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信息图:中国移动互联网使用状况分析
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一、基础数据◇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0亿,较上年底增加约644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4.5%。
◇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为27.6%,相比2011年略有提升,规模达到1.56亿,比上年底增加约1960万人。
◇ 70.6%的网民通过台式电脑上网,相比上年底下降了近三个百分点。
通过笔记本电脑上网的网民比例与上年底相比略有降低,为45.9%。
手机上网的比例保持较快增速,从69.3%上升至74.5%。
◇我国域名总数为1341万个,其中“.CN”域名总数为751万,占比为56.0%;“.中国”域名总数为28万。
中国网站总数(即网站的域名注册者在中国境内的网站数,包括在境内接入和境外接入)继续回升至268万个。
◇截至2012年12月底,受访中小企业中,使用计算机办公的比例为91.3%,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为78.5%,固定宽带普及率为71.0%,开展在线销售、在线采购的比例分别为25.3%和26.5%,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推广活动的比例为23.0%。
二、趋势与特点网民规模增长维持放缓态势,手机网民增势良好 2012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普及率的增长幅度相比上年继续缩小。
手机网民4.2亿,年增长率为18.1%,网民中使用手机的比例继续提升,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但是手机网民规模与整体PC 网民(包括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CN域名增长率高达112.8%,超过中国域名总量一半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CN域名规模为751万,相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了112.8%,4 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占中国域名总数比例达到56.0%,.COM域名数量为483万,占比为36.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增长势头趋缓。
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
此外,我国家庭电脑上网宽带网民规模为3.92亿,占家庭电脑上网网民比例为98.9%,与上一年基本持平。
总结过去五年中国网民增长情况,从2006年互联网普及率升至10.5%开始,网民规模迎来一轮快速增长,平均每年普及率提升约6个百分点,尤其在2008年和2009年,网民年增长量接近9000万。
在2011年,这一增长势头出现减缓迹象。
图1中国网民规模与普及率当前互联网在全民中的普及率不到四成,网民增长还有十分广阔的空间,但是考虑年龄、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等种种因素,目前我国居民中具备上网条件和技能的人已经基本转化为网民,接下来网民规模增长的难度加大。
年龄方面,过去五年内10-29岁群体互联网使用率保持高速增长,目前已接近高位,未来在这一人群的提升空间有限;而50岁以上人群的互联网使用率变化幅度很小;30-39岁群体的互联网使用率逐步攀升,目前还有一定增长空间,将成为下一阶段网民增长的主要群体。
学历方面,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96.1%,目前基本饱和;过去五年内高中学历人群的渗透率增长最为明显,2011年网民比重也已经超过九成,达到90.9%;而在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渗透率增长始终缓慢。
总之,过去五年内助推网民规模快速增长的几类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即将触顶,而其他年龄段和教育水平的人群对互联网的接受速度很难达到年轻和高学历群体的水平,未来中国整体网民规模的增速会进入平台期。
由此可见,降低互联网接入和使用门槛,鼓励高龄人群、低学历人群等新技术的晚期接受者尝试使用互联网工具,将是下一阶段推动我国网民规模进一步扩大的重要条件。
中国移动互联网流量分析报告

经
期
管
理
体
育
游
戏
-0.9%
-4.6%
-10.8%
冒
险
闯
关
P2
P
车
票
服
务
| MAU<1000w
| 1000w≥MAU<5000w
电
影
票
务
科
技
资
讯
消
费
分
期
-1.2%
-4.2%
-2.2%
-10.3%
酒
店
服
务
汽
车
口
碑
社
区
-4.2%
-5.6%
-4.0%-4.6%
-4.9%
-13.2%
-10.7%
-14.9%
-16.4%
娱乐类
在线教
新闻资
育类
讯类
新闻资讯 +9.6%
搜索服务 +2.2%
注释:1. 各细分行业后所附数字为该行业2020年3月同比2019年3月的活跃设备增长率。2. 仅罗列部分APP,排名不分先后。
来源:UserTracker 多平台网民行为监测数据库(桌面及智能终端)。
9
细分行业疫与机: 柳暗花明
效率办公强势领头,提效/工具类细分行业迎来连续双增长机
273.3
201.2 213.6 208.9
+5.9次
+5.0次
260.6
226.5
29.5
160.7 159.9 161.5
31.5 30.2
33.6
38.6 37.2
24.3 23.9 24.3
2018年
2019年
