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学校德育

合集下载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7章:中学德育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7章:中学德育

第七章中学德育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一、品德概述(一)品德的涵义个人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知、情、意、行1、道德认识(观念)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的意义的认识。

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自觉意识是非善恶,做出缜密的行动抉择。

2、道德情感伴随着道德观念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

3、道德意志自觉调解行动,克服困难,实现一定到的目的的心理过程。

信心、决心和恒心。

4、道德行为是先到的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的自我意识成分明显伦理是人预热之间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道德关系的概括。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低位2、道德信念的新城经历长期阶段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道德品质结构更加完善(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1、初中阶段品的发展具有动荡性多变性与稳定性交织,以多变性为主2、高中阶段品的发展趋向于成熟品的发展进入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对偶故事法)1、自我中心阶段“无律期”,5岁前,“自我中心考虑问题”。

不能把自己同外界环境区别开来。

2、权威阶段“他律期”,8岁含,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示的规范,规定的准则固定不变,只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

道德现实主义。

3、可逆性阶段“自律期”,10岁前,规则可以改变,同伴间准则是保证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

道德相对主义,合作的道德。

4、公正阶段12岁含,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公正的奖惩要具体分析。

品德的发展不是绝对鼓励的,而是连续发展的。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两难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1、前习俗水平道德观念纯外在性。

为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

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阶段1 )和自身的利害关系(阶段2 )判断好坏是非。

第七章 德育目的

第七章  德育目的

第七章德育目的德育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是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

表面上看这是道德教育的结果的讨论,但是学校德育活动的结果是有预设性的,所以这一问题实际上可以归结为德育目的的讨论,即道德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一、德育目的及其功能(一)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人是目的性的动物。

尽管近现代社会人的“机械化”使许多人自觉不自觉地隐入了“机械论”的可悲境地,否认或忘却了人的目的性,但目的性仍然是人与动物的分水岭。

由于有了目的,人类的活动就不再是一种无反省的动物性本能而是一种追求理想和完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有了目的即有了活动的目标;有了目的即有了反思活动得失成败并使之趋于完善的标准。

作为人类自身的再生产的教育和德育活动当然也具有各自的目的。

这就是我们所要讲的教育目的与德育目的。

那么,什么是德育目的?一般认为,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教育结果,具体说来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才质量的规格与标准。

那么我们也可以认为,德育目的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教育目的与德育目的的关系有三重。

第一,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

比如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赫尔巴特的观点至今仍有许多人认同。

第二,德育目的是德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教育目的具有整体性,需要分解为若干方面,德育目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我国的教育方针要求教育应当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其中“德”的发展是重要的教育目的之一。

第二,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需要予以具体化。

道德发展在教育中的只是一个概括性的项目,但在德育目的中它就必须予以较为具体的确认。

德育目的作为一种活动结果的期望与预设,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第一,德育目的具有预见性。

作为德育活动结果的设定,德育目的确定时已对德育过程诸因素如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以及教育过程诸环节如对道德价值与规范的认知与情感体验、道德内化、道德行为的改善等都有预先的设想。

7第七章 学校德育

7第七章 学校德育

第七章德育概念〖狭义〗学校德育。

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地位首要地位、主导地位。

首要地位德育为首,强调德育的首要地位,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党一贯坚持的教育思想。

主导地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

在德、智、体、美诸教育因素中,德育居于主导地位。

德、智、体、美既相互独区别,又相互联系。

区别:他们各有自己特有的本质、矛盾和作用。

联系:首先,它们统一于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之中,存在于教育的整体结构之中;其次,它们又相互渗透,德育中包含哲学、世界观、政治、法律、道德等知识的学习、健身观念的培养、审美情趣及情感的陶冶,智育、体育、美育中也包含有德育的因素;最后,他们之间是相互制约和促进的,如果离开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孤立地片面地进行品德或智力等某些方面的培养,不仅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而且就其本身来说,也必然受到影响和限制,甚至会受到损害。

功能学校德育的社会功能、德育的个体功能、德育的教育功能。

社会功能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个体功能德育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德育的个体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其中,享用功能是德育个体功能的最高境界。

教育功能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现代教育的弊病之一就是赫尔巴特所指斥的“无教育的教育”,因而德育的教育功能的实现实质上是整个教育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

