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质遗迹资源等级区划研究(地理科学进展)
四川省地质勘查成果通报

四川省地质勘查成果通报(2007年)编制单位: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目录一、基础地质调查 (1)(一)区域地质调查 (2)(二)区域地球物理调查 (3)(三)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4)(四)航空遥感地质调查 (4)(五)区域海洋地质调查 (4)(六)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 (5)(七)其它 (6)二、矿产资源勘查 (7)(一)矿产资源勘查的投资和工作量投入现状 (7)(二)新增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情况 (9)(三)矿产资源勘查重要成果 (10)三、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和地下水调查评价 (16)(一)地质灾害调查 (17)(二)环境地质调查 (18)(三)水文地质调查评价 (18)(四)其他 (19)四、地质勘查科技研究 (19)五、地质工作社会化服务 (21)六、其它 (22)七、附表 (22)四川省是国内矿产种类齐全,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具有矿产种类齐全、矿种配臵组合较好、矿床分布集中的优势。
2007年,我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精神,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稳步推进全省的地质工作,地质勘查的资源保障能力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促进地质工作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007年,全省地质勘查投入资金60549万元。
其中,基础地质调投入查5162万元,占总投入的8.53%;矿产资源勘查投入50083万元,占总投入的82.71%;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和地下水调查投入4454万元,占总投入的7.36%;地质勘查科技研究投入710万元,占总投入的1.17%;其它方面投入140万元,占总投入的0.23%(图1)。
基础地质调查占8.53%矿产勘查占82.71%水工环调查占7.36%地质科学研究占1.17%其他占0.23%图1 四川省2007年地质勘查投入资金方向结构图一、基础地质调查2007年,基础地质调查项目投入经费共计516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2662万元,省级财政拨款2500万元(均为结转使用2006年经费)。
炉霍地震遗迹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及科学价值

炉霍地震遗迹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及科学价值李忠东;高竹军【摘要】炉霍位于四川西北部的鲜水河断裂带,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大地震,最近一次为1973年2月6日发生的7.9级大地震.本文在文献查阅基础上,对炉霍县历次地震遗迹下的断陷盆地、地裂缝、地鼓包等地震遗迹进行了系列调查,总结研究了地震遗迹的类型、规模、特征、空间分布等规律,浅析了炉霍地震遗迹的科学价值与研究意义.【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年(卷),期】2016(036)002【总页数】4页(P213-216)【关键词】鲜水河断裂带;地震遗迹;科学价值;炉霍【作者】李忠东;高竹军【作者单位】四川省地矿局物探队,成都610072;四川省地矿局物探队,成都61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2炉霍位于扬子准地台西部边缘,“康滇地轴”南北向构造的北段,鲜水河—折多山褶断构造带上。
主要出露地层有四套,由新至老分别是第四系、古近系(下第三系)、三叠系和二叠系上统。
炉霍断裂带北西起于甘孜县东谷区的卡苏,向南东经炉霍县的朱倭、旦都、县城、虾拉沱到仁达乡的占堆,全长90km,它是鲜水河断裂带最北西的一条次级剪切断裂带。
其发育于二叠系石灰岩与三叠系砂板岩之中,断裂总体走向北西45°,与地层走向呈斜切关系,其夹角小于30°,愈靠近断面夹角愈小,甚至地层走向与断裂走向近于平行,显示出强烈的区域挤压特征。
现今,沿鲜水河河谷的整个断裂带几乎全为第四系所覆盖,在老的破裂基础上,发生多次强烈活动,至今仍在活动,切断上覆所有地质体呈左旋扭动。
整条断裂又由19条2~20km的,更次级剪切级破裂组成左旋右阶羽列组合,次级破裂又由十余米到百余米三级剪切破裂组成左旋右阶羽列或雁列(图1)。
