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行通信基本原理
串行通信及串行扩展技术
传感器数据采集
01
串行通信接口可以连接各种模拟或数字传感器,实现数据的实
时采集和传输。
数据处理与存储
02
通过串行通信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上位机或数据中心,进行
进一步的处理、分析和存储。
系统监控与控制
03
串行通信可用于实现远程监控和控制,提高数据采集系统的灵
活性和可维护性。
在远程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01
特点
传输线少,成本低,适用于远距 离通信,但传送速度较慢。
串行通信协议
异步通信协议
以字符为单位进行传输,字符间通过 特定的起始位和停止位进行同步。
同步通信协议
以数据块为单位进行传输,通过同步 字符或同步信号实现收发双方的时钟 同步。
串行通信接口标准
RS-232C接口标准
定义了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通信设备(DCE)之间的接口标准,采用 负逻辑电平,最大传输距离约15米。
串行扩展工作原理
01
数据传输
在串行通信中,数据以位为单位进行传输。发送端将数据按位依次发送
到传输线上,接收端按位接收并组合成完整的数据。数据传输过程中需
要遵循特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格式。
02
同步与异步通信
串行通信可分为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两种方式。同步通信需要发送端和
接收端保持严格的时钟同步,而异步通信则通过特定的起始位和停止位
无线化发展趋势
无线通信技术的普
及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串行通信逐渐实现无线化,使得 设备间的通信更加灵活方便。
低功耗无线通信技
术
针对低功耗设备的需求,发展出 低功耗无线通信技术,延长设备 的续航时间。
无线通信安全性增
串行通信原理
串行通信原理串行通讯是一种在计算机领域用于数据传输的技术。
串行通讯通过一个线路逐位传输数据,相比于并行通讯的方式,更加经济和易于实现。
在串行通讯中,数据被分成逐位的信息串,这些信息串逐位传输,最终组成有意义的数据。
主要应用于计算机与周边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串行通信主要包括两种方式:同步串行通信和异步串行通信。
同步传输根据系统时钟处理数据传输,而异步传输较为灵活,是一种更加通用性的传输方式。
串行通讯的原理1.数据格式在串行通讯过程中,数据是以特定的格式传输的。
数据格式包括数据位、同步位、波特率和校验位。
数据位:表示每一个数据中包含的二进制位数,包括5位、6位、7位、8位等不同的长度。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串行通讯系统都采用8位数据位。
同步位:用于标识数据传输已经开始,也就是数据的起始位置,通常情况下,同步位的值为0。
波特率:表示数据传输的速度,也就是每秒钟传输的数据位数。
波特率越高,信号传输的速度越快。
常用的波特率为9600、19200、38400、57600等。
校验位:用于检测传输数据中的错误。
通过对传输的数据进行校验位的比对,可以减少数据传输中的错误发生。
常用的校验方式有奇偶校验、校验和、循环冗余校验等。
2.串行通讯的流程串行通讯的流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起始位、数据位和停止位。
起始位:用于标识数据传输的开始,表示数据传输的起始位置。
通常情况下,起始位的值为0。
数据位:用于传输数据信息,包括了需要传输的数据。
停止位:用于标识数据传输的结束,表示数据传输的终止位置。
通常情况下,停止位的值为1。
串行通讯的工作原理串行通讯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发送过程和接收过程。
1.发送过程在发送过程中,数据被通过串行通讯数据线逐位地传输。
发送过程中,数据被分成字节,每个字节由8位组成。
在数据传输前,发送端将数据位、同步位、波特率和校验位进行设置。
然后发送端将数据逐位地传输到接收端。
发送端会首先发送起始位表示数据传输的开始,接着发送数据位,每个字节之间间隔一段时间,以便接收端辨别每个字节,并识别出其所代表的意义。
双机之间的串行通信设计
双机之间的串行通信设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双机之间的串行通信变得越来越重要。
无论是在数据传输、系统控制还是协同处理方面,双机之间的串行通信都扮演着关键角色。
本文将探讨双机之间的串行通信设计,包括串行通信的原理、串行通信的应用、串行通信的优势以及设计双机之间串行通信的步骤。
一、串行通信的原理串行通信是一种逐位传输数据的通信方式。
在双机之间的串行通信中,一台机器将数据一位一位地发送给另一台机器,接收方接收到数据后将其重新组装为完整的信息。
串行通信常用的协议有RS-232、RS-485、SPI等。
二、串行通信的应用1.数据传输:双机之间通过串行通信传输大量数据,例如在两台计算机之间传输文件、传输实时音视频数据等。
2.系统控制:双机之间通过串行通信进行系统控制,例如一个机器向另一个机器发送指令,控制其执行特定的任务。
3.协同处理:双机之间通过串行通信进行协同处理,例如在分布式系统中,各个节点之间通过串行通信共同完成复杂的任务。
三、串行通信的优势相比于并行通信,双机之间的串行通信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传输距离更远:串行通信可以在较长的距离上进行数据传输,而并行通信受到信号干扰和传输线损耗的限制。
2.更少的传输线:串行通信只需要一条传输线,而并行通信需要多条传输线。
3.更快的速度:串行通信在同等条件下具有更快的传输速度,因为每一位数据传输所需的时间更短。
4.更可靠的传输:串行通信可以通过校验位等方式来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四、设计双机之间串行通信的步骤设计双机之间的串行通信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通信协议:首先需要确定双机之间的通信协议,例如RS-232、RS-485等。
不同的通信协议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进行选择。
2.确定物理连接方式:根据通信协议的选择,确定双机之间的物理连接方式,例如使用串口线连接、使用网络连接等。
3.确定数据传输格式:确定数据传输的格式,包括数据的编码方式、数据的起始位和停止位等。