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德育对智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德育对智、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就其功能来看主要有三点: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落实德育的教育功能,要做到德育系统本身教育功能发挥的自觉意识的确立;打破教育与教学、“人师”与“经师”的阻隔,使德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复归于统一。

第七章 德育模式

第七章  德育模式
模式:一般认为,模式是指人们对某类 活动过程甲乙程式化处置之后形成的一 种定型化的活动形式和操作样式。简言 之,它就是一类活动所共有的一种形式 结构。
模式的意义:能为同类活动提供一种普 适化的操作流程和活动结构形式。
德育模式概述
前人对德育模式的研究成果中,比较典型的是: 美国学者哈什和我国学者程建平的观点。
第六节 集体教育模式
一、理论依据 1. 集体不是一般集体,而是具有四个共
同点的“精神共同体” 2. 集体的功能及其构成 3. 集体发展的阶段 4. 集体的培育
第六节 集体教育模式
二、基本框架
1. 从个体与集体、个性与群性的辩证角度开展道德教 育,善于利用群体的力量来教育学生,利用个体来教 育集体,实现集体与个体间的交互影响
德育模式:是从一定的德育理论出发,以某类 德育活动形态为原型,在对相关德育实践的策 略、思路、方法等进行整合、加工、组织的基 础上形成的一种德育活动范型或操作样式。换 言之,德育模式是一种简约化、范型化了的, 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典范性的德育实践样态, 又是一定德育理念的操作化、物质化形态。
德育模式概述
第二节 体谅模式
代表人物:麦克菲尔等人 一、理论依据
1. 学校德育的基本职责是满足学生与人友好相处的 需要
2. 关心、体谅是现代人必备的道德品质,道德教育 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人、体谅人
3. 教师的表率和环基本框架
1. 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相互关爱的 人际关系
2.以纪律要求、信任尊重、平行影响、前景教育、适 度的处罚等为手段来开展道德教育,把学校德育建立 在对人性的崭新理解之上,体现出对人性的尊重和关 注,并创造出一系列行之有效、人性化的集体教育方 法
3.在坚实的德育实践基础上,按照自下而上的思路来 建构德育模式,其可行性和实用性明显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七 章 中学德育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七 章  中学德育
4.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D。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 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 开端和顺序
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若只是此一时、彼一时的偶然表现,
则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标志着品
德的形成。 最后,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
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 个体品德的内容来自社会道德 • 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意志 • C. 道德情感 D. 道德行为
8
• 3、辨析题:有什么样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2014下)
• 错误。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 现。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基础,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对道德行为具 有定向的意义,是行为的调节机制。道德行为是品德形成的最终环节,是指个体在一 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个体道德认 识的外在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 影响,因此,不一定能形成和道德认识相应的道德行为,二者不一定完全一致。
论,晓霞的道德发展处于( ) (D2014下)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 C.可逆阶段
D.公正阶段
22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道德两难法:海因茨偷药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肯定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观点,同时指出皮亚杰观点的局限性:利 用对偶故事法不能很好地揭示儿童道德的推理过程,他认为一切文化中儿童的道德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知识点总结第一篇:教育学第七章德育知识点总结第七章德育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的总称。

(多)鉴于大德育的思路,我们把德育的定义表述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个体功能主要表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功能的最高境界。

德育内容: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集体主义教育、三是社会主义教育、四是理想教育、五是道德教育、六是劳动教育、七是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八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变革(简答)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学校德育目标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其次,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也促进德育目标变革。

最后,工业文明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德育目标体系。

第二节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展开,在德育目标的指导下,将经过选择的德育内容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素质结构,并使之发生所期待的整体性变化过程。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活动;德育内容;德育方法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这一矛盾不仅是德育过程内部的主要矛盾,也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

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山香版--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山香版--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第七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与其意义(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

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二)德育的性质德育的性质是由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1)社会性: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2)历史性:德育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3)阶级性和民族性。

