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简短经典古文名篇赏析(精选)
经典文言文赏析五篇

经典⽂⾔⽂赏析五篇【导语】⽂⾔⽂是以古汉语⼝语为基础的书⾯语,在远古时代⽂⾔⽂与⼝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是中国古代的⼀种书⾯语⾔组成的⽂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语为基础⽽形成的书⾯语。
下⾯是⽆忧考⽹分享的⽂⾔⽂经典名篇赏析⼤全。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名篇赏析 岳阳楼记 朝代:宋朝|作者: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湖。
衔远⼭,吞长江,浩浩汤汤,横⽆际涯;朝晖⼣阴,⽓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观也,前⼈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异乎? 若夫*⾬霏霏,连⽉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星隐曜,⼭岳潜形;商旅不⾏,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萧然,感极⽽悲者矣。
⾄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或长烟⼀空,皓⽉千⾥,浮光跃⾦,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之⼼,或异⼆者之为。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悲;居庙堂之⾼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乐耶?其必⽈:“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乎。
噫!微斯⼈,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五⽇。
赏析/鉴赏 《岳阳楼记》全⽂有三百六⼗⼋字,共六段。
⽂章开头即切⼊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
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抒情设伏。
下⾯仅⽤“政通⼈和,百废具兴”⼋个字,写出滕⼦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事,为全篇⽂字的导引。
第⼆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
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湖”,设定下⽂写景范围。
以下“衔远⼭,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观胜概。
二十篇精短的小古文(含译文),有知识、有智慧、有魅力

二十篇精短的小古文(含译文),有知识、有智慧、有魅力在我国绵延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遗产中,古诗文历经历史淘洗而常在常新,不管时代如何更迭,它都永处文学之巅、美学之首。
“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文独特、深厚的文化内蕴,对熏陶情感、提升文学素养有着其他文学作品不可替代的作用。
充分阐释古诗文内涵,能有效帮助大家快递感受古诗文博大魅力。
1、乌贼求全【原文】海之鱼, 有乌贼其名者, 响1水而水乌.戏於岸间, 惧物之窥己也, 则响水以自蔽.海鸟视之而疑, 知其鱼而攫之.呜呼! 徒知自蔽以求全, 不知灭迹以杜疑, 为窥者之所窥.哀哉!【翻译】海中有一种鱼,名叫乌贼,它能吐出墨汁使海水变黑。
有一次,它爬上岸边游玩,它怕别的动物看到它,就吐出墨汁把自己隐蔽起来。
海鸟看到了乌黑的海水而起疑,知道一定是乌贼在里面,就毫不犹豫地往水里把乌贼抓了出来。
唉!乌贼只知道要吐出墨汁来隐蔽自己,以求安全,却不知道要消灭痕迹,来杜绝海鸟的怀疑,结果,反而暴露了自己,被海鸟察觉目标抓去,真是可怜啊!【释文】1.响(XU,第三声调):吐出唾液。
2.杜疑:杜绝怀疑。
2、哀溺[原文]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
遂溺死。
[译文]水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
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
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起水来。
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远。
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
”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
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
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味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
古诗词及鉴赏20篇课外

