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工业园发展模式演变(第一至四代)
产业新城:新加坡裕廊工业园案例分析
• 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园区的资金筹集、土地运用、招商引资等 均采用一级政府统一支持
集团化的管理模式,扁平化的分工模式
• 扁平化、专业化分工模式,实现高效集约化管理 • 集团旗下有三大专业公司负责不同分工项目
4
新
加
裕
坡
廊
贸
集
工
团
部
腾飞 园区开发与招商
裕廊国际 咨询规划与建设服务
裕廊港 港口与物流运作
裕廊集团隶属新加坡贸工部,获得新加坡政 府土地资源、财 嘚嘚
政和税收等多种优惠支持
• 裕廊集团隶属新加坡贸工部,参与国家长远工 业用地需求
土地安排
• 先由政 府通过贷款或提供税收补贴支付,满足 嘚嘚 先期基础设施项目所需资金
•设立科技园和国际商务区
•配套服务提高园区竞争力
•从服务基地向创新型基地 转型
工业转型推动 区域城市化
区域 配套完善
成熟阶段
1
新加坡裕廊工业园 | 产业升级
裕廊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起初依托自身港口优势以物流及传统制造加工业启动,中期石化 重工产业驱动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后期带动高科技研发和服务业发展
新加坡裕廊工业园 | 概况
新加坡最大的现代化工业基地,集科技工业、居住、办公、商业为一体的综合化产业新城
中心区(居住、 商业、办公)
新兴工业和 无污染工业区
轻工业和一般 工业区
港口和重工业 区自由贸易区
石化区
【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 1961-1968
•基础设施建设 •兴建标准厂房
区域初步发展
居住区 市中心
• 而后再实施资金揉入主题多元化政策,包括银
行贷 款、发放债 券等
园区的发展历史
园区的发展历史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
•第一代产业园。
以蛇口工业区为代表,基本是政府主导建设,多是工业园区,产业起点低,以"三来一补"的形式承接外来加工业务为主。
•第二代产业园。
开始重视技术消化、技术革新,不再停留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生产层面。
•第三代产业园。
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性的战略新兴产业成为众多园区的主导产业,很多园区也有意识地打造产业链,力争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第四代产业园。
建设规模普遍较大,占地1000多亩,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产业新城。
注重产业生态,构建具有自我特色的一两个核心产业链并形成产业集群。
新加坡园区发展经验(裕廊)——下讲解学习
工业园区域拓展
越南新加坡工业园 1995 (500公顷)
一个现代化的综合性工业园区。一流的基 础设施,完善的辅助配套,以满足园区内 员工生活,工作,娱乐和休闲的需求
9
工业园区域拓展
国际高技园区, 班加罗尔, 印度 2000 (27公顷)
班加罗尔国际技术园区是印度高新科技 园区的典范。一流的基础设施,完善的 工作,生活和娱乐配套设施,使园区备 受投资商的欢迎
3
未来五年拨款161亿元的分配
• 70%投入能取得经济成果的研发活动,比上个五年的 65%拨款要高。设立“企业结盟基金”(IAF)帮助 由本地公共研究机构பைடு நூலகம்企业的合作项目。如罗氏药剂 与本地研发机构设立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 19%为未来创新活动开创知识资本。提供有競争性资 金给研究机构,以刺激创新和最佳点子以及鼓励研发 组织进行更多合作。并在产业未形成前进行投资,为 未来创新项目的基础研究提供知识资本。
高素质人力 资源
高技能劳动员工 低缺勤率
战略合作伙伴
• 服务型安商亲商环境 • 能快速地启动项目
- 一站式的准证批示 - 税务优惠政策 - 提供出租熟地,标准厂房,宿舍住
房
13
苏州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的经验
❖ 明确指导性招商的理念
( ) 以市场导向与战略导向型搜索客户,多种销售手法引进外资
❖ 清晰招商策略
提供临港工业区(约78平方 公里)产业定位、概念性总体规 划和基础设施规划及启动区控制 性规划的规划咨询服务。
新加坡园区发展经验(裕廊)—— 下
新加坡生物科技及医药产业:大士生物医药产业园
规划面积:3.7km2 ,第一家企业进驻园区:1998年 开发模式:产业集群组团的发展模式 招商方向:著名大型制药企业、生物制药企业及各类生物医药公司 已进驻企业数量:11个,批租土地面积介于:4-20公顷 2001年进驻的GSK迄今已投资逾15亿新元在新加坡工厂
新城发展与产业
园区内的交通由两条绕过金鸡湖,横贯东西的主干道,以及 其他相距1.5至3公里的南北干道所构成。这些主干道连接主要的 商业中心,以提供最便利的交通,并减少不必要贯穿居住区的交 通。 公路的设计也将照顾到能配合城市环境的自行车。在远期, 自行车道的一部分在有必要时可成为另一条汽车道,以应付可能 增加的汽车交通流量。
新加坡裕廊工业区是亚洲最早成立的开发区之一。
二战结束后,新加坡是一个缺乏资源、工业基础落后、失 业率极高的弹丸之地。为了改变这种面貌,新加坡建立了开发 区,选择了以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为主的发展道路。 其工业园区的成功建立使新加坡实现了快速工业化,且 时至今日依然保持发展活力。 裕廊工业区的工业种类很多,包括造船、修船、炼油、钢 铁、水泥、化学、汽车装配、食品、电缆等工业。 裕廊镇里 有完善的现代化公路,它还有铁路通深水码头和海港。这个靠 近国际航道的深水港,方便输入原料和输出成品,这是促进裕 廊镇发展大主要原因。
3.产业结构调整 4.分段建设 5.小结与启示
可是园区建设究竟是工厂呢?还是工厂与住宅配套, 各占比多少?住宅区有独立商业点,还是与苏州市大规 划整合?
