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规划建设经验的实践
深化借鉴新加坡城市发展经验规划建设高水准苏州综合商务城

深化借鉴新加坡城市发展经验规划建设高水准苏州综合商务城2012.7.234月22日至30日,以秦筱靖副主任为团长的园区规划建设培训团24人赴新加坡进行了为期八天的学习考察,这次培训的主题是:“商务综合城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采取的方式是:“新方政府培训机构的授课和现场实地考察。
”这些机构是:URA(市区重建局)、HDB(建屋发展局)、PUB (公用事业局)、NPB(国家园林局)、LTA(陆路交通局)、BCA (建设局学院)、CSC(公共服务学院)、JTC(裕廊集团)、CapitaLand(ka凯德置地)。
重点考察的主要项目有:l 滨海湾和乌节路商业区;l 金沙综合娱乐城;l 乌节路ION商业综合体;l 盛港与榜鹅新镇组屋区;l 玮壹商务园——启奥生物医药园及启汇资讯传媒园;l 绿色建筑——国家图书馆;l 环岛绿色走廊;l 圣陶沙环球影城及综合娱乐城这次培训时间安排紧凑、内容丰富、精彩、收获很大。
一、出国前的准备根据管委会和局领导的要求,这次出国培训前,我们做了较充分的准备工作,希望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项目去考察。
我们认真研究了园区规划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挑战,特别是市委、市政府、园区工委管委会关于加快综合商务城区和东部新城开发的战略布署要求,按照“三化三型”的目标,结合实际工作,找问题,找差距,找不足。
出国前,我们准备的课题有:l 产业升级优化过程的城市规划与管理;l 产业载体(混合用地、大型综合体、体育场馆、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等)的规划和管理经验;l 中央商贸区区域的景观规划控制、交通规划(公交、停车)管理经验;l 公共连接设施(空中连廊、地下空间)以及轨道交通风井、出入口、连接通道等附属设施的规划、建设、使用、管理制度和经验;l 高层、超高层、大体量的多功能单体建筑分段验收的规划和建设管理制度;l 超高层楼宇燃气配套规划和建设管理制度和经验;l 结合建筑的室内110KV变电站的规划设计经验;l 中央商贸区的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环境卫生管理;l 橡胶轮轨交通的规划设计、管理和应用。
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案例

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案例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共建的综合性合作区,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西部。
以下是关于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的十个要点:1. 中新合作区的背景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共同努力下的成功合作项目。
双方于1994年签署协议共同建设,旨在促进两国在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2. 区位优势中新合作区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西部,紧邻苏州市中心和上海市,地理位置优越。
该区域交通便利,连接了苏州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网,便于企业出口产品和物流运输。
3. 产业布局中新合作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科技等领域。
该区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入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创新生态系统。
4. 政策优惠中新合作区享受了一系列政策优惠,包括税收优惠、土地使用优惠和人才引进优惠等。
这些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企业入驻,并促进了创新创业环境的良好发展。
5. 人才引进中新合作区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吸引了众多科研人才和高端人才的加入。
同时,该区域还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
6. 产业生态系统中新合作区注重打造产业生态系统,建设了一批科技园区和孵化器,提供创新创业的全方位支持。
这些园区和孵化器为企业提供了办公场所、技术咨询、融资支持等服务,帮助企业快速成长。
7. 国际化合作中新合作区积极推动国际化合作,与世界各地的企业和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
该区域与新加坡、美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8. 城市规划中新合作区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打造了现代化的园区环境。
该区域建设了一批高品质的办公楼、研发中心和生活配套设施,提供了舒适便捷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9. 环境保护中新合作区注重环境保护,推行绿色发展理念。
该区域建设了一批环保科技企业和绿色产业园区,推动了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
借鉴新加坡经验,谱写生态文明的“园区故事”

lEJUlfSllK借鉴新加坡经验,谱写生态文明的O记者向煜区故事”1994年4月,苏州向新加坡派出了第一批10名学员,学习城市规划管理,时间两个月。
截至2019月3月,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办公室已正式组织194批次、3680人次赴新培训。
培训的内容涉及经济建设、营商环境、城市更新以及精细化管理等几十个专业。
事实上,能够在短短25年间,从全国219个国家级开发区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内开发速度最快、竞争力最强的开发区之一,少不了对新加坡经验借鉴学习、再因地制宜创新的功劳。
好风凭借力书写金鸡湖畔的“环保经”曾有人说,因为开发建设之初就下定决心要借鉴学习新加坡经验,所以赴新的培训要求十分严一必须真正弄懂,真正学会,没学会就再去。
