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绝唱《广陵散》赏析
千古绝唱《广陵散》

千古绝唱《广陵散》千古绝唱《广陵散》《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
它是中国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中国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
即古时的《聂政刺韩傀曲》,魏晋琴家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今所见《广陵散》谱重要者有三,以《神奇秘谱》的《广陵散》为最早,也较为完整,是今日经常演奏的版本。
全曲共45段。
全曲贯注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纷披灿烂,戈矛纵横”。
嵇康的一生与《广陵散》一曲有着不解之缘。
嵇康年轻时,一次夜宿洛西华阳亭。
云淡风轻,引起他的雅兴,就弹起琴来。
不知不觉,更鼓三敲,夜深了。
他刚要收琴,看见身后立着一位老者,正在专心致志地听他弹奏。
老者佝偻着身躯,眼睛灰暗无光。
乱康随口问道:“老人家会弹琴吧?请指教。
”老人谦逊地微微一笑,说:“略知一二。
”嵇康正年轻气盛,自负很有才华,就存心试老者一试:“请老人家指点,我的琴艺有哪些不足之处?”老人家拈着花白胡子说:“您的指法很熟练,可惜感情不够。
您把悲壮的古曲弹得过于柔弱婉转了。
”嵇康万没想到这个其貌不扬的老人会挑出他的毛病,顿时涨红了脸,觉得老人讲得有道理,遂诚恳求教于老人。
老人并不推辞,让嵇康点起一炉紫檀香,自己净了手,整整衣冠,盘膝坐好,先不弹琴,闭目沉思良久。
然后,老人才从容拨动琴弦,桐琴发出了阵阵沉闷的`响声,仿佛黑云压城,令人感到压抑、窒息。
继而,老人又奏出铿锵有力的旋律,犹如云开月朗,给人以希望、信心和鼓舞。
老人双手在琴弦上挥拂,旋律变化万千,时如海浪击岸,时如喁喁私语。
稍后,琴弦又发出了悲壮、凄凉的哀调,如泣如诉,飞跃亭外,湖水似乎也在呜咽。
琴声戛然而止,嵇康才如梦方醒。
此时,嵇康再看老人,双目晶明,神采奕奕。
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恭恭敬敬地恳请老人家把这绝技传授给他。
老人欣然允诺,就给他讲起这古典的来历。
原来,这古曲流传在广陵(今扬州)地方,名为《广陵散》。
“散”是一种琴曲的名称。
浅析古琴曲《广陵散》

浅析古琴曲《广陵散》
广陵散是古琴曲中最受人们欢迎的曲调之一,它有悠久的历史,被尊为古琴曲中的经典作品。
它是一首抒情歌曲,歌颂诗人孟浩然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离别家乡,跋涉三百里到广陵来到贵族家中当贴身侍从的传奇故事。
这首曲调被认为把野性与柔情糅合在一起,寓意深刻,具有鲜明而独特的特点。
古琴曲《广陵散》一经问世,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赏,成为古琴曲的经典作品。
《广陵散》的作者是古代中国著名的琴家、作曲家和文学家关汉卿,写于大宋时期,被认为是古琴曲中的经典之作。
《广陵散》的曲式以六度模式结构为主,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曲式优美而富有变化,在演奏中具有浓郁的感情,给听众带来极高的艺术享受。
在技术上,《广陵散》着重强调琴弦的抚弹,音色的调整,拨弦的抚摸,音色的调整,拨弦的抚摸,拨弦的抚弹及其他有关技巧的运用,通过这些技巧,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广陵散》的主旋律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曲调变化及其情绪抒发都非常真实,曲中融汇了多种节奏,如“放舒、静止、轻柔、波折、张劲”等,曲调和谐,旋律优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广陵散》所表达的情感也很深刻,表现出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与离别之情。
他对家乡的亲切思念,深深地沉浸在广陵之都时的诗意情思,以及他的心情跌宕起伏的变化,都以抒情的形式完美地刻画在曲中。
《广陵散》不仅具有纯净的抒情情调,而且充满深刻的诗意。
这首曲子能够唤起人们执着不懈的梦想,勇敢面对挑战,坚定追求精神,充满励志意义。
总之,《广陵散》是古琴曲中经典之作,是一首抒情歌曲,它深刻地表达了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令人感动,也让人感到欣慰和自豪。
它不仅装点着古代中国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感染着当今人们的思想,亦成为艺术文化的瑰宝。
广陵散赏析

广陵散赏析顾佳雯2014481420我选择《广陵散》来赏析是因为我曾经喜欢过魏晋,那个名士风流的时代。
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竹林七贤士。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
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其中我最为喜爱嵇康。
所以对于嵇康临刑前弹奏的《广陵散》是早有闻名但却一直没有听过。
我了解了一下《广陵散》,史学家们对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是一曲歌颂古代义士的悲歌,是浩如烟海的古代琴曲中最富有斗争性的一首。
在听《广陵散》之前我想象了一下。
不论聂政他是为严仲子而刺杀韩相,体现了一种“士为知已者死”的情操;还是聂政为父报仇,刺死韩王;或是嵇康被诬陷杀害前弹奏的这首曲子,应该是激烈的,充斥着内心澎湃的情感,听了让人震撼,让人流泪悲怆的那种感觉才是。
但是真正地我听了这首乐曲发现它其实和我想象的有所不同,不是我想象的像《十面埋伏》一直激烈的感觉。
我不同懂音乐的段落之分,我只能大致的描绘它在我听来的感觉。
有轻缓平和,又有激烈的一面;时快时慢。
它不是单一的情感,而是包含了复杂的感觉,好像是在倾诉着什么。
但是总体下来我感觉种种情绪还是转为豁达的感觉。
我想曲子的情感是由人赋予的,《广陵散》因嵇康而成绝唱。
嵇康旷达狂放,自由懒散,年轻时傲世,对礼法之士不屑一顾。
见到的人不是赞叹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就是夸他“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嵇康回归自然,超然物外得自在,不为世俗所拘,而又重情谊。
是个极富人格魅力的人。
嵇康在刑场上,有三千太学生向朝廷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拜嵇康为师,这正是向社会昭示了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但这种“无理要求”当然不会被当权者接纳。
而此刻嵇康所想的,不是他那神采飞扬的生命即将终止,却是一首美妙绝伦的音乐后继无人。
他要过一架琴,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对成千上万前来为他送行的人们,弹奏了最后的《广陵散》,铮铮的琴声,神秘的曲调,铺天盖地,飘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嵇康广陵散赏析