2.1 历次地震概况炉霍地震发生在鲜水河地震带上,据历史记载(表1),从公元前30年到这次地震前,鲜水河地震带共发生了7级以上地震3次,6~7级地震13次,是我国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
四川省地质遗迹景观调查示范报告

二、完成实物工作量
项目完成的实物工作量见表 2-1,除部分项目外,其余均达到 或超额完成项目设计书要求。其中,完成地质遗迹调查面积 200km , 地质遗迹路线调查 400km, 地质-地貌综合剖面 13km,地质遗迹点 119 个,照片 500 张。 (表 1-1) 。 受5·12汶川大地震影响,原计划的调查区寻龙洞已封闭洞口, 禁止人员进入,使得砾岩岩溶地貌形成的溶洞不能调查。罗浮山—— 老鹰山一带1: 50000地质剖面地质遗迹综合调查由于交通中断, 滑坡、 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发育,无法按原定要求开展工作,仅重点开展
3
地貌。 江油-广元工作区内共选择了3个工作区:江油毛家场-香水、 青林口-金子山工作区重点开展丹霞地貌调查; 龙门山北段前山工作 区重点开展推覆构造、地层、溶洞等地质遗迹调查。 (5) 2008年10月, 野外资料整 理阶段 (6) 2008年11月—12月, 综合 研究阶段。 其中, 11月15——16日, 本项目参加了工作项目在成都召 开的地质遗迹调查技术方法讨论 会,对地质遗迹的分类、调查和评 价方法作了较深入的讨论。 (7) 2009年1-3月, 工作报告 编制阶段。编写工作报告。
2
报告初审意见书
组织审查单位 四川省地质调查院 初 审 审查时间 意 见 2009 年 3 月 18 日
四川省重点地区地质遗迹调查示范项目工作报告初审意见
2009 年 3 月 18 日,四川省地质调查院聘请有关专家对“四川省重点地区地质 遗迹调查示范”项目工作报告进行了初步审查,形成意见如下: 1. “四川省重点地区地质遗迹调查示范”是工作项目《重要古生物化石调查》 的内容之一,项目完成地质遗迹调查面积 200km2, 调查路线 400km, 地质-地貌综 合剖面 13km, 地质遗迹点 119 个, 照片 500 张。 项目工作目标明确、 工作思路清晰、 工作重点突出。 2.项目在初步收集并分析全省地质遗迹资料的基础上,以绵阳安县、江油- 广元为调查区,重点开展了海绵礁古生物地质遗迹调查、地质地貌剖面调查、砾岩 岩溶地貌调查、丹霞地貌调查以及龙门山北段前山推覆构造调查。并针对5·12汶 川大地震的实际情况, 增加了地震地质遗迹的调查。 调查工作重点突出, 通过调查, 基本查明了四川盆地西北缘地质遗迹资源分布状况、形成规律和成因类型,初步总 结出地质遗迹资源特点及分布规律。 3.项目根据野外调查的实际情况,对《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技术要求(讨论稿) 》 进行了修订,提出了地质遗迹的调查方法和地质遗迹分类方案,特别是总结了以地 貌和古生物化石产地为重点的地质遗迹的调查方法,重新设计了调查表格,较符合 四川省的实际情况。 4.针对地质遗迹点(群) 、地质遗迹集中地(区) ,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方法, 所确定的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总之,经专家初审,认为《四川省重点地区地质遗迹调查示范》工作报告资料 翔实,内容丰富,重点突出,为全国的地质遗迹调查与评价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示范 经验,同时对四川盆地西北缘的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起到了一定的推 动作用。工作报告达到设计书和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项目协作合同书》要求,同 意上报审查。 四川省地质调查院 2009 年 3 月 18 日
四川地质遗迹区划研究

I
四川 盆 地
I 川 中低 山丘陵
I 川东 平行 岭谷 I 州低 山丘 陵 泸
I一 巴中丹霞 地貌 I 自贡恐龙 遗址 :
Ⅱ 大 巴山 中山
Ⅱ 米仓 山 中山 Ⅱ 盆周 山地 Ⅱ 峨眉山
20 年 1 08 2月第 2 8 o D c o8 o 2 . e ,20 . N4
四川地质遗迹 区划研究
郭建强 ,游再平 ,赵友年
( 四川 省地 矿局 区域地质调查 队,成都 6 1 ) 1 2 O 3
摘要 : 四川省地质遗迹景观调 查评 价 》 目 《 项 根据 四川地质遗迹景观的 空间分异和 区域地 质地 貌特征 , 划分
2 区划 系统 的建立
收 稿 日期 :20 一 2 O 08 O一 2 作 者简 介 :郭 建 强 ( 93 16 一), 男 ,四川成 都 人 ,教授 级 高级 工 程师 ,主 要从 事地 质公 园和生 态地 质环 境调 查 、评价 与规划 王作
37 2
四川地 质遗迹 区划研究
根据 四川省地质遗迹景观空间分异特征和区划原则 ,将四川省地质遗迹景观划分为 4个大区、2 个 0
分 区 、2 个 小 区 ( 1。 8 表 )
表 1 四川省地质遗迹区划表
3 区 划 特 征
31四川盆地 大 区 .
