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活动课生产方式变革与人类社会进步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活动课生产方式变革与人类社会进步教学设计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从以下方面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1.简要回顾生产方式变革的历程、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在生产方式变革中的核心地位。
3.指出我国生产方式变革的历史进程,以及在这一进程中取得的重要成就。
最后,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生产方式变革的相关问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首先,展示一系列历史图片,包括古代农耕、蒸汽机发明、流水线生产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背后的历史现象。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变革吗?这些变革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生产方式变革的关注。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会倾听、表达、交流、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历史问题的热情。
2.增强学生对我国历史传统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国家观念。
3.引导学生认识到生产方式变革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思想品质。
四、课堂讨论
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和案例分析,讨论生产方式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后作业
1.结合教材,分析我国生产方式变革的历史进程。
2.撰写一篇关于生产方式变革对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影响的论文。
六、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等。
3.结合我国实际,分析当前生产方式变革的趋势和挑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
活动课:技术进步与社会生活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我设计了一系列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活动,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图片展览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技术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同时,结合教材内容,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以讲故事的方式,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2.设计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深入探讨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合作中交流思想,分享成果,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2.设计具有探究性、实践性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感受科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认为科技进步对社会生活有哪些影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问题。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科技进步与社会生活变化之间的关系。
(二)讲授新知
1.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及其对社会生活的改变,如蒸汽机的发明使得工业生产进入机械化时代,电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等。
五、案例亮点
1.亮点一:情境创设丰富多样
在本案例中,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直观的历史情境。同时,结合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科技对社会生活的改变。这种多样化的情境创设,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历史背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亮点二:问题导向深入浅出
第6课 现代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2001年,一名参观者在纽约市博物馆内观看 人类基因组数字显示图
杂交水稻
生物技术:新冠疫苗
6、生物技术发展和原子动力的应用
在第二次①世生界物大技战术后及,生其物产技业术,工在程推突飞动猛社进会,经其济突发出成展就中是起人着类基因组计划。 2001年,由关美键国作、英用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等六国科学家共同参与的国际 人类基因组②公生布物了人科类学基技因术图还谱可及初以步使分人析们结物果质。 生活和精神生活
①含义: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 ②出现:20世纪50年代机器模拟智能被美国科学家提上日程。
③内容:涵盖机器人制造、语言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 ④应用: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手、机器人等自动化装置。
⑤影响: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1976年
形成NSFNET,美国国家科 美国政府退出互联网 学基金提供网络运营费用, 的管理。互联网迅速 大学教授和学生免费使用 商业化,互联网爆发
式发展
云计算。各种设备,包 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 等设备应运而生。
1981年
1990年
2006年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3.人工智能技术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
地球测控网示意图
4、航天技术:对现代国防与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1957年,苏联 发射了人类历史上 的第一颗人造地球 卫星,标志着宇航 事业的开端
1961年,苏联发射 “东方一号”载人宇 宙飞船,苏联宇航员 加加林成了第一个飞 上太空的人
1969年,美国“阿 波罗11号”登月飞 船在月球着陆,阿 姆斯特朗和奥尔德 登上月球
活动课技术进步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3)课堂讲解:对重点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问;
(4)课堂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5)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科技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评价与反馈:
4.结合教材,讲解科技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布置以下任务:
1.让学生分组讨论教材中的案例,分析技术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案例,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技术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活动课技术进步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从古至今在科技领域的重要发明和创造,以及这些技术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理解近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些革命对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3.掌握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分析科技发展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4.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科技创新,关注科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的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技术进步与社会生活变化关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教材,撰写一篇关于“古代科技发展对社会生活影响”的小论文,字数在800字左右。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科技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组织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科技发展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思路 课件(共130张PPT)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 类课程构成,采用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 。必修 课程采用通史方式,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大 势;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采取专题史方式,旨 在让学生从多角度进一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 2.1.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 2.2.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 2.3.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 2.4.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 2.5.交通与社会变迁 • 2.6.医疗与公共卫生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 3.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 3.2.多样发展的世界文化 • 3.3.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 • 3.4.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 3.5.战争与文化碰撞 • 3.6.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 3.7.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 1.本单元教学立意 • 2.本单元每课内容之间的关系
