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复习手册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地震灾害的特点: 1.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 2. 地震灾害破坏面积广,区域性
强 3. 地震灾害具有续发性和多发性的特点 具有社会性 6. 地震救灾的艰巨性。
4. 地震灾害具有灾难性 5 地震灾害
7、简述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抗震设计方法及步骤
抗震设计方法: 第一阶段, 收下按与基本烈度相应的多遇烈度的地震参数, 用
类,金属火灾 物质运动变化产生燃烧的不同条件:自然性~、行为性~ 火灾发生的场合:城镇火灾、野外火灾、厂矿火灾 火灾造成的损失:特大(死 10、重伤 20、受灾 50)、重大( 3、10、30)、一 般 燃烧条件:足够的可燃物质、足够的助燃物质、着火源达到一定温度,并有足 够的热量、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 燃烧基本类型:闪燃、着火、自燃、爆炸 火灾过程是一个三维无定常的过程, 包括湍流流动、 传热传质, 相变和化学反 应及其相互耦合的复杂理化过程,涉及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相。 建筑火灾: 一般是指造成建筑物或建筑部件燃烧以至结构倒塌破坏、 人员伤亡 的火灾,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初期增长、全盛、衰退 初期增长:特点,起火点处局部的温度较高,室内各点的温度极不平衡;由于 可燃物燃烧性能、分布及通风、散热条件的影响,燃烧的发展大多比较缓慢, 有可能形成火灾, 也有可能中途自行熄灭, 燃烧的发展不稳定; 火灾初起阶段 燃烧的面积不大;持续时间的长短不定 全盛阶段:特点,火灾发展阶段,室内的可燃物都在猛烈燃烧,这段时间的长 短与起火的原因无关, 而主要取决于可燃物的燃烧性能、 可燃物的数量和通风 条件;火灾温度呈直线上升并达到最高点;燃烧稳定,燃烧的速度几乎不变。 可燃物的烧毁质量约占整个火灾烧毁质量的 80%以上 衰退阶段: 室内可燃物减少, 温度开始下降; 温度下降的速度与火灾持续时间 的关系一般是: | 持续时间长的其下降速度比持续时间段的要慢 火灾蔓延形势:直接延烧、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飞火。 活在蔓延的途径:火灾向横向蔓延(未设防火分区、洞口分隔不完善、火灾在 吊顶内部空间蔓延、 火灾通过隔墙吊顶 地毯等蔓延)、火灾向竖向蔓延 (通过 竖井蔓延、朝天蓬顶部蔓延、由外墙窗口向上蔓延) 火灾危害:缺氧、窒息、中毒、高温、降低能见度、心理恐慌 防火减灾: 合理规划建筑布局, 确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划分建筑物内的防火 分区和防烟分区;确定各结构构件的耐火度;涉及避难通道,计算避难出口; 设立防、排烟的系统;设立火灾自动报警器、广播和疏散诱导系统;消火栓系 统和自动灭火系;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 爆炸:是一种物质状态突然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 并伴随着有运动和能量的释 放。特征:极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产生高温,放出大量气体,在周围 介质中造成高压, 在爆炸点周围介质中引起状态的急剧变化, 如压力突变、 密 度和速度突变 物理爆炸:爆炸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而化学成分没有改变的 化学爆炸:。。。。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 核爆炸:由于核裂变和核聚变反应,释放出核能所形成的爆炸 一般爆炸对结构的作用:直接的破坏、冲击波的破坏 核爆炸度结构的作用: 主要依靠冲击波和光辐射, 冲击波的超压可以挤压建筑 物,动压可以使建筑物抛掷、平移等,从而破坏建筑物,光辐射主要是因其建 筑物的燃烧或火灾 1. 根据过程特性分,自然灾害的种类有哪些,请每种类型灾害列举 2 个例子 根据过程特性, 自然灾害可分为: 突变型, 如地震、 泥石流、大火等; 发展型, 如暴雨、台风、洪水等;持续型,如旱灾、涝灾、传染病等;环境演变型,如 沙漠化、水土流失、冻土、海水入侵等。 2. 简述我国的抗震设防目标 我国抗震设防目标是: 1、在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的多遇地震影响时, 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失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2、在遭受本地区规定的设防 烈度的地震影响时, 建筑物可能有一定损坏, 但不致危及人民生命和生产设备 安全,经一般修理或不需要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3、在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
