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民族团结的教学设计 民族团结教案范文六篇

民族团结的教学设计 民族团结教案范文六篇

民族团结的教学设计民族团结教案范文六篇教学设计:民族团结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和内涵。

2. 掌握民族团结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3. 了解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

4. 提高爱国主义观念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
1. 民族团结的内涵和重要性。

2. 民族团结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3.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

4. 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 学生集体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 老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谈论自己的家乡或祖辈的故乡,了解多样化的民间文化。

(二)学习环节(30分钟)
1. 分析民族团结的内涵和重要性。

2. 讲解民族团结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让学生理解所处的社会变革。

3. 介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增强学生认识自我、认同文化的需求。

(三)活动环节(15分钟)
1. 学生分组,自愿讨论自己所在的区域或家乡的传统文化的特色和传承。

(四)总结反思(5分钟)
1. 老师总结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该如何保护和传承好自己的民族文化?”
2. 学生反思,概括今天所学内容,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评价
1. 学生能够表达民族团结的内涵和重要性,并理解所处社会变革的历程和现状;
2. 学生能够对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有比较深入的理解,能够认识到保护和传承好自己的民族文化是必要的;
3. 学生思想能够得到拓展和提高,表现出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思想品质,能够提升爱国主义观念和自豪感。

壮族教学活动教案设计模板

壮族教学活动教案设计模板

教学对象:小学三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壮族的基本文化特点,包括语言、服饰、节日等。

2. 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壮族文化的基本知识。

2. 壮族传统手工艺的制作。

教学难点:1. 壮族语言的学习。

2. 壮族传统手工艺的精细操作。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壮族文化图片、视频等。

2. 壮族服饰、节日相关实物或模型。

3. 壮族传统手工艺材料(如绣花布、彩线等)。

4. 教学活动所需的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壮族的特色风光,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壮族。

2.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壮族的文化特点?二、知识讲解1.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壮族的起源、语言、服饰、节日等文化特点。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壮族的基本用语,如“萨其玛”(你好)、“谷尼”(谢谢)等。

3. 教师展示壮族服饰,讲解其特点,如壮锦、绣花等。

三、实践操作1. 教师演示壮族传统手工艺——绣花,并讲解制作步骤。

2. 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定数量的绣花布和彩线。

3.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绣花,制作自己的作品。

四、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绣花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感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意和努力。

3. 学生互相欣赏作品,学习他人的优点。

五、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壮族文化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壮族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3. 教师强调尊重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学生对壮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如何?3. 实践操作环节是否顺利进行?4. 学生在活动中是否展现出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壮族文化,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 家长协助学生收集有关壮族文化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评价:1. 学生对壮族文化的了解程度。

小学壮族文化教案模板范文

小学壮族文化教案模板范文

年级:四年级学科:社会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壮族的基本文化特点,包括语言、服饰、节日、习俗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了解壮族文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掌握壮族的基本文化特点。

2.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了解民族文化的兴趣。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壮族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2. 如何将抽象的文化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内容。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故事等)。

2. 壮族服饰、饰品等实物或图片。

3. 相关的背景音乐和歌曲。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壮族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个民族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没错,这是壮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壮族的传统文化。

”二、自主学习1. 教师分发壮族文化资料,让学生自主阅读,了解壮族的基本文化特点。

2. 学生阅读完毕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互动交流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壮族文化的了解。

2.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壮族文化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和了解壮族文化。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壮族的基本文化特点,今天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壮族的传统节日。

”二、深入学习1. 教师播放壮族节日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节日的氛围。

2. 学生观看完毕后,教师提问:“你们对壮族的传统节日有什么了解?”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讲解壮族节日的由来和习俗。

三、实践体验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壮族节日庆典活动。

2. 学生分组进行表演,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壮族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意义。

壮族教学活动教案模板范文

壮族教学活动教案模板范文

活动名称:壮族文化体验活动活动目标:1. 了解壮族的基本文化特色,包括语言、服饰、节日、风俗等。

2. 通过互动体验,提高学生对壮族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活动准备:1. 教学课件:介绍壮族文化的图片、视频等。

2. 教学材料:壮族服饰、传统乐器、手工艺品等。

3. 活动场地:宽敞的教室或活动室。

活动时间: 90分钟活动对象:大班学生活动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播放壮族文化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知道这是什么文化吗?”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了解,教师总结并引入主题:“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壮族文化,感受它的魅力。