对于这一点,六次前往新加坡学习的王学军,应该是深有体会。
王学军,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国土环保局局长,自1995年进入园区后即从事环保工作,是园区生态环保事业一路成长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25个春去秋来,苏州工业园区最引以为傲的,可不光是曾经“一天创造一个亿的GDP,—天上缴—千多万元的财政收入,一天引进几百万美元的外资”,更是开发建设25年来仍保持着清新的水、空气和土壤。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开发建设之初我们很多理念、办事流程的确定,都是充分借鉴了新加坡经验”,事实上,1994年无论是园区、苏州还是整个中国,都处于经济发展高速启动阶段,很多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所以,那时候新加坡关于环境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也让我们开发建设之路可以走得更高效。
”新加坡经验带来的优势,有的一开始就很明显,比如“九通一平”的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100%污王学军先后六次前往新加坡学习,她认为,新加坡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很多,包括对其理念的学习水截流,45%的绿化率,对国际投资者产生了强烈吸引力。
而另一些新加坡经验,如超前规划,时间越久越见妙用。
在建设之初,园区就在全国率先将环保要求纳入总体规划之中,这种超前的理念给日后环保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苏州工业园区对新加坡发展模式之经验借鉴

司管理 、土地使 用等方 面的经验借鉴 。
新加坡选择苏州作为合作对象 并非是偶
然 的。 苏州 位于 资 源丰 富的 长江三 角
取了 “ 先污染 ,后治理 ”的工业发展模
式 。虽 然 18 99年 1 2月通 过 了 环 境 保 护
新加坡选择苏州作为合作对象 的原 因
新 加 坡 工业 重 建 始 于 1 1 年 , 十 99 三
87
,
统计显
中国政 府 考 虑新 加 坡 为 合 作对 象 的原 因
中 国选 择 新 加 坡 作 为合 作伙伴 是 有
多种原 因的 首先
,
。
低成本 的 比较 优 势 但 随着 中国加 入 毡
。
贸 组 织 和 不 断 推 进 现 代化
要 提升产业 结构
、
,
中国迫切 需
、
2006
年
,
苏 州工 业 园 区
。
方面
,
它 拥有
十多年来
,
已有 定 论
,
苏州
择新 加坡这 个 同样 有着 被 殖 民 经 历 的小
国
,
的大 量 跨 国公 司可 以为 中国企 业 提供 丰 富 的管 理 经 验 ; 另
,
一
工 业 园 区 是 中 国 与新加 坡 两 国 政府 之 间
这 种 发 展 模 式 于 中 国有 益
,
。
同时
,
方面
_
维普资讯
燃葱
苏州工 业 园区 对新加坡 发展 模 式之 经验 借鉴
国 家 发 改 委 国 际 合 作 中心
近 年来
,
中 国投 资 环 境 课 题 红
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模本

初 衷 定 位 : 新 型 工 业 化 道 路 , 园 走 是 区发 展 的 自觉 追 求 。 迄 今 为 止 , 区 园 已 吸 引 了包 括 6 1家 全球 5 0强企 业投 0
地 , 是 一 个 发 展 的奇 迹 。 也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CoverSt y or
苏 州 - , 园区是 由 “ 11 -1 , 借鉴 新加坡 经验 , 习新加 坡软 学
件 “ 的理念而产生的 。
在 苏 州 工 业 园 区 , 初 步 形 成 了 已
科 技 进 步 一 直 是 园 区 的 强 区 之
占 2% 左右 的外 资 . 现 了 占 3% 5 实 O
左 右 的 进 出 口总 额 , 苏 州 的 发 展 高 是
本 。发 展 高 科 技 产 业 . 园 区 开 发 的 是
苏 州工 业园 区 CP F
发区吸引力 2 O强 “ 中独 占鳌 头 。
维普资讯
TOM SON VI RA RI E
特 约 之 封面 人物
每 天 清 晨 , 六 位 英 姿 飒 爽 的 摩 在
托 女 城 管 的 巡 逻 下 , 州 工 业 园 区便 苏 迎 来 了 新 的 一 天 。 这 为波 光 潋 滟 、 绿
C lsWol 69 hee r n d
维普资讯
Cov or erSt y
”
一
环 、 三 湖 、 四 园 、 六 带 、 十 二
里与 本地 人 一 样 , 活得 非 常惬 意 、 生
自在 园 区让 他 们 丝 毫 没 有 身 在 异 乡
如 今 ,园 区 已 经 基 本 完 成 7 O平
从苏州工业园区看新加坡经验

从苏州工业园区看新加坡经验
陈鸣玉 丁亚男
苏州工业园区是由中国和新 一流的投资环境,提供优质服务, 苏州工业园区位于古城东侧,
加坡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协议合作 为投资者着想。
管 辖 范 围 #$" 平 方 公 里 , 中 间 %" 平
兴 办 的 ,其 发 展 目 标 是 建 设 一 个 以
新加坡的亲商概念是:政府并非 方 公 里 是 中 国 与 新 加 坡 合 作 建 设
防线”措施。第一是,彻底改变先 身勤奋
生产后治理的弊端,对于有污染源
里 的 )$&& 多 户 居 民 服 务 的 功 能 ,辐 终
射 半 径 之 所 以 定 为 $&& 米 , 是 考 虑 到这个距离可以让居民方便到达。
但不能有效治理达标和污染总量过
苏州工业园区公积金制度也
园区首家邻里中心是家庭房
大的项目,一律禁止进入园区;第 是 借 鉴 了 新 加 坡 公 积 金 制 度 的 成 间的延伸、家庭卫生间的延伸、家庭
特 点 : 彻 底 实 现 “ 两 先 两 后 ” 即 与新加坡%&多个政府机构相接轨。 了积极的作用。
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 在机构设置方面坚持因事设岗, 科学开发程序,从而有效地解决 因岗选人,工作人员实行一专多
邻里中心:以人为本 社区为家
了国内很多开发区尚普遍存在的 能,交叉兼职。
“ 邻 里 中 心 ”这 个 词 是 从 新 加
!""#年以来,苏州工业园区成 设机构计!%个局和!个非常设的办 的公积金制度,在政府的监督下,
功 地 运 用 了 新 加 坡 城 市 规 划 建 设 公室,定编!%&人’承担园区及(个 和 环 保 管 理 经 验 , 一 个 具 有 乡 镇 ( 场 ) 共%!万 人 口 的 党 、 政 住 房 、医 疗 和 养 老 问 题 ,对 保 障 中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历程及经验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历程及经验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