园区功能用地以轴向布局为主,区域功能分割清楚, 脉络清晰。 商业用地居其核心,其两边是生活居住用地,再外围 为工业用地。环金鸡湖22公里全部是开放式公共地带,宽 阔的绿化带和道路之外,才是低密度的住宅或娱乐设施, 并通过绿地系统和步行系统连为一体,环湖建筑尽可能与 湖畔公共空间相融。
3.产业结构调整 4.分段建设 5.小结与启示
1.概况 2.空间布局
2.1功能分区 2.2交通 2.3社服设施
产业结构调整与规划布局的关系
3.产业结构调整 4.分段建设 5.小结与启示
通过两个规划的变化就能更清楚的看出整个园区从“二三一” 向“三二一”的转变 一:这是当年园区初期建设时做的园区总体规划,而后来整个园 区的建设也基本上完全的遵循了规划。
新加坡产业升级情况
新加坡产业升级情况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给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提供机会,使其能够根据国际成本、资源和市场需求变化,结合自身发展阶段推动本国产业的转型和升级,达到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目的。
新加坡上世纪50年代独立以来,坚持实施一以贯之的发展策略,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用一代人的时间将资源贫瘠、基础薄弱的小国打造成为东南亚唯一发达国家、世界上人均最富裕的国家之一,经济竞争力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创造了“新加坡奇迹”。
一、新加坡产业升级的主要阶段(一)进口替代阶段(1959-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英军撤离、印尼和马来西亚的直接竞争给新加坡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稳定等造成巨大压力,人口增长过快、失业率过高、种族冲突、工业纠纷等问题纷纷出现,转口贸易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模式受到严重挑战。
为此,政府制订了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通过工业化带动经济多元化,转变单一的转口贸易经济结构。
政府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于1961年将原工业促进局改为经济发展局(EDB),制定和实施工业化战略。
一方面,开发裕廊工业园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本地以蚊香、假发、樟脑丸等为主,外资以纺织业、电子消费产品、电子零部件为主。
至1965年,已拥有企业1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5万多个。
(二)出口导向阶段(1966-1978年)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失去了发展腹地。
1966年,为适应当时世界范围的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抓住劳动密集型出口工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政府实施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基础工业,进一步改变转口贸易机制;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出口型工业;大力吸引外资,借助外部力量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拓展多边贸易,建立自由市场。
期间,新加坡GDP年均增速10%,制造业占GDP比重上升到24%,人均收入居亚洲第二位,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法制的完善和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吸引美、欧、日等国相继投资兴建大型企业,石油化工、电子电器和以修造船为主的运输、机械等行业迅速发展。
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介绍
1.概况 2.空间布局
2.1功能分区 2.2交通 2.3社服设施
3.产业结构调整 4.分段建设 5.小结与启示
全区规划19个“邻里中心”,2个商业服务分中心, 一个中心商城。每个“邻里中心”承担为半径0.5平方、1 万多户居民服务的功能。这里有商店、超市、餐馆、娱乐 等服务设施,是社区居民交流活动的主要场所。
空间布局
1.概况 2.空间布局
2.1功能分区 2.2交通 2.3社服设施
3.产业结构调整 4.分段建设 5.小结与启示
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理念是先造工厂,有了一定 规模后,建住宅,住宅造了一定规模以后再造商业。“
这是很简单的逻辑推导。工厂建起来了,人要进去, 就会有住宅的出现,住宅有里,有了人的活动,就会有商 业,正式这个简单的逻辑道理指引园区的发展
