敏、潇洒自如的绝技等等。

这里必需着重指出:学练形意拳决不是单纯的为了“象形”而“象形”,这样就失去了“象其形而取其意”的基本意义,也不符合形意拳的拳理拳法,“象形”是手段(形式),而“取其意”才是目的(即用于技击),一切手段和形式都是为目的服务的。

三、六合为法所谓“六合”,是指内三合与外三合而言。

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外三合即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在旧拳谱中有“心之发动为之意,意之所向为之拳”的理论。

李春光形意拳论文3浅谈形意拳的劲道与风格-内功心法

李春光形意拳论文3浅谈形意拳的劲道与风格-内功心法

浅谈形意拳的劲道与风格内功心法河北李春光古老的中华武术一开始都是动作展放实用,刚猛脆快、劲力外露。

后来因为有人将拳态打成动作小巧紧凑,轻柔缓慢劲力内收的样式,才有了内家拳与外家拳的说法。

大多数人都是从行功走架的外形上来区分内外家的,如练拳时动作轻柔,收放缓慢,站桩调气多于蹿蹦跳跃的就是内家拳,练的都是内劲。

而练拳时动作刚猛、收放脆快、蹿蹦跳跃多的便是外家拳,主练外劲。

只有少数人是从练功的理论与方法上去区分内外家的。

如从学艺到出徒,先练刚后练柔,明练刚暗练柔,主练刚辅练柔,多练快少练慢的为外家拳。

而从艺后先练柔后成刚,明练柔暗练刚,主练柔辅练刚,多练慢少练快的拳种为内家拳。

其实准确的分法是内外家个自的练功方法,前后顺序及肢体活动和心里活动所占的比例不同而已。

一般外家拳在练功时把时间精力七分用在肢体活动上,三份用在心里活动上,所以也称为“架子拳”。

因外家拳的肢体动作又多又复杂,对体能的要求较高,所以多是从小就开始练习,中年以后再学就不合适了。

又因为肢体动作能用眼睛看到,所以易学易摹仿学的快,出徒也早,一般三年学成,很适合青少年学练。

而内家拳在练功时把三分的时间精力用在肢体活动上,七分的时间精力用在心意气力的体内心理活动上。

由于心理练功活动眼睛看不到,不易被摹仿,学成很慢,需要十年左右才能出徒。

内功练习时又多以站桩练习意念,所以也称为气功拳。

因内家拳的肢体动作较少又简单,少蹿蹦跳跃动作,对初学者的体能要求不太高,所以男女老少皆宜。

但因心理活动要求很高且又看不见,只能是一边看师傅练功,一边听师傅讲拳经,大多数练者在摸索中自己一点一点地去悟,学的很慢时间很长。

正是学者多如牛毛成者凤毛麟角,只有拜对明师,听明拳理,才是最好的学拳徒径。

内家拳肢体动作较少,初学者看起来简单好学,学一段时间后才发现易学难精。

一般都要在师傅的正确指导下练上十年左右才能出徒,一辈子没入门的也多的很。

自从世上把中华武术分为内外两家之后,后来者就开始了打口水战,做文字游戏,代代不断越传越神。

形意拳理论教案模板范文

形意拳理论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形意拳理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形意拳的基本概念、起源、发展及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形意拳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使学生掌握形意拳的基本理论,为后续的实践训练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1. 形意拳的基本概念、起源、发展及特点。

2. 形意拳的基本理论。

教学难点:1. 形意拳的理论体系。

2. 形意拳的实践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形意拳的历史渊源,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形意拳?它与其它拳术有何区别?二、新课讲授1. 形意拳的基本概念:形意拳是一种以形求意、以意领形的武术拳种。

2. 形意拳的起源:形意拳起源于明朝,由程宗猷所创。

3. 形意拳的发展:形意拳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多个流派。

4. 形意拳的特点:刚柔并济、内外兼修、攻防兼备。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每组进行形意拳的基本动作练习。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动作。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形意拳的基本理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形意拳的基本概念、起源、发展及特点有哪些?2. 引导学生思考:形意拳的理论体系是怎样的?二、新课讲授1. 形意拳的理论体系:形意拳的理论体系包括形、意、气、力四个方面。

a. 形:指形意拳的动作形态。

b. 意:指形意拳的内在精神。

c. 气:指形意拳的呼吸吐纳。

d. 力:指形意拳的力量运用。

2. 形意拳的实践应用:形意拳的实践应用包括实战技巧、养生保健、表演艺术等方面。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每组进行形意拳的理论练习。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动作。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形意拳的理论体系及其实践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形意拳的基本概念、起源、发展及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形意拳的理论体系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

