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的研究与进展(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高血压的研究与进展(一)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
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至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27亿,占人口总数的10.4%〔1〕。因此,社会和医学界对老年人的疾病也越来越重视。高血压是老年人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也是老年人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现已成为老年人卫生保健的一个主要问题,黑龙江省1999年抽样调查显示〔2〕,60岁以上者高血压患病率为65.4%,75岁以上者高血压患病率为73.85%,而患者服药率为38.56%,血压控制率为20.92%。现本文主要从病因、诊断及对其所采取的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老年高血压概况
1.1定义高血压指未服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收缩压(SBP)>140mmHg(18.7kPa)和(或)舒张压(DBP)>90mmHg(1
2.0kPa),若患者以往有高血压病史,目前正服用降压药,血压虽140/90mmHg,也诊断为高血压,主要表现有头晕,头疼,健忘,失眠等,缺乏临床特异性〔3〕。长期以来,高血压被认为是无声的“杀手”。不少患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平时无任何自觉症状。
1.2目前状况当前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超过1亿,与欧美比较,我国高血压流行病学具有“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与“三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特点〔4〕我国人群基线血压偏高,血压升高是我国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2病因
2.1生理功能退化目前众多的研究调查显示,大动脉硬化和(或)粥样硬化是老年高血压发病机制中最主要的因素。小动脉发生血管重塑,内膜增厚,中膜发生玻璃变性,管壁和管腔直径比值降低,管腔变窄,外周阻力明显增加。老年女性因绝经后失去雌激素保护,发生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高。
2.2遗传和环境因素过多摄入钠盐,肥胖,缺乏体育运动,中度以上饮酒,吸烟,工作压力大等。
3诊断
2003年美国发布了新的高血压防治指南〔5〕,与INCVI相比,正常血压的概念前移,将正常血压定为收缩压120mmHg和舒张压80mmHg,将收缩压为120~139mmHg或舒张压为80~89mmHg称高血压前期,将收缩压140~159mmHg或舒张压90~99mmHg称为1级高血压,将收缩压≥160mmHg、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110mmHg称为2级高血压〔6〕。
分类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高血压,占所有高血压的95%以上。继发性高血压有明确的病因,常继发于肾脏,内分泌疾病及某些颅脑,血管等病变,血压升高只是疾病的一种表现,称为继发性高血压〔6〕。
4干预
4.1注重心理疏导,加强健康教育高血压经确诊后,一般需要终身治疗。患者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缺乏耐心,服用降压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使患者感到恐惧,焦虑。在护理上应作好疏导工作。一方面要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思想顾虑,讲明高血压不是不可战胜,只要有效控制血压便可健康长寿。另一方面,要让患者认识到战胜疾病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对于疾病不予重视,不愿长期服药者,应对其讲明高血压病及并发症的危害,使其主动配合服药。研究表明〔7〕,患者对药物知识的了解程度与CPAT间有显著的关联,可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4.2合理膳食采用终止高血压膳食疗法(DASH)及限制盐的摄入DASH作为非药物治疗措施即生活方式调整的一项主要内容〔8〕,在预防和治疗高血压中的作用日益引起国内外的重视。2003年JNCT再次强调了DASH饮食在预防和治疗高血压中的重要地位〔9〕。DASH饮食的降血压效应在盐敏感性人群中尤其明显,而非洲籍美国人和老年人通常属于盐敏感性人群,因
此这可能是DASH饮食的降血压效应在非洲籍美国人和老年人更为明显的原因〔10〕。很多研究证实限盐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人群的血压或减慢血压,随年龄的增长,增强降压地疗效,从而减少服用降压药的剂量和次数〔4〕。目前,国内外的许多高血压专家都将限盐,即每日钠盐摄入量低于5g列为控制高血压非药物治疗措施的重要内容。
4.3合理指导用药,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4.3.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提出的高血压治疗原则〔11〕提倡联合用药,注意高血压患者的依从性。患者依从性的高低,不是一个由症状驱动的简单行为问题,这其中既涉及患者对疾病的理解,又涉及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治疗行为,同时还与医患关系有关,医护人员应该支持,理解患者,重视患者的反馈。简化疗程,减少服药种类,频率和数量,每天服药1次或2次与3次或4次之间比较差异显著。因此,我们可以采用长效剂,控释剂和缓释剂,减少服药次数,避免多次用药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