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中国移动互联网进展状况调查报告(2012年 03月)图 30 智能手机与非智能手机用户平均每天累计手机上网时长比较 (37)图 31 中国付费购买应用/内容的手机网民比例 ............................................................. . (38)图 32 手机广告在不同手机网民中的覆盖效果 ............................................................. .. (39)图 33 手机网民看到广告后的反应 ............................................................. . (40)图 34 北上广深智能手机 3G 网民性不比例比较 ............................................................. ..41图 35 北上广深智能手机 3G 网民学历比较 ............................................................. . (42)图 36 北上广深智能手机 3G 网民收入比较 ............................................................. . (43)图 37 北上广深智能手机 3G 网民年龄分布比较 ............................................................. ..44图 38 北上广深智能手机 3G 网民包月流量套餐比较 (45)并追问到位。
4)电话调查结束后对数据进行了预处理、核对了变量的取值和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等,关于不合格样本予以整体删除处理。
四.报告定义移动互联网网民:过去半年内,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终端设备,通过 GPRS、3G、Wifi 等无线网络访问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用户。
中国互联网络年度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年度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中国的互联网络也在不断壮大和发展。
本文将为大家撰写一份中国互联网络年度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为读者提供全面了解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信息。
一、互联网用户数量统计截至2021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已达到10.85亿人,是全球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之一。
与上一年度相比,增长率为6.2%。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7.3%,较上一年度增长1.7%。
二、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统计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截至2021年底,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为10.70亿人,占据互联网用户总数的98.6%。
与上一年度相比,增长率为7.9%。
三、互联网使用设备统计目前,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主要使用移动设备进行上网。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手机成为最主要的上网设备,占比达到98.2%。
而传统的个人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等设备的使用率下降,分别占比为11.7%和10.5%。
四、互联网应用使用情况统计1.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是中国互联网用户最主要的应用之一。
微信、微博和QQ等社交媒体平台用户数量稳步增长,覆盖人群广泛。
截至2021年底,微信用户数量超过11亿人,微博用户数量超过4.5亿人,QQ用户数量超过8.5亿人。
2.在线购物:随着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在线购物需求不断增长。
截至2021年底,中国电商交易额达到30.8万亿元,同比增长8.5%。
其中,淘宝、京东和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成为用户购物的首选。
3.在线视频:在线视频成为中国互联网用户休闲娱乐的首选方式之一。
腾讯视频、爱奇艺和优酷等在线视频平台用户数量持续增长。
截至2021年底,腾讯视频用户数量超过1.5亿人,爱奇艺用户数量超过1.2亿人,优酷用户数量超过9000万人。
4.在线教育:在线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在全球疫情的影响下,中国互联网用户对在线教育的需求迅速增长。
截至2021年底,中国在线教育用户数量超过1.5亿人。
2018年中国互联网流量年度数据报告

来源:研究院自主研究绘制。
5
摘要
2018年中国互联网发展基础数据
截至2018年12月,学习教育行业PC端月度覆盖人数2.92亿,同比增长-0.6%,行业渗透率为57.4%; 06 移动端月独立设备数达3.9亿台,同比增长18.2%,行业渗透率29.0%。
来源:。
2
前言
1994-2000 萌芽阶段
2001-2008 初生阶段
2009-2015 互联网3.0时代
