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细胞化学染色讲义资料
骨髓细胞学-PPT课件
原粒≥30-89%
早幼粒>30%
M4 急粒-单
M5 急单 M6 红白血病 M7 巨核白
粒单两系细胞均增生
原幼单>30% 红系>50%且形态异常 原粒(原单)+早幼粒(幼单)>30% 原幼巨>30%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2)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3)
急粒未分化型 (M1)
常用取材部位
髂后上棘(较易掌握分寸)
髂前上棘(较易掌握分寸) 胸骨(对向心性病变阳性率高,有一定危险性)
胫骨粗隆(2岁以下小儿)
骨髓涂片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低倍镜检查 (1) 观察涂片的取材、制片、染色是否满意 (2)确定骨髓增生程度(Hypercellularity )
有核细胞、巨核细胞
(3)注意有无特殊细胞
油镜检查 (1)有核细胞分类
( Normal rate of cells in different series ) (Normal rate of cells at different stages )
(2)计算:粒∶红=2~4∶1 (3)观察细胞形态有无异常 (4)观察有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成熟浆细胞 (plasmacyte )
三、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
血细胞细胞化学染色
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根据化学反应原理,应用骨髓涂片进行固
定、化学反应显色、复染等程序染色,然后在光镜下观察细胞的 化学成分及其变化的一项检验方法
研究血细胞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细胞化学成分的变化,有助于了
解各种血细胞的化学组成及病理生理改变
〔血象〕 1.血小板减少,可见异 形、巨大血小板 2.血色素、红、白细
骨髓片染色方法
骨髓片染色方法一、背景介绍骨髓是人体内产生血液细胞的重要组织,骨髓片染色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用于观察和分析骨髓中各种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布。
本文将详细介绍常用的骨髓片染色方法及其原理。
二、常用的骨髓片染色方法2.1 Wright-Giemsa染色法Wright-Giemsa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骨髓片染色方法,它可以同时染色骨髓中的细胞核和细胞质。
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可靠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验室。
2.2 染色原理Wright-Giemsa染色法的染色原理是通过染料与细胞成分之间的化学反应来实现的。
染料将与细胞中的某些结构特异性地结合,从而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2.3 染色步骤Wright-Giemsa染色方法的步骤如下: 1. 将待染色的骨髓片固定在玻片上。
2.将固定的骨髓片浸入Wright-Giemsa染料溶液中,染料浓度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3. 在染料中浸泡时间一般为5-10分钟。
4. 取出骨髓片,用水冲洗去掉多余染料。
5. 将骨髓片风干后进行观察。
2.4 显微镜观察完成染色后,将骨髓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通过调节镜头来观察不同倍数下的细胞形态和细胞质颜色。
不同种类的血细胞在染色后呈现出特定的形态特征和染色性质,通过观察不同细胞的形态和染色特点,可以进行血液病的诊断和分类。
三、骨髓片染色的应用领域3.1 临床诊断骨髓片染色方法在临床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察骨髓中各种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布,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有血液病变,并确定病变的类型和程度。