”二、主体活动(60分钟)1. 语言文化体验(15分钟)- 教师介绍壮语的简单发音和常用词汇,如“你好”、“谢谢”等。

-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用壮语进行简单的对话。

2. 服饰文化体验(15分钟)- 教师展示壮族传统服饰,讲解其特点和历史背景。

- 学生分组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壮族服饰配件,如围巾、头饰等。

3. 节日文化体验(15分钟)- 教师介绍壮族的传统节日,如三月三、中元节等,讲解其习俗和意义。

- 学生分组进行节日场景的布置和表演。

4. 音乐舞蹈体验(15分钟)- 教师播放壮族音乐,讲解其特点。

- 学生分组学习壮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并进行简单的表演。

5. 手工艺品制作(10分钟)- 教师展示壮族手工艺品,讲解其制作过程。

- 学生分组尝试制作简单的壮族手工艺品,如编织、剪纸等。

三、总结与反思(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活动感受,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和欣赏。

3.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重点,强调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活动评价:1. 学生对壮族文化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作品的质量和创新性。

注意事项:1. 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

小学壮族文化教案模板范文

小学壮族文化教案模板范文

年级:四年级学科:综合实践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壮族的基本文化特点,包括服饰、节日、民间艺术等。

2. 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 壮族文化的核心内容。

2.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壮族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壮族文化相关资料、实践活动所需材料。

2. 学生准备:收集关于壮族文化的资料、准备实践活动的作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壮族服饰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民族的服饰吗?它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壮族的传统文化。

”二、学习壮族文化1.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介绍壮族的基本文化特点,包括服饰、节日、民间艺术等。

2. 学生认真聆听,并做好笔记。

三、实践活动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壮族文化项目进行实践活动。

2. 学生讨论并制定实践计划,准备所需材料。

第二课时一、实践活动展示1. 各小组展示实践活动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2.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二、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加深对壮族文化的了解。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意见。

三、拓展延伸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收集更多关于壮族文化的资料,进一步了解民族文化的魅力。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民族自豪感。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动手能力、合作意识等。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收集的资料,了解他们对壮族文化的了解程度。

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加强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小学壮族文化教案模板

小学壮族文化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五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壮族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民族特色、风俗习惯等。

2. 培养学生对壮族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教学重点:1. 壮族的基本概况2. 壮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3. 壮族的艺术形式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实践的能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播放壮族音乐,引导学生感受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民族的音乐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二、新课讲解1. 教师介绍壮族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位置、民族特色、风俗习惯等。

2. 展示壮族服饰、建筑、饮食等方面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壮族文化。

三、互动环节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壮族文化的了解和感受。

2.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了解和传承壮族文化。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大家还记得吗?2.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二、新课讲解1. 教师介绍壮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等。

2. 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节日庆祝活动。

三、实践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壮族文化手工制作,如制作绣球、编织彩带等。

2. 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作品。

四、展示交流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感受。

2. 教师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壮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和传承壮族文化。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评价其对壮族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2. 学习效果:通过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壮族文化的掌握程度。

壮族的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课教学设计)

壮族的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课教学设计)

壮族的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课教学设计)第一篇:壮族的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四年级第五单元第九课《壮族的传统文化》教材名称: 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试用)民族团结教育教材授课年级:四年级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壮族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文学、壮族民歌、壮族舞蹈、壮剧的来源、类别和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讨论、模仿演唱和舞蹈、搜集有关民族资料等教学体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归纳概括、感受壮族传统文化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壮族传统文化来源于生活和劳动及其类别、特点。

教学方法:体验教学法、活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

教学背景:师生共同生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的优势使四年级的学生对壮族的各种风俗习惯已有一些了解。

但由于地方、学校宣传壮族传统文化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的生活实践还不够,因此学生对壮族传统文化还不是很了解。

本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收集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实践和讲授相结合,激发学生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学(设计思路:教师声情并茂地演唱壮族民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壮族音乐美中进入学习。

)1.提问:你是什么民族?2.教师演唱《山歌好比春江水》。

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民族的歌曲吗?(壮族)原唱者是谁?(刘三姐)3.揭示课题:今天这节民族团结课,请同学们和老师跟随刘三姐的歌声,一起了解壮族的传统文化。

二、了解壮族传统文化(一)壮族神话故事(设计思路:通过学生和老师的讲述,使学生了解壮族传统文化之一:神话故事。

)1.提问:同学们知道刘三姐的故事吗?2.老师讲民间文学中的刘三姐的神话故事。

(二)壮族民歌(设计思路:通过师生观看民歌视频、演唱民歌、朗读歌词、讨论描述等,使学生了解壮族喜欢在各种场合表达情感,初步了解壮族民歌的分类,感受歌圩热闹的场景。