嵇康广陵散赏析《广陵散》是中国汉族古代一首大型琴曲,是中国音乐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鼓琴曲,嵇康在临死前弹奏这首曲子,让《广陵散》被人们所知道。
嵇康除了在文学上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研究魏晋时期的资料,在音乐上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嵇康从小喜欢音乐,对音乐有特别的感应能力,在乐器演奏上有极高的天赋。
说嵇康在联系弹琴的时候几乎是无师自通。
嵇康对于琴和琴曲的嗜好,让人们对他产生了种种猜测,嵇康也伴随着他的音乐给后人留下一段段美丽的传说。
嵇康有一张非常名贵的琴,为了这琴,他把自己的家业卖了,向尚书令讨了一块玉,把玉切成薄片镶在琴上,嵇康对这张琴十分热爱,日夜守护者它,有一次,嵇康的好友山涛开玩笑,在嵇康睡觉的时候说要剖琴,嵇康用生命相威胁,才让爱琴逃过一劫。
嵇康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琴曲,可以看出嵇康的影响力有多大。
传说有人看到嵇康晚上的时候到山上采药,冬天的时候用长发保暖,夏天的时候就用编稻草当衣服,正是因为嵇康这种表现,那种不拘小节的洒脱,让他在音乐上被越来越多的人注意。
嵇康弹奏的《广陵散》是嵇康加工而成的曲子,在长期的流传中,就像民歌一般影响着人们,正是因为嵇康在临死前弹奏了这首《广陵散》这样有名的乐曲才被人们知道,嵇康的名字也一直与《广陵散》联系在一起。
嵇康晚上住在仙台,游山玩水一天之后,正准备好好休息放松一下的嵇康,突然听见在山谷的深处传来悠悠扬扬的琴声,嵇康觉得很好奇,大半夜的为什么会有在弹琴,而且琴声又透出如此孤寂的味道,让人想要知道这个弹琴的人。
不如我去拜访一下这位在深夜弹琴的音乐家,于是嵇康就决定放弃休息,他随着声音一路走去,来到一家茅草屋前,远远的就看见屋内有一盏孤灯,在风中摇曳着辉光,想必就是这家了。
越走越近,琴声的悠扬越加让嵇康欲罢不能,他迫切的想要见到这位弹琴的乐师。
走进茅草房,嵇康轻叩房门,主动报上姓名,一个美丽的女子从屋内走出来,伴随着一股淡淡的香气,眼前这位谜一样的女子让嵇康心中充满疑虑,他有太多问题想要向面前这位美丽动人的`女子弄清除了。
广陵散琴曲赏析

广陵散琴曲赏析摘要:1.广陵散简介2.广陵散的历史渊源3.广陵散的艺术特点4.广陵散的现代价值5.结论正文:【1.广陵散简介】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我国古代一首脍炙人口的琴曲,属于古琴音乐的范畴。
这首曲子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因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艺术内涵,广陵散被誉为“琴曲之冠”,成为古琴音乐的瑰宝。
【2.广陵散的历史渊源】广陵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其创作者为古琴家俞伯牙。
后来,经过历代琴家的传承和发扬,广陵散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和风貌。
其中,明朝著名琴家严天池对广陵散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注释,使之更为完善。
在古代,广陵散是文人雅士喜爱的琴曲,代表着一种精神追求和审美趣味。
【3.广陵散的艺术特点】广陵散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艺术特点:(1)旋律优美:广陵散的曲调悠扬、抒情,旋律线条流畅,富有变化。
它以一种独特的音乐语言传达了古代文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2)和声丰富:广陵散运用了多种和声技巧,如颤音、泛音、按音等,使音乐表现更加丰富多样,呈现出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
(3)节奏自由:广陵散的节奏较为自由,强调演奏者根据自身情感和理解发挥。
这使得广陵散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为琴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4.广陵散的现代价值】在现代社会,广陵散依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首先,广陵散作为古琴音乐的代表作品,对于研究我国古代音乐史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广陵散所体现的文人精神、审美趣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可以启发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和谐。
最后,广陵散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艺术修养也有着积极作用。
【5.结论】广陵散是我国古代一首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艺术内涵的琴曲,代表着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趣味。
广陵散琴曲赏析

广陵散琴曲赏析
《广陵散》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的古琴曲,又名《广陵止息》。
原为流行于广陵地区(今安徽寿县境内)的民间乐曲,曾用琴、筝、笙、筑等乐器演奏,现仅存古琴曲。
这首大型琴曲至少在汉代已经出现,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
据《琴操》中所载,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为韩王铸剑误期而被杀。
聂政发誓为父报仇,但行刺失败,遂上泰山刻苦学琴,十年之后,漆身吞炭,改变音容,返回韩国,在离宫不远处弹琴。
高超的琴艺使行人止步,牛马停蹄。
韩王得悉后,召进宫内演奏,聂政趁其不备,从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为免连累母亲,便毁容自尽。
《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前记云:“今予所取者,隋宫中所收之谱。
隋亡而入于唐,唐亡流落于民间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间,复入于御府。
经九百三十六年矣!”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有的以与故事相应的情节取名,乐曲所表现的情绪,与这个悲壮的传说也确有不少相通之处。
从音乐角度来赏析,《广陵散》以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和音色,展现了古代琴曲的魅力。
全曲结构严谨,音乐形象丰富,通过琴弦的吟猱、泛音、揉音等技巧,表现出深邃、悠远的意境。
在音乐表现力上,《广陵散》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既能体现激昂慷慨的情感,又能展示恬淡宁静的意境。
综合来看,《广陵散》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独特艺术价值和强烈感染力的古琴曲,无论是从音乐性还是文化内涵上,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赏析。
广陵散赏析