大区
分 区 I 川西平 原
小 区 I.. _ 成都 平原 地貌生 物 I。 一 眉 山砾石 层 台地 地貌 I 龙 泉山峡 谷地貌
位 于广 安 、南 充 、遂 宁市 、巴 中 、广 元 、绵 阳 、德 阳 、成都 、雅 安 、眉 山 、乐 山 、宜宾 和 泸 州 等市 ,以龙 泉 山和华 蓥 山为界 ,面积 约 1. 1 5万 k m ,可进 一步 分为 川西平 原 、川 中丘 陵 、川 东平 行 岭谷 和泸 州低 山丘 陵等分 区 。
达古冰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及地学意义

钙华滩
迎宾仙境钙华滩、金沙滩、仙女池钙华滩
四川达古冰山地质公园区位交通图
低海拔 1 790m,其相对高差 3 496m。按纬度地带性划分,黑水县属“北亚热带”气候,境内海拔高差特
别突出,立体地貌使光、热、水等条件在垂直和水平分布上发生明显差异。冬天日照充足,夏季降水集
中,日温差较大,川西山地季风气候特征显著。黑水县境内有黑水河、大黑水河、小黑水河、毛尔盖河
为达古园区和卡龙园区,地理坐标:东经 102°41′12″~103
°21′57″,北纬 32°11′29″~32°25′35″。
1.2 自然地理概况
黑水县地处青藏高原横断山脉的岷山和邛崃山交汇处,是
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山地向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地势由西 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 3 544m,境内最高海拔 5 286m,最
1 区域概况
1.1 地理位置
四川达古冰山地质公园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洲
中部,黑水县北部,面积 140km2,归属黑水县,距黑水县 25km,
距马尔康市 175km,距成都市 300km(见图)。黑水县北临松
潘县,西接红原县、马尔康县,南临理县,东靠茂县,是阿坝
藏族羌族自治洲的重要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明显。地质公园分
2 地质遗迹景观类型
四川达古冰山地质公园在地质历史时期受地球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以冰川地貌 和喀斯特地貌为主的地质遗迹。按照国土资源部 2016 年 8 月《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国土资 发【2016】83 号)》,公园内的地质遗迹可分为 3 大类,8 类和 10 个亚类,其主要的类型为地貌景观、水 体景观、地质构造三大类(见表)。
2019 年 3 月第 39 卷第 1 期
达古冰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分区保护研究

达古冰山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分区保护研究黄浩;姚舒【摘要】四川达古冰山地质公园拥有冰川、钙华、高山湖泊等重要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价值巨大.通过野外调查与相关资料研究,对公园地质遗迹资源进行整合梳理,建议将公园划分为三个等级的地质遗迹保护区,并提出对各级保护区的主要保护措施以及冰川、钙华两类公园核心地质遗迹的主要保护措施.望本研究结果能对四川达古冰山地质公园的进一步建设、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其它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年(卷),期】2018(038)002【总页数】3页(P350-352)【关键词】达古冰山;地质遗迹;地质公园;保护区【作者】黄浩;姚舒【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1;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6四川达古冰山地质公园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黑水县北部,距黑水县城25km。