小学壮族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小学壮族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年级:小学四年级学科:社会与文化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壮族的基本文化特征,包括服饰、节日、美食等。

2. 学会欣赏壮族传统音乐和舞蹈。

3. 通过小组合作,掌握壮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壮族文化。

2. 通过音乐欣赏和舞蹈表演,让学生感受壮族文化的魅力。

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 掌握壮族文化的基本特征。

2. 感受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壮族文化在中华民族中的地位。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壮族文化传承中来。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壮族文化资料、音乐、舞蹈视频等。

2. 学生准备:收集关于壮族文化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壮族歌曲,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壮族文化。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壮族文化知识。

二、自主学习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壮族文化主题进行探究。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壮族文化。

三、展示交流1. 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分享关于壮族文化的知识。

2.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壮族文化。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壮族文化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壮族文化的基本特征。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壮族文化的理解。

二、实践体验1. 教师展示壮族传统手工艺品,引导学生了解制作方法。

2. 学生分组,每组尝试制作一件壮族传统手工艺品。

三、展示评价1. 各小组展示制作成果,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 教师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壮族文化传承中来。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传承壮族文化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壮族文化的基本特征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壮族文化教学活动方案策划

壮族文化教学活动方案策划

壮族文化教学活动方案策划一、方案背景:壮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为了促进中小学生对壮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提高他们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本方案旨在设计一系列的壮族文化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二、目标:1. 培养学生对壮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文化意识。

2. 提高学生对壮族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活动内容及实施步骤:1. 第一阶段:开展课堂教学活动(1)主题介绍:通过讲解和展示壮族文化的基本知识,引发学生对壮族文化的兴趣。

(2)内容安排:a. 壮族历史概述:讲解壮族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介绍壮族的传统节日和重要习俗。

b. 壮族服装与饰品:讲解壮族的传统服饰、头饰和饰品,展示相关图片和实物。

c. 壮族音乐与舞蹈:播放壮族音乐和舞蹈视频,让学生感受壮族音乐与舞蹈的魅力。

d. 壮族美食文化:介绍壮族传统美食,学生进行品尝与分享。

e. 壮族传统手工艺:教授壮族传统手工艺,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相关手工艺品。

2. 第二阶段:实地考察(1)组织学生参观壮族村寨或壮族文化展览馆,了解壮族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

(2)与当地壮族学生交流互动,分享各自的文化特色。

3. 第三阶段:文化体验活动(1)组织学生参加壮族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壮族舞蹈培训班、壮族绘画课程等。

(2)举办壮族文化体验展览,学生展示所学的手工艺品和相关文化作品。

4. 第四阶段:整理总结(1)让学生撰写关于壮族文化的心得体会,总结参与活动的收获和感受。

(2)组织学生进行壮族文化主题的展板制作和海报设计,展示在学校或周边社区。

四、活动成果评估:1. 学生能够准确表述壮族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学生能够描述壮族服饰和饰品的特点,并能给出实例。

3. 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的壮族音乐和舞蹈,并能简单表演。

4. 学生能够品尝壮族传统美食,了解其制作方法和特点。

壮族文化教学设计方案

壮族文化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壮族的基本概况,包括历史、地理、民族习俗等。

(2)掌握壮族的主要节日、民间艺术、传统服饰等文化特点。

(3)了解壮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壮族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壮族概况2. 壮族节日3. 壮族民间艺术4. 壮族传统服饰5. 壮族语言文字6. 壮族宗教信仰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壮族文化的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壮族文化现象,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3. 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壮族节日、民间艺术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壮族文化。

4. 视听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壮族文化图片、视频等资料。

5. 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壮族文化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壮族文化介绍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2)教师简要介绍壮族的基本概况。

2. 讲解与讨论(1)教师讲解壮族节日、民间艺术、传统服饰等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壮族文化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3. 情景体验(1)模拟壮族节日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壮族文化。

(2)邀请壮族艺术家现场展示民间艺术,让学生欣赏。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次课程内容,强调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2)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壮族文化学习中的收获。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分析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3. 学习心得:评价学生撰写的学习心得,了解学生对壮族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后作业:布置与壮族文化相关的作业,如制作壮族文化手工艺品、撰写壮族文化调研报告等。