(4)继承性:德育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与那里、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三)德育的意义(二级简答题)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障2.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是吸纳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证二、德育目标(一)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二)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简答与多选)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民族文化和道德传统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第二节德育内容一、德育内容的概念学校德育的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学校教育目标所选择的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德育目标必须落实到德育内容上,才能进行有效的德育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德育内容的选择和依据(多选)德育目标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文化传统学校德育的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生各方面的辅导)我国德育的内容:(了解就好)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集体主义教育、三是社会主义教育、四是理想教育、五是道德教育、六是劳动教育七是社会主义XX和遵纪守法教育、八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内涵与基本矛盾(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第七章德育

第七章德育
9、什么是德育的途径?小学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和社会实践;(4)少先队活动; (5)班主任工作。
10、什么是德育方法?小学德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各自的要求是什么?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1)说服教育法。语言说服要求:要有针对性;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总结。事实说服要求:明确目的,制定计划;做好充分准备;加强指导;做好总结工作。(2)榜样示范法。要使学生了解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优秀品质及其成因;指导学生明确学习榜样什么,怎样学习;狠抓落实。(3)实际锻炼法。目的明确,计划周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以学为主,加强指导;持之以恒,及时总结。(4)情感陶冶法。加强修养;创建良好环境;引导学生。(5)评比竟赛法。要建立良好的评比竞赛氛围和环境;在日常的生活和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意识;运用多种形式开展评比竞赛。(6)奖励与惩罚法。提高奖惩关系的认识;目的明确,具体有度;客观公正,有利于团结。
2、德育的特点有哪些?
历史性,社会性和相对独立性。
3、简述小学德育的意义。
(1)小学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2)小学德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小学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
4、简述小学德育的任务。
(1)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2)培养儿童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理想与信念;(3)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第七章
1、什么是德育?简述德育的构成?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道德、社区道德、学校道德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这是家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还有一种更狭义的理解就是专指道德教育,不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构成:有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原理,讲义第七章 德育过程与方法

德育原理,讲义第七章 德育过程与方法

第七章德育过程与方法第一节德育过程与德育过程模式一、德育过程的内涵及特点(一)德育过程的内涵一般而言,关于对德育过程内涵的理解,可以从“德”和“育”两个方面加以把握。

从“德”的角度来看,德育过程主要指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不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

这实际上指的是品德的形成过程。

我国古代不少思想家和教育家大多从这个角度来定义德育过程。

如孔丘把学、思、习、行看作是道德修养过程的四个重要方面。

从“育”的角度来看,德育过程主要指的是,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或工作流程,强调的是从学校教育和德育工作的角度,来探讨德育工作者如何组织和安排德育活动。

本书主要是从“育”的角度来定义德育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特点(1)德育过程组织的计划性总体来说,社会环境对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自发的、无序的;而学校德育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其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是自觉、有序和可控的,因而学校德育相比于一般社会影响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其针对性、效率性更高。

(2)德育过程的引导具有正面性一般社会环境对学生的道德成长的影响还存在一个明显弊端就在于其影响内容良莠不齐。

学校德育在价值选择上会考虑选择积极地价值内容和最有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教育方式。

(3)德育过程的实施具有复杂性德育过程不仅需要处理个体与外在世界的多重关系,而且也需要处理个体与不同层面自我的复杂关系。

德育过程的复杂性还在于它所面对的是成长中的活生生的学生个体,学生品德形成的复杂性主要体现这几个方面:1、学生的品德成长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需要德育过程的实施要综合考虑学校、家庭、社会等影响因素的作用。

2、学生的品德成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反复性,需要教育者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3、不同学生的品德成长具有鲜明的个体性特征。

(4)德育过程的引人具有多端性道德教育的过程可以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中的任何一个心理要素开始。

①学生的品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结构,其各个要素虽然相对独立,但是它们之间实际上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
第七章 德育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 加 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 教 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 会的 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二、德育的功能
德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基本功能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 其中 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德育的发展具有社会制约性,同时它又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共同构成社会大系 统, 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的实现具有间接性。
四、知行统一原则
1. 基本涵义 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 行 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 要求 (1)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 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 程
1. 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2. 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 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负面的影响。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

第七章 中学德育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第三节德育工作第四节中学德育过程第五节中学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第六节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品德概述1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2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3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一、品德概述(一)品德的实质品德(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的某些稳固的特征。