灾害: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人与自然综合的原因,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 展造成损害的各种现象。 防灾减灾系统工程:灾害监测、灾害预报、防灾、抗灾、救灾、灾后重建与恢 复生产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主要内容: 土木工程规划性防灾, 工程性防灾, 工程结构抗 灾,工程技术减灾,工程结构在灾后应急修复检测及加固,灾后工程重建 地震: 因地下某处岩层突然破裂, 或因局部岩层坍塌、 火山喷发等引起的振动 以波的形式传到地表引起地面的颠簸和摇动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 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它是根据地 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 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 震级 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 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对同一个地 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 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构造地震: 地壳(或岩石圈)在构造运动中发生形变,当变形超出了岩石的 承受能力, 岩石就发生断裂, 在构造运动中长期积累的能量迅速释放, 造成岩 石振动,从而形成地震 地震带就是指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 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大地震带 上,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 - 喜马拉雅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 对人类生命财产、 环境造 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 危害:不仅造成建筑物受到破坏而且会破坏生态环境, 造成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和人员伤亡 崩塌: 是较陡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 滚落, 堆积在坡脚的地 质现象。 土崩和岩崩, 形成条件: 地貌条件, 岩性条件, 构造条件, 其它条件。 一次崩落岩土体体积大小:小, 1 万、中 《10、大 《100、特大》 100 滑坡:斜坡上的部分岩体或者土体在自然或认为的影响下沿某一明显的界面发 生剪切破坏向下运动的现象称为滑坡 . 。形成条件:内部: 1 边坡的岩土的性 质, 2 岩土的结构构造和产状, 3 边坡外形。外部: 1 水的作用, 2 外部扰动, 3 认为因素。力学性质分:推移式、牵引式、平移式、混合式;主要物质成分: 堆积层、黄土、粘土、岩层;滑动面通过个岩层的情况:均匀土、顺层、切层; 体积:小, 3 万、中, <50、大 <300、特大 >300; 厚度:浅层, <6、中层 ,<20 、 后层 ,<50 、巨厚层 >50; 时代:新、老、古、始;滑动形式:转动式、平移式; 历史:首次、再次 泥石流: 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种携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物 质成分:水石流型、泥石流型、泥流型;物质状态:粘性、稀性;成因:暴雨 型、冰川型、冻融型。预防和治理:避强制弱,局部防护,重点处理,以防为 主,综合治理。形成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 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 、有利于贮集、运动和停淤的 地形地貌条件; 2、有丰富的松散土石碎屑固体物质来源; 3 、短时间内可提 供充足的水源和适当的激发因素。 地面沉降: 地壳表面在自然引力作用下或人类经济影响下, 由于地下松散土层 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 地面塌陷: 地表岩体或土体受自然作用或人为影响, 向下陷落, 并在地面形成 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灾害现象或过程 风:相对于地表面的空气运动,通常指它的水平分量,以风向、风速或风力表 示。包括热带气旋、季风和龙卷风等。 火灾:火灾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根据国家标准 GB 4968-85《火灾分类》的规定,火灾分为 A\B\C\D 四类。 A 类,固体物质火灾; B 类,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火灾; C类,气体火灾; D
3 建筑平面和立面布置 4 抗震结构体系 5 结构构件及连接 6 非结构构件 7 材料
与施工
8. 堆积层滑坡有哪些特征
1、外形多呈扁平的簸箕形 2 斜坡上有错距不大的台阶,上部滑壁明显,有封
闭洼地, 下部则常见隆起 3 滑坡体上有弧形裂缝, 并随滑坡的发展而逐渐增多
4 滑动面的形状在均质土中近于圆弧形, 而在非均质土中则多呈一个或几个相
有哪些(最少阐述 8 种)
可分为岩溶地面塌陷和非岩溶地面塌陷。 非岩溶地面塌陷又根据塌陷区岩土体
的性质可分为黄土塌陷、火山熔岩塌陷、冻土塌陷和软土塌陷等许多类型。
影响地面塌陷的因素有: 1、自然因素;(1)地震作用和地质构造; (2)连续
降雨和地表水;(3)气候干旱、引起地下水位下降; ( 4)地基土质疏松; 2、
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 建筑物不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即:小
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3. 简述完整滑坡的形态要素
完整滑坡的形态要素: 滑坡体、滑坡周界、 滑坡面、滑坡床、 滑动带、 主滑线、
滑坡壁、滑坡台阶、滑坡洼地、滑坡鼓丘、滑坡头、滑坡裂缝等。
5. 风对结构的作用产生的结果:其特点:①作用于建筑物上的风包含有平均
连的平面 5 在滑坡体两侧和滑动面上常出现裂缝, 其方向与华东方向一致, 在
粘性土层中,由于滑动时剧烈的摩擦,滑动面光滑如镜,并有明显的擦痕,呈
一明一暗的条纹 6 在粘土层中, 则滑动面粗糙不平, 擦痕尤为明显 7 滑坡体上
