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增生性肠炎

合集下载

猪增生性肠炎

猪增生性肠炎

猪增生性肠炎(PORCINE-PROLIFERTIVE ENTREO-PATHY,简称PPR)本病曾被称做坏死肠炎、肠腺瘤病、局部性肠炎、回肠炎、增生性出生肠病等;其病原曾认为是一种弯曲秆菌。

现时已认识到是细胞内罗松菌(LAWSOINA INTRCELLULARIS,译作劳萦尼亚氏细胞内寄生菌。

一、流行病学特点:主要发生在断奶后6-20周龄的生长育成猪,白色品种猪易感性强,发病率0.7-30%,与天气热应激或突然变化有关,混群或转群不久发病,长途运输和饲养密度过大则能促进本病的发生。

临床发病的生长育肥猪有1%-5%的死亡率,如无继发症,4-6周可自然康复,有的猪长期不愈而成为僵猪,大量存在阳性的隐性感染猪。

二、临床症状特征○1大多数病猪可出现或不出现临床症状,有时仅出现轻微的腹泻。

生长育肥猪常呈现食欲不振、间断性腹泻、粪便不成形成灰黑色、生长发育不良。

○2急性型的较少见,主要发生于4-12月龄的年轻成年猪,排血色、水样腹泻,随后排黑色柏油样稀粪、黄色稀粪、表现皮肤苍白等急性出血性贫血,有的肠穿孔急性死亡。

○3慢性型的则是发上病猪从肠粘膜发炎或坏死发展成局部性回肠炎或坏死性肠炎;则呈现间歇性软便或是持续性腹泻或是生长迟缓,贫血症状不是很明显。

○4亚临床型的病猪,只是生长速度慢和饲料利用率低。

病理解剖主要病变在小肠未端,小肠壁局部增厚,肠腔内有血液,肠粘膜呈现特征性分枝状皱褶,似像脑回,粘膜表面没有粘膜,坏死性肠时则见到凝固性坏死和炎性渗出物。

其次,结肠前端和盲肠的肠壁也增厚,直径增加,其与小肠的浆膜下和肠系膜常见水肿,浆膜有网状物,呈炎症表现。

肠系膜上淋巴肿大切面多汗。

结肠内有含血的的粪便,肠粘膜也呈现特征性分枝状皱褶。

三、实验室检验○1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法。

检查出小肠或结肠增生的粘膜上皮细胞内的罗松菌,即可确诊。

○2聚合酶式反应可检查出病猪粪便中含有的劳氏胞内菌。

四、防治方法:目前国内外暂时没有此疫苗供免疫预防。

生猪增生性肠炎的综合防治

生猪增生性肠炎的综合防治

疾病影响
生长受阻
感染猪出现食欲不振、生长受阻等症状,导致出 栏时间延长。
饲料转化率降低
由于肠道炎症和消化吸收不良,饲料转化率降低 ,养殖成本增加。
死亡率上升
严重病例可能出现腹泻、脱水甚至死亡,增加养 殖风险。
疾病发生情况
01
02
03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病 猪和带菌猪的粪便污染饲 料、饮水和环境后经口摄 入。
行综合施策,以提高防治效果。
04
在防治失败案例中,养殖场规模较小、管理较为松散 ,生物安全措施执行不严格,未能及时隔离和治疗患 病猪,导致病情不断恶化。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对比分析
成功案例与失败案例的对比分析表明,综合防治措施 的执行力度和养殖场的规模、管理水平等因素对生猪
增生性肠炎的防治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输标02入题
在成功防治案例中,养殖场规模较大、管理较为规范 ,生物安全措施执行严格,患病猪能够得到及时隔离 和治疗,从而有效控制了病情的传播。
01
03
综合防治措施是控制生猪增生性肠炎的关键,需要养 殖场从生物安全、饲养管理、药物使用等多个方面进
03 疫苗接种后应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只免疫力。
04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抗孢菌素、青霉素 等,以控制感染和炎症。
抗炎药治疗
对于伴有严重炎症反应的病例, 可使用抗炎药如泼尼松等,以缓 解炎症和疼痛。
止泻药治疗
对于腹泻严重的病例,可使用止 泻药如洛哌丁胺等,以减少腹泻 次数和防止脱水。
05
案例分析
成功防治案例
01
养殖场概况
某规模化养殖场,存栏生猪约5000头,采用封闭式管理,饲料和水源

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 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 养猪技术

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 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 养猪技术

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养猪技术该病是一种由胞内劳森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据有关报道,该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国内对进口种猪增生性肠炎的报道不多。

