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特色析_李占才
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特色析_李占才
121) 。李鸿章继续努力 , 使尽浑身解数 , 终于 说服朝廷 , 准 许开行机车。有了铺设铁轨的 路 , 并行驶 机车车辆 , 这 才 算有了真 正意 义上 的铁 路。在 李鸿 章的 坚持 下 , 随着 国 防形势 的需要 , 唐 胥铁 路得以 向西 延展至 芦台、 天 津, 向 东延展 到山海 关、 绥中 , 在 此基础 上 , 后来 修成关 内外 铁 路 , 即京奉铁路 ( 北京至奉天 今沈阳 ) 。 如果没有李鸿 章的 坚持 和努 力 , 如果 李鸿 章不 是 位 高权重的强势 人物 , 当时 修筑 唐胥 铁路 以至 后来 修筑 京 奉铁路 , 可以说是不可能的。正如 1933 年出版的 铁道 年 鉴 第一卷所说 : 设 非李 鸿章 等百 折不 回 , 尽 力提 倡 , 吾 国铁路将无建筑之日。 [ 4] ( p. 2) 曾任南 京国民 政府铁 道 部长的张 嘉 也 评 价说 : 唐胥 铁 路 成为 京 奉 铁路 之 始 基 , 此线幸免于遭遇淞沪铁 路 ( 被拆 ) 之 厄运 , 而得为 今 日中国铁 路之 鼻祖。 否则 中国 之有 铁路 , 尚 不知 始于 何 年何月。[ 5] ( p. 2) 2、 张之洞与卢汉 铁路 。卢汉 铁路 ( 卢沟 桥至汉 口 ) 的 修筑 , 与洋务运动的后起之 秀、 先 后任两 广总督 和湖广 总 督的张之洞有着密切关系。当李 鸿章奏 请朝廷 把津唐 铁 路展筑至北京 通州 的提 议遭 到顽 固 派官 僚强 烈反 对、 使 该项工程无法 进行 之际 , 时 任两 广总 督的 张 之洞 于 1889 年 4 月给朝廷上了一道奏折 , 批评顽固派反 对修筑铁路的 论调 , 主张 多修铁 路、 快修 铁路 , 而且 指出 铁路不 仅服 务 于国防 , 更应 以开通土货为 急 。 张之洞 以务实 的态度 , 提出既然津通铁路工程受阻 , 可以 缓建 , 另选阻 力较小 的 路线修筑。为此 , 他 建议 修筑 自北 京城 外卢 沟桥 至长 江 岸边汉 口的南 北铁 路大干 线 , 沟通 腹地 , 纵贯 三省 , 将 大 大有利于中原地区经济开发。张 之洞的 奏折受 到朝廷 的 重视和赞赏 , 促使清廷确定以修筑铁路 为国策 [ 2] ( pp. 167 ~ 170) 。不久 ,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 , 坐镇武 昌 , 更为积 极 地推进修 筑卢 汉铁 路。几 经辗 转 , 京汉 铁路 终于 修筑 成 功。 此外 , 张之洞 1895 年暂署两江总督 , 他积极倡议修 筑 沪宁铁路 , 并 率先 建成 淞沪 铁路。 收回 粤汉 路权 和借 款 修筑津浦铁路的对外交涉事宜 , 张 之洞为 主持人 , 也起 了 举足轻重的作用 , 为上述两 条铁路 的修建 , 创造 了前提 条 件。 3、 张作霖 、 张 学良 父子 与东 北 铁路 。 东北 铁路 原 来 多为外国人控制 , 即俄 国 ( 后 为 苏 联 ) 人控 制的 东清 铁 路( 后改为 中东铁路 ) 和日本人 控制的 南满铁 路及其 支 线 , 总长度达 2874 公里 ; 真正属于中国 的铁路仅京奉铁 路 山海关至奉天 ( 沈 阳 ) 段 , 连 同支线 共计 531 公里 , 约占 东 北铁路总长度的 15% 。在 东北国 土 上 , 铁路 线尽 为外 国 人把持 , 铁路之利尽为外 国人所 获。沙俄、 日本 还利用 铁 路线不断向东 北扩 张势 力 , 尤 其是 日本 , 通 过 南 满铁 道 株式会社 , 加 紧向 满蒙 地区 扩张 和 渗透 , 并 不断 向中 国 政府施加压力 , 屡屡提出满 蒙地区 新的路 权要求 , 企图 在 满蒙地区 修筑 更多 的铁 路以 为其 侵略 扩张 服务。 而且 , 虽然中东 铁 路和 南 满铁 路 都 极力 吸 收中 国 人 的客 货 运 输 , 但客货运价以及度量衡 都由俄国 ( 苏联 ) 、 日 本标定 并 按他们 的标准 计算 , 还 收取卢 布、 日元 或按卢 布、 日元 结 算 , 这对中国客商极其不 利 , 也很不 方便。面对 外国人 把 持路权并利用 铁路 扩张 渗透 的强 烈 刺激 , 东 北民 众热 切 盼望当局 能自 己修 筑铁 路 , 以开 发东 北 , 便 利民 众。 东 北王 张作霖控 制东 北之 后 , 便苦 心 经营 东北 , 努 力修 筑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和维新运动的兴起 综合练习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和维新运动的兴起综合练习例题1《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主要表现在①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②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对华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③列强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④列强还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性质等各方面。
学习时要注意结合具体史实来说明。
如“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要联系《马关条约》中割地、赔款、开辟商埠、资本输出等分析说明,切忌死记硬背。
【答案】D例题2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表现在①清政府为支付赔款,加紧勒索民众,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②列强资本输出,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③外国商品更多进入中国市场,民族工商业受到限制④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一定程度上帝国主义宰割中国同盟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虽有所发展,但又遭到严重阻碍,这里有内外各种因素决定,分析时要考虑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略的主要特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综合分析。
同时应该看到列强的资本输出,对中国民族工业既有利,又不利,要辩证地看待这一现象。
【答案】D基础题1.《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X的条款是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2.列强在华资本输出的方式包括①开设银行,进行政治贷款②修筑铁路③开设厂矿企业④倾销商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3.有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略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并举,以商品输出为主②通过政治借款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扩大在华政治势力③以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X围为主要手段,掀起瓜分中国狂潮④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分亨其它列强在华特权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4.甲午战争后出现的瓜分中国狂潮,是由于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充分暴露清政府腐败②资本主义进入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时期③资产阶级维新派无力挽救民族危亡④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5.带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西方国家是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俄国6.甲午战争后,清朝统治面临全面危机,最直接的是A政治危机 B财政危机 C外敌入侵 D瓜分狂潮7.甲午战争后,中国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其原因是①帝国主义侵略加剧,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②民族资本家主X“实业救国”,投资于新式工业企业③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④民间铁路的创办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8.有人称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这主要是指A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 B对外国资本主义和袁世凯有依存关系 C没有与封建主义彻底决裂 D变法法令中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设议院等主攻手X 9.