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践行”叶圣陶的《语文教学二十韵》
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语文学科是教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学生学好写作的本领,能够有效的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增强语文学习水平,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小学语文作文写作训练?笔者针对该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及探讨,希望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帮助。
关键词:叶圣陶;教育思想;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学生掌握必要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更加成功。
学生通过锻炼写作水平,能够意识到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写作知识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引导学生积极阅读课外书籍,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一、将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结合的必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写作是师生共同面对的难题,仍然存在着一种“学生怕学,老师怕教”的现状。
学生容易在写作过程中出现语塞、词穷的现象,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难以提供有趣的丰富的教学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那么应该如何有效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笔者认为,应该将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展开教学活动。
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和写作是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不断的展开阅读和写作训练,才能够获取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达到学习国学的目标。
教师只有合理利用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展开写作教学活动,才能够有效的丰富写作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敢于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增强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叶圣陶教育思想指导下,展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策略(一)教师指导学生加强阅读,不断提高阅读积累量正所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只有不断加强阅读,才能够有效的丰富语文词汇量。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还要掌握文章中运用到的写作技巧。
在平时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加强对优美语句的积累,自觉制定一个摘抄的笔记本,将自己遇到记忆深刻的句子摘抄下来。
教师读叶圣陶《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教师读叶圣陶《我怎样教语文》有感我怎样教语文?第一次,我捧起叶圣陶先生的这本书,我不禁把书名读出声来,是啊,作为语文老师已经五年了,每天都和语文打交道,语文究竟怎么教,怎么才能上出高质量的语文课,怎样才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于这些问题,我一直懵懵懂懂,似是而非,翻开这本书,好像一些旧日萦绕在脑海里的思索开始慢慢地有了些答案。
在书的封底,有叶圣陶先生的这样一段话: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
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
我深表赞同,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充满美的,诗意的学科,带领学生打开语文的大门,需要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研究语文这门学科,最重要的是,我们教师本身就要有一颗向真、向善、向美的心去对待生活,用温柔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书中一共有四个章节,分别是我怎样教语文,关于阅读,关于写作,语言之艺术。
可见作者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有着自己清晰的理解,就是阅读和写作是语文之魂,试想,抓住阅读和写作,我们教学语文也就有了方向,至少不会出错,正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学习语文要练基本功,认真不认真,是语文学得好不好的关键。
试想一下,与语文相遇,与语文直接对话,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一、我的学生我的语文梦阅读这本书,我总会想到我这群带了五年的学生,五年来,从识字认字,写字朗读,再到现在高年级的深度阅读,一步一步,我们一直在共同学习,学生学习语文,我在学习教语文。
这个过程中,有喜有怒有哀有乐,我们迷茫过,也曾互相看不顺眼过,我们也无比珍惜,珍惜彼此剩余相处的时光,也许,这就是学生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吧,很多时候,我们会去责怪孩子,责怪孩子的慢,责怪孩子的分数,而忘了自己的课到底有没有吸引到孩子。
很唏嘘的是,每到一个阶段,总有个别孩子的掉队,在语文课上不再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愿做个看客。
《语文教学二十韵》读书随笔
《语文教学二十韵》读书随笔岭子第二小学王学琴今天,我再次研读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二十韵》,颇有体会。
