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方法论》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 引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性,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社会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为主题,探讨二者之间的理论联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

2.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思想可以概括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对立统一的法则,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

这些方法论思想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指南。

3.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3.1 唯物史观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这一观点对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社会科学研究者在分析社会现象时,必须注重经济因素的作用,并将其作为研究的核心。

例如,在社会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鼓励研究者从经济结构的角度分析社会现象,揭示经济因素对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3.2 辩证唯物主义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让社会科学研究者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这种思想激发了研究者对社会矛盾的关注。

矛盾存在于各个社会领域,通过分析矛盾的性质、矛盾的发展过程以及矛盾的解决途径,可以深入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3.3 实证研究方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结合实证研究方法强调通过数据和实证的方式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实证研究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持。

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研究者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社会现象,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验证理论。

这种将实证研究方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做法,使社会科学研究更加接近真实情况,增强了研究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社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种哲学体系和社会理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法来研究和理解社会现象。

它与传统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同时也借鉴了一些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

本文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关系,并分析了它们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一个复杂而相互关联的系统,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

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社会变革的驱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核心是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与传统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相比,马克思主义强调对社会现象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分析。

它拒绝将社会现象简化为个人行为或意识的产物,而是将其视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和经济结构对个人行为和观念的影响,认为任何社会现象都要从其根源和产生的社会关系中加以理解。

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中,重要的概念是阶级分析和历史唯物主义。

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它认为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阶级之间的矛盾。

阶级分析试图揭示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权力关系,并探讨这些冲突如何影响社会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则通过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理解社会的演变和变革。

它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经济关系的变化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也包括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批判。

它批评了一些传统的社会科学方法,如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功利主义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这些方法忽视了社会现象的结构性和历史性,只注重表面现象而忽略了背后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主张使用一种实证主义的方法,即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分析来提出理论,并通过实践来验证这些理论。

这种方法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关系,强调理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简介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简介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简介一,本书的作者及内容简介《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由首席专家杨春贵主持编写的。

其参与编写此书的成员还有马俊峰、王宏波、边立新、孙熙国、杨信礼、张曙光、陈曙光、欧阳康、庞元正。

下面对主要编写者杨春贵进行简介一下:杨春贵,1959年-196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

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8年6月调入中共中央党校,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任哲学博士生导师。

历任中央党校校委委员、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等。

在内容方面,这本书一共包括导论和七章内容。

导论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一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第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第三,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第二章是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是个复杂的系统;第二,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第三,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第三章是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分析法;第二,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第三,利益分析和阶级阶层分析方法。

第四章是社会过程研究方法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类社会是个过程;第二,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第三,研究社会历史过程的若干重要方法。

第五章是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第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六章是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真理与价值;第二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第三,社会评价及其标准。

第七章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第二,经济全球化及其内在矛盾;第三,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述评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述评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述评作者:刘成成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9年第03期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涵在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社会主义学说,形成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形成的,以其独特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方法论基础。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但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又不是完全等同的,二者又有所区别,侧重点有所不同。

原理是方法的基础,方法则是原理的实践运用。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实践性是其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历史作用正在于它为人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2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具体研究方法作为社会科学一般研究方法的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及发挥的重要作用更多地体现在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等具体方面。

2.1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就不能称之为真理。

此外,“认识对实践也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而错误的认识则阻碍实践的发展”。

因此,实践和认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进步。

2.2 矛盾分析研究方法矛盾无处不在,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没有矛盾就不会有世界,没有矛盾也不会有人类社会的存在。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其核心是对立统一,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矛盾,同时,矛盾也推动着事物向前发展。

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能够使得我们从本质上认识事物,并以此来促进事物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2.3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研究。