维新变法运动之所以取代洋务运动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有一席之地,是由于①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没有学习先进制度②中国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③某某革命思想尚未得到广泛传播④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0.戊戌变法运动掀起的根本原因是A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 B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光绪帝大力支持维新派 D早期维新思想的推动11.下列各派中,拥护和支持变法的有①民族资产阶级②开明地主③爱国知识分子④立宪派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2..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包括①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②洋务运动的刺激③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限制④民族资产阶级收回权利的斗争A①②③B③④C①③ D②③④13.X观应主X“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的根本目的是A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B维护清朝封建统治C学习西方的经济制度 D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14.戊戌变法的首要目标是A革新政治B救亡图存 C夺取政权 D学习西方15.康有为认为“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一切足矣”,这一主X的根本依据应是A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 B中国与日本的国情基本相同c其他国家的改革很不彻底 D日本通过改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能力题16.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在于A主X实行“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 B对洋务运动宥所批评c出版书刊,宣传维新思想 D开展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17.康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发展”是指①提出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④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口号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8.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决定性因素为A康有为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 B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 D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软弱性和妥协性19.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维新变法根本措施是A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B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C变科举,开学校 D办报刊,立学会20.材料一光绪六年岁末,X铭传力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X 铭传的倡议,其词日“处今日各国皆有铁路之时,而中国独无,譬犹居中古以后而屏弃舟车,其动辄后于人必矣”。
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论文1500字
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论文1500字一、宏观视角的总体史式审视将近代中国铁路作为一个整体,从某一个侧面来加以研究、审视,这种总体式的史学研究成果不少,其中有论述铁路的作用、影响的,有关于铁路发展方面的,有涉及外债问题的,此乃学界着意的大要所在。
铁路的影响:学界在谈及此问题时,强调了三个方面,即城市化、农业、民俗。
探讨铁路的城市化作用的文章有两篇:李占才所著《铁路与近代中国城镇变迁》(《铁道师院学报》1996年第5期)、姜益和徐精鹏合著《铁路对近代中国城市化的作用探析》(《上海铁道大学学报》2000年第7期),两文指出,铁路促进了客货运输,人口流动,市场扩大,经济发展及城市的变迁:一些新兴城镇崛起,一些古城镇的功能发生变化,一些不通铁路的古城镇衰落。
关于铁路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李占才著有两文:《铁路对近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影响》(《同济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铁路与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区域化趋向》(《铁道师院学报》1997年第5期)。
两文阐述的主体意思是:铁路运输促进了商品流通的扩大,从而也就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区域化倾向的发展,加速了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
从民俗角度看铁路的影响,这是较为新颖的探索。
这方面李占才之文《铁路与近代中国民俗的嬗变》(《铁道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及《铁路与中国近代的民俗嬗变》(《史学月刊》1996年第1期)认为:铁路引发了民俗心理的更新,导致衣、食、住、行等生活习俗的变迁,促使相见礼、婚礼、丧礼等礼仪风尚演变,推动了国人娱乐、纪年、剪辫放足等习俗的进化,尽管民俗嬗变中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现象,但总体而论,是朝着进步、健康的方向发展。
另外,王旭章还著文《走向市场的中国铁路向历史借鉴什么》(《铁道师院学报》1995年第2期),指出铁路当之无愧是市场经济的主动脉,其表现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沿线资源的规模经营,加快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产业的转移,促使统一的全国市场逐步形成和国内外市场的接轨,经济区域化趋势发展。
2024北京大兴初二(上)期末历史(教师版)
2024北京大兴初二(上)期末历史2024.01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8页,共两部分,23道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和考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本部分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1839年,一位美国传教士在参观某活动过程后写道:“他们在整个工作中的细心和忠实的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
……我对在沟里销毁烟土的检查,感到非常满意。
”他参观的活动可能是A.虎门销烟B.三元里抗英C.强占香港岛D.《南京条约》签订2.史学界将1840-1949年中国近代史定义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这段历史的开端是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中法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3.圆明园是清代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它综合了中西建筑的精华,举世闻名。
1860年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然后纵火烧毁。
