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_介绍_扎哈哈迪德
扎哈哈德及代表作简介
通过与室内环境和公共道路的交互以及开放式空间与洞穴的交替 ,建筑共享着城市的公共维度。同时 ,它富有几何美学的外观与大海排成一列, 仿佛张开着双臂迎接地平线以及伊利亚运动场, 然而似乎又是自成一体。
伦 敦 ,伦 水敦 上抹 运 动香 中鲸 心
水上运动中心 流光溢彩, 其S 形的屋顶 呈波浪形, 好像在海底游动 的鲸鱼
建筑不仅是表达还影响——扎哈.哈迪
德的设计理念
我一直相信好的建筑应当是具有流动性的, 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对我筑不仅是表达还影响——扎哈.哈迪
德的设计理念
扎哈· 哈迪德的现代主义的三种模式
信仰新的结构方式 重新诠释现代主义的现实性 信仰新视点
2003年辛辛那提, 洛伊丝和理查德· 罗森塔尔 当代艺术中心。 辛辛那提的当代艺术博物馆是 哈迪德在美国完成的 第一个完整建筑作品, 其拐角位置看起来就像 是一辆开动中的火车头。 整个建筑的外围 是由黑白搭配 的混凝土层堆夹杂着条状玻璃 墙 在狭窄末端互锁的外层 向前伸展形成一个多角的表面 , 这种建筑构建让人感受 到艺术的创造性张力, 这是一幕 足以创造新秩序的暴烈奇景。
•
关于扎哈哈迪德
• 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在黎巴嫩读过数学系, • 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学, • 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建筑联盟 • 扎哈· 哈迪德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女性建筑师。 • 可是有人讥讽她喜怒无常,有着疯子般火爆的性格。 • 然而, • 一个来自伊拉克的英国女人 • 能够在建筑界的金字塔尖里与男人们平起平坐, • 这本身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传奇故事。
玛茜艺术中心内部。 哈迪德设计的带状墙、 复杂编排的楼梯和不固定的走廊, 共同构成了她所谓的“流动的空间” 这种建筑的效果堪称奇异, 就如同18世纪艺术大师 皮拉内西想象的雕刻建筑成为了现实
扎哈哈迪德资料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学,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建筑联盟(AA,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硕士学位。
此后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与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和埃利亚·增西利斯(Elia Zenghelis)一道执教于AA建筑学院,后来在AA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直到1987年。
1994年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执掌丹下健三(Kenzo Tange)教席。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于1983年入选香港The Peak Club的设计竞标方案,获得广泛赞誉。
此后,她在柏林Kufurstendamm大街(1986年)、杜塞尔多夫的艺术和媒体中心(1989年)和卡迪夫湾歌剧院(Cardiff Bay Opera House)(1994年)的竞图中均获得一等奖。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在从事理论和学术研究的同时,在1979年自己开业,为伦敦伊顿广场(Eaton Place)设计了一幢公寓。
该作品于1982年获建筑设计金牌奖。
其他项目还包括为伦敦Bitar设计家具和室内装饰(1985年),在日本设计了几幢大厦,如东京的两个项目(1998)和大阪的Folly(1990年)。
1990年,哈迪德还为格洛宁(Gronningen)的视频艺术展设计展馆,1992年在纽约古金汉博物馆设计了"伟大的乌托邦"展览。
1988年-1989年,哈迪德受托设计莱茵河畔维尔城的维特拉消防站,建成后为汉堡、波尔多和科隆的港口服务。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于1983年开始在AA建筑学院展出大型绘画回顾展,此后其绘画作品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
世界着名建筑师之扎哈哈迪德PPT课件
辛辛那提当代艺术中心 时间:1999~2003 地址:美国
辛辛那提当代艺术中心
时间:1999~2003 地址:美国
辛辛那提当代艺术中心
时间:1999~2003 地址:美国
辛辛那提当代艺术中心
时间:1999~2003 地址:美国
辛辛那提当代艺术中心 时间:1999~2003 地址:美国
香港之峰俱乐部
时间:1982~1983 地址:中国
香港之峰俱乐部
时间:1982~1983 地址:中国
香港之峰俱乐部
时间:1982~1983 地址:中国
维特拉消防站
时间:1991~1993 地址:德国
维特拉消防站
时间:1991~1993 地址:德国
1 弗兰克·盖里 ——工作中心
2弗兰克·盖里 ——博物馆
顶级建筑师-扎哈·
扎哈·哈迪德简历
1950年 出生于伊拉克巴格达
1977年 获得了伦敦AA(Archirtecture Association)
学院硕士学位,加入大都会事务所(OMA)