3.2 科学研究除了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骨髓片染色方法也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
通过观察和分析骨髓中不同类型血细胞的形态和染色特点,可以深入了解血液系统的发育、功能和病理。
这有助于揭示血液病发生的机制,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3.3 周期性评估骨髓片染色方法还可以用于周期性评估,跟踪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通过定期观察和统计骨髓中各种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判断治疗效果,并进行调整。
实验:细胞化学染色POXppt课件
精品ppt
31
精品ppt
M1-SBB(+)
32
精品ppt
M2-SBB(+3)3
三、过碘酸一雪夫(PAS)染色
▪ 【原理】
胞浆内存在糖原或多糖类物质(如粘多糖 、粘蛋白、糖蛋白、糖脂等)中的乙二醇 基(CHOH-CHOH)经过碘酸(periodic acid)氧化,转变为二醛基(CHO-CHO ),与雪夫(Schiff )试剂中的无色品红结 合,形成紫红色染料而沉积于胞浆中。该 反应称为过碘酸一雪夫(PAS)阳性反应。
精品ppt
2
▪ 血细胞化学染色的基本要求是在原位 显示细胞成分和结构,反应产物应是 有色沉淀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 血细胞化学染色可显示糖原、脂类、 酶、蛋白质等。
精品ppt
3
血细胞化学染色流程
▪ (一)固定 ▪ 固定有物理法与化学法, ▪ 物理法为干燥和火焰固定, ▪ 化学法最常用的是甲醛、乙醇、
16
(2)单核细胞: 原始单核细胞为阴性反应, 幼稚单核细胞和成熟单核细胞呈弱阳性 反应,颗粒细小,弥散分布。
精品ppt
17
(3)其他细胞 淋巴细胞、浆细胞、幼红细胞、组织细 胞、巨核细胞均呈阴性反应。 (4)血小板过氧化物酶 主要定位于幼稚型巨核细胞的核膜上,可 作为原巨核细胞的一种标志物,有助于 FAB M7的识别。
精品ppt
42
【临床意义】
(1)M6与巨幼贫的鉴别
M6的幼红细胞PAS可呈强阳性,积分明 显增高,巨贫、再障、溶贫时PAS反应为阴 性。
(2)急性白血病的类型鉴别
《细胞化学染色》PPT课件 (2)
完整版课件ppt
2
• 细胞化学染色一般包括固定、显示、复染等步 骤。
• 主要用于:
• 显示细胞或组织的酶、蛋白质、糖类、脂类、 无机盐(如铁)等化学成分的含量及分布状况;
• 研究细胞组织来源及分化程度;为疾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完整版课件ppt
3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NAP)
完整版课件ppt
13
• ㈢.临床意义:
• ⒈类白血病反应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鉴别诊断:前 者显著增高,阳性率常达90%以上,积分常高于200分; 后者显著减低,积分可感染 时多为正常或稍低。
• ⒊淋巴细胞白血病时常增高;单核细胞白血病时正常 或增高;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增高,其它各型粒 细胞白血病时减低;白血病伴感染时增高。
Ⅰ级 + 胞浆呈浅灰色,细小蓝 黑色颗粒占胞浆面积的25%~ 50%。
Ⅱ级 ++ 胞浆呈棕色片状沉淀, 小到中等颗粒约占胞浆面积 的50%~75%。
完整版课件ppt
9
Ⅱ级 ++ 胞浆呈棕色片状沉淀,小 到中等颗粒约占胞浆面积的50% -75%。
• Ⅲ级 +++ 胞浆充满棕黑色沉淀, 分布均匀,中到大颗粒占胞浆面 积的75%-100%。
• 2. 也可用新鲜配制的六偶氮副品红为重氮盐,配方为: 10ml a-磷酸萘酚钠溶液中加六偶氮副品红50μl,其 NAP阳性反应呈红色颗粒状。六偶氮副品红:4%副品 红(2N盐酸)溶液与4%亚硝酸钠溶液1∶1混合,静置 1min。
• 3. 重氮盐应适量,过量会导致染色失败,出现假阴性; 量不足,则阳性反应较弱。
• ㈠.原理: • 方法一(偶氮偶联法):在PH9.2~9.8的碱性溶
外周血、骨髓染色体教材ppt课件
基本知识1:
一、细胞遗传学时期: 该时期大致是在1910—1940年,这一时期通过对遗
传学规律和染色体行为的研究,确立了遗传的染色体学 说。 二、什么是染色体的行为:
它是指在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在形态和结构方面所表 现出的一糸列有规律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生物的遗 传和变异,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基本知识2:
制片中应注意的问题3-2
2、加固定液的注意点:
1: 甲醇和冰醋酸的质量要好; 2:固定液要新鲜,要现配现用,配好的固定液要盖好盖子,这是因为:
甲醇和冰醋酸都很容易挥发,挥发后会影响固定效果,另外长期吸入, 冰醋酸对人体是有害的,轻者会患鼻炎,重者会诱发其他疾病。 3:加固定液的速度不能太快,要沿着管壁慢慢的加; 上述三点未注意将会造成如下结果: (1):染色体带很模糊, (2 ):有残留胞浆的痕迹,使背景不清。 ( 3 ):加固定液的速度太快,则会使染色体容易扭转; ( 4): 如固定作用不足,染色体会出现毛刷状。
膜破裂,染色体分散,这样可便于分析
一、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1:
• 1、 标本中的抗凝剂:
•
标本中的抗凝剂常采用的是肝素,肝素是一种多
• 糖,能阻止白细胞和淋巴细胞与红细胞集结在一起而
• 影响培养的质量,但肝素浓度太高会导致溶血,同时也
• 可抑制淋巴细胞的转化。一般剂量是100单位肝素液
• 可抗凝5毫升血液。
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5
• 最佳培养时间:
外周血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中,受到培养液 中的PHA刺激,获得有丝分裂能力,经过68-72 小时的培养后,大多数淋巴细胞进行了三次分裂 增殖,数目达到制备标本片的要求。培养时间过 短,细胞量不足,培养时间过长,细胞老化,营 养耗尽,又浪费时间。实验证明,68-72小时的 培养,效果最为理想。
骨髓细胞学检验培训课件
•骨髓细胞学检验
•7
二.骨髓细胞学检测的方法和内容
•骨髓细胞学检验
•8
1.肉眼观察
取材、 制片、 染色
•骨髓细胞学检验
•9
2.低倍镜检查 判断骨髓增生程度
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的比例,骨髓小粒的结构,五级分类法
计数巨核细胞
低倍镜浏览全片,尤其是片头尾部和边缘,计数全片的巨核细胞数, ITP
观察有无特殊细胞及其他
集成小块状,核仁消失。胞质不透明,深蓝色,有核周 淡染区,不含颗粒。
4.1 红细胞系统
•骨髓细胞学检验
•17
中幼红细胞
(polychromatic normo-blast):
染色质凝集成团块状或粗索状,似碎砚 状排列,胞质量较多,因内含血红蛋白 逐渐增多,呈不同程度的嗜多色性。
晚幼红细胞(ortho-
5.酸性磷酸酶染色
原理:硫化铅法——血细胞内的酸性磷酸酶在酸性条件下将基质中β-
甘油磷酸钠水解→磷酸钠+硝酸铅→磷酸铅+硫化铵→棕黑色硫化铅沉 淀(细胞质)
临床意义:毛细胞白血病ACP阳性,且不被L-酒石酸抑制;鉴别T淋巴
细胞(阳性)—B淋巴细胞(阴性);鉴别Gaucher细胞(阳性)— Niemann-Pick细胞(阴性)
分叶核粒细胞
(segmented granulocyte) :胞核
分叶状,常分为2-5叶,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
连或完全断开,核染色质浓集或呈小块状,
染深紫红色。
4.2 粒细胞系统
•骨髓细胞学检验
•21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骨髓细胞学检验
•22
原淋巴细胞:圆形或椭圆
形,核圆形或椭圆形,偏位。核染色质细 致颗粒状,较原粒细胞稍粗,核仁1-2个, 胞质量少,呈透明天蓝色,无颗粒。
《细胞化学染色》课件
细菌和真菌鉴别
染色技术可以用于鉴别不同类型的 细菌和真菌,对于感染性疾病的诊 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寄生虫鉴定
染色技术可以帮助鉴定寄生虫种类 ,对于寄生虫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 指导作用。
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案例
细胞凋亡研究
染色技术可以用于观察细胞凋亡 的过程,有助于研究细胞死亡的
机制。
准确性
染色结果是否准确反映 了细胞内物质的分布和
含量。
重复性
染色结果是否具有可重 复性,即多次实验结果
是否一致。
特异性
染色方法是否能够特异 性的标记目标细胞或组
织。
敏感性
染色方法能否检测到低 浓度的目标物质。
染色结果的解读与解释
01
02
03
04
了解染色原理
熟悉染色方法的原理,有助于 正确解读染色结果。
识别阳性信号
能够识别出染色结果中的阳性 信号,并判断其强弱和分布情
况。
排除干扰因素
排除非特异性染色、背景干扰 等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比较不同样本
将染色结果与正常或已知样本 进行比较,以判断其差异和意
义。
染色结果的应用与推广
科学研究