这两个强盗分别是①日本②法国③俄国④英国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4.下表内容反映了近代中国名称《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部分)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A.师夷长技思想萌发B.自然经济彻底解体C.维新变法开始兴起D.民族危机不断加深5.右侧著作反映《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国内出现了A.倾向学习西方技术的运动B.拥护君主立宪的改革浪潮C.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D.赞成君主专制的复辟之风6.章士钊在《孙逸仙・自序》中写道:“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认……”。
以上材料可以说明A.孙中山是“反清英雄第一人”B.孙中山是革命党公认的领袖C.孙中山是武昌起义的领导者D.孙中山是黄花岗起义的指挥者7.某同学设计了右侧思维导图。
近代中 国铁路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
近代中国铁路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中,铁路建设无疑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工程。
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更对区域经济产生了深远且多维度的影响。
铁路的出现首先极大地提升了交通运输效率。
在铁路建成之前,货物和人员的运输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水路和陆路运输方式,如马车、帆船等。
这些方式不仅速度慢,而且运输能力有限。
而铁路凭借其大运量、高速度和稳定的运行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的物资和人员运输到更远的地方。
这使得区域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商品流通更加迅速,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以东北地区为例,在近代铁路建设之前,东北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与外界的联系也较为有限。
然而,随着中东铁路等一系列铁路线路的建成,东北地区的资源得以大规模开发和外运。
丰富的矿产资源、农产品等能够快速运往其他地区,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外部投资和技术,推动了当地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铁路的建设使得东北地区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农业区域逐渐转变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品粮产区,区域经济实现了快速崛起。
铁路建设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铁路的修建需要大量的钢铁、木材、煤炭等原材料,这刺激了相关工业部门的生产。
同时,铁路的运营和维护也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技术支持,创造了众多的就业机会。
比如,铁路机车车辆的制造和维修产业逐渐兴起,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
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活力,也提升了区域的工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另外,铁路的建设促进了沿线城镇的兴起和发展。
在铁路沿线,由于交通便利,吸引了大量的人口、企业和商业活动聚集。
原本荒芜的地方逐渐形成了新的城镇,而一些老城镇也因为铁路的通过而焕发出新的生机。
这些城镇成为了区域经济的重要节点,带动了周边农村地区的发展。
它们成为了商品的集散地、工业生产的基地和服务行业的中心。
例如,石家庄原本是一个小村庄,但由于正太铁路和京汉铁路在此交汇,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工业城市。
类似的例子还有株洲、蚌埠等城市,它们都是因铁路而兴,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
2022-2023学年四川省宜宾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2-2023学年四川省宜宾市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1. 西周把平民分为两类,居住在城中的人称“国人”居住在城外的人叫作“野人”。
国人享有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权利,野人则只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不得参与政事。
这种制度A.加速了城乡之间人口流动B.强化了社会的等级观念C.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地位D.促进了土地制度的改革2. 《尚书·牧誓》记载,当年武王伐纣,在发起总攻前以“西土之人”统帅的身份,“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举行隆重的战前誓师动员大会:历数商纣“暴虐百姓”“奸宄商邑”的无道、失德行径,称自己的伐商之举是“惟恭行天之罚”。
周武王此举意在A.依靠血缘宗法维护统治B.构建海内一统的理想蓝图C.借助天命实现政治认同D.消除社会底层的敌对情绪3. 殷商时,商王依赖自称能沟通神人、上达民意、下传神旨的巫祝来统治国家,史官作为巫祝的一部分并为其服务;西周时,史官、史职秉承统治者的旨意,把祖先上升到近于神的地位,史官、史职逐渐发展起来,巫祝的地位下降。
这一变化A.标志着传统神权政治的终结B.有利于国家治理的人文理性化C.助推史官记录君主真实言行D.说明了中央集权体制开始萌发4. 商朝王位继承先由兄终弟及,后向嫡长子继承制转变。
周人最初是立子以贤,如文王以武王发为储君;在克商以后向立嫡以长转变,如成王的继位与即政。
这些转变有助于A.政治统治稳定有序B.王位世袭制的形成C.维护君主专制制度D.儒学的齐家平天下5.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秦汉以来,创造了型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朝前期,曲辕犁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
这说明A.南方农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B.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了农业发展C.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已确立D.农业已经彻底摆脱了自然的束缚6. 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考试总分:100 分)一、单选题(本题共计15小题,总分45分)1.(3分)左传记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囤,牛有牧,以待百事。
”对材料解读最正确的是()A.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B.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观念C.大宗与小宗之间的关系具有相对性 D.执政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2.(3分)民国三年,严复连续发表《说党》系列文章,阐释其对政党政治的看法。
严复认为政党政治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疏通民意、保护民权的作用。
但同时又说:“如果轻率地认为,只要中国有了政党制度,中国就会立即富强起来,这的确是浅人之见。
”据此可知,严复()A.对近代政党政治有清醒的认识 B.认为中国实行政党政治利弊参半C.对戊戌变法失败进行深刻反思 D.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富国强兵道路3.(3分)西汉初期,各郡国举孝廉均为1人。
东汉时期进行改革,以户口为例,一般州郡每20万口得举1人,但边境州郡却例外,每10万口即可岁举1人,这一举措()A.造成了地区间政治力量失衡 B.有利于增强中央政府向心力C.利于促使官员注重人口增殖 D.鼓励了官员到边远地区任职4.(3分)英国自1870年建立文官制度以来,考核以工作能力与表现为标准,考核结果作为奖励和晋升的依据。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官员考核制度更贴近于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工的需要,逐渐废除了“通才”的考核标准。
这一变化表明()A.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B.国家干预力度的加强C.工业革命的率先进行 D.议会制度的不断完善5.(3分)战国时期,各种盗案频发。