其建设经验积累丰富,成果显著,为全国各地建设工业园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本文将从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历程、发展规划和经验总结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建设历程1. 创立初期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可以追溯到1994年,当时中国政府借鉴了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决定在苏州市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吸引国内外投资者,促进经济发展。
1994年2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方案,并授予其国家级开发区的称号。
苏州工业园区正式挂牌成立,开始了其建设发展的征程。
2. 建设初期在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初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
园区的土地、基础设施、人才队伍等方面都亟需发展和完善。
为了加快园区的建设进度,吸引更多的企业和资金进驻,苏州市政府不断优化园区的政策环境,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鼓励企业创新和发展。
3. 发展成熟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州工业园区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工业园区之一。
园区内涌现了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知名跨国公司,并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服务体系。
园区的产值和税收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对苏州市乃至整个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发展规划1. 产业布局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充分发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优势,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园区实施产城融合发展战略,加大对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扶持力度,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 人才引进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产业需求,苏州工业园区积极引进国内外人才,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建设,提升园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园区建立了“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人才引进项目,吸引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园区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3. 环境保护苏州工业园区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
借鉴新加坡邻里中心理念积极探索园区商业开发的新思路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的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
根据国务院要求,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发展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现代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相配套的现代化经济,建设与国际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准的工业园区。
园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中新双方参照国际城市的建设经验,共同编制了园区总体规划。
这些规划融合了国际上城市的先进经验,注重环境的质量,努力创造适应高科技工业聚集发展的良好投资环境,强调工业、交通、商贸、人口、生活的协调发展,并对相应的商住和公益设施建设,作了较高水平的规划设计。
建设邻里中心是园区积极探索商业开发和社区服务的主要模式。
一、邻里中心是新加坡商业开发和社区管理行之有效的经验之一新加坡邻里中心是指分布于政府组屋区内,为居民提供生活配套服务的设施,主要功能为商用产业,其实质是购物中心。
新加坡邻里中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探索过程。
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成立初期邻里中心的建设并无规划标准,店屋主要是分配给受迁置计划影响的店主。
许多商店都建在组屋楼下。
1960年后期,根据镇中心、邻里中心与邻区商店不同层次的需求建设不同组合的商店。
1989年开始,在组屋区划出地段让私人发展商投标兴建购物与娱乐中心,这些地段主要分布在镇中心与地铁站旁,一般发展商都能更灵活的发展所投标的地段以及更好的迎合民众的需求。
1991年开始,建屋发展局集多年实践之经验,推行新模式的邻里中心,这些新邻里中心都与组屋分开,均为独立式建筑,从而提高了组屋住户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城市的环境质量。
建屋发展局不但对邻里中心的建设进行规划,而且对邻里中心与屋的比例、邻里中心的商店组合、经营商品的档次、邻里中心的必备功能作出了相应的周密计划。
