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心理学之自我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教育心理学》之自我分析
内容:分析父母对我的教养类型以及自己对父母的依恋方式思考父母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母亲对我的教养方式:专断型(拒绝+控制)
我对母亲的依恋方式:不安全---回避型依恋
我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权威型
孩子对我的依恋方式:安全型
我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之后母亲经历过两次婚姻,都没有善终。(由于是母亲的痛点我无法直接询问,亲人也没有告知我父母离异具体时间,根据亲人的一些片段信息我猜测应该是在我两岁左右,原因我分析一是母亲结婚时年纪轻,20岁结婚21岁生我,母亲是家中三兄妹中最小的,心智和承担力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感和认知都不够,父亲也是一样,同时两个人经常发生冲突又不懂得包容和让步,婚姻的破裂中有着诸多铺垫。)幼儿园阶段我母亲第二次结婚,模糊的记忆中母亲和第二任丈夫感情不错,我的记忆里还有我们一家三口幸福的画面片段,后来离婚后还能带着我见面聊天,应该是保持了相对良好的关系。但是据说男方是初婚,男方母亲对我母亲有些不满,具体为什么分开我也没有询问过;母亲第三次婚姻是我初中阶段,没有跟我进行任何的正式介绍,就发现家里多了一个人,我与他们情感也一般。后来我读大一期间继父因病去世了。整体来说母亲和我情感比较疏离,不像有的母女无话不谈,现在母亲总是说我跟她不亲,我接触过一些萨提亚的课程,认为问题就出在母亲给我提供的原生家庭上,对于母亲,我更多的是作为子女的道德上的尊重和”孝顺”,尽可能不去批判不去指责不去抱怨。
记忆中小时候对母亲的感受,就是“害怕”,形容母亲的脾气,就是“暴躁”!小
时候没有少挨打挨骂,只要”有问题“就是打和骂,很小就知道自己是母亲的“负担”,因为她会经常说“如果没有你,我现在怎么怎么好”之类的话语,几乎没有什么和颜悦色的促膝长谈和沟通过,满足我的方式更多就是“零花钱”满足,小学开始就是在外面吃快餐,高中就住校了。坦诚地讲,没有怎么感受到家的温暖。而且在我初中之前,父亲会每年看望我几次,高中开始母亲就不允许我跟父亲接触,不然她就会歇斯底里,父亲也已经重新组建了家庭有了儿子,我也想过清净点的生活,所以也就作罢,这么多年来都没再跟父亲练习过。
基本成长的背景就是这样,写着自己都觉得凄凉,但是我也不悲伤,感谢我自己强大的心理和包容力,每当我觉得母亲对待我的行为不正确、让我感受很糟糕时,我都一直在想“以后我有孩子了一定不会这么对待他”。母亲对待我的很多方式都进入了我的“反面教材库”。只要我不主动提及,身边所有的朋友,哪怕非常亲密,也不知道我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她们眼里我阳光积极向上,待人友善。大学毕业后我选择的早期教育行业,已经在这个行业十年,觉得做的事请很有意义,让家长了解孩子的生长发展规律,以科学合宜的方式去尊重、教育和影响孩子。同时,我也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家庭亲密关系中有时候不善于表达自己的需求,有时候总是忍让到极点后爆发,这些一定和我的原生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人给我示范过家庭成员如何表达情感和需求,所以我一直不停的学习课程、参加家庭教育相关的工作坊,也不断在矛盾爆发后和爱人进行沟通,不断去了解彼此的想法和观点,不断的进行调整。我想这也是一种自我疗愈吧!其实曾经一直很渴望建立自己的核心家庭,但是由于孩子小我还要工作,公公婆婆来帮我们看孩子,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对我们家庭的冲击,出现最多的就是”边界不清”,感觉家里就是老公原生家庭的延续,我是临时加入的队友,加上”妈宝男”特质,
也为此爆发过几次冲突。最后都是彼此让步妥协,但还是希望孩子上幼儿园后,我们搬出去租房子都行,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家庭的建立过程。
幸福的是,我和老公、公婆都非常的爱孩子,也都比较会照顾孩子、陪孩子互动玩耍。孩子从出生开始情绪就非常的健康开朗,每天乐呵呵的,有家人的陪伴他能愉快的玩耍,也能有自己专注游戏的时间。我对孩子的态度,尽可能是尊重理解发展规律和发育特点为基础,只要不伤害自己和别人,能多尝试的都尽量尝试,家庭活动都鼓励孩子参与进来。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我疗愈的过程,以孩子为纽带,我也经常能跟生活在异地的母亲通话或者视频,保持较为良好的沟通。
最后感谢老师的课程和分享的课件,引导我不断思考、不断调整,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建设更幸福的家庭。
《家庭教育心理学》作业
授课教师:刘海娟老师
学生:魏红2016级0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