《睡虎地秦墓竹简》所存192条法律法规中有47条涉及盗窃,《盗律》为商鞅变法所颁六律之首,秦国还在市场设“求盗”等官员专门捉贼。
这反映出当时秦国()A.法条律令的繁杂 B.法律保护私有财产C.价值观念的混乱 D.百姓生活极端困苦6.(3分)《民法大全》中规定:一切债务,由于以应给付的物清偿,或经债权人同意以他物代为清偿而消灭。
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
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
中国近代铁路史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下是一些相关的资料:1. 中国第一条铁路:中国第一条铁路是北京至张家口的京张铁路,于1909年开通。
这条铁路全长209公里,是中国第一条由中国自己修建和运营的铁路线路。
2. 中国铁路的发展:自京张铁路开通后,中国的铁路网络逐渐扩大。
在20世纪初至中期,中国陆续建成了一些重要的铁路干线,如京广、京哈、沪宁等铁路。
这些铁路的建设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3. 铁路在中国的作用:铁路在中国的作用非常重要。
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加速了各地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铁路的建设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钢铁、煤炭等。
同时,铁路也在中国的战争和解放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 铁路的国有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铁路逐渐实现国有化。
铁路成为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为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重要支持。
5. 高铁时代的到来:21世纪以来,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高速铁路开始兴起。
中国的高铁网络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快的高铁网络。
高铁的运行速度和舒适性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出行体验,也加速了中国各地的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近代铁路史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发展的历程。
从最初的京张铁路到如今的高铁网络,铁路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综述范文(通用9篇)
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综述范文(通用9篇)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综述范文第1篇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古老的中华民族注入了全新的生机。
1979年4月,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
铁路也开始清理铁路工作中“左”的思想影响,以调整为中心着手解决比例失调问题,基本建设的重点被转移到既有干线的改造扩建、加快铁路牵引动力的改革步伐。
但由于铁路自身建设资金短缺、技术水平落后,此时铁路网规模的扩展严重滞后于国家经济增长,铁路客货运量的增长远远低于交通运输全行业运量的攀升,运输能力和运量要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紧张、愈发突出。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铁路承担的客货周转量大约分别占全社会客货运周转量的60%和70%,可是铁路货物列车的平均牵引重量却还不到2000吨。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确定了20世纪末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并把发展能源和交通作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战略重点。
铁路也由此乘势而上、争取不断求新求变,谋求尝试取得突破,策划出台重大方案,先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搞活的措施。
1983年4月,全国铁路工作会议研究铁路经济体制改革问题,提出了“包、放、联、通、多”的改革思路。
1985年9月,_向_中央、_提出《关于“七五”加强铁路建设及经营改革的报告》,请求批准铁路系统从“七五”计划时期开始实行“投入产出、以路建路的经济承包责任制”,新一轮改革行动蓄势待发。
在铁路基本建设方面,于1979年、1980年加快了铁路在建工程,使拖延多年的枝柳、沙通等铁路干线相继建成。
“六五”计划时期,建成的新线有京秦线、兖石线、邯长线、皖赣线、青藏线、南疆线等,建成的复线有石德线、胶济线(济南至兰村段)和陇海线(郑州至徐州段),建成的电气化铁路有石太线、陇海线(宝鸡至兰州段)等。
从1980年开始,_利用外资引进国外技术设备,进行了新线建设和旧线改造。
1979年10月陇海线(宝鸡至天水段)、1980年4月成渝线(成都至资阳段)相继动工修建,电气化铁路的建设速度逐年加快,建设规模也逐步扩大。
浅论近现代中国火车发展讲义
1876年7月3日,由英、美合谋,由英国在华的代理人——怡和洋行——背着清政府诡称修建从吴淞到上海的一条“寻常马路”,擅自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的中国第一条营业性铁路上海吴淞铁路建成通车了。随后,清政府出银28.5万两,分3次交款赎回这条铁路并予以拆除。
1876年7月3日吴淞铁路通车典礼上的英国制造的“天朝”号蒸汽机车)
从美国进口的有1897年制造的American型机车
新中国的火车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现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铁路运输事业的迅速发展,对机车的需要日益增加,自行制造机车是当务之急。由于当时的铁路牵引动力还是蒸汽机车,机车的制造即从蒸汽机车起步,沿着仿制旧型,改造旧型,进而自行设计新型机车的道路,循序渐进。
建设型干线货运蒸汽机车
1956年9月,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台蒸汽机车终于试制成功。当时定名为和平型
内燃机车时代
内燃机车
中国第一台自己制造的内燃机车是1958年大连机车车辆工厂仿照前苏联Т3型电传动内燃机车试制成功的。它就是“巨龙”号电传动内燃机车,后经过改进设计定型,命名为东风型并成批生产。
谢谢观看
9、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10、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11、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12、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13、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14、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15、比不了得就不比,得不到的就不要。。。16、行动出成果,工作出财富。。17、做前,能够环视四周;做时,你只能或者最好沿着以脚为起点的射线向前。。9、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10、很多事情努力了未必有结果,但是不努力却什么改变也没有。。11、成功就是日复一日那一点点小小努力的积累。。12、世间成事,不求其绝对圆满,留一份不足,可得无限完美。。13、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15、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16、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1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9、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
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特点
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特点
近代中国铁路发展从1876年清朝开始,直到现在,历经了140多年的历史发展,有着许多重要的改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为我们梳理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特点:
一、铁路发达的梯度不一。