形意拳十法--曹继武

形意拳十法--曹继武
形意名师拳论摘要
来源:《精选宋氏形意拳术》
一、曹继武先生论形意拳十法摘要
(一)明三节。举一身而言之,则手肘为梢节,腰腹为中节,足腿为根节,然分
而言之,则三节中,亦各有三节也。如手为梢节之梢节,肘为梢节之中节,肩为梢节之根节,此梢节之三节也。胸为中节之梢节,心为中节之中节,丹田为中节之根节,此中节之三节也。足为根节之梢节,膝为根节之中节,胯为根节之根节,此根节之三节也。要领不外乎起、随、追而已。盖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三节相应,庶不致有长短曲直之误,参差仰俯之病,此三节之所以贵乎明者也。
以上十法练成一贯,而武艺不亦成乎!吾汇其理,摘其要而释之,以为后学者训。
截法者,截手、截身、截言、截面、截心也。截手者,彼先动而即截之也。截身者,彼未动而截之也。截言者,彼言露其意而截之也。截面者,彼面露其色而截之也。截心者,彼言甘貌恭放有意人也。追风赶月不放松,彼虽欲走而不能矣,何患其有杂计邪术乎。
(六)手足法。手法者,单手、双手、起手、领手、截手、出手也。筋梢发有起有落者,谓之起手,筋梢不发,起而未落者,谓之领手。起前手如鹞子入林,推后手如燕子抄水,往上一翻长身而落,此单手之法也。如双手相交并起并落,起如举鼎,落如分瓶(瓶未装物,即虚空之意),此双手之法也。顺起顺落,参以领搓者,谓之截手。当胸直出者,谓之出手。总之直而非直,曲而非曲,肘护心发,手胯随起,而其起似虎之扑人,其落如鹰隼之抓物也。
解曰:手打鼻通,火到金化,亦自然之理也。与人相较,先闭住自己五行(五官)以克他人之五行,才能以四两拨千斤也。可与四梢法相参考。
(四)身法。身法之要有八:起、落、进、退、反、侧、收、纵而已。夫起落者,起为横,落为顺也。进退者,进步低,而退步高也。反侧者,返身顾后,而侧身顾左右也。收纵者,收如伏猫,而纵如放虎也。大抵以中平为宜,以正直为妙,与三节相贯,此不可不知也。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车毅斋论形意拳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车毅斋论形意拳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车毅斋论形意拳形意拳之道,合于中庸之道也。

形意为无形,无形为大,形意如影.其道中正广大,至易至简,不偏不倚,和而不流,包罗万象,体物不遗,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

惟是起初所学,先要学一派,一派之中亦得专一形而学之,学而时习之,习之已熟,然后再学他形。

各形纯熟,再贯串统一而习之。

习之极熟,全体各形之式,一形如一手之式,一手如一意之动,一意如同自虚空发出。

所以练拳学者,自虚无而起,自虚无而还也。

到此时,形意也,八卦也,太极也,诸形皆无,万象皆空,混混沦沦,一浑气然,何有太极,何有形意,何有八卦也。

所以练拳术不在形式,只在神气圆满无亏而已。

神气圆满,形式虽方,而亦能活动无滞。

神气不足,就是形式虽圆,动作亦不能灵通也。

拳经云:“尚德不尚力”,意在蓄神耳。

用神意合丹田,先天真阳之气,运化于周身,无微不至,以至于应用,无处不有,无时不然,所谓物物一太极,物物一阴阳也。

中庸云:“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亦是此拳之意义也。

所以练拳术者,不可守定成法而应用之。

成法者,是初入门教人之规则,可以变化人之气质,开人之智识,明人之心性,是化除后天之气质,以复其先天之气也。

以至虚无之时,无所谓体,无所谓用,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是体用一源也。

体用分言之:以体言,行止坐卧,一言一默,无往而不得其道也;以用言之,无可无不可也余幼年间,血气盛足,力量正大,法术记的颇多,用的亦熟、亦快。

每逢与人相比较之时,观彼之形式,可以用某种手法正合宜,技术浅者,占人一气之先,往往胜人;遇着技术深者,观其身式,用某种手法亦正合宜,一至彼之身边,彼即随式而变矣。