目前新加坡建屋发展局为1000—1200套住户配套建设一个邻区商店,为6000—8000套住户配套建设一个邻里中心,为40000—60000套住户配套建设一个新镇中心。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的经验和启示[前言:工业园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是地区经济振兴的重要途径,是加速城市化进程的重要载体,也是经实践证明可以有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建设的成功经验塑起了进行工业化、打造城市新区的范例,为我省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推动九江沿江开放开发提供借鉴。
]一、苏州工业园区的基本情况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
行政区划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下辖娄葑、唯亭、胜浦等三个镇,户籍人口35.2万,常住人口69.5万。
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建成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生态型、创新型、幸福型新城区。
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中新双方建立了由两国副总理担任主席的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
1994年至今,已先后召开十次联合协调理事会、十一次中方理事会,国务院七次发文,在目标规划、管理授权、政策扶持等重大问题上给予直接指导和具体帮助,并明确“凡是符合改革方向的可在园区先行,一时看不准的也可在园区试行”,为园区创造了“先行先试”的发展环境。
1994年以来,园区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特点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之路,开发建设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并创下了“四个超千亿”的发展业绩,即: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超1650亿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89亿美元、累计注册内资1972亿元,2010年新兴产业产值147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5.4%,列全市第一)。
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3.4%土地、5.2%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成为了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园区开发建设的主要历程园区开发建设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酝酿启动阶段(1992-1994年)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指出“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在新加坡高层引起了积极反响。
苏州工业园区对新加坡发展模式的启示

苏州工业园区对新加坡发展模式之经验借鉴主要表现为五个目标,三个层次,五种方式,十项成效一、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目标有五个一是保证投资环境与国际市场和国际惯例迅速接轨;二是保持社会文化事业与经济同步发展甚至超前发展,以较小的社会成本实现经济现代化;三是使园区经济体制直接进入法制化、规范有序、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四是让园区本身及进区企业从一开始就实行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五是使园区产业直接进入技术、资金密集型,乃至以IT业、知识密集型产业为先导的阶段。
二、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一般经济管理范畴,即规划和建设现代化城镇并为之招商。
具体内容包括: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开发和管理,土地和建筑开发,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资金、物资、能源、人才等生产要素,建立信息系统,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产业。
第二层次为经济体制改革范畴,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管理城镇的经济和社会。
这些经验主要是:所有外资、内资企业均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政府对企业只服务不干涉;建立法人投资和银行信贷的风险责任,企业拥有投资自主权;劳动者竞争就业,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有关部门定期发布工资增长指导线;实行集养老、失业、住房、医疗、生育保险为一体,自我储蓄的公积金制度;大力发展会计、审计、律师、仲裁、质量认证等市场中介组织;建立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机制;建立服务周到的邻里中心等。
第三层次属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范畴,即“廉政、法制和精神文明”,核心在于借鉴新加坡的“廉政建设”。
主要体现在: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用公开透明的市场竞争机制来代替政府指令,以达到公正。
在容易出现腐败的地方设置大量规范和制度,让人难以犯规或不敢犯规。