壮族 教案 初中

壮族 教案 初中

壮族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壮族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和语言文字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壮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3. 培养学生对壮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壮族的地理位置和人口分布2. 壮族的语言文字特点3. 壮族的传统文化4. 壮族的风俗习惯5. 壮族的宗教信仰三、教学重点:1. 壮族的地理位置和人口分布2. 壮族的语言文字特点3. 壮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具体内容四、教学难点:1. 壮族的语言文字特点2. 壮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理解和运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壮族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语言文字特点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壮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壮族文化中的特点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4. 展示法:让学生展示自己对壮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壮族的地理位置和人口分布,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基本知识:详细讲解壮族的语言文字特点,让学生掌握壮族的基本语言表达方式。

3. 分析传统文化: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壮族的传统文化,如民间故事、歌舞、节庆等。

4. 探讨风俗习惯:引导学生探讨壮族的风俗习惯,如婚丧嫁娶、饮食习惯、服饰特点等。

5. 讲解宗教信仰:讲解壮族的宗教信仰,如祖先崇拜、图腾信仰等。

6. 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壮族文化的看法,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7. 总结课程: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壮族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8.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壮族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壮族文化的理解和热爱程度。

3.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4. 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壮族文化教材或相关资料。

2. 课件:用于展示壮族文化的图片、视频等。

壮族文化教学活动方案

壮族文化教学活动方案

壮族文化教学活动方案1. 引言壮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增强学生对壮族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本方案旨在设计一系列的壮族文化教学活动。

2. 教学目标•了解壮族的历史背景、地理分布、人口规模等基本情况。

•了解壮族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特色艺术形式。

•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提高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能力。

3. 教学内容3.1 壮族历史与地理•介绍壮族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了解壮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和人口规模。

•分析壮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与合作。

3.2 壮族传统文化•介绍壮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婚俗习惯等传统文化元素。

•了解壮族节日和传统节庆活动,如壮族三月三、壮族歌圩等。

•学习壮族传统服饰、饮食、住房等方面的特色文化。

3.3 壮族传统艺术•学习壮族剪纸、刺绣、银饰等传统手工艺。

•体验壮族舞蹈和音乐表演,如锣鼓舞、踩高跷等。

•了解壮族传统戏曲和民间故事,如壮族花灯戏、柳琴戏等。

4.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通过讲解壮族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知识,向学生传递基础知识。

•视频展示:播放与壮族相关的纪录片、音乐表演或舞蹈演出,让学生直观感受壮族文化的魅力。

•实践体验:组织学生参与壮族传统艺术制作,如剪纸、刺绣、象牙雕刻等,让学生亲自体验并了解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

5. 教学评估•学生书面报告: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撰写一份关于壮族文化的报告,包括历史、地理、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等方面,并附上相关图片或插图。

•小组展示: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展示他们所学的壮族文化内容,可以包括舞蹈表演、手工艺制作、PPT展示等形式。

6. 教学资源•壮族文化相关的书籍、资料和纪录片。

•壮族传统艺术材料,如剪纸、绣品等。

•音乐、舞蹈视频资源。

•壮族相关的图片和插图。

7. 教学时间安排本方案的教学内容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一般建议安排为10至15个课时。

8. 结语通过本方案的壮族文化教学活动,学生将深入了解和体验壮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培养艺术欣赏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能力。

小学壮族文化教案

小学壮族文化教案

小学壮族文化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小学四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壮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的来历和习俗。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壮族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3. 提高学生对中国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1. 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的来历和习俗。

2. 培养学生对壮族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三月三”在壮族文化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

教学准备:1. PPT课件:介绍壮族文化和“三月三”节日的图片、视频等。

2. 教学参考资料。

3. 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壮族学生作为组长,负责介绍本组的文化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壮族的服饰、节日等图片,引起学生对壮族文化的兴趣。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壮族文化的了解。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壮族文化和“三月三”节日的来历。

2. 通过PPT展示“三月三”节日的习俗,如对歌、跳舞、烧烤等。

3. 学生观看视频,了解“三月三”节日的庆祝活动。

三、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壮族学生作为组长,负责介绍本组的文化特色。

2. 各组轮流进行展示,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提出问题或评论。

3. 教师引导学生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对壮族文化的感受,是否有所了解和尊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谈谈对壮族文化的认识。

3. 教师总结,强调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邀请壮族家长或专业人士来校进行文化交流活动。

2. 组织学生参观壮族文化展览或博物馆。

3. 开展壮族文化主题的绘画、手工艺等活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壮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让学生了解壮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尊重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也应注重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小学壮族课程教案

小学壮族课程教案

小学壮族课程教案年级:三年级学科:语文、社会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壮族的基本情况,包括分布、人口、语言、风俗习惯等。