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1、流行情况猪增生性肠炎属于常见的综合征。

增生性肠炎病死猪的剖检特征是小肠和回肠黏膜增厚,组织学变化是肠上皮细胞增生。

已经有相关报道证明,猪增生性肠炎在我国的猪只饲养场中流行,并且呈现逐渐扩展蔓延的趋势。

近几年,世界各地都越来越重视对猪增生性肠炎的防治。

2、临床表现感染增生性肠炎的患猪,具有不同的临床症状或者是没有患病表现。

感染增生性肠炎的病猪,可见患病症状轻微,腹泻在患病之后不是所有患猪都具有的症状。

断奶后至育肥阶段的猪只,食欲降低,可见腹泻症状,呈现间歇性,影响生长发育。

一般,猪只感染发病4~6星期以后可以康复。

患猪常会发展为局部性回肠炎或坏死性肠炎,主要是因为肠黏膜发炎或坏死而导致的,同时表现腹泻并且持续发生,影响生长,皮肤苍白,个别患猪会死亡。

年轻的成年猪是增生性出血性肠炎的主要感染群体,可见急性出血性贫血,病程较长的患猪,可见黑色稀粪排出,呈柏油状,疾病的后期粪便转为黄色,个别突然死亡的猪只外表苍白,排出的粪便没有异常。

临床中可见患猪有急性型与慢性型两种类型。

其中,急性型患猪比较少,慢性型患猪很多。

如果不存在继发感染的情况,急性型和慢性型患猪的体温都没有异常。

临床中,急性型感染的患猪以突然出现严重的腹泻,排出沥青样呈黑色粪便或者血样粪便为主要症状,短时间内就会因为虚脱而死亡,个别的患猪仅可见皮肤苍白,排出正常的粪便,最后在挣扎中死亡。

慢性型感染的患猪,具有比较轻微的临床症状,同一个栏内的猪只,经常会有几头表现腹泻,呈现间歇性下痢,排出呈糊状或者不成形的粪便,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混杂其中。

病猪食欲降低,对食物具有好奇表现,但是仅仅能吃几口,然后便离开。

感染猪只精神沉郁,呈弓背弯腰姿势,皮肤苍白,机体消瘦,生长受阻,严重的患猪生长停止或者下降。

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 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 养猪技术

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 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 养猪技术

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及防治措施-养猪技术猪增生性肠炎也叫做回肠炎,是一种肠道疾病,主要是由于感染胞内劳森氏菌而引起,主要特征是结肠、盲肠、回肠黏膜发生腺瘤样增生.该病具有较低的死亡率,但会导致病猪生长发育缓慢,推迟出栏时间,饲料转化率下降,胴体重减轻,影响繁殖等,较大程度上损害养猪业的经济效益,应加以防治。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1、致病机理正常情况下,猪吸收肠道中的营养物质(如糖和氨基酸)主要依靠小肠绒毛表面的单层上皮细胞,为使肠道维持正常的营养吸收功能,存在小肠隐窝中的上皮细胞会持续分化成熟,并逐渐迁移到绒毛顶端,促使老化的成熟细胞被不断更新。

如果猪接触含有病菌的粪便而感染胞内劳森菌,会使食物在消化道中移动过程中使细菌逐渐向后移动,最后进入回肠,并在该处定殖,这是由于回肠中只含有非常少的氧气,这种环境非常适合该病菌的繁殖。

在细菌附着到位于小肠隐窝开口处没有成熟的上皮细胞内,经由“呼应作用”使细胞吞入细菌而进入到细胞质,该过程叫做“诱发性吞噬作用”。

细胞感染胞内劳森菌后,仍然能够具有旺盛的有丝分裂能力,但无法发育成熟,也不能够继续发挥正常的吸收功能。

当这些被细菌感染的细胞替代老化的上皮细胞后,就会导致小肠绒毛开始萎缩,最终完全消失,只残留一个增生性肥大的隐窝,彻底失去营养吸收功能。

细菌侵入小肠上皮细胞后,一般会在细胞质的顶端游离,接近肠腔。

细菌侵入细胞内能够利用宿主线粒体内的能量(三磷酸腺苷)来使自身的繁殖需要被满足。

细胞感染病菌后,既会导致其营养吸收功能减弱,还会使机体自身的能量被大量消耗。

在大部分情况下,胞内劳森菌只会侵入肠道上皮,而不会侵入其他细胞,如血液系统。

这样不仅能够促使细菌子代经由上皮细胞的胞吐作用直接侵入肠腔中,且随着肠道内容物的移动引起二次感染或者粪便排毒;另外,这种专性肠道上皮细胞感染会导致细菌更容易躲避机体免疫系统监控,还可避免血液中抗生素对其造成的影响。

猪增生性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治

猪增生性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治

猪增生性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治猪增生性肠炎是一种由某些特定的病原体引起的猪肠道疾病,严重影响了猪的生长发育和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治几个方面对猪增生性肠炎进行介绍。

一、流行病学1. 病原体猪增生性肠炎的病原体主要是增生性肠炎病毒(PEV),属于轮状病毒科,是一种非包膜的双链RNA病毒。

该病毒主要在肠道内引起感染,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途径,也可通过食物、水源等途径传播。

2. 发病季节猪增生性肠炎的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秋冬季节,气温逐渐下降,饲养密度增加,猪群内病原体传播加剧,容易发生疫情。

3. 感染对象猪增生性肠炎可以感染各个年龄段的猪只,但以生长发育迅速的仔猪和育肥猪为主要感染对象。

二、临床特征1. 症状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腹泻、呕吐、腹痛、厌食、发热等表现。