பைடு நூலகம்
1979年 创办自己的建筑事务所
1982~1983年 获得“香港之峰俱乐部”竞
赛一等奖
1993年 建筑处女作---德国维特拉消防站建成
1999~2002伯金斯滑雪台 奥地利
1999~2003辛辛那提当代艺术中心 美国
2002~2004宝马工厂 德国
竞赛方案
1982~1983 香港之峰俱乐部 中国
1994
卡迪夫贝歌剧院 英国
1999
罗马当代艺术中心
2002
广州歌剧院 中国
2003
SOHO现代城 中国
香港之峰俱乐部
时间:1982~1983 地址:中国
英籍女建筑师
英籍扎哈〃哈迪德无论在建筑界、时尚圈都是一位非常活跃的跨界设计师。
她不断地打破既有的建筑观念,是西方当代建筑师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设计以创造超出现实思维模式和突破式的新颖构想为己任,改变了人们对空间的常规认识。
在2004年3月21日,位于洛杉矶的海耶基金会宣布了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立兹克奖今年的得主。
也是第一位获得此殊荣的女性建筑师。
她将艺术是想成功地运用于建筑设计实践,并创出独特的建筑语言,从而取得了卓越的建筑艺术成就。
在这些作品中,她通过强调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强调现代建筑空间与时代需要的适应,真正实现了建筑对人的深度关怀。
同时,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哈迪德的创造所带来的强烈的时代和对其建筑空间的全新理解。
扎哈〃哈迪德出生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
童年时期,她就痴迷于精美而繁复的波斯地毯。
地毯中缠绕的、错综复杂的图案,让她对伊斯兰文化和艺术充满了兴趣。
扎哈〃哈迪德的母亲是个收藏迷,家中珍藏的各种家具让扎哈〃哈迪德很是喜欢。
父亲曾鼓励她要有独立的见解,并且发展自己的爱好。
这一切,让童年的扎哈〃哈迪德对颜色、形状、空间的组合产生了特别的迷恋。
媒体曾经让哈迪德用两个词来评价自己的设计风格,哈迪德毫不犹豫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个性、原创,她说,打破建筑传统一直就是她思想的一部分,她的愿望是,让建筑更建筑。
扎哈〃哈迪德设计的“舞蹈大厦”计划建在迪拜商业湾的开发区。
这个工程由三座大楼组成,它们从地面弯曲向上,到高空相互交织,创造出流体动画美感。
“舞蹈大厦”的建筑设计利用了舞蹈动作的流动性的概念,将三座建筑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三座楼共享一个基座,两两连接起来,在第7层,写字楼和旅馆这座塔楼将和另一座连接起来;同时,在第38层,住宅用的这座塔楼将和旅馆塔楼连接起来;而在旅馆塔楼的第65层,三座将融合起来,共同享有一个全景餐厅。
据认为,三座塔楼融合的优势在于能让人们在一座大楼里就可以享受办公、居住和旅馆等服务。
与“商业湾”的大多数摩天楼不同,“舞蹈大厦”将不建筑在一个平台高度上。
著名设计师025--扎哈·哈迪德-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设计师之一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一、人物简介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
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
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
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 school学习建筑学,1977年从AA Diploma毕业,获得建筑联盟学院本科学位。
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个富裕、开明的家庭。
她的父母相信教育能使人独立,在女儿身上投入了很多的期待。
她父亲一位世交的儿子是名出色的建筑师,这位邻家哥哥对年幼的哈迪德产生了极大影响。
另外,母亲的品位也深深影响了哈迪德。
从小哈迪德就看着母亲在家里来“乾坤大移位”——因为母亲又买了标新立异的新家具。
18岁,哈迪德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攻读数学系。
22岁时,全家为了她的学业移居伦敦,她开始在著名的建筑学府——建筑联盟学院学习。
当时,她的导师是荷兰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
那会儿,哈迪德的火爆脾气就很有名了,但那正是导师和同学喜欢她的原因,也是她作品中爆发力的源泉。
1977年,哈迪德毕业后加入大都会事务所(OMA),在那里做了两年的学生和六个月的合伙人,之后创立个人工作室,开始大量参与国际竞赛。
她的设计中开始出现锐角尖顶、流动丝巾一样的长弧曲线,给大家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
扎哈·哈迪德的作品中包括米兰的170米玻璃塔,蒙彼利埃摩天大厦以及迪拜舞蹈大厦(DANCING TOWERS)。
扎哈在中国的第一个作品是广州大剧院,北京银河SOHO建筑群、南京青奥中心、香港理工大学建筑楼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也都出自她手。
1982年,香港举行的国际建筑竞赛上,哈迪德获得了一等奖,坚定了她在这一行走下去的信念。
然而哈迪德的这个作品初审就遭淘汰,是日本建筑家矶崎新独具慧眼,把她的方案从废纸堆里捞了出来。
