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经验
深化借鉴新加坡城市发展经验规划建设高水准苏州综合商务城

深化借鉴新加坡城市发展经验规划建设高水准苏州综合商务城2012.7.234月22日至30日,以秦筱靖副主任为团长的园区规划建设培训团24人赴新加坡进行了为期八天的学习考察,这次培训的主题是:“商务综合城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采取的方式是:“新方政府培训机构的授课和现场实地考察。
”这些机构是:URA(市区重建局)、HDB(建屋发展局)、PUB (公用事业局)、NPB(国家园林局)、LTA(陆路交通局)、BCA (建设局学院)、CSC(公共服务学院)、JTC(裕廊集团)、CapitaLand(ka凯德置地)。
重点考察的主要项目有:l 滨海湾和乌节路商业区;l 金沙综合娱乐城;l 乌节路ION商业综合体;l 盛港与榜鹅新镇组屋区;l 玮壹商务园——启奥生物医药园及启汇资讯传媒园;l 绿色建筑——国家图书馆;l 环岛绿色走廊;l 圣陶沙环球影城及综合娱乐城这次培训时间安排紧凑、内容丰富、精彩、收获很大。
一、出国前的准备根据管委会和局领导的要求,这次出国培训前,我们做了较充分的准备工作,希望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项目去考察。
我们认真研究了园区规划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挑战,特别是市委、市政府、园区工委管委会关于加快综合商务城区和东部新城开发的战略布署要求,按照“三化三型”的目标,结合实际工作,找问题,找差距,找不足。
出国前,我们准备的课题有:l 产业升级优化过程的城市规划与管理;l 产业载体(混合用地、大型综合体、体育场馆、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等)的规划和管理经验;l 中央商贸区区域的景观规划控制、交通规划(公交、停车)管理经验;l 公共连接设施(空中连廊、地下空间)以及轨道交通风井、出入口、连接通道等附属设施的规划、建设、使用、管理制度和经验;l 高层、超高层、大体量的多功能单体建筑分段验收的规划和建设管理制度;l 超高层楼宇燃气配套规划和建设管理制度和经验;l 结合建筑的室内110KV变电站的规划设计经验;l 中央商贸区的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环境卫生管理;l 橡胶轮轨交通的规划设计、管理和应用。
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案例

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案例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共建的综合性合作区,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西部。
以下是关于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的十个要点:1. 中新合作区的背景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共同努力下的成功合作项目。
双方于1994年签署协议共同建设,旨在促进两国在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2. 区位优势中新合作区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西部,紧邻苏州市中心和上海市,地理位置优越。
该区域交通便利,连接了苏州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网,便于企业出口产品和物流运输。
3. 产业布局中新合作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科技等领域。
该区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入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创新生态系统。
4. 政策优惠中新合作区享受了一系列政策优惠,包括税收优惠、土地使用优惠和人才引进优惠等。
这些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企业入驻,并促进了创新创业环境的良好发展。
5. 人才引进中新合作区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吸引了众多科研人才和高端人才的加入。
同时,该区域还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人才。
6. 产业生态系统中新合作区注重打造产业生态系统,建设了一批科技园区和孵化器,提供创新创业的全方位支持。
这些园区和孵化器为企业提供了办公场所、技术咨询、融资支持等服务,帮助企业快速成长。
7. 国际化合作中新合作区积极推动国际化合作,与世界各地的企业和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
该区域与新加坡、美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8. 城市规划中新合作区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打造了现代化的园区环境。
该区域建设了一批高品质的办公楼、研发中心和生活配套设施,提供了舒适便捷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9. 环境保护中新合作区注重环境保护,推行绿色发展理念。
该区域建设了一批环保科技企业和绿色产业园区,推动了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
新加坡园区发展经验(裕廊)——下

未来五年拨款161亿元的分配
• 6%资助科学家把研发成果商业化,经费用来资助本地 的科技转移处,转化和创新中心,企业孵化中心
• 5%用在奖学金等项目以吸引本地和外来科学人才,满 足本地研发机构的人才需要。科学家和研究工程师已 增加到2万5千人
6
放眼国际: 园区经济从硬件转移到 软件输出
(一)工业园的区域拓展
9
工业园区域拓展
越南新加坡工业园 1995 (500公顷)
一个现代化的综合性工业园区。一流的基 础设施,完善的辅助配套,以满足园区内 员工生活,工作,娱乐和休闲的需求
10
工业园区域拓展
国际高技园区, 班加罗尔, 印度 2000 (27公顷)
班加罗尔国际技术园区是印度高新科技 园区的典范。一流的基础设施,完善的 工作,生活和娱乐配套设施,使园区备 受投资商的欢迎
Vista Xchange(汇达林): 是园区的交通枢纽、企业总部和时尚生活文化区 Life Xchange(汇源坡): 生命科学中心(启奥生物医药研究园 Biopolis) Central Xchange(汇贤谷):通信及传媒中心 Future Xchanges:预留远景产业发展用地 发展目标:
1)亚洲世界级的生物医药科学研发中心 已入驻企业包括葛兰素史克认知与神经变性疾病研究中心、诺华 热带疾病研究院等
竞争优势: 1)快捷及简短的建厂时间,一般2-3年(良好的基础设施及政府的政策支持) 2)良好的亲商环境及税务政策 3)鼓励大型制药企业和外部研发机构合作以改进生产流程和新产品配方优化 4)新加坡高素质的科技人力资源 产业发展方向: 企业区域总部、化学药品制造、新药及工艺流程研发、临床试验材料制造、疫 苗的研发及制造、细胞疗法、营养保健产品及疗法等
新加坡园区发展经验(裕廊)——下讲解学习

工业园区域拓展
越南新加坡工业园 1995 (500公顷)
一个现代化的综合性工业园区。一流的基 础设施,完善的辅助配套,以满足园区内 员工生活,工作,娱乐和休闲的需求
9
工业园区域拓展
国际高技园区, 班加罗尔, 印度 2000 (27公顷)
班加罗尔国际技术园区是印度高新科技 园区的典范。一流的基础设施,完善的 工作,生活和娱乐配套设施,使园区备 受投资商的欢迎
3
未来五年拨款161亿元的分配
• 70%投入能取得经济成果的研发活动,比上个五年的 65%拨款要高。设立“企业结盟基金”(IAF)帮助 由本地公共研究机构பைடு நூலகம்企业的合作项目。如罗氏药剂 与本地研发机构设立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 19%为未来创新活动开创知识资本。提供有競争性资 金给研究机构,以刺激创新和最佳点子以及鼓励研发 组织进行更多合作。并在产业未形成前进行投资,为 未来创新项目的基础研究提供知识资本。
高素质人力 资源
高技能劳动员工 低缺勤率
战略合作伙伴
• 服务型安商亲商环境 • 能快速地启动项目
- 一站式的准证批示 - 税务优惠政策 - 提供出租熟地,标准厂房,宿舍住
房
13
苏州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的经验
❖ 明确指导性招商的理念
( ) 以市场导向与战略导向型搜索客户,多种销售手法引进外资
❖ 清晰招商策略
提供临港工业区(约78平方 公里)产业定位、概念性总体规 划和基础设施规划及启动区控制 性规划的规划咨询服务。
新加坡园区发展经验(裕廊)—— 下
新加坡生物科技及医药产业:大士生物医药产业园
规划面积:3.7km2 ,第一家企业进驻园区:1998年 开发模式:产业集群组团的发展模式 招商方向:著名大型制药企业、生物制药企业及各类生物医药公司 已进驻企业数量:11个,批租土地面积介于:4-20公顷 2001年进驻的GSK迄今已投资逾15亿新元在新加坡工厂
新加坡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经验的启示

新加坡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经验的启示新加坡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经验的启示一、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发展概况新加坡是一个只有700平方公里土地、480万人口的小国家。
然而这个小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突破了自身在土地、人口及资源等方面的局限,化解了亚洲金融风暴等一系列经济波动因素的冲击,在东南亚率先实现经济起飞,与香港、台湾、韩国一起被称作为亚洲经济“四小龙”。
2007年新加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5163美元,位于世界第21位;2006年人均出口额49100美元,位于世界第1位。
取得这些巨大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新加坡政府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创新园区管理方式、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园区战略,以此带动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并最终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开发与招商由最大的国有企业集团-裕廊集团(JTC)负责实施。
裕廊集团成立于1968年,归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控股管辖,下设裕廊港(Jurong Port港口与物流运作)、裕廊国际(Jurong International咨询与建设服务)和腾飞集团(Ascendas园区开发与招商)三个全资子公司。
四十年来,裕廊集团将红树林沼泽地改造成为了现代化的裕廊工业区,开发了39项工业地产,开发了30多个工业园区,覆盖面积7600公顷,建设开发了1,400套预制标准厂房设施、超过100万平方米的高层厂房。
其中重点的园区有两个商务园、三个芯片制造园、一个生物医学园及裕廊岛,成为7000多家公司的家园。
这些工业园区吸引了国内30%的就业人员,创造了25%的GDP。
二、新加坡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发展历程新加坡的经济和工业发展经历了五个主要的产业发展阶段:劳动密集型、技能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科技密集型,开拓技术企业型。
作为一个有效载体和开放平台,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推动了经济和工业的发展和转型,成为当地经济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
同时,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工业园区的战略升级和管理创新,使工业园区又成为带动新一轮经济起飞的巨大引擎。
从苏州工业园区看新加坡经验

从苏州工业园区看新加坡经验
陈鸣玉 丁亚男
苏州工业园区是由中国和新 一流的投资环境,提供优质服务, 苏州工业园区位于古城东侧,
加坡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协议合作 为投资者着想。
管 辖 范 围 #$" 平 方 公 里 , 中 间 %" 平
兴 办 的 ,其 发 展 目 标 是 建 设 一 个 以
新加坡的亲商概念是:政府并非 方 公 里 是 中 国 与 新 加 坡 合 作 建 设
防线”措施。第一是,彻底改变先 身勤奋
生产后治理的弊端,对于有污染源
里 的 )$&& 多 户 居 民 服 务 的 功 能 ,辐 终
射 半 径 之 所 以 定 为 $&& 米 , 是 考 虑 到这个距离可以让居民方便到达。
但不能有效治理达标和污染总量过
苏州工业园区公积金制度也
园区首家邻里中心是家庭房