1.本单元教学立意 通过食物生产历史的学习,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唯
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认识到物质 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和动力。
理解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引导学生关注农业, 关注食品安全。
2.本单元每课内容之间的关系 本单元的三课大体按照农业发展的时序,分古代、近代、
——东汉 崔寔:《政论》
此则史料阅读出现在第二子
目“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 生活”。可与东汉画像砖的内容 互相印证,旨在说明中国古代农 业耕作方式。
5.图表
与课文内容配合的各种插图和表格。一般配 有详略不等的文字说明。
6.历史纵横 从时间和空间等角度,扩展、补充正文内容。
教科书正文关于尼罗河只提到:
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教学设计

人教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教学设计目标与素养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1)通过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时空观念的素养。
(2)通过了解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培养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的素养。
(3)通过了解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理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4)通过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2.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1)通过分析现代科技进步带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培养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2)通过分析现代科技进步带来文化生活新模式和人类视野的新变化,培养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情境与问题1.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图片、音像资料、科技新闻报道、政府科技发展战略等途径,了解新科技的主要领域和主要代表成就。
2.学习“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通过政府官方数据、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新科技未来的发展方向等途径,认识新的科技革命对劳作方式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展示和交流、社会调查、专题汇报研讨等方式,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概况。
2.通过专题讲座、社会调查、人物走访、网上资料检索等方式,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重点1.现代科学技术代表性的领域和成就。
2.中国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成绩。
3.现代科学技术的革命性意义。
难点1.现代科学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2.现代科学技术不当应用带来的负面影响。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材料:《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通过三年努力,率先在四个方面形成重要影响力,卑先打造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标杆城市,率先形成全球综合性大科学设施群雏形,率先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超大规模城市公共数字底座,率先构建一流的城市智能化终端设施网络。
《行动方案》明确了具有上海特色的“新基建”四大重点领域-以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为主的“新网络”建设;以创新基础设施为主的“新设施”建设;以人工智能等一体化融合基础设施为主的“新平台”建设;以智能化终端基础设施为主的“新终端”建设。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1.经济层面
①生产力
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④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升并 逐渐占据主导,物流运输、 互联网等迅速发展。
贰
指引未来
——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名家论史
人类已经经历两次巨大变革的浪潮:第一次浪 潮是历时数千年的农业革命……第二次浪潮是工业 文明的兴起……现在人类正面临第三次浪潮的冲 击,……将使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人类生活方式 等发生巨大变化。
——1980年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一、彰显文明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思考 点
结合材料谈谈战争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有何关系?
结合材料谈谈战争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有何关系?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墨西哥沙漠地带的一声爆炸标志了人类 对原子动力的利用。将原子弹投放在广岛和长崎是这一动力首次用于军事目 的。今天,原子动力已运用于其他许多目的,如核动力船、生物医学研究、 医学诊断和治疗以及核动力厂。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1.战争刺激并推动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成为科技的实验地; 2.一方面科技推动战争规模扩大; 3.另一方面科技改变战争进程。
合作 探究
主题:战后科技进步的原因
材料一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兴起于二战中 材料三 美国政府对科技的投入 后期,二战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
发展科技……美国和西方在电子、新材料及 代科技进步的原因?
其加工业等方面之所以能够领先于苏联,从
一定程度上也是被美苏军备竞赛给逼出来的。
名家论史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我们的经济才有史以来 第一次可以建立在一种不仅可再生且能自生的重 要资源上,再也不会发生资源枯竭的问题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精品课件 第2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易混易错 辨一辨 ①现代科技的一系列成果加快了人类社会迈向现代化的步伐。( √ ) ②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震撼了世界,激起美苏持续30多年的太 空竞赛。( √ ) ③航天技术对国防与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在航天技术领域遥遥 领先。( × )
提示 中国在航天技术领域处于世界前沿水平,并非“遥遥领先”。
课程标准 1.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对人 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 影响 2.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 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的 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 有的革命性意义
学习要点
目录索引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培养·史学思维 学以致用·随堂检测全达标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核心概念]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 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 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1.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概况:发达国家在计算机与 人工智能 技术的引领下,航天、海洋、