我觉得叶老的每句话,是那么熟悉,又那么新鲜,似乎在指导着我们搞课改。
他曾经以睿智的目光穿越深邃的时空,以他对语文教育真谛的深刻把握,透视语文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阐述着有关语文教育的真知灼见。
课改是历史的发展,对过去应该是批判的继承。
叶老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语文教学思想,很值得我们学习继承。
一、潜心会文,不求甚解——“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叶老强调“不求甚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真谛。
可以说,语文是模糊的教育,解读文本关键12个字“细读文本,潜心会文,不求甚解”。
传统的阅读教学重积淀,强调的是“吟诗诵文”;重感悟,强调的是“熟读精思”。
古人曰:“熟读百遍,其义自见。
”就是说,诗文读得熟了,则不用说解其义,自然而然就能心领神会。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朱自清先生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其意义的一半在声音里头。
他说:“要增进学生了解和写作白话文的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
细想之下,的确如此。
一篇文章内含的情感、思想、意境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靠讲解、分析,靠老师的告诉,即使学生接受了,充其量只是一个词语、“一顶帽子”、一个概念(诸如“热爱祖国”、“乐于奉献”、“见义勇为”等),而少有深切的体验、情感的共鸣、思想的升华。
而要达到这个境界,非得靠反复吟诵、入情入境、自读自悟不可。
例如:课文《第一场雪》第四自然段,从多方面生动的写出了这第一场雪之“大”。
教学时我没有采用诸如“找找看,课文中那些词语说明雪下得很大”的常用方法,而是通过让学生一遍又一遍的朗读,要求让“听者”感受到雪的大。
我用“谁能把雪读得大些”、“我觉得这场雪下得还不急”这类直接、形象的语言鼓励学生反复读,读中去体会“开始……不久……一会儿”说明了时间的短暂,烘托了雪来得急;我用语言来渲染当时冬夜的静寂,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指导学生读好“不断的簌簌声”、“偶尔的咯吱声”,学生在朗读中真正感受到:静中微响,愈显夜静,愈显雪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二十韵》: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
《语文教学二十韵》: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作者:滕衍平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3年第13期摘要:叶圣陶先生著于1962年的《语文教学二十韵》,是其几十年语文教育实践的智慧结晶,内容集中地表达了他在阅读、写作方面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该韵文语言平实生动,内涵丰富。
重新解读其内涵,发现其价值,对今天重新认知语文学科的性质,指导阅读与习作教学依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语文教学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5-0037-05叶圣陶先生是我国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既继承和发扬了我国语文教育传统,又充分吸收了外来的积极因素,是近百年来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先生1912年起从事语文方面的教学、编辑出版工作,《语文教学二十韵》(以下简称《二十韵》)写于1962年,发表在当年的《人民教育》第6期上。
其具体内容是: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
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学子由是进,智赡德日新。
文理亦畅晓,习焉术渐纯。
操觚令抒发,二事有可云,多方善诱导,厥绩将无伦。
一使需之切,能文意乃申,况复生今世,交流特纷纭。
二使乐其业,为文非苦辛,立诚最为贵,推敲宁厌频。
常谈贡同辈,见浅意殷勤。
前途愿共勉,服务为新民。
《二十韵》是叶圣陶先生几十年语文教育实践的智慧结晶,语言平实生动,朗朗上口,内涵丰富,易于理解。
这首《二十韵》,前四韵为总论,接下来的八韵主要论及阅读教学,下面六韵为作文教学方面的论述,最后两韵为结束语,是叶老对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望,鼓励我们为培育新时代所需要的新人而不断探索和创新。
《二十韵》一方面源自于叶圣陶先生几十年的教育社会生活实践与思考,另一方面是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的阅读、作文理念。
语文教学二十韵:“常”谈见“远”意殷勤
隅》 中强调令学生 “ 吟诵 ” “ ,要使 他们看作一种享受 而不看作一种 负担 。一遍 比一遍读 来人调 , 一遍 比一遍体会亲切 , 并不希望早一
点能够背诵 , 自然达到纯熟 的境界 。” 1 而 ( 5页) 为抱着这种享受 认 的态度是吟诵最 易得益 的途径 。 “ 作者思有路 , 遵路识斯真 。 作者胸有境 , 入境始与亲。 叶老把 ” “ 遵路 ” “ 、入境 ” 作为亲 近文本 , 深入领会文本要 旨, 走进作者 内心
自己的情怀 , 阐明语文教学 的真谛 。
微吟 , 虚心涵泳 , 切己省察 ”将 “ , 涵泳” 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 方 法提出来 , 他批评 了“ 贪多务广 ” 终 日勤劳 , 者“ 不得休息 。 而意绪匆
匆, 常若有所奔走追逐 , 而无从容涵泳之乐……” 宋代陆九渊有《 读 书》 诗云 :读书切戒在慌忙 , “ 涵泳工夫兴味长 。 未晓不妨权放过 , 切 身须要 急思量 。 曾国藩在给儿子的家书中更是把这一传统教学经 ” 验解释得十分透彻 :涵泳者如春雨之润花 ,如清渠之 溉稻 ……泳 “ 者 , 鱼之游水 , 人之 濯足 ……善 读书 者 , 如 如 须视书 , 视此心如 而
导, 厥绩将 无伦 。一使需 之切 , 能文意乃 申, 况复 生今世 , 流特纷 纭 。二使 乐其 交 业 , 文非 苦辛 , 诚最 为 贵 , 为 立 推敲 宁厌 频 。常谈 贡同辈 , 见浅 意殷 勤。前途愿共
勉 , 务 于新 民 。 服 学 习 国 文就 是学 习 祖 国 的 语 言 文 字 。
教亦 多术 矣 , 运用 在乎人 , 孰善 孰寡
效, 贵能验诸 身 。为教纵详 密 , 亦仅 一隅 陈, 贵能令三 反 , 触处 自引伸 。 陶不 求甚
谈叶圣陶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践