社会本身就是一个由诸多要素构成的系统,他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之第二讲综述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之第二讲综述
团。
2020/10/27
29
第一,在分析阶级状况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阶级关系格 局。
第二,在进行经济分析的同时注重政治、思想分析。
第三,在进行阶级状况分析的同时要重视对阶级矛盾 的动态考察。
社会和谐是指社会矛盾总体稳定协调发展的状态, 不是没有矛盾,而是能够有效协调各种矛盾关系。
大量的社会矛盾通过保持 合理的张力使社会呈现动态 稳定的状态。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同 旧社会相比,矛盾的性质与 解决矛盾的方法不同而已。
3.社会问题的多样性
第一,问题是矛盾的理性把握
(矛盾的存在与主体意识到矛盾的存在是两回事)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 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世界上绝没有两片完全 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 完全相同的手掌。
——莱布尼茨
案例:
大多数人的人生有重要性排序:第一,这一生必
须做的事,第二,是应该做的事,第三,是如果做
了生活会更好的事。运用所学哲学理论阐述的人生
重要性排序的启示。()
子路问孔子: “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 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
道理就去实行呢!” 冉有也来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 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公西华问道: “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
父兄在。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 即行。我弄不明白,想请教先生一下。”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 子路武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案例(个性)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共性)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 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个性)

【完整版毕业论文】马克思论文---浅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完整版毕业论文】马克思论文---浅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浅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在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关于发展的科学。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由各种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所组成的一个方法论整体, 其中各种方法既互相联系, 具有整体性, 又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 表现出可分性。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包括人们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应用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际工作中, 所形成的以获得正确认识为主的认识方法和以改造世界为主的实践方法。

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是方法论中最高层次的方法, 它们各自又包括较低层次的许多方法。

认识方法即思想方法, 总的说就是实事求是的矛盾分析方法。

它包括观察、实验、社会调查等收集材料的经验方法和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等整理材料得出科学结论的逻辑思维方法, 亦即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去粗取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方法。

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总的就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 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方法。

‘仑包括抓典型、点面结合、抓中心环节带动其它等具体工作方法。

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是紧密联系的。

第一, 从最高层次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来讲, 它们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

人们只能根据改造世界的一定阶段的不同任务和目的来区分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

认识方法依赖于实践方法, 在于“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

只有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多次实践, 才能揭示客观事物的联系, 建立起逻辑思维的规则。

正如列宁所说“人的实践活动必须亿万次地使人的意识去重复各种不同的逻辑的格, 以便使这些格能够获得公理的意义”,成为正确的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则。

同样, 实践方法也必须依赖于认识方法。

第二, 构成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的低一层次的各种方法之间也是密切联系的。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复习之文献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复习之文献

文献法一、文献法的概念和特点1. 文献的概念文献的现代定义为“已发表过的、或虽未发表但已被整理、报导过的那些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一切载体”,不仅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科学报告、档案等常见的纸面印刷品,也包括有实物形态在内的各种材料。

2. 文献的种类教育研究文献的内容多种多样,按其性质、内容加工方式、用途大致可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或称为零级、一级、二级、三级文献。

(1)零次文献零次文献即曾经历过特别事件或行为的人撰写的目击描述或使用其他方式的实况纪录,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

也可视为第一手文献(primary documents),这类教育研究文献包括未发表付印的书信、手稿、草稿和各种原始纪录。

(2)一次文献一次文献也称原始文献,一般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

(3)二次文献二次文献又称检索性文献,二次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著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

(4)三次文献三次文献也称参考性文献。

三次文献是在利用二次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一次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并概括论述的文献。

此类文献不同于一次文献的原始性,也不同于二次文献的客观报导性,但具有主观综合的性质。

二、文献法的概念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

文献法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方法。

对现状的研究,不可能全部通过观察与调查,它还需要对与现状有关的种种文献做出分析。

文献法属于非接触性的研究方法。

没有继承和借鉴,科学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决定了人们在研究先前的历史事实时需要借助于文献的记载,在发展科学领域时需要继承文献中的优秀成果。

现代科学研究不仅需要以人之间协作为条件,同样需要以利用前人的研究劳动成果为条件。

利用科学文献是实现利用“前人劳动成果”的重要措施和方法,也是促进和实现“今人的协作”的条件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完整版

Content1、“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台湾还可否采取更为灵活的形式? (2)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哲学依据是什么?问什么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3)3、如何理解“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3)4、阐述事实与价值的关系。