广陵散是古代中国的一首琵琶大曲,它由张炎作词,关汉卿谱曲,经过历代艺人的传唱和修改成为了中国古代流传久远的琵琶经典曲目之一。
它以优美的旋律、深情的歌词和丰富的表现力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中国的“十大琵琶名曲”之一。
广陵散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被人们所熟知,它的演奏技巧也非常丰富多样,不仅运用了大量的琵琶指法和技巧,还融入了许多民间乐器的特点,比如古筝、二胡等。
这也使得广陵散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韵味。
广陵散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采用了多层次的结构,即曲调和节奏都有多种变化,使得歌曲既有流畅又有细腻的变化,使得整首歌曲更加动听和动人。
它在当今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成为许多艺术家和观众的喜爱。
广陵散曲子欣赏

广陵散曲子欣赏一、广陵散是啥广陵散可是中国古代非常有名的一首曲子呢。
它的名气可大啦,就像那种超级巨星一样,在音乐的历史长河里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传说这曲子背后还有故事呢,有人说和聂政刺杀韩王有关,这就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又酷炫的面纱。
二、广陵散的旋律这曲子的旋律很有特点。
它不是那种温温柔柔的小曲儿,而是充满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
有时候听起来就像有千军万马在奔腾,那种节奏的强烈感能让你的心跳都跟着加速。
但有时候呢,又会有很悠扬的段落,就像在讲述一个古老而又动人的故事,每个音符都好像带着感情似的。
三、广陵散的演奏乐器广陵散主要是用古琴演奏的哦。
古琴这东西可讲究了,它的音色那叫一个独特,深沉又悠远。
当用古琴弹奏广陵散的时候,就好像是人和琴合为一体,在倾诉着古老的传说和情感。
每一根琴弦的震动,都像是在诉说着曲子的灵魂。
四、广陵散的文化意义在古代,广陵散可不仅仅是一首曲子。
它代表了当时的音乐文化的高峰,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审美和情感。
在现代呢,它也是我们了解古代音乐文化的一把重要钥匙。
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音乐世界的大门,我们可以透过这首曲子去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而且啊,它还对后世的音乐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很多现代的音乐作品里都能找到广陵散的影子,只不过是换了一种现代的方式来呈现。
五、广陵散的欣赏方式1. 安静的环境听广陵散的时候,一定要找个安静的地方。
最好是那种周围没有什么嘈杂声音的角落,比如在自己的小书房里,拉上窗帘,点上一盏小台灯,让自己完全沉浸在曲子的世界里。
这样你才能更好地捕捉到每一个音符的微妙变化。
2. 了解背后的故事在听之前,先去了解一下广陵散背后的故事。
知道了聂政的英勇事迹,再去听曲子,你就会发现那些旋律里好像都有了画面感。
每一段音乐都像是在描绘故事中的一个场景,这样听曲子就会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深度。
3. 多听几遍广陵散不是那种听一遍就能完全理解的曲子。
要多听几遍,每一遍可能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嵇康“《广陵散》绝”寓意蠡测

嵇康“《广陵散》绝”寓意蠡测【摘要】嵇康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创作的《广陵散》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首曲子在音乐特点上体现出嵇康独特的风格,同时也在意境描写上展示出他对人生、世界的独特看法。
《广陵散》寓意着“蠡测”,表达了嵇康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世态人情的反思。
通过这首曲子,嵇康展现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反映出了他对艺术的追求和创作理念。
《广陵散》不仅在艺术价值上有着重要意义,更在文化传承和历史影响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嵇康和《广陵散》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精髓,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宝贵的人生智慧和思想启示。
【关键词】引言:嵇康、《广陵散》、背景、联系正文:歌曲特点、意境描写、寓意蠡测的思想内涵、世态人情的反思、艺术价值结论:人生观、价值观、珍贵意义、深远影响1. 引言1.1 嵇康和《广陵散》的背景嵇康(223-263年),字安世,东晋著名文学家,被誉为“竹林七贤”之一。
他早年即以才华横溢著称,其文学成就尤为杰出。
嵇康对音乐艺术也颇有造诣,他创作的《广陵散》更是成为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广陵散》是嵇康的代表作之一,由于其出色的音乐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深受后人推崇。
嵇康创作《广陵散》时正值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动荡时期,社会风气混乱,人们的心灵也随之波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嵇康将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融入到《广陵散》中,使这首曲子不仅是一首美妙动人的音乐作品,更是一部富有哲理深度的文学作品。
嵇康通过《广陵散》这首曲子,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和感悟,借以抒发自己对社会现实和人情世故的体会。
《广陵散》的创作背景和嵇康的生平经历都为这首曲子增添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嵇康和《广陵散》的背景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音乐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1.2 嵇康和《广陵散》的联系嵇康与《广陵散》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
嵇康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文学成就和《广陵散》的创作都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积淀和独特的艺术思想。
三国时期音乐家嵇康《广陵散》古典名曲赏析