谈叶圣陶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践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变化也日新月异,再加上人口众多,缺乏素质的人屡屡犯错,甚至有些人还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犯罪群体低龄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
基于此,我们认识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必须从小抓起,不断开展素质教育,学校越来越注重考察学生除学习成绩外的德育成绩,即学生的道德素质及学科素养,尤其是对于语文这门课程来说,语文教师教书的同时还要注重育人。
关键词:叶圣陶思想;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语文学科作为从小学开始学生就必须重视并学习的学科,其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影响乃至对学生身心健康和人生导向都有很大的影响。
学生在小学时应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感受到一些人情冷暖和是非对错,形成最基本的价值观,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这也一直是叶老——叶圣陶所主张的教学模式,本文将对叶老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就叶老的思想内容对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一、叶圣陶简介及教育思想叶圣陶,原名叶绍钧,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主张“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
叶圣陶在新文化运动中增强了对儿童的挚爱情怀与希望,对现代儿童生命本质和成长规律的科学理解与实践体悟。
这一教育思想,是要使儿童养成自觉的、自动的、发展的、创造的、社会的等种种品德和习惯,成为自主的“现代人”“现代公民”;是导儿学步,使之“独行”,做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成为具有独立自主品格和能力,“服务为人民,于国多贡献”的建设人才;引导每个学习者“达到不需要教”,终身自学、创新实践,成为“自己衷心乐意向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昂首前进”的时代新人。
二、叶老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途径(一)教师掌握好讲的尺度教师讲课本质上是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书本上的内容只能作为参考,学生真正吸收的知识是教师讲授的外延知识,因此,教师从根本上选择“讲”这种教学方式没有错。
叶圣陶《自力二十二韵》的主体性教育思想浅析
叶圣陶《自力二十二韵》的主体性教育思想浅析叶圣陶先生的《自力二十二韵》以人们扶携幼儿学步为喻,形象深刻地阐明了教育的规律及其教育的艺术。
其主张立足学生主体性进行教育活动,教师通过启发与诱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此达到教育促进社会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这一立足师生主体性的教育思想对各个层次的教育都有重要的启发与指导意义。
标签:叶圣陶;《自力二十二韵》;主体性;教育思想叶圣陶先生于1977年应《人民教育》编辑部之约,做诗《自力二十二韵》[1]。
其诗云:“学步导幼儿,人人有经验。
或则扶其肩,或则携其腕,惟令自举足,不虞颠仆患。
既而去扶携,犹恐足未健,则复翼护之,不离其身畔。
继之更有进,步步能稳践,翼护亦无须,独行颇利便,他日行千里,始基于焉奠。
似此寻常事,为教倘可鉴。
所贵乎教者,自力之锻炼。
诱导与启发,讲义并示范,其道固多端,终的乃一贯,譬引儿学步,独行所切盼。
独行将若何?诸般咸自办: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
学者臻此境,固非于一旦,而在导之者,胸中存成算,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
当其放手时,此才必精干,服务为人民,于国多贡献。
扶翼获致是,宁非大欢忭?”先生以人们扶携幼儿学步为喻,形象深刻地阐明了教育的规律及其教育的艺术。
其文朴实无华,其理则深刻醒人。
其中的立足主体性的教育思想,实乃先生一贯的主张。
《二十二韵》文字虽短,但其蕴涵博大精深,今仅就其大者略做阐释。
一、以人为本的育人观(一)自力之锻炼如同引导儿童学步,目的是使其能“独行”一样,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辩,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
叶老强调“自力之锻炼”,目的是“诸般咸自办”。
实际上,先生是在明确地告诉我们教育应该做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样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另外,从先生的语言表述中,我们也深深地感到其对教育的关怀,特别是对人的关怀。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但要育什么样的人?首先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有“自力”能“自办”的人。
叶圣陶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实施
26知识文库2023.3(下)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重视生活化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还可以使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
1 “生活即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的意义1.1 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目前的人教版语文课程在编排内容上灵活多样,既适应时代的大发展,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加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内容。
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生字词的积累,阅读的理解,写作的运用,更要关注对语文实践活动,口头表达的技巧,参与社会调查等方面的运用能力。