染色结果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 数据支持,帮助揭示细胞生物
学行为的奥秘。
临床诊断
细胞化学染色的种类与 特点
常用细胞化学染色的种类
酸性品红染色
用于显示RNA,常 用于鉴别细胞质。
苏木精染色
用于显示细胞核, 常用于观察染色体 。
福尔根染色
用于显示DNA,常 用于鉴别细胞核。
甲基绿染色
用于显示DNA,常 用于观察染色体。
伊红染色
用于显示RNA和糖 原,常用于鉴别细 胞质和糖原。
《细胞化学染色检验》课件
样本的保存
样本应保存在适当的温度 和湿度条件下,以确保其 质量和稳定性。
结果的准确性
操作的规范性
在细胞化学染色检验中,应遵循正确的操作步骤和规范,以确保 结果的准确性。
仪器设备的校准
使用的仪器设备应在有效期内进行校准,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
结果的解读
检验结果应由专业人员进行解读,避免误判或漏判。同时,应定期 对结果进行复核和验证,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目的
细胞化学染色检验主要用于诊断疾病、研究细胞生物学特性、评估治疗效果等 。
历史与发展
历史
细胞化学染色检验技术自19世纪末开始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手工染色、 半自动染色和全自动染色等。
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细胞化学染色检验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如免疫组织 化学染色、荧光染色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得到了显著提 高。
04
结果报告
将分析结果整理成报告,向相 关人员或机构提供准确的实验 数据和结论。
04
细胞化学染色检验应用
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肿瘤诊断
通过细胞化学染色检验,可以观 察肿瘤细胞的形态、染色特征和 组织结构,有助于肿瘤的早期发
现和诊断。
感染性疾病诊断
某些细菌、病毒等感染性疾病会导 致细胞发生特异性改变,通过细胞 化学染色检验可以辅助诊断。
染色完成后,进行充分 的洗涤和复染,以提高
染色效果和对比度。
结果观察与解读
01
显微镜观察
使用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样本 ,观察细胞形态、染色情况等 。
02
结果记录
对观察到的染色结果进行详细 记录,包括细胞形态、染色强 度、分布等。
03
骨髓染色
骨髓细胞化学染色(一) 过氧化酶染色(POX)【结果判断】细胞中出现蓝绿色颗粒为阳性反应。
按颗粒大小和密集程度分为强阳性和弱阳性。
【临床意义】过氧气酶主要存在于粒细胞系统,除早期原始粒细胞外,其后各阶段均呈阳性反应。
单核细胞从幼稚单核细胞起呈弱阳性反应。
淋巴细胞各阶段均为阴性。
故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急性粒细胞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鉴别诊断有帮助。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全部阴性,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POX颗粒细小、染色浅淡。
(二)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碱性磷酸酶主要存在于成熟中性粒细胞中,其他细胞均阴性。
网状细胞及吞噬细胞的酶活性很强。
【结果判断】染色结果,在细胞浆中出现灰色至棕黑色颗粒者为阳性,阴性与阳性程度可表示为:(一) 胞浆呈淡红色,无颗粒。
(+) 全部胞浆呈淡灰色,无颗粒。
或胞浆中出现棕黑色或黑色颗粒,但不超过整个细胞的1/4。
(十十) 同(+),胞浆呈灰色,或颗粒不超过细胞1/2。
(+十十) 胞浆内充满棕黑色或黑色颗粒,但尚不十分致密,范围可超过整个细胞的3/4。
(十十十十) 颗粒粗大稠密,甚至遮盖细胞核。
以积分值表示:正常人阳性率一般在40%左右,NAP积分值80分左右,以弱阳性为主。
【临床意义】(1) 急性白血病与中性粒细胞类白血病样反应的鉴别。
前者NAP减弱,后者活性明显增强。
(2)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降低。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患者的成熟粒细胞NAP降低。
(3)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肉瘤、多发性骨髓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硬化症患者NAP明显增强。