从1876年清朝设立的南港—汉口铁路开始,至1949年,我国铁路的发达较明显的梯度是:先是几年发展不规范,后来逐步发展成丰富多样;先是南北分布不均、中部欠发达,后来三、四线轴线网络逐渐形成;先是旧运输网不能有效连接城镇,后来新装修铁路网对城镇连接作用日益明显;先是单调束缚、传动缓慢,后来编号订货、持续生产的新技术的引进使铁路的发展更加有力。
二、兴建历史和技术有一定的差距。
中国铁路发展前后技术不断向前发展,体现在早期形成的一线轨和两线轨,以及现代能够实现绿皮机列车、磁力悬吊等技术的发展。
经过140多年发展,中国现代铁路充分发挥了连通区域、改变经济格局、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它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中国从一个落后的赶超中发展出来的历史。
尤其是2013年,中国铁路的总里程总计已达到12万公里,其铁路资产总量创下历史新高,中国变成世界上铁路里程最长的国家。
近几年,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铁路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如高速铁路的建设等。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铁路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发达梯度不一;二是兴建历史和技术有一定的差距;三是充分发挥了连通区域、改变经济格局、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四是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铁路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近代中国铁路的修筑及其地理分布》
《近代中国铁路的修筑及其地理分布》1.引言1.1 概述近代中国铁路的修筑及其地理分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铁路交通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铁路的修筑不仅改变了中国的交通状况,也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近代中国,修筑铁路的历史背景非常重要。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并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化进程。
其中,铁路交通作为西方国家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之一,引起了中国政府和智库的关注。
为了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修筑铁路成为了当时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代中国铁路的地理分布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多样,对铁路交通的布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铁路修筑初期,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铁路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特别是连接大城市、主要港口和资本城市的线路。
这也是当时中国工业发展相对较为集中的地区。
总的来说,近代中国铁路的修筑及其地理分布是一个非常庞大和复杂的课题,涉及到中国的历史、地理、经济和社会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探讨近代中国铁路修筑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分布,以及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希望能够为读者们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了解。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叙述和探讨近代中国铁路修筑及其地理分布的情况。
首先,引言部分将对文章的背景和目的进行概述,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了解。
接下来,正文部分将包括两个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将回顾近代中国修建铁路的历史背景,探讨铁路修建的原因和动力。
第二部分将详细介绍近代中国铁路的地理分布情况,包括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修筑的铁路线路。
最后的结论部分将对近代中国铁路修筑的意义进行总结,并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通过以上结构的布局,本文将全面系统地介绍和探讨近代中国铁路修筑及其地理分布的相关问题。
1.3 目的目的部分内容:本文旨在研究和探讨近代中国铁路的修筑及其地理分布,分析其历史背景、地理特点以及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从津芦铁路看甲午战后清朝改革的再启
!"#$%&'()*+,-./01张海荣(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摘 要:作为甲午战后清朝大办铁路的序曲,津芦铁路不仅在中国铁路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同时也是清政府推行“实政改革”的标志性一环。
津通之议的无奈流产与津芦铁路的迅速立案,不仅能够充分反映甲午前后清朝改革的不同特色,同时也能生动展现国人的思想剧变与各派政治势力的浮沉。
而在津芦铁路修筑过程中暴露出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诸问题,以及英、法、美等国列强的挟势干扰,既是近代中国铁路修筑过程中一直无法绕开的挡路石,也是困扰甲午战后清朝诸项改革的普遍症结。
关键词:津芦铁路;津通铁路;改革;光绪帝;翁同騄;胡遹中图分类号:K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14)04-0077-07LookingattheResumptionoftheQingGovernment’sReformaftertheSino-JapaneseWarof1894—1895fromtheBuildingofJin-LuRailwayZHANGHai-rong(InstituteofModernHistory,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0006,China)Abstract:Astheovertureoflarge-scaleconstructionofrailwaysafterSino-Japanesewarof1894—1895,Jin-LuRail roadnotonlyhadaspecialstatusintheChineserailroadhistory,butalsowasaniconicringoffurtherreformationholdingbytheQinggovernment.ApleadingforconstructionoftheJin-Lulinewasquicklyacceptedbythecourt,which,comparedwithapre-warfailureofasuggestionforJin-Tongline,indicatedthatQinggovernmentturnedmoreresoluteonreformation.Themarkedshiftoftheofficialattitudealsoshowedusinlargevicissitudesofpowerchangeandadramaticmentalitychange,allofwhichattributedtotheimpactoftheSino-Japanesewar.AndthepavingoftheJin-Lulinesufferedallalongitsinbornde fects,theshortageofbudget,technology,humanresourcesandlackinmanagement,addedwithfrequentinterferencefromthesuperpowers.CombinationoftheseweaknesseswasastumblingblockforChina’srailwayconstruction,aswellasthegeneralcruxperplexingtheQing’swholescalereformationaftertheSino-Japanesewar.Keywords:Jin-Lurailroad;Jin-Tongrailroad;reformation;EmperorGuangXu;WengTong-he;HuYu-fen 甲午战后,洋务运动不仅没有消沉,反而在以光绪帝为首的政治高层的直接介入下,以更高规格、更深层次的“实政改革”的面目呈现。
铁路与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商品化_区域化趋向_李占才