三、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有五种方式一是深入研究,消化由新方提供的有关新加坡经验的资料;二是中方派出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选拔出来的优秀专业人才,按专业和不同阶段的需要,分批赴新加坡培训;三是新方派出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参与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和经营管理,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直接传授经验;四是请中新双方的专家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在苏州就地培训干部;五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所取得的成果,并保证在园区实行。
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总结

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总结1994年5月,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战略在苏州古城东部开始付诸实施——这就是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之间的合作开发项目: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
时至今日,园区以占苏州4%左右的土地和人口,创造了占全市15%左右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吸引了25%左右的外资,实现了30%左右的进出口总额。
其中,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连续多年均位居苏州全市第一。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2006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报告》,园区综合发展指数名列全国第二。
中新两国领导人和我国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全力支持,是园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高科技工业园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园区结合国情借鉴运用新加坡成功经验,则是促进园区开发建设、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的有力助推器。
一、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理论依据——小平同志南巡讲话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视察深圳、珠海、武汉、上海时的谈话中讲到:“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
“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
这是小平同志关于“借鉴”问题的主要论述,这些论述代表了当时对“借鉴”问题认识的最高水平和最高境界,也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有关经济社会发展源动力的理论体系。
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发展源动力理论始终是最为核心的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小平同志继承、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相关学说,先后提出了科学技术第一动力观,生产力发展根本动力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内在矛盾动力观和改革直接动力观。
毫无疑问,园区正是在第一源动力、根本源动力、内在源动力和直接源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应运而生并获得快速发展的。
值得指出的是,从“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成效看,它与上述各种类型的源动力都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通过“借鉴”尤其是成功的借鉴,将可更迅速地产生先进生产力,更科学地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更有效地促进改革进程、加大改革力度,甚至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催生某种革命性的变革,从而更快捷地建立起“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并由此在迅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引发经济水平、社会活动、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等诸方面更为深刻的变化。
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大力推进开发区新型城市社区建设的创新实践

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大力推进开发区新型城市社区建设的创新实践来源:民政部门户网站时间:2013-01-08 13:52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重要合作项目,于1994年5月启动开发建设,2009年全面完成撤村建居,现有社区110个,其中80平方公里的中新合作区内有新型城市社区49个,全部由新建商品开发小区构成,户籍人口10万人、常住人口16万人,居民结构复杂多元,突出表现在:外籍人士多(约占10%)、高学历人才多(大专以上学历居民约占60%)、新苏州人多(约占67%)。
在学习借鉴新加坡社区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园区中新合作区确立了“体制创新与机制突破双翼齐飞、外延拓展与内涵深化双管齐下、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双轮驱动、安定有序与充满活力双效合一”的工作思路,经过十余年的实践,形成了明显有别于一般城区的社区建设模式。
呈现出七大亮点:(一)独树一帜社区管理体制与其他城区不同,园区中新合作区不设街道,实行以“社区工作委员会”(简称“社工委”)为基层行政组织的社区管理体制。