大的项目,一律禁止进入园区;第 是 借 鉴 了 新 加 坡 公 积 金 制 度 的 成 间的延伸、家庭卫生间的延伸、家庭
特 点 : 彻 底 实 现 “ 两 先 两 后 ” 即 与新加坡%&多个政府机构相接轨。 了积极的作用。
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 在机构设置方面坚持因事设岗, 科学开发程序,从而有效地解决 因岗选人,工作人员实行一专多
邻里中心:以人为本 社区为家
了国内很多开发区尚普遍存在的 能,交叉兼职。
“ 邻 里 中 心 ”这 个 词 是 从 新 加
!""#年以来,苏州工业园区成 设机构计!%个局和!个非常设的办 的公积金制度,在政府的监督下,
功 地 运 用 了 新 加 坡 城 市 规 划 建 设 公室,定编!%&人’承担园区及(个 和 环 保 管 理 经 验 , 一 个 具 有 乡 镇 ( 场 ) 共%!万 人 口 的 党 、 政 住 房 、医 疗 和 养 老 问 题 ,对 保 障 中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历程及经验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历程及经验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
其建设经验积累丰富,成果显著,为全国各地建设工业园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本文将从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历程、发展规划和经验总结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建设历程1. 创立初期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可以追溯到1994年,当时中国政府借鉴了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决定在苏州市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园区,吸引国内外投资者,促进经济发展。
1994年2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方案,并授予其国家级开发区的称号。
苏州工业园区正式挂牌成立,开始了其建设发展的征程。
2. 建设初期在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初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
园区的土地、基础设施、人才队伍等方面都亟需发展和完善。
为了加快园区的建设进度,吸引更多的企业和资金进驻,苏州市政府不断优化园区的政策环境,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鼓励企业创新和发展。
3. 发展成熟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州工业园区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工业园区之一。
园区内涌现了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知名跨国公司,并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服务体系。
园区的产值和税收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对苏州市乃至整个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发展规划1. 产业布局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充分发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优势,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园区实施产城融合发展战略,加大对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扶持力度,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 人才引进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产业需求,苏州工业园区积极引进国内外人才,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建设,提升园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园区建立了“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人才引进项目,吸引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园区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3. 环境保护苏州工业园区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
苏州工业园区对新加坡发展模式的启示

苏州工业园区对新加坡发展模式之经验借鉴主要表现为五个目标,三个层次,五种方式,十项成效一、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目标有五个一是保证投资环境与国际市场和国际惯例迅速接轨;二是保持社会文化事业与经济同步发展甚至超前发展,以较小的社会成本实现经济现代化;三是使园区经济体制直接进入法制化、规范有序、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四是让园区本身及进区企业从一开始就实行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五是使园区产业直接进入技术、资金密集型,乃至以IT业、知识密集型产业为先导的阶段。
二、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一般经济管理范畴,即规划和建设现代化城镇并为之招商。
具体内容包括: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开发和管理,土地和建筑开发,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资金、物资、能源、人才等生产要素,建立信息系统,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产业。
第二层次为经济体制改革范畴,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管理城镇的经济和社会。