2016年 至今
年
拨号上网时代;
度 关 键
搜狐、新浪、网易成立, BAT集结;
词
从门户网站到信息搜索
PC上网成本高
100
中 80
国 60
网 40
民 20
规 模
0
移动梦网时代
信息传输、网络游戏、社 区内容、电子商务、在线 视频等PC端应用百花齐 放;
11
u 2.中国网民上网时间
两端网民上网时间花费趋势同样相反,移动端超过PC端2倍
中国网民由PC端转向移动端的趋势在上网时长上同样表现明显, PC网民人均单日上网时长同比2017年减少5.9分钟,而 移动端的用户单日使用时长已达到186分钟,超过PC端2倍,约为看4集电视剧的时间。如果说互联网之初是PC端开启人 们线上网络生活,那么现在移动端则进入用户时间之争。
3.1 2018年中国互联网用户喜好榜 3.2 2018年中国互联网用户增速榜
5 9 22
100 4
摘要
2018年中国互联网发展基础数据
截至2018年12月,中国PC互联网月度覆盖人数达5.09亿人,同比下降3.9%;移动互联网月独立设备
CNNIC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NIC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搜狐IT消息】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NIC)发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手机网民民规模更达2.77亿。
中国网民规模与普及率手机上网网民规模对比《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2009年底提高2.9个百分点。
宽带网民规模为36381万,使用电脑上网的群体中宽带普及率已经达到98.1%。
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1508万,占整体网民的27.4%,半年增长7.7%,低于城镇网民相应增幅。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2.77亿,半年新增手机网民4334万,增幅为18.6%。
其中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提升至11.7%。
《报告》称,网民年龄结构继续向成熟化发展。
30岁以上各年龄段网民占比均有所上升,整体从2009年底的38.6%攀升至2010年中的41%。
与此同时,网民学历结构呈低端化变动趋势。
初中和小学以下学历网民增速超过整体网民。
《报告》对IPv4地址资源作出了预警。
《报告》数据显示,我国IPv4地址达到2.5亿,半年增幅7.7%。
作为互联网上的“门牌”,IPv4地址资源正临近枯竭,互联网向IPv6网络的过渡势在必行。
今年上半年,我国域名总数有了一定下滑。
《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域名总数下降为1121万,其中.域名725万。
.在域名总数中的占比从80%降至64.7%。
数量下降到279万,.下占整体的73.7%。
同时,《报告》称,我国网民在家和单位上网的比例继续提升,2010年上半年,有88.4%的网民在家上网,33.2%的网民在单位上网。
2010年上半年,网民上网设备多样化程度加深。
其中,台式电脑仍居上网设备首位,占73.6%,手机上网占比攀升至65.9%,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达到36.8%。
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二、我国网民互联网行为分析
(三)手机端与PC端网民搜索使用差异
二、我国网民互联网行为分析
(四)手机网民首选某个搜索引擎的因素
二、我国网民互联网行为分析
二、社交网站:用户活跃度下降,用户向其它应用转移
(一)数字解读社交类网站用户结构变化
二、我国网民互联网行为分析
(二)社交类网站用户活跃度下降原因
网民电脑上常用的购物搜索网站类型中,购物网站达75.8%, 远超综合搜索引擎(23.7%)和垂直搜索引擎(0.5%)
二、我国网民互联网行为分析
(四)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拓展在线旅游预订渠道, 交互应用促进消费
根据CNNIC《2012-2013年中国在线旅游预订行业发展报 告》,线上预订用户中,有过手机预订经历的用户占20.3%。 安装了在线旅游预订APP的人绝大多数都在使用该APP。
(二)手机娱乐从“碎片化”向“长”时间发展
根据CNNIC《2013年中国手机网民娱乐行为报告》,从时间 上来看,手机娱乐是手机使用的主要功能,占据了手机除短信电 话化使用总时间的60.6%
二、我国网民互联网行为分析
(三)手机地图将成生活信息服务的重要入口
截止到2012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用户规模达4.2亿,其中 手机地图在手机网民中的渗透率达35.4%,手机地图用户数已 近1.5亿。
我国网络的市场规模
4.农村网民规模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28.6%,规模达1.77 亿,相
比2012年增长2101万人。2013年,农村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 13.5%,城镇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8.0%,城乡网民规模的差距 继续缩小。
我国网络的市场规模
2013年,中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27.5%,延续了2012年的 增长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未来发展趋势