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
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嘿,朋友!你有没有想过,在我们身边那些电子设备之间,它们是怎么互相聊天的呢?今天呀,我就来给你讲讲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这可超级有趣呢!我有个朋友叫小李,他是个电子设备迷。
有一次他拿着两个小玩意儿,一个是他自己做的小电路板,上面有个小芯片,另一个是他的旧手机,他就跟我嘟囔:“你说这俩东西咋能让它们互相交流点信息呢?”我就跟他说:“这就得用到串行通信啦。
”他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来,说:“快给我讲讲!”那什么是串行通信呢?简单来说呀,就像是两个人在传纸条。
不过这纸条上的内容不是普通的字,而是电子设备能读懂的信号。
在串行通信里,数据是一位一位地在一条信道上传输的。
这就好比啊,咱们排队一个一个地进电影院,而不是一群人一起往里冲。
这样有条不紊地传输数据,虽然看起来有点慢,但其实效率可高啦。
想象一下,你有一袋子的小珠子,每个珠子上都刻着不同的数字或者字母,这就好比是我们要传输的数据。
你只能一次拿一个珠子,沿着一条线把珠子送到对面的人手里,这就是串行通信的大概样子。
要是你想传一句话,比如说“你好”,那你就得把代表“你”“好”的那些珠子,一个一个按顺序送过去。
在串行通信里呀,有几个重要的概念。
就像我们去旅行得知道起点和终点一样,串行通信里有发送端和接收端。
发送端就像那个写信的人,它把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变成信号,然后一个一个地发送出去。
接收端呢,就像收信的人,它得老老实实地等着这些信号一个一个地过来,然后再把这些信号还原成原来的数据。
我记得我刚开始学习串行通信的时候,就特别纳闷,这数据就这么一位一位地传,会不会传错呢?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重要的东西,叫做校验。
这校验啊,就像是给数据穿上一层保护衣。
比如说我们可以用奇偶校验,就好比是给这串珠子里每几个珠子一组,然后在这组珠子里规定好是奇数个特殊珠子还是偶数个特殊珠子。
接收端收到珠子的时候,就先看看这组珠子符不符合这个规定,如果不符合,那可能就是在传输过程中出问题啦。
单片机单片机课程设计-双机串行通信
单片机单片机课程设计-双机串行通信单片机课程设计双机串行通信在当今的电子信息领域,单片机的应用无处不在。
而双机串行通信作为单片机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实现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协同工作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
一、双机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双机串行通信是指两个单片机之间通过串行接口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
串行通信相较于并行通信,具有线路简单、成本低、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在串行通信中,数据是一位一位地按顺序传输的。
常见的串行通信协议有 UART(通用异步收发器)、SPI(串行外设接口)和 I2C(内部集成电路)等。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们主要采用 UART 协议来实现双机串行通信。
UART 协议包括起始位、数据位、奇偶校验位和停止位。
起始位用于标识数据传输的开始,通常为逻辑 0;数据位可以是 5 位、6 位、7 位或 8 位,具体取决于通信双方的约定;奇偶校验位用于检验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可选择奇校验、偶校验或无校验;停止位用于标识数据传输的结束,通常为逻辑 1。
二、硬件设计为了实现双机串行通信,我们需要搭建相应的硬件电路。
首先,每个单片机都需要有一个串行通信接口,通常可以使用单片机自带的UART 模块。
在硬件连接方面,我们将两个单片机的发送端(TXD)和接收端(RXD)交叉连接。
即单片机 A 的 TXD 连接到单片机 B 的 RXD,单片机 B 的 TXD 连接到单片机 A 的 RXD。
同时,还需要共地以保证信号的参考电平一致。
此外,为了提高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我们可以在通信线路上添加一些滤波电容和上拉电阻。
三、软件设计软件设计是实现双机串行通信的核心部分。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我们使用 C 语言来编写单片机的程序。
对于发送方单片机,首先需要对 UART 模块进行初始化,设置波特率、数据位、奇偶校验位和停止位等参数。
然后,将要发送的数据放入发送缓冲区,并通过 UART 发送函数将数据一位一位地发送出去。
对于接收方单片机,同样需要对 UART 模块进行初始化。
串行通信
17
9.2 MCS-51串行口及控制寄存器
一、串行接口控制: 1.数据缓冲器SBUF: 发送SBUF和接收SBUF共用一个地址99H。 1)发送SBUF存放待发送的8位数据,写入SBUF将同 时启动发送。发送指令: MOV SBUF,A 2)接收SBUF存放已接收成功的8位数据,供CPU读取。 读取串行口接收数据指令: MOV A,SBUF
25
9.3 MCS-51串行通信工作方式及应用
4.发送:写入SBUF,同时启动发送,一帧发送结束, TI=1。 接收:REN=1,允许接收。
接收完一帧,若RI=0且停止位为1 (或 SM2=0),将接 收数据装入SBUF,停止位装入RB8,并使
RI=1;
否则丢弃接收数据,不置位RI。
26
9.3 MCS-51串行通信工作方式及应用
波 特 率
1/12 fosc (固定不变) 2SMOD/32 T1 溢出率 2SMOD/64 fosc 2SMOD/32 T1 溢出率
传 送 位 数
8(数据) 10(起始位、8位数据位、 停止位) 11(第9位为1:地址; 为0:数据) 11位 (同方式2)
发送 端
RXD TXD TXD TXD
接收 端
地线
发送接 收器
接收发数据线 发送接 收器 送器
地线
10
9.1 串行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五、异步串行通信的信号形式:
1、远距离直接传输数字信号,信号会发生畸变, 因此要把数字信号转变为模拟信号再进行传送。 可利用光缆、专用通信电缆或电话线。 方法:通常使用频率调制法(频带传送方式)。
11