3.产业结构调整 4.分段建设 5.小结与启示
这70平方公里地段(包括7.2平方公里的金鸡湖)将被划分成3 个卫星镇,总人口将达60万人。在必要时,园区继续向东部扩展。 这3个自给自足的新镇是以下面的方式划分: . 天然/人工特征如河道、湖泊和高速公路,作为各镇之间的边界, 容易辨认。 每个镇区的特色,比如第一期地区靠近古城,第二期地 区拥有优美的湖畔环境,第三期地区拥有广阔土地。
作为60万人口的家 园。
从而改善居住 环境
●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与工作环境。 ●提供足够的和种类多样化的住屋。 ●提供良好的社区设施和基础设施,
环境。
1.概况 2.空间布局
2.1功能分区 2.2交通 2.3社服设施
3.产业结构调整 4.分段建设 5.小结与启示
在商业、文化和其 他功能方面为新园 区及更广大的地区 提供机会与服务。 为人民和商业提供 高效率的运输。
简明新加坡经济发展史及现状
新加坡经济发展史及现状工业发展战略和模式独立后,新加坡政府采取了适合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工业战略,其工业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劳动密集阶段。
由于独立初期,新加坡失业率高达10%,劳动力成本低廉,同时鉴于新加坡是印尼、马来西亚两地的主要转口贸易中心和加工中心,新政府首先采取了发展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方针,主要行业为传统手工业,如软饮料、砖土陶瓷、玻璃、印刷、木材、橡胶,之后又发展了纺织、电子零部件等产业。
政府为此采取了改善基础设施、实行税务优惠、鼓励本地投资创业、提供银行与贷款服务等措施,此外将1961年就成立了的经济发展局的主要职能定为“招商引资”,为新加坡走出独立初期的经济困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进入70年代后,新加坡政府开始注重发展资本密集型制造业。
力求最大限度解决失业问题,实现全民就业,因此开始大力提倡工业自动化,加强了在造船修船业、炼油厂等方面的建设。
这期间,新政府设立了裕廊镇管理局,开始工业园区和厂房的开发建设,开始大量吸收外资、特别是来自跨国公司的投资。
此外,政府海将部分私人企业无法经营的公司收为国有,如新加坡航空公司、海皇轮船公司、三巴望造船厂、新加坡发展银行等。
工业化的进步带来新加坡经济状况的全面改观。
此间,新加坡经济平均增长10%,到1979年,新加坡失业率已从1965年独立时的10%下降到3.3%;制造业占GDP的比重由1965年的15%上升到27%。
二、资本密集阶段。
80年代初期,随着新加坡经济基础逐步稳固,新政府开始着手重组经济结构,将制造业朝着高附加价值、更加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化。
此外,研发、设计、工程、信息科技等行业逐步兴起。
吸引到了以国际著名跨国公司为投资主体的电脑、电脑附件制造业以及石化制造业陆续落户新加坡。
为经济顺利转型,新政府提出“自动化、机械化、电脑化”发展方针,开始重视通过教育和培训开发人力资源,政府鼓励高附加价值和技术密集型投资和发展高附加价值服务业等。
新加坡
借鉴之处
• 一是合理选择园区核心行业,并围绕核心行业深入拓展,保证园区整体竞争力。首先根据自身优势
条件与外部发展机遇,选准园区发展的支柱产业,以支柱产业为核心,按照产业链进行合理延伸,
按产品和功能进行拓展。不断提高自身技术与资本积累,根据自身能力与外部需求的实际情况,发 展新的核心产业。增强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实力,提高相关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保证园区的整体 竞争力。
运营借鉴:武汉食品工业加工区——园区管委会积极进行制度创新,主动为区内生产企业向农户集体的原
材料采购提供区间服务
管委会
案例分析
武汉食品工业加工区内生产企业及农户集体间产生矛盾即企业生产规 模扩大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提高原材料质量要求同企业难以控制原材 料采购、议价、质量间的矛盾。企业亮点在于园区管委会积极进行制 度创新,主动为区内生产企业向农户集体的原材料采购提供区间服务, 为生产企业,农户集体及园区都带来了巨大的的生产效益。
新加坡裕廊工业区
工业区域城市化发展过程漫长,并非仅靠石化拉动,而是工 业、高新产业综合发展的结果
发展程度 成熟阶段 区域城市化发展 成熟(平稳发展 期) 工业区发展及转型 推动城市化(全面 建设期)
1、启动期:10年,基础设 施建设及行业工人,产生临 时低层次居住性需求; 2~3、建设初期: 20年, 核心项目建设期,大量专业 性的蓝领建设者,产生中高 层次的居住需求。外地资 本开始涌入,选此为生产 基地; 4、全面建设期: 10年; 产业转型后高收入技术蓝 领、白领与管理者成为长 期固定工作人员,同时对商 业与写字楼的需求开始呈 现; 5、平稳发展期: 10年大 项目基本建成投产, 产业布 局基本完成,产能不断增长, 区域发展成为集工业\居住 于一体综合性城区。
产业升级与空间布局:新加坡工业发展的历程与经验
、
迈 向全 球城 市 的新 加 坡
造全 球城 市 的重要组 成部 分” 。本 文 以新 ’ 加坡 为例 ,考 察新加 坡在 打造全 球城市 的