——摘编自王春明《科技革命的历史轨迹 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教你读史 ① 科学与革命相互促进 ② 新兴学科兴起,学科综合性增强 ③ 科学的社会化趋势加强
探究二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
提示 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学科间的综合性加强,大量 新兴学科兴起(或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兴起);科技研究的社会化趋势明显。
开启了电子计算 机时代
美苏争霸催生互联网
从科学计算、事
网络 技术
务管理等方面逐
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起军用网络。后演化 为 互联网 ,20世纪90年代实现商业化,成为世 界上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公共网络,目前已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3)大型金属器具:许多地区采取铸造的方式制作大型金属器具,使
坩埚
用的工具包括熔化金属原料的 ________、使液态金属成型的范等。
(4)考古实证:考古学家在中国商朝和西周时期的遗址中,发现了青
铜器作坊中大量打碎的范。战国以后出现了大量铁农具的范。
【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历史地位
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2.农业庄园式劳作。
庄园
(1)特点:众多奴隶或农奴在 ________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
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
(2)表现。
奴隶
①罗马共和国晚期,出现了大型 ________制庄园。
②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坞堡
③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________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
提花机
人们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 ________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
纺织机
(4)元朝以后: ________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2.制陶工具。
支钉
(1)主要工具:坯车、匣钵、 ________等。
(2)发展演变。
时期
最初
新石器时代晚期
南朝
唐宋时期
技术革新
泥条盘筑
坯车
匣钵
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
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要点总结】
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1)概念: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规模很小、生产方式和生产
工具简单、生产收益相对较低的经济形态,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
基本模式。
(2)特点。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学案

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学习目标1.认识近代以来智能技术等的出现对改变人们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意义。
2.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学科素养1.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角度理解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和特点。
2.从时空观念的角度,理解新科技革命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其深远影响。
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知道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知道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
知识点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1.新科技革命的兴起(1)时间:______________后。
(2)概况①发达国家在________与________技术的引领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等方面的技术迅速发展。
②改革开放以来,________在这些尖端科技领域成就巨大。
(3)地位:________的发展,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2.表现(1)计算机技术目的满足________计算的需求标志1946年,________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问世影响开启了________时代①产生:1969年,________国防部建立起军用网络。
②发展:计算机网络不断发展,演化为互联网,20世纪90年代实现________,目前已遍布全球。
③影响: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等方面逐步扩展,进入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走入________。
(3)人工智能技术①含义:是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分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解决________的技术。
②出现:20世纪50年代机器模拟智能被________科学家提上日程。
③内容:涵盖________制造、语音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
④应用: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手、机器人等________装置。
⑤表现:“无人仓库”“无人码头”“无人车间”乃至“无人工厂”。
⑥影响: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________。
(4)航天技术①________是世界上最先进行深海研究的国家。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问题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现代科技进步有何启示?
提示 启示: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进步离不开科技发展; 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 要注意保护环境与资源。
合作探究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科技进步的特点。 材料 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的原创突破为前沿技术、 颠覆性技术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 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科学技术从 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 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时空坐标
核心概念
1.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20世纪40年代末起,开始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 用为核心,以计算机、原子能、航天技术等为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革命发源于美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 2.新技术革命: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发展过程中又 出现了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型材料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
第二单元
第6课
D现I代L科IU技K进E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 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 思维导图 要旨聚焦 / 跟踪训练 过关检测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学习聚焦
1.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科技对 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2.理解生产方式的变革给人类社会 带来的革命性意义。
1.从历史解释的角度,分析现代科技进步的原因。 2.从史料实证的角度,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了 解现代科技进步的成就。 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现代科技进步的影响, 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4.理解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对 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充满信心,培养家国情怀。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精品课件 第2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单元整合

单元整合
历史
内容索引
知识网络系统构建 时空构建归纳整合
知识网络系统构建
பைடு நூலகம்
时空构建归纳整合