9.1 串行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TXD 写入 发 SBUF 送 (a) 时 序 RXD输出
plc通信原理
plc通信原理PLC通信原理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一种常用于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设备,它通过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来实现对工业过程的监控和控制。
PLC 通信原理是指PLC与其他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的工作原理。
一、PLC通信的基本原理PLC通信的基本原理是通过PLC与其他设备之间建立通信连接,在双方之间传输数据以实现信息的交换。
通信连接可以通过串行通信、以太网通信、无线通信等方式实现。
1. 串行通信串行通信是指通过串行接口将PLC与其他设备连接起来进行数据传输。
串行通信的特点是传输速度相对较慢,但可以实现较长距离的通信。
常用的串行通信协议有Modbus、Profibus等。
2. 以太网通信以太网通信是指通过以太网接口将PLC与其他设备连接起来进行数据传输。
以太网通信的特点是传输速度快,可以实现高速大容量的数据传输。
常用的以太网通信协议有Ethernet/IP、Profinet等。
3. 无线通信无线通信是指通过无线网络将PLC与其他设备连接起来进行数据传输。
无线通信的特点是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方便设备的移动和布线。
常用的无线通信技术有Wi-Fi、蓝牙等。
二、PLC通信的工作流程PLC通信的工作流程可以简单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传输三个步骤。
1. 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指PLC通过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对工业过程中的数据进行采集。
采集的数据可以包括温度、压力、流量、位置等各种参数。
PLC通过输入模块将采集到的数据转换成数字信号,以便进行后续处理和传输。
2.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指PLC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逻辑运算和控制算法处理。
PLC可以根据预设的控制逻辑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判断和计算,并控制输出模块对执行器进行控制。
数据处理的结果可以用于监控工业过程的状态、控制设备的动作等。
3. 数据传输数据传输是指PLC将处理后的数据通过通信接口传输给其他设备。
PLC可以通过串行通信、以太网通信、无线通信等方式与其他设备进行数据交换。
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
本文详细介绍了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以及在Windows NT、Win98环境下用MFC 实现串口(COM)通信的方法:使用ActiveX控件或Win API.并给出用Visual C++6.0编写的相应MFC32位应用程序。
关键词:串行通信、VC++6.0、ActiveX控件、Win API、MFC32位应用程序、事件驱动、非阻塞通信、多线程.在Windows应用程序的开发中,我们常常需要面临与外围数据源设备通信的问题。
计算机和单片机(如MCS-51)都具有串行通信口,可以设计相应的串口通信程序,完成二者之间的数据通信任务。
实际工作中利用串口完成通信任务的时候非常之多。
已有一些文章介绍串口编程的文章在计算机杂志上发表。
但总的感觉说来不太全面,特别是介绍32位下编程的更少,且很不详细。
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较多经验,结合硬件、软件,重点提及比较新的技术,及需要注意的要点作一番探讨。
希望对各位需要编写串口通信程序的朋友有一些帮助。
一.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串行端口的本质功能是作为CPU和串行设备间的编码转换器。
当数据从 CPU经过串行端口发送出去时,字节数据转换为串行的位。
在接收数据时,串行的位被转换为字节数据。
在Windows环境(Windows NT、Win98、Windows2000)下,串口是系统资源的一部分。
应用程序要使用串口进行通信,必须在使用之前向操作系统提出资源申请要求(打开串口),通信完成后必须释放资源(关闭串口)。
串口通信程序的流程如下图:二.串口信号线的接法一个完整的RS-232C接口有22根线,采用标准的25芯插头座(或者9芯插头座)。
25芯和9芯的主要信号线相同。
以下的介绍是以25芯的RS-232C为例。
①主要信号线定义:2脚:发送数据TXD; 3脚:接收数据RXD; 4脚:请求发送RTS; 5脚:清除发送CTS;6脚:数据设备就绪DSR;20脚:数据终端就绪DTR; 8脚:数据载波检测DCD;1脚:保护地; 7脚:信号地。
简述并行、串行、异步、同步通信原理
标题:并行、串行、异步、同步通信原理解析一、介绍并行、串行、异步、同步通信的概念1. 并行通信:指多个数据信号在同一时刻通过不同的传输路径传输,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多个信号可以同时进行传输,从而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2. 串行通信:指数据信号按照顺序一个接一个地通过同一传输路径传输,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信号只能依次进行传输,适用于长距离传输和节约传输线路资源。
3. 异步通信:指数据传输时没有固定的时钟信号,数据在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按照不规则的时间间隔传输,需要通过起始位和停止位来标识数据的起始和结束。
4. 同步通信:指数据传输时需要有固定的时钟信号,数据在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按照固定的时间间隔传输,需要通过时钟信号进行同步。
二、并行通信的原理及特点1. 原理:多个数据信号同时通过不同的传输路径传输。
2. 特点:1) 传输速度快:由于多个数据信号同时进行传输,因此传输速度相对较快。
2) 传输距离有限:由于多条传输路径之间的信号相互干扰,因此传输距离相对较短。