腹泻通常为水样或稀便,呈现黄色或灰色,并伴有粘液和脓血。

2. 病理变化病理学上主要表现为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变性、脱落,绒毛丧失或变短,小肠肠壁水肿、充血、出血等病变。

三、诊断1. 临床症状根据猪只出现的临床症状,结合疫情的流行特点,可以初步判断猪是否感染了增生性肠炎病毒。

2. 实验室检测通过病毒的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PCR检测等方法,可以对疫情进行确诊。

四、防治1. 疫苗预防通过疫苗免疫可以有效地预防猪增生性肠炎的发生。

目前市场上已有对增生性肠炎病毒的疫苗,可以根据疫情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2. 环境卫生管理加强猪舍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猪只的生活环境清洁卫生,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3. 抗生素治疗对于已经感染猪增生性肠炎的猪只,可以根据临床症状选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缓解症状,减少病死率。

4. 饲料管理合理搭配饲料,注重饲料的营养平衡,提高猪只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猪增生性肠炎的发病率较高,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通过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疫苗预防、抗生素治疗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该病的传播,降低猪只的感染率和病死率,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春季谨防猪增生性肠炎

春季谨防猪增生性肠炎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疫苗研发
进一步研发新型、高效、安全的猪增 生性肠炎疫苗,提高疫苗的保护力和 持久性。
联合防控
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共同开展猪 增生性肠炎的防控工作,提高整体防 控效果。
免疫机制研究
深入研究猪增生性肠炎的免疫机制, 为制定更加科学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
环保与饲养管理
加强猪场的环保和饲养管理,改善猪 的生活环境,提高猪的健康水平。
接种时间
疫苗接种时间应尽早,以便在猪感染病原体之前建立免疫力。一般建议 在春季来临前完成疫苗接种工作。
03
接种方法
疫苗接种方法包括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具体接种方法应按照疫苗使
用说明进行操作。
生物安全措施
隔离措施
对于疑似感染猪增生性肠炎的猪 只,应立即进行隔离,以防止疾 病传播。同时,对于病死猪只的 处理也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以
THANKS
感谢观看
预防疾病发生。
治疗方案优化
早期诊断
及时发现病猪,并进行早期诊 断,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个体化治疗
根据病猪的具体情况,制定个 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选 择、剂量、给药途径和时间等 。
联合用药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使用多种 药物联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监测疗效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 病猪的症状变化和生命体征,
止泻与补液治疗
对于出现严重腹泻的病猪,需要进行止泻和 补液治疗,以维持体液平衡和预防脱水。
辅助治疗
改善饲养环境
01
保持猪舍干燥、卫生、通风,定期进行消毒,以提高猪的抵抗
力。
调整日粮
02
如果病猪食欲减退,需要调整日粮,增加营养价值高、易消化

猪增生性肠炎治疗方法

猪增生性肠炎治疗方法

猪增生性肠炎治疗方法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链球菌病、滑液支原体感染及其它败血性细菌感染很相似,但结合其流行病学、病原学、血清学等进行综合分析,仍能了解其一般特征。

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症状病猪发热(40.5-42℃),厌食,咳嗽,呼吸困难。

关节肿胀,尤其是跗关节和腕关节,触摸疼痛(由尖叫推断),跛行,颤抖,共济失调。

大部分病猪耳朵、腹部皮肤及肢体末端等发绀,指压不褪色,有的可能死亡。

病程较长猪只的体温大都正常,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消瘦、被毛粗乱,其行为主要表现为跛行、关节肿胀。

总之,咳嗽、呼吸困难、关节肿胀、跛行、被毛粗乱是其主要的临床特征。

猪增生性肠炎的病理变化剖检可见浆液性或纤维素性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关节炎(尤其是跗关节和腕关节),有的还可见脑膜炎。

在这些损伤部位可见数量不等的浆液性或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以致在胸腔、腹腔、关节腔等部位有不等量的黄色或淡红色液体,有的呈胶胨状。

即呈浆液一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

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渗出物,可见纤维蛋白、嗜中性粒细胞和少量的巨噬细胞。

猪增生性肠炎的防治措施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治方案包括免疫接种和抗菌药物防治,但也应当加强饲养管理,如提前断奶,减少猪群流动,杜绝不同生长阶段猪的混养状况,减少或消除其它呼吸道疾病的影响等。

副猪嗜血杆菌疫苗在美国、加拿大、日本、西班牙等国家应用较为广泛。

在我国,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病毒室也研制出了副猪嗜血杆菌油乳剂灭活苗。

据报道,通过商业疫苗接种或使用特异性灭活菌苗,可以成功地控制该病的发生。

但也有使用灭活菌苗防疫失败的病例,这可能是由于引起发病的菌株与所用疫苗菌株的血清型不同而缺乏交叉保护的结果。

猪 增 生 性 肠 病

猪 增 生 性 肠 病

猪增生性肠病猪增生性肠病(Porcine Proliferative Enteritis/Enteropathy,PPE;也称猪增生性肠炎)是猪的一种常见综合征。