2. 通过学习壮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合作等能力。

教学重点:1. 壮族的基本情况。

2. 壮族的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1. 壮族的语言、文字。

2. 壮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壮族歌曲,引导学生感受壮族的文化氛围。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壮族的了解。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介绍壮族的基本情况,包括分布、人口、语言、文字等。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

三、学习壮族传统文化(10分钟)1. 教师介绍壮族的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服饰、建筑、饮食等。

2. 学生观看图片、视频,感受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复习心得。

二、深入学习壮族文化(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壮族的语言、文字。

2. 学生练习朗读壮族的文字,感受壮族的语言美。

三、探究壮族的风俗习惯(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壮族的风俗习惯,如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壮族的基本情况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壮族的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

3.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

广西民族团结教育幼儿园大班教案 幼儿园教案

广西民族团结教育幼儿园大班教案 幼儿园教案

主题:广西民族团结教育幼儿园大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识不同民族文化,培养团结友爱的态度;2. 提升幼儿的观察和表达能力;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 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广西的少数民族文化;2. 了解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3. 学习少数民族的服饰、舞蹈和音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让幼儿了解广西各民族的特色文化,培养民族团结意识;2. 难点:如何让幼儿在嬉戏游玩中愉快地了解和感受不同民族文化。

四、教学准备1. 广西少数民族的服饰、乐器、舞蹈等实物;2. 与广西少数民族相关的图片、、音乐;3. 绘本、故事书、手工制作材料。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向幼儿展示广西不同民族的服饰、舞蹈和音乐,引导幼儿进入“广西民族团结教育”的学习氛围。

2. 学习活动(1) 讲故事通过故事讲述广西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好奇心和兴趣。

(2) 观察体验设计观察游戏,让幼儿穿上少数民族的服饰、玩乐器、跳舞蹈,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

(3) 手工制作根据教师指导,幼儿进行手工制作,制作少数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增强幼儿对文化的记忆和认识。

(4) 听音乐在欣赏广西少数民族的音乐表演时,教师引导幼儿聆听,帮助幼儿感受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激发幼儿的审美情感。

3. 拓展引导(1) 分组交流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幼儿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2) 表演展示鼓励幼儿展示他们制作的手工作品,穿上民族服装进行表演,让幼儿在展示的过程中感受到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幼儿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他们不仅可以认识到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还能培养团结友爱的态度,这正是广西民族团结教育的初衷。

但是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幼儿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仍存在片面化和表面化,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训练。

小学壮族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小学壮族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壮族文化体验课二、年级:四年级三、课时:2课时四、教学目标:1. 了解壮族的基本文化背景,包括壮族的历史、风俗习惯、节日等。

2. 通过体验活动,感受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内容:1. 壮族简介2. 壮族节日——“三月三”3. 壮族传统手工艺——绣球制作4. 壮族音乐体验——山歌演唱六、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壮族绣球制作材料3. 山歌音乐资料4. 相关图片、视频资料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教师简要介绍壮族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学生分享自己对壮族的了解。

2. 壮族简介-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壮族的历史、风俗习惯、节日等。

-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壮族文化的特点。

3. 壮族节日——“三月三”- 介绍“三月三”的由来和庆祝活动。

- 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了解壮族的特色节日。

4. 壮族传统手工艺——绣球制作- 教师示范绣球制作过程,学生跟随学习。

- 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绣球制作。

第二课时:1. 壮族音乐体验——山歌演唱- 教师播放壮族山歌音乐,引导学生感受山歌的韵律和节奏。

- 学生分组学习山歌演唱,教师进行指导。

2. 总结与展示- 学生分组展示绣球制作成果和山歌演唱。

-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3. 课后作业- 学生回家后,与家人分享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壮族文化知识。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壮族文化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绣球制作和山歌演唱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完成情况。

九、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壮族课程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壮族课程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壮族文化体验课程2. 适用年级:中年级3. 课程目标:- 了解壮族的基本文化知识,包括语言、服饰、节日等。

-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

-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 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教学目标:- 了解壮族的基本文化背景。

- 认识壮族的主要节日——三月三。

- 初步了解壮族的刺绣艺术。

2. 教学重点:- 壮族的文化背景。

- 三月三的由来和习俗。

3. 教学难点:- 壮族刺绣的基本针法。

4.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壮族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讲解壮族文化背景:介绍壮族的历史、地理、语言等。