公园由达古冰山和卡龙沟两个园区组成,总面积约138.8km2,其中达古冰山园区面积约120km2,卡龙沟园区面积约18.8km2。
达古冰山园区中最为典型的地质遗迹即现代山地冰川,共19条,最为集中的区域有首尾相连的13条。
随着环境的变化,公园内真正意义上的大型冰川已不复存在,但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冰川地质遗迹例如冰川运动形成的巨型鲸背岩在世界范围内也属罕见。
卡龙沟园区的核心地质遗迹即高寒岩溶作用下形成的钙华堆积,园区内的钙华堆积体量巨大且钙华景观类型丰富,享有“中国苔藓泉华世界”之美誉。
依据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的分布特征及保护价值,拟对公园内的地质遗迹实施三级分区保护。
划分原则为:一级保护区为具有典型、重要的科研价值又罕见的地质遗迹出露区,其地质遗迹敏感度较高;二级保护区为比较典型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规模较大的地质遗迹出露区,其地质遗迹出露相对较好且敏感度中等;三级保护区是同类地质遗迹中不属很特别或是与其它重要地质遗迹相配套的区域,其地质遗迹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或较高的景观价值且敏感度较低。
地质遗迹资源类型划分及发展方向浅析

地 质遗 迹 (e— et e是 指 在 地球 演化 的 漫 G o vsg) i
有省、 、 市 自治区 , 保护面积达 10 0 k 占国土 2, 0m , O
被批准成为首批世界地质公 园。2 0 年 8 2 09 月 4
收稿 日期 :0 9 1 —1 20— 1 6
作者简 介 : 望飞 (90 )男, 翁 18一 , 浙江金 华人 , 中石化江苏油田物探技 术研 究院从 事地质 资源勘 查 , 硕士。
的地质 自然遗产 。鉴 于地质遗 迹资源研究跨越了地质学 、 经济学 、 学、 美 社会学等多种学科 , 因而其类 型的划分是个 尚待深 入探讨 的复杂问题 。本文根据 地质 遗迹的成因特点 ,统计 分析了全国 12 国家地质公 园和联合 国教科文组 织所认定 的 8处 6 处 世界地质公园 的地质 遗迹资源 , 3 以内、 外动力地质作用 为基础 , 将地 质遗 迹划分为 1 1大类 ,1 4 小类 , 并对 地质遗迹资 源 的特点 、 分布规 律和发展方向做 了分析 。
地
遗迹说明 石灰岩受溶蚀作用形成 的地质地貌 流水沿花岗岩垂直节理 、 断裂切割、 冲蚀而成 流水沿石英砂岩垂直节理 、 裂缝切割 、 冲蚀而成 薄层泥岩被冲蚀 , 上层致密砂岩重力坍塌重叠而成 流水侵蚀、 溶蚀 、 崩塌作用形成 的红层砂岩地貌 受流水的溯源侵蚀 , 或沿着断裂 冲蚀切割而成 的地质地貌 具有观赏价值和沉积环境研究价值的河流或河段 具有重要旅游价值和科考价值 的湖泊 海蚀地貌及典型滨浅海沉积 区 具有重要观赏价值的落水或瀑布群 含 C HC a o 的地热水因逸出 C 0 而形成 的 C C a o 沉淀物 长期流水侵蚀而形成 的一种水土流失 自然地貌 长期流水侵蚀而形成的一种水土流失 自然地貌 风力作用形成的陆相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
川西高原典型地质遗迹景观调查分类与分布特征

四川地质学报
Vol.41 No.2 Jun., 2021
川西高原典型地质遗迹景观调查分类与分布特征
沈博伟I陈斌I,申培彦-李忠权蔦赖芳彳,胡金苗J杨爽°
(1.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成都610213; 2.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213; 3.咸都工业学院,成都610213; 4.成都师范学院,成都610213)
川强烈侵蚀切割,自然灾害频发。雪线以上冰雪覆盖,角峰、鳍脊、冰斗、冰蚀谷等冰川地形发育。季
节性积雪地带,石河、石海、冻胀丘
等分布普遍。②【2雅碧江深切 河谷山原区,为构造一侵蚀切 割区。雅碧江南北纵贯,形成 深切河谷。切割深度由北往南
增强,最深达2500mo再加之
其支流的分割,使古夷平面仅 零星的保留在高原顶部,高原
摘要:川西高原地区的典型地质遗迹数量众多、类型多样,极具美学观赏和旅游开发价值。由于长期缺乏
系统性调查研究,仅有部分地质遗迹分布区建成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旅游开发利用程度差异程度较大,