第14卷第5期铁 道 师 院 学 报Vo l.14N o.5 1997年10月Jour nal of Suzhou Railw ay T eachers Colleg e O ct.1997铁路与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区域化趋向李占才 铁路在中国诞生延展,既是中国近代化的产物,又反过来影响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铁路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铁路运输促进了商品流通的扩大,从而也就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区域化倾向的发展,加速了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
一、铁路运输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的发展铁路运输,大大便利了“商旅之往来,货物之转运”¹,加强了农村与城市及港口的联系,为农产品、工业原料运往城镇、港口,工业品运往农村提供了交通运输的便利,商品流通量大增。
铁路运输,促进了农产品作为商品外运。
例如京绥铁路沿线生产的谷物,在未有铁路之前基本上是供本地区食用,很少外运。
铁路通车之后,沿线所产谷物有4/5由京绥路转运到京汉、津浦、京奉等铁路沿线销售º。
河套地区盛产杂粮,铁路通至包头后,杂粮云集包头,由火车外运,销路大开,一直运销到北京、天津等地。
内蒙古丰镇、集宁等地出产的油料种籽和胡麻等,也经由铁路运销到北京和天津地区。
青海、宁夏、内蒙古各地的驼毛、羊毛,新疆的棉花、葡萄干,甘肃的药材,也在辗转内运中通过陇海、京绥铁路,运销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地。
陕西出产的棉花,云集陇海铁路转道京汉、津浦各线运销郑州、汉口、天津、上海等各大市场,“达棉产区外运棉花的99%”»。
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出产的棉花,向以自给为目的,铁路修通之后,外运量大增,到20年代末,华北地区棉产区出产的棉花运往天津、青岛等沿海商埠销售的约占收购总量的3/4左右。
到30年代初,全棉产区投入市场的棉花经由铁路运输的达20余万吨¼。
陕西渭水流域盛产小麦,未通铁路之前仅靠大车、骡马、水运输往外地销售,外销量有限,陇海线逐段西展以后,小麦大量外销。
浅谈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结题报告(DOC 8页)
《浅谈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结题报告课题名称《浅谈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研究方法组员之间进行讨论查询资料总结归纳研究的过程:我们按照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确定课题——设计研究方案——作开题报告——探索研究——报告研究成果——讨论研究成果。
在具体的实施操作中,通过明确主要任务、基本的活动方式、教师主要的指导活动、有组织的重要教学活动等四个方面建构基本的操作模式。
主要任务:进行分工:形成小组,确定各小组所要研究的子课题;课题准备阶段:为课题实施做好各种准备;研究实施阶段:研究活动的实践和体验;总结反思阶段:展示、交流与总体评价。
基本的活动:小组讨论,方案交流,开题讨论;到图书馆查找资料、收集资料;撰写方案、报告、成果文件。
研究参考的资料文献《中国铁路百年》论文一、中国铁路的开创时期(1876--1893年)有关铁路信息和知识开始传入中国,大约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
当时中国的爱国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先后著书立说,介绍铁路知识。
特别是太平天国干王洪任轩于1859 年所著《资政新篇》中,强调近代交通运输对巩固政权和建设国家的重要性,提出了发展几带交通运输的创议。
但这一理想由于太平天国的失败而未能实现。
在这期间,帝国主义列强纷纷谋求在中国修建铁路,以便把他们的侵略势力从中国沿海伸向内地,并为此展开了种种活动,如1865年英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长约0.5公里的展览铁路,广为宣传,但都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1876年,中国土地上出现了第一条铁路,这就是英国资本集团采取欺骗手段擅筑的吴淞铁路。
这条铁路经营了一年多时间,就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了。
五年后,在清政府洋务派的主持下,于1881年开始修建唐山至胥各庄铁路,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
此后又在台湾修筑了台北到基隆港和到新竹的铁路。
但由于清政府的昏庸愚昧和闭关锁国的政策,早期修建铁路的阻力很大,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夕,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仅修建约400多公里铁路。
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
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近代中国是指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交通发展的重要历程。
在此期间,中国的交通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
1. 铁路建设的兴起近代中国的交通建设中最重要的一项是铁路建设。
19世纪末,铁路作为当时国际上先进的交通工具,先后传入中国。
1900年后,中国先后建成了京汉、沪宁、广汉等数十条铁路。
这些铁路的建设切实促进了中国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贸易往来,缩小了区域间的差距,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在近代中国的铁路建设中,由于中国政治、经济处于落后的地位,铁路建设资金的筹措和建设进度一直存在困难。
同时,在铁路建设过程中,外国列强利用中国铁路的开放,把中国扼杀在经济上。
这也间接地加深了中国在该领域内的民族危机。
2. 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除铁路外,公路建设在近代中国的交通建设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
20世纪初期,中国的公路由于繁杂的地形和贫困的经济条件而不够发达。
为了推动公路建设,政府开始组建公路管理部门,先后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公路建设计划,投资建设交通设施。
同时,政府还在城市中修建了一些铺砌街道。
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一部分资金来源于国际资本的投资。
这也促进了中国市场的国际化,提高了中国企业竞争力,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3. 航运业的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航运业的发展。
近代中国的内陆河流交通运输具有相当的地位,如黄河、长江等。
同时,在中国沿海地区,海上航线的发展也相当发达。
从19世纪末开始,近代中国海事业开始蓬勃发展。
1909年,上海市道港造船厂建成后,国人首次自建了铁船。
此后的年间,中国的造船业和航运业也在不断发展。
总之,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在铁路、公路和水运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成就。
铁路和公路为中国各地区之间的交通和经济往来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抗战中的中国铁路运输
作者: 李占才
作者机构: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历史系
出版物刊名: 抗日战争研究
页码: 99-114页
主题词: 铁路运输;中国铁路;粤汉路;机车车辆;铁路员工;国民政府;钱塘江;抗战前后;铁路材料;抗战爆发
摘要: 抗战中的中国铁路运输李占才抗战爆发时任国民政府铁道部长(后铁道部与交通部合并任交通部长)的张嘉曾明确提出:“抗战与交通,相为表里,不可或分。
”现代战争“所要求于交通方面的,比过去更为重大,更为艰难,因为无论前方辎重的输送,后方物资的调集,乃至防空防岸...。
铁路抗战准备工作与徐州会战中的铁路运输
铁路抗战准备工作与徐州会战中的铁路运输
李占才
【期刊名称】《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4(000)002
【摘要】铁路抗战准备工作与徐州会战中的铁路运输李占才铁路运输,运量大,运输速度快,一般不受气候和昼夜限制,因此在运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大动脉”作用。
战争时期,铁路对军事运输关系重大,是交战双方争抢的重点。
抗日战争爆发前,国民政府铁路部门做了一些抗战准备...