- 介绍三月三:讲解三月三的由来、习俗和意义。

- 学习刺绣艺术:简单介绍壮族刺绣的基本针法,让学生动手尝试。

第二课时1. 教学目标:- 继续学习壮族刺绣的基本针法。

- 制作一件简单的壮族刺绣作品。

2. 教学重点:- 壮族刺绣的基本针法。

- 刺绣作品的制作。

3. 教学难点:- 刺绣作品的制作。

4.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内容:回顾壮族文化背景和刺绣基本针法。

- 学习刺绣针法:详细介绍十字绣的起针、收针、压线等针法。

- 动手实践:学生分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简单的壮族刺绣作品。

- 展示作品: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三、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 检查学生的刺绣作品完成情况。

-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2. 评价标准:- 学生对壮族文化的了解程度。

- 学生在刺绣制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

-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2. 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3. 教学评价要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教学资源1. 壮族图片、视频资料。

2. 壮族刺绣教材。

3. 刺绣工具和材料。

小学壮族文化教案模板设计

小学壮族文化教案模板设计

年级:四年级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壮族的基本文化特征,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3.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1. 壮族的历史、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文化特征。

2. 壮族刺绣、壮锦、壮族山歌等传统技艺。

教学难点:1. 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创新表现。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壮族文化资料、图片等。

2. 学生准备:画笔、彩纸、剪刀等手工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壮族文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上的东西是什么吗?它们来自哪个民族?”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壮族文化,接下来我们将一起走进壮族的世界。

”二、自主学习1. 教师发放壮族文化资料,让学生阅读并了解壮族的历史、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三、互动交流1.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本组的学习成果。

2. 教师点评,总结各小组的优点和不足。

四、实践活动1. 教师讲解壮族刺绣、壮锦、壮族山歌等传统技艺的基本知识。

2. 学生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技艺进行实践操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壮族文化,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

”二、拓展延伸1. 教师展示壮族刺绣、壮锦、壮族山歌等传统技艺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2. 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技艺的特点和传承意义。

三、总结评价1. 教师提问:“通过学习壮族文化,你们有什么感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要珍惜和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手工制作1. 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技艺,进行手工制作。

2.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

教学反思:1. 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壮族教学活动教案模板范文

壮族教学活动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对象:四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了解壮族的基本文化特点,包括语言、服饰、节日等。

2. 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实践活动感受壮族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1. 壮族文化的基本特点。

2. 壮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

教学难点:1. 壮族语言的简单学习。

2. 壮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图片资料。

2. 壮族服饰、乐器、传统手工艺品等实物或模型。

3. 制作壮族传统手工艺品的材料和工具。

4. 教学场地布置。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展示壮族服饰、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民族的文化吗?你们对壮族文化有什么了解?”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壮族文化体验》。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壮族的基本文化特点,包括语言、服饰、节日等。

- 语言:介绍壮语的简单发音和常用词汇。

- 服饰:展示壮族的传统服饰,讲解其特色和寓意。

- 节日:介绍壮族的传统节日,如壮族三月三、中元节等,讲解其习俗和意义。

2. 教师播放壮族音乐,让学生感受壮族文化的音乐特色。

三、实践活动1. 壮族语言学习: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简单的壮语问候语和日常用语,让学生进行互动练习。

2. 壮族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教师讲解制作壮族传统手工艺品的步骤和技巧,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制作。

四、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手工艺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

五、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壮族文化的基本特点。

2. 强调尊重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壮族文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民族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 课后可组织学生开展更多形式的民族文化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

壮族教学活动教案模板及反思

壮族教学活动教案模板及反思

一、活动名称:《壮族三月三》主题活动二、活动背景: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要民族节日。

通过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壮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增进民族团结,弘扬民族精神。

三、活动目标:1. 了解壮族三月三的来历、习俗和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壮族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活动准备:1. 教学材料:壮族三月三的相关图片、视频、音乐等。

2. 实物准备:绣球、壮族服饰、壮锦等。

3. 活动场地:教室或操场。

五、活动过程:(一)导入1. 播放壮族三月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它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2. 教师简要介绍壮族三月三的来历和习俗。

(二)主体活动1. 文化知识学习- 介绍壮族三月三的来历、习俗、文化内涵等。

-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壮族的风土人情。

2. 动手制作- 分组制作绣球、壮锦等传统手工艺品。

- 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表演展示- 学生分组表演壮族舞蹈、山歌等节目。

- 通过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壮族文化的魅力。

(三)总结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表达对壮族文化的认识和喜爱。

六、活动反思:1. 教学效果:本次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通过动手制作和表演展示,学生更好地了解了壮族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2. 活动改进:- 在导入环节,可以增加更多与壮族三月三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 在主体活动环节,可以适当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 在总结反思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更多关于壮族文化的问题,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3. 教学启示: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容:四年级第五单元第九课《壮族的传统文化》
教材名称: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试用)民族团结教育教材
授课年级:四年级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壮族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文学、壮族民歌、壮族舞蹈、壮剧的来源、类别和特点。