(4)5、阐述价值评价的构成要素,并对价值评价的复杂性进行分析。

(5)6、马克思主义社会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并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

(7)7、阐述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方法的含义、特点与功能。

(8)8、谈谈系统论思想的起源。

(9)9、系统论方法从广义来讲包括哪些方法? (10)10、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系统论思想有着怎样的关系? (10)11、谈谈社会系统的组成? (12)12、社会系统优化的重要原则有哪些? (12)13、谈谈你对本课程的认识与体会。

(13)14、联系实际阐述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

(13)1、“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台湾还可否采取更为灵活的形式?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奋斗。

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贡献。

江泽民同志郑重指出:“国家要统一,民族要复兴,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我们坚信,通过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祖国的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为了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这个构想从中国实际出发,照顾到各方利益,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概述(完美版)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概述(完美版)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概述(完美版)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重点:实践的观点,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矛盾的观点一.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提出认识的新问题;提供必要条件: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提高认识能力),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标准,最终目的。

实践观点的重要性:研究社会科学时,只有尊重实践,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认识和学习符合科学的客观规律(二)认识运动的规律人类运动的基本规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认识,在实践,再认识,认识的运动循环反复和无限发展。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

方法论: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科学,在以认识知道实践,在时间中坚持和发展社会科学,才能得出正确的知识,并且不断创新。

二.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事物联系具有普遍性:(一)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二)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或部分,并通过其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三)任何事物的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互相联系的系统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

系统即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方法论: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科学的认识事物的联系,反对一刀切和一风吹,全面、系统的认识和学习,避免“片面主义”错误。

三.社会矛盾分析方法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1矛盾的观点:矛盾即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哲学,提供了独特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以批判性思考、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和人的解放为基础,提出了一种以社会分析和社会变革为核心的方法论和理论体系。

这个方法论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和发展科学技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方法之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了对于社会现象的矛盾和辩证性的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现象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是简单的加和,而是相互影响,不断发生矛盾的运动。

这种矛盾的运动必须加以研究和认识,去寻找矛盾发生的根源和决定因素,进而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坚定地认为,只有宏观与微观、社会与个人、结构与意义等各层次方面的矛盾把握到位,才能得到扎实的研究成果。

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核心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

人们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规定了他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越来越高的发展阶段。

历史唯物主义对于分析社会的发展变迁和深入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阶级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第三个核心方法是阶级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普遍存在的。

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斗争,资本家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工人和工人之间的竞争,这些都是阶级斗争的表现。

阶级斗争的推动力来自于各个阶级的利益冲突,这种利益冲突在一定特定的制度条件下表现得最为尖锐。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对研究社会現象、认识社会矛盾和推进社会变迁具有重要作用。

四、资本主义批判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还包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生产方式,它具有内在的理性,但是却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环境恶化等。

马克思主义强调,我们必须坚决批判资本主义的弊端,提出改革的方案,为实现人的解放和社会的发展努力。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论文2(3000字)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论文2(3000字)

浅析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构对于具体的社会研究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既不同于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不同于作为一般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在积极扬弃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其核心是具体的社会实践观)为基础,通过融合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中人文科学方法论和科学方法论、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整体主义建构而成的。

作为总体上最为科学、最为完备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论在19世纪中期已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而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则至今尚未被系统地建构起来。

尽管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很多,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看法所存在的严重偏差无疑是主要原因。

人们习惯认为,既然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研究社会历史最为科学、最为完备的方法论,那么就没有必要研究和建构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诚然,历史唯物主义是迄今以来人类认识和研究社会最为科学、最为完备的方法论,但它只是一种一般的哲学方法论,而不是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一种具体的方法论,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一般的哲学方法论,它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问是一种一般和个别、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它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提供一般的方法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化。

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处于不同层次的两种方法论,它们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都具有指导作用,但历史唯物主义对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只具有总体而间接的指导作用,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则具有直接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联结历史唯物主义和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的中间环节和桥梁,因而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可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来直接指导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的看法是偏颇的。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导论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水平,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

