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腹有诗书气自华全诗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出处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出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出自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的《新五子歌词序》中的一句名言。
这句话主要强调一个人内心拥有诗书之气,自然就会显得有才华和文采,成为人们仰慕的对象。
司马光以自己的学识和品德为榜样,号召人们要学习书法、文学、诗词,在心灵世界里熏陶打磨,气质自然就辉映生辉,散发出才华横溢的气息。
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要注重修养,不只是外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炼。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注重外在的成就和物质的追求,而忽略了精神世界的培养。
我们需要以“腹有诗书气自华”为鞭策,重新审视自己的修养和修炼方向,更注重内在素质的提升。
书法是一种造诣,书法犹如人品一样,无法伪装,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气质。
一个人懂得书法,代表他懂得人情世故,有审美素养,是一个内心充实的人。
在古代,书法是君子风度的象征,一个人的书法品味高低,可以决定他在社交圈中的位置和地位。
如今,书法虽不再是一种社交礼仪,但懂得书法仍然可以提升自己的气质,让自己更有内涵、更有风度。
文学、诗词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心灵与情感的交流。
孜孜不倦地研读古代文学作品,欣赏当代文人的诗篇,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丰盛,触及到更加深邃的思想和情感。
文学作品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启迪,它可以启迪我们的智慧,开阔我们的眼界,让我们更有文化修养,更有品位。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还告诉我们要注重内心修养,不只是追求外在的光鲜和物质。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为了追求名利和物质财富,放弃了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让自己变得麻木和空虚。
只有内心丰盈、内在充实,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在生活中活出自己的风采。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以“腹有诗书气自华”为座右铭,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素养,让自己更加有魅力、更加有内涵。
不管我们身处何地,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职业,只要我们心怀诗书之气,就能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魅力,成为人们仰慕的对象,为社会注入更多的文化和情感。
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作者:方闻仪来源:《文学教育》 2013年第22期方闻仪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世界上的书浩如烟海,读书如果不是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书是书,你还是你,如果不思考你自己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活在这尘世的意义,再多的知识又有何益。
有人把读书当消遣,有人把读书当生命的践行。
我曾经相信前一种,如今我向往的是后一种。
一位贤者说过:“人的有限只是在思想中才能向无限靠近,人就是要在日常琐碎的生命里活出那种仙性。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间有味是清欢”、“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些传世佳句不仅使人感到在艰难的环境中,东坡人格的伟大,更能感到他的豪放、旷达与婉约。
苏堤作证,苏东坡的伟大在于他爱生活,爱百姓。
伟大的胸襟与睿智已融和为他的内涵与气质。
也正是从幼年时代读书,才造就了一代文豪。
也正是满腹的诗书,让东坡旷达,笑看红尘。
有人说活着是种修行,我常说活着是种心情。
谁的人生又会是一帆风顺?谁的人生又总是晴天?年分四季,日分昼夜,你又怎么会事事如意?人生在世把心放宽,不要抱怨,理应感悟,要做一个学会欣赏生活的人。
当你用欣赏的视角看生活时你会发现正是那些风雨、那些坎坷、那些泥泞告诉你什么叫生活,正是它们的点缀,使你读懂了什么叫真实,什么叫感动,是它们唤醒了心底那份温暖。
慢慢的你会发现生活原来是这么美,会发现每个人都是一本耐读且值得用心去读的书。
那份仙的俊逸,就会成为你的气质。
人生在世,最难不过做人,其实最易也不过做人。
高尚是一种品格,是一种精神上的纯洁,高尚,是简单的,也是深奥的。
有人说高尚离我们很远很远,远到无法涉足,只是一个口号,一个理想化的代名词,其实不然,高尚如一粒沙石,仰高山之逶迤,但不暗自形秽;如一棵小草,慕白杨之伟岸,但不妄自菲薄。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编者按:读书破万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读书中感悟生活馈赠的美味佳肴,品尝美味佳肴中将思绪的丝线条理化,编织成情感的花篮儿,让读着赏心悦目。
众所周知,书是人类的朋友。
一直很欣赏一句诗:“胸藏文墨虚若骨,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书读得多了,身上自然会带一股书卷之气,就会自然而然受书本的影响,言谈举止间流露出读书人所特有的气质,或温雅或脱俗、或不卑不亢、或典雅大方。
因此,与书籍结伴,就能为人生奠基、为精神打底;与博览同行,就能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有人说:“世界因文学而美,文学因书籍而美。
”所以,我们自小就接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