5.新的消费模式 移动移动联网将带来新型消费模式。移动互联网 的消费模式与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有很大不同,用户 希望有更多的个性化服务。所以未来如何捕捉移动互 联网的用户,为其提供全新的广告和信息服务消费方 式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6.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目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还有很多尚待挖掘, 拥有无限想象空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智能终端普及以及云计算的大规模普及,很多过去想 象的应用都将成为了可能。
未来发展趋势
3.移动与桌面互补 移动与桌面的优势将互补,实现移动和互联网的 互补效应。比如说,在周末,移动互联网的使用率更 高,而台式机主要在工作日,当用户更多的使用移动 终端接入互联网时将为应用厂商带来巨大商机。 4.LBS将是未来移动互联网的趋势 未来基于位置的服务(LBS)将是移动互联网中一个 非常大的突破性应用。固定和移动互联网的最大差别 就是移动是非常本地化的,在位置服务和位置信息上 有非常大的优势,厂商可以把用户在其位置的信息进 行更多的服务和整合。比如说,当你在某个陌生的地 方,可能打开你的移动终端,就能方便的找到附近的 状
21#302 张延平 李西 李嘉保 辛湧达 黄奕东 黄子丹 连泽强 魏洪彬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在2010年8月举行的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 部部长李毅中在会上指出:“中国要加快互联网新技 术开发和推广力度,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移 动互联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 我国移动互联网的技术采用的是WAP协议。我国使用 手机上网的用户多数采用WAP接入的方式。根据 CNNIC的调查,截至2007年3月底,我国WAP活跃用 户数约为3900万人,具有独立域名的WAP站点数量约 为6.5万个,WAP网页数量约为2.6亿个。根据用户规模、 网站数量以及用户特征等方面综合判断,目前WAP在 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相当于传统互联网2000~ 2001年间的发展水平。
中国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应用现状分析

中国互联网及挪动互联网应用现状分析互联网网民规模及构造现状网民规模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 32 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442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22年底提升1.1个百分点。
截至2022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较2022年底增加269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进一步提升,由2022年的81.0%提升至83.4%,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
手机网民规模在2022年全年激增8009万之后,潜在手机网民已被大量转化,手机网民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已经处于相当高位,将来一段时间我国手机网民增长将主要依靠创新类挪动应用迎合非手机网民潜在网络需求来拉动。
年龄构造截至2022年6月,20 -29 岁年龄段网民比例为30.7%,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
相比2022 年底,20 岁以下网民规模占比增长岁以下网民规模占比增长0. 6个百分点50 岁以上网民规模占比增加个百分点互联网继续向低龄群体浸透。
学历构造截至2022年6月,整体网民中小学及以下历人群的占比为12.1%较2022 年底上升年底上升0.2 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大专及以上人群占比下降0.3 个百分点中国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中国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
职业构造学生仍然是中国网民最大的群体,占比25. 1%,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已经处于高已经处于高位。
个体户自由职业者构成网民第二大群体,占比21 .4%。
企业公司中管理人员占比为2. 9%,一般职员占比为12.2%。
收入构造整体网民中月收入3000 元以上的人群占比明显提升,占比明显提升,达32. 3%,相比2022 年底增长3.7 个百分点,这与我国居民收入的增长趋势相符。
性别构造截至2022年6月,中国网民中国网民中国网民男女比例为比例为55.6 :44:44 .4 ,与2022年底根本一致。
在庞大的网民基数影响下,中国网民性别比例根本保持稳定。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开发状况统计报告(全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日公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开发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第一章:调查介绍:一、调查方法〔一〕网民个人调查调查总体中国有住宅固定〔家庭、小灵通、宿舍〕或者的6岁及以上常住居民。