古诗词及鉴赏20篇课外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解析:王维这诗写得那叫一个妙啊。
你看啊,开头就说“人闲桂花落”,这人得闲到啥程度呢?连桂花飘落都能察觉到。
这桂花落的画面,一下就给人一种很静谧的感觉。
然后“夜静春山空”,夜里安静得很,这春山好像啥都没有似的,就突出了那种静悄悄的氛围。
这月亮一出来,居然把山里的鸟儿都惊到了,这鸟儿呢,时不时就在山涧里鸣叫几声。
你想啊,本来安静得不得了,鸟儿这一叫,反而更显得这春山的寂静了,这就是一种很巧妙的写法,用动来衬静呢。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赏析:韦应物这首诗可有意思了。
他说自己特别怜惜那涧边生长的幽草,为啥是幽草呢?感觉就是那种不被人注意,安安静静长在那儿的小草,他就偏爱。
上面呢,还有黄鹂在深树里鸣叫,这一静一动的搭配就很有画面感。
再看后面,春潮带着雨在傍晚的时候来得很急,那水流得哗哗的。
最后这个“野渡无人舟自横”可太绝了。
那荒野的渡口没有人,小船就那么横在水面上,就好像它自己在那享受着这一片宁静和湍急水流的对比呢,给人一种很随性、很自然的感觉。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解析:岑参这诗就像在给我们讲一个很感人的小故事。
他向东望着故乡,路好长好长啊,离家那么远,思念一下子就涌上来了,哭得袖子都湿了。
这时候呢,在马上碰到了要回京城的使者,可是没有纸笔啊,没法写信。
那咋办呢?就只能拜托使者给家里带个话,说自己平安。
你看,这种思乡之情很浓烈,但是又很无奈,只能简单地报个平安,就像咱们出门在外,有时候很想家,但是又没办法好好表达的时候一样。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赏析:杜甫的这首诗啊,看起来简单,其实大有深意呢。
他先说以前在岐王的宅子里经常见到李龟年,在崔九的堂前也多次听到他唱歌,这是回忆以前的美好时光啊,那时候他们的生活应该是很不错的。
经典短篇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经典短篇文言文翻译及赏析经典短篇文言文翻译及赏析在现实学习生活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经典短篇文言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经典短篇文言文翻译及赏析1鱼我所欲也孟子及其弟子〔先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与通欤;乡通向;辟通避)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经典文言文短篇赏析大全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分享的经典⽂⾔⽂短篇赏析⼤全。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短篇赏析 扁鹊见蔡桓公 朝代:春秋战国|作者:韩⾮ 扁鹊见蔡桓公,⽴有间,扁鹊⽈:“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寡⼈⽆疾。
”扁鹊出,桓侯⽈:“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扁鹊复见,⽈:“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不悦。
居⼗⽇,扁鹊复见,⽈:“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不悦。
居⼗⽇,扁鹊望桓侯⽽还⾛。
桓侯故使⼈问之,扁鹊⽈:“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之所及也;在肠胃,⽕齐之所及也;在⾻髓,司命之所属,⽆奈何也。
今在⾻髓,⾂是以⽆请也。
” 居五⽇,桓侯体痛,使⼈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赏析/鉴赏 《扁鹊见蔡桓公》虽篇幅不长,但叙事结构层层递进,在完整讲述故事的同时,能做到⽴意深刻,将哲思蕴涵其中,显得意味隽永。
从⾸句到“医治好治不病以为功”,交待了故事发⽣的地点、原因和主要⼈物,点出了桓侯“讳疾忌医”的主题。
⽂章以“扁鹊见蔡桓公”⼀句交待了故事的两个主要⼈物:扁鹊姓秦名越⼈,医术⾼超;蔡桓公即下⽂所称的桓侯,是当时蔡国的国君。
扁鹊⾸次指出桓侯患有疾病,不过此时病症还停留在表⾯,加以治疗就能防⽌其恶化。
“⽴有间”三字不仅简明扼要地写出了扁鹊对病⼈的诊治过程,还表现了扁鹊⾼超的医术——仅凭⽚刻之间的观察,就能指出症结所在。
桓侯对扁鹊的警告不以为意,甚⾄认为他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
桓侯否认⾃⼰有病,并认为医⽣都喜欢治疗那些原本健康的⼈,以此来当做⾃⼰的功劳。
从“居⼗⽇”⾄“桓侯⼜不悦”,承接上⽂,故事情节得到进⼀步发展扁鹊⼗⽇后再次觐见桓侯,他说桓侯的病情已经深⼊肌肤,如不加以治疗,将深⼊⾝体内部。
但是桓侯对扁鹊的话仍然置之不理。
“复见”、“居⼗⽇”交待了桓侯病情深⼊的过程,扁鹊没有放弃劝谏桓侯,体现了医者⽗母⼼的负责态度。
简短经典古文名篇赏析

简短经典古文名篇赏析【篇一】简短经典古文名篇赏析爱莲说周敦颐〔宋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甚爱一作:盛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赏析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首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
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
“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
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
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
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的铺垫。
然后作者撇开一笔说,让那些人爱其所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美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
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古代名篇文言文赏析精选

古代名篇文言文赏析精选古代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选取几篇古代名篇文言文,进行精选赏析。
篇一:《礼记·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宇宙也,故不事於人。
康诰曰:养乐毅,亲戚之间也。
康诰曰:惠子之孙,唐、伯之子也,由与求也,无礼不养。
这是《礼记·大同篇》的开头。
古代典籍《礼记》阐述了礼的概念及其实践意义,其中的《大同篇》通过宣扬大同思想,表达了人人平等、和谐共处的理念。
全文气势雄浑,措辞庄重,语意深远。
古人言行举止以礼为准则,将其融入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以达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共同进步的目的。
篇二:《孟子·滕文公上》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由南归者,以向北辰者也。
侨立而望之曰:“吾道虽小,能有所明矣。
”远而望之曰:“吾道虽难,能有所止矣。
”孟子的这段话借用北辰的形象,表达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北辰是众星的指引,象征着正义和道德准则,为万物提供了方向和依归。
孟子以此比喻自己的治国理念,力求通过德行的引领,使众人都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语言简练,寓意深远。
篇三:《墨子·非攻篇》尧贵贱之,舜成功之,以和焉。
尧共人爱之,舜共人畏之,以友焉。
爱而友之,故将及之。
人有至人焉,人有贵人焉,爱之故也。
物同类者友,物相贵者亲,物相将者养,物有用者辅,物归类者同,此天地之本理也。
《墨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墨子的著作,旨在倡导兼爱、和平的理念。
其中,《非攻篇》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发,用朴实的语言阐述了亲友之情的重要性,强调了人类应该相互友爱、和平相处的思想。
文笔简洁明快,极富感染力。
篇四:《诗经·秦风·无衣》无衣,无衣,何缘乎岑之山兮。
古代文言文名篇赏析与解读