不能满足川西高原全域裁游资源开发规划及整体发展需要。依据《地质遗迹调查规范XDZ/T 0303-2017),通 过调查及系统资料收集,对川西高原地区地质遗迹的主要分类、分布规模、空间区划等特征进行研究,基本确
黄龙高寒喀斯特地貌地质遗迹小区、雪宝顶极高山冰川地貌地质遗迹小区、汶川-茂县峡谷地貌地质遗迹小区、
四姑娘山极高山冰川地貌地质遗迹小区、丹巴矿山地质遗迹小区、贡嘎山极高山冰川地貌地质遗迹小区、踏卡
矿山地质遗迹小区),为后续挖掘旅游开发价值并进行全域旅游开发提供了必要的参考资料。
关键字:川西高原;地质遗迹;分类;分布
地质遗迹大区
川西高原地质遗 迹大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地质遗迹空间区划及其特征的定量研究罗培(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南充 637002)摘要:以地质构造单元、主要断裂(深断裂带、大断裂)、地貌等几个影响四川境内地质遗迹形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为依据,综合参考地层、岩石、新构造运动等其他因素,将境内地质遗迹划分成3个地质遗迹大区、8个地质遗迹区和25个地质遗迹亚区,并构建了包括地质遗迹质量等级、数量规模、资源类型、配套资源、保护和开发状况等5个指标和 9个具体指标因子的定量表征体系,在前期对各个地质遗迹景观区地质遗迹的评价基础上,对各个区划单元地质遗迹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表征,并根据指标值的高低对三级区划单元进行综合性的优劣等级分类。
分析表明,龙门山、峨嵋-老君山、摩天岭等5个亚区为一级,即地质遗迹较优异区域;成都、盆中、大凉山等5个亚区为二级,即较良好区域;盆东亚区、盆南亚区、米仓山亚区等10亚区为三级,即一般区域;盆北亚区、大巴山亚区、会东亚区等5个亚区为四级,即较差区域。
关键词:四川;地质遗迹;空间区划;定量研究中图分类号:P62.1 文献标识码:A目前,地质遗迹作为地球留下的宝贵自然遗产和自然资源,地学、旅游学及相关学科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
四川省因其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独特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为我国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最为丰富、最具特色的省区之一。
近年来,四川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建设工作已取得许多成就,开发与保护效益不断提高,但现存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对全省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缺乏系统普查和总体研究,地质遗迹保护点的确立和地质公园的建设各自为阵,全面开花,重复建设多,精品少,地质遗迹区划研究也仅仅停留在遗迹的相似性上,未充分体现地质遗迹在地质构造、地貌、地层、岩石、区域地质发展史等因素的区域差异性,不能真正体现地球演化的空间格局[1-3]变化,难以为全省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建设的规划和各级政府部门的相关决策与工作布置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
本文试图借鉴现有地质遗迹区划成果[4],在研判影响地质遗迹关键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现有221个地质遗迹景观地(区)地质遗迹特点[5,6],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地质遗迹进行空间格局区划,并进行区划特征的定量分析和重要性等级划分,为四川省地质遗迹保护和规划提供基础依据。
1 研究思路地质遗迹空间格局区划的目的是,分析四川省内地质遗迹的区域差异性,以区域地质构造活动以及外营力作用过程为依据,以地质遗迹质量等级、数量规模、资源类型、配套资源、保护状况等指标,对四川地区地质遗迹区划特征进行定量分析表征,进一步进行区划单元重要性等级分类,基于以上目的,我们确立了四川省地质遗迹资源区划及其特征定量研究的基本思路(见图1)。