自己的旧力未完,新力未生,往往再想变换手法,有来不及处,一时要进退不灵活,就败于彼矣。

以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将体式法身全都脱去,始悟前者所练体式,皆是血气;所用之法术,乃是成规。

形意拳论(王倩一王倩君)

形意拳论(王倩一王倩君)

形意拳论(王倩一、王倩君)发表于2016年中华武术第12期形意者,阴阳而生,动静之机,横竖之辩也。

竖之为进,横则为化,原于动静,本于心性。

心之静者为性为体,心之动者为意为用。

故心静之则得其形体,动之则得其意用。

故学之者,必先求其形,而后求其意用。

求其形者,近取诸身,若头手足腰肩胯膝。

远取诸物,若金木水火土或鸡龙熊虎豹猴也。

整合其形,须先规矩。

肘膝既通,腰腿合之,而后会于丹田也。

聚散既能,六合初具,而气通周身,而混元一气矣。

通则为有,非用功日久,精力纯诚者不能焉。

有则为阳,济之以无,行之于意,乃得其用也。

不得其用者为滞,滞于手者为顶为僵而不化,滞于足者则双重而不能进,斯皆有过之弊也。

欲去斯弊,须求之腰腿,腰腿如轴随势而运化,则安所僵停哉。

其与彼交接也,当其无而适于用。

忘规矩于肘膝手足,忘之乃能无我,无我乃能无意,然后虚静可得也。

能虚静则可随响而应之,后发而先至矣。

其不能随者,或惧而不能舍己,或僵而不通于变。

通于变者,始能舍己而无我。

变者,化也,化则为横,运于两臂行于两肩。

然后力生于根,气运于体而达于梢。

如是横起而钻,竖落而翻,不钻不翻,一寸为先。

则无不应势而仆,随手而出矣。

故言此无者非虚无也,有之为利,无之为用也。

今之学者多得其形而失其意。

得其形者,得其筌也。

失其意者,失其鱼也。

学者可得鱼忘筌,而不可得筌无鱼也。

此学之者不可不察也,是为记。

谨以此文敬献杨象离、高抟九二位先生。

得鱼忘筌(quan):筌是捕鱼的竹器。

形意拳学(孙禄堂)

形意拳学(孙禄堂)

形意拳学(孙禄堂)耿诚信论形意拳幼年练习拳术之时,肝火太盛,血气甚旺,往往与人无故不相和,视同道如仇敌,自己常常自烦自恼,此身为拙劲所拘,不知自己有多大力量。

有友人介绍深州刘奇兰先生,拜伊为门下,先生云:此形意拳,是变化气质之道,复还于初,非是求后天血气之力也。

自练初步明劲之功夫,四五年之时,自觉周身之气质,腹内之性情,与前大不相同,回思昔年所作之事,对于人所发之性情言语,时时心中甚觉愧悔。

自此而后,习练暗劲,又五六年,身中内外之景况,与练明劲之时,又不同矣。

每见同道之人,无不相合。

遇有技术在我以上者,亦无不称扬之,此时自己心中之技术,还有一点吝啬之心,不肯轻示于人。

嗣又迁于化劲,习之又至五六年功夫,由身体内外刚柔相合之劲而渐化至于无此,至此方觉腹内空空洞洞、浑浑沦沦,无形无象,无我无他之境矣。

自此方无有彼此之分,门户之见,遇有同道者,无所不爱。

或有练习未及于道者,无不怜悯而欲教之。

偶遇同道之人相比较者,并无先存一个打人之心在内,所用所发皆是道理,亦无入而不自得矣。

此时,方知形意拳是个中和之道理,所以能变化人之气质,而入于道也。

十二形全体大用学(即安身炮学)安身炮者,譬如天地之化育,万物各得其所也。

在腹内气之体言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在外之用言之,可以不见而彰,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夫人诚有是气,至可以知,亦可以为矣。

在拳中即为大德小德。

大德者,内外合一之劲,其出无穷。

小德者,如拳中之变化,生生不已也,譬如泉源而时出之。

如此形意拳之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至矣。

学者知此,则形意拳之中内劲,即天地之理也,又人之性也,亦道家之金丹也。

劲也,理也,性也,金丹也,形名虽异,其理则一。

其劲能与诸家道理合一,亦可以同登圣域,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学者胡不免力而行之哉。