新加坡 是一个城市型国家 , 截止 ̄ 20 J 10 9
新加坡 国土面积为70 平方 公里 其中 1. 3 , 过程 中 ,如何 通过制 造业 的产业 升级 和产 年 ,
加坡 成 为一个 区域 性 的核 心城 市 。例 如在 逐 渐 升 高 ,且 经 济 结 构 较 为 单 一 。 为 了 成衣 业 的价值 链 中 ,新 加坡 的功 能是 作为 扭转 这一 局 面 ,从 16 年开始 ,新 加坡 实 90
“
一
个 贸 易 、采 购 和 时 尚中心 ” ,引导 和 行 进 口替 代 战 略 ,一 直持 续 到 16 年 。 94
产 业 升级 与 空 间布 局 : 新加 坡 工 业发 展 的历 程 与经 验
◎ 汪 明峰 袁 贺
摘
要 :新加 坡 通过 不 断调 整 工业政 策 和适 时进 行产 业升 级 ,用4 多年 的时 间走 0
完 了发 达 国家1 0 0 多年 的工 业化进 程 ,并首 创 以 工业 园区为 主导 的 开发模 式 ,从 而成
业 园区 的规划建 设 ,成 为世 界级 的制造 和 很 大部 分 是 通过 填海 完 成 的, 土地 资 源十
创新 中心 。文 章将梳 理新加 坡在 不 同发 展 分 稀缺 。但就 是 这样 一个 连淡 水都 需 要靠
时期 的产 业政 策和空 间布局 的演 变历程 , 搜 集雨水 获 得的 国家 在过去 4 年 里通 过快 5 并 总结新 加坡 工业发 展 的经验 ,以期 为 当 速 工业化 , 现了经 济的持续发 展 , 实 跻身于
新加坡经济发展四阶段的人才策略与启示
新加坡经济发展四阶段的人才策略与启示中共崇左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韦运雪新加坡自1965年独立建国以来,经过39年的快速发展,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迅速走向繁荣富强,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亚洲四小龙之一。
同时,新加坡政府领导人以其独特的执政理念治理国家,集东、西方文化之大成,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新加坡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我把新加坡建国后39年的经济发展史,大抵划分为四个阶段。
在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新加坡政府都采取了不同的人才策略,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第一阶段:经济起步期(1965年—1970年)——从最低层劳工的培训做起,并积极发展教育,实现国家经济的稳步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新加坡建国前是英国的殖民地,实际上只上一个小渔村,国土面积只有550多平方公里,仅大抵相当于一个凭祥市的面积。
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建国。
“新马分家”之初,新加坡国内失业严重,基本消费品奇缺,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国库只有50万新元的家底。
在这个时期,新加坡政府根据自己作为一个城市国家的特点,重点建设中心市区,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大搞招商引资,吸引外资大量涌入投资办厂,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扩大就业,努力解决国家经济危机和日用品奇缺等民生问题。
这个时期,新加坡政府人才工作的方向主要是解决失业和劳动力的增量问题。
政府致力于把大量的失业者培训成为合格的工厂民工,成为市区重建局建设中心城市的合格人才。
教育事业也得到大力发展,公民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第二阶段:实现工业化时期(1971年—1980年)——特别注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培养,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服务在这个时期,新加坡政府在人才开发上强调培养、引进和使用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以适应工业化的需要。
事实上,这个时期新加坡的劳动力已经告急。
新加坡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主要是取消对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税收优惠政府,仅保留对高科技企业的政策优惠,从而迫使企业提升技术含量,培养科技型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培训提高员工技能。
新加坡的五次经济转型
新加坡的五次经济转型新加坡半个世纪5次转型,人均GDP增长80倍,下一步向创新密集型产业发展。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邻为镜如何知得失。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两会”所确定的宏观、产业政策,将直接影响到全年乃至今后几年的经济发展。