社工委没有经济职能,专心致力于开展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和提供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经费由园区财政全额拨款。
中新合作区社区管理体制的总体架构是:在园区工委、管委会的领导下,设立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作为社区建设的决策协调机构;全园区共设3个社工委,主要负责管理社会事务、引导社区自治、推进社区党建、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等八个方面工作;社区工作站作为社工委的服务窗口,主要提供政务服务,并承担搜集社情民意、培育社会组织、发展义工队伍、促进共驻共建等职能,每个工作站辐射4~6个社区,与社区居委会在经费、人员上不发生任何交叉,形成“一站多居”的模式;社区居委会内部不设工作站、不办理具体政务事务,集中精力组织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与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构成社区的“三驾马车”。
(二)依托邻里中心配套社区服务载体作为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的重要成果,邻里中心是园区特有的社区服务载体,它集中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社会公益和生活配套商业服务。
苏州工业园案例分析

案例——苏州工业园 01 规划理念
4.弹性规划——预留用地
为了准备未来的发 展潜力,计划扩大 预留土地面积。例 如,不包括第二区 和第三区的15公顷 保留土地,每个街 区单位预留另外0.5 公顷土地。
指导意义: 合理划定弹性更新区域 前瞻性的预留规划衔接 合理确定土地使用年限
案例——苏州工业园 01 规划理念
SIP的新城规划和工业规划都参考了新加坡 经验。除了建立一个合格的工业用地之外,乡 镇规划的应用旨在为生活在乡镇的工人创造一 个愉快的家园。
地块尺度:3>2>1
案例——苏州工业园 01 规划理念
1.采用新加坡的新城规划经验
在规划SIP时,最初的概念是将工业园区分 为两个部分:一个自给自足的乡镇和一个独立 的工业区,目的是创造一个令人愉悦的城市环 境,中间有一个大型水体。根据这一想法,乡 镇在1994年的SIP总体规划中分为三个区:
指导意义:交通结构分级设置;不同功能沿 不同等级的道路布置;道路交叉口设置商业 核心;道路沿线建设绿化带,保障公共绿地 可达性。
案例——苏州工业园 01 规划理念
3.交通规划——中央商务区
交通结构
计划密度
案例——苏州工业园 01 规划理念
3.交通规划——中央商务区
交通组织
指导意义: 组织单向交通 沿次干道布置服务入口
案例分析——苏州工业园
案例——苏州工业园 01 规划理念
1.采用新加坡的新城规划经验
在规划SIP时,最初的概念是将工业园区分 为两个部分:一个自给自足的乡镇和一个独立 的工业区,目的是创造一个令人愉悦的城市环 境,中间有一个大型水体。根据这一想法,乡 镇在1994年的SIP总体规划中分为三个区:
1.现代商业中心,平衡的职住和工业用地 2.高科技园区,优良滨湖居住环境 3.自给自足新城镇,轻工业用地
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成果与启示

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成果与启示学习借鉴他人的文明成果和有益经验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
小平同志早在1980年就曾经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应该“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又郑重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在谈到经济发展时,小平同志说,“亚洲…四小龙‟发展得很快”,“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
”小平同志的谈话在新加坡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在李光耀资政的推动下,新加坡方面决定以不同反响的行动予以回应。
新方表示:愿意在中国选择一个地点,传授新加坡经济、公共管理方面成功的,并且是对中国适用的经验,使之对中国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所裨益。
经过双方商谈,确定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
1993年5月,两国政府领导人通过换文,一致同意: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中运用新加坡经验,使之成为既能按照市场经济体制高效运作,又能避免社会混乱情况的现代文明的规范城区。
1994年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在苏州东南城郊一片荒芜的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始了国际关系史上一次创造性实践——借鉴新加坡经验。
一、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基本内容创办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央继设立经济特区、兴办经济开发区、实施浦东开发开放之后对外开放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
经过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我国的经济体制正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型正逐步推进。
作为改革开放窗口和试验田的经济特区提出了以体制改革为先导,探索以注重功能效益取代单纯依靠政策优惠实现二次创业的口号。
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苏州Suzhou Industrial Park,Suzhou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开发的一个新城,它位于苏州古城东侧,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
园区自1994年5月正式启动建设,经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相当的规模。