三国时期音乐家嵇康《广陵散》古典名曲赏析中国古典音乐历经时代沧桑,依然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了我们的灵魂,在那亘古不变的太阳下,跨越时间、空间,其悠扬的回音正如钻石一样――依然经典、永恒、温馨、浪漫。
这里有有古筝、笛子、二胡、琵琶、大鼓等民族乐器演奏的中国古典名曲。
当音乐自您的音箱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您可以清楚地瞧到,在空气中流动的、就是山、就是水、就是叶落、就是冬雪、就是千古的生命里,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那就是您从未经历过的中国古典音乐之美。
中国音乐起于何时?这个问题颇难确定,据古籍所载,伏羲女娲时,已有“琴”,“瑟”、“箫”的发明。
这时的“琴”即就是现在所讲的“古琴”之前身。
围绕古琴所作的诗所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有诗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有故事为“伯牙善鼓琴,钟子岂善听,子岂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可见琴声乃心声,古琴在国乐中占有极高的地位。
“筝”之渊源于“瑟”,与“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因其在春秋国之际流行于秦,故史称“秦筝”。
“筝”之音色华丽优美,明亮抒情,歌唱性强,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
今天我们将“琴”、“筝”并置,呈现在您的眼前,愿您能在悠悠琴声中,领略到华夏民族博大精神的文化渊源及厚重的艺术底蕴。
这里分享音乐大师嵇康音乐作品古筝赏析。
嵇康(公元224年-263年,一作公元223年-262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嵇康自幼聪颖,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
他博览群书,广习诸艺,尤为喜爱老庄学说。
早年迎娶魏武帝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拜官郎中,授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司马氏掌权后,隐居不仕,拒绝出仕。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因受司隶校尉钟会构陷,而遭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
嵇康与阮籍等人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名列“竹林名士”之一。
他的事迹与遭遇对于后世的时代风气与价值取向有着巨大影响。
嵇康千古绝唱《广陵散》

嵇康千古绝唱《广陵散》展开全文嵇康千古绝唱《广陵散》嵇康(223-263),字叔夜,谯国銍(今安徽宿县西)人。
他的性格明显地表现为两面:一面崇尚老庄,恬静寡欲,好服食,求长生;一面却尚奇任侠,刚肠嫉恶,在现实生活中锋芒毕露,因此为司马氏所不容,而遭杀身之祸。
嵇康的反对司马氏,固然与他为魏室姻亲有关,但根本的原因却在于他不满意司马氏的黑暗、残暴的统治。
他在《太师箴》中揭露“季世”的情况说:“骄盈肆志,阻兵擅权,矜威纵虐,祸崇丘山。
刑本惩暴,今以胁贤。
昔为天下,今为一身。
”这实际是对司马氏统治的痛斥。
嵇康(223---262),三国时魏末文学家,思想家与音乐家。
竹林七贤之一,字叔夜。
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谯郡铚人(今安徽省宿州西南),善于音律。
曾娶曹操曾孙女,官曹魏中散大夫,故世称嵇中散。
后因得罪钟会,为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
创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合称“嵇氏四弄”,与东汉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
隋炀帝曾把“九弄”作为科举取士的条件之一。
其留下的“广陵绝响”的典故被后世传为佳话,《广陵散》更是成为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
他的《声无哀乐论》《与山巨源绝交书》《琴赋》《养生论》等作品亦是千秋相传的名篇。
博才嵇康嵇康少时聪明好学,但是骄纵任性,远迈不群,这种性格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为人处世,史书上称他少有奇才,博览群书,无师自通,学识渊博。
他爱好音乐,演奏古琴的技巧非常高明,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高手。
稽康的书法也很有名。
造诣很高,“如抱琴半醉,酣歌高眠。
又若众鸟翱翔,群乌乍散。
”他的诗也可以称得上大家。
嵇康打铁嵇康爱好打铁,铁铺子在后园一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他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一个小小的游泳池,打铁累了,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儿。
见到的人不是赞叹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就是夸他“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从中可见其对生活的潇洒姿态。
狂放任性嵇康具有旷达狂放的个性和行为。
嵇康自由懒散,“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养,不能沐也”,再加上他幼年丧父,故而经常放纵自己,用他的话说就是“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
音乐欣赏——《广陵散》赏析

《广陵散》赏析若是时光可以倒转,那就追溯到东汉末期,若是情感可以重新复原,那就追忆到聂政刺韩。
或许,人们只熟知荆轲刺秦,知晓他的决绝,悲痛他的悲痛,甚至对那首“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感慨万千,纵使最后他的失败,却也造就了他流传千古的美名。
可是,这世上,若为帝王,谁人又不会担忧天天的暗杀,日日的刺杀呢,聂政不比荆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远比荆轲要柔弱淡雅的多,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可他的剑便是琴,十年磨一琴,我曾想问,既然报仇,为何不以十年的苦练剑术换取最后的一搏,却要以如此淡雅的方式来以卵击石,可是,最后他却胜了,胜在了那份淡而处之的态度,他将他所有锋利的凤毛菱角全部磨去,可想而知,十年,夜夜磨心,那种撕心裂肺的疼,一忍便忍了十年。
这样一个隐忍于世的人,他的情感到底寄于在了哪里,或许,也就只有那把琴了,五弦,十年,又有那怎样的情感才能奏出后人引以为绝响的乐曲——《广陵散》,它的不羁,它的狂放,就连宋代大儒朱熹也曾愤然指斥:“其声最不和平,有臣凌君之意。
”可是,这本就是一曲弑君曲,既然弑君何来和平一说,又何来凌君之意,难道您要在别人杀了您的生身父亲之后,依旧忍气吞声,毫无怨言,那怕是这人是无心的了,哪怕君王又如何,弑父之仇怎可就这么轻而易举的放下,就当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我做不到,我想就怕是朱熹本人也是做不到的吧,若还是真做到了,我亦无话可说。
《广陵散》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引子、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
全曲的主体情绪显得激昂、愤慨。
贯穿于“正声”和“乱声”部分。
小序和大序部分则在较平稳的气氛中,初听,真是不觉得有丝毫激昂打斗的混乱感,倒是多一分淡雅的味道,不似《十面埋伏》般的一出曲声,便先声夺人,处处危机,又不似《高山流水》般倾泻而出,旨在山水,不在世俗,或许,它仅仅只是在叙述,叙述自己的故事,就如他潜心在琴,苦练十年日复一日磨掉自己的棱角,淡雅的抚琴罢了,纵使偶尔回想起那曾不堪的往事,痛苦的回忆,也只得深深埋藏在心里,这种隐忍的恨,只待最后的那一触即发,这正是为了布置正声和乱声的主调旋律的雏形。
《广陵散》赏析