(二)品德与道德的关系(1)品德与道德的联系:直接根源不同,但最终根源是相同的(2)品德与道德的区别:道德—社会现象;品德—个体现象01道德认识(核心)03道德意志02道德情感04道德行为(重要标志)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A. 直觉的道德情感B. 形象的道德情感C. 伦理的道德情感(四)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A.依从:从众和服从B.认同:实质上是对榜样的模仿,出发点是试图与榜样一致C.内化: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思想观融为一体(三)品德的心理结构(特征)【2017下】在小组讨论中,关于什么是道德培养的关键,同学们有下列四种不同的看法。

其中正确的是( )。

A. 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B. 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C. 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D. 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外部条件内部条件二、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梳理总结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1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2第二节 道德发展理论服从外部规则、重行为结果【2017上】小星判断道德问题时,不仅能依据规则,而且能出于同情和关心作出判断。

根据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小星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 )。

A. 自我中心阶段B. 权威阶段C. 可逆阶段D. 公正阶段【2019下】张丽在进行道德判断时,能够超越某种规章制度,更多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原则。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其道德发展处于哪一阶段?( )A. 社会契约B. 相对功利C. 遵守法规D. 普遍伦理梳理总结德育的含义1德育的基本内容2第三节 德育工作德育过程的概念1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3第四节 中学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的矛盾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5品德形成过程德育过程主体单边双边影响受多种因素影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结果与社会要求可能一致,可能不一致与社会要求一致四、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第七章 学校德育归纳笔记

第七章 学校德育归纳笔记

第七章学校德育(一)德育的含义、功能及地位1、德育的含义: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习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的影响,通过学习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2、德育的功能: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3、德育的地位:首要地位、主导地位(二)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德育过程的理论、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的含义: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二者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1)德育遵循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

2)区别: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而德育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建构完善的过程。

3、德育过程的理论:1)德育过程的四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2)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3)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有关品德的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

4)学生品德的构成要素:简称:知情意行。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

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以及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道德意志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做出的反应,是人们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的外部表现。

)5)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交往中形成发展的6)学生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矛盾中形成发展的7)学生品德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4、德育过程的规律:1)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转化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第七章德育

第七章德育

7. 【2011—平顶山】“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 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活动之中,寓德育于 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体了 ( )的规律 A.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 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的 教育影响的过程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6.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 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 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 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 起来。
【D】
8.学生道德形成的实践基础是( ) A.品德行为 B.交往与活动 C.自我教育 D.品德情感 【B】
9.培养学生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主要培 养(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识

【 D】 试题解析: 道德意识是人们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形成 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 信念和道德理论体系的总称。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习辅导、生活辅导、 人格辅导、 生涯辅导(升学、择业辅导)

德育内容
德 育 内 容 1.爱国主义 永恒主题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基本原则 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6.自觉纪律教育 7.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 8.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教育
【2011—郑州经开区】 选择德育内容的基本依据是( ) A.德育目标 B.学生思想实际 C.学生身心特征 D.文化传统 E.时代特征 【ABCDE】

第七章 德育过程与道德方法

第七章  德育过程与道德方法

第七章德育过程与道德方法德育过程即德育活动的客观程序与工作流程。

德育过程理论是对德育活动程序及其规律性的认识,也是一个关系德育全局的领域。

第一节德育过程的特点德育过程的特点可以从德育过程与一般社会影响、与其他教育过程和个体品德发展过程的不同三个角度予以界定:一、计划性与正面性德育过程的影响与一般社会影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计划性和正面性两个方面。

所谓“计划性”是指,学校德育不象一般社会影响那样处于自然、无序状态,难以控制。

学校德育作为人的最具有教育自觉的一部分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过程。

学校德育的使命在于精心组织最有利于学生的品德成长的影响内容、环境去自觉地影响学生。

所以它更有可控性、针对性,也更有效率。

所谓“正面性”是指,我们所计划的德育影响在价值选择上不可能不考虑选择积极的价值内容和最利于德育对象品德发展的德育方式。

内涵主要有二:第一,德育价值的正面性;第二,德育方式的正面性。

关于德育价值的正面选择,应该说是有困难的,因为价值真理具有相对性。

但在道德教育内容上是存在既有利于社会发展又有利于个人生活幸福的积极价值内容体系的。

关于教育方式的重要性,首先是指教育方式本身应具有正面教育意义,其次是指在一定条件道德教育宜较多采用正面教育方式。

(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社会影响的挑战,关系更为复杂,但不能因此而忽视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消亡论”是错误的)二、复杂性和多端性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过程相比较,德育过程的首要特点正是它的复杂性,其主要原因是道德教育所要完成的任务往往是对个体利益的调整、态度的改变和行为的约束。