于是,我们自然知晓了读书之美,我们还在现实之外追寻一种和书中同样的意境,羡慕古人和先哲驾一叶扁舟,徜徉于山水之间,留下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豪迈;于是,也想学他们一样,惬意地品一味香茗,徘徊于田野之际,玩味“小桥流水人家”的清雅;于是,在一些与孤独为伴的日子里,沉浸在一抹夕阳的温暖里,独坐在房间的一隅,手捧一卷好书,陪伴一些如水的音乐,闻着菊花茶的清香,看它们独自沉沦,独自盛开,任凭思绪游荡于六合之际,品味“断肠人在天涯”的愁苦和悲伤;于是,知道了读书的美,知道了那是清澈的双眸里紧锁的渴望,那是灵魂深处自然的歌唱。
或许,读书的美源自于追寻。
那种心灵的旅程能让你走得很远很远,你看,书籍的海洋是无限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早已经不是今天才需要进行的追寻。
为了那些需要追寻的梦想,为了那些需要填补的空白,爱书的人们平白无故多了一份“无语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独;因为孤独,人们徒添了一些“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无奈;因为无奈,人们便产生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感慨。
因此,喜欢文字的人是痛苦的,也是孤独的,也正是在那种痛苦和孤独的沙砾中,磨砺出了永恒和唯美这样璀璨的宝石,让文人志士为之倾倒,哲人古贤为之憔悴。
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文墨怀若谷。
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文墨怀若谷。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出自《和董传留别》。
作者苏轼,其中的“腹有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
1虚怀若: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出自于《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士者,错综复杂玄通,浅不容辨。
夫唯不容辨,故黎允文之孟: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但若客;涣兮若冰之将弘教,敦兮其若朴,之句兮其若谷。
”又:“上德若谷。
”王弼注:“不德其德,并无所怀也。
”
后来就用“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虚心,心胸开阔。
2 深通诗书气自华出自于宋代苏轼的《和董传天歌》: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糠瓠叶,强随举子挥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懊恼犹堪夸世俗,诏徐崭新烫字例如鸦。
腹有:胸有,比喻学于成。
气:A45EI321VD外的精神气色。
华:丰盈而实美。
深通诗书气自华:比喻只要爱读诗书,学有所成,气质才华自然别洛耶,高雅光彩。
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
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俗。
这一整句原文无考,“胸藏文墨虚若谷”必须就是作者为裹和“深通诗书气自华"而写下的。
最是书香能致远的意思
最是书香能致远的意思
1、“最是书香能致远”的意思是只有读书越多的人,才能走的更远。
完整的句子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后人改编自出自于苏轼《和董传留别》,原诗句是“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
2、嘉祐六年,苏轼中制科考试的第三等,被授职大理评事。
期间,董传经常与他相伴。
第二年
苏轼罢官赴汴
京,在经过长安时与董传告别时,作下此诗。
全诗在开头两句描绘了董传身披粗布,粗丝绑发的形象。
表示董传虽然家里贫穷,但勤于读书,所以气质也与常人不同。
后面两句则写了董传不甘再过贫苦的日子,想要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命运的伟大志向。
3、第五、六句运用了“择婿车”的典故。
虽然董传不能和孟郊一样骑马观花,但机会被“选婿车′包围。
诗人技励董传没钱也没关系,等中科考后就什么都有了。
最后两句承接上句,继续给予董传鼓励,祝愿他早日金榜题。
腹有诗书气自华下联最有名的
腹有诗书气自华下联最有名的
腹有诗书气自华下联是厌伴老儒烹瓠叶。
腹有诗书气自华下联是厌伴老儒烹瓠叶。
该句出自宋代苏轼所作的《和董传留别》。
1《和董传留别》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2《和董传留别》翻译
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
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3《和董传留别》的创作背景
《和董传留别》这首诗是苏轼罢官凤翔签判赴汴京,途经长安时,与朋友董传话聚临别留赠董传的。
嘉祐六年(1061),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
判官,董传时与之相随。
董传当时在凤翔穷困潦倒,正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次年苏轼回长安后作此诗。
腹有诗书气自华,多管齐下笔生花
腹有诗书气自华,多管齐下笔生花“腹有诗书气自华,多管齐下笔生花”这句话出自《礼记》中的“大学”一章,是孔子对于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的赞美之辞。
这句话不仅仅是对于个人品质的赞美,更是对于一种全面发展、多方面施展才华的生活态度的肯定。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这样的精神,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腹有诗书,意味着内心充满了文学的情怀,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和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智慧的凝结,而腹有诗书的人,必然是个有深度、有内涵的人。
他们对于文学的热爱和执着,让他们拥有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气质和魅力,让他们的言谈举止、思想情感都洋溢着诗意的气息。
而腹有诗书的人,也必然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们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审视人生,能够在不同领域中游刃有余。