在文献中描述相似病症的其它名称还有坏死性肠炎(Necrotic Enteritis,NE)、增生性出血性肠病(Pro-liferative Hemorrhagic Enterophathy,PHE)、局部性肠炎(Regional Enteritis,RE)、回肠末端炎(Ter-minal Ileitis,TI)、猪肠腺瘤(PorcineIntestinal Adenomatosis,PIA)。

该病是一种在急性和慢性病例中表现出不同临床症状的疾病群,但在尸体解剖时均可以发现相同的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即小肠和结肠黏膜增厚。

在病理组织学上,被侵袭组织表现为明显的肠腺窝未成熟上皮细胞增生,形成一种增生性类肠瘤黏膜。

该病的病原为专性胞内寄生的劳森菌(Lawsonia intracelluaris,LI)。

本病是近年来世界各国养猪地区日渐受到重视的常见猪病。

Biester和Sohwarce在1931年首次报道该病。

国内,林绍荣等1999年报道了该病的爆发、诊断和防治,但尚未见有关该病流行病学的调查报告。

现已经分布世界各主要养猪国家,已报道发生本病的国家和地区有:澳大利亚、比利时、巴西、加拿大、丹麦、芬兰、法国、印度、日本、南非、瑞典、希腊、荷兰、英国、美国、南斯拉夫和台湾省。

我国内地也已证实存在本病。

鉴于该病对养猪业造成巨大的危害,我们有必要对该病作深入的了解。

1 病原学引起PPE的病原是专性胞内寄生的劳森菌(Lawsonia intracelluaris,LI)。

该菌是一种厌氧菌,主要生长于肠黏膜细胞中,在无细胞培养基中还没有获得培养。

在鼠、猪或人肠的细胞系上均可以生长,报道有Henle407、IEC-18、IPEC-J2等细胞系。

应用鼠肠细胞可进行该病原的分离培养。

猪增生性肠炎的防制

猪增生性肠炎的防制
猪增生性肠炎的防制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疾病概述 • 预防措施 • 治疗与控制 •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 相关参考资料与推荐阅读
01
疾病概述定义与症状 Nhomakorabea定义
猪增生性肠炎,也称为猪回肠炎 或猪接触性传染性腺胃病,是由 胞内劳森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 接触性传染病。
症状
病猪表现为食欲不振、消瘦、腹 泻、贫血、黄疸、生长发育受阻 等症状,部分病猪出现突然死亡 。
注意配伍禁忌
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注意配伍禁忌,避免与其他药物发生 不良反应。
疗效评估与监控
观察临床症状
通过观察猪的精神状态、食欲、 粪便等临床症状,评估治疗效果 。若症状明显改善,说明治疗有
效。
检测血清抗体
通过检测猪的血清抗体水平,了解 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若抗体水平 逐渐下降,说明治疗有效。
定期复查
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导致猪腹泻的疾病进行鉴别 ,如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病等 。
02
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
01
02
03
疫苗种类
针对猪增生性肠炎,目前 市面上有多种疫苗可供选 择,包括活疫苗、灭活疫 苗和亚单位疫苗等。
接种时间
应在猪只感染前进行疫苗 接种,一般建议在产前或 产后一周内进行。
接种方法
可采用肌肉注射或口服接 种,根据疫苗种类和猪只 体重进行适当调整。
生物安全措施
隔离措施
对疑似感染的猪只进行隔 离观察,以防止病毒传播 。
消毒措施
定期对猪舍、饲料和水源 等进行消毒,并保持环境 卫生。
人员管理
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猪舍, 工作人员进入前应进行消 毒和更换衣物。
饲养管理措施

生猪增生性肠炎的综合防治

生猪增生性肠炎的综合防治

汇报人:2023-12-05•疾病概述•病因分析•综合防治措施目录•治疗方案•结论与展望疾病概述01生猪增生性肠炎(Porcine proliferative enteropathy,PPE)是一种由胞内劳森菌(Lawsonia intracellularis,LI)感染引起的以猪肠绒毛长度缩短、肠壁细胞增生为特征的猪肠道疾病。

该病主要发生在断奶后至育肥阶段的猪只,成年猪和未成年猪均可感染。

疾病定义疾病症状患猪突然死亡,无明显症状。

慢性型患猪食欲减退,伴有腹泻、消瘦、皮肤苍白等,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下降。

生长速度减慢感染猪只腹泻严重,导致饲料转化率降低,增加养殖成本。

饲料转化率下降药物费用增加死亡率上升01020403严重感染的猪只死亡率较高,给养殖业带来损失。

感染猪只生长速度明显降低,影响养殖经济效益。

需要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增加用药成本。

疾病影响病因分析02胞内劳森菌是引起生猪增生性肠炎的主要病原菌,可感染肠上皮细胞,导致肠道炎症和溃疡。

胞内劳森菌其他细菌感染也可能与生猪增生性肠炎有关,如沙门氏菌、弯曲杆菌等。

其他细菌病原微生物猪舍卫生条件差,粪便堆积,消毒不彻底,有利于病原菌的传播和繁殖。

饲养密度过高,猪群拥挤,易导致病原菌传播和感染。

饲养环境饲养密度猪舍卫生饲料中营养成分不足或不平衡,如维生素、矿物质等,可能导致生猪免疫力下降,易感染病原菌。

饲料质量饲料储存不当,受潮、发霉、变质等,可能滋生细菌,引起生猪感染。

饲料储存饲料因素综合防治措施03合理分群与密度控制根据猪的品种、体重、性别等因素进行合理分群,避免密度过大,减少应激。

通风与保暖保证猪舍通风良好,同时注意保暖,避免猪受寒。

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猪舍,保持干燥,减少猪舍内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改善饲养环境根据猪的生长发育需求,合理搭配饲料,确保营养均衡。