【总页数】5页(P40-44)
【作者】李占才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
【相关文献】
1.抗战初期徐州会战述略
2.全路运输工作会议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再创“十一五”期间铁路运输新佳绩
3.徐州会战与铁路运输
4.从台儿庄战役到徐州会战看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和错误的战术指挥
5.徐州会战与铁路运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强人筑路
近代中 国 , 外商 、 外 资 、 外国 人 在华 直接 修 建 的铁路 , 基本上是列强国家的 投 资商 、 侵 略者 在列 强 的 势力范围 、 租 借地 、 占 领区 内修 筑的 铁路 , 或 者 在华方治理区域内通过不平等条 约修筑 甚至擅 自修筑 的 铁路。我们 所说 的强 人筑 路特 色 , 并不 是指 列强 在华 直 接修筑铁路 , 而是指在中国各 种形式 的 自办 铁路 中 , 充 分体现出 强人 修筑 铁路 特色。 所谓 强人 , 是 专门 指 在全国或者在地方有权有势 有地位 有影响 的人。所谓 强 人筑路 , 是指一些 名 义上 虽然 不在 铁路 主管 部门 供职 或 不直接分管修 筑铁 路的 强势 人物 , 实际 上主 使着 铁路 的 修筑。国家 政治 体制 , 必 然影 响到 铁路 建设 和铁 路管 理 体制。近代中国 , 中央集权 的官僚 化政体 依旧 , 但中央 集 权日渐势 微 , 封 疆 大 吏日 益 权重、 地方 割 据势 力 日 渐 兴 盛 , 使铁路修筑体现出强 人筑路 的特色。 每条铁 路修筑 , 背后几乎都有 一个 或几 个强 有力 的 实权 人物 , 或 策划 或 直接出 面 , 新铁路 在他 们手上 诞生 , 也 紧紧控 制、 操纵 在 他们手上。 1、 李鸿章与唐胥 铁路 。中国 第一条 自办铁 路唐胥 铁 路 , 就诞生在时为洋务事业 实际主 持人的 文华殿 大学士、 收稿日期 : 2005 - 09 -06
铁路 , 是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 , 引进到中国晚 了 半个世纪。中国铁路从 1876 年诞生 , 到 1949 年 中华人 民 共和国成立 , 历经 70 多 年的发展 和沿革。 由于多 种形 式 筑路、 多种 性质的 铁路 并存 , 使中 国铁 路从 修筑到 管理 , 都非常杂 乱和 纷繁 , 具 有一 些明 显特 色。本 文择 其最 为 突出的两点 ( 即 强势人 物 修 筑铁 路和 按铁 路线 设置 路 局管理铁路运营 ) 加以分析。
2006 年第 4 期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总第 171 期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特色析
李占才
( 同济大学理论经济学系 , 上海 200092 )
摘
要:
从 1876 年运营铁路在中国国土上诞生 , 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全国主 要铁路线 27380
121) 。李鸿章继续努力 , 使尽浑身解数 , 终于 说服朝廷 , 准 许开行机车。有了铺设铁轨的 路 , 并行驶 机车车辆 , 这 才 算有了真 正意 义上 的铁 路。在 李鸿 章的 坚持 下 , 随着 国 防形势 的需要 , 唐 胥铁 路得以 向西 延展至 芦台、 天 津, 向 东延展 到山海 关、 绥中 , 在 此基础 上 , 后来 修成关 内外 铁 路 , 即京奉铁路 ( 北京至奉天 今沈阳 ) 。 如果没有李鸿 章的 坚持 和努 力 , 如果 李鸿 章不 是 位 高权重的强势 人物 , 当时 修筑 唐胥 铁路 以至 后来 修筑 京 奉铁路 , 可以说是不可能的。正如 1933 年出版的 铁道 年 鉴 第一卷所说 : 设 非李 鸿章 等百 折不 回 , 尽 力提 倡 , 吾 国铁路将无建筑之日。 [ 4] ( p. 2) 曾任南 京国民 政府铁 道 部长的张 嘉 也 评 价说 : 唐胥 铁 路 成为 京 奉 铁路 之 始 基 , 此线幸免于遭遇淞沪铁 路 ( 被拆 ) 之 厄运 , 而得为 今 日中国铁 路之 鼻祖。 否则 中国 之有 铁路 , 尚 不知 始于 何 年何月。[ 5] ( p. 2) 2、 张之洞与卢汉 铁路 。卢汉 铁路 ( 卢沟 桥至汉 口 ) 的 修筑 , 与洋务运动的后起之 秀、 先 后任两 广总督 和湖广 总 督的张之洞有着密切关系。当李 鸿章奏 请朝廷 把津唐 铁 路展筑至北京 通州 的提 议遭 到顽 固 派官 僚强 烈反 对、 使 该项工程无法 进行 之际 , 时 任两 广总 督的 张 之洞 于 1889 年 4 月给朝廷上了一道奏折 , 批评顽固派反 对修筑铁路的 论调 , 主张 多修铁 路、 快修 铁路 , 而且 指出 铁路不 仅服 务 于国防 , 更应 以开通土货为 急 。 张之洞 以务实 的态度 , 提出既然津通铁路工程受阻 , 可以 缓建 , 另选阻 力较小 的 路线修筑。为此 , 他 建议 修筑 自北 京城 外卢 沟桥 至长 江 岸边汉 口的南 北铁 路大干 线 , 沟通 腹地 , 纵贯 三省 , 将 大 大有利于中原地区经济开发。张 之洞的 奏折受 到朝廷 的 重视和赞赏 , 促使清廷确定以修筑铁路 为国策 [ 2] ( pp. 167 ~ 170) 。