首先,将四川省地理地层区划及露头分布图、四川省岩浆岩系及露头分布图、四川省区域变质岩系及露头分布图[7]、四川省构造单元分区图、四川省断裂体系图[8]、四川省地貌区划图[9]等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并参考已确立221个地质遗迹景观地内地质遗迹特点,对四川省地质遗迹进行区划;其次,以能体现区域内典型地层、特殊岩石、地质构造、地貌、地质演化史为衡量标准,收集和整理现有221个分布于各个区域地质遗迹景观地及其周围的地质遗迹点登录资料, 按照《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2002)以及旅游景观资源的评价方法,建立地质遗迹区划特征指标的指标因子,并进行定量表征和综合定量评价,最后划分优劣等级。
收稿日期:2010-07-12基金项目: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质遗迹保护项目(2009061023)资助。
作者简介:罗培(1974-),四川阆中人,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地学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2 四川省地质遗迹区划系统研究2.1 地质遗迹区划依据 目前四川主要的地质遗迹包括地质(体、层)剖面、地质构造、古生物、矿物与矿床、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和环境地质遗迹等7个大类,并进一步分为22个类和55个亚类[10],地貌类地质遗迹比重较高。
地质遗迹是复杂的地质构造过程和外营力作用的外在物质形态表现,地质构造是地质遗迹形成的最基本原因,地貌是地质遗迹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因此,四川地质遗迹格局区划是以深断裂带、大断裂或基底断裂为界限,以对应的构造单元和地貌为背景,以地层露头分布、岩浆岩露头分布、变质岩露头分布以及外营力作用区域差异性为地质遗迹区划依据。
2.2 地质遗迹区划原则(1)地貌类型相同或相近的原则。
地貌是地质遗迹的主要类型,也是其他地质遗迹存在的背景,考察发现相似或相同的地貌上地质遗迹具有很强的相似性。
(2)地质遗迹的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原则。
将相同或相近地质遗迹在区域上归并,突出不同区域的地质遗迹组合的典型差异,并为下一步重要性等级划分奠定基础。
(3)系统发生学原则。
即形成的时间、空间和成因的关联性,划分区域内的地质遗迹一般要具有相近地质年代、相类似内、外营力作用和过程。
(4)地理分布密集性原则。
把分布临近的景观点合并在一个区域内,特别是最低级别的区划单元。
2.3 地质遗迹区划结构四川省地质遗迹区划分为三级,一级区划单元为地质遗迹大区, 参照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一级地貌单元来划分, 以深断裂带(边缘)为划分边界,以对应地貌命名,共3个一级区划单元;二级区划单元为地质遗迹区,参照二级大地构造单元、二级地貌单元来划分,一般以大断裂为边界,以地理位置结合二级地貌单元位置命名,共8个二级区划单元;三级区划单元为地质遗迹亚区,参照三级大地构造单元、三级地貌单元来划分, 以一般断裂或大断裂为边界,以县级行政区划名称结合三级地貌单元名称命名,共25个三级区划单元(见表1,图2)3.四川省地质遗迹区划特征的定量分析3.1 区划特征指标因子的确定为了定量表征各个区划单元内地质遗迹质量等级、数量规模、资源类型、相关资源、保护状况等指标,本文设计了9个具体指标因子。
3.1.1 质量等级指标因子参考《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2002)和目前地质遗迹评价方法[11],对221个地质遗迹区内地质遗迹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及地方级的地质遗迹数量。
本文取以下两个指标。
世界级地质遗迹比例(I 1):各个区划单元内世界级地质遗迹数量占全省世界级地质遗迹的比例。
国家级地质遗迹比例(I 2):各个区划单元内国家级地质遗迹数量占全省国家级地质遗的比例。
3.1.2 数量规模指标因子地质遗迹点(区)数量比例(I 3):各个区划单元内所确认的独立地质遗迹景区(点)占全省221个地质遗迹景区(点)的比例。