(4) 再生障碍性贫血时NAP增强,而其他类型贫血多无变化。
(5) 激素的影响,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应用皮质激素时NAP增强。
妊娠亦出现 NAP 增强。
(三) 糖原染色 (PAS)糖原存在于细胞浆内,粒系统细胞自早幼粒细胞开始就可呈现阳性,阳性程度随细胞成熟而增强。
成熟中性分叶粒细胞糖原最为丰富。
单核细胞呈弱阳性。
骨髓细胞学检查课件
粒系细胞一般为阴性或弱阳性 反应。
淋巴系细胞一般呈阴性反应。
骨髓细胞学检查
临床意义
急单时,染色呈强 阳性,但酶活性能 被氟化钠抑制。
急粒时,呈阴性或 弱阳性反应,但酶 活性不被氟化钠抑 制。
主要用于鉴别急单 与急粒。
9
骨髓细胞学检查
增生明显活跃。
粒红比值减低。
红细胞系明显增生,幼稚红 细胞百分比常>30%,以中、 晚幼红细胞为主。幼红细胞 体积小,边缘不规整,胞核 小而致密,胞浆量少,因血 红蛋白合成不足而着色偏碱。 成熟红细胞体积小,中心淡 染区扩大,严重时可呈环状 红细胞。易见嗜多色性红细 胞。
粒细胞系相对减少,但各阶 段比例及细胞形态大致正常。
原理
又称粒细胞酯酶(粒细胞特 异酶),它能将基质液中的 氯醋酸萘酚AS-D水解,产 生萘酚AS-D,后者与重氮 盐偶联生成有色沉淀,定位 于细胞浆中。
晚期的原粒细胞呈弱阳性反 应,早幼粒细胞呈强阳性反 应,此后随细胞发育成熟而 酶活性逐渐减弱。
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一般呈阴性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呈阴性反应。 单核系细胞自幼单核细胞起,呈弱
阳性反应。
用于急性白血病的鉴 别诊断。
急粒时,强阳性反应。 急单时,弱阳性或阴
性反应。 急淋时,阴性反应。 对急粒与急淋的鉴别
最有价值。
淋巴细胞系任何阶段均呈阴性反应。
骨髓细胞学检查
5
骨髓细胞学检查
6
特异性酯酶染色(SE)
Specific esterase stain
对血细胞类型鉴别,血 液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有意义。
过氧化物酶染色(POX) 特异性酯酶染色(SE) 非特异性酯酶染色(NSE)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意义]
铁染色主要用于缺铁性贫血与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的诊断,也是 指导铁剂治疗的一个灵敏而可靠 的指标。特别是铁粒幼细胞贫血 形成特有的环形铁粒幼细胞,也 易与其他类型贫血区别。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NAP)染色(钙-钴法)
[原理] 当细胞内的NAP活性存在时,在pH
为9.2~9.5的碱性条件下,它可将作用 液中的基质β-甘油磷酸钠水解,释出磷 酸,进而与作用液中的钙离子结合,成 为磷酸钙沉淀,再经过硝酸钴和硫化胺 的作用,生成不溶性硫化钴,呈黑色沉 淀定位于胞浆。
4.苏木素复染液:1瓶× 5
[方法]
1.新鲜涂片滴加固定液(4 °C)30秒,水洗待干。 2.将I液置入II液混合成为基质液。将涂片置
入后,37°C放置30分钟,流水冲洗数分钟, 取出待干。 3.苏木素复染1-2分钟,水洗,待干,镜检。 4.结果显示: 阳性——细胞内出现暗红色沉淀物,定位于胞 质。 阴性——细胞内无红色沉淀物。
[临床意义]
用于鉴别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 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 血病。POX主要存在于粒系细胞中, 细胞越成熟,其反应越强。原始单 核细胞呈阴性,幼稚单核细胞和成 熟单核细胞呈弱阳性反应。淋巴系、 巨核系、红细胞系各阶段细胞均呈 阴性反应。
酸性磷酸酶(ACP)染色
[原理]
在酸性条件下(pH值4.9),磷酸 酶将作用液中的基质(甘油磷酸钠) 水解,产生磷酸,进而与铅作用生 成磷酸铅沉淀于细胞酶活性存在处, 然后与硫化铵作用,生成黑色硫化 铅沉淀。
心倒入340ml冷蒸馏水中,混匀) 20g/l伊红溶液。 甲醛溶液。
[结果观察]
幼红细胞核染成鲜红色,胞浆呈淡 黄色,铁粒呈蓝绿色。
(1)细胞外铁:用低倍镜观察骨髓 小粒,细胞外铁主要存在于巨噬细胞 胞浆内,而被染成蓝色,再用油镜判 断阳性程度。分为(-)、(+)、 (++)、(+++)、(++++)。
2. 显示:通过化学反应显示被测物质,有 偶氮偶联法,联苯胺法,金属沉淀法等。
3. 复染:作为背景染色,使反应的细胞 结构能更清楚显示出来。
铁染色
[原理] 机体多余的铁以铁蛋白及含铁 血黄素的形式储存。这些铁与低 铁氰化钾在酸性溶液中发生反应 而呈蓝色。