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观察的能力;养成用日记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养成在生活中动手操作的能力。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兴趣,积累语文知识,拓展丰富的视野,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和独特的文学鉴赏能力。
1.2 符合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小学生情感世界丰富,有很强的模仿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也特别强。
小孩子最初对简单字词的理解就来自于生活。
在玩耍中逐渐认识了各种玩具,会说出他们的名称;在吃水果的时候,认识了各种颜色和形状。
于孩子而言,生活就是一种早期教育,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亦来自生活,所有的知识也离不开读、说”来识记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东西。
所以,那些有趣味性的,能刺激学生感官的,能调动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更能唤起他们的关注。
而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极大兴趣的资源就来自于生活,比如,小动物的叫声,各种汽车图片,多彩的画面等,这些素材都来自于生活的挖掘。
因此,小学语文老师本着从生活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大语文观”,一定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投入于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增强对现有知识的感知能力。
1.3 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将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语文是一门内涵丰富、思想性很高的学科,也是一门很有艺术性的学科,它是对生活最直接的记录。
践行“生活作文”思想,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学习叶圣陶“生活作文”思想的几点做法及感悟
践行“生活作文”思想,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学习叶圣陶“生活作文”思想的几点做法及感悟◆高万山(辽宁省盖州市实验小学)几年来,在习作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叶老的思想为指针,在“生活作文”的研究中,注意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引向学校生活、引向家庭生活、引向社区生活。
指导学生深入生活、了解生活、热爱生活,以生活素材进行习作训练,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生活作文习作教学生活素材“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能做成什么文字。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
把真实生活里所不曾经验过的事勉强拉到笔底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
人固然不必为这些文章而留心自己的生活,但是做了人就得担负起人的责任,就得留心自己的生活。
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
”……以上是叶老关于“生活作文”的部分论述,这些精辟的论述阐述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凸显了叶老“生活作文”思想的核心,学习践行这一作文教学思想,对当下的习作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几年来,在习作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叶老的思想为指针,在“生活作文”的研究中,注意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引向学校生活、引向家庭生活、引向社区生活。
指导学生深入生活、了解生活、热爱生活,以生活素材进行习作训练,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以社会为背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作文教学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十分注意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及细微变化、留心家庭中一些生活设施的添置……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表现,如交警指挥交通、退休老人维持社会秩序、医生热情为病人治病、营业员为顾客周到服务、教师关心热爱学生、爷爷奶奶勤劳简朴、叔叔阿姨尊老爱幼、同学之间友爱互助……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辰、小河田野、瓜果蔬菜……通过这些观察,既激起学生的习作兴趣,又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为学生的习作做了材料的铺垫。
《语文教学二十韵》: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
的基 础上还 有批 判 和发 展 。比如 , 他 主张 “ 陶不 求
甚解 , 疏 狂 不可 循 ” , 否 定 了 陶渊 明的 “ 好 读 书 , 不
语 言教 学 , 弱 化 了 人 文 精 神 。于 是 课 改 以 来 , 语 文
文 者 情 动而 辞 发 , 观 文者 披 文 以人情 , 沿 波讨 源 ,
虽幽 必显 ” 的 观 点 。 自然 , 叶 圣 陶 先 生 在 继 承 前 人
务 : 教 语 文 是 帮 助 学 生 养 成 使 刚 语 文 的 良 好 习
惯。” [ 3 1 D  ̄ - 老 最 早 提 出 的 语 文 的性 质 是 ] 具性 . 在
教 学 过 于 突 出 了人 文 性 , 实 践证 明 , 此 举 无 疑 是
一 、 澄 明 语 文 课 程 的 性 质
什 么是 语文 ?叶圣 陶先生 说 “ 口头 为 语 . 书 面 为文 ” , 遂成“ 语文” 一 词 。关 于语 文 学科 的性 质 . 一 直 是 有 争 议 的 问 题 。 吕叔 湘 先 生 说 : “ 通 观 圣 陶 先 生 的语 文 教育 思 想 , 最 重 要 的 有 两 点 其 一 是 关 于 语 文 学 科 的性 质 : 语文是工具 , 是 人 生 H用 和 不 可 缺 少 的1 二 具 。 其 二 是 关 于 语 文 教 学 的 任