矶崎新评价这个方案时说:“我被她那独特的表现和透彻的哲理性所吸引。
”卢浮宫伊斯兰展2004年3月21日,海耶基金会把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立兹克奖颁给了她,她创下了两项记录——是该奖项创立25年以来的第一位女性获奖者,还是最年轻的获奖者。
扎哈哈迪德
扎哈·哈迪德的现代主义的三种模式 现代主义有三种: 第一、信仰新的结构方式。现代主义俾益自新科技,不管是空闲还 是其它价值,现代主义者都可对任何资源做最有效的运用。这种 "过度" 导致对全新事物、对未来、对乌托邦的超乎现实的夸大。也因此导致了 形的消失,导致造形的极度简化。
第二、信仰新视点。其实我们己进入一个新世界,只是我们并未看 出这点,我们仍延用被教导的旧视点。唯有真正张开眼睛、耳朵或心灵 来感知自己的存在,如此我们才会得到真正的自由。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于1983年开始在AA建筑学院展出大型绘画回顾展,此后 其绘画作品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大型展出地点有纽约古金汉博物馆(1978年)、东京GA 画廊(1985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88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1994年)和 纽约中央火车站候车室(1995年)。哈迪德的作品还被众多机构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 法兰克福德意志建筑博物馆作为永久收藏品收藏。
建筑物起伏于珠江大道脚下,将毗邻的博物馆和都市活动中心连接 起来。作为海心沙旅游公园岛的附属建筑物,歌剧院的轮廓形成了一个 滨水焦点,展现在游客面前。
从公园的珠江大道中心望去,歌剧院形成了旅游岛的视觉前奏。 从珠江上望去,珠江新城的高楼为歌剧院形成了戏剧性的背景,并 且使沿江设置的市民和文化建筑产生统一的视觉效果。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在从事理论和学术 研究的同时,在1979年自己开业,为伦敦伊顿广场 (Eaton Place)设计了一幢公寓。该作品于1982年 获建筑设计金牌奖。其他项目还包括为伦敦Bitar设 计家具和室内装饰(1985年),在日本设计了几幢 大厦,如东京的两个项目(1998)和大阪的Folly (1990年)。1990年,哈迪德还为格洛宁 (Gronningen)的视频艺术展设计展馆,1992年在 纽约古金汉博物馆设计了"伟大的乌托邦"展览。 1988年-1989年,哈迪德受托设计莱茵河畔维尔城 的维特拉消防站,建成后为汉堡、波尔多和科隆的 港口服务。
普里茨克建筑奖女得主——-扎哈.哈迪德
总
结
她喜怒无常,脾气火爆,曾一度被嘲讽只会做“纸上的设计 ”— 半数作品不曾真正建成, 却成为第一个获得“建筑界诺贝 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女性建筑师。 如果说其他建筑师是将灵感付诸于现实,在混乱的世界中创造 秩序,那么我说,扎哈·哈迪德似乎是在现时的世界里追寻灵感 ,在秩序的世界中制造混乱,将眼前的理性暂时收藏,回归感 性的生动性,那一种与现实世界若即若离的视觉冲击,然后最 终又在感性中获得更深层次的理性理解。但获得这种认知的前 提是,你必须能够理解扎哈·哈迪德的幻境艺术,不带争议地用 心去体验她的设计。那一种潜藏的空想性美学,那一种回归于 空间的流动感,扎哈·哈迪德所创造出的新空间结构——感性、 抽象、动态、反重力,让“未来”幻象合情合理地展现在人们 眼前。 哈迪德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凭的全是自己多年的不懈努 力。成功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哈迪德也遭受过很多重 大挫折。正如评审团所指出的那样,哈迪德获得世人认可之路 ,是“英雄式的奋斗历程”。
解构主义大师——扎哈. 解构主义大师——扎哈.哈迪德 ——扎哈
最年轻的女普里茨克建筑奖获得者
扎哈. 扎哈.哈迪德简介
扎哈·哈迪德,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 扎哈·哈迪德,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 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 扎哈·哈迪德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 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 扎哈·哈迪德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在黎巴嫩 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 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 学院AA学习建筑学,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建 AA学习建筑学 学院AA学习建筑学,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建 筑联盟(AA (AA, Association)硕 筑联盟(AA,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硕 士 学位。