这些经验主要是:所有外资、内资企业均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政府对企业只服务不干涉;建立法人投资和银行信贷的风险责任,企业拥有投资自主权;劳动者竞争就业,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有关部门定期发布工资增长指导线;实行集养老、失业、住房、医疗、生育保险为一体,自我储蓄的公积金制度;大力发展会计、审计、律师、仲裁、质量认证等市场中介组织;建立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机制;建立服务周到的邻里中心等。
第三层次属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范畴,即“廉政、法制和精神文明”,核心在于借鉴新加坡的“廉政建设”。
主要体现在: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用公开透明的市场竞争机制来代替政府指令,以达到公正。
在容易出现腐败的地方设置大量规范和制度,让人难以犯规或不敢犯规。
三、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有五种方式一是深入研究,消化由新方提供的有关新加坡经验的资料;二是中方派出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选拔出来的优秀专业人才,按专业和不同阶段的需要,分批赴新加坡培训;三是新方派出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参与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和经营管理,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直接传授经验;四是请中新双方的专家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在苏州就地培训干部;五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所取得的成果,并保证在园区实行。
苏州工业园区对新加坡发展模式之经验借鉴

…
…
…
…
‘‘
…
…
苏 州工业 园区是 中国与新 加坡两 国政 府之 间最大 的经济技术 合作项 目,是 中国改 革 开放 的重 要 窗 口,是 国 际合 作的成 功范例 ,是 全球 发展 速度最快 ,最 具有 国际竞 争 力的开发 区之 一。在这 项合 作 中, 中新 两方都 充分发 挥 了 自身 的优势 ,苏 州工业 园 区的成功 可被看 作是 两个 国家 经济发 展互 惠共 利的结 果 。苏州对 新加坡 模式 的借 鉴是卓有成 效的 ,在 目标 、层次 、发展 方式上 都 吸收 了新加坡 经济发展模式 的精华 , 从而推动 自身不断被整 合入全球经 济体 系。而 展望 园区未来的发 展方 向 ,我们 发现 , 新加坡 经验的借鉴 空间依 旧十分 巨大 。
, , 。 l _ ……
苏州 工业 园 区
对 新 加 坡 发 展 模 式 之 经 验 借 鉴
口 国家发 改委 国际合作 中心
中国投 资环境 课题 组 / 文
近 年 来 , 学 习 和 借 鉴 发 达 国 家 和 地 区 的 先 进 经 验 已成 为 许 多 地 区 经 济 发 展 的 重 要 途 径 。 以苏 州 为 例 ,长 达 十 年 的 时 间里 , 苏 州 工 业 园 区 认 准 了
的 小国 ,这种 发 展模 式于 中 国有益 。 同时 ,18 年左右 ,新加坡开展 了以 “ 90 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苏州工业园案例分析

案例——苏州工业园 01 规划理念
4.弹性规划——预留用地
为了准备未来的发 展潜力,计划扩大 预留土地面积。例 如,不包括第二区 和第三区的15公顷 保留土地,每个街 区单位预留另外0.5 公顷土地。
指导意义: 合理划定弹性更新区域 前瞻性的预留规划衔接 合理确定土地使用年限
案例——苏州工业园 01 规划理念
SIP的新城规划和工业规划都参考了新加坡 经验。除了建立一个合格的工业用地之外,乡 镇规划的应用旨在为生活在乡镇的工人创造一 个愉快的家园。
地块尺度:3>2>1
案例——苏州工业园 01 规划理念
1.采用新加坡的新城规划经验
在规划SIP时,最初的概念是将工业园区分 为两个部分:一个自给自足的乡镇和一个独立 的工业区,目的是创造一个令人愉悦的城市环 境,中间有一个大型水体。根据这一想法,乡 镇在1994年的SIP总体规划中分为三个区:
指导意义:交通结构分级设置;不同功能沿 不同等级的道路布置;道路交叉口设置商业 核心;道路沿线建设绿化带,保障公共绿地 可达性。
案例——苏州工业园 01 规划理念
3.交通规划——中央商务区
交通结构
计划密度
案例——苏州工业园 01 规划理念
3.交通规划——中央商务区
交通组织
指导意义: 组织单向交通 沿次干道布置服务入口
案例分析——苏州工业园
案例——苏州工业园 01 规划理念
1.采用新加坡的新城规划经验
在规划SIP时,最初的概念是将工业园区分 为两个部分:一个自给自足的乡镇和一个独立 的工业区,目的是创造一个令人愉悦的城市环 境,中间有一个大型水体。根据这一想法,乡 镇在1994年的SIP总体规划中分为三个区:
1.现代商业中心,平衡的职住和工业用地 2.高科技园区,优良滨湖居住环境 3.自给自足新城镇,轻工业用地
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成果与启示

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成果与启示学习借鉴他人的文明成果和有益经验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
小平同志早在1980年就曾经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应该“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时,又郑重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在谈到经济发展时,小平同志说,“亚洲…四小龙‟发展得很快”,“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
”小平同志的谈话在新加坡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在李光耀资政的推动下,新加坡方面决定以不同反响的行动予以回应。
新方表示:愿意在中国选择一个地点,传授新加坡经济、公共管理方面成功的,并且是对中国适用的经验,使之对中国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所裨益。
经过双方商谈,确定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