从陆续召开的地方“两会”来看,降低经济增速、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成为共识。
“转型”与“新兴产业”成为下一个五年的主题词。
作为发展模式转型的城市,新加坡在过去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成功进行了五次经济转型,有不少经验值得借鉴。
2月24日,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以下简称“经发局”)首次在广州举办媒体见面会,经发局相关官员出席会议,回顾了该局成立50周年以来的发展历程,探讨了新加坡的经济环境及产业发展措施,并欢迎中国企业到新加坡投资。
一、半个世纪5次经济转型经发局大中华区署长方秉芬向与会记者介绍,在过去的47年,新加坡人均GDP增长了80倍,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成功进行了五次经济转型,大约10年一次,分别是:60年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70年代的经济密集型产业,80年代的资本密集型产业,90年代的科技密集型产业,21世纪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未来,新加坡希望继续转型,向创新密集型产业发展。
“新加坡在半个世纪时间内进行了多次经济转型,主要是发展形势所逼。
”1965年建国时新加坡还只是一个资源极度匮乏、工业基础落后、失业率极高的弹丸之地,吸引劳动密集型企业刻不容缓,这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广东有些类似,因为工业基础落后,能招商引资到什么就先招什么。
新加坡通过建设工业园的快速工业化道路,完成产业转型“第一跳”,成为制造业基地。
到上世纪70年代,缺工难题取代了失业,当地劳力不再愿意为了低廉工资到新加坡工作,这与现在中国内地的劳务工不愿意到珠三角打工的情况类似。
新加坡政府担心,过于依赖廉价的外国劳力,生产附加值过低的产品,不利于经济长期增长,经发局帮助企业迅速建立业务的商业基地,在企业有需求前就预建了工厂,帮助培训技术熟练的劳工队伍提供给企业。
新加坡园区发展经验裕廊103p
• 工业用地(如商务园,特色工业园, 物 流园等)
• 现成厂房设施
• 创新孵化器/科技楼
3。价格(Price)
• 以土地租赁制度,减轻企业财务负担
• 物有所值的厂房产品
4。程序(Processes)--- 通畅快捷、一站式
2121
对策七 普通教育和职业培训
高度重视工艺教育的发展,不断增加 投入,不断进行教育体制与结构的 改革,努力普及和提高教育水平,为 工业发展提供需要的人才和技能。
具体执行机构
关注国家科技发展与增加研发资金
* 2004年部长级研究与发展委员会 * 2006年成立由总理主持的 研究,创新与企业委员会
全国总动员发展以“知识创新和创业”主导的经济模式
* 成立国立研发基金会-引导研发方向与协调各个
公共部门研发领域和拨款资助战略性研究项目 • 形成两大研发组织体系 - 贸工部(科技局,经发局与标新局)推动应用性课题研究
概要
➢ 简介 ➢ 扎根本土: 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区的建设 ➢ 转型提升:新加坡工业产业发展改革的经验 ➢ 放眼国际: 园区经济从硬件转移到软件输出 ➢ 总结
38
裕廊国际简介
39
新加坡贸工部组织
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
公用 事业局
经济 发展局
裕廊集团 JTC
(原裕廊镇 管理局)
国际企业 发展局
能源市场 管理局
高增加值产业 (化学、服装、出版、光机电)
特高增加值产业 (电子、通讯、生物科技)
注:新加坡都市型工业指标
用地生产力增加值 ($平方米) 300 700
1700
3000
从业人员生产力增加值 ($) 30,000 50,000 90,000
新加坡的工业发展和园区规划经验讲义
484 1,838 37900
263
129 2.3
10
新加坡的经济和工业发展历程
开拓型 / 技术企业型
资本 密集型
科技 密集型
1990s
2000s
技能 密集型
1980s
劳动力 密集型
1970s
1960s
工业园区的开发和建设推动了经济和工业 的发展和转型,是一个有效载体和运作平11 台
1960s : 劳动力密集型
教育 组团
商业组 团
居住组 团
绿化带
仓储组 团 一类工业 组团
绿化带 高速公路
二类和三类工业
组团
码头
海岸
14
裕廊工业园区
城区 裕廊港
基本情况:
面积:约65平方公里
开发时间:1962—至今
功能定位:
新加坡最大的综合工业区、世界第三大 石化炼油中心和工业港为主,并以相应 城市功能加以支撑的港区城一体化的综 合产业新城。
东南亚地区最适宜从事研发的理想 之地;
新加坡全球竞争力排名提升的重要 因素之一; 主导产业:
生物科技、微电子学、机器人等方 面的研发
新加坡科学园 II 期和 III 期
科学园
科学园 I期
科学园II期
科学园III期
新加坡国际商务园
新加坡国际商务园基本情况: 面积:37公顷, 功能定位: 企业研发测试中心、区域总部、 商业教育等; 主要企业:创新科技、宏基、 欧洲研究中心、德国研究中心、 英华美教育等;