此后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与雷姆· 学位。此后加入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与雷姆· 库哈斯和埃利亚·增西利斯一道执教于AA AA建筑 库哈斯和埃利亚·增西利斯一道执教于AA建筑 学院,后来在AA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AA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学院,后来在AA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直到 1987年 1987年。 1994年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执掌丹下健三 1994年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执掌丹下健三 教席。 教席。 扎哈·哈迪德的作品并非全然地西化与现代性。 扎哈·哈迪德的作品并非全然地西化与现代性。 在伊拉 克长大的扎哈, 克长大的扎哈,从小便迷于波斯地毯繁复的花 样,藉 由织工的双手, 由织工的双手,波斯地毯将现实转化为交缠丰 富的世 界。 对扎哈最直接的影响仍是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 (AA),堪称全世界的建筑实验中心。学院继承 AA),堪称全世界的建筑实验中心。 ),堪称全世界的建筑实验中心 建筑图像派” 的传统,学院的多位师生“建筑图像派” 的传统,学院的多位师生-库 库哈斯、楚米、寇斯, 克、库哈斯、楚米、寇斯,将现代世界的憾动转 化为他们作品的主题与造形。 化为他们作品的主题与造形。 哈迪德的设计一向以大胆的造型出名, 哈迪德的设计一向以大胆的造型出名,被称为建 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 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这一光环主要源于她 独特的创作方式。她的作品看似平凡, 独特的创作方式。她的作品看似平凡,却大胆运 用空间和几何结构,反映出都市建筑繁复的特质。 用空间和几何结构,反映出都市建筑繁复的特质。
扎哈·哈迪德
扎哈·哈迪德建筑——广州歌剧院简介扎哈·哈迪德建筑——广州歌剧院简介一、扎哈·哈迪德背景简介扎哈·哈迪德是一位不停拓展建筑和城市设计边界的建筑师。
她的作品尝试以新的空间概念来强化既有的都市地景,围绕着从城市尺度直到产品、室内和家具的一切设计领域,追求梦幻美学。
她因开创性的作品而享有盛名,如维特拉消防站、园艺博览会展览馆、伯金斯滑雪台、斯特拉斯堡有轨电车终端站和停车场、辛辛那提罗森塔尔当代艺术中心、莱比锡宝马汽车公司中央大楼、马德里普埃塔·阿梅里卡酒店室内设计、哥本哈根奥德鲁普戈德博物馆扩建工程、沃尔夫斯堡斐诺科学中心等。
她的核心作品都是在实践、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过程中完成的。
扎哈·哈迪德,出生在1950年的巴格达,从小她就接受着伊斯兰民族的熏陶,这是一个坚强、刚毅的民族,曾经是世界最发达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所在地,两河流域曾经给过这快土地以无限的荣誉和骄傲。
继承有东方民族心理的他在1972年进入了代表西方建筑高水平的AA建筑学院,使她又幸运的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文化的教育。
这样的经历在时间趋同的一体化年代显得是异常宝贵,这也为她的设计思想的双面性产生了基础性的影响。
简历:1977 从伦敦AA毕业并获得特许证书奖,之后成为OMA的合伙人1980 开始自己的实践1982 伦敦59伊顿广场获英国建筑设计金奖,获“香港山顶俱乐部”竞赛一等奖1992 纽约古根汉姆博物馆苏俄先锋设计展1993 德国莱茵威尔城的维特拉消防站建成。
获威尔士的加的夫湾歌剧院竞赛一等奖、伦敦“泰晤士河适居桥梁竞赛”并列一等奖1998 德国威尔城Landesgartenschau建成。
成为德国建筑师协会荣誉会员1999 伦敦千年穹思维区竞赛A奖;获罗马当代艺术中心一等奖;德国沃尔夫斯堡斐诺科学中心一等奖2000 伦敦蛇形线画廊临时建筑;意大利罗马美第奇别墅装置。
成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荣誉会员,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会员;伦敦千年穹思维区获RIBA奖。
扎哈建筑理念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是一位著名的伊拉克裔英国建筑师,她的建筑理念强调形式的流动性和空间的变化性,将建筑视为一种能够与周围环境和使用者相互作用的有机生命体。
以下是扎哈建筑理念的一些关键特点:
1. 形式的流动性:扎哈的建筑设计通常采用曲线和流动的形式,创造出动态和有机的外观。
她相信建筑应该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而不是与之对抗。
2. 空间的变化性:扎哈的建筑设计强调空间的变化性和多样性。
她经常使用不同的高度、角度和透明度来创造出丰富的空间体验。
3. 材料的创新:扎哈经常使用创新的材料和技术来实现她的设计理念。
她喜欢使用透明材料和反光材料来创造出轻盈和现代感的建筑。
4. 功能与形式的结合:扎哈认为建筑的形式应该与功能相结合,而不是仅仅为了形式而形式。
她的建筑设计通常考虑到使用者的需求和体验。
5. 对未来的展望:扎哈的建筑设计充满了对未来的展望和想象。
她相信建筑可以成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力量。