1993年5月,两国政府领导人通过换文,一致同意: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中运用新加坡经验,使之成为既能按照市场经济体制高效运作,又能避免社会混乱情况的现代文明的规范城区。
1994年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在苏州东南城郊一片荒芜的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始了国际关系史上一次创造性实践——借鉴新加坡经验。
一、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基本内容创办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央继设立经济特区、兴办经济开发区、实施浦东开发开放之后对外开放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
经过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我国的经济体制正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型正逐步推进。
作为改革开放窗口和试验田的经济特区提出了以体制改革为先导,探索以注重功能效益取代单纯依靠政策优惠实现二次创业的口号。
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总结

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总结1994年5月,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战略在苏州古城东部开始付诸实施——这就是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之间的合作开发项目: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
时至今日,园区以占苏州4%左右的土地和人口,创造了占全市15%左右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吸引了25%左右的外资,实现了30%左右的进出口总额。
其中,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收入等项指标连续多年均位居苏州全市第一。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2006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报告》,园区综合发展指数名列全国第二。
中新两国领导人和我国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全力支持,是园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高科技工业园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园区结合国情借鉴运用新加坡成功经验,则是促进园区开发建设、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的有力助推器。
一、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理论依据——小平同志南巡讲话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视察深圳、珠海、武汉、上海时的谈话中讲到:“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
“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
这是小平同志关于“借鉴”问题的主要论述,这些论述代表了当时对“借鉴”问题认识的最高水平和最高境界,也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有关经济社会发展源动力的理论体系。
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发展源动力理论始终是最为核心的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小平同志继承、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相关学说,先后提出了科学技术第一动力观,生产力发展根本动力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内在矛盾动力观和改革直接动力观。
毫无疑问,园区正是在第一源动力、根本源动力、内在源动力和直接源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应运而生并获得快速发展的。
值得指出的是,从“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成效看,它与上述各种类型的源动力都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通过“借鉴”尤其是成功的借鉴,将可更迅速地产生先进生产力,更科学地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更有效地促进改革进程、加大改革力度,甚至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催生某种革命性的变革,从而更快捷地建立起“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并由此在迅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引发经济水平、社会活动、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等诸方面更为深刻的变化。
借鉴新加坡经验,精心设计出一个新城

厂、厂年前,苏州工业园区成立。
彼时恐怕很}儿、少有人能想到,这里竟然在25年后成为 整个中国开发区发展的标杆之一。
现在放眼国内,苏州工业园凭借高速的发展、成 熟的运作模式在众多工业园区中一枝独秀。
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得益于苏州工业园区城市规划思 想之新颖、手法之先进,即使对城市规划一点不懂的 人也能感受得到。
好的规划,可以代替85%的工作量每每有外地亲戚来苏州,最爱来的就是园区, 他们都惊讶,这里街道宽敞整洁,没有密如蛛网的电线,也很难看到凌乱的街边小店……而这些都得益于 园区成功的奥秘之一规划。