营养均衡避免突然更换饲料,以免引起猪的应激反应。

避免突然更换饲料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提高猪的免疫力。

猪增生性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治

猪增生性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治

猪增生性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治猪增生性肠炎是猪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主要由于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肠道疾病。

本文将对猪增生性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治进行详细介绍。

一、流行病学猪增生性肠炎主要由猪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该病原体主要通过粪便、食水等途径传播,是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的疾病。

猪增生性肠炎还可能由于病毒、寄生虫等其他病原体引起,因此在猪群中易发生大规模暴发。

猪增生性肠炎的传染性强,易通过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在猪群中蔓延,尤其是在密集饲养条件下更易发生传播。

猪增生性肠炎多发生在春夏季,湿度大,气温高的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因此这个季节是猪增生性肠炎的高发期。

二、临床特征1. 急性期临床表现:突发性死亡、全群发病、早期便秘后痢。

2. 慢性期临床表现:成年猪表现轻度到中度黏膜下出血症、呕吐、食欲下降、体重减轻、便干或食物残渣样便等。

3. 致病性大肠杆菌侵入动物的肠黏膜后,产生毒素,引起粘膜坏死、出血、水肿以及以水样粪便为主的腹泻症状。

4. 典型的病理变化表现为肠道肿胀、充血、出血、肠黏膜糜烂、溃疡和增厚。

三、诊断1. 临床诊断:根据猪群发病情况和临床表现,可以初步判定为猪增生性肠炎,但需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确诊。

2. 实验室检测:主要包括病原学检测和病理学检测。

病原学检测可以采用细菌培养法、PCR法等对病原菌进行检测;病理学检测可以通过组织活检等方式对病变组织进行检测。

四、防治1. 合理饲养管理:加强猪舍卫生管理,做好饲料、饮水的卫生控制和检疫工作。

2. 采取适当的防疫措施:对猪群进行定期的免疫接种,加强对猪的管理和监测,及时发现和隔离病猪,防止疾病的传播。

3. 药物治疗:在临床病例中,可以根据病情给予抗生素、止泻药等药物治疗,但需遵医嘱使用,并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次数。

4. 合理营养和饲养:对于患病的猪,要进行合理的饲养管理,保证其饲料、水源的质量和卫生,同时平衡膳食,提高猪群的抵抗力。

猪增生性肠炎菌病

猪增生性肠炎菌病
猪增生性肠炎菌病(迴肠炎PE)
上海维尔好饲料有限公司 汪传辉
前言
该菌是一种专性寄生胞内菌,形成慢 性或急性出血性—增生性肠炎菌(PE), 是现代养猪中一种重要的肠道疾病。在 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染,大约有30% 的猪 群属于易感染群。在美国的现代集约化 生产条件下,急性PE的发生有上升趋势。 在上海地区去年有发现,今年相继增加。 浙江、江苏今年都有发生。
治疗预防:
用硫酸粘菌素120mg/kg +泰乐菌素 100mg/kg 或泰乐菌素100mg/kg+林可霉素 110mg/kg。可将药物溶于水中,也可预混到 饲料中口服用药14天,也可对感染猪肌肉注射 相同剂量的药物治疗。碰到急性型,发现本病 后在饲料(50ppm)和饮水(20ppm)中同时 添加爱乐新,连用7--10天,此后每月饲料中添 加爱乐新(50ppm),连用5天。它是目前控制回 肠炎最经以上断奶小猪,发生持 续性腹泻,表现消瘦、贫血、营养不良, 甚至发展呈出血性PE,排除黑色油状稀 粪便,最后死亡。也有发生肠穿孔、腹 膜炎死亡。
病理变化:
最常见的病变主要位于小肠末端50厘 米处及邻近结肠上1/3处,并可形成不同 程度的增生变化,但都可见到病变部位 肠壁增厚,肠管直径增加。增生性肠炎 显著特征是炎性渗出物覆盖在已发生病 变上,形成带有被膜的坏死灶,黄灰色奶 酪状团块粘附在粘膜结构上。如果在深 层观察到残留的增生上皮细胞即可做出 诊断。

猪增生性肠炎

猪增生性肠炎

猪增生性肠炎猪增生性肠炎(PPE)是由一种被称为细胞内罗松菌的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常见综合征。