(孙禄堂之《形意拳学》)杂式捶,又名统一拳,是合五纲十二目统一之全体也,在腹内能使全体无亏。

《大学》云:“克明峻德”也。

形意拳论文——精选推荐

形意拳论文——精选推荐

关于形意拳的名称,据师传开始起名曰《意拳》,后又称《心意拳》、《心意六合拳》,以后才定名为《形意拳》。

形意拳究竟起源于何时,创于何人之手,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言传耳闻,均不足以为凭,须有可靠史料记载方可相信。

对于形意拳的起源过去说法有三。

(一)传说是达摩老祖所创。

达摩系天竺(印度的古称)高僧,他来到中国传授佛经,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而化。

这样一个僧人,后人怎么会把他说成是形意拳的创始人呢?其因据析有二:一是因相传达摩在少林寺中面壁九年而化,而后寺内曾出过不少技艺高超的武僧,后人因慕其名而将达摩认做形意拳的始祖;二是因有一诗人为了纪念达摩传经的精神,作《咏达摩》一诗,诗中写道:"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练功夫,要从纸上求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

"问题就出在了"全凭心意练功夫"七个字上,因形意拳原名心意拳,所以认达摩为形意拳始祖之说是后人望文义断的误解。

现存的少林拳法,与达摩没有丝毫关联,但后人为了纪念达摩,所以也有用达摩名字命名的"达摩剑"。

(二)说形意拳是岳飞所创。

岳飞,字鹏举。

河南汤阴县人,生于北宋徽宗癸未年(公元一一O三年),卒于南宋绍兴辛酉年(公元一一四一年),终年三十八岁。

系宋朝的一员名将。

在一本佚名的古拳谱序中写道:"当武穆童子时,受业于名师,精通枪法,脱枪为拳,自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曰艺(意)拳,神妙莫测,盖古来未有之技也。

王以后金、元、明数代,鲜有其技,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丰者(黄新民的《姬际可生平初探》一文考证为"龙峰"),生于明末清初(据黄新民考证姬际可生于明朝的万历年间,卒于清朝的康熙年间),为蒲东诸冯人氏(即今山西省永济县),访名师于终南山,遇异人,得岳武穆王拳谱,揣练数载,尽悟其奥妙,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秋蒲(今安徽省),无人不知其勇,先生学武十有二年,技勇大成……"。

这一段拳谱的序言是写在清朝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荷月,由戴龙邦先生序于河南洛阳马学礼先生书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意拳论太极歌:心猿已动,拳势斯作,刚柔虚实,开合起落。

两仪歌:熊鹰竞志,取法为拳。

阴阳暗合,形意之源两仪说两仪者,拳中鹰熊之势,防守进取往来之理也。

吾人俱有四体百骸,伸之为阳(鹰势),缩之为阴(熊势),均曰阴阳暗合也。

前人见有鹰熊竞志,因取法为拳,防守象熊,进取象鹰,越此二势,其拳失真。

名为心意者,象其形而思其意也。

三节说:所谓三节,即是梢节、中节、根节。

以人的整体而言,头为梢节,躯干和上肢为中节,下肢为根节;以上肢而言,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

其运动规律为“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

四梢说:人有血、肉、筋、骨,其末端曰梢,盖发为血梢,舌为肉梢,牙为骨梢,爪为筋梢。

四梢用力,则可变其常态,使人畏惧。

①血梢:恕气填胸,竖发冲冠,血轮速转,敌胆自寒,发毛虽微,催敌不难。

②肉梢:舌卷气降,虽山亦憾,肉坚似铁,精神勇敢,一言之威,落魄丧胆。

③骨梢:有勇在骨,切齿则发,敌肉可食,眦裂目突,惟齿之功,令人恍惚。

④筋梢:虎威鹰猛,以爪为锋,手攫足踏,气势兼雄,爪之所到,皆可奏功。

五行说:五行拳包括劈、崩、钻、炮、横五拳,前人根据五行及五行生克的学说,结合中医理论形成的形意拳内与五脏相合,外与五官相配的理论。

五行与五拳、五脏、五官相配的原理是:金在五脏为肺,在拳为劈拳,在五官为鼻(鼻通于肺);木在五脏为肝,在拳为崩拳,在五官为目(目通于肝);水在五脏为肾,在拳为钻拳,在五官为耳(耳通于肾);火在五脏为心,在拳为炮拳,在五官为舌(舌通于心);土在五脏为脾,在拳为横拳,在五官则为人中(人中通脾)。