2. 能力目标:通过讨论、模仿演唱和舞蹈、搜集有关民族资料等教学体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归纳概括、感受壮族传统文化美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壮族传统文化来源于生活和劳动及其类别、特点。

教学方法:体验教学法、活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

教学背景:师生共同生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的优势使四年级的学生对壮族的各种风俗习惯已有一些了解。

但由于地方、学校宣传壮族传统文化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的生活实践还不够,因此学生对壮族传统文化还不是很了解。

本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收集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实践和讲授相结合,激发学生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设计思路:教师声情并茂地演唱壮族民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壮族音乐美中进入学习。


1.提问:你是什么民族?
2.教师演唱《山歌好比春江水》。

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民族的歌曲吗?(壮族)原唱者是谁?(三姐)
3.揭示课题:今天这节民族团结课,请同学们和老师跟随三姐的歌声,一起了解壮族的传统文化。

二、了解壮族传统文化
(一)壮族神话故事
(设计思路:通过学生和老师的讲述,使学生了解壮族传统文化之一:神话故事。


1.提问:同学们知道三姐的故事吗?
2.老师讲民间文学中的三姐的神话故事。

(二)壮族民歌
(设计思路:通过师生观看民歌视频、演唱民歌、朗读歌词、讨论描述等,使学生了解壮族喜欢在各种场合表达情感,初步了解壮族民歌的分类,感受歌圩热闹的场景。


1.欣赏:视频《只有山歌敬亲人》
⑴老师:三姐被誉为“歌仙”,可见壮族人对民歌是多么地热爱。

壮族民歌是壮族文化传统中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三姐演唱的壮族民歌。

⑵欣赏:视频《只有山歌敬亲人》。

讨论:这是什么场合唱的?(迎接客人到来)在各种场合,无论迎客喝酒、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等,都用山歌来表达。

⑶师生演唱:《只有山歌敬亲人》。

2.欣赏:视频《财主请来当奴才》
⑴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吵架有时也以歌代言。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电影里人民和莫老爷请来的三个秀才斗智斗勇的对歌歌词。

⑵学生分角色朗读、体验。

秀才:三百条狗交给你,一少三多四下分;不要双数要单数,看你怎样分得均。

舟妹:九十九条圩上卖,九十九条腊起来;九十九条赶羊走,剩下三条(财主请来)当奴才。

⑶提问:歌词表达什么情感?(讽刺、嘲笑)壮乡人民都喜欢以歌声代替语言,表达心中的情感。

⑷欣赏:视频《财主请来当奴才》。

3.壮族传统音乐主要是各种山歌调。

⑴壮族山歌由于壮语方言的不同而对山歌有不同的称呼:欢、西、加、比、论等五种。

⑵欣赏:平果县的《清风伴我唱嘹歌》
4.三月三歌圩
⑴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壮族的歌圩一般是在什么节日举行的吗?(农历三月初三)
⑵师生观看广西各地三月三歌圩风采的图片,讨论并描述歌圩的景象。

⑶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歌节,俗称"歌圩"。

节日期间,青年男女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成群结队,他们相互对唱,一唱一答,从白天唱到晚上,从晚上唱到天明,有时几天几夜,歌声不绝。

(三)壮族舞蹈
(设计思路:通过观看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壮族舞蹈的来源和表现;通过师生共舞,用肢体去体验壮族舞蹈的特色。


1.老师:同学们再看看几组三月三歌圩上舞蹈的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什么?(舞蹈)有歌声的地方一定会有舞蹈。

2.蛙形舞姿:
⑴请看这幅照片,猜一猜这照片舞者的姿势在模仿什么动物?(青蛙)壮族舞蹈源于对狩猎的模仿,青蛙被视为蛙神,蛙形舞姿是壮族先民对蛙神的颂歌,是在祭祀拜神时跳的。

⑵师生共舞:全班同学来跳一跳蛙形舞姿。

这种舞姿的形状是两臂开弯肘上举,两腿蹲成弓步,动作粗犷有力,赋有特色,
3.扁担舞:
⑴观察照片,人们在拿着什么?(扁担)在真实的生活中,扁担是做什么用的?(挑东西、劳动)
⑵观察图片,人们拿着扁担在做什么?(舞蹈?)为什么用扁担来舞蹈?
⑶观看视频:扁担舞的介绍。