不久 ,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 , 坐镇武 昌 , 更为积 极 地推进修 筑卢 汉铁 路。几 经辗 转 , 京汉 铁路 终于 修筑 成 功。 此外 , 张之洞 1895 年暂署两江总督 , 他积极倡议修 筑 沪宁铁路 , 并 率先 建成 淞沪 铁路。 收回 粤汉 路权 和借 款 修筑津浦铁路的对外交涉事宜 , 张 之洞为 主持人 , 也起 了 举足轻重的作用 , 为上述两 条铁路 的修建 , 创造 了前提 条 件。 3、 张作霖 、 张 学良 父子 与东 北 铁路 。 东北 铁路 原 来 多为外国人控制 , 即俄 国 ( 后 为 苏 联 ) 人控 制的 东清 铁 路( 后改为 中东铁路 ) 和日本人 控制的 南满铁 路及其 支 线 , 总长度达 2874 公里 ; 真正属于中国 的铁路仅京奉铁 路 山海关至奉天 ( 沈 阳 ) 段 , 连 同支线 共计 531 公里 , 约占 东 北铁路总长度的 15% 。在 东北国 土 上 , 铁路 线尽 为外 国 人把持 , 铁路之利尽为外 国人所 获。沙俄、 日本 还利用 铁 路线不断向东 北扩 张势 力 , 尤 其是 日本 , 通 过 南 满铁 道 株式会社 , 加 紧向 满蒙 地区 扩张 和 渗透 , 并 不断 向中 国 政府施加压力 , 屡屡提出满 蒙地区 新的路 权要求 , 企图 在 满蒙地区 修筑 更多 的铁 路以 为其 侵略 扩张 服务。 而且 , 虽然中东 铁 路和 南 满铁 路 都 极力 吸 收中 国 人 的客 货 运 输 , 但客货运价以及度量衡 都由俄国 ( 苏联 ) 、 日 本标定 并 按他们 的标准 计算 , 还 收取卢 布、 日元 或按卢 布、 日元 结 算 , 这对中国客商极其不 利 , 也很不 方便。面对 外国人 把 持路权并利用 铁路 扩张 渗透 的强 烈 刺激 , 东 北民 众热 切 盼望当局 能自 己修 筑铁 路 , 以开 发东 北 , 便 利民 众。 东 北王 张作霖控 制东 北之 后 , 便苦 心 经营 东北 , 努 力修 筑
公里 , 其中 85% 的铁路是 中国人自己修筑 、 经营的铁路 。 这些铁路有 国营 、 省营 、 公营 ( 部门修造 、 经营 ) 、 公私 合营 ( 省商合办 ) 、 民营 、 解放区修造并运营等多种形式 、 多种性质 。 这些铁路修筑和运 营的最大特色是 : 1、 强 人筑 路 。 即每条铁路几乎都是由强势人物牵头 申办 、 出 面张罗或直 接操办而 修成的 。 2、 以线设 局 。 即 铁 路运 营按线路设置管理局 , 造成铁路技术标准杂乱低 劣 , 铁 路管理无法 统一 , 铁路运营机 制比较混 乱 ; 但各 铁 路独立核算 、 相互竞争 , 对铁路运营提高效益 、 改善路风 , 不无裨益 。 关键词 : 近代中国 铁路 强人筑路 以 线设局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004- 9142( 2006) 04- 0047- 05 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 鸿章之 手。当时中 国风气 未 开 , 举国上下、 朝 野内外 , 一 致反 对修筑 铁路。 [ 1] ( pp. 32 ~ 33) 。李鸿章开始 时对修筑 铁路也 抱有疑 虑 , 但 很快 便 认识到 铁路的 重要 性 , 他上书 朝廷 , 呼 吁四方 , 从 国防 建 设和经 济开发的实际需要 出发 , 力主修 筑铁路。 他指出 : 火车铁路利益甚大 , 东西洋均 已盛行 , 中 国阻于浮 议 , 至 今未能试办。将来欲求富强制敌 之策 , 舍此 莫由 [ 2] ( p. 103) 。在上下一致反对 、 排 斥铁路 的大 氛围中 , 主 张修 筑 铁路的仅李鸿章、 郭嵩焘、 左宗 棠、 丁日昌、 刘铭 传等数 人 而已 , 尤其 是李鸿 章 , 不遗 余力地 呼吁 修筑铁 路 , 但他 的 呼吁被反 对筑 路的 声浪 所淹 没。李 鸿章 并不 气馁 , 不 仅 仍不失时机地 游说 筑路 , 而且 还身 体力 行地 率先 修筑 铁 路。 1875 年李鸿章 派唐 廷枢 筹办 直隶 开平 煤矿 , 为 解 决 煤炭运输困难 , 唐廷枢提议 修筑唐 山至胥 各庄铁路 , 得 到 李鸿章 大力支 持 , 并终 于获 得朝 廷允 准。唐 胥铁 路 1880 年秋冬间动工 , 顽固 派大 臣闻 讯后 极力 反对 , 说 什么 轮 车所过之处 , 声闻数十里 , 雷轰 电骇 , 震厉 殊常 , 于地脉 不 无损伤 [ 3] ( p. 225) 。顽固 派势力 根深 蒂固 , 反对 修筑 铁 路之声 甚嚣尘上 , 朝廷为 之所动 , 遂 下令停建 铁路。修 好 的路基上不准铺 设 铁轨 , 成 了一 条 大 土 路 。李鸿 章 继 续游说 、 疏通、 斡 旋 , 并许诺 铁路铺 轨后不 行驶机车 , 以 骡 马拉煤车 , 才使朝廷勉强开 恩 , 铁路工程 得以继 续施工 铺 轨。1881 年底 , 这条仅 9 2 公里 的铁路 建成 , 翌年 初开 始 用骡马牵引车辆在铁路上运输 煤炭 , 被人戏 称为 马车 铁 道 。随后 , 工程技术人 员利用 煤矿锅 炉、 器械、 材料改 装 成一台 轻型机车 , 牵引车 辆。顽固 派官僚 闻风而动 , 群 起 反对 , 连奏弹劾 , 谓机车 行驶 , 震动东 陵 , 且喷出黑 烟 , 有 伤禾稼。 于是朝廷下旨查办 , 机车 旋被勒令禁驶 [ 2] (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