所以在五行拳中有谓:劈拳顺则肺气充,崩拳顺则肝气舒,钻拳顺则肾气足,炮拳顺则心气壮,横拳顺则脾气健。

六合说(歌):形意拳讲求“六合”六合者,鸡、龙、熊、鹰、虎、雷,六形合为一体,表现为鸡腿、龙身、熊膀、鹰爪、虎抱、雷声。

六合还包括“内三合”和“外三合”,其中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谓之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此为外三合。

七拳(星)说(歌):七拳实指人体头、肩、肘、手、胯、膝、足等部位的用法。

形意拳廖有:“头打落意随足走,起而未起中央;脚踏中门抢他位,就是神仙亦难防;肩打一阴反一阳,两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凭盖他意,束展二字一命亡;肘打去意上胸膛,起手好似虎捕羊;或往裹拨一傍,后手只在肋下藏;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

能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存;能在一气先,莫在一气后。

胯打中节并相连,阴阳相合得之难;外胯好似鱼打挺,里胯藏步变势难;膝打几处人不明,猛虎好似出木茏;和身展转不停势,左右明拨任意行;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

”打法歌诀:形意拳打法歌诀〈一则〉打法定是先上身,手脚齐到才为真,拳如炮行龙折身,遇敌好似烧身。

头打起意占中央,浑身齐到人难当,脚踏中门夺他位,就是神仙也难防。

肩打一阴这一阳,两手只在暗中藏。

左右全凭盖世取,缩长二字一命亡。

手打起意在胸膛,其势好似虎扑羊,站实用力须展放,两肘只在肋下藏。

胯打阴阳左右便,两足交换须自然,左右进取宜剑劲,得心应手敌自翻。

膝打要害能致命,两手空幌绕上空,妙诀对群勤习练,强身胜敌法无穷。

脚打正意勿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蓄意须防被敌觉,起势好似卷地风。

形意拳打法歌诀〈二则〉头打落意随足走,起而来起占中央。

脚踏中门抢他位,就是神仙亦难防。

肩打一阴返一阳,两手只在暗中藏。

左右全凭盖他意,舒展二字一命亡。

肘打去意占胸膛,起手好似虎扑羊,或往里拨一旁走,后手只在肋下藏。

拳下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能在一恩尽莫在一思存,能在一气先,莫在一气后。

胯打中节并相连,阴阳相合得之难,外胯好似鱼打挺,里胯藏步变势难。

膝打几处人子明,好似猛虎出木笼,合身转着不停势,左右拨打任意行。

脚打采意不落空,消息全全后足蹬,每人交勇无虚备,去意好似卷地风。

臀打起落不见形,好似猛虎出洞中,练到妙处为奇宝,防身自卫是为能七疾说:七疾者:眼要疾、手要疾、脚要疾、意要疾、出势要疾、进退要疾、身法要疾也。

习拳者,具此七疾,方能完全制胜。

所谓:纵横往来,如生龙活虎。

令人不可琢磨也。

一、眼要疾眼为心之苗目,察敌情,达之於心,能应变化而取胜成功。

谱云:“心为主帅,眼为先锋”,盖言,心之主宰,均持眼之速疾,而转移也。

二、手要疾手者,人之羽翼也,凡悍隐蔽进攻无不赖之。

但,交手之道,全恃迟速,迟者负,速者胜,理之自然。

故俗云:“眼明手快,有胜无败”,谱云:“手起如箭,落如风,追风敢月不放松”。

亦为,手法敏疾,乘其无备而攻之。

出其不意而取之,不怕敌之身大,力猛,我能出手如风,即能胜之也。

三、脚要疾脚者,身体之基也,脚立稳,则身稳,脚前进,则身随之。

形意拳,浑身运力平均,无一处偏脚,进身直抢敌之位,则彼自扑。

谱云:“脚打踩意莫容情,消息全凭后足蹬,脚踏中门抢地位,就是神手也难防”。

由此观之,脚之疾,更当疾於,手之疾也。

四、意要疾意者,体之帅也,即、眼有监察之精,手有拨转之能,脚有行逆之功,然其迟速、紧慢、均惟之适从。

所谓立意,一疾眼,与手脚均得其要领。

故、眼之明察秋豪,意使之也。