3) 成本较高:需要多条传输路径和大量的接口,成本相对较高。
三、串行通信的原理及特点1. 原理:数据信号按照顺序一个接一个地通过同一传输路径传输。
2. 特点:1) 传输速度慢:由于数据信号只能依次进行传输,因此传输速度相对较慢。
2) 传输距离远:适用于长距离传输,可以节约传输线路资源。
3) 成本较低:只需要一条传输路径和少量的接口,成本相对较低。
四、异步通信的原理及特点1. 原理:数据传输时没有固定的时钟信号,数据在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按照不规则的时间间隔传输。
2. 特点:1) 灵活性高:数据传输时间不固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2) 精度较低:由于没有固定的时钟信号,数据传输的精度相对较低。
3) 适用于短距离传输:由于数据传输精度较低,适用于短距离传输和数据量较小的情况。
五、同步通信的原理及特点1. 原理:数据传输时需要有固定的时钟信号,数据在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按照固定的时间间隔传输。
sci串行通信接口工作原理
sci串行通信接口工作原理
SCI(Serial Communication Interface)是一种串行通信接口,用于在数字系统中进行串行数据传输。
SCI通常包括发送和接收端,通过串行方式传递数据,它在嵌入式系统和通信领域中被广泛使用。
以下是SCI串行通信接口的基本工作原理:
1.帧结构:SCI通信以帧为单位,每一帧包含了一定数量的比特,通常包括起始位、数据位、奇偶校验位(可选)、停止位等。
这种帧结构有助于接收端正确解析和识别数据。
2.波特率设置:波特率是SCI通信的速率,表示每秒传输的比特数。
在SCI通信中,发送端和接收端必须配置相同的波特率,以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
3.起始位和停止位:为了使接收端能够准确识别帧的起始和结束,通常在每帧的开始设置一个起始位,结束时设置一个或多个停止位。
4.数据传输:数据以二进制形式传输,由发送端按照事先定义好的帧结构进行发送。
接收端在正确配置的情况下,能够识别并解析这些帧,将二进制数据还原为原始数据。
5.同步机制:为确保数据的同步传输,通常在帧的开始设置一个起始位,作为同步信号,帮助接收端正确解析后续的数据。
6.协议选择:在SCI通信中,数据的传输可以使用不同的协议,例如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
异步通信不需要与时钟同步,而同步通信则需要与外部时钟同步。
总体而言,SCI串行通信接口通过在帧中使用起始位、数据位、停止位等结构,按照事先定义好的协议传输数据。
这种方式具有灵活性和可靠性,适用于许多嵌入式系统和通信场景。
串行通信的工作原理
串行通信是指将数据按照一定的顺序逐个传输的通信方式。
在串行通信中,数据被分成一系列的位,每个位被称为一位元或一个符号。
每个位元或符号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传输,形成一条连续的数据流。
串行通信的工作原理如下:
1. 数据编码:发送端将要传输的数据转换成一系列的位元或符号,并且按照一定的编码方式进行编码。
2. 数据传输:发送端将编码后的数据通过通信线路逐个传输给接收端。
在传输过程中,每个位元或符号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传输,形成一条连续的数据流。
3. 数据解码:接收端将接收到的数据按照与发送端相同的编码方式进行解码,将连续的数据流还原成原始的数据。
4. 数据处理:接收端对解码后的数据进行处理,例如进行错误检测、纠错等操作。
在串行通信中,数据传输速度通常比较慢,但是由于数据传输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串行通信在一些应用场合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计算机内部通信、串口通信等场合中,串行通信仍然是一种常用的通信方式。
uart原理详解
uart原理详解UART,全称为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是一种常见的串行通信协议。
它是一种简单、可靠且广泛使用的通信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设备和系统中。
UART的原理是通过串行传输数据来实现通信。
串行通信是一种逐位传输数据的方式,与之相对的是并行通信,即同时传输多个位。
串行通信可以节省通信线路的数量,提高通信效率。
UART通信由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组成:接收器(Receiver)和发送器(Transmitter)。
接收器负责从外部接收数据,而发送器负责将数据发送到外部。
在UART通信中,数据被分为连续的位,每个位之间由一个开始位和一个或多个停止位分隔。
开始位通常是逻辑值为0的位,它的作用是告诉接收器数据的传输即将开始。
停止位通常是逻辑值为1的位,它的作用是告诉接收器数据的传输已经结束。
UART通信还包括一个波特率(Baud Rate)的概念,它指的是数据传输的速率。
波特率表示每秒钟传输的位数。
通常情况下,波特率越高,数据传输的速度越快,但也会增加传输错误的可能性。
在UART通信中,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的波特率必须是相同的,否则数据传输将会出现错误。
为了确保波特率的匹配,通常需要在通信的双方进行配置。
UART通信的优点是简单、可靠和广泛适用。
它不依赖于特定的物理层协议,可以在不同的硬件平台上使用。
此外,UART通信还可以适应不同的通信距离和数据传输速率。
总结起来,UART是一种常见的串行通信协议,通过串行传输数据来实现通信。
它由接收器和发送器组成,通过开始位和停止位分隔数据。
UART通信简单可靠,适用于各种设备和系统。
串行通讯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串行通讯的基本原理和通信方式。
2. 掌握串行通讯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实现方法。
3. 学会使用串行通讯进行数据传输。
4. 通过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串行通讯是指用一条数据传输线将数据一位一位地按顺序传送的通信方式。
与并行通讯相比,串行通讯具有线路简单、成本低等优点。
串行通讯的基本原理如下:1. 异步串行通讯:每个字符独立发送,字符间有时间间隔,不需要同步信号。
每个字符由起始位、数据位、奇偶校验位和停止位组成。