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使得人们很难对社会历史作出全面的、科学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为人们正确解释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伟大变革。

一、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们对社会的认识。

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认识的方式和达到的水平是很不相同的。

(一)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历史进程神话传说是原始社会人们认识社会的基本形式。

那时的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不久,认识能力很低,主工是借助于原始思维对社会进行认识,其认识成果通过集体表象得以表达,以神话传说等方式流传。

(二)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作用社会科学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的,在当代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方法”一词在中国古代是规矩、规则的意思。

《墨子·天志》篇把以“规”度量圆形之法称作圆法,把以“矩”度量方形之法称作方法。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就是从这里来的。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批判继承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积极成果,克服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依据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而变革创新,开启了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的新时代。

(一)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变革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各种社会认识和社会理论,尽管在社会认识史上有其一定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由于狭小的生产规模限制了人们的眼界,特别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历史,使得它们在总体上不可能给社会历史以真正科学的说明。

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马克思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深刻批判了唯心主义对于社会历史的主观臆断,认为人们对社会认识的视野应该“从天国回到人间”,聚焦于人们的现实生活。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业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业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选题报告当代大学生对于群体性事件态度的分析与解读济南大学政管学院社会学专业小组成员:原翠娇刘延丽王敏孙明彩杨蕾江楠冯婷婷王昱斐刘昊李龙当代大学生对于群体性事件态度的分析与解读选题的目的与意义自从近期的钓鱼岛事件爆发以来,国内各大城市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日保钓游行。

从这些群众自发组织的群体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但是也看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

群体性事件再一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然而我们高兴的看到,在有非法行为出现的保钓游行中,大学生保持了冷静的态度,没有成为这种过激的群体性事件的主体。

那么,当代大学生对于群体性事件的态度如何?作为一个年轻,冲动而又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群体,广大的在校大学生对于群体性事件的态度对于当前社会结构以及愈演愈烈的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提纲一、群体性事件的界定作为本次选题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我们需要给予群体性事件一个概念上的界定,首先从国内外的文献中提取信息,进而选取本次研究所采用的群体事件的概念,并且由这一概念出发进一步总结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与特点。

(一)文献综述1. 国外文献2. 国内文献(二)对于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界定对于群体性事件的概念,我们采用郑杭生主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中的定义。

在郑杭生的书中,群体性事件又被成为集合行为,也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

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三)群体性事件的一般特征从文献综述中,我们可以对其特征做一下总结:1.人数众多。

2.无组织性3.行为者相互依赖4.多数是处理某个社会突发事件5.行为方式上采取非常规的方式6.通过个人情感相互刺激产生7.持续时间短(四)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群体性事件,尤其是那些显然是非理性的并且往往带有破坏性的行为,历来是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非常感兴趣的问题。

他们提出了很多理论观点来解释这种行为的机制和过程。

主要包括:1.斯梅尔赛的基本条件说2.模仿理论3.感染理论4.紧急规范轮5.匿名理论6.控制转让理论二、研究当代大学生对群体性事件态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一)当代大学生人数众多,信息交流广泛而迅速,并且对于社会问题容易产生冲动,抵触等不良情绪,很容易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根本原因则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 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任玉岭研究员通过 大量的调研后发现,中国99%的群体事件是由老百姓 的利益受侵害引起。主要是一些社会不平等现象普遍 存在:收入分配不平等,财产分布不平等,教育机会 和教育资源不平等,就业和工资报酬不平等,公共卫 生和健康不平等,社会保障不平等,税收和财政收支 不平等………。
—— 单光鼐

国企改革中的下岗职工再就业难,收入减少,基本生活 得不到保障; 征地拆迁及补偿安置费用不合理,政府出台的一些整治 措施严重危害部分群众的利益; 企业拖欠工资、医药费、退休金,如农民工的工资拖欠; 部分干部违法乱纪、财务不明、贪污腐败;某些政府机 关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 由于历史原因,自然资源、遗留资产的归属问题等; 社会治安、民间纠纷、行政执法等问题处其一,是指同一阶级内部按照不 同的经济地位和相关标准划分成的社会群体。如 《共产党宣言》所说,“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一 些特殊的阶层”。其二,是指按照某种特定标准如 谋生方式、从业范围、社会地位而区分的不同社会 群体。