手出不空回,意使之也,脚之捷亦,意使之捷也。

观手此则,意之不可疾,可知矣。

五、出势要疾夫存乎,内者为意,观手,外者为势,意即疾也。

出势更不可不疾也。

事变当前,心势随豪生,随机应变,令敌讯雷不及掩耳,张皇失措,无对待之策,方能取胜。

若意变甚速,而势疾,不足以随之。

则应对乖,张其败必矣,故、意势相合成功,可决意疾,缓必免无疑,习技者不可不加之意乎。

六、进退要疾此节所论乃,纵横往来,进退反侧之法也。

当进则进,竭其力而直前,当退则退领贯气而回转,至进退之宜。

则须察于,敌之强弱,强则避之,宜智取,弱则攻之,可以力敌。

要在速进,速退,不使敌人,得乘其隙。

所谓:“高低、随时、纵横、因势”者是也。

七、身法要疾形意武术中,乃五行、六合、七疾、八法、等法,皆以身体为本。

谱云:“身如弩弓拳如箭,”又云:”上法需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

故、身法者,形意拳术之本也。

摇膀活胯,周身辗转,侧身而进,不可前俯后仰,左歪右斜,进则直出,退则直落,尤必顾到,内外相合,物使其周身团结,上下如一,唯进退亦不能破散。

所以,於眼疾、手疾等外,而尤贵乎其身疾也。

七顺说:肩要催肘,而肘不逆肩;肘要催手,而手不逆肘;手要催指,而指不逆手;腰要催胯,而胯不逆腰;胯要催膝,而膝不逆胯;膝要催足,而足不逆膝;首要催身,而身不逆首。

心气稳定,阴阳相合,上下相连,内外如一,此之谓七顺。

八要说:形意拳八要有两个含义:①指八种技法要领。

其内容包括:内要提,三心要并,三意要连,五行要顺,四梢要齐,心要暇,三尖要对,眼要毒。

②心、神、气的锻炼要诀。

孙禄堂《拳意述真·形意拳谱摘要》云:"八要: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净,清净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觉明。

"心要暇是形意拳"八要"之一。

指练拳时神意要悠闲,不可慌忙。

《形意拳术抉微》云:"心要暇者,练时心中不惶不忙之谓也。

夫惶有恐惧之意,忙有急遽之意。

一恐惧则气必馁,一急遽则气必乱。

馁乱之时,则手足无所措矣"。

八字诀:形意拳八字诀包括三曲、三扣、三顶、三抱、三敏、三垂、三圆和三挺。

它是形意拳联系的口诀。

三曲:指膝、肘、腕三关节均呈屈曲状。

姜容樵《形意母拳》云:“三曲者何?两肱宜曲,弓如半月,则力富;两膝宜曲,弯如半月,则力厚;手腕宜曲,曲如半月,则力凑;皆取其伸缩自如,用劲不断之意;是谓之三曲”。

三扣:指肩扣、指(趾)扣、齿扣。

姜容樵《形意母拳》云:“三扣者何?两肩要扣,则前胸空阔,气力到肘;手背足背(意指手指足趾)要扣,则气力到手,脏步力厚;牙齿要扣,则筋骨紧缩;是为之三扣。

”三顶:形意拳术语,“八字诀”之一。

指头向上顶,手掌外顶,舌顶上颚。

姜容樵《形意母拳》云:“三顶者何?头向上顶,有冲天之雄。

头为周身之主,上顶则后三关易通,肾气因之上达泥丸,以养性;手掌外顶,有推山之功,则气贯周身,力达四肢;舌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能导上升之肾气,下行归入丹田,以固命;是谓之三顶。

”三抱:指丹田抱气,胆量抱身,两肘抱肋。

形意拳谱云,丹田抱气,则气不外散,击敌必准;胆量抱身,则遇敌有主,临变不乱,两肘抱肋,则出入不乱,遇敌无险;是谓之三抱。

三敏:指心敏、眼敏、手敏的观敌应变能力。

姜容樵《形意母拳》云:“三敏者何?心要敏,如怒狸攫鼠,则能随机应变;眼要敏,如饥鹰之捉兔,能预察机宜;手要敏,如捕羊之饿虎,能先发制人;是谓之三敏。

”三垂:指气垂、肩垂、肘垂。

姜容樵《形意母拳》云:“三垂者何?气垂则气降丹田,身稳如山;两肩下垂,则臂长而活,肩催肘前;两肘下垂,则两肱自圆,能固两肋;是谓之三垂。

”三圆:指脊背圆,前胸圆,虎口圆。

姜容樵《形意母拳》云:“三圆者何?脊背要圆,其力催身,则尾闾中正,精神贯顶;前胸要圆,两肘力全,心窝微收,呼吸通顺;虎口要圆,勇猛外宣,则手有裹抱力,是谓之三圆。