《广陵散》赏析一、《广陵散》背后的故事由于《广陵散》的内容、结构、曲风、韵律等各方面的音乐元素都与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有着深刻而本质的关联,所以在对其曲本身作阐述和分析之前,我选择了先对其历史进行追溯。
《广陵散》一曲,渊源已久。
东汉末至三国时,《广陵散》已在流行。
汉应璩(190~252)与刘孔才的书信中言及“听广陵之清散”。
魏嵇康的《琴赋》中提到的琴曲亦有《广陵止息》。
据《战国策》及《史记》中记载:韩国大臣严仲子与宰相侠累有宿仇,而聂政与严仲子交好,他为严仲子而刺杀韩相,体现了一种“士为知已者死”的情操。
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神奇秘谱》关于此曲的标题就是源于这个故事。
东汉蔡邕的《琴操》也谈到与该曲相关的历史故事:战国时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超过了工期还没有完成,就被韩王下令杀害了。
当时聂政还未降生,当他长大成人后,就问母亲:“父亲在哪里?”母亲就告诉了他父亲的遭遇。
聂政自此立下为父报仇、刺死韩王的誓愿。
首次行刺不成,聂政逃到泰山,向一个仙人学琴,历时十年。
因怕被人认出,他“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并击落满口牙齿。
重归韩国的聂政,已练成绝艺,弹起琴来,观者成行,马牛止听。
消息传到爱好听琴的韩王耳中,他马上召聂政进宫弹琴。
聂政将刀藏入琴中,当韩王聚精会神听琴时,拔出刀来,刺死韩王。
按当时的规定,杀君之罪,当诛九族。
聂政恐祸及母亲,就拿刀自毁其面,断其形体,所以无人知道刺客是谁。
后统治者将聂政暴尸于街市,重金悬赏。
一天,有位妇人抱着聂政的尸体哭道:“他就是聂政啊!为父报仇,知道要牵累母亲,所以才自毁其容。
我怎能为保一区区女子之身,而不宣扬我儿子的英名呢?”哭着哭着,因冤结陷塞绝脉而死。
尽管史学家们对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是一曲歌颂古代义士的悲歌,是浩如烟海的古代琴曲中最富有斗争性的一首。
而这种斗争性和悲壮的情感基调,正是我们赏析这首名曲的基础和归宿。
二、《广陵散》的结构和内容《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朱权《神奇秘谱》,共有四十五段,分为六大部分,即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后序八段。
千古绝唱《广陵散》赏析

千古绝唱《广陵散》赏析内容摘要:在琴曲文献中,《广陵散》是一首结构庞大、有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的优秀作品,其音乐上出现了两个主题音调的雏形,旋律哀婉低叹,表现了对聂政悲惨遭遇的同情。
乱声、后序是正声的发展延续,音乐进一步展开,拨剌等各种手法的运用造成了热烈辉煌的效果,表现对聂政不屈精神的歌颂。
本文对其历史渊源、内容结构和艺术价值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关键字:《广陵散》悲壮基调宏大气势节奏一、《广陵散》背后的故事由于《广陵散》的内容、结构、曲风、韵律等各方面的音乐元素都与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有着深刻而本质的关联,所以在对其曲本身作阐述和分析之前,我选择了先对其历史进行追溯。
《广陵散》一曲,渊源已久.东汉末至三国时,《广陵散》已在流行.汉应璩(190~252)与刘孔才的书信中言及“听广陵之清散”。
魏嵇康的《琴赋》中提到的琴曲亦有《广陵止息》.据《战国策》及《史记》中记载:韩国大臣严仲子与宰相侠累有宿仇,而聂政与严仲子交好,他为严仲子而刺杀韩相,体现了一种“士为知已者死”的情操。
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神奇秘谱》关于此曲的标题就是源于这个故事。
东汉蔡邕的《琴操》也谈到与该曲相关的历史故事:战国时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超过了工期还没有完成,就被韩王下令杀害了。
当时聂政还未降生,当他长大成人后,就问母亲:“父亲在哪里?"母亲就告诉了他父亲的遭遇。
聂政自此立下为父报仇、刺死韩王的誓愿。
首次行刺不成,聂政逃到泰山,向一个仙人学琴,历时十年。
因怕被人认出,他“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并击落满口牙齿。
重归韩国的聂政,已练成绝艺,弹起琴来,观者成行,马牛止听.消息传到爱好听琴的韩王耳中,他马上召聂政进宫弹琴。
聂政将刀藏入琴中,当韩王聚精会神听琴时,拔出刀来,刺死韩王。
按当时的规定,杀君之罪,当诛九族。
聂政恐祸及母亲,就拿刀自毁其面,断其形体,所以无人知道刺客是谁。
后统治者将聂政暴尸于街市,重金悬赏。
一天,有位妇人抱着聂政的尸体哭道:“他就是聂政啊!为父报仇,知道要牵累母亲,所以才自毁其容。
中国经典作品《广陵散》鉴赏