道德教育受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多种因素影响,还要考虑教育对象自身的兴趣、爱好、个性及已经形成的观念等。

由于德育过程复杂性的存在,道德教育就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包括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内多方面的协调,需要实现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

复杂性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是道德教育过程的多端性。

第七章 德育(2010.4.)

第七章  德育(2010.4.)


(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含义: 含义: 本原则要求在德育过程中, 本原则要求在德育过程中,教师 要注重教育和培养集体, 要注重教育和培养集体,通过集体教 育每个学生, 育每个学生,又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 体的形成和发展, 体的形成和发展,把集体教育与个别 教育密切结合起来。 教育密切结合起来。
第三节
德育原则
一、德育原则的概念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过 程的基本规律, 程的基本规律,在总结教育实践经验的 基础上提出来的、 基础上提出来的、进行德育工作时必须 遵循的基本要求。 遵循的基本要求。
二、德育的基本原则
(一)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含义: 含义:
本原则要求德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 导,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 并使各项道德活动具有社会主义的方向性 和目的性。 和目的性。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知、情、意、 德育过程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知、 行的过程; 行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积极 转化过程; 转化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统 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 提高的过程。 提高的过程。
二、德育的方法 (一)概念 德育的方法是指为了实现既 定的德育目标, 定的德育目标,教育者和受教育 者在参与德育活动过程中所采取 的各种方式的总和。 的各种方式的总和。
(二)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理法
特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认 特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 分清是非。 识、分清是非。 方式:谈话、讲解、讲述、讨论、报 方式:谈话、讲解、讲述、讨论、 告、参观。 参观。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理想发展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学习准备阶段 生活理想阶段 职业理想阶段 社会理想阶段
道德教育
道德规范是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判断 人们行为的是非善恶的一种标准。社会道德规 范主要包括国民公德和社会公德。 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
社会公德教育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
职业道德教育和环境道德教育
二、学校德育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 理想教育 道德教育 民主和法制教育 自觉纪律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培养年轻一代深切热爱祖 国的感情,具体表现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是年轻一代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品德。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注意由近及远,由具 体到抽象的原则,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 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逐步扩展到爱祖国、 爱人民。
青少年学生处于成长时期,思想不成熟,缺乏生 活经验,初步形成起来的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的 行为习惯,还可能受到不良思想和坏的道德品质的 影响和侵蚀,出现优良品德与不良思想品德的曲折 斗争过程,甚至出现某些倒退,因此,学生思想品 德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
三、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Nhomakorabea德育的任务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主要规律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由知、情、意、行四 要素构成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是思想形成和发展的 动力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是长期曲折的过程
学生品德的形成不仅要提高道德认识,形成正确 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力,而且还要形成相应的道 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这是一个长期的由 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社会各种影响的复杂性决定了学生思想品德形成 的反复性和曲折性。

校德育工作规章制度

校德育工作规章制度

校德育工作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学校将以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为基础,通过各项活动和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行为观念。

第三条学校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全体师生员工应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第四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全校师生员工,并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相应处理。

第五条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具有良好的品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并以此为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章德育宗旨第六条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宗旨是“立德立学、健全人格”,即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能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具有优秀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七条学校德育工作的宗旨还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家庭观、工作观和社会关系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独立自立、勇敢担当的品格。

第八条学校德育工作通过教学、管理和服务手段,引导学生明智选择、正确行为,树立正确的道德榜样,提高学生的道德自觉和自律能力。

第九条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之一,与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一样重要。

学校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德育工作全面发展。

第十条学校德育工作要贯穿教育全过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相结合,注重实践操作和情境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第三章德育内容第十一条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思想政治、思想道德、文明礼仪、社会实践、法治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