他 的 语 文 教 育 思 想 既继 承 和 发 扬 了我 国语 文 教 育传统 , 又充 分 吸 收 了外 来 的 积 极 因素 , 是 近 百 年来 影 响 最 大 , 最 有代 表性 的语 文教 育 思 想 。 叶
出版工作 , 《 语文教学二十韵》 ( 以下 简 称 《 二 十 唷 \ … 韵》 ) 写于 1 9 6 2年 , 发 表 在 当年 的《 人 民教育 》 第6 开 \ l ‘ 1 期 上 。其 具 体 内容是 : 玄 一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与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两论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与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两论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大致形成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它是叶老结合自己从事语文教育方面的实践,总结当时广大语文教师教学中的成败得失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外语文教育思想,特别是中国古代语文教育思想,内容丰富,精萃深刻。
叶老的语文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定义与释义:“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其二是关于语文的学科性质:“国文,在学校里是基本科目的一项,在生活上是必要工具的一种。
”同,其实是一回事,功课不叫‘语言’而叫‘语文’表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要在这门功课里学习的意思。
‘语文’这个名称并不是把过去的‘国语’和‘国文’合并起来,也不是‘语’指语言,‘文’指文学(虽然教材里有不少文学作品)。
”“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愿意。
第二种解释与愿意为近,惟‘文’字之含意较‘文学’为广,……第一种解释之‘文字’,如理解为成篇之书面语,则亦与愿意合矣。
”从以上话中,可以发现叶老对“语文”的释义存在以下问题:1、对“语文”的确切含义未作正面解释,比较模糊。
2、将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是一种错误。
3、“语文”一词,容易使人望文生义。
如解释为:(1)语言和文字,(2)语言和文学,(3)语言和文章,(4)语言和文化。
不同的解释,影响了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
“语文就是语言和言语。
语文课既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如语音、词汇、文字、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言语(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者两种外部言语,以及在外部言语基础上产生的内部言语)”。
这种释义为我们准确地解释了“语文”的内涵。
根据小学生学语文的特点,笔者认为小学语文这门功课的学习,主要是学习言语,旨在提高学生用某种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不是以学习语言为主,不是过多的讲解有关语言的理论规则,让学生记住一些名词术语。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践行”叶圣陶的《语文教学二十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践行”叶圣陶的《语文教学二十韵》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践行”叶圣陶的《语文教学二十韵》当今的课堂教学,已经由甚嚣尘上的浮华返璞归真为平淡,在这平淡中更显示教学本身的真、善和美,语文教学要上出语文的气质与滋味,上出语文的诗韵与唯美。
叶老的语文教学二十韵,更加折射出无限的光芒。
一、作者斯有路,遵路思其真我们接触文本时,只有循其思路,才能得到其真谛,文本在选入教材时,要向教师、学生传递什么信息,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因此,首先要能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感知文本,不要看参考书或有关资料,用心灵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平静地倾听文字的叙述,倾听作者的叙述,从而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之进行情感的交流与碰撞,捧起《秋天的怀念》,体会梁晓声的怀念母亲的情怀,走进《搭石》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自主领悟作品的内涵与情感,形成自己阅读感悟,全面深刻地把握文本,触摸语言的温度,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语言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或喜怒哀乐,或冷暖褒贬,用心灵去触摸语文温度,如:王崧舟老师在《长相思》一词的教学时,精心设计情境,让学生先从老父、妻子、儿子的角度质询词作者: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教者的一句问话勾起学生对词人心灵的叩问,师生纷纷对话,体验“相思”感悟,“做园”二字中包含的浓浓的乡情。
紧接着教者再让学生以词人的身份回答老父、妻子、儿子等相思的问题,我们在一次次的精神诉说冲体悟到人“不得不离,不得不别“是为实现理想和抱负,保家卫国的精神,在与“乡思”的情感对话中越发地凸显,越发地激昂。