[试剂]
40g/l亚铁氰化钾溶液。 4%盐酸(38%浓盐酸40ml,小
NAP染色测定(偶氮偶联法)
[检测原理]
血细胞内的碱性磷酸酶(NAP)在碱性环境下, 水解α-磷酸萘酚钠,产生α -萘酚。后者与重氮 试剂偶联形成有色沉淀物,沉淀物的显色深浅
与NAP活性成正比。
[试剂盒组成]
1. NAP固定液:1瓶×5
2. NAPI液(α-磷酸萘酚钠):1瓶× 5
3. NAPII(坚牢蓝B+tris-HCl)液:1瓶× 5
骨髓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是以细胞形态学为基 础,利用化学反应原理,对细胞中 的酶类、脂类、糖类及蛋白质等化 学物质进行定性、定位或半定量分 析的方法。
用于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 断及疗效判断;用于白血病细胞类 型的判断。
基本步骤
1. 固定:目的是保持细胞固有结构和化学 成份不变,分蒸汽固定和液体固定。
[临床意义]
1.网状细胞、吞噬细胞、组织细胞、粒 细胞和单核细胞此酶阳性反应。
2.毛细胞白血病时,毛细胞呈阳性反应, 且不为L-酒石酸所抑制。
3.戈谢细胞ACP染色阳性,而尼曼-匹克 细胞呈阴性。
特异性酯酶(SE)染色 [原理]
氯醋酸AS-D萘酚酯酶为粒细胞所 特有,故称特异性酯酶,可将基质中 的氯醋酸AS-D萘酚水解而产生萘酚 AS-D,后者与重氮盐偶联生成不溶性 有色沉淀定位于胞浆中。
[临床意义]
1.正常血细胞反应:SE在分化 好的原始粒细胞可呈弱阳性反应, 早幼粒细胞呈强阳性反应,SE活 性不随粒细胞的成熟而增强。单 核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其 他细胞均呈阴性反应。
2.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急性 粒细胞白血病时,原始粒细胞和 早幼粒细胞的SE活性显著增强;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 细胞白血病、急性巨核细胞白血 病时,其原始、幼稚细胞均呈阴
过氧化物酶(POX)染色[原理]
粒细胞和部分单核细胞胞浆中 存在过氧化酶,它可将底物 (H2O2)分解产生出新生态氧, 进而使无色的联苯胺氧化为蓝 色的联苯胺蓝,后者与亚硝基 铁氰化钠结合,形成稳定的蓝 色物质。
阳性的中性粒细胞
阳性的原始粒细胞和阴性的淋 巴细胞
阳性的粒细胞和阴性的巨核细 胞
3. NAP活性对下列疾病有鉴别诊断价值:
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的鉴别 2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其他骨髓增生性疾病 的鉴别
3) PNH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鉴别
4) 恶性组织细胞病与反应性组织细胞增 生症的鉴别
5)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与继发性红细胞增 多症的鉴别
6) 区别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
(-)
(+)
(++)
(+++)
(++++)
(+++)、(+)、(++++)
[积分计算]
在油镜下计数100个成熟中性粒细胞, 包括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结果分级 为(-)、(+)、(++)、(+++)、 (++++),分别为0-4分,所有细胞 分值之和即为积分值,阳性细胞之和为 阳性率。正常范围:10-100分,阳性率 10-50%
细胞外铁阳性(++)
(2)细胞内铁:油镜下计数100 个有核红细胞,记录阳性细胞 (胞浆中有蓝色颗粒即铁粒幼细 胞)的百分率。同时注意有无环 形铁粒幼细胞(6颗以上,并绕核 1/2以上者)。
环形铁粒幼红细胞
[参考值]
1.细胞内铁:计算100个中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计数阳性率,正常值2045%;铁颗粒1-5粒,一般不超过10 粒。 2.细胞外铁:观察骨髓小粒中巨噬细 胞胞浆内蓝色颗粒。正常为(+)或 (++)。
[注意事项]
1.标本宜新鲜,若不能及时测定可先用 固定液处理后,可保存数天。
2.基质液配制后要及时应用,以免失效 或降低阳性强度。
3.基质液为一次性使用,配制后不能反 复应用。
[临床意义]
1.各种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其NAP积分 可降低甚至为零。
2.各种炎症(细菌性),手术后,灼伤等NAP 积分均可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