◇样本规模用户调查总体样本30,000个,其中,住宅固定用户、用户各15,000个,样本覆盖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调查总体细分调查总体划分如下:子总体A:被住宅固话覆盖人群【包括:住宅固定覆盖的居民+小灵通用户+学生宿舍覆盖用户+其他宿舍覆盖用户】;子总体B:被覆盖人群;子总体C:和住宅固话共同覆盖人群【住宅固话覆盖人群和覆盖人群有重合,重合处为子总体C】,C=A∩B。
抽样方式CNNIC针对子总体A、B、C进行调查,为最大限度地覆盖网民群体,采纳双重抽样框方式进行调研。
采纳的第一个抽样框是固定住宅名单,调查子总体A。
采纳的第二个抽样框是移动名单,调查子总体B。
关于固定覆盖群体,采纳分层二时期抽样方式。
为保证所抽取的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将全国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分为31层,各层独立抽取样本。
省内采取样本自加权的抽样方式。
各地市州〔包括所辖区、县〕样本量依据该都市固定住宅覆盖的6周岁以上人口数占全省总覆盖人口数的比例分配。
关于覆盖群体,抽样方式与固定群体类似,也将全国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分为31层,各层独立抽取样本。
省内按照各地市居民人口所占比例分配样本,使省内样本分配符合自加权。
为了保证每个地市州内的住宅号码被抽中的契机近似相同,使住宅多的局号被抽中的契机多,同时也考虑到了访咨询实施工作的操作性,在各地市州内住宅号码的抽取按以下步骤进行:群体调研方式是,在每个地市州中,抽取全部局号;结合每个地市州的有效样本量,生成一定数量的四位随机数,与每个地市州的局号相结合,构成号码库〔局号+4位随机数〕;对所生成的号码库进行随机排序;拨打访咨询随机排序后的号码库。
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

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2014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目录第一章调查介绍 (6)1.研究方法 (6)1.1调查对象 (6)1.2调查规模 (6)1.3调查样本分布 (6)1.4调查内容 (6)1.5调查方式 (6)1.6调查随机性和准确性控制方法 (6)2.报告定义 (7)第二章报告摘要 (8)第三章手机网民发展规模及结构特征 (11)1.手机网民规模 (11)2.手机网民属性结构 (12)2.1性别结构 (12)2.2年龄结构 (12)2.3学历结构 (13)2.4收入结构 (14)2.5城乡结构 (14)2.6职业结构 (15)第四章手机网民上网行为状况 (17)1.手机网民手机上网频率 (17)2.手机网民手机上网时长 (17)3.手机网民手机上网场所 (18)4.手机上网对电脑上网的影响 (18)第五章手机网民手机应用行为状况 (20)1.手机网民对各类手机应用使用情况 (20)2.典型手机应用的使用情况 (21)2.1手机地图 (21)2.2手机打车 (24)2.3手机二维码 (25)2.4手机应用商店 (27)2.5手机云存储 (29)第六章手机网民手机商业行为状况 (31)1.手机网民网络付费行为 (31)2.手机网民广告接受度 (33)3.手机网民信息开放程度 (34)第七章手机网民手机终端使用状况 (36)第八章手机网民手机网络使用状况 (39)1.手机网民流量形式 (39)2.手机网民对Wi-Fi网络的使用 (40)第九章总结 (42)1.智能机市场趋于饱和,手机网民增长呈现疲态 (42)2.移动上网常态化,对社会生活服务渗透进一步加大 (42)3.手机网民付费意愿有所上升,商业潜力逐步释放,但广告模式依然是主流 (42)4.平台化壁垒形成,行业格局基本稳定,中小企业竞争难度加大 (43)图1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 (11)图2 中国网民上网设备 (12)图3 2013.6-2014.6 手机网民性别结构比较 (12)图4 2013.6-2014.6 手机网民年龄结构比较 (13)图5 2013.6-2014.6 手机网民年龄结构比较 (13)图6 2013.6-2014.6 手机网民年龄结构比较 (14)图7 2013.6-2014.6 手机网民的城乡结构比较 (15)图8 2013.6-2014.6 手机网民的职业结构比较 (16)图9 我国手机网民手机上网频率 (17)图10 我国手机网民每天手机上网时长 (18)图11 我国手机网民最常使用手机上网的场所 (18)图12 各应用上手机使用减少电脑使用的情况 (19)图13 手机地图用户市场份额情况 (22)图14 手机地图用户选择手机地图时的考虑因素 (23)图15 手机地图用户在手机地图上使用的功能 (24)图16 用户对手机打车软件的使用体验 (25)图17 手机网民使用二维码的场景 (26)图18 手机网民扫描二维码的媒介 (27)图19 手机网民下载手机应用软件的方式 (28)图20 手机应用商店的用户市场份额 (29)图21手机网民使用云存储应用的用途 (29)图22手机网民选择云存储应用的主要考虑因素 (30)图23 手机网民网络付费情况 (31)图24 手机网民付费的网络服务类型 (31)图25 手机网民未来愿意付费的网络服务类型 (32)图26 手机网民偏好的手机应用付费方式 (32)图27 手机网民的手机广告接触度 (33)图28 手机广告对手机广告的态度 (33)图29 手机网民对广告的接受度 (34)图30 手机网民对手机应用的开放程度 (34)图31 手机网民开放信息应用在整体应用的占比 (35)图32 中国手机网民拥有手机个数 (36)图33 中国手机网民常用手机的手机品牌 (36)图34 我国智能手机网民规模及在手机网民中的占比 (37)图35 我国手机网民未来考虑购买智能手机的主要因素 (38)图36 手机网民购买手机的主要渠道 (38)图37 手机网民每月上网流量形式 (39)图38 手机网民每月上网流量使用情况 (40)图39 手机网民首选的网络接入方式 (40)图40 Wi-Fi上网在手机网民上网时间中的占比 (41)第一章调查介绍1.研究方法1.1调查对象中国有手机的6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且最近半年使用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手机网民。