腹有诗书的人往往能驾驭不同的场合,交流广泛、见解独到,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能够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和魅力。
气自华,则是指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气质。
一个人如果气质不佳,再有才华也难以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气自华的人,必然是个修养深厚、内心丰富的人。
他们的言谈举止都透着一种从容淡定、得体稳重的气度,他们能够在各种环境中保持镇定,不受外界干扰,这种气质让他们能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焦点。
气自华的人也会给人一种亲和、温暖的感觉,他们的气质往往能够感染周围的人,让人们在与他们交往中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力量和温暖。
而这种气质,也让他们在社交和合作中更具优势,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交流,携手共进。
多管齐下、笔生花,则是对于多方面能力的要求和对于创造力的赞美。
多管齐下,意味着一个人不仅仅具备单一的能力或专业知识,还能够在不同的领域中有所建树,这种多方面的能力通常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提升所获得的。
在当今社会,多管齐下的人更受青睐,因为他们能够在不同的领域中获得成功,能够在多方面施展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腹有诗书气自华手抄报内容
腹有诗书气自华手抄报内容腹有诗书气自华手抄报。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一句出自《岳阳楼记》的名句,意思是心中有诗书的气质,就会自然而然地显得华丽高尚。
这句话启示了我们要注重修养内在,提升自己的素质和修养。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注重精神世界的提升,而不是被外在的物质所束缚。
诗书气自华,这句话不仅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更是对整个社会文化的期许。
腹有诗书,意味着内心充盈着诗意和文学的情怀。
诗意是对生活的感悟,是对情感的抒发,是对美好的追求。
诗意的人生,不仅仅是生活的情感丰富,更是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诗意的人生,是一种超然的境界,是一种超脱的心态,是一种超越物质的追求。
而书,则是诗意的载体和表达方式。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的传承,是思想的交流。
有了书,我们才能够汲取前人的智慧,才能够开拓自己的视野,才能够提升自己的修养。
腹有诗书,意味着内心丰富,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盈。
气自华,意味着修养的气质自然流露。
一个人的修养,不仅仅表现在言谈举止上,更是内心的一种气质。
这种气质是一种内在的沉淀和积淀,是一种修养的外在表现。
有修养的人,往往言谈举止得体,从容自信,处事稳重,不轻举妄动。
这种气质是一种品格的表现,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是一种文化的积淀。
气自华,意味着内心的充实,意味着修养的自然流露。
手抄报,是一种传统的书写方式,也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手抄报不仅仅是一种书写方式,更是一种对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手抄报的制作,需要我们精心设计,精心制作,这是一种对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手抄报的内容,更应该注重精神内涵,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手抄报的传播,更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承。
手抄报,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更是一种对诗书气自华的追求和表达。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不仅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更是对整个社会文化的期许。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注重精神世界的提升,而不是被外在的物质所束缚。
诗词|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之乐乐无穷
诗词|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之乐乐无穷最是书香能致远,学习之乐乐无穷。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题记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李苦禅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读书,能使精神丰盈而富足、生命深刻而辽阔;读书,能升华精神愉悦、予人温润与滋养。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张潮《幽梦影》)这句话表述的意思是年龄不同,读书后的感想和收获也会有所不同。
自仓颉造字,文字诞生以来,读书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字创造的文化成就一代又一代的伟人,伟人们成就了一篇又一篇的千古佳作:《白鹿洞二首·其一》唐·王贞白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专心读书,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暮春时节,一寸光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宋·李清照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靠在枕上读书是多么闲适,门前的景色在雨中更佳。
整日陪伴着我,只有那深沉含蓄的木犀花。