由于这是中新两国政府的合作开发,加上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速度迅猛而且始终保持很高的质量,因此倍受各方关注。
除了在经济发展上的成就外,苏州工业园区本身的建设在城市规划的严格控制之下塑造了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成为中国新城和开发区的一个典范性工程。
在10年间,园区从一片农田发展成一个现代化城市,整个发展过程有条不紊,在规划和设计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从1993年开始,它的总体规划在第二年通过实施,在此基础之上展开首期开发区的详细规划,1995年完成了各分区结构规划。
这些规划是由新加坡市区重建局、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局和若干国际设计咨询公司共同编制而成。
虽然当时开发的计划只有8平方公里,但园区一次性完成了70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以及相应的详细规划,包括规划管理条款等“软件”,并在启动建设之前,通过了国家认证。
作为一个新城有一个完整的规划,硬件和软件均成为法律效力的条文之后再启动建设,这种系统的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与之开展城市设计在中国众多的开发区中是比较少见的。
总体规划概念苏州工业园区借鉴了新加坡在开发工业园区的经验,它的规划和建设建立在较为超前的标准上,城市基础设施和外部环境尤其受到重视。
在7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先期拆迁了原有的设施,甚至对河道也作了重新的整理。
园区的规划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清晰和完整的城市结构。
虽然名为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实则是一个完整的城市。
在这个新城的规划中,工业、住宅、商业的分区相当明确。
工业区在外围,通过城市对外干道疏散,并不影响生活区。
商业区在住宅之中,呈点状布局。
最方便地辐射服务居民。
城市整体呈带形发展,这不但使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保持较短的距离,而且能协同发展,有利于城市的分区开发。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经验与启示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经验与启示借鉴是进步的阶梯,创新是发展的灵魂。
1992年10月1日,时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第一次来到苏州,对苏州的人杰地灵赞不绝口。
当时没人能想到,就是这个短短的半天之行,悄然孕育了一颗两国政府合作的种子。
次年5月,李光耀再次来到苏州考察,经过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在苏州城东打造另一个“新加坡城”。
这就是后来享誉世界的苏州工业园区。
26来,苏州工业园区已经从“借鉴”迈向“创新”,从洼田密布、阡陌纵横发展成为现代化产业新城。
不断借鉴新加坡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经验,坚持高起点、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努力构建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新格局,不断升级“园区经验”,为中国开发区发展打造了新标杆。
本期就有关内容予以解析,供参阅。
◎苏州工业园区概况园区简介:苏州工业园区隶属江苏省苏州市,位于苏州古城以东,东临昆山,西靠古城区,南接吴中区,北枕阳澄湖,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行政区划面积27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
苏州工业园区率先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成为全国首个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域。
2018年,苏州工业园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7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50亿元,进出口总额1035.7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3.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7.1万元。
在商务部公布的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苏州工业园区连续三年(2016、2017、2018年)位列第一,并跻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入选江苏改革开放40周年先进集体(2018年)。
区划沿革:1994年5月12日,将苏州市郊区的娄葑乡,吴县的跨塘、斜塘、唯亭、胜浦四个镇划归苏州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由苏州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行使行政管理职能。
借鉴新加坡经验,精心设计出一个新城

厂、厂年前,苏州工业园区成立。
彼时恐怕很}儿、少有人能想到,这里竟然在25年后成为 整个中国开发区发展的标杆之一。
现在放眼国内,苏州工业园凭借高速的发展、成 熟的运作模式在众多工业园区中一枝独秀。
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得益于苏州工业园区城市规划思 想之新颖、手法之先进,即使对城市规划一点不懂的 人也能感受得到。
好的规划,可以代替85%的工作量每每有外地亲戚来苏州,最爱来的就是园区, 他们都惊讶,这里街道宽敞整洁,没有密如蛛网的电线,也很难看到凌乱的街边小店……而这些都得益于 园区成功的奥秘之一规划。
开放借鉴的思路,为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园区充分借鉴了新加坡提出的"无 规划、不开发,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面”理念,从中国国情和苏州现实出发,编制了高标准的总体发展规划,建立了一系列刚性约束机制保证规划 实施始终如一,实现了 “一张蓝图管到底”的理念,体现了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在苏州工业园区展示中心,你可以看到了两张图:一张是1994年编制园区总体规划时手绘的金鸡 湖,一张是2019年园区当前的实景图。