总的来说,扎哈的建筑理念强调形式、空间、材料和功能的相互作用,创造出具有创新性和未来感的建筑作品。
建筑女王——扎哈·哈迪德
建筑⼥王——扎哈·哈迪德扎哈·哈迪德扎哈·哈迪德被⼈们称为「建筑⼥王」,⽣于 1950 年的伊拉克巴格达,她的⽗亲是⼀名伊拉克⾼级外交官并担任国家民主党副总统。
成功的家庭给哈迪德提供了⼀流的教育,并允许她周游世界。
⼉时的特殊经历,对扎哈⽇后的职业⽣涯产⽣深远的影响。
2004年,她成为第⼀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性。
童年的哈迪德作为建筑界少有的⼥设计师,哈迪德的设计⼀向以⼤胆的造型出名,她的作品看似平凡,却⼤胆运⽤空间和⼏何结构,反映出都市建筑繁复的特质。
年轻的哈迪德伦敦⼯作室旧照哈迪德毕业于黎巴嫩贝鲁特的美国⼤学,获得数学学⼠学位。
1972 年,她前往伦敦的建筑协会学习,在那⾥,她遇到了建筑师伊利亚·曾盖利斯( Elia Zenghelis )和雷姆·库哈斯( Rem Koolhaas ),他们成为了很好的事业伙伴。
哈迪德于1979 年在伦敦成⽴了⾃⼰的公司。
⾹港⼭顶1983 年,哈迪德凭借在⾹港⽂娱中⼼「⼭顶」的⽐赛中获胜⽽获得国际认可。
这个「⽔平摩天楼」沿着⼭坡动态的对⾓线移动,确⽴了她的美学:受卡济⽶尔·马列维奇( Kazimir Malevich )和⾄上主义者的启发,她⼤胆的⼏何设计具有碎⽚感、不稳定性和运动感。
这种⽀离破碎的风格让她与被称为「解构主义」的建筑师们归为⼀类。
作品欣赏北京⼤兴机场⼤兴机场⼤兴机场评选为“世界新七⼤奇迹之⾸”的北京⼤兴机场,酷似橘红⾊的“凤凰展翅”:五指廊端头,分别是以中国传统⽂化园林⽽设计,包括丝园、茶园、⽵园、瓷园和中国园,形成五座“空中花园”。
北京⼤兴机场的设计,由法国ADP Ingenierie建筑事务所与扎哈·哈迪德⼯作室联⼿完成。
⼤兴机场⼤兴国际机场担负着京津翼交通枢纽的重任,京霸⾼铁从机场西⽅穿过,地铁s6线,城际轨道相继经过机场,势必会产⽣超强的震动和风压。
因此北京⼤兴国际机场采⽤了国内⾸创的层间隔震技术,时的机场可以抗住⼋级地震。
人物—扎哈·哈迪德
建筑界的“女魔头”——扎哈〃哈迪德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个富裕、开明的家庭。
她的父母相信教育能使人独立,在女儿身上投入了比男孩还要多的期待。
从小,母亲的品位就深深影响了哈迪德。
从小哈迪德就看着母亲在家里来“乾坤大移位”―――因为母亲又买了标新立异的新家具。
18岁,哈迪德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攻读数学系。
22岁时,全家为了她的学业移居伦敦,她开始在著名的建筑学府―――伦敦建筑联盟攻读研究生。
当时,她的导师是荷兰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
那会儿,哈迪德的火爆脾气就很有名了,但那正是导师和同学喜欢她的原因,也是她作品中爆发力的源泉。
哈迪德是建筑界的一个传奇。
有人说她是疯子,有人说她是异端人物,当然还有人说她是特立独行的建筑大师。
无论如何,哈迪德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解构主义大师”。
哈迪德曾带领她的团队获得了世界多个最顶尖的建筑设计竞赛殊荣:意大利米兰一幢外形扭曲的写字楼,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大学和会议大楼建筑,中国广州的歌剧院,德国斯特拉斯堡电车站,丹麦哥本哈根艺术博物馆,美国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伦敦2012年奥运会水上运动中心,土耳其港市伊斯坦布尔和新加坡的城市建设主持权……2004年,哈迪德获得了“建筑界的奥斯卡奖”普立兹克建筑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这个世界最高荣誉建筑奖项的女性。
普立兹克奖评委之一、美国建筑资深评论家艾达〃路易丝〃赫克斯特布尔称:“哈迪德改变了人们对空间的看法和感受。
”空间在哈迪德手中就像橡胶泥一样,任由她改变形状:地板落差极大,墙壁倾斜,天花高吊,内外不分……哈迪德的成名之路充满了荆棘。
在她成名前,哈迪德被认为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建筑师,确切来讲是一名“艺术家”或一位“学者”,而不是一位真正会动手建设的建筑师。
实际上,以前有很多人不能接受哈迪德怪异的设计方案。
在建筑业内常会听到一些反对哈迪德的声音,一部分是因为其他建筑师对她的嫉妒,一部分是因为哈迪德所设计的那些不入主流的建筑。
扎哈哈迪德伊拉克著名设计师银河soh
建筑外观采用了流线型的曲 线,如同银河般流动,给人
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室内设计同样独特,运用了大 量的自然光和绿色植物,营造
出舒适、自然的氛围。
建筑结构与功能
银河SOHO的建筑结构采用了先进的 钢结构体系和玻璃幕墙,既保证了建 筑的稳固性,又实现了良好的采光和 通风效果。
该建筑的功能包括办公、商业和公共 空间。办公区提供给企业和创业公司 使用,商业区则吸引了各类品牌和零 售商进驻。公共空间则为市民提供了 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引领未来建筑设计潮流
扎哈哈迪德的设计理念将继续影响未来建筑 设计的发展趋势,引领建筑设计行业的创新 潮流。
05
扎哈哈迪德的其他著名作品
其他代表作品介绍
广州大剧院
01
位于中国广州,是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的早期作品之一,以
其独特的外观和内部设计而闻名。
南京青奥中心
02