在不同的文献中又有不同的名称,比如坏死性肠炎、增生性出血性肠炎、回肠炎、局域性肠炎以及肠腺瘤病等等。

本病主要发生于6月龄~9月龄的育肥猪,断奶2月龄的子猪及种猪也可感染。

临床症状本病的潜伏期为2周~3周,体温一般都正常。

临床上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急性型。

较为少见,多发于4月龄~12月龄的成年猪,主要表现为血色水样下痢;病程稍长时,排沥青样黑色粪便或血样粪便并突然死亡;后期转为黄色稀粪,也有突然死亡仅见皮肤苍白而无粪便异常的病例。

(2)慢性型。

较为常见,多发于6周龄~12周龄的生长猪,10%~15%的猪只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沉郁或昏睡;间隙性下痢,粪便变软,变稀而呈糊样或水样,颜色较深,有时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病猪消瘦,弓背弯腰,有的站立不稳,生长发育不良;病程长者可出现皮肤苍白,如果没有继发感染,有些病例在4周~6周可康复。

(3)亚临床型。

猪体虽然有病原体存在,却无**的临床症状,也可能发生轻微的下痢,但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下降。

病理剖检本病以小肠及结肠黏膜增厚,坏死或出血为典型特征,有时可见肠道平滑肌显著肿大,小肠内有凝血块,结肠内有血液的粪便。

发病原因1.混群或转群;2.天气应激,如热应激或天气突然变化等;3.疾病的暴发往往发生于上市后剩余的猪群;4.后备母猪适应期,或转入种猪群后不久,这种传播可能发生于经产母猪到后备猪或后备猪到经产猪。

防治措施药物预防生长育肥阶段和新购入后备猪隔离适应期间应该阶段性使用治疗量(脉冲给药)替米考星防治本病。

呼美佳(主要成分为替米考星)饮水,按每瓶兑水40千克,**周连用3天,第二、三周不用药,第四周连用2天。

复方替米先锋(主要成分为替米考星)拌料,按每袋拌650千克料,连续7天,间隔二周,再用一次,连续一周。

药物治疗(1)抗病毒I号粉+复方替米先锋,混合后按每袋500千克拌料,连用7天。

猪增生性肠炎症状及其防制措施

猪增生性肠炎症状及其防制措施

猪增生性肠炎的症状及其防制措施一、特征性症状本病常见于无特定病原猪场和疾病较少的猪场,在流行疫区,仔猪抗体效价在3周龄时仍较高,但以后则下降,至6周龄以后即无抵抗能力,故一般不会发生在哺乳仔猪和早期离乳仔猪。

本病的潜伏期为2~3周。

此病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和不显性型。

急性型:多发生于4~12月龄间的猪,主要表现为排焦黑色粪便或血痢并突然死亡,但也有粪便无异常情况下突然死亡。

育成舍的残废率可达40%。

慢性型:常见于6~20周龄的育肥猪,约40%~50%锗会有临床症状,死亡率不高,一般低于5%。

临床上表现为食欲减退,下痢呈糊状、棕色或水样,有时混有血液,体重下降,生长缓慢(最常见),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降低,脱水,被毛粗乱等。

此型病猪出现症状后,经治疗,6~8周能康复,有些则变成僵猪或并发其他疾病而被淘汰或死亡。

不显性型:无明显临床症状,但体内存在病原体,既或是有下痢,也表现极轻微,常不引起人注意,但日增重和饲料报酬下降,生长缓慢。

二、特征性病变患有慢性猪增生性肠炎的青年猪,最常见的病变部位位于小肠末端50cm处以及邻近结肠上1/3处,并可形成不同程度的增生变化,但是都可以看到病变部位肠壁增厚,肠管变粗,在病变部位较小时,应仔细检查临近回盲瓣的回肠末端区域,因为这一区域是常见的感染区域。

病变部位回肠内层增厚,一种表现为坏死性肠炎,小肠(有时大肠)绒毛上皮细胞增生与溃疡坏死,并有坏死碎片粘附在肠炎,有时伴有出血性病变,可见绒毛上皮增生,此病变多见于后期育肥猪或年轻的公猪、母猪。

三、防制措施1、预防实行全进全出制与早期隔离断奶等。

同时,根据本病的高度传染性,猪舍首先要用水冲洗,然后药物消毒(作用1小时以上),再用水冲洗一次,空舍7天后,方可进猪。

对流行疫区可采用间断性的给药,即对一定暑期的生长猪间隔15~20天,通过饮水或饮料给一次有效的抗生素制剂。

2、治疗抗生素制剂是目前控制本病的有效方法。

目前较有效的抗生素有四环素、红霉素和硫粘菌素。

猪增生性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治

猪增生性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治

猪增生性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治猪增生性肠炎是一种由嗜肠球菌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消化道疾病,主要影响生长发育中的猪。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尤其在养殖密集的猪场更为常见。

猪增生性肠炎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该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流行病学特征1. 病原体:猪增生性肠炎的致病菌主要是嗜肠球菌(Lawsonia intracellularis),这种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主要寄生在肠上皮细胞内。