开放借鉴的思路,为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园区充分借鉴了新加坡提出的"无 规划、不开发,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面”理念,从中国国情和苏州现实出发,编制了高标准的总体发展规划,建立了一系列刚性约束机制保证规划 实施始终如一,实现了 “一张蓝图管到底”的理念,体现了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在苏州工业园区展示中心,你可以看到了两张图:一张是1994年编制园区总体规划时手绘的金鸡 湖,一张是2019年园区当前的实景图。
你一定会惊 讶,因为两者相似度竟高达90%以上!在苏州工业园区原总规划师时匡看来,园区建设 之所以有这么高的起点,离不开对于新加坡成功经验的借鉴。
1994年,国内一些城市和园区建设还停留在“边开发、边规划”的阶段时,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和国际先进城市规划建设经验,编制了一份高标准的总体发展规划,并建立了一系列的刚性约束机制来保 证规划实施始终如一。
时匡说,好的规划代替了规划局85%的工作 量。
你一定很难想象,当时整个苏州工业园区规划 局参与规划管理的人只有8名,不到其他城市规划局人员的1/4!这样高的工作效率固然与规划师的业 务能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由于规划做得十分精 细,开发建设中遇到的有关规划的大多数问题,在规划文件中都能找到现成的答案,行不行,依法办 事即可。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历程及经验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历程及经验1. 引言1.1 背景介绍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始于1994年,是中国首个国家级工业园区,也是中国自行开发、建设、管理的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的成功,为中国乃至世界开发区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首个在实践中探索国际新型开发区模式的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对于中国其他地区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意义。
在国家支持政策和市场机制的双重推动下,苏州工业园区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创新的理念,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开发区建设的成功典范之一。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苏州工业园区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开放的姿态,持续吸引着国内外各类优秀企业和人才,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着应有的力量。
【结束】1.2 研究意义短了,需要继续补充等等。
【研究意义】的内容如下所示:研究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的意义在于全面了解中国经济特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探讨其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和启示。
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之一,通过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和发展模式,具有示范效应和借鉴价值。
深入研究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案例,有助于总结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业发展路径和政策措施,为其他地区的经济转型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的经验也为我国其他新建园区和经济特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意义。
研究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的意义重大,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通过对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历程及经验的深入探讨,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为其他地区的工业园区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
通过分析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环保措施以及可持续发展措施,揭示其成功的原因和关键因素,为其他地区的工业园区建设提供参考。
探讨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前景,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开放的_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_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规划设计分析