1.时空构建 (1)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手工业生产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人们 发明了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工具,不少生产工具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较为稳 定。农业家庭式劳作、农业庄园式劳作、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 作是古代典型的劳作方式。 (2)近代以来的技术发展,给人们的劳作与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随着机 器大生产、工厂制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发展的速度加快,生产方 式的变革此起彼伏,不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给人们的劳作方式与 生活方式带来深刻的影响。生产方式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革命性的 意义。
②近代以来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的出现,对人们的劳作方式和生活方 式产生重大影响。工业革命中机器大生产,尤其是多样化的生产能源的广 泛应用,彻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劳作方式;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 式的巨变,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现代科技发展的一系列成果, 加快了人类社会迈向现代化的步伐,推动了生产力的飞跃,进一步改变了人 们的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
2.核心知识 (1)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演进 ①人类历史上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经历了从石器、木器到铁 器的演进过程,铁制农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在农耕时代,人们在改 进生产工具的同时,已开始借助畜力、自然力(如水力、风力等)来提高生 产力。生产工具改进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劳作方式的变化,由集体劳作向 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转变。
(2)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 ①一般认为,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获得方式,以及 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②人们一般把物质资料生产的物质内容称作生产力,把其社会形式称作 生产关系,这两者都是生产方式的内容。 ③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到 高级的发展。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表现,分析其作用。
2. 掌握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3. 了解中国现代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理解其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现代科技技术对改变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意义。
2. 难点: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右图是北斗导航卫星发射。
大家思考一下,两者反映了什么科技领域的技术?对!计算机技术和航天技术。
2. 【学习新课】(一)-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计算机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如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工业控制、医疗卫生等。
1.2. 航天技术:航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能够探索宇宙的奥秘,促进了人类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
同时,航天技术也为人类提供了新的通讯和交通方式,如卫星通讯、卫星导航等。
1.3.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新的医疗手段和药品,如基因治疗、干细胞移植等。
同时,生物技术也为农业和食品工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如转基因食品、生物农药等。
1.4. 原子能技术:原子能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新的能源,如核能发电、核能供热等。
同时,原子能技术也为工业和军事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如核武器、核潜艇等。
1.5. 新材料技术:新材料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新的材料,如高性能陶瓷、超导材料等。
这些材料的应用可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促进工业的发展。
1.6. 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新的环保手段,如污水处理、空气净化等。
同时,环境科学技术也为人类提供了新的资源利用方式,如太阳能、风能等。
1.7. 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新的智能工具,如智能机器人、智能手机等。
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1.回顾近现代科技发展的历史脉络,强调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系统讲解现代科技进步的主要成就,如互联网、智能手机、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具体影响。
3.分析科技进步背后的驱动因素,如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市场需求等,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阐述。
4.引导学生思考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正反两方面影响,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掌握了近现代科技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可能仍存在理解不够深入、系统的问题。此外,学生在分析科技进步对社会的影响时,可能缺乏全面、多角度的思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启发。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科技现象入手,探究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具体影响。
-利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科技进步的内在规律和外部条件。
-创设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
2.教学策略: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基础知识入手,逐步拓展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未来展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科技领域,如互联网、生物技术等,进行深入研究。
2.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选择的科技领域在近现代有哪些重大突破?
-这些突破如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思维方式?
-科技进步在所选领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正面和负面影响?
3.每个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2.激发学生对国家科技创新事业的关注和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通过学习我国在现代科技领域的辉煌成就,引导学生为国家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活动课技术进步与社会生活的变化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3.宣布本节课的主题:“技术进步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概述科技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历程。
2.详细讲解几个重要的科技发明,如蒸汽机、电力、互联网等,阐述它们对社会生活的改变。
1.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如科技与道德、科技与环境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如“科技发展是否带来了负面影响?”等。
3.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寻求答案,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分配任务,让学生分组设计展板,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科技对社会生活影响的短文。
2.强调作业的要求,如内容充实、观点明确等,指导学生完成作业。
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通过写作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4.提醒学生按时提交作业,并告知作业的评价标准,为学生完成作业提供参考。