位于中国南京,是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的又一力作,以其流
银河SOHO项目是扎哈哈迪德在中国设计的标 志性建筑,位于北京市中心,旨在打造一个集 办公、商业和公共空间于一体的综合体。
该项目的建设背景是北京城市更新和改造的需 求,同时也是中国建筑业快速发展的体现。
设计特点
扎哈哈迪德以其流动的曲线和 独特的空间设计而闻名,银河 SOHO项目充分体现了她的设
计理念。
03
扎哈哈迪德与银河SOHO的
关联
设计风格与特色
流动空间
扎哈哈迪德的设计风格以流动空 间为特点,通过曲线和不规则形 状打破传统建筑的限制,创造出 动态和富有张力的空间感。
自然与建筑的融合
扎哈哈迪德注重将自然元素融入 建筑设计中,通过使用自然光线、 植被和景观等元素,使建筑与自 然环境相互融合,营造出和谐共 生的氛围。
扎哈哈迪德简介及作品分析
04
扎哈哈迪德的影响与贡献
对建筑界的贡献
创新建筑设计
扎哈哈迪德以其独特的建筑设计风格,打破了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为建筑界带来了新 的创意和灵感。
拓展建筑设计边界
她不断探索建筑设计的可能性,将建筑与周围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相结合,拓展了建 筑设计的边界和领域。
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强调城市空间体验
扎哈哈迪德注重城市空间的营造和体 验,通过建筑设计来改善城市空间的 质量和感受。
计理念和经验。
她将与其他国际建筑师合作, 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 筑作品,为全球建筑事业的发
展做出贡献。
对后世的启示
01
扎哈哈迪德的作品和设计理念具有历史意义和价值,对未来的 建筑师和设计师具有启示作用。
02
她强调建筑设计的人文性和社会性,注重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这种理念将影响未来的建筑设计方向。
详细描述
玛丽亚·卡拉斯博物馆位于希腊的梅泰奥拉,扎哈哈迪德运用了当地的石材和建筑技术,将博物馆与周围的山景融 为一体,创造出一个独特的建筑景观。博物馆内部的空间设计也别具一格,展现了扎哈哈迪德对空间利用和光影 效果的独特思考。
蛇形画廊临时展亭
总结词
蛇形画廊临时展亭是扎哈哈迪德为伦敦蛇形画廊设计的临时展亭,以其流动的形态和创新的构造,成 为了城市中的一处独特景观。
成就与荣誉
扎哈·哈迪德是第一位获得普利 兹克奖的女性建筑师,也是第一 位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奖
的女性。
她的作品被广泛收藏于世界各地 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如纽约现代 艺术博物馆和法国蓬皮杜艺术中
心等。
扎哈·哈迪德的事务所已经成为 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建筑事务所之 一,她的设计理念对现代建筑产
美术扎哈建筑教研记录(3篇)
第1篇一、引言扎哈·哈迪德,一位才华横溢的建筑师,她的建筑作品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创新精神。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扎哈·哈迪德建筑的魅力,我们美术教研组特此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扎哈建筑的研究与探讨。
以下是本次教研活动的记录。
二、扎哈·哈迪德建筑概述1.生平简介扎哈·哈迪德出生于伊拉克,成长于英国。
她是一位女性建筑师,被誉为“建筑界的女王”。
她的建筑作品遍布全球,以其独特的造型、创新的设计理念而闻名。
2.设计理念扎哈·哈迪德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曲线美学:扎哈·哈迪德擅长运用曲线设计,使建筑作品充满流动感和动态美。
(2)空间组织:她强调空间的流动性,通过巧妙的空间组织,使建筑内部空间更加丰富。
(3)材料运用:扎哈·哈迪德善于运用各种新型材料,如玻璃、金属等,使建筑作品更具科技感和未来感。
(4)可持续发展:她关注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强调建筑的可持续性。
三、扎哈·哈迪德建筑作品赏析1.广州大剧院广州大剧院是扎哈·哈迪德在中国的代表作之一。
其外形犹如一只巨大的白色鸟巢,充满动感。
剧院内部空间丰富,观众席呈环形分布,观众可近距离欣赏表演,增强了观赏体验。
2.伦敦蛇形画廊伦敦蛇形画廊是扎哈·哈迪德设计的又一经典之作。
其外形犹如一条蜿蜒的蛇,寓意着时间的流逝。
画廊内部空间宽敞,展览作品丰富多样,成为伦敦的文化地标。
3.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是扎哈·哈迪德与中国建筑师合作的作品。
其外形似一只巨大的青铜鼎,寓意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馆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成果,成为世博会的一大亮点。
四、教研活动开展1.学习扎哈·哈迪德生平及设计理念教研组组织成员学习扎哈·哈迪德生平及设计理念,深入了解其建筑作品的内涵。
2.欣赏扎哈·哈迪德建筑作品通过欣赏扎哈·哈迪德建筑作品,教研组成员对其设计风格和手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世界着名建筑师之扎哈哈迪德
02
空间布局
建筑内部空间布局独特,通过中庭、天桥、扶梯等连接不同楼层和区域
