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高考备考——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历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代历法”
1.纪年法
(1)干支纪年法
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癸(guǐ)。
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Xū)、亥。
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类。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因而经六十年,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经久不乱,永无穷尽。
《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
《与妻书》“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辛未”应为辛亥(此书乃林觉民作于黄花岗起义前三天的1911年4月24日,即农历辛亥年三月廿六日深夜。)。
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
(2)帝王年号纪年法
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称元年。从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张衡传》)
(3)王公年次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廉颇蔺相如列传》)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梅花岭记》)
2.纪月法
(1)序数纪月法
古代纪月,常用序数。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十二个月,并以此来纪月。
四月初五日辰刻。(《三元里抗英》)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游褒禅山记》)
(2)时节纪月法
有时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如“孟春(1月)”“孟冬(10月)”。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古诗十九首》)
(3)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
荒村建子月(农历十一月),独树老夫家。(《草堂即事》)
3.纪日法
(1)干支纪日法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
“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殽之战》“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即农历六月九日;
“是月丁未”——《登泰山记》,指这个月的十八日。
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
如:“子卯不乐”——《礼记·檀弓》,“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
如:“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登泰山记》
(2)序数纪日法
初八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三元里抗英》)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梅花岭记》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项脊轩志》…‘三五”指农历十五日。
“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3)特定称谓纪日法(月相纪日法)
指用“朔、朏(fě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①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阎典史传》)
②朏每月初三叫朏
《书·召诰》:"三月,惟丙午朏。"孔传:"朏,明也。月三日明生之名。"
《月采篇》曰:"三日曰朏。"
③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与妻书》)
此七月望日事也——《祭妹文》
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④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登泰山记》)
(4)传统节日纪日法
①元日农历正月初一日。
②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日。
人日题诗寄草堂。(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
③三元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合称为“三元”。
④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杜甫有诗:“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
⑤花朝农历二月十五,相传为百花的生日。
伤怀同客处,病眼即花朝。(《早春》)
⑥寒食农历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五日,又谓之“寒令”,须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令”的代称。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诗:“时当一百五。”
⑦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日。
⑧伏日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终伏(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总称“三伏”。
⑨初七、下九“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叫“七夕”。传说每年此夜牛郎织女在天河鹊桥相会。“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日。二十九日为“上九”,初九日为“中九”。汉时,初七、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⑩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人们以为这时的月亮最亮,故以此时为赏月之佳节。
⑪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⑫冬至冬至节,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白昼时间一天天长起来,叫作“冬至一阳生”。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扬州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