《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2012.7.19

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增长速度更加趋于平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
网民规模突破5.38亿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
在普及率达到约四成的同时,中国网民增长速度延续了自2011年以来放缓的趋势,2012年上半年网民增量为2450万,普及率提升1.6个百分点。
当前网民增长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互联网在易转化人群和发达地区居民中的普及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下一阶段中国互联网的普及将转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以及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居民。
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繁荣发展,移动终端设备价格更低廉、接入互联网更方便等特性,为部分落后地区和难转化人群中的互联网推广工作提供了契机。
手机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报告》显示,在2012年上半年,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相比之下台式电脑为3.80亿,手机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
手机上网快速发展的同时,台式电脑这一传统上网终端的使用率在逐步下滑,中国网民互联网接入的方式呈现出全新格局。
当前,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移动上网应用出现创新热潮,手机价格不断走低,对于庞大的流动人口和农村人口来说,使用手机接入互联网是更为廉价和便捷的方式。
这些因素都降低了移动智能终端的使用门槛,从而促成了普通手机用户向手机上网用户的转化。
手机视频用户规模激增手机微博用户涨幅明显《报告》显示,2012年上半年,通过互联网收看视频的用户增加了约2500万人,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数据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网络视频用户的人均单日访问时长比一季度增加近10分钟,网络视频在用户规模和用户使用深度上均呈现增长趋势。
我国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我国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摘要:在现代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业务开展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当前移动互联网业务也为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保障,因此本文主要基于我国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业务;现状;趋势1引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各种业务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而现如今互联网业务也从基本的信息传播延伸到线上支付等领域,进而为构建更加完善的业务网络奠定良好基础。
近年来,互联网业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升高,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更加便捷的生活方式,从整体上看互联网业务在未来的发展中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将移动互联网技术融入到各行各业发展中将是一个大趋势。
2现阶段我国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现状2.1 移动类业务快速增长当前我国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其通过功能的不断优化完善使得现代化的需求与传统互联网业务实现融合,进而为推动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相对于传统的彩铃以及短信服务功能,当前的互联网技术不仅对信息传播方式进行了优化,同时还通过微信、微博以及QQ软件的研发运用使得社交方式更加便捷化,同时通过线上支付等方式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舒适的消费体验。