地质遗迹密度(I 4):各个区划单元地质遗迹点(区)与所在区域面积的比值。
3.1.3 遗迹类型指标因子图1 质遗迹空间格局区划和等级划分思路Fig.1 The procedure of the spatial patternregionaliz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geological地质遗迹丰度(I5):依据《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2002)所确定的各个区划单元地质遗迹类型(类)数目与全省22个类的比值。
3.1.4 配套资源指标因子景区配套旅游资源综合评价(I6):指各区划单元内非地质遗迹类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按照《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对地质遗迹配套景观资源的评价已经综合考虑了配套景观的质量、数量和与核心地质遗迹景观的配合程度,因此,这里只是按照各个地质公园内配套景观的综合评价等级,按照1-10分赋值,级差0.5,分值越大,综合价值越大。
表1 四川地质遗迹区划格局及特征Tab. 1 The spatial pattern system and feature of geological heritages in Sichuan 区划单元空间格局特征主要地质遗迹地点(区)典型地质遗迹大区亚区续表1区划单元 空间格局特征主要地质遗迹地点(区)典型地质遗迹大区亚区巴山亚区大山亚区亚北亚区盆东区盆南亚区亚区成都盆山区川东南米盆龙门仓摩天岭亚区茂汶亚区中亚区亚君娥眉老亚区会东亚区大凉山陆定区亚区丹巴亚亚若尔康区亚盐源区米易亚区攀枝花亚区亚贡嘎山区区康亚区霍亚区亚亚亚区城区墩亚区稻炉江塘格义雅尔马理德达县达州平昌开江宣汉邻水大竹营山渠县广安华蓥山岳池蓬安南部阆中仪陇蓬溪武胜遂宁西充南充三台盐亭射洪大英乐至梓潼简阳资阳德阳安县绵阳罗江中江金堂成都绵竹广汉郫县新都彭州彭山新津双流温江汶川茂县蒲江邛崃都江堰大邑崇州万源通江巴中南江旺苍苍溪广元剑阁青川江油北川松潘平武若尔盖九寨沟合江叙永古蔺芦县隆昌长宁江安泸州兴文珙县富顺南溪安岳资中自贡威远内江高县筠连宜宾宜宾屏山沐川键为荣县眉山井研夹江青神仁寿峨眉乐山美姑雷波峨边昭觉喜德普格金阳会东宁南会理名山洪雅丹棱马边石棉甘洛德昌西昌布托冕宁越西汉源陆定盐边米易攀枝花九龙康定盐源木里乡城稻城德荣理塘黑水理县天全荥经芦山雅安阿坝红原小金丹巴宝兴马尔康金川雅江道孚炉霍色达壤塘白玉新龙巴塘甘孜石渠德格ϑ%-8-%% -∃ϕϑϑξ-/ -ϑ8-ϑϕ -∃/-ϑ/∍-ξϑ -ξ-- ϕ-%∃ -ξ-%ϑ-∃ϕ/∃-∍ ∃ -8/ϑ∃∃-ϑ.∃ ∃-%ξ∍ξ--ξ8 ϑξ- --ϕ888 ϑ%-.ϑ/% --3388.-ϕϕ/ξ ∃ϑ-ϕ/- .. ∍∍∃∃- ∍ -/ /.ϑϑϕ %-. 3∃-/ϕϑ∍. %-/ --ϑϑ- /-.ϑ.-∃ ∃-%. .ϑ- --3ϑϕ../ϕ/ϑ- ----; ξξ---ξξ-/----ϑξ-ξ;ξ∍ξξξ-%-%ϑξ/ϕϕ% 8-ϑ---ϑ-∃%ϑ∃-%.ϕξ --ϕ;-∃ξ% ϑϑϑ∃-.∃ϑ- /;∍ ϕ ∍-%-/ ∃ϑ% . ϕ% .-.ϕ/ϑ -ϕ-∃-ϕξϕ-. ∍∍%∃ ϑϑ ϕ8.ϑϕ ..-%ϕ .∃888 ∍-ϕ. . ϕ.3%% -3 %..图 例.ϕ ϕ∃ 3...- %ϑ8 -%ϕ8;-∍-- ξ%∍ϑ- ∃.ϕ. ϑ∃ϑ /.ϕ.-.. ϕ- .-.ϕϕ-./ϕ -∍3ϕ3.ϕϑ/- - /ξ-8%∍8∍∍ -ϕ%-∃-%-∃8∃ -%%ϑ∍∃ξ∃ϑ--.ϕ .ϕϕϕ %% ϕ%ϕ .. ξ∃ ∍ -ϑ.ϑϕ.-ϑ --ϕ/流水地貌泉水景观湖沼景观河流景观瀑布景观灾变遗迹8/-ϑϑ%ϑ ϕ;构造地貌地层剖面岩浆岩剖面变质岩剖面沉积岩剖面构造行迹古人类遗迹古生物遗迹典型矿物产地典型矿床地岩石地貌火山地貌冰川地貌峡谷地貌.-∃%ϑ∍3%ξ图2 四川省地质遗迹空间区划Fig.2 The spatial regionalization of geological heritages in Sichuan3.1.5 开发条件指标因子与周边重要城镇平均公路距离的倒数(I7):交通是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最基本的条件,距离城镇越近,开发条件越好,反之开发条件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