”三挺:指颈挺、腰挺,膝挺。

姜容樵《形意母拳》云:“三挺者何?颈项挺,则头部正直,精气贯顶;脊骨腰挺,则力达四梢,气鼓全身;膝盖挺,则气恬神怡,如树生根。

”九数歌:身前俯后仰,其事不劲。

左斜右歪,皆身是病。

正而是斜,斜而是正。

肩头宜上顶,肩须下垂。

左肩成拗,右肩自随。

身力到手,肩自所为。

臂左臂前伸,右臂在肋。

似曲不曲,似直不直。

过曲不远,过直少夹。

手右手在胁,左手齐胸。

后者微塌,前者力伸。

两手皆复,用力宜均。

指五指各分,其形似钩。

虎口圆满,似刚似柔。

力须到指,不可强求。

股左股在前,右股后撑。

似直非直,似弓非弓。

虽有直曲,每见鸡形。

足左足直前,斜侧皆病。

右足势斜,前踵对胫。

随人距离,足指扣定。

舌舌为肉梢,卷则气降。

目张发耸,丹田愈沉。

肌容如铁,内坚脏腑。

臂提起臂部,气贯四梢。

两腿缭绕,臂部肉交。

低则势散,故宜稍高。

十二形取意:龙形龙形者, 有降龙之式, 有伏龙登天之形, 而又有搜骨之法, 龙者真阴物业 (龙本属阳, 在拳则属阴), 在腹内而谓心火下降. 丹书云: 龙向火中出是也. 又为云, 云从龙, 在拳中则谓龙形. 此形式之劲, 起手承浆之穴 (即唇下陷坑处, 又名任脉起处), 与虎形之气轮回相接, 二形一前一后, 一升一降是也. 其拳顺, 则心火下降, 其拳逆, 则身必被阴火焚烧也, 身体必无活泼之理, 而心窍必不开也. 故学者, 深心格致, 久则身体活泼之理自然明也.虎形虎形虎形者, 有伏虎离穴之式, 而又有扑食之勇, 在腹内为肾水. 丹书云: 虎向水中升是也. 又为风, 风从虎, 在拳中而为虎扑, 臀尾 (名督脉, 又名长强). 起落不见形, 猛虎坐卧出洞中是也. 其拳顺, 则清气上升, 而脑筋足也. 其拳逆, 则浊气不降, 而诸脉亦不贯通也. 医书也: 督脉为百脉之原, 督脉一通, 诸脉皆通, 即此意也. 学者务格虎形之至理, 而淂之身心, 以通诸窍门.猴形猴形猴形者, 物之最精最巧者也. 有缩力之法, 又有纵山之灵. 在腹内则为心源, 在拳中谓之猴形. 其拳顺, 则心神定静, 而形色亦能纯正; 其拳逆, 则心神摇乱, 而形色亦即不和, 手足亦必失宜也. 孟子云: 根心生色现于面, 盅于背, 施于四体. 亦此气之谓也. 此形之技能, 人固有所不能及, 然格致此技之理, 而身体力行之不惟能收其放心, 且能轻便身躯也. 学者于此形, 切不可忽焉.马形马形马形者, 兽之最义者也. 有疾蹄之功, 又有垂缰之义. 在腹内则为意, 出于心源, 在拳中而为马形. 其拳顺, 则意定理虚, 其拳逆, 则意妄气努, 而手足亦不灵也, 先哲云: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则理直. 理直则拳中之劲亦必无妄发也. 学者于此马形, 尤须加意.鼍形鼍形鼍形者, 水族中身体最灵者也. 此形有浮水之能, 在腹内则为肾, 而能消散心火, 又能化积聚, 消饮食. 在拳中则为鼍形, 其形能活泼周身之筋络, 又能化身体之拙气拙力. 其拳顺, 则筋骨弱者能转而为强, 柔者, 能转而为刚, 缩筋者, 易之以长, 筋驰者, 易之以和, 则为顺天者存也. 其拳逆, 则手足肩胯之劲必拘束也. 拘束, 则身体亦必不轻灵, 不活泼也. 不活泼即犹如鼍之能与水相合一气而浮于水面, 难也.