中国经典作品《广陵散》鉴赏摘要:中国经典作品《广陵散》是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 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不仅仅是具有抑扬顿挫的杀伐气氛,而且其前奏清透而有序,中间起承转合,表现了其临危不惧的反抗意识,具有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古琴曲《广陵散》;历史背景;曲式手法;思想情感正文:一、《广陵散》的历史背景《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一首曲调较为激昂的古琴曲,最早出现的年代大约为东汉后期。
现在,琴曲家一般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傀曲》看作是异名同曲,原因是《广陵散》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
据说,《广陵散》这一旷世名曲,因聂政刺韩相而缘起,因嵇康受大辟刑而绝世。
因而古曲《广陵散》的背后,实际上包含了聂政和嵇康的两个典故。
据《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中记载,聂政因杀人避世,前往齐国,以屠宰为业,赡养母亲。
韩国严仲子与韩相侠累同朝为官,但是却与韩相侠累有怨仇,严仲子害怕侠累找理由杀他。
听人介绍齐国聂政是个勇敢之士,逃避仇人,隐藏在屠夫的行业里,严仲子多次重金聘请聂政,聂政以赡养母亲为由婉拒。
母亲去世,聂政守丧期满,后感恩严仲子知遇之恩答应刺杀韩相侠累。
聂政辞别独行,拿着宝剑到韩国。
聂政直冲而入守卫重兵的宰相府,上了台阶,刺杀了侠累。
左右的人非常慌乱,聂政大声叱喝,所击杀的有数十人。
然后便自己剥掉面皮,挖出眼睛,又自己挑出肚肠,随即死了。
韩国人将聂政尸首,公开放在市上,出钱查询,都不知他是谁。
于是韩国人就出告示悬赏,有能够说出杀国相侠累的人,赏给他千金。
但好久以后,仍然没有人知道他是谁。
后来聂政的姐姐聂荌听说后,就知道是弟弟,前去寻找弟弟尸首,发现他毁容后,使人不能辨认,以免牵连别人,说:“怎么能害怕杀身之祸,永远埋没弟弟的名声呢!”这整个街市上的人都大为震惊。
聂荌于是高喊三声“天哪”,终于因为过度哀伤而死在聂政身旁。
《广陵散》就是根据这个历史典故进行艺术化加工,歌颂悲壮义士。
嵇康“《广陵散》绝”寓意蠡测

嵇康“《广陵散》绝”寓意蠡测《广陵散》是古琴曲中的经典之一,由东晋末年的琴师嵇康创作。
这首曲子被视为中国古代琴曲的巅峰之作,有着深远的艺术意义和文化内涵。
我们可以从《广陵散》的音乐结构中寻找寓意。
这首曲子以平仄模式为基础,又参杂了丰富的音律变化。
它以悠扬的旋律和独特的音色表达情感,意味着作者对生命和世界的思考。
曲子中的高低音交替相间,仿佛表达着人生中的起伏和辛酸。
低沉的音色时而又让人感到孤独和沉思的氛围。
整首曲子以悠扬轻柔的音律贯穿始终,展现了嵇康对和谐与平和的追求,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中庸之道”的思想。
嵇康以《广陵散》的曲调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
《广陵散》的演奏要求琴师技巧高超,能够准确地表现曲子的忧郁和哀怨,进而让人体会到人生的苦难与无奈。
《广陵散》描绘了宋宣公被邾人所困的故事,寓意着嵇康对政治现实的思考。
就像曲子中音符的起伏变化一样,嵇康意识到人生无法掌控和预期的命运,既有屈辱和痛苦,又有悲愤和坚韧。
《广陵散》还寓意了嵇康对社会变革和艺术思想的关注。
嵇康生活在东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他对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感到痛心,因此创作了《广陵散》这首曲子,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追问和思考。
曲子中充满力量和忧伤的旋律,表现了作者对社会未来的希望和担忧。
嵇康借着这首曲子表达了对艺术形式的探索和创新,为后世的琴曲创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嵇康的创作和演奏态度也寓意了他对人生的态度。
嵇康是一位追求自由和独立的艺术家,他的音乐不受世俗规范和传统束缚。
他倡导“无为而治”,主张人生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实。
《广陵散》正是他对此理念的完美诠释,它以独立而优雅的姿态,呈现了自由和平和的境界。
《广陵散》不仅是一首音乐杰作,更是嵇康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寓意的结晶。
这首曲子通过音乐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考量和对社会伦理的追问。
它以悠扬的旋律赋予了生活深沉和意义,寓意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中庸之道与对人生和艺术的独特理解。
广陵散琴曲赏析

广陵散琴曲赏析
摘要:
1.广陵散简介
2.广陵散的历史渊源
3.广陵散的演奏技巧
4.广陵散的艺术价值
5.广陵散的当代传承
正文:
【广陵散简介】
广陵散,又称《广陵止息》,是一首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琴曲。
作为中国古典音乐的瑰宝,广陵散代表着古琴音乐的高峰,成为后世琴人传颂不衰的艺术杰作。
【广陵散的历史渊源】
广陵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其雏形为当时的“士志于琴”的琴歌。
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广陵散在唐代达到了成熟的艺术高度。
唐代著名琴师颜师古将广陵散定型为十大段落,成为流传至今的版本。
【广陵散的演奏技巧】
广陵散的演奏技巧丰富多样,融汇了古琴音乐的韵律、节奏、音色等诸多要素。
演奏广陵散要求琴师具备深厚的功底和技艺,通过双手指法的细腻运用,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广陵散的艺术价值】
广陵散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广陵散是中国古代音乐的瑰宝,对于研究古代音乐史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广陵散独特的演奏技巧,为古琴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最后,广陵散所传达的意境和情感,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广陵散的当代传承】
尽管历史悠久,但广陵散在当代依然具有极高的传承价值。
在众多琴师的努力下,广陵散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通过举办古琴音乐会、讲座等活动,广陵散的魅力得以传播给更多人,使其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总之,广陵散作为一首传世琴曲,无论在历史渊源、演奏技巧还是艺术价值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广陵散琴曲赏析