,营造出开放、通透的空间感受。
03
商业设施
银河SOHO集购物、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为市民提供了便捷、多
样化的消费体验。
望京SOHO
建筑设计
望京SOHO是扎哈哈迪德在北京的代表作之一,他以“山水 城市”为设计理念,将建筑与自然景观相融合,打造出具 有独特美感和文化内涵的建筑。
可持续材料
生命周期思考
扎哈哈迪德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建 筑的生命周期,从设计、施工到运营 、拆除等各个阶段都力求实现环保和 可持续性。
他积极采用可持续建筑材料,如再生 材料、低环境影响材料等,减少建筑 对环境的负担。
追求创新,打破传统束缚
突破传统观念
他勇于突破传统建筑观念的束缚,通过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手法,为 现代建筑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
材料运用
建筑外立面采用玻璃幕墙和铝板材料,营造出轻盈、透明 的视觉效果,同时与周围的环境形成和谐共生的关系。
空间布局
望京SOHO内部空间布局灵活多变,通过中庭、连廊等连接 不同楼层和区域,为办公人员提供了舒适、便捷的办公环 境。
04
扎哈哈迪德与其他建筑师的比较
与贝聿铭的比较
01
02
03
设计风格
扎哈哈迪德以大胆、未来 主义的设计著称,而贝聿 铭则更注重将现代主义与 传统文化相结合。
1950年出生于巴格 达,伊拉克
1977年获得伦敦建 筑协会学院硕士学位 ,并在同年加入伦敦 的建筑事务所
1972年毕业于伦敦 建筑协会学院,获得 建筑学学士学位
职业生涯发展轨迹
01
02
03
建筑师:扎哈·哈迪德人物简介
扎哈·哈迪德建筑设计的创新性
01
独特的建筑形态
• 善于运用曲线和流线型设计元素
• 创造出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建筑形象
02
高度的结构主义
• 对建筑结构和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 实现了建筑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
03
创新的设计手法
• 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
• 实现了建筑设计的精确与高效
扎哈·哈迪德建筑风格的特点
高度的结构主义
• 对建筑结构和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 实现了建筑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
光影与色彩的运用
• 善于运用光影和色彩设计元素
• 创造出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建筑形象
04
扎哈·哈迪德荣誉与成就
扎哈·哈迪德获得的建筑奖项
1988年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奖
(RIBA)
2004年获得弗兰克·劳
埃德·赖特奖(Frank
扎哈·哈迪德对建筑界的贡献
对年轻建筑师的启发
• 提供了创新的设计思路和手法
• 为建筑界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女性主义建筑的倡导者
• 为女性建筑师争取到了更多的机会和认可
• 为建筑界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创意
少数族裔建筑的典范
• 关注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建筑需求
• 为多元化的城市空间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与其他建筑师进行交流和合作
• 两人在建筑设计和理论上互相启发和
• 学习和借鉴其他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和
支持
手法
• 共同创作了许多建筑作品
• 为自己的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性
CREATE TOGETHER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扎哈哈迪德
扎哈·哈迪德简介扎哈哈迪德,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
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
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学,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建筑联盟(AA,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硕士学位。
代表作品1991年(广州歌剧院)1993年(州园艺展览馆)1997年(德国消防站)1999年(英国千年穹隆上的头部环状带)2001年(法国斯特拉斯堡的电车站和停车场)2002年(奥地利滑雪台)2003年(辛辛那提的当代艺术中心)早年经历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个富裕、开明的家庭。
她的父母相信教育能使人独立,在女儿身上投入了很多的期待。
她父亲一位世交的儿子是名出色的建筑师,这位邻家哥哥对年幼的哈迪德产生了极大影响。