二、甚解岂难致,决表会文本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只有读才是感悟的基本方法,朗读在语文素养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秉承“以读为本”的理念,在课堂上给足学生与文本展开直接对话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自主感知和把握文本内容,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自主感悟,在读中进行审美鉴赏,在读中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做到“以读为本”,教师真正让学于生,做到以读代讲,避免教师“一言堂”。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诗之韵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诗之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作为一门艺术形式的诗歌赋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小学开始让学生接触和学习诗歌赋作品,不仅是学生知识积累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他们对语言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美丽,进而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而深入的提高。
因此,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诗之韵,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一道热门议题。
本文将结合学科知识、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展现诗之韵。
一、诗之美在何处诗之美在于其形式的多样性和语言的精细化。
在形式方面,诗歌的韵律、格律、词藻、修辞等方面都可用于体现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例如,诗歌中的韵律往往能够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旋律之美,引发阅读者内心的情感响应。
格律则是诗歌的外部形式,它包括各种结构和格式,这些格式和结构能够让读者在阅读时有一些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鸣。
在语言方面,诗歌的词藻多用修辞手段,例如比喻、夸张、对比、拟人等,这些修辞手段的运用不仅能够突破并扩展阅读者的语言认知范畴,更能够为其通向精神世界的大门开启。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关注诗歌的形式和语言,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其其中的美丽之处。
二、在课堂中如何讲好诗歌1.首先是选好诗歌。
在教授课文时,要注重选择经典、有代表性和深度的诗歌作品。
要善于结合学科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别是心理和情感的成熟度来选择适宜的诗歌。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选取《桃花源记》、《赋得古原草送别》等经典诗歌,或者地道的民间歌谣等,这些诗歌常常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鲜明的情感特色,对于培养学生语文审美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
2.其次是让诗歌“活”起来。
教师在讲授诗歌时应该注重体态语言和情感语言的运用,让诗歌真正的“生动”起来。
在讲授时可以使用声音、动作和手势等多种表现手段,让学生通过直觉和感受来感受诗歌的美。
例如,在讲授《赋得古原草送别》时,可以通过手势来表现草原上风光迷人的情景,向学生传达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难句新解
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难句新解作者:葛志伟来源:《语文建设·上半月》2019年第07期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值得当代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关注。
叶老在语文教育方面撰写了很多重要的文章,其中有一首刊登于1962年6月《人民教育》杂志上的小诗《语文教学二十韵》,以其别致的古体诗形式,格外引人注目。
为论述方便,先引原文如下: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
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
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
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学子由是进,智赡德日新。
文理亦畅晓,习焉术渐纯。
操觚令抒发,二事有可云。
多方善诱导,厥绩将无伦。
一使需之切,能文意乃申。
况复生今世,交流特纷纭。
二使乐其业,为文非苦辛。
立诚最为贵,推敲宁厌频。
常谈贡同辈,见浅意殷勤。
前途愿共勉,服务为新民。
根据叶老日记记载,该诗初成于1959年8月25日,时隔近三年才公开发表。
发表时文字上无任何改动,可见诗中观点是经过作者深思熟虑的。
关于这首《语文教学二十韵》,学界一直不乏关注者。
但已有研究往往以白话文翻译为主,鲜有专门论述者。
此举不仅未能充分彰显诗中蕴含的语文教学思想,有些诗句在翻译时由于没有结合作者的其他文章,译文中甚至还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错误。
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叶老《语文教学二十韵》中的难句进行辨析,以期能真正读懂弄通诗歌内容,进而更好地接受这份学术遗产。
一、“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当前通行观点认为,这里的“彼此”指作者与读者。
如鲁丁先生认为,“文章是沟通作者与读者思想感情的桥梁”。
叶老之子叶至善先生也曾解释说:“如果把作者和读者比作处在河的两岸,那么文字就好比桥梁和渡口,全靠文字来交流彼此的思想感情。
”这些观点从字面来看,皆能言之成理,可惜并不符合叶老惯有的教学思想。
叶圣陶作文教育思想及其践行
叶圣陶作文教育思想及其践行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博大精深,语文课的诸多理念与之一脉相承。
不过在实施新课改正程中,有些老师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将其洗劫一空,割断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思想精髓之联系,偏离了准确方向。
今天诸如作文教学中模式化、陈旧化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学生作文痛苦、虚假、无个性现象普遍。
这些问题的解决当然只靠继承传统作文教学思想不加创新使用就能解决,但让我们重温老一辈教育家的思想精髓,无疑会对今天的作文教学或多或少有所启迪。
一、倡导立真求诚,作文与做人统一。