同一社会阶层的人,由于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谋 生方式、从业范围接近,会产生共同的利益诉求、 利益关切和利益驱动。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由于利 益诉求、利益关切和利益驱动存在差别,因而也会 产生阶层之间的矛盾。因此,进行社会科学研究, 不仅要重视阶级分析,还应当重视阶层分析。


(一)注重维护弱势群体利益,促进社会公平 (二)政府自身改革,提高管理水平


(三)政府应提高其应对群体事件的能力
(四)在社会层面上,培育社会的自我整合机制

敢于正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是一个国家稳健发展的前提,妥善 化解社会问题,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加强政府自身改革,是一项系 统的社会建设工程,任重而道远。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论如何推进公平分配——基于中国国情的研究所在院系: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时间:联系方式:论如何推进公平分配——基于中国国情的研究XX(XXX,XXXX XXXXXX)摘要:本文首先对国内关于公平分配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总结了前人对于公平分配的研究方法及成果,随后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我国分配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针对于这些问题提出了多个政策建议。

关键字:公平分配;和谐社会;税费改革一、引言分配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的基础,没有公平的分配,社会的和谐也就难以实现。

社会公平分配问题是政治经济学争论的焦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从改革开放开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引进,贫富差距问题日益加剧,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这一社会问题更是愈发严重。

贫富差距的拉大引发了阶级的分层和对立,甚至导致了民众对政府的不满。

人们对于公平分配有着强烈的诉求,当前形势下对公平分配问题进行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公众“仇富”心理,有效引导公众理性认知。

这一课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深化对于分配公平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可以为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建言献策。

二、文献综述关于公平分配的问题有过很多学者做过研究,但是关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富公平问题,由于中国国情的独特性,相关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国内。

田野(1997)认为,分配公平的含义有两方面:一是指收入分配结果的公平,避免高收入与低收入者之间的个人收入差距过大,避免由于少数人收入畸高形成两级分化;二是指收入分配法则的公平,收入分配以人们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大小为主要依据,贯彻公正与社会正义原则,不凭权力、人情关系和投机进行分配。

孙晓春(2008)认为,分配公平是基于人们对公平分配的理解,通过合理的分配原则和制度安排,使每一个社会成员获得其应得份额,从而获得公平的对待。

公平分配是社会生活永恒的道德难题。

大学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中论文

大学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中论文

大学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中论文第一篇:大学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中论文XXXX大学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中论文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学院: XX学院专业: XXXX学号: XXXXXXX姓名: XXXXX浅谈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摘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的学习,让本人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并且通过课后翻阅相关资料和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本文分析了本人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方法论前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人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分析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解释预测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手段。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既是社会知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支柱之一,同时也是社会学相对于其他社会科学来说最具特色和优势的学科领域。

若要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我们首先得先了解什么是社会科学。

一、社会科学(一)、社会科学的内涵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各种现象,揭示各种不同社会现象的本质、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人们对人类本身的行为所形成的社会活动进行认识之后所建立的知识体系,是以理论形式反映人们对社会存在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

概言之,是一种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人类学、民俗学、新闻学、传播学等。

从学科性质来界定社会科学,根据这样一个立场,我们将在这样的意义上使用“社会科学”概念:社会科学是指以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及由此行为产生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以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为主要任务,因而具有追求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等特征。

(二)、社会科学的复杂性1、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远比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复杂:(1)、社会现象的不可重复性(2)、自然科学基本上以类事件为研究对象,社会科学则常常以个性事件为对象(3)、社会现象难以模拟和控制(4)、社会现象充满着偶然性、不可测性(5)、社会现象难以量化,具有更大的模糊性2、社会科学认识主体的复杂性(1)、自然科学家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研究自然现象的,社会科学家却必须以参与者的身份来研究社会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方法论》XX 设计学设计中的生态文明——绿色设计文献综述前言随着社会发展脚步的加快,资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现今全球社会,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在工业社会对资源的大度消耗下,资源问题也逐步困扰了全球。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上日程,生态文明建设中最关键的战略就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所学的工业设计和设计学中,也有紧密地与生态文明建设和持续发展相联系的绿色设计这个概念。