你一定会惊 讶,因为两者相似度竟高达90%以上!在苏州工业园区原总规划师时匡看来,园区建设 之所以有这么高的起点,离不开对于新加坡成功经验的借鉴。
1994年,国内一些城市和园区建设还停留在“边开发、边规划”的阶段时,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和国际先进城市规划建设经验,编制了一份高标准的总体发展规划,并建立了一系列的刚性约束机制来保 证规划实施始终如一。
时匡说,好的规划代替了规划局85%的工作 量。
你一定很难想象,当时整个苏州工业园区规划 局参与规划管理的人只有8名,不到其他城市规划局人员的1/4!这样高的工作效率固然与规划师的业 务能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由于规划做得十分精 细,开发建设中遇到的有关规划的大多数问题,在规划文件中都能找到现成的答案,行不行,依法办 事即可。
苏州工业园区的故事

苏州工业园区的故事再过几天,金鸡湖畔的苏州工业园区将走进开发建设的第15个年头。
就像金鸡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养鱼塘神奇地变身为赫赫有名的城市景观公园一样,这里曾是“烂地泥塘路草荒,空房宿鸟鼠嚣张”的景象,如今一跃成为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工业园、国际化园林化新城区。
变化之大,令世人惊叹。
很多人知道,园区的发展借鉴了新加坡经验,但未必很清楚园区是叠加了借鉴与创新这两大法宝,才实现了这漂亮的跃升。
既学新加坡又有“苏州味”,园区用实践告诉世人,借鉴是前进的阶梯,创新是发展的灵魂,两者结合才能形成竞争优势。
规划创新篇学习国外先进的“规划先行”、“规划即法”理念,目的是用最集约的手段,实现城市资源统筹经营的最佳化。
苏州工业园区用实践证明:比杭州西湖还大的金鸡湖城市景观公园,不仅不会变成公共财政的巨大包袱,而且还能成为园区发展的不竭财源——故事一领导可以换,规划不能变很多人到园区参观考察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惊奇于园区现在的模样和14年前的“蓝图”几乎“长”得一模一样。
易中天就曾称赞说:“园区严格地按规划实施建设非常难得,这是许多别的地方无法做到的,在园区,我找到了心目中最理想的城市模式。
”易中天说的一点不错,要“一模一样”的确很难,难在两个层面,首先,规划要好,才能14年来不折不扣地遵照进行开发建设;其次,执行要好,才能不变调不走样。
开发建设初期,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规划先行,曾任园区总规划师的时匡最有体会,“园区的规划是用英国的模式做的,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1994年5月项目启动,我们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做总体规划,花费3300万元;然后又在总体规划下做了150项单项规划,全部的花费是2亿元。
”园区与一般开发区不同,摒弃了单一发展工业的模式,秉持了以人为本的城市化理念。
在首期开发区,采用了由西向东“轴向布局”的形式:商业区居于中心地带,由内向外依次是居住区和工业区。
这样,重型交通与轻型交通就分开了,居民上班和逛街的人流也分开了。
苏州工业园和张江高科园案例分析

1.1.1案例借鉴(1)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位于苏州城东金鸡湖畔,下辖三个镇,总面积达8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25万。
借鉴新加坡的管理模式,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于1994年,历经16年的发展,园区规划完善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已经初具规模,高新产业竞争优势明显,主导产业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12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7.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9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为512。
8亿美元。
错误!发展定位、战略与目标定位:苏州现代化新城区,中央商务区.发展理念:实现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优化。
发展战略:重点实现四个转变,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从资源依赖、投资拉动向科技依托、创新驱动转变,从“工业经济”、“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智力经济”转变,和从“人力资源优势”向“人才资源优势”转变。
发展目标:把园区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生态型、创新型新城区。
○,2主导产业、示范区与产业业态主导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四大示范区:即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突出的科技示范区,以承接跨国公司离岸外包业务为主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以虚拟口岸为依托的现代商贸物流运营中心示范区,以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示范区.四大产业业态:信息产业集群,包括独栋高端办公楼、组合式商务中心、花园式办公;制造业园区,包括公园式制药园区、集中式中低层研发区;会展中心,包括临湖大体量建筑、倚自然景观的特色建筑群;休闲服务业,包括酒店式公寓、商务型酒店、分散式度假型酒店主题酒店。
错误!空间布局苏州工业园区以中心商务区为核心,生产服务与生活服务配套。
目前已经建成国际科技园、现代物流园、独墅湖高教区,国际博览中心等大型生产服务设施68万平方公里,建成邻里中心、左岸商业街、星海休闲广场等生活服务设施50多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