作者时匡为苏州工业园区总规划师、高级建筑师、特评一级注册建筑师(江苏, 215006)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规划设计分析时 匡张 应 鹏提要 工业园区的规划充分借鉴了新加坡成功的城市规划经验,保持并强化了古城区以及沪宁城市带良好的形态关系,在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功能的分布与交织、住区的组织与引导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力图使其具有开放的城市结构,为城市和地域的持续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开放结构 持续与发展 城市发展轴 有盖走廊 生态住区 邻里中心ABSTRACT T he planning o f SIP has w ell draw n o n the successful ex perience o n urban pla nning of Singa-por e .It r etains and st reng thens go od st ructure betw een the SIP and o ld distr ict along w ith it betw een t he SIP and the Hu -N ing Cit y Belt .It has m ade a a ct ive and effectiv e study on the land dev elo pment and utilization ,the dist ri-but ion and inter w eaving o f functions,t he for m and inter wea ving of residential distr icts,etc,hasing the o pening city structur e.It pr ov ides the t heo ret ical basis fo r the continuity and dev elo pment o f cities and reg io ns.KEY WORDS Opening str uctur e, Co ntinuity and development, T he ax is of city dev elo pment , Cov ered W alkw ay , Ecoty pe r esident ial area , N eighbo ur hoo d center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举世瞩目,新加坡的城市环境也是有口皆碑——有着花园城市的美誉。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经验总结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经验总结2008年08月28日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
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正式启动。
13年来,园区已经成为一个初具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
园区开发建设所走过的历程,是我国推进改革开放和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成功缩影。
园区发展所取得的成果,是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实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动体现。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认真总结和推广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于进一步提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水平,更好地发挥其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园区开发建设的主要历程园区启动建设以来,认真贯彻落实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中新合作开发,结合国情和开发建设实际,广泛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之路,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模式。
园区开发建设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一)酝酿启动阶段(1992—1994年)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指出“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在新加坡高层引起了积极反响。
当年9月李光耀资政率团访华,表达了中新合作建立借鉴新加坡经验载体的意向。
此后,中新双方围绕合作开发事宜进行了多次协商和实地考察,最终确定选址苏州。
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函[1994]9号),同意江苏省苏州市同新加坡有关方面合作开发建设园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
同年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
苏州市人民政府和新加坡裕廊镇管理局、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开发财团签订了《关于借鉴运用新加坡经济和公共管理经验的协议书》和《关于合作开发苏州工业园区商务总协议书》。
5月12日,园区首期开发建设正式启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
(苏州中心CBD与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的时空距离关系)
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紧临苏州古城区,西与古城以苏嘉杭高速公路相隔,北抵娄江为界,南临斜塘河——吴淞江,东接青秋浦。
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
行政区划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
官方统计显示,园区万元GDP综合能耗为0.36吨标准煤,单位COD(化学需氧量)、SO2(二氧化硫)排放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8和1/40。
在过去13年里,苏州工业园区始终保持年均30%左右的增速,以占苏州市4%左右的土地和人口、7%的工业用电量以及1%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和2%的COD排放量,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25%左右的外资和30%左右的进出口总额。
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理念是先造工厂,有了一定规模后,建住宅,住宅造了一定规模以后再造商业。
“这是很简单的逻辑推导。
工厂建起来了,人要进去,就会有住宅的出现,住宅有里,有了人的活动,就会有商业,正式这个简单的逻辑道理指引园区的发展可是园区建设、究竟是工厂呢?还是工厂与住宅配套,各占比多少?住宅区有独立商业