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的日益突出,使人类不得不重新评价自己在过去岁月中的发展行为,绿色设计理念是在此背景下开始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潮流,是一个对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概念。

绿色设计的研究已形成了理论体系,而我的论文目的是为了让合理的理论体系服务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将理论融入实践,达到理论的实际目的。

正文选题背景生态文明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设计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所有绿色设计在促进及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上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作为学习设计的我们,更需要了解绿色设计以及学习怎么样将这个理论应用到我们的设计工作中,是理论融入实践形成真正的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在近些年来也成为热门话题,有关绿色设计方面的研究也层出不穷,绿色设计的理论体系已经比较完善,我搜集的文献中,已有将绿色设计理论阐述的很清楚的,在重新将这些文献资料分类整理以及理解后,我也找到了一些这些研究中的问题:对理论阐述得再清晰,却无法应用要实际中,也无法对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作用。

绿色设计的定义绿色设计(GD, Green Design),也称为生态设计 ED(Ecological Design)或环境意识设计(ECD, Environmental Conscious Design)。

其基本思想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环境因素并将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产品设计思想之中,将保护环境作为产品设计的主要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产品对环境的影响降为最小。

对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是“3R”:即Reduce、Recyle、Reuse,即减少有限资源的使用率和有害物质的排放,使产品的各部分组件实现可回收或重新利用化。

[1]绿色设计要面向从在产品的设计、制造、流通、使用、维护、回收和后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是从摇篮到再现的过程。

绿色设计的起源[2]随着环境日益恶化,可持续发展理念也不断深入人心,为减少人类消费行为对于环境产生的破坏,20世纪80年代末绿色设计成为一种国际设计潮流,绿色设计反映了人们对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问题的反思,同时也反映了设计师道德及社会责任心的回归。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 (Victor Papa Nek)出版了一本专著《为真实世界而设计》(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此书在当时引起极大争议。

他认为:设计的最大作用并不是创造商业价值,也不是包装和风格方面的竞争,而是一种适当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元素。

他同时强调设计应该认真对待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问题,并为保护地球的环境服务。

对于他的观点,当时能理解的人并不多。

但是,自从70年代“能源危机”爆发,他的“有限资源论”才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可,绿色设计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认同。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大会”,在一该次会议制定的“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如何在不破坏环境,不影响发展的条件下保护环境,第一次从把保护环境和发展统一起来的角度提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

1980年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动作为一个当代的科学术语明确提出并给予系统地阐述。

1981年一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推出了第一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件:《保护地球》,对可持续发展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改进人类的生活质量,同时不要超过支持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的承受能力”。

绿色设计概念最早是由 Avril Fox和Robin Murrell于1979年在他们的 (Green Design)一书中提出的。

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受到各国政府、组织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家政府纷纷制定了自己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了“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首脑会议”,大会针对过去10年来被忽视和未得到解决的一些最紧迫的环境生态问题设立了可行的时间表。

生态环境意识开始日渐深入人心。

绿色设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研究绿色设计的意义设计推动了人类的进步,也承担着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合理生活方式的任务。

绿色设计是设计的必然选择,因此对绿色设计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采用绿色设计方法才能实现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良性、和谐、可持续发展。

绿色设计理论对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研究绿色设计可以为设计师和制造商提供一些启示,并从系统论的角度,将设计者、制造商、销售商和消费者纳入绿色设计系统当中,共同创建设计的绿色之路,促进绿色设计走向成熟。

课题研究历史在漫长的人类设计史中,工业设计为人类创造了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加速了资源,能源的消耗,并对地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带来了系列环境问题。