它主要通过粪-口传播途径传播,同时也可通过饮水或食用被污染的饲料传播。

2. 高发季节:猪增生性肠炎在全年都有发生,但在气温较暖、湿度较高的夏季更为多见,这与细菌在潮湿环境中的存活和传播有关。

3. 影响范围:猪增生性肠炎是一种世界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生。

尤其是在养猪密集的地区,更为普遍。

二、临床特征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表现各异,主要取决于感染病原体的种类、数量、菌株的毒力以及猪的抵抗力等因素。

一般来说,猪增生性肠炎的临床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长发育受抑:感染猪增生性肠炎后,猪的生长速度明显减缓,甚至出现生长停滞的情况。

2. 消化道症状:猪增生性肠炎患猪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还可出现便血、肠鸣音增强等症状。

3. 贫血:由于猪增生性肠炎可以导致肠道吸收不良,从而引起猪的贫血症状。

4. 其他表现:除了上述主要表现外,患猪还可能出现发热、鼻、眼分泌物增多、呼吸急促等表现,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三、诊断与防治1. 诊断方法:对于猪增生性肠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

通过猪的症状表现以及粪便样本的病原学检测,可以确定猪是否感染了增生性肠炎。

2. 防治措施:猪增生性肠炎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饲养场清洁卫生,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2)采用适当的消毒措施,对饲料、饮水、饲养设施等进行定期消毒。

19. 猪增生性肠炎 (Porcine proliferative enteritisenteropathy, PPE)

19. 猪增生性肠炎  (Porcine proliferative enteritisenteropathy, PPE)

19. 猪增生性肠炎(Porcine proliferative enteritis/enteropathy,PPE)猪增生性肠炎,又称猪增生性肠病,是由专性胞内劳森菌引起猪的接触性传染病,以回肠和结肠隐窝内未成熟的肠细胞发生根瘤样增生为特征。

该病的其他名称还有:增生性出血性肠炎(Proliferate haemorrhage enteritis,PHE)、猪小肠腺瘤病(Porcine intestinal adenomatosis,PIA)、猪回肠炎(Porcine ileitis,PI)、末端肠炎(Terminal enteritis)、坏死性肠炎(Necrotic enteritis)和局部性肠炎(Regional enteritis,RE)等。

Biester和Sohwarce于193l年首次报道该病,目前在世界各主要养猪国家均有报道,猪场感染率为20%~40%。

我国最早在1999年报道本病,但目前尚无该病在我国发生情况的系统流行病学资料。

病原PPE病原为专性细胞内寄生的胞内劳森菌(Lawsonia Intracellularis,LI),其分类地位尚未确定,但Gebhart等认为属于解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naceae)。

细菌多呈弯曲形、逗点形、S形或直的杆菌,大小为1.25~1.75μm×0.25~0.34μm,具有波状的三层膜外壁,无鞭毛,无菌毛,革兰氏染色阴性,抗酸染色阳性,能被银染法着色,改良Ziehl—Neelsen 染色法将细菌染成红色。