树木歪斜,成为醉汉林和马刀树
Fra Baidu bibliotek
9. 根据塌陷区是否有岩溶发育,地面塌陷的种类有哪些影响地面塌陷的因素
风和脉动风, 其中脉动风要引起结构物的顺风向振动, 这种形式的振动在一般
工程结构中都要考虑。②风对建筑物的作用与建筑物的外形直接相关 . ③风对
建筑物的作用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④风力的作用在建筑物上分布很不均匀,
在角区和立面内收区域会产生较大的风力。 ⑤相对于地震来说, 风力作用持续
时间较长,往往达到几十或几个小时。
结果:①:使结构物或结构构件受到过大的风力或不稳定。②:风力使结构开
裂或留下较大的残余变形, 对塔桅,烟囱登高耸结构还存在吹倒和吹坏的实例。
3:使结构物或结构构件产生过大的绕度或变形,引起外端,外装修材料的损
坏。4:由反复的风振动作用,引起的疲劳损坏。 5:气动弹性的不稳定,使建
筑物的居住或是有关人员产生不舒适感。
弹性反应普法求得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用效应, 然后与其他的荷载效应
按一定的组合原则进行组合, 对构件截面进行抗震设计或计算, 以保证必要的
强度;在验算在小震作用下结构的弹性变形。
第二阶段 : 在大震作用下,验算结构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变形,并采取相应的构
造措施,以满足第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步骤: (1)场地选择 2 地基和基础
装、使用及维护不当; (4)自然现象引起:自燃;雷击;静电;地震;人为纵
火;建筑布局不合理;
11 论述地震灾害作用下,砖混、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这三种建筑结构破坏的
表现形式。
地震灾害下: 砖混建筑破坏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墙体交叉裂缝,墙体外倾,部分墙体倒塌, 内外墙连接破坏,楼盖或屋盖坠落,屋面上附属物的破坏,整体倒塌等形式。 钢筋混凝土的破坏主要表现为: 砌体围护墙的震害较主体结构严重, 柱端的震 害较梁端和梁身的震害严重, 边柱的破坏较中柱严重, 柱上端震害较下端严重。 框架结构的累积损伤较砖石结构突出, 薄弱层塑性变形的集中, 往往导致结构 局部或整体倒塌。 钢结构破坏的表现形为 :1. 空旷底层和底层钢柱连接处失效造成房屋倾倒; 2. 钢构件连接处焊缝开裂及螺栓断裂 ;3. 轻质墙与框架变形不协调导致墙板脱 落;4. 钢柱及协成形成塑性铰; 5. 框架刚度不足,变形过大,导致房屋整体倾 斜; 6. 钢构件断裂等。 12 试论述地质灾害的种类和各类地质灾害的具体防治措施 答:按照成因分,自然地质灾害、人为地质灾害;按照地质环境或地质体的变 化速度分,突发性地质灾害(即狭义的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 、 缓变性地质灾害(即环境地质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 ;按照地理或 地貌特征分,山地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 、平原地质灾害(地面沉 降)。 防治措施: 滑坡:总体指导方针: 以防为主, 及时治理。 防治原则: 基本原则, 查明状况, 对症下药; 综合治理, 有主有从; 治早治小, 贵在及时; 力求根治, 以防后患;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安全经济,正确施工。 措施: 1 避开 2 消除或减轻水的危害(排除地表水、排除地下水) 3 改变滑 坡体外形、设置抗滑建筑物(削坡减重、修筑支挡工程) 4 改善滑动带土石性 质 崩塌:遮挡、支撑加固、镶补勾缝、护面、刷坡、排水 泥石流:防治原则:避强制弱,局部防护,重点治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措施 | :治水、跨越、穿越、防护、排导和拦挡等工程措施 地面沉降:治表措施: | 在沿海低平原地带修筑或加高挡潮堤、防洪堤,防止 海水倒灌,淹没低洼地区;改造低洼地形,人工填土加高地面;改建城市给排 水系统和输油气管线, 整修因沉降而破坏的交通路线等工程, 使之适应地面沉 降后的情况; 修建城市建设规划, 调整城市功能分区及总体布局, 规划中的重 要建筑物要避开沉降地区。治本措施:人工补给地下水(人工回灌) ;限制地 下水开采,调整开采层次,以地面水源代替地下水源;搞好城市规划,对高层 与超高层建筑物所带来的地质灾害问题进行评估; 避开软弱地基或对软弱地基 进行工程处理。 地面塌陷:清除填堵法、跨越法、强夯法、灌注法、深基础法、旋喷加固法、 地表水的疏、排、围、改治理、平衡地下水、气压力法 防止地面塌陷根本措施就是减少地下水开采量, 控制地下水水位下降, 保持表 面土壤原始结构不被破坏。 13 论述结构振动被动控制的基本思想、分类及各类被动减震装置的工作原理 基本思想: 不需要外部能源输入提供控制力, 控制过程不依赖于结构反应和外 界干扰信息的控制方法。 分类:基础隔震,耗能减震,吸震减震。 基础隔震的原理: 通过设置隔震装置系统形成隔震层, 延长结构周期, 适当增 加结构的阻尼, 使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大大减小, 同时使结构的位移集中于隔震 层,上部结构就像刚体一样, 自身相对位移很小, 结构基本上处于弹性工作状 态从而使建筑物不产生破坏或倒塌。 耗能减震原理: 耗能装置或元件在主体结构进入非弹性状态前率先进入耗能工 作状态, 充分发挥耗能作用, 耗能大量输入结构体系的地震能量, 而结构本身 需要耗能很少,这意味着结构反应将大大减少,从而有效的保护了主体结构, 使其不再受到损伤或破坏。
人为因素;(1)矿山地下踩空;( 2)地下工程施工中的排水疏干与突水作用;
(3)过量开采地下水;(4)人工蓄水;(5)重力与人工加载; (6)人工振动;
( 7)地表渗水;(8)回填土未压实;( 9)防空洞老化。
10. 建筑起火的原因。
(1)生活和生产用火不慎; (2)违反生产安全制度; (3)电气设备设计、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