作文与做人统一的思想植根于叶老深厚博大的教育思想,起源于他对教育本质的把握,这个观点成为他倡导并亲自实践的全部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抨击养成记诵广博的“活书橱”、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或大或小的官员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生学员,不过不能养成擅长使用国文之一种工具来生活的普通公民的旧时教育;认为“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的够格的成员,做社会的够格的公民。
”(《叶圣陶散文乙集》,《读书和受教育》)指出学习语文就是“养成使用国文这个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因为“各种学科又像轮辐一样辏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56页,以下简称《论集》)从这个根基上出发,作文作为众学科之一员,也必须为培养社会够格的公民服务,是社会的成员尽可能使用语言这个工具。
从这个根基上出发,作文与做人就必须也必然要统一了。
这个思想是一根红线一直贯穿于叶老作文教学理论体系,成为主导思想。
叶老继承了我国劳动人民诚朴的美德和古代知识分子修身治德的优良传统,并且始终和人民站在时代的前列,随时代一起进步。
“求诚”是他一生始终遵循的处世准则,也是他始终倡导的人生品质。
他治学作文,待人处事,时时处处表现出一种认真谨严、兢兢业业、真诚坦率的道德风范,堪称做人典范。
他历来强调教育中增强品德培养,他借用别人的话说:“一切知识的根本就是道德。
若不在德行上扎根,纵有知识,并无是处。
叶圣陶教育思想在语文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叶圣陶教育思想在语文课堂中的实施策略【摘要】:叶圣陶教育思想核心是“教是为了不教”,充分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理念,也更加符合当前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念。
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够积极主动学习叶圣陶教育思想,把握叶老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合理设计语文课堂,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系统的语文认知,还可以组建相关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们的语文学习质量。
【关键词】:叶圣陶;教育思想;语文课堂;实施策略叶老认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
”而他一贯重视的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小学语文作为小学阶段重要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更是学生们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
教师应该不断引进新的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革新和优化作出积极贡献。
叶圣陶思想作为重要的教育理论思想,能够给当前的语文教育工作增添更多的教学活力,有利于提升学生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1.精心设计语文课堂,帮助学生们形成系统化学习思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语文教师根据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要设置科学的教学模式,同时考虑到课程的教授过程中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具体的课前的导入、课堂的提问设计环节、课程结尾部分结束的方式等都需精心设计才可以[1]。
如在进行课文《杨氏父子》的内容学习时:教师在针对课前导入时首先要考虑到五年级孩子的逻辑思考能力较低年级学生会好一点、学生的生活体验经历也比较丰富等,课前导入内容可以截取同学们的生活片段,如家中来客人是如何款待的?平日里和父亲又是如何交流的?然后播放2分钟左右的课文动画小视频让学生观看学习;正式开展课堂内容的过程中,不要直接对这篇古文进行解析,而是先让学生去自行阅读理解,然后对不懂的内容作出标记。
如果教师直接把疑问告诉学生,会让学生具有思维惰性。
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就是在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古文字词本身就具有多层含义,学生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思考能力去思考,让他们养成动脑筋的好习惯;课程的结尾部分,教师最好融入启发性思考问题,如生活中面对情景对话内容,学生该如何去理解话语中的弦外之音,如何机智地去展现自己的语言魅力?让学生具有真正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2]。
浅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
浅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对于语文教育的思考和探索,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叶圣陶的著作中,不难发现他对于语文教育的重视和对于学生思维发
展的关注,这也是他语文教育思想的两个核心。
第一,叶圣陶强调语文教育是一门学科。
他认为,语文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同时
也是一门知识学科,需要系统的教学和学习。
他主张语文课程应该立足于文化传承和人文
素养的培养,强调语文教育的文化内涵和深度。
为此,他反对以考试为导向和强调技能训
练的教育模式,倡导以阅读为核心的语文教育,将文化知识和文学修养作为学生学习语文
的真正目的。
第二,叶圣陶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他认为,语文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
能力,也要更加重视他们的思维、判断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为此,他提出了“语文教育应
该注重训练思维”的思想,主张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阅读、写作等各种方式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
养。
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研析
文理亦畅晓,习焉术渐纯。