2. 同步串行通讯:数据块作为一个整体发送,需要同步信号。
同步串行通讯分为两种方式:面向字符方式和面向比特方式。
三、实验设备1. 计算机:一台2. 串行通讯设备:串行数据线、串行接口卡、串口调试助手等3. 单片机实验平台:一台4. 数码管显示模块:一个四、实验内容1. 异步串行通讯实验(1)硬件连接:将计算机的串口与单片机实验平台的串行接口连接。
(2)软件设计:编写程序,实现单片机向计算机发送数据,计算机接收数据并显示在屏幕上。
(3)实验步骤:a. 设置串行通信参数: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奇偶校验位等。
b. 编写发送程序,实现单片机向计算机发送数据。
c. 编写接收程序,实现计算机接收数据并显示在屏幕上。
2. 同步串行通讯实验(1)硬件连接:与异步串行通讯实验相同。
(2)软件设计:编写程序,实现单片机向计算机发送数据块,计算机接收数据块并显示在屏幕上。
(3)实验步骤:a. 设置串行通信参数: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奇偶校验位等。
b. 编写发送程序,实现单片机向计算机发送数据块。
c. 编写接收程序,实现计算机接收数据块并显示在屏幕上。
3. 双机通讯实验(1)硬件连接:将两台单片机实验平台通过串行数据线连接。
(2)软件设计:编写程序,实现两台单片机之间相互发送和接收数据。
(3)实验步骤:a. 设置串行通信参数: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奇偶校验位等。
串行通信实验原理
串行通信实验原理序串行通信技术是一种基本的数字通信技术,它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现代的数字通信系统中。
与并行通信相比,串行通信在处理速度高、传输距离远、信号线使用少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在现代计算机内部以及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中应用广泛。
串行通信实验是理解串行通信原理和掌握串行通信应用的基本途径之一。
本文将介绍串行通信实验的原理、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希望能够对读者在学习串行通信方面起到一定的帮助。
一、实验原理1.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串行通信是一种数据传输的方式,数据信号按照一个比特一个比特地顺序传输,每个比特之间通过同步信号进行分隔。
与之相对应的是并行通信,其数据信号在多根信号线上并行传输。
串行通信具有传输距离远、传输速度快、线路简单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数字通信系统中。
2.串行通信的实现串行通信的实现需要用到一些重要的电路,包括移位寄存器、同步信号发生器等。
移位寄存器用于将数据按照顺序存入、读出,并进行位移操作;同步信号发生器则用于发生用于分隔数据的同步信号,使得发送方和接收方的时序保持一致。
三、实验步骤本实验以ASM51单片机为例,演示了串行通信的应用过程。
1.硬件连接将示波器的通道1连接到P1.0引脚上,通道2连接到P3.0引脚上,波形分别对应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
2.编写程序编写程序,对串行通信的数据发送、接收、位移等进行设置和控制,具体实现过程如下:(1) 设置移位寄存器,将需要发送的数据从高位开始存入。
(2) 设置同步信号发生器,发生用于分隔数据的同步信号。
(3) 控制寄存器进行位移操作,将数据按照顺序读出并发送。
(4) 在接收方,需要通过串行口中断方式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判断和处理。
3.实验操作按照编写的程序对硬件进行操作,发送一些测试数据,观察示波器上的波形变化,以及数据是否正确接收和处理。
四、实验注意事项1.串行通信实验需要耐心和细心,对硬件和程序进行仔细的连接和设置。
2.在传输数据时,需要保证发送方和接收方的时序保持一致,否则可能会导致数据发送失败或者数据接收错误,因此需要认真设置同步信号发生器。
串行通信_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 掌握串行通信的常用接口和协议;3. 学会使用串行通信进行数据传输;4. 熟悉串行通信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串行通信是一种数据传输方式,通过一根或多根数据线,将数据一位一位地按顺序传送。
与并行通信相比,串行通信在传输速度和成本上具有优势,广泛应用于嵌入式系统、工业控制、远程通信等领域。
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如下:1. 数据格式:串行通信中,数据以字节为单位进行传输,每个字节由起始位、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组成。
2. 通信方式:串行通信主要有同步通信和异步通信两种方式。
a. 同步通信:通信双方使用统一的时钟信号进行数据传输,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保持同步。
b. 异步通信:通信双方使用不同的时钟信号进行数据传输,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保持同步。
3. 串行通信接口:常用的串行通信接口有RS-232、RS-485、USB等。
三、实验设备1. 单片机开发板:STC89C52;2. 串口通信模块:MAX232;3. 串口通信线;4. 电脑;5. 串口调试助手。
四、实验步骤1. 连接电路:将单片机开发板、串口通信模块和电脑通过串口通信线连接起来。
2. 初始化单片机串口:设置单片机串口的工作方式、波特率、校验位和停止位等参数。
3. 编写串口发送程序:在单片机上编写程序,实现数据的串行发送。
4. 编写串口接收程序:在单片机上编写程序,实现数据的串行接收。
5. 使用串口调试助手进行测试:在电脑上打开串口调试助手,设置相应的通信参数,发送和接收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串口调试助手,成功实现了单片机与电脑之间的数据传输。
2. 分析:a. 在初始化单片机串口时,设置了正确的波特率、校验位和停止位等参数,保证了数据的正确传输。
b. 在编写串口发送程序时,正确地实现了数据的串行发送。