鸡形鸡形鸡形者, 鸡于世最有益者也. 能以司晨报晓, 又有单腿独立之能. 抖翎之威, 争斗之勇. 则鸡形中之功夫, 可谓甚大. 在腹内而为阴气初动, 在天为风, 在人为气, 在拳中谓之鸡形, 又能起足根之劲上升, 又能收天顶之气下降, 又能散其真气于四体之中. 其拳顺, 则上无脑筋不足之患, 下无腿足疼痛之忧. 其拳逆, 则脑筋不足, 耳目不灵, 手足亦麻木不仁也. 学者于此鸡形, 最当注意.鹰形鹰形鹰形者, 其性最狠最烈者也. 有搜获之精, 又目能视微物, 其形外阳而内阴, 在腹内能起肾中之阳气升于脑, 即丹书穿夹脊, 透三关, 而生于泥丸之谓也, 在拳中谓之鹰形. 其拳顺, 则真精补还于脑, 而眼睛光明也; 其拳逆, 则真劲不能贯通于四指, 阳火上升, 而头眩晕, 眼亦必发赤也. 学者练此形, 便能复纯阳之气, 其益非浅显.熊形熊形熊形者, 其性最迟钝, 其形最威严, 有竖项之力. 其物外阴而内刚, 在腹内能接阴气下降还于丹田, 在拳中即为熊形, 能直颈之力, 又能复纯阴之气, 能与鹰形之气相接, 上升而为阳, 下降之为阴也, 二形相合演之, 谓之鹰熊斗志, 亦谓之阴阳相摩. 虽然阴阳升降, 其实亦不过一气之伸缩也. 学者须知前式龙虎单习谓之开, 此二形练谓之合. 知此十二形开合之道, 可与入德也.鲐形鲐形鲐形者, 其性最直, 无他逆论. 此形有竖尾之能, 上起可以超升, 下落两掌捣物如射包头之力. 在腹内能辅佐肝肺之功, 又能舒肝固气. 在拳中谓之鲐形, 能以活肩, 又能活足. 其拳顺, 则肝舒气固, 人心虚灵, 人心虚灵而人心化也, 又能实其腹, 实其腹而道心升. 其拳逆, 则两肩发拘不活, 胸中不开, 而气亦必不通也. 学者于此形勉力而行, 可以虚心实心, 而真道乃得也.蛇形蛇形蛇形者, 乃天地所赋之性, 身体最玲珑, 最活泼者也. 身形有拔草只能, 二蛇相斗, 能泄漏天之灵机, 能曲能伸, 能绕能翻. 在腹内则为甚中之阳, 在易即为坎中之一也, 在拳中谓之蛇形, 能活动腰中之力, 乃大易阴阳相摩之意也. 又如易经方圆之中, 十字当中求生活之谓也. 其拳顺, 则内中真阳透于外, 如同九重天, 玲珑相透, 无有遮蔽, 人之精神, 如日月之光明也. 其拳逆, 则阴气所拘, 拙劲所捆, 身体不能活泼, 心窍亦不能通也. 学者于蛇形重勉力而行, 久之自能有得, 如蛇之精神, 灵巧奥妙, 言之不尽.鹞形鹞形鹞形者, 有束翅之法, 又能入林之能, 又有翻身之巧, 在腹内能收心藏气. 在拳中既能束身缩体. 其拳顺, 则能收其先天之气, 人于丹田之中, 又能束身而起, 藏身而落. 先哲云: 如鸟之束翅频频而飞, 亦此意也. 其拳逆, 则心努气乖, 而身亦被捆拘也. 学者若于此形勉力而之, 则身能如鸟之束翅, 行之如流水一律荡平也.燕形燕形燕形者, 燕之最灵巧者也, 有取水之精. 在腹内既能采取肾水上升, 于心火相交. 易云: 水火能济. 儒云: 复其真元. 在拳中既能活动腰气, 又有跃身之灵. 其拳顺, 则心窍开, 精神足, 而脑筋亦因之而强. 其拳逆, 则腰发怠, 身体重, 而气亦随之不通也. 学者于此尤当加谨焉.十六处练法:十六处练法一寸:足步(原文)解释说明:形意拳中的寸步,"不钻不翻,一寸为先"是指近距离一尺来远用寸步,多用于靠手时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