第十二条学校德育工作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等方面的培养。

2020年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2020年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目录第一节德育概述2一、德育的概念:2二、德育的意义2三、德育目标31.概念:32、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33.我国中学的德育目标的总要求3第二节德育过程4一、概念41、德育过程4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4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41.德育过程的结构42.德育过程的矛盾5三、德育过程的规律(重要)5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5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5第三节7一、目前我国中学德育内容7二、德育原则71.导向性原则72.疏导原则8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8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85.因材施教原则8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97.长善救失的原则9三、德育途径9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9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93.劳动94.共青团活动95.班主任工作10四、德育方法101.说服教育法102.榜样示范法103.锻炼法104.陶冶法105.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品德评价法)116.自我教育法:117、品德评价法11教育学第七章·德育一、本节学习要求:1.德育的概念;2.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3、我国中学德育的内容。

二、带着以上问题看书自学或者讨论,找到答案三、愿意的同学给同学们讲解答案,师生可以质疑、提问四、讲清楚了的问题老师总结或者口头测试检查效果,没有讲清楚的给予补充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学校德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部分构成。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

第七章德育……VIP第一节德育概述一、概念(一)含义:学校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名词解释Ps:德育包括:社会德育……;学校……;社区……;家庭……。

(二)性质……简答题1.德育具有社会性,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2.…………历史性,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3.…………继承性,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内容和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

4.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德育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二、意义……简答题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国家层面)。

2.………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学生层面)。

3.………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三、目标1.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是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2.确立依据:(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3.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目标……简答题小学:a.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b.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c.…………的道德思维和评价能力;d.……………自我教育能力。

初中:a.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b.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道德概念、法制观念;c.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和文明行为习惯;d.遵纪守法,懂得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e.讲科学,不迷信;f.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思维导图)

教育学第七章德育(思维导图)