c. 在编写串口接收程序时,正确地实现了数据的串行接收。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 学会了使用串行通信进行数据传输;3. 熟悉了串行通信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
arduino serial 原理
arduino serial 原理Arduino是一种开源电子原型平台,可以用来制作各种交互式的物品或项目。
其中,串行通信在Arduino的使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以"Arduino串行通信原理"作为主题,一步一步解释其背后的原理。
第一步: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串行通信是一种数据传输方式,其中数据逐位地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传输。
与之相对应的是并行通信,它是将数据的每一位同时传输。
串行通信相对于并行通信的优势在于所需的线缆较少,能够节约线缆的使用以及系统的成本。
第二步:Arduino板的串行通信接口Arduino板通常具有多种串行通信接口,如UART(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和SPI(串行外设接口)。
其中,UART是最常用的一种串行通信接口,我们将以此为例进行讲解。
Arduino通过UART实现了与计算机或其他设备的串行通信。
第三步:Arduino板的串行通信引脚Arduino Uno板上的串行通信引脚包括"RX"(接收)和"TX"(发送)。
这些引脚连接到Arduino板上的UART芯片或控制电路,负责将串行数据转换为可用的二进制数据,或者将二进制数据转换为串行数据。
第四步:Arduino的串行通信库为了简化串行通信的操作,Arduino官方提供了一组库函数,如"Serial"库。
这些库函数封装了底层的串行通信协议,并提供了一系列函数,如"begin()"、"println()"和"read()"等,用于方便地进行串行通信。
第五步:Arduino串行通信的基本操作在Arduino中,要使用串行通信功能,首先需要打开串口,调用"Serial.begin()"函数,并指定波特率(即数据传输速率)。
波特率是用来表示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位数,常见的波特率有9600、115200等。
单片机接口技术
单片机接口技术一、概述单片机接口技术是指将单片机与外部设备进行连接和通信的技术。
单片机作为控制器,需要通过接口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的输入和输出,实现对外部设备的控制和操作。
本文将介绍单片机接口技术的基本原理、常用接口类型以及实现方法。
二、基本原理1. 串行通信串行通信是指在单根线路上,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传输数据的方式。
串行通信可以分为同步串行通信和异步串行通信两种方式。
同步串行通信需要发送方和接收方在时钟上保持同步,而异步串行通信则不需要。
2. 并行通信并行通信是指在多根线路上同时传输数据的方式。
并行通信可以分为标准模式和高速模式两种方式。
标准模式下,每个数据线都只能传输一个比特位;而高速模式下,则可以同时传输多个比特位。
3. 中断技术中断技术是指当某个事件发生时,会引起CPU中断,并执行相应的中断服务程序。
中断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效率,使CPU能够及时地响应外部事件。
三、常用接口类型1. 串口接口串口接口是指将单片机与外部设备通过串行通信进行连接的接口。
串口接口可以分为RS232、RS485、TTL等多种类型,其中RS232是最为常用的一种。
2. 并口接口并口接口是指将单片机与外部设备通过并行通信进行连接的接口。
并口接口可以分为标准模式和高速模式两种类型,其中标准模式下使用的最为广泛的是Centronics接口。
3. USB接口USB接口是指将单片机与外部设备通过USB总线进行连接的接口。
USB接口具有传输速度快、数据稳定性好等优点,因此在许多应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四、实现方法1. 软件实现软件实现是指通过编写程序来实现单片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
软件实现需要掌握相应的编程语言和单片机控制器的操作方法,对于一些简单的应用场景来说效果较好。
2. 硬件实现硬件实现是指通过电路设计来实现单片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
硬件实现需要掌握相应的电路设计技术和电子元器件知识,对于一些复杂或高速传输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来说效果较好。
51单片机串行通信原理
51单片机串行通信原理串行通信是指在信息传输时,数据位逐个进行传输的方式。
51单片机串行通信是指在51单片机中,使用串行通信协议进行数据传输。
1.串行传输方式:串行通信中,数据位按照顺序逐个传输。
每个数据位传输结束后,发送端或接收端会发送一个时钟信号来同步数据的传输。
2.通信协议:串行通信需要定义一种通信协议,用于规定数据传输的格式和规则。
常用的串行通信协议包括UART(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协议、SPI(串行外设接口)协议和I2C(串行双线制)协议等。
3.UART串行通信协议:UART协议是一种异步串行通信协议,常用于单片机与外部设备(如计算机、模块等)之间的通信。
UART使用一对传输线(分别为传输线和接收线)进行数据的传输,通过起始位、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等进行数据的解析和传输。
4.SPI串行通信协议:SPI协议是一种同步串行通信协议,常用于单片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
SPI使用四根传输线(分别为传输线、接收线、时钟线和片选线)进行数据的传输,通过时钟信号同步数据的传输。
SPI协议具有母-从的结构,单片机可以作为主设备控制从设备的操作。
5.I2C串行通信协议:I2C协议是一种双线制串行通信协议,常用于单片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通信。
I2C使用两条传输线(分别为传输线和接收线)进行数据的传输,通过时钟信号同步数据的传输。
I2C协议具有多主-多从的结构,多个设备可以共享同一条数据线。
6.数据传输流程:在串行通信过程中,发送端会将数据位逐个传输到接收端。
接收端接收到数据位后,对数据进行解析和处理。