古代文言文名篇赏析与解读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通过赏析和解读古代文言文名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与思想,欣赏古人的智慧和艺术成就。
本文将选取几篇代表性的古代文言文名篇进行赏析与解读。
在文章中,我们会提供原文、翻译、作者等相关信息,以便读者全面理解。
以下是几篇精选的古代文言文名篇。
一、《论语·学而》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人家不了解我却不生气,难道这不是君子的表现吗?赏析与解读:《论语·学而》是古代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的第七章。
这一章主要阐述了仁爱和宽容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当朋友从远方前来时,我们应该感到高兴,展现出以人为本的仁爱;同时,即使他人对我们不了解或有误解,我们也应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以显示君子的风度。
这一段话简洁明了地表达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也给我们提供了珍贵的价值观和待人处事的准则。
二、《红楼梦·葬花词》原文:黛玉葬花时,天阴雾湿,紧闭门户,微风不动。
忽闻西墙上有咳嗽声,遂取灯至,向墙角照时,则花底坐了一个人。
翻译:黛玉葬花时,天阴雾湿,家门紧闭,微风不动。
突然听到西墙边传来咳嗽声,于是拿起灯照向墙角,发现有人坐在花底下。
赏析与解读:《红楼梦·葬花词》是《红楼梦》中的一段插曲。
这一段文字描绘了贾宝玉葬花时的情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寓意深远的场景设置,凸显了作者对人生离别与短暂的感叹。
天空阴沉,暗示着悲伤和失落;家门紧闭,象征着无处倾诉的孤独感;微风不动,表达了时光停滞不前的无奈。
而墙角下突然出现的人,则隐喻了生活中那些默默守护、默默支持我们的人。
通过这段插曲,作者通过寻常的场景和普通的人物,传递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和人情的思考。
三、《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原文:天即将明,微雾四起,有星霜之状,因此格之。
精选优秀经典古诗词鉴赏【10首】

精选优秀经典古诗词鉴赏【10首】1.精选优秀经典古诗词鉴赏登高杜甫〔唐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
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
“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
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
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最后,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
颈联如是说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
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
经典短篇文言文赏析【五篇】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分享的经典短篇⽂⾔⽂赏析【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短篇⽂⾔⽂赏析 滥竽充数 朝代:春秋战国|作者:韩⾮ 齐宣王使⼈吹竽,必三百⼈。
南郭处⼠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以数百⼈。
宣王死,湣王⽴,好⼀⼀听之,处⼠逃。
赏析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乐,尤其喜欢听吹竽,⼿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前显⽰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在⼀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听说了齐宣王的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去,吹嘘⾃⼰说:“⼤王啊,听过我吹竽的⼈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王。
”齐宣王听得⾼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300⼈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就随那300⼈⼀块⼉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家⼀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他压根⼉就不会吹竽。
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家摇晃⾝体他也摇晃⾝体,⼈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副动情忘我的样⼦,看上去⽐别⼈吹奏得更投⼊。
南郭处⼠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天⼜⼀天,不劳⽽获地⽩拿丰厚的薪⽔。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
于是齐湣王发布了⼀道命令,要这300个⼈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
南郭处⼠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
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李逃⾛了。
像南郭处⼠这样不学⽆术靠蒙骗混饭吃的⼈,骗得了⼀时,骗不了⼀世。
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被揭穿伪装。
我们想要成功,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真本领,才能抵挡住⼀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十篇】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十篇】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一:《静夜思》《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词鉴赏: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不过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个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仅仅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不过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二:《钱塘湖春行》《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词鉴赏:这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
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经典古诗词及赏析10篇