《教育学》第七章 德育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二、德育内容
1.政治素质
2.思想素质
3.道德素质
4.民主法制素质
5.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概念
二、德育过程的内容、矛盾和实质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口诀:知情意行长反复,内部矛盾多交往
(一)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
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
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
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
逐步提高的过程
第三节 德育原则
口诀:
陶行知教导一连串学生积极守纪律
一、导向性原则
二、疏导原则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四、知行统一原则
五、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八、因材施教原则
第四节 德育方法与途径
一、德育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二)榜样示范法
(三)实际锻炼法
(四)陶冶教育法
(五)道德修养法
(六)品德评价法
1.语言说服法
2.事实说服法
二、德育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及少先队员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6.班主任工作
最基本的途径
第五节 德育模式
一、认知模式
二、体谅模式
三、社会模仿模式
四、价值澄清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答案要点: • (1)韩国养成教育的做法应给予肯定,德育要重 视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 (2)分析说明: • ①道德行为是基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等因素表 现出的实际行动,也是道德形成过程的目的。判 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自己的看法, 而是根据他的行动。人的道德面貌是以自己的言 行举止来展现,也是在实际行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必须加强道德行为教育。 • ②分析我国当前忽视学生养成教育的错误。 • (3)如何借鉴借鉴韩国抓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方法。 • ①应从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抓起。 • ②从中小学生实际出发。 • ③要特别强调训练和强化。
(二)思想品德
1.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
品德指的是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心理 和行为素质,从心理结构看包括
道 德 认 知
道 德 情 感
道 德 意 志
道 德 行 为
• 一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 冬天一到、他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对 该生的教育应该培养( C )。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道 德行为 • 人们在一定的道德、信念、情感和意志的支配下, D 所采取的行为和反映是( )。 A 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 德行为
第二节 德育过程与德育原则
• 一、德育过程 • (一)德育过程本质:是个体社会化与社 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 (二)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 容和德育方法 • (三)基本矛盾:教育者所提出的德育要 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之间的矛 盾
• 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 D )统一过程。 A.个体与环境 B.个体与社会 C.个体与教育 D.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 体化 •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C ) • A.知与行的矛盾 • B.外界多种良莠掺杂的教育影响之间的矛盾 •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 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 D.学生的上进心与情性之间的矛盾 •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主要有(ABDE ) •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目标 • D德育内容 E德育方法
2.思想品德的形成基础
• • • • • • 个人特质 家庭影响 教育 惩罚与奖励 校风 大众传媒和舆论
• 下列是影响思想品德的形成的内在因素的 是( C ) • A家庭 B教育 C个人特质 D惩罚与奖励
二、德育的意义
• 社会意义;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个体意义: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 导向意义:实现教育目的
•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 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D )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 行 •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 行 • C.以意为开端,意、知、行、情依次进 行 •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追求理想是一 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 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 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教育技巧 和艺术。”这段话强调德育的过程具有以下哪种 A 特点( )。 • A.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具有塑造 性和能动性 • B.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具有渐进 性和反复性 •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与交往的过 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很强的实践性 • D.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即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 它具有侧重性和同时性
• 3.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 • (1)德育过程是对知情意行四个品德心理因素的 培养过程 •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性:知(晓之以理 )情(动 之以情)意(持之以恒)行(导之以行) • (3)德育过程的多端性:德育工作可有多种开端, 要根据学生品德中知、情、意、行的具体发展 情况灵活选择德育开端
• 材料1:在虹桥小学,三(1)班班主任王老师对学 生张明近期的表现感到不安。为了了解张明在家 中的情况,王老师主动到张明家家访。在同张明 父亲交流情况时引用了一句古语:"养不教,父之 过",偏偏张明的父亲也比较较真,便对王老师说: "王老师,您这话欠妥。'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 说孩子是我生养的,我不送他到学校接受教育, 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那是我的过错。现在,我 把孩子送学校接受教育,你们教不好,这应是老 师的过错,怎么能说是我们做家长的过错呢?"结 果,双方未能在教育张明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 问题: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正确吗?试用德育原则 有关理论加以分析说明,并联系实际谈谈应该如 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4.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 的过程
• • • • (1)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要求: 教育者必须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 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 [2012论述题] 24、论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 律。
• [2009]5.现代学校德育提倡的主体理论是( D ) • A.单一主体论 B.双向主体论 • C.主体转化论 D.交互主体论
(三)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原则
• 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严格 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 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 学生的品德。
•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教育者要尊重信任学生,对他们发展的 可能性要充满信心 • (2)要善于正确地向学生提出严格要求
(四)教育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三)我国小学德育目标
•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 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 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 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 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 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 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 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第七章 学校德育
• 知识导图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与思想品德
(一)德育的含义
• 广义的德育: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对受教育 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影响的活动,包 括社会德育、家庭德育和学校德育。 • 狭义的德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 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 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影响,通过 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形成品德 的教育活动。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和道德教育等方面。
四、德育内容
• • • • • • • • 爱国主义教育 理想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 自觉纪律教育 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 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 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包括(ABCDE ) • A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深厚 感情 • B培养学生的国家和民族意识 • C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 • D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维护世界和平 • E教育儿童正确理解其他民族与其他国家的 利益,树立起尊重、友爱与合作精神,尊 重各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
• 指进行德育应当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 育一直加以组织、调节,使其步调一致、 前后连贯,使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面貌始 终朝着既定的德育方向发展。 •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 (1)学校内部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要保持一 致性和连贯性。 • (2)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 (3)要使学校的教育前后连贯和一致
• • • • • •
德育的功能有( ABD ) A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 B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 C发展学生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 D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E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 (一)概念 • 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 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也即德育活 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 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二、德育原则
• 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 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 主要包括: • 导向性原则 • 疏导原则 •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 教育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 因材施教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 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 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 要求: •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 和总任务的要求 •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五)因材施教原则
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 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 展。
•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人的性格特征、思 想状况 • (2)根据学生性格特征和思想状况进行有 的放失的教育。
• 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的关系是(C ) • A两者相同 B前者指导后者 C前者反映后者 D前者决定后者 •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 C 地尊重一个人”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 • A.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 B.知行统一的原则 • C.尊重、爱护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的原则 • D.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2.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 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 • • • (1)活动与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要求: 教育者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和交往; 学校德育应在多方面影响中发挥主导作用, 将多方面教育影响统一到教育目的上来,形 成教育合力
从学生自身因素的相互影响看:
ABDE )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教师对学生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 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了他们 的品德 • B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 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 转化 • C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主要放在调节学生品德发 展的外部环境方面 • D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 E德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应有爱心和耐心
外在的客观因素: 家庭、社会、学校(教师、同学、各种教育活动) 内在的主观因素: 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 行为;内在的思想矛盾斗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