在UART协议中,通信开始时发送端会发送起始位,然后发送数据位,接收端解析数据位后,可以进行校验,最后发送停止位。
在SPI和I2C协议中,发送端通过时钟信号同步数据的传输,并通过片选线或地址来选择接收端。
以上就是51单片机串行通信的原理,通过串行通信可以有效地进行数据传输和设备间的通信。
串行通信的原理与应用
串行通信的原理与应用1. 什么是串行通信?串行通信是一种数据传输的方式,它将数据位逐个按照顺序传输,与之相对的是并行通信,后者是将多个数据位同时传输。
串行通信的主要特点是数据传输的速度相对较慢,但在距离较远、线路复杂或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串行通信更为可靠和经济。
串行通信常被应用于计算机网络、串口通信、串行总线等领域。
2. 串行通信的原理串行通信的原理基于如下几个要点:2.1 串行传输串行传输是指数据位逐个传输的过程。
在串行通信中,数据位按照顺序一个接一个地传输,相邻的数据位之间通过特定的通信协议进行区分和同步。
2.2 帧同步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串行通信中通常需要引入帧同步机制。
帧同步机制用于确定数据帧的起始和结束位置,使接收方能够准确识别出每个数据帧并进行解析。
2.3 通信协议串行通信需要定义一套通信协议,用于规定数据的格式、传输速率、起始位、停止位、校验位等信息。
通信协议是串行通信能够正常工作的关键,它使得发送方和接收方能够按照相同的规则进行数据的传输和解析。
2.4 数据编码在串行通信中,数据通常需要进行编码处理,以确保数据的传输和解析的可靠性。
常用的数据编码方式包括ASCII码、二进制编码、差分编码等。
3. 串行通信的应用串行通信在现代信息技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3.1 计算机网络在计算机网络中,数据的传输需要通过网络传输介质进行,而网络传输介质的带宽通常较为有限。
为了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计算机网络通常使用串行通信方式进行数据的传输。
常见的例子包括以太网、串口通信等。
3.2 串口通信串口通信是指计算机通过串行接口与外设进行数据的传输和交互。
串口通信在嵌入式系统和外部设备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常见的串口通信方式包括RS-232、RS-485等。
3.3 串行总线串行总线是一种将多个设备通过串行方式连接起来的通信协议和接口标准。
串行总线通常由一根线路连接多个设备,减少了线路的复杂性和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详细介绍了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以及在Windows NT、Win98环境下用MFC 实现串口(COM)通信的方法:使用ActiveX控件或Win API.并给出用Visual C++6.0编写的相应MFC32位应用程序。
关键词:串行通信、VC++6.0、ActiveX控件、Win API、MFC32位应用程序、事件驱动、非阻塞通信、多线程.在Windows应用程序的开发中,我们常常需要面临与外围数据源设备通信的问题。
计算机和单片机(如MCS-51)都具有串行通信口,可以设计相应的串口通信程序,完成二者之间的数据通信任务。
实际工作中利用串口完成通信任务的时候非常之多。
已有一些文章介绍串口编程的文章在计算机杂志上发表。
但总的感觉说来不太全面,特别是介绍32位下编程的更少,且很不详细。
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较多经验,结合硬件、软件,重点提及比较新的技术,及需要注意的要点作一番探讨。
希望对各位需要编写串口通信程序的朋友有一些帮助。
一.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串行端口的本质功能是作为CPU和串行设备间的编码转换器。
当数据从CPU经过串行端口发送出去时,字节数据转换为串行的位。
在接收数据时,串行的位被转换为字节数据。
在Windows环境(Windows NT、Win98、Windows2000)下,串口是系统资源的一部分。
应用程序要使用串口进行通信,必须在使用之前向操作系统提出资源申请要求(打开串口),通信完成后必须释放资源(关闭串口)。
串口通信程序的流程如下图:二.串口信号线的接法一个完整的RS-232C接口有22根线,采用标准的25芯插头座(或者9芯插头座)。
25芯和9芯的主要信号线相同。
以下的介绍是以25芯的RS-232C为例。
①主要信号线定义:2脚:发送数据TXD;3脚:接收数据RXD;4脚:请求发送RTS;5脚:清除发送CTS;6脚:数据设备就绪DSR;20脚:数据终端就绪DTR;8脚:数据载波检测DCD;1脚:保护地;7脚:信号地。
②电气特性:数据传输速率最大可到20K bps,最大距离仅15m.注:看了微软的MSDN 6.0,其Windows API中关于串行通讯设备(不一定都是串口RS-232C或RS-422或RS-449)速率的设置,最大可支持到RS_256000,即256K bps! 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串行通讯设备?但不管怎样,一般主机和单片机的串口通讯大多都在9600 bps,可以满足通讯需求。
③接口的典型应用:大多数计算机应用系统与智能单元之间只需使用3到5根信号线即可工作。
这时,除了TXD、RXD以外,还需使用RTS、CTS、DCD、DTR、DSR等信号线。
(当然,在程序中也需要对相应的信号线进行设置。
)图最简单的RS232-C信号线接法以上接法,在设计程序时,直接进行数据的接收和发送就可以了,不需要对信号线的状态进行判断或设置。
(如果应用的场合需要使用握手信号等,需要对相应的信号线的状态进行监测或设置。
)三.16位串口应用程序的简单回顾16位串口应用程序中,使用的16位的Windows API通信函数:①OpenComm() 打开串口资源,并指定输入、输出缓冲区的大小(以字节计);CloseComm() 关闭串口;例:int idComDev;idComDev = OpenComm("COM1", 1024, 128);CloseComm(idComDev);②BuildCommDCB() 、setCommState()填写设备控制块DCB,然后对已打开的串口进行参数配置;例:DCB dcb;BuildCommDCB("COM1:2400,n,8,1", &dcb);SetCommState(&dcb);③ReadComm 、WriteComm()对串口进行读写操作,即数据的接收和发送.例:char *m_pRecieve; int count;ReadComm(idComDev,m_pRecieve,count);Char wr[30]; int count2;WriteComm(idComDev,wr,count2);16位下的串口通信程序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串口等外部设备的操作有自己特有的API函数;而32位程序则把串口操作(以及并口等)和文件操作统一起来了,使用类似的操作。