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以及由它引起的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如绿色贸易壁垒等),从本世纪70年代以来,旨在保护环境、实现资源和能源合化利用的“绿色”行动在世界各国纷纷兴起,“生命周期评价” (Life Cycle Assessment)、“绿色产品” (Green Product)、“绿色设计” (Green Design)、“绿色制造”(Green Manufacturing)、“清洁化生产” (Cleaner production)、“再制造工程”以及“绿色消费” (Green Consumption)等新理论、新方法、新概念不断涌现在这些众多的新思想中,绿色设计被认为是解决目前环境、人口和资源三大问的重要手段。

课题研究现状绿色设计从其本义上来说涵盖众多设计领域,包括工业产品设计、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等设计领域。

近年来国内外对绿色设计的研究非常活跃,人们通过对绿色设计理论基础、内涵、实施方法等的研究,逐步形成与完善了绿色设计理论体系。

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对绿色设计的研究开展比较早,其产业化程度也较高于其他国家。

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针对产品绿色性指标提出了各自的理论。

现在我国产品绿色设计理论方法上的研究与发达国家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但绿色设计在实际应用及产业化方面,与国外差距还比较大。

工业产品设计方面的绿色设计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由于国内的产品发展还处在工业革命的中后期,将绿色设计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成果的能力较弱,又缺乏绿色设计相应的支持工具与支撑数据,所以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绿色设计应用体系,更没有自主开发出充分考虑节能、环保、可回收、易拆卸的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产品。

视觉传达设计方面的绿色设计与世界水平相比我国的包装纸袋工业不够发达,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绿色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3]目前绿色设计大致有以下几种设计主题和发展趋势:1) 使用天然的材料,以“未经加工的”形式在家具产品、建筑材料和织物中得到体现和运用。

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相比省去了后天加工的许多工艺程序,并且这些程序大都会对人体或环境产生不利,因此使用未经加工或加工程序少的天然材料给人类社会减少许多污染,满足环保的需求。

2) 怀旧的简洁的风格,精心融入“高科技”的因素,使用户感到产品是可亲的、温暖的。

3) 实用且节能。

4) 强调使用材料的经济性,摒弃无用的功能和纯装饰的样式,创造形象生动的造型,回归经典的简洁。

5) 多种用途的产品设计,通过变化可以增加乐趣的设计,避免因厌烦而替换的需求;它能够升级、更新,通过尽可能少地使用其它材料来延长寿命;使用“附加智能”或可拆卸组件。

6) 产品与服务的非物质化。

7) 组合设计和循环设计。

绿色设计在研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在绿色设计的研究中存在以下问题:1)只重视产品某方面设计的“绿色性”,很少从整体及整个生命周期角度考虑产品的“绿色性”。

2)在设计过程中,仍采用传统设计的方法与流程,缺乏整体的绿色设计理念的运用。

3)绿色设计方法研究一般多应用在工业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领域,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等设计领域的应用研究和尝试都处在初级阶段,没有做出系统完备的研究。

4)对绿色设计的结果缺乏有效的评价手段,缺乏政府法规及执行标准。

究其原因,一:一些领域因其具体应用和评估体系确立的难度,以及实际执行的难度,没有做出系统完备执行标准、设计方法和有效的评价手段。

二: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使设计师、生产厂家、商家以及消费者对环境问题关注不够。

三:绿色设计要求设计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明晰的绿色设计理论和系统化的应用绿色设计体系。

论文用到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文献研究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

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

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

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本文应用文献研究法从搜集的文献中了解绿色设计的概念以及发展现状等问题。

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确定事物之间共同点和差异点的一种逻辑方法。

在现实中,比较研究法几乎成为认识事物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本文在总结绿色设计研究现状中采用了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国外和我国的研究现状,来了解绿色设计的发展现状,也为后面提出适合我国的绿色设计做准备资料。

将众多绿色度评价方法进行比较,比较各个评价方法的优点和缺点,为绿色设计评价指标体系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从而使综合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是一种辩证逻辑的方法。

本文归纳分析了绿色设计的几个重要方面,在此基础上,说明绿色设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描述性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

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本文中关于绿色设计的理论阐述正是运用了描述性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