8
扎根本土 -- 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区的建设
9
新加坡经济概况
人口(万人)
(亿美元) 国际收支差额
(整体平衡)(亿美元) 固定资产投资额(亿美元) 失业率(%)
新加坡裕廊工业园案例详解(最全)
新加坡裕廊工业园
产业发展 裕廊产业发展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起初依托自身港口优势以物流及传统制造加工业启动,中期石化重 工产业驱动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后期带动高科技研发和服务业发展
仓储 贸易 维修
物流
出口加工 修造船
制造 加工业
石化重工 产业
油品、燃料制剂 生产石化专业区
世界第三大炼油 中心
全球十大乙烯生 产中心之一
科技工业和商务园区: 电子、生命科学等
技术密集型产业 国际商务园区 Changi商务区(软
件、研发等知识密 集型企业) One-north园区 (创新基地) Start-up中心(服 务于新生企业)
高科技人才 白领 高级管理人员
利用最初石化的带动,中期石化产业链形成, 中后期复合型工业区发展,高新产业园区的成 熟,裕廊工业园已经发展成为集科技工业、居 住、办公、商业为一体的配套完整的综合工业 区
政府重点建设港口、码头、铁路、公路、电力、供水等各项基础设施 兴建一批标准厂房
初具规模 1968-1990
产业转型 1990-1997
管理转型 1997-2001
创新发展机制 2001-至今
石化区拉动 区域发展
工业和高新区 发展推动区域
城市化
区域配套完善 宜居城市形成
区域城市化 发展成熟
1968.6设立裕廊镇管理局(JTC),专门负责园区的开发管理 国外资本开始大量涌入,许多知名厂商选择这里作为其海外生产基地
一般综合工业区: 化学化工园区 电子晶片和显示器
制造园区 食品工业园区和物
流服务园区 三星电子和德国世
创电子晶片生产厂
企业管理层 工业蓝领 产业技术工人
人才公寓:实施国外人才安居计划,吸引外来 高级人才,为园区内企业提供住宅服务,区内 有5000间公寓、300间独立住宅和1200间宿 舍;
新加坡工业园十五年开发成就介绍
2009.6
园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3. 成为无锡新区经济管理模式创新的示范园区 在WSIP与新区政府关系的处理上,新区管委会坚持理性作为, 如,新区负责园区规划的审批,负责出资把各种基础设施接通到 园区边线,负责地块拆迁和平整;为园区企业需要的政府审批事 项包括海关、商检等,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对WSIP重大事 项提供建设性意见等形式,理性支持WSIP的自主经营与独立发展, 放手WSIP按照市场化理念和商业性原则运营。
2009.6
寻找新机遇,谋求可持续发展
总结:
5、开发工业园区,应该走政府规划和服务、企业化运作的道路,走 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能一味求大,要节约土地,要讲投入产出。
2009.6
WSIP
2009.6
2009.6
主要经验和教训
经验
1、引进了富有园区开发经验的战略合作伙伴, 引进新方管理经验,创造与国际接轨的投资环境。
2、市场化运作。WSIP负责园区开发、招商、管理,新区 管委会负责政府服务。
3、土地集约化开发。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的投入强度和产出
2009.6
2009.6
无锡星洲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
第一阶段 1994-2002 以新方管理为主,借鉴国外先进的开发和管理高科 技园区的先进理念,成功引进了一大批国际著名大 公司,树立了园区的良好品牌。
2009.6
无锡星洲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
第二阶段 2002-2006 以中方管理为主,从开发园区向经营园区转变,公司经营业绩持续好转。
2009.6
园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2. 发挥好无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和辐射源作用 无锡新加坡工业园已经成为无锡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和 产出最密集的区域,不少高科技龙头企业还引来一批 配套服务企业分布在园区周边,带动了新区乃至全市 的经济发展。
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发展经验
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发展经验
佚名
【期刊名称】《南阳市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正>新加坡是个国土面积仅有682平方公里、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的东南亚小国,经过4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一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4万美元、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基础设施完备的现代化国家。