四.在MFC下的32位串口应用程序32位下串口通信程序可以用两种方法实现:利用ActiveX控件;使用API 通信函数。
使用ActiveX控件,程序实现非常简单,结构清晰,缺点是欠灵活;使用API 通信函数的优缺点则基本上相反。
以下介绍的都是在单文档(SDI)应用程序中加入串口通信能力的程序。
㈠使用ActiveX控件:VC++ 6.0提供的MSComm控件通过串行端口发送和接收数据,为应用程序提供串行通信功能。
使用非常方便,但可惜的是,很少有介绍MSComm控件的资料。
⑴.在当前的Workspace中插入MSComm控件。
Project菜单------>Add to Project---->Components and Controls----->RegisteredActiveX Controls--->选择Components: Microsoft Communications Control,version 6.0 插入到当前的Workspace中。
结果添加了类CMSComm(及相应文件:mscomm.h和mscomm.cpp )。
⑵.在MainFrm.h中加入MSComm控件。
protected:CMSComm m_ComPort;在Mainfrm.cpp::OnCreare()中:DWORD style=WS_VISIBLE|WS_CHILD;if (!m_ComPort.Create(NULL,style,CRect(0,0,0,0),this,ID_COMMCT RL)){TRACE0("Failed to create OLE Communications Control\n");return -1; // fail to create}⑶.初始化串口m_ComPort.SetCommPort(1); //选择COM?m_ComPort. SetInBufferSize(1024); //设置输入缓冲区的大小,Bytesm_ComPort. SetOutBufferSize(512); //设置输入缓冲区的大小,Bytes//if(!m_ComPort.GetPortOpen()) //打开串口m_ComPort.SetPortOpen(TRUE);m_ComPort.SetInputMode(1); //设置输入方式为二进制方式m_ComPort.SetSettings("9600,n,8,1"); //设置波特率等参数m_ComPort.SetRThreshold(1); //为1表示有一个字符引发一个事件m_ComPort.SetInputLen(0);⑷.捕捉串口事项。
MSComm控件可以采用轮询或事件驱动的方法从端口获取数据。
我们介绍比较使用的事件驱动方法:有事件(如接收到数据)时通知程序。
在程序中需要捕获并处理这些通讯事件。
在MainFrm.h中:protected:afx_msg void OnCommMscomm();DECLARE_EVENTSINK_MAP()在MainFrm.cpp中:BEGIN_EVENTSINK_MAP(CMainFrame,CFrameWnd )ON_EVENT(CMainFrame,ID_COMMCTRL,1,OnCommMscomm,VTS_NONE)//映射ActiveX控件事件END_EVENTSINK_MAP()⑸.串口读写. 完成读写的函数的确很简单,GetInput()和SetOutput()就可。
两个函数的原型是:VARIANT GetInput();及void SetOutput(const VARIANT& newValue);都要使用VARIANT类型(所有Idispatch::Invoke的参数和返回值在内部都是作为VARIANT对象处理的)。
无论是在PC机读取上传数据时还是在PC机发送下行命令时,我们都习惯于使用字符串的形式(也可以说是数组形式)。
查阅VARIANT文档知道,可以用BSTR 表示字符串,但遗憾的是所有的BSTR都是包含宽字符,即使我们没有定义_UNICODE_UNICODE也是这样!WinNT支持宽字符, 而Win95并不支持。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使用CbyteArray,给出相应的部分程序如下:void CMainFrame::OnCommMscomm(){VARIANT vResponse; int k;if(m_commCtrl.GetCommEvent()==2) {k=m_commCtrl.GetInBufferCount(); //接收到的字符数目if(k>0) {vResponse=m_commCtrl.GetInput(); //readSaveData(k,(unsigned char*) vResponse.parray->pvData);} // 接收到字符,MSComm控件发送事件}。
// 处理其他MSComm控件}void CMainFrame::OnCommSend() {。
// 准备需要发送的命令,放在TxData[]中CByteArray array;array.RemoveAll();array.SetSize(Count);for(i=0;i<Count;i++)array.SetAt(i, TxData[i]);m_ComPort.SetOutput(COleVariant(array)); // 发送数据}请大家认真关注第⑷、⑸中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是重点、难点所在。
㈡使用32位的API 通信函数: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奇怪:用32位API函数编写串口通信程序,不就是把16位的API换成32位吗?16位的串口通信程序可是多年之前就有很多人研讨过了……此文主要想介绍一下在API串口通信中如何结合非阻塞通信、多线程等手段,编写出高质量的通信程序。
特别是在CPU处理任务比较繁重、与外围设备中有大量的通信数据时,更有实际意义。
⑴.在中MainFrm.cpp定义全局变量HANDLE hCom; // 准备打开的串口的句柄HANDLE hCommWatchThread ;//辅助线程的全局函数⑵.打开串口,设置串口hCom =CreateFile( "COM2", GENERIC_READ | GENERIC_WRITE, // 允许读写0, // 此项必须为0NULL, // no security attrsOPEN_EXISTING, //设置产生方式FILE_FLAG_OVERLAPPED, // 我们准备使用异步通信NULL );请大家注意,我们使用了FILE_FLAG_OVERLAPPED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