广陵散琴曲赏析【原创实用版】目录1.广陵散简介2.广陵散的历史渊源3.广陵散的艺术特色4.广陵散的现代传承与发扬5.结论正文【广陵散简介】广陵散,又称《广陵止息》,是我国古代一首脍炙人口的琴曲,属于“古琴”音乐范畴。
它的名字源于古代的广陵地区,即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一带。
这首琴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了中国古琴音乐的瑰宝。
【广陵散的历史渊源】广陵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其源头可说是古代的“士”阶层,这些文人雅士擅长弹琴、操琴,以抒发情怀。
到了汉代,广陵散逐渐流传开来,成为宫廷音乐的一部分。
唐代是广陵散的鼎盛时期,众多文人墨客争相演奏,使得广陵散在当时的音乐界具有极高的地位。
宋代以后,广陵散逐渐式微,但仍被视为古琴音乐的经典之作。
【广陵散的艺术特色】广陵散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严谨:广陵散的曲式结构严谨,具有明显的起承转合,富有变化。
它以优美的旋律、独特的节奏和丰富的表情,展现了音乐的韵律美。
2.意境深远:广陵散所表现的意境深远,既有抒发壮志豪情的气魄,又有婉约柔美的诗情画意。
它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使听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3.技巧丰富:广陵散的演奏技巧丰富多样,包括吟、猱、绰、注等,这些技巧使得琴曲更具表现力,同时也为演奏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广陵散的现代传承与发扬】时至今日,广陵散依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为了传承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许多古琴演奏家和音乐家都致力于广陵散的研究和推广。
通过举办音乐会、讲座等活动,使得更多的人了解并欣赏到广陵散的魅力。
此外,一些音乐学院还将广陵散列入教学大纲,培养新一代的古琴演奏人才,使得这一古老的琴曲得以薪火相传。
【结论】广陵散作为中国古琴音乐的经典之作,不仅见证了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变迁,更承载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国粹赏析,广陵散