《劝学》唐代: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少年不知道早起勤奋学习,到老了后悔读书少就太迟了。
《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宋·陈师道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读到称心满意的书很容易就读完了,想与意气相投的朋友见面却久盼不来。
世界上的事往往是这样美中不足与意愿相乖,人生百年,有多少次能够欢笑开怀?《劝学诗》宋·赵恒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腹有诗书气自华 最是书香能致远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出自唐朝大诗人杜甫的《登高》古诗中,意指读书能使人的精神气质不同凡响,从而赢得更多的人生成功和荣耀。
书是人类发展文明的地基,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拥有书香气质不仅是个人成就的体现,更是国家强盛的需要。
首先,腹有诗书气自华表明了读书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知识经济的崛起,知识与能力成为现代社会竞争的重要力量,读书具有开拓视野的作用,可以使人获取新知识,增长自己的见识和认知,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掌握未来发展趋势。
同时,只有拥有扎实的知识储备,才能在各种机遇和挑战中站稳脚跟,为自己的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腹有诗书气自华也突显出阅读对人的修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是提高人的生活品质和文化修养的媒介。
通过阅读名著、古典诗词等文献,可以陶冶情操,增加精神追求,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从而获得自我修养和内心的满足,使人更能够远离焦虑和烦躁,具有更高的美德和良好的品格。
此外,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反映了书香文化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性。
书香文化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融合,是中华民族文化独具的象征,拥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现代社会中,书香文化需被传承和弘扬,它不仅能引领人们追求真、善、美,更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发展,提高国家整体素质,更深层次地维护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最后,最是书香能致远,表达了书香文化能够影响人的本质与本质的价值。
无论一个人在何种行业工作,拥有书香文化都将是一个强有力的优势,它能够激发人们深刻的思考和创造性的灵感,带来聪明智慧和创造力,从而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因此,在今天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拥有书香文化的人显然更容易获得成功并创造出更多的机会。
总之,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拥有书香文化是成功的前提和个人价值的提升,更是提高国家整体素质和文化品位的必须。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培养阅读习惯,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知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最是书香能致远出自哪首诗
最是书香能致远出自哪首诗
《最是书香能致远》这首诗出自杜甫的《登高》,诗中写道:“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自古以来,读书人最不喜欢的就是时间,因为读书需要用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在读书的时候,不是在做题就是在背文。
所以古人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们少年时候就应该努力读书学习,不要等到老了以后才来后悔现在的光阴。
这首诗最早出自唐朝时期张九龄写的《望月怀远》一诗中,当时杜甫正在担任剑南东川节度使兼度支招讨使时遇到了一个叫杜审言的官员。
当时杜甫正准备和张九龄在一次宴会上见面,两人聊得很开心。
这时诗人看见杜审言在和一位姓叶的客人聊天。
于是写下了这首有名有句的i 一"最是书香能致远’’杜甫把“最是书香能致远,”比喻读书多而知识渊。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改自苏轼的《和董传留别》原文: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轼〔宋代〕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译文虽然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但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不喜欢陪伴着年老的学人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
中举仍然可以向世俗之人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你的名字呢。
赏析苏轼的这首《和董传留别》可能不为普通读者所熟知,而其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
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
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
”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
“腹有诗书”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
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
就苏轼送别的这位朋友董传而言,“气”不应简单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的乐观豁达的态度。