2018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额占比如图1所示:图1 2018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额占比在现代需求不断多元化的情况下,互联网业务的种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丰富的移动业务逐渐取代线下业务的开展,而在便捷性要求下,移动业务的忠实用户也在不断增加,业务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2.2 移动互联网覆盖水平受经济发展程度影响手机互联网覆盖水平对于不同发展程度的地区影响也存在差异性,一般情况,移动互联网业务开展主要是以市场欢迎程度作为基本依据的,例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互联网基础设施,而对于内陆地区而言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基础上,对技术创新的要求也相对较低,由此使得手机互联网业务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并在相互的竞争中获得促进和发展,为推动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014年中国网民数量和上网时间统计数据分析

2014年我国网民数量和上网时间统计数据分析一、网民规模(一)总体网民规模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442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
图1:中国网民规模与互联网普及率2014年上半年,随着智能手机对功能手机的替代已经基本完成,智能手机对网民普及率增长的拉动效果减弱。
工信部发布数据显示,2011、2012年我国智能终端出货量分别为1.18亿、2.24亿部,2013年前11个月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48亿部, 2014年第一季度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0亿部,同比下降24.7% 。
智能手机用户已形成庞大规模,市场占有率已趋于饱和,增速呈减缓趋势;此外,由于易转化群体逐渐被纳入网民群体,互联网渗透难度加大,非网民群体中低学历群体占比很高,且该人群上网意愿非常低。
本次调查显示,除学生外,在农村非网民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群占到87.9%,而该人群中仅有6.1%的人表示未来半年内肯定上网或可能上网;除学生外,在城镇非网民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群占66.3%,而该人群中仅有9.4%的人表示未来半年内肯定或可能上网。
图2:城镇、农村非学生非网民群体学历结构图3:城镇、农村非学生非网民群体未来半年上网意愿目前,我国农村非网民人口仍有4.5亿,是未来互联网普及工作的重要方向,应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异化的转化策略。
本次调查发现,农村新增学生网民中 10岁以下人群占比仅为16.1%,远低于城市新增学生网民中54.2%的占比。
因此,加强我国农村初级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低龄学生开设互联网教育课程,将对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带来一定的贡献。
而从农村新增非学生网民的互联网应用情况分析来看,即时通信、网上看新闻、网上收听音乐或下载音乐使用率分别为72.2%、61.3%、43.3%,远超其他类网络应用。
针对农村非学生网民受教育水平低,掌握IT技术存在一定难度的特点,厂商应针对该群体开发操作简便的即时通信、新闻、音乐类软件,拓宽该群体的网络入口。
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及投资趋势分析

2 参与主体的多样性 .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是融合的时代 , 移动互联网
阻碍用户使用移动互联 网和提升移 动互联 网业务 业务参与主体 的多样性是一个显著 的特征 ,这里
体验 的重要原 因。这就要求移动互联 网整个产业 不仅有传统的电信运 营商 ,而且还包括 以终端厂
链特别是终端产业链进一步强化研发能力 、降低 商、 互联网企业 、 内容和服务提供商等为代表的众 应用成本以及提升产 品标准化 ,通过移动终端性 多参与主体, 主体之间的融合和竞争将推进 国内 各 价比的提升更好促进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
简称《 报告》。截至 21 年 1 ) 00 2月底, 我国网民规 模式 ,但应该清楚地看到还没有哪种商业模式取
模 突破 4 . 5亿大关 , 达到 4 7 , 20 . 亿 较 09年底增 得了重大 的成功 ,大多数移动互联 网企业仍然承 5
加 73 人 ;互 联 网普及 率 攀 升至 3. 较 袭传统互联网早期发展的商业模式 。如何有效针 30万 4 %, 3 2 0 年提高 5 09 . 4个百分点 。我 国手机网 民规模达 对移动互联网的用户特点 ,推 出具有 自身特色的 3 3 , 20 年底增加 6 3 万人。手机 网民在 有效盈利模式 ,仍是 当前移动互联网业界努力探 . 亿 较 09 0 90 总体 网民中的比例进 一步提高 ,从 2 0 0 9年末的 索的问题 。
我国移动互联 网发展现状及投资趋势分析
王 栋
[ 要] 文章从移动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业务 内 摘 容入手, 对我国移动互联 网的发展状况进行阐述, 结合近几年特别
是 21 年我 国移动互联 网行业 的投 资情 况, 00 对我 国移动互联 网的发展趋势和投 资趋势进行分析。 [ 关键词 ] 移动 互联 网; 融合 ; 商业模 式 ; 投资 [ 作者简介 ] 王栋 , 安徽省 能源集团有 限公 司, 安徽 [ 中图分类号] 40 F9. 2 [ 文献标识码 ] A 合肥 ,300 200 [ 文章编号 ] 07 72(010— 0100 10— 73:1)9 02— 0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