2.分析科技发明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提高学生对科技与社会生活关系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整理和运用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展板设计,展示科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重难探究 | 素养初培
探究点一
材料一
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科学技术成果从诞生到投入市场的周期:19世纪为50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为3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缩短为7年,20世纪70年
代后只需3~5年。
材料二
如下表。
某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时间
贡献率
1929—
1948—
1974年至20世纪
以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印度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崛起。
(8)新科技革命还促进了人的自由和创造的发展。
课堂小结 | 史论提升
知识导图
史论要语
1.尖端科技的发展,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
(2)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
技术的革命。
(3)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
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探究点二
材料
现代科技进步的影响
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
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
(4)趋势“新”:各个学科出现了高度融合的趋势。
(5)更新速度“新”:可以说是“一日千里”“日新月异”。
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集约型
技术革新
带来生产
力的巨大
飞跃
市场
移动通信
人类文化
生活出现
电子商务
了新的模
式
全媒体
地球村
人类视
野产生
新的变
化
现代科技应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历史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料价值辨析
(二)按史料价值:第一手史料、第二手材料。 1.第一手史料: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发 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直接反映了所研 究对象的情况。 2.第二手材料: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 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 情况。 3.史料价值:第一手的史料价值较高,使用第 二手史料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但衡量一手和 二手史料的价值高低不能绝对化。
说明:工业革命以来,由于机器生产的兴起, 从便于生产和安全角度出发,服饰的变化由装 饰繁多、矫揉造作变得越来越简洁、节制、紧 身和实用,现代服饰逐渐兴起。
2一个,1851达到13个;1851年, 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已经有7个。特别是新兴工 业城市的发展,如曼彻斯特、利物浦、格拉斯 哥等等。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 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 到50.2%,初步实现城市化。
(一)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 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 史料。
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 的历史环境下进行。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论由史 出。 5.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 别(不取孤证),如二重证法,即考古与文献相 结合。
发现问题
(三)精神文化组: 1.工业革命后,为什么人们变得越来越守时,精 准时间意识逐渐提升? 2.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思想解放,概述当时兴 起的几大思潮,并分析其兴起原因。 3.工业革命以来,社会文化艺术趋于世俗化, 休闲活动逐渐普及,从工业革命、启蒙运动、 进化论的提出和传统宗教的影响等因素分析其 内在联系。
发现问题
(二)政治生活组: 1.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的女性地位逐渐提升,女 权运动兴起。结合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分析这 一现象。 2.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先后发生了“卢德运动”、 “斯温运动”和“宪章运动”。分析这一时期 工人运动兴起的原因。这对英国的政治生活产 生了怎样的影响? 3.试从工业革命时期,社会阶层力量对比的角 度,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和1846年《谷物法》 废除的原因。
撰写报告
报告体例: 包含研究主题、小组分工、研究计划、研究
过程、研究具体内容、研究结论。研究报告的 撰写一定要体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写作原 则。
成果展示
(一)社会生活组 1.服饰的变化:工业革命后,越来越多的人们进 入工厂,为了方便,服装开始趋向于简洁、实 用。洛可可风格逐渐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新古 典主义。新古典样式造型极为简练、朴素,强 调自然、淡雅、节制的艺术风格。与装饰繁多、 矫揉造作的洛可可风格形成强烈对比。男士的 上衣腰身放宽,下摆剪短,向实用性发展。这 也是燕尾服的始祖。
《选择性必修2》活动课
生产方式变革与人类社会进步
——以工业革命推动近代英国社会转型为例
活动主题
探究工业革命对近代英国社会转 型的促进作用
选题缘由
工业革命于18世纪中期发轫于英国,作为人类社会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 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在生产方式上 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在经济体制上自由资本主义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社会生产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在生产方式变革的巨大推动 下,经济领域的飞跃波及到其他领域,从衣食住行、教育、家庭等社会生活 领域,到人们思维观念、新思想萌生和文化的世俗化等精神文化领域,再到 社会结构、政治生态等政治生活领域,整个英国社会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18世纪中期以来,工业革命所引发的社会变化,较为集中的反应了本课活动 主题——生产方式变革与人类社会进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同时, 学生对工业革命这段历史较为熟悉,从史料搜集、问题研究和报告撰写角度 来看,相对容易。
报告撰写组:选择组内写作能力水平较高的同学组成 研究报告撰写组。
史料价值辨析
(一)按表现形式: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 述史料。 1.文献资料: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是最主要 的史料载体,但易受个人、政治、时代因素制 约。 2.实物史料: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比 文献资料可信,但并不一定能展示历史的全貌, 可与其相互参证。 3.口述资料: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 在史诗、神话、传说中,也会有大量创造和虚 构的情节;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当事人回忆也 难免不准确或不全面。
史料搜集途径
1.利用工具书:各类字典、辞典、百科全 书;目录、索引、年鉴;丛书、类书。 2.分类搜集:以史料类别分类搜集;以专题 类别分类搜集。 3.追踪搜寻:目录、索引、研究论著中的 引注资料;人与人、事与事的关联性。 4.调查采访:实地调查、访问、观察。 5.利用互联网:专业网站、电子图书。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二)历史评价方法 1.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客观的、全面的评价方 法; 2.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历史的、发展的评价方 法; 3.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研究原则。
发现问题
(一)社会生活组: 1.工业革命前后,英国男女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试从工业革命运用机器生产的角度,分析 这一现象? 2.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的人口流动呈现出一种怎 样的趋势?从城市化兴起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3.19世纪以来,近代英国的传统教育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从生产方式变革的角度,分析英国现 代教育逐渐兴起的缘由。 4.工业革命后,英国的传统家庭模式逐渐瓦解, 结合生产方式的变革分析其变化的因素。
小组划分
根据英国工业革命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反映,在教师 的指导下,依据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把学生分为:社 会生活组、政治组内分工、精神文化组。
组内分工: 组长一名:选择学习能力和管理协调能力较强的同学
任组长,统领本组人员的分工、史料搜集和问题研究及 研究报告的撰写。
副组长若干:根据本组的研究方向,选若干同学任副 组长,分别负责不同方向史料的搜集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