它的成功从根本上讲是在一个强势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成立法定机构、招商引资而实现的。
作为吸引外商投资的基本载体——工业园区的建设,在新加坡发展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其工业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新加坡工业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1、建立了专门机构从事工业园区的开发1968年,新加坡裕廊集团从经济发展局独
【总页数】2页(P3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7
【相关文献】
1.南京新加坡合建生态科技园借鉴苏州工业园区成功经验黄根成梁保华罗志军出席奠基仪式 [J], 李宗长;顾雷鸣
2.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模本 [J], 王颖娜
3.新加坡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经验与启示 [J], 李钦
4.从借鉴建造城市到学习塑造品牌——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培训迄今举办
200期 [J], 宗荷
5.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建设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J], 关利欣;张蕙;洪俊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660315_工业园区进化论_
54将工业园区城镇化但是,从1962年9月第一家工厂在此奠基起,裕朗裕廊工业园的发展阶段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解决了当时新加坡的就业问题,改变了国家工业落后的面貌。
到70年代末,新加坡失业率从1965年的10%下降到3.3%;制造业占GDP 的比重由1965年的15%上升到27%。
为了吸引高附加值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裕廊工业园启动了10年的总体规划,为高增长型的企业设计、提供具有差异化的设施和厂房,包括将南部的岛屿开发区开发成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配售中心,将罗央开发成第一个航空工业中心以及建设新加坡科技园区,以容纳科技开发型企业。
有限的土地资源和激烈的竞争将工业园区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时期,除了传统的厂房区,还出现了商业园、技术园、后勤园等新概念的园区。
为了提高集约化利用园区的土地,裕廊工业园将成本效益分析和知识经济融合到工业园区的设计和发展之中。
1、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阶段地的产业区。
2、技术与资本主导阶段3、知识经济主导阶段甸大的产业区。
1961-1979年1980-1989年1990年以来城市综合体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
比较典型的是北京的CBD商圈,以及今年6月在香港上市的五洲国际。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工族“在市中心工作、回远郊区安家”正好相反。
为了解决早晚迁徙的问题,新加坡政府下令,在通往裕廊的公路设收费站。
这个做法激怒了工会,经济发展局的官员也担心会吓跑投资商,事实却恰恰相反。
从此,雇主开始支付工人住房津贴,鼓励他们在此定居,这个以厂房为主的穷乡僻壤成了裕廊镇。
世界各国的工业园建设一般有两种模式。
一是先招商建厂,根据生产的需要和扩展情况逐步解决问题。
这种模式成本和风险小;但效率不高,尤其不利于长线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园式的郊区商业园 Changi Business Park,樟宜商业园
花园式的郊区商业园 Changi Business Park,樟宜商业园-典型建筑
German Building -新加坡的德国中小企业的孵化中心
主要功能 :高科技、软体产业、研发产品设计与开发、资料 处理 辅助功能 :展览、会议 发展策略 :特定国家的中小企业公司的孵化点,提供相同背 景的公司交流机会。提供现成的现代化办公室,相关机构服 务如税务等。 占地面积 :2公顷 容积率 :1.4 楼层数 :6 层
( 如巴西立晶片园 400单 位的职工宿舍) 巴西力晶片制造园
•兀兰晶片制造园
•巴西力晶片制造园 •淡滨尼晶片制造园
SSMC (Systems on Silicon Manufacturing Company)
淡滨尼晶片制造园
兀兰晶片制造园
产业组团:生物制药园
位置
:大士工业区
面积