广陵散《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
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是我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
即古时的《聂政刺韩王曲》,魏晋琴家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刑前仍从容不迫,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今所见《广陵散》谱重要者有三,以《神奇秘谱》的《广陵散》为最早,也较为完整,是今日经常演奏的版本。
全曲共45段,全曲贯注一种愤慨不屈的浩然之气,“纷披灿烂,戈矛纵横”。
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看作是异名同曲。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
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不幸的是,嵇康那卓越的才华和逍遥的处世风格,最终为他招来了祸端。
他提出的“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主张,深深刺痛了统治阶级的要害:嵇康如此藐视圣人经典、痛恨官场仕途,长久下去,岂不危害我太平江山的统治,此人非杀无以正民风、清王道,这里不是现成有个吕安的案子吗?将他牵连进去,既可杀之,又不会施人以柄,岂不妙哉。
于是,在一些仇视嵇康的小人的诽谤和唆使下,公元262年,统治者司马昭下令将嵇康处以死刑。
在刑场上,有三千太学生向朝廷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拜嵇康为师,这正是向社会昭示了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但这种“无理要求”当然不会被当权者接纳。
而此刻嵇康所想的,不是他那神采飞扬的生命即将终止,却是一首美妙绝伦的音乐后继无人。
他要过一架琴,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对成千上万前来为他送行的人们,弹奏了最后的《广陵散》,铮铮的琴声,神秘的曲调,铺天盖地,飘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弹毕之后,嵇康从容地引首就戳,时年仅三十九岁。
《广陵散》虽“声调绝伦”,但历来有人批评《广陵散》“最不和平”,“愤怒躁急”,有所谓“臣凌君之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古绝唱《广陵散》赏析
内容摘要:在琴曲文献中,《广陵散》是一首结构庞大、有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的优秀作品,其音乐上出现了两个主题音调的雏形,旋律哀婉低叹,表现了对聂政悲惨遭遇的同情。
乱声、后序是正声的发展延续,音乐进一步展开,拨剌等各种手法的运用造成了热烈辉煌的效果,表现对聂政不屈精神的歌颂。
本文对其历史渊源、内容结构和艺术价值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关键字:《广陵散》悲壮基调宏大气势节奏
一、《广陵散》背后的故事
由于《广陵散》的内容、结构、曲风、韵律等各方面的音乐元素都与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有着深刻而本质的关联,所以在对其曲本身作阐述和分析之前,我选择了先对其历史进行追溯。
《广陵散》一曲,渊源已久。
东汉末至三国时,《广陵散》已在流行。
汉应璩(190~252)与刘孔才的书信中言及“听广陵之清散”。
魏嵇康的《琴赋》中提到的琴曲亦有《广陵止息》。
据《战国策》及《史记》中记载:韩国大臣严仲子与宰相侠累有宿仇,而聂政与严仲子交好,他为严仲子而刺杀韩相,体现了一种“士为知已者死”的情操。
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神奇秘谱》关于此曲的标题就是源于这个故事。
东汉蔡邕的《琴操》也谈到与该曲相关的历史故事:战国时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超过了工期还没有完成,就被韩王下令杀害了。
当时聂政还未降生,当他长大成人后,就问母亲:“父亲在哪里?”母亲就告诉了他父亲的遭遇。
聂政自此立下为父报仇、刺死韩王的誓愿。
首次行刺不成,聂政逃到泰山,向一个仙人学琴,历时十年。
因怕被人认出,他“漆身为厉,吞炭变其音”,并击落满口牙齿。
重归韩国的聂政,已练成绝艺,弹起琴来,观者成行,马牛止听。
消息传到爱好听琴的韩王耳中,他马上召聂政进宫弹琴。
聂政将刀藏入琴中,当韩王聚精会神听琴时,拔出刀来,刺死韩王。
按当时的规定,杀君之罪,当诛
九族。
聂政恐祸及母亲,就拿刀自毁其面,断其形体,所以无人知道刺客是谁。
后统治者将聂政暴尸于街市,重金悬赏。
一天,有位妇人抱着聂政的尸体哭道:“他就是聂政啊!为父报仇,知道要牵累母亲,所以才自毁其容。
我怎能为保一区区女子之身,而不宣扬我儿子的英名呢?”哭着哭着,因冤结陷塞绝脉而死。
尽管史学家们对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是一曲歌颂古代义士的悲歌,是浩如烟海的古代琴曲中最富有斗争性的一首。
而这种斗争性和悲壮的情感基调,正是我们赏析这首名曲的基础和归宿。
二、《广陵散》的结构和内容
《广陵散》最早不只是古琴曲,还是被琵琶、笙、笳等乐器演奏的“但曲”。
《乐府诗集》将其列为相和歌楚调曲目中,并引有张永《录》的有关记载:“又有但曲七曲:《广陵散》、《黄老弹飞引》、《大胡笳鸣》、《小胡笳鸣》、《鸡游弦》、《流楚》、《窈窕》,并琴、筝、笙、筑之曲。
”但所有别的乐器演奏的《广陵散》曲谱都已失传,惟有琴曲保存至今。
它的曲调经隋唐李良辅、吕渭等人的加工,逐渐发展成一部规模宏大的作品。
《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朱权《神奇秘谱》,共有四十五段,分为六大部分,即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后序八段。
每段皆冠以小标题,如“取韩”、“呼幽”“冲冠”、“投剑”、“长虹”等,从这些标题判断,《广陵散》的表现内容和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情节相符。
六部分中正声是全曲的主体部分,主题音调充分展现,音乐由低沉忧郁发展到豪迈激昂,采用了拨剌、撮音、泛音等演奏手法,描写聂政由怨恨到愤慨的思想变化过程。
开指、小序、大序诸部分是正声的酝酿准备阶段,在音乐上出现了两个主题音调的雏形,旋律哀婉低叹,表现了对聂政悲惨遭遇的同情。
乱声、后序是正声的发展延续,音乐进一步展开,拨剌等各种手法的运用造成了热烈辉煌的效果,表现对聂政不屈精神的歌颂。
三、《广陵散》的艺术价值
《广陵散》全曲音乐风格既统一,又有变化,从而更生无穷魅力。
北宋《琴书·止息序》对《广陵散》的描写可谓神来之笔:“其怨恨凄恻(感),即如幽冥鬼神之声。
邕邕容容,言语清泠。
及其怫郁慷慨,又亦隐隐轰轰,风雨亭亭,纷披灿烂,戈矛纵横。
”当代琴家李祥霆也在《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研究附录》中称:“情绪大起大落,忽婉转,忽雄奇。
其变态之强烈,令听者感到内心冰炭交加,升天坠地。
其为音乐艺术,信可如此,而今日之琴曲,唯《广陵散》可当之。
”
《广陵散》的结构缜密,气势宏大。
古琴是七根弦,在古代第一弦称为君弦,第二弦称为臣弦,广陵散用“慢商调”弹奏,将二弦音高降低与一弦音高相同,强调了宫音的主音效果,此曲历来被认为有反君之意,悠扬之间难抑沉郁凝重,沉郁凝重外又另有超旷飘逸。
我认为,《广陵散》的一二段给人感觉平淡深远,缓缓弹去,细细审之,如元人一幅气运笔墨,若不是细心领略,是无法体会箇中深意的,只会觉得枯燥无味。
而在第三四段,则“操弦不谙斯曲,如入山阴道上,而不视其美也”。
第五段是静中消遣,平和深邃;第六段则用起伏跌宕的节奏和音韵,显“几带起,几拨刺,臞仙作秋鸿,窃而用之”之意;第七段更是妙不可言,不疾不离,就入乱后,一收痛快;第七段则轻描淡写,趣味无穷深远。
韩愈在其文章中盛赞《广陵散》: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又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傍。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广陵散》具有的这种怫郁慷慨、戈矛纵横的斗争精神,使它深受历代追求自由之名士的喜爱。
嵇康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人。
他是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因不愿与司马氏政权合作,被下令杀害。
嵇康以善弹《广陵散》著称,传说他弹此曲是由仙人所授:在一次出游中,嵇康夜宿华阳亭,当他弹琴时,忽然有自称古人的来客求见。
两人共谈音律,非常投机,后来仙人索琴弹奏一曲,将其授于嵇康。
这首乐曲声调绝伦,它就是《广陵散》。
嵇康酷爱《广陵散》,不但从不教人,而且临刑之时,从容不迫,慨然弹奏此曲,把自己的满腹怨恨和对政权统治黑暗
的不满在演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遂成千古佳话。
《晋书·嵇康传》载:“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
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
四、小结
正因为《广陵散》描写了以臣弑君的这种斗争精神,而音乐又不具有传统美学思想所要求的“中正平和”之声,所以被历代封建卫道士视为大逆不道而予以谩骂、禁止,唐孙希裕认为《广陵散》有伤国体,将乐谱烧掉。
宋朱熹说《广陵散》愤怒燥急,“声最不平和,有臣凌君之意”。
但这些都无损于《广陵散》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也阻止不了它的广泛流传。
至今,这首能令听者达到“冰炭交加、升天坠地”之境界的琴曲仍是古琴的传统重要曲目之一。
参考引文
【1】嵇康 .琴赋.三国末期
【2】李祥霆.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研究附录. 台北市文建会.民82[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