另外,母亲的品位也深深影响了哈迪德。
18岁,哈迪德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攻读数学系。
22岁时,全家为了她的学业移居伦敦,她开始在著名的建筑学府——伦敦建筑联盟攻读研究生。
1977年,哈迪德获得硕士学位后加入大都会事务所(OMA),在那里做了两年的学生和六个月的合伙人,之后创立个人工作室,开始大量参与国际竞赛。
她的设计中开始出现锐角尖顶、流动丝巾一样的长弧曲线,给大家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
成名之路1982年,香港举行的国际建筑竞赛上,哈迪德获得了一等奖,坚定了她在这一行走下去的信念。
哈迪德很受鼓舞,她先后在哈佛、耶鲁等著名大学任教,设计作品几乎涵盖所有的设计门类,门窗、家具、雕塑摆件、灯具、椅子、水杯和餐具。
她的绘画作品更是前卫,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作品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兰克福德意志建筑博物馆这样的业内权威机构永久收藏。
这些,都反映出一位女设计师的广阔视野。
1993年哈迪德推出成名作——德国莱茵河畔魏尔镇的一座消防站。
她通过营造建筑物与地面若即若离的状态,达到一种海市蜃楼的效果。
性格哈迪德的工作室位于伦敦的心脏地带——克拉肯威地区,办公室硕大无比,天花板装饰着复杂锯齿状的蓝色有机玻璃,书籍和杂志包围了整个房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构主义
现代主义
大胆的造型,赋予创新
以连贯的流线为主
“纸上谈兵”的建筑设计师
谢谢普利兹克建筑奖来自普利兹克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是 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 的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 尔奖之称。 从1979年至2005年已颁给29 位建筑师,对于世界上的建 筑师而言,获奖意味着至高 无上的终身荣耀。
设计风格简介
• 哈迪德的设计一向以大胆的造型出名,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
因斯布鲁克,奥地利,2002年
辛 辛 那 提 , 2003 年
洛
伊 丝 和 理 查 德 罗 森 塔 尔 当 代 艺 术 中 心
·
宝马汽车公司中央大楼
莱比锡,德国,2005年
宝马汽车公司,内部
罗德帕克缆车道车站
因斯布鲁克,奥地利,2007年
玛茜:二十一世纪国家艺术博物馆
罗马,2009年
玛茜艺术中心,内部
玛
茜 艺 术 中 心 , 内 部
芝 加 哥 , 年
伯
纳 姆 馆
2009
伯纳姆馆
伯纳姆馆
伦敦水上中心
伦敦,预计完成时间2011年底
伦敦水上中心,跳水平台的电脑绘图
伦敦水上中心,内部
广州歌剧院
广州歌剧院
位于纵轴线两侧的新城建筑群,以强烈的几何秩序、人工形态突出纵
轴垂直向度的起伏与纵深感。在纵轴与横轴的交汇处,歌剧院与博物馆通 过一片水平舒展的体量,形成都市界面戏剧性的收放。 建筑及其广场由外缘向中心下倾的连续变化,加之地面微妙的起伏, 柔化了都市界面,实现了与自然界面轻柔的接触。 通过完整连续的体量与立面肌理处理,整个艺术广场清晰地表达出个 体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内在逻辑,城市整体空间得以完成,建筑设计融会于 都市设计。
解构主义风格
扎哈·哈迪德
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巴格达。 1972年:入读伦敦建筑联盟学院,此前于贝鲁特美国大学获取数学学位。 1977年:从伦敦建筑联盟学院毕业,被雷姆· 库哈斯授予毕业奖金。 1977年:以合伙人身份加入雷姆· 库哈斯的大都会建筑事务所(短期)。 1980年:开始伦敦建筑联盟学院八年的执教生涯。 1982年:成功竞标香港一家巅峰俱乐部(巅峰,ThePeak)的设计方案, 但最终未付诸建造。 1988年:参加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解构主义建筑展。 1993年:完成德国莱茵河畔威尔城的维特拉消防站-第一个付诸建造的作品。 1994年:赢得加的夫湾歌剧院设计比赛。 2001年:哈迪德设计的法国斯特拉斯堡一座有轨电车站揭幕。 2002年:哈迪德设计的奥地利因斯布鲁克一处滑雪跳台完工。 2003年:辛辛那提罗森塔尔当代艺术中心正式开放。 2004年:扎哈· 哈迪德获得著名的普立兹克建筑奖,是该奖项创立26年来 第一位女性获奖者。 2005年:赢得伦敦建筑基金会名下一家画廊及办公室的设计比赛。 2010年:广州歌剧院。 2011年:伦敦水上中心即将建成。
维特拉消防站
• 1993年,哈迪德推出成名作——德国莱茵河畔魏尔镇的一座消防
站。在它的建筑方案出台、尚未实施之际,由于其充满幻想和超现实 主义风格而名噪一时。哈迪德通过营造建筑物优雅、柔和的外表和保 持建筑物与地面若即若离的状态,达到理想的效果。
维特拉消防站
莱茵河畔威尔城,德国,1993年
伯瑟尔吉滑雪台
大师”。这一光环主要源于她独特的创作方式。她的作品看似平凡, 却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反映出都市建筑繁复的特质。
• 她的形式技巧通常被定义为 动态构成 。简单的说就是用不动的画面 表现运动的效果。 运动可以表达一种不动之动的形式 这是艺术表现 中一种极为重要的性质。 • 设计的作品以流畅的曲线为主,浑然天成,以天马行空的造型夺人眼 球,以此在众多设计这种凸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