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
王勃在人生落魄时高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董传身处贫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可以从“囊空不办寻春马”一句看出。
显然,苏轼对董传的人生态度还是非常欣赏的。
在临别时送给朋友这一句,既是赞美,也是安慰。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阐明了读书与高雅气质的必然联系,凝练概括,深得读者喜爱。
腹有诗书气自华寒假句子
腹有诗书气自华寒假句子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和董传留别》宋代苏轼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苏轼的这首《和董传留别》可能不为普通读者所熟知,而其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
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
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
”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
“腹有诗书”指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气”可以理解为“气质”或“精神风貌”。
全句的重心在“自”上面,它强调了华美的气质是饱读诗书的必然结果。
就苏轼送别的这位朋友董传而言,“气”不应简单地指读书所带给人的儒雅之气,更指古代读书人所推崇的在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困窘时的乐观豁达的态度。
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能“不改其乐”。
王勃在人生落魄时高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董传身处贫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这可以从“囊空不办寻春马”一句看出。
显然,苏轼对董传的人生态度还是非常欣赏的。
在临别时送给朋友这一句,既是赞美,也是安慰。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阐明了读书与高雅气质的必然联系,凝练概括,深得读者喜爱。
今天人们引用它来说明读书求知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
也用来赞美别人学问渊博、气度不凡。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唐诗1.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李白《秋风词》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李白《夜宿山寺》3.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4.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饱读诗书气自华下一句的意思
饱读诗书气自华下一句的意思
饱读诗书气自华指的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下一句是厌伴老儒烹瓠叶。
该句出自宋代苏轼所作的《和董传留别》。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阐明了读书与高雅气质的必然联系,凝练概括,深得读者喜爱。
今天人们引用它来说明读书求知可以培养人高尚的品格和高雅的气质。
也用来赞美别人学问渊博、气度不凡。
《和董传留别》原诗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创作背景
《和董传留别》这首诗是苏轼罢官凤翔签判赴汴京,途经长安时,与朋友董传话聚临别留赠董传的。
公元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董传时与之相随。
董传当时在凤翔穷困潦倒,正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次年苏轼回长安后作此诗。
离离原上草全诗
离离原上草全诗篇一:小学古诗大全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
小学是打基础的时候,也是孩子培育气质底蕴的重要期间。
而诗词更是中华五千年来重要的传承,学以陶冶情怀。
现代语文也一直贯彻诗词的学习,可见其重要性。
我整理了最近几年来的小学语文古诗分享给大家。
1、静夜思李白(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
(思乡之情)2、草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 (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朋友谊深 )(离离:草长得旺盛的样子。
远芳:远处的芳草。
侵;延伸。
古道 ;小道。
晴翠:阳光下葱绿的草色。
王孙:指朋友。
萋萋:草木旺盛的样子。
别情:分别时伤感的情怀。
) (送别朋友难舍难离之情 )3、春晓孟浩然 (唐)春眠不觉晓,到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反问语气 ) (对春季的神往和爱惜 )3、竹枝词刘禹锡(唐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诗人借天气晴不晴,说人有情无情。
)5、登鹳雀楼王之涣(唐)白天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想要。
穷:穷尽。
更:再。
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6、悯农 (一) 李绅 (唐)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民犹饿死。
(四海:指全国。
闲田:荒凉的土地。
犹:还。
)(作者怜悯农民在丰产中的凄惨遭受。
抨击不公正的社会制度。
)悯农 (二) 李绅 (唐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7、竹里馆王维(唐)独坐幽簧里,抚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在竹林里过闲居生活的写照。
)8、小池杨万里 (宋)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初夏 ) (第一句:拟人。