:一期183公顷,二期188公顷
花园式的郊区商业园 Changi Business Park,樟宜商业园
产业类型 面积 地块划分 容积率 楼层数 规划特征
设施配套
:高科技公司总部,数据与 软件产业研发部门
:33公顷 :0.5 -4公顷 :1.4 - 2.5 :<15 层 :将城市规划概念融入工业 区规划概念中,介绍花园式、 综合多元化的办公环境,包 括”学、研、玩“等城市主 要元素。
中小型企业(SME)
工业园区规划设计
- 花园式的郊区商业园 新加坡建立了第一个集商业和办公于一体的商业园---国际商业园。在国际商 业园规划中,贸易活动和现代化办公得到有效的结合与发展。园区不仅提供 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还致力于营造居民、公司企业、国家级研究 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之间所组成的社区精神。
案例
巴西立/兀兰/淡滨尼晶片制造园 大士医药园和大士工业区 新加坡科学园
产业组团:晶片制造园
面积 用地类型 地块划分 容积率 高度控制
规划特征 设施配套
:48.5 – 60.5 公顷 :B2 :6-20公顷 :1.3 -2.5 :巴西立:26-54米
兀兰35米 – 132米 淡滨尼22-50米 :紧邻居住区 :职工宿舍
- 与居住区分离的大型工业区、低容积率、低密度的开发模式 - 靠近住宅区的小型轻工业区和多层厂房
案例: 大士工业区 笼东工业区的多层工业厂房 宏茂桥的低密度联体式工业厂房
案例:TUAS工业区
规划特点: 与居住区分离的大型工业区、 低容积率、低密度的开发模式。 产业类型:一般制造业 地块划分: 0.8-1.0 ha 容积率:1.0-1.4 道路系统规划:网格状,考虑集装箱车辆 的通行 配套设施:基本设施如水、电 厂房形态:独立式厂房
地块划分 :9-20 公顷
用地类型 :B2
容积率 :1.0 -1.4
楼层数 :<6 层 设施配套 :第三方服务设施提供者,一个集中多
样设施为一体的build-own-operate concept,提供的服务包括天然气、冷 水、蒸汽的提供与废弃物处理等。
TBP1 TBP2
TBP1 TBP2
工业区内更多生活配套
位置 :大士工业区 配套设施:中心商业设施、小型
公共设施、高尔夫球场、 俱乐部、游艇俱乐部 - 中心商业设施服务范围为 1.5公里 - 小型公共设施服务范围 400米(10分钟步行距离)
新加坡科学园
产业类型
面积 用地类型 地块划分 容积率 楼层数 规划特征 设施配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要从事生物科技、微电子学、机器人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1984年代开始规划发展,是新加坡第一个科学园,主要提倡研发活动 的发展
:1.6 - 2.5
:4- 8 层 :将城市规划概念融入工业区规划 概念中,创造花园式、综合多元化 的办公环境,包括”学、研、玩 “等城市主要元素。
:知识密集设施,酒店设施,中央 供冷设施 District Cooling System (DCS),提供冷气所需的冷水
花园式的郊区商业园 Changi Business Park,樟宜商业园
新加坡工业园发展模式演变
1. 第一代:1960s & 1970s 2. 第二代:1980s 3. 第三代:1990s 4. 第四代:2000s
第一代 1960s & 70s
经济发展背景:
1960s 就业机会的创造 Creating Jobs 1970s 技术训练 Teaching Skills
工业园区规划设计
- 新型的中高密度工业厂房 (容积率2.0-2.5)
案例
樟宜商业园/国际商业园
卡奇武吉工业区/武吉巴督工业园
花园式的郊区商业园 Changi Business Park,樟宜商业园
面积 用地类型 地块划分 容积率 楼层数 规划特征
设施配套
:66公顷
:BP (Business Park)
:0.5 -1 公顷
容积率 : < 1.0 楼层数 :2 层 道路系统:网格状,集装箱车辆一般不能
够直接通行
芽笼东
宏茂桥工业区
第二代 1980s
经济发展背景:
1980s-资本与技术密集产业
工业活动呈现出分散型与专业化特点,除了满足制造业活动需求,加 工处理、测试,以及研发等特殊功能需求业逐渐增加。
工业园区规划设计:
- 产业组团发展概念,如晶片制造园/制药组团/石油化工岛 - 工业区内更多生活配套设施, - 科学园的诞生-新加坡科学园
大士工业区 一期
案例:芽笼东工业区的多层工业厂房
规划特点:集中的中等规模工业区 产业类型:纺织、家具、印刷、电子加工业 容积率 :1.0 – 1.4 楼层数 :4层 厂房设计:厂房设计有综合客运与货运电梯,
因此适合原料体积较小的产业类型
案例:宏茂桥的低密度联体式工业厂房
规划特点: 布置在居住区周边的 无污染小型工业区(维修业)
:108公顷 :BP (Business Park) :1.5 - 4公顷 :1.2-2.0 :4-6 层 :公共设施集中布置
:会议室、诊疗所、托儿所、F&B、 便利店、休闲场所、园区巴士
第三代 – 1990s
经济发展背景:
1990s 转型时期
- 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 • 吸引吸引制造业企业运营总部(Operational Headquarter Office),推动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