智赡:即赡智,足智多谋。术:方法技能。
如果学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阅读的时候能自己摸清作者的思路,探索作者的意境),必能使智力得到充分发展,道德品行每天会有新的变化,文章的道里也会更明白,学习的方法技能会渐渐纯熟。
这两韵论阅读教学要达到的目标。通过阅读教学,学生达到智赡、德新、理畅、术纯,德智等方面全面发展。
常谈贡同辈,见浅意殷勤。
前途愿共勉,服务于新民。
贡:贡献,奉献。
我把自己拙见写出来奉献给各位教育者及语文教师,道理虽然浅显但很真诚,让我们为了新中国教育的未来互相勉励,共同努力,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这两韵是结束语。我们从中不难体会叶老勤谦虚之德,勤勉之意,奉献之心,读后无不让每一位教育者为之感动。
一九六二年
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原 文
注 释
译 文
பைடு நூலகம்评 析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
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
术:方法。
教的方法有许许多多,但老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运用,至于哪个方法好,那个方法的效果差,最好是诸位教育者们能亲自去尝试,去验证。
这四韵为总论。叶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同时强调培养学生具有举一反三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
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
教:教材,教学。
触处:到处,随处。
教材和教师的讲解即使再详密也只是一些例子,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把理解引向深入的能力。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不求甚解:出自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疏狂态度不可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践行”叶圣陶的《语
文教学二十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践行”叶圣陶的《语文教学二十韵》
当今的课堂教学,已经由甚嚣尘上的浮华返璞归真为平淡,在这平淡中更显示教学本身的真、善和美,语文教学要上出语文的气质与滋味,上出语文的诗韵与唯美。
叶老的语文教学二十韵,更加折射出无限的光芒。
一、作者斯有路,遵路思其真
我们接触文本时,只有循其思路,才能得到其真谛,文本在选入教材时,要向教师、学生传递什么信息,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因此,首先要能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感知文本,不要看参考书或有关资料,用心灵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平静地倾听文字的叙述,倾听作者的叙述,从而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之进行情感的交流与碰撞,捧起《秋天的怀念》,体会梁晓声的怀念母亲的情怀,走进《搭石》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自主领悟作品的内涵与情感,形成自己阅读感悟,全面深刻地把握文本,触摸语言的温度,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语言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或喜怒哀乐,或冷暖褒贬,用心灵去触摸语文温度,如:王崧舟老师在《长相思》一词的教学时,精心设计情境,让学生先从老父、妻子、儿子的角度质询词作者: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教者的一句问话勾起学生对词人心灵的叩问,师生纷纷对话,体验“相思”感悟,“做园”二字中包含的浓浓的乡情。
紧接着教者再让学生以词人的身份回答老父、妻子、儿子等相思的问题,我们在一次次的精神诉说冲体悟到人“不得不离,不得不别“是为实现理想和抱负,保家卫国的精神,在与“乡思”的情感对话中越发地凸显,越发地激昂。
二、甚解岂难致,决表会文本
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只有读才是感悟的基本方法,朗读在语文素养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秉承“以读为本”的理念,在课堂上给足学生与文本展开直接对话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自主感知和把握文本内容,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自主感悟,在读中进行审美鉴赏,在读中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做到“以读为本”,教师真正让学于生,做到以读代讲,避免教师“一言堂”。
朱熹说:“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观潮》一文在教学时紧紧抓住文本特色——语文优美,词汇丰富,却不生涩,意境隽永,想象悠远,而不深奥,将“朗读“这一语文学习最实用、最基本的方法贯穿课堂始终,绝无多余的“分析”,从教后效果看,一是通过反复咀嚼、品味,产生了读书的欲望,对文中的词语、段落当堂能背诵,二是通过入情入景的咏诵,能培养较好语感,理解文中所写钱塘江大潮的特点。
三、文理亦晓畅,可焉术渐纯
叶老说:“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积累和写作的关系,积累必须从多方面入手读写结合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在学习课文时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抓住训练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写作,仿中求新,让学生大胆表达,习作必有一个寻“源”取“材”的过程,只有长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根本任务,课堂注重读写结合,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
表达、创造能力。
叶老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结合中,学生的习作能力才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