惜:爱。
描述初夏节气。
)9、春夜喜雨杜甫(唐 )好雨知节气,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全诗摘要:德育一直被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很多学校和老师为此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总体来看,学校德育工作出现了两极现象,实效 __,有的认为搞几个轰轰烈烈的活动就是把德育放在首位,如一阵风吹过,缺乏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有的狠抓学生行为规范,不断进行低层次的重复教育,教育方式呆板陈旧,学生缺乏活动空间,师生关系紧张,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完满精神世界的建构等。
关键词:阅读习惯;书香校园;德育工作;有效途径
:G621 文献标志码:A :1674-9324(xx)08-0231-02
读书教育活动一直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学生在课本以外获得知识、营养、提高能力的基地。
读书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它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促进道德形成。
因此通过读书教育活动建构德育的新策略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目标。
一、校长是书香校园形成的带头人
校长对教育著作和学校管理的阅读学习,应该是一种长期进行的自觉的教育学习活动。
如果一个校长整天不读书、不知道教育名著、不做学问,终日周旋于行政事务、上下级关系,靠教育政策、文件指导教育的现状,校长的教育水平必然低下。
一个真正合格的、优秀的校长要研究教育发展的历史,尤其是20世纪的教育发展历史,懂得教育的昨天和今天的演变过程;要读教育名著,要读夸美纽斯以来有影响的中外教育家的著作,要读杜威、陶行知、皮亚杰、维果茨基、布鲁纳、苏霍姆林斯基等,他们是20世纪教育思想的源泉。
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极大地推动着教育革新潮流,推动着课程改革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和研究当代教育家的优秀著作、关注和研究不断变革的教育实践,对校长更显得迫切而重要。
只有坚持深入学习,才能在广阔的思想背景中反思、认识、总结我国近20年的教育改革实践,大步步入国际化教育潮流,才能实现校长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习教育著作是学校赖以发展的思想基础,校长是学习活动的领军人物。
许多校长不读书的现象,必须从根本上改变。
在学习型校长带领下,就会出现学习型组织和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教师队伍,就会出现书香校园,从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师是书香校园活动的实践者和排头兵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学生的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教师仅靠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或者老经验对学生进行教育已经显得不太足够,特别是从“青年教师”向“资深教师”转变过程中,当激情被日常教学中大大小小、层出不穷的问题销蚀殆尽而只剩下厌倦与冷漠之后,我们的理论知识或经验就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做好德育工作,首先自己也要不断地进行师德的提升,使自己持久地保留一颗温柔的心。
同样的,阅读也是个中最好的方法。
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才能营造出整个群体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
这些财富保存的载体主要就是教育的经典著作。
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
三、良好的校园读书环境是培植书香校园的土壤
1.励志读书的标语亲切入耳。
校园的每一处学生经过的地方,都能见到励志读书的格言警句。
学生置身其中,自然能收到教益。
2.丰富的藏书使得图书馆、阅览室成为圣地。
继续根据学生的需要,添置优质图书,让墨香充满校园。
图书室、阅览室的布排更加合乎孩子的性情和特点,让孩子来得了,留得住。
定时开放图书室、阅览室,让图书室成为学生最喜欢去的地方。
3.橱窗文化不断更新。
橱窗不仅是宣传学校的工具,更是展示学生风采的地方。
把橱窗交给班级,交给学生去设计,去管理,去创新,成为孩子们展示读书收获的阵地。
4.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路一廊,眉目传情。
学校里一草一木都有生命,都是学校的成员,让孩子们亲近它们,爱抚它们,让小树小草的名字、习性也成为学校教育的创新点。
这些内容可以作为一项活动,让每一老师,每一个同学去思考、设计,然后进行评选,确定方案。
这个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学校小主人”的教育过程。
四、读书活动制度化、经常化是书香校园形成的保证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
学校可以提供一个读书的空间,一个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读书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
学校里学习的许多东西,
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遗忘,但是人的思想接触过的文化财富,会在我们的心灵里留下痕迹。
”在我们的教材中,大量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值得我们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会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学生终身受益。
读书是德育与教学工作的一个契合点,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可以使德育与教学两大相互整合,相得益彰。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