细菌微嗜氧,需5%CO2。

体内细菌经肠隐窝腔进入肠黏膜细胞内增殖,主要分布在刷状缘下方的细胞胞浆顶部,不聚集成团或形成包涵体。

体外可在鼠、猪或人肠的细胞系上生长,如Henle 407、IEC-18、IPEC-J2等,一般感染单层细胞不出现细胞病理变化,不能在无细胞培养基上生长。

细菌在5~15ºC环境中至少能存活1~2周,细菌培养物对季铵消毒剂和含碘消毒剂敏感。

猪增生性肠炎

猪增生性肠炎

二、流行病学
主要发生在6-20周龄断奶后的猪只,一般6周以内(母源抗体)及 1年以上(感染或者免疫后获得抵抗力)的猪不易发病;
圈舍卫生差;各种应激反应如转群、混群、昼夜温差过大、湿度 过大、密度过高、频繁引种、频繁接种疫苗、突然更换抗生素造 成菌群失调等;猪群内存在免疫抑制性疾病(如PCV-2、PRRSV) ;饲喂发霉饲料等可诱发该病。
六月份总结七月份计划
猪增生性肠炎 报告人:高帅 姓名:曲江20雷15年07月3日 时原 • 2、流行病学 • 3、临床症状 • 4、病理剖检 • 5、鉴别诊断 • 6、防治措施
一、猪增生性肠炎
• 定义:也称为回肠炎(PE),是一种表现为急 性和慢性等不同临床症状的症候群,解剖有特 异病变,即小肠和结肠的黏膜增生,坏死和出 血;
• 2、菌苗接种:口服接种弱毒活疫苗(口服活菌 苗时要求接种前后7d不能使用抗生素),用于种 猪场,保育育肥场不用。
6、防治措施
• 3、药物控制
• 种类:对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乐菌素、替米考星)、 截短侧耳素(泰妙菌素)、林可霉素和痢菌净最敏感, 对四环素较敏感,对B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杆菌肽等 不敏感;
3、临床症状
3、临床症状
3、临床症状
3、临床症状
3、临床症状
3、临床症状
3、临床症状
3、临床症状
4、病理剖检
本病剖检特征是部分患猪浆膜下和肠系膜常见水肿,肠系膜淋巴 结肿大,切面多汁,回盲瓣处易感(最早出现病变)。 急性型增生性肠炎:回肠和结肠水肿增厚,腔内有一个或多个血 凝块,且混有血液纤维蛋白等,大肠的回旋位充满血液;
回肠炎肠道病变-回肠末端凝固性坏死
4、病理剖检
回肠炎肠道病变-盲肠增厚皱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肠炎淋巴切面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回肠炎淋巴外观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回肠炎内容物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回肠炎脾脏外观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回肠炎肾脏病变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回肠炎肾脏外观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有急性型与慢性型之分。患猪中,急性型 占的比例小,慢性型占的比例大。
不管是急性型还是慢性型,如无继发感染,体温一 般都正常。
急性型的患猪,主要表现为突然严重腹泻,排沥青 样黑色粪便或血样粪便,不久虚脱死亡,也有 的仅 表现皮肤苍白,未发现粪便异常而在挣扎中死亡, 有时会发生发病猪被同栏猪群攻咬致死。
主要发生在6-20周龄断奶后的猪只,成年猪较易 感,一般6周以内及1年以上的猪不易发病。规模化 猪场以生长育成猪和后备种猪发病为主,本病临床 上容易被误诊为密螺旋体病(猪痢疾)。
该病造成患猪饲料转化率下降,生长速度降低,死 残率升高。
各种应激反应如转群、混群、昼夜温差过大、湿度 过大、密度过高、频繁引种、频繁接种疫苗、突然 更换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等;猪群内存在免疫抑制 性疾病(如PCV-2、PRRSV);饲喂发霉饲料等 可诱发该病。
很多猪在感染活跃期会排放出大量细菌,在接种后 13周的粪便中可检出大量细菌,感染猪可持续排菌 4-10周。
病菌一旦被排放在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存活于猪只 粪便中,从而造成猪场持续性感染。
细胞内劳森菌对一般的消毒剂有抵抗力,但对季铵 盐和含碘消毒剂敏感。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流行特点
回肠炎胃病变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回肠炎小肠病变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回肠炎心切面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回肠炎心外观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回肠炎增生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病理组织学变化为肠腺上皮细胞显著增生,未成熟 的肠腺上皮细胞畸形排列,代替了正常的粘膜结构。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病 猪 肛 门 红 肿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病 猪 拉 出 带 血 色 粪 便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血色带粘液性胶冻状粪便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便血
Hale Waihona Puke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五、诊断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该病一般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特征(腹泻、粪便稀 软、不成形、血便),特征性病变(小肠及结肠黏 膜增厚,坏死或出血)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但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取肠黏膜涂片,用 姬姆萨液染色,显微镜检查,观察到细胞内劳森菌 的,就可确诊)。
在临床上应注意与密螺旋体。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回肠炎肠道病变3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回肠炎肠道病变4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回肠炎肠道病变5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回肠炎肠道病变6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回肠炎肠道病变7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猪增生性肠炎又称猪回肠炎、坏死性肠炎、增生性 出血性肠病、局域性肠炎以及肠腺瘤病等。
是由一种生存于细胞内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称为细 胞内劳森菌所引起的一种肠道疾病,应激因素是本 病的诱因。
一、病原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PPE的病原为细胞内劳森菌,格兰氏阴性杆菌,主 要在猪回肠上皮细胞内的细胞质中繁殖。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胃 肠 道 广 泛 性 充 血 出 血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肠道病变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回肠炎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回肠炎肠大道外观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回肠炎肠道病变2
慢性型的患猪,临床表现轻微,表现同一栏猪不时 出现几头腹泻,间歇性下痢,粪便呈糊状或不成形, 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碎片;
厌食,对食物好奇,但往往吃几口就走;
精神萎糜,弓背弯腰,皮肤苍白,消瘦,生长不良, 甚至生长停止或下降;
病程15~25d,有的形成僵猪,有的在衰竭中死亡。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回肠炎肠道病变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回肠炎肠道外观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回肠炎胆囊病变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回肠炎肺切面2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回肠炎肺切面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回肠炎肺外观2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四、病理特征
本病剖检特征是部分患猪浆膜下和肠系膜常见水肿,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急性型增生性肠炎 在回肠和结肠腔内有一个或多个血凝块,且混有血 液、纤维蛋白等,大肠的回旋位充满血液。增生坏 死性肠段表现有鼓气或炎性分泌物和积水现象,肠 段较薄,坏死性肠炎的病变部还可见凝固性坏死。 出血性肠病的病变类似于增生性肠病,但很少波及 大肠,主要在小肠末端,表现为小肠壁局部增厚, 肠腔内有血液;结肠内积有含血的粪便。
回肠炎肺外观3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回肠炎肺外观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回肠炎肝病变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回肠炎肝脏外观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回肠炎淋巴病变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回肠炎淋巴病变外观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六、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
采用全进全出(严格冲洗、消毒和坚持一定的空栏 时间)和严格的消毒措施,碘或季铵盐类消毒剂是 最有效的;减少转群、运输、温度、湿度、密度及 更换饲料等方面的应激。
2、菌苗接种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