请同学们在介绍中,找到答案。

⑷这是表现劳动的舞蹈。

舞蹈动作、道具取材于日常的生活和生产劳动,准确地展现了和谐与欢愉的生活境遇。

4.“壮采茶”:
⑴表现劳动的壮族舞蹈还有“壮采茶”。

广西壮族地区的“采茶”,流行于广区及地区的一些农村,表现一年中开荒、点茶(即播种茶)、摘茶、炒茶、卖茶等劳动过程。

⑵老师表演:老师为大家表演一段采茶舞,
⑶你觉得哪个动作模仿点茶?
5.图片欣赏:民间舞蹈绚丽多姿。

除了蛙形舞姿、扁担舞、采茶舞,壮族还有很多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例如:祭祀拜神活动的师公舞、铜鼓舞等,表现劳动的捞虾舞等,庆贺丰收的斑鸠舞、舂堂舞、蜂鼓舞等,还有体育娱乐的绣球舞等,都是壮族文化的精髓。

(四)壮剧
(设计思路:学生在了解民间文学、民歌、舞蹈的基础上,归纳了解壮剧的特点。

教师创设情境,在介绍大型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时,通过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聆听教师的娓娓述说,进一步了解壮剧和感受壮剧的美。


1.介绍壮剧:同学们,壮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有民间传说、民歌、舞蹈。

还有一种是汇集这些容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就是壮剧。

2.学生朗读:壮剧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因方言、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和流行地区不同,广西的壮剧分
为南路壮剧、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

3.创设情境,加深对壮剧的感受和了解:
⑴老师向大家介绍获得国家多项荣誉的大型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

⑵很久以前,山民们在寒冷和阴暗的山谷中期盼着天边的太阳,渴望找到温暖和光明。

美丽的壮族孕妇挺身而出:请让我去吧,也许我走不到那美丽的地方,可我有腹中的娃仔,他会继续阿妈的路,一直走向太阳。

母亲在寻访太阳的途中生下儿子勒,并教育他去战胜艰难险阻,完成自己的使命。

母亲去世了,勒继续前进。

他遭遇了爱情,但不忘母亲的嘱托,乡亲们的期望,坚韧不拔地一直走向太阳升起的地方。

舞剧《妈勒访天边》以美丽的民间传说为基础,全剧既有史诗般的雄浑,又有丝丝入扣的细腻情感和独具民族色彩的谐谑欢快情绪,展示了广西壮族人民勇敢坚定、不断进取的民族性格,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⑶提问:谁来说一说你最喜欢哪幅图片?
三、我们身边的壮族传统文化
(设计思路:通过挖掘身边的壮族传统文化,使学生关心、知道家乡的民族文化,同时了解民族特点和发展现状,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1.壮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在课前,老师布置了同学们收集我们身边有哪些壮族故事、民歌、舞蹈等传统文化,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与大
家分享。

2.师生分享。

四、小结下课
1.同学们,感你们的分享。

让我们回顾这节课的容,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舞蹈、音乐,都在世界艺术之苑闪烁着独特光彩。

希望同学们多看、多听、多学民族的传统文化,让壮族文化在我们这一代继续传承下去!
教学反思:
《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从学生所在地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容。

本课从师生共同生活的地方——广西壮族自治区入手,通过学习壮族的传统文化,即壮族民间文学、壮族民歌、壮族舞蹈、壮剧,使学生了解家乡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

本课融合多种教育资源,配置了文本资源(照片)和音像资源(电影、电视节目、录像、音乐)。

使学生在学习时更能深刻体会和了解本民族文化的特点。

教师大胆展示壮族民歌和舞蹈,加深了同学对民歌和舞蹈的感受。

同时,注重学生的体验,在演唱民歌《只有山歌敬亲人》和舞蹈蛙形舞姿时,学生好奇的目光、兴奋的笑声、甜美的歌声、有力的舞姿,把了
解变为了实践,进一步加深了对民族文化的印象,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在分享身边的壮族传统文化时,同学们兴奋不已,有的讲关于三月三赶歌圩的神话故事,有的表演山歌节目,老师则分享了学校舞蹈队2014年以壮族舞蹈《欢乐的铜鼓敲起来》获得少儿春晚金奖节目的视频片段。

在分享中,学生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神。

本课贯彻育人为本的原则,从地区的实际和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进行了民族团结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