点,还是与苏州市大规划整合?园区功能用地布局轴向布局形式为主,其区域功能分割非常清楚,脉络清晰。
商业用地居其核心,其两边是生活居住用地,再外围为工业用地。
环金鸡湖22公里全部是开放式公共地带,宽阔的绿化带和道路之外,才是低密度的住宅或娱乐设施,并通过绿地系统和步行系统连为一体,环湖建筑尽可能与湖畔公共空间相融。
全区规划19个“邻里中心”,2个商业服务分中心,一个中心商城。
每个“邻里中心”承担为半径0.5平方、1万多户居民服务的功能。
这里有商店、超市、餐馆、娱乐等服务设施,是社区居民交流活动的主要场所。
正是这些外围的居住用地不仅仅只为园区内部服务,更是为整个苏州东南区域服务,使得园区与中心区真正的做到了无缝连接。
然而今年1-11月,苏州工业园实现工业总产值2810亿元,增速从6月底的23%回落到16%,进出口总额增幅从26%回落到16%。
虽然今年以来新增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2个,但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综合指数同比下降了8个百分点,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7项指标有5项出现下降,房地产交易量下降、工业用电量增幅出现下降,尤其是IT、TFT产业受到严重冲击。
事实上从2005年起,苏州工业园就开始有计划、有系统、有重点的进行转型调整,加快从外延扩展向内生增长转变,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制造业为主向“三二一”结构转变。
苏州工业园区深入实施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和生态优化“四大计划”,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
级,努力建设成为产业高
地、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转型成效显著。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较
早启动转型,初步走出了一
条经济增长、资源集约、生态和谐的发展之路。
先进产业高度集聚,79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25个项目,全区投资上亿美元项目达101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项目6个,欧美项目占比达49%,并在IC、TFT - LCD、汽车及航空零部件等领域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发展质量持续提高,开展清洁生产、中水回用、节能降耗和绿色建筑等循环经济试点,资源集约和生态环保等指标走在了全国开发区前列,成为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2.科技创新跨越发展。
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84家、研发机构160家、创投机构85家、
国家级创新基地10个、公共服务平台20多个,建成和在建创新载体300万平方米,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中科院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等国家级创新重点项目均落户园区,成为全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3.东部新城加快繁荣。
以CBD建设为龙头,集聚各类银行与专业商务机构140多家,环金鸡湖区域成为苏州新的商业文化中心;以全国首家综合保税区为平台,引进注册生产、物流、贸易企业174家,2009年监管货值达513亿美元。
4.中新合作深入推进。
先后派出2000多人次赴新培训,学习新型的管理知识与技术。
我们通过两个规划的变化就能更清楚的看出整个园区从“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一:这是当年园区初期建设时做的园区总体规划,而后来整个园区的建设也基本上完全的遵循了规划,正如园区建成的8年后,最早进驻园区的“三星集团”当时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所讲,园区所展现的面貌一如当初给他看的图纸。
二:2005年通过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对园区内部用地性质做了一些置换,完成了部分退二进三的工作,并且根据园区当前的发展状况制定出了一套新的转型机制,加速了园区
向“三二一”发展的进程。
通过2005年苏州的总体规划,我们很清楚的看出,金鸡湖畔的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已然成为苏州东部的一个新的商业核心地带,下面我们具体看看都有哪些地块发生了置换。
(第一张是园区早期建设的总体规划图纸,第二张是2005年苏州城市总体规划)从这两张图纸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新版总规中主要是将部分的工业置换为居住及公共绿地,增加了轴线方向的商业量,并且大幅度的增加了公共绿地的面积,将园区内建设成集现代都市型产业与适宜人口居住的综合发展园区。
2007年无锡太湖的水危机事件对整个苏南工园区震动极大,一直在探索转型的苏州工业园区则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示范区”——这成为转型驱动力最根本的前提。
目前,工业区仅占苏州工业园区总面积的35%,商住占25%,绿化占20%,公建道路和基础设施占15%。
那些大片的显得有些奢侈的草坪,会让初入园区的人忘了这里曾经是长三角的制造业高地。
如今的苏州工业园区呈现的不仅仅是全线飘红的经济,其更大的意义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了与自然生态的完美和谐。
园区西部的金鸡湖,现已成为苏州人身边的“西湖”。
水是苏州的“外衣”,每年的黄金周,来园区旅游的人都在不断的增加。
而矗立在金鸡湖畔的“圆融”雕塑,正成为苏州工业园的一道独特风景。
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给我们的启示是:现阶段单纯的制造加工业已经很大程度赶不上工业发展的速度,工业能否成功转型已经成为很多大型工业区的生死瓶颈。
作为一个新兴工业区的建设与发展,已经不可能仅仅满足的自主工业生产或是外包供应商所带来的经济效应。
在整个外部工业环境都在进行“退二进三”活动时,我们的规划需要更多的关注整个园区的未来发展方向,努力将宁波市城市工业功能区(机电工业区块)从一个单纯的工业区块向一个综合新城区发展,并且成为宁波城市北部的一个新的发展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