经典古诗词及赏析10篇经典古诗词及赏析(10篇)古诗词信任大家读过不少,古诗词文字精致,朗朗上口,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很简单被吸引,古诗词也是孩子学习语言,练习背诵的必备方法。
以下是我整理的经典古诗词及赏析,盼望可以供应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经典古诗词及赏析(篇1)梅花王安石〔宋代〕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赏析此诗前两句写墙角梅花不惧寒冷,傲然独放;后两句写梅花的暗香,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行名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华横溢。
亦是以梅花的顽强和高洁品行喻示那些像诗人一样,处于困难环境中依旧能坚持操守、主见正义的人。
全诗语言朴实,写得则特别平实内敛,却自有深致,耐人寻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写墙角梅花不惧寒冷,傲然独放,“墙角数枝梅”,“墙角”不引人注目,不易为人所知,更未被人赏识,却又毫不在乎。
“墙角这个环境突出了数枝梅身居简陋,孤芳自开的形态。
体现出诗人所处环境恶劣,却照旧坚持自己的主见的态度。
“凌寒独自开”,这里写梅花没写她的姿势,而只写她“独自开”,突出梅花不畏寒,不从众,虽在无人偏僻的地方,仍旧凌寒而开,写的是梅花的品质,又像写人品。
“独自”,语意刚毅,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照旧矗立不倒。
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遥知不是雪”,“遥知”说明香从老远飘来,淡淡的,不明显。
诗人嗅觉灵敏,独具慧眼,擅长发觉。
“不是雪”,不说梅花,而说梅花的雪白可见。
意谓远远望去非常纯洁雪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
诗意曲折含蓄,耐人寻味。
暗香清幽的香气。
“为有暗香来”,“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气,以梅拟人,凌寒独开,喻典品行名贵;暗香沁人,象征其才华横溢。
立在偏僻甚至冷清的墙角,冲破寒冷悄悄开放,远远地向世人送去浓郁的暗香,这是绝世之梅,也是绝世之人。
经典古诗词及赏析(篇2)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唐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赏析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好像没有什么浅显、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季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14篇)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14篇)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里再也没有别的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作品赏析:《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
它以耳闻为线索,按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
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
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古代名篇文言文赏析精选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分享的古代名篇⽂⾔⽂赏析精选。
欢迎阅读参考!【篇⼀】古代名篇⽂⾔⽂赏析精选 桃花源记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捕鱼为业。
缘溪⾏,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甚异之。
复前⾏,欲穷其林。
林尽⽔源,便得⼀⼭,⼭有⼩⼝,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
初极狭,才通⼈。
复⾏数⼗步,豁然开朗。
⼟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美池桑⽵之属。
阡陌交通,鸡⽝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着,悉如外⼈。
黄发垂髫,并怡然⾃乐。
见渔⼈,乃⼤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
村中闻有此⼈,咸来问讯。
⾃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论魏晋。
此⼈⼀⼀为具⾔所闻,皆叹惋。
余⼈各复延⾄其家,皆出酒⾷。
停数⽇,辞去。
此中⼈语云:“不⾜为外⼈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骥,⾼尚⼠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问津者。
赏析/鉴赏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由平等⽣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活的理想和对现实⽣活的不满。
陶渊明作诗,擅长⽩描,⽂体省净,语出⾃然。
《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
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写实⼿法,虚景实写,给⼈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真有其事。
全⽂以武陵渔⼈⾏踪为线索,像⼩说⼀样描述了溪⾏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
第⼀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动揭⽰出武陵渔⼈⼀连串的⼼理活动。
“忘”字写其⼀⼼捕鱼,⽆意于计路程远近,⼜暗⽰所⾏已远。
其专注于⼀⽽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不记⼭深浅”的妙境相似。
“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
文言文经典名篇原文与解析

文言文经典名篇原文与解析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其中,一些经典名篇代表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文学水平,对于我们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为大家带来一些文言文经典名篇的原文及其解析,希望通过对这些名篇的学习,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
1.《论语·子路篇》原文及解析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
”请益。
”曰:“赐也夫!”曰:“赐也夫!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解析:这是《论语》中的一段对话。
这段对话揭示了孔子的政治理念,强调先德后功的观点。
子路问政,孔子回答说:“先立自己的榜样”,表明一个领导者应该首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子路还请教如何更进一步提升才能,孔子答道:“任命你”的原意是要子路以自己的天赋才能和成就来取得地位和荣誉。
最后,孔子再次强调了天对德行的期望,表达了他对符合天意的人格品质的重视。
2.《庄子·逍遥游》原文及解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解析:这是《庄子》中的一段名篇。
庄子逍遥游,他认为人生虽然有限,但知识无限。
他认为人应该将自己的有限与无限相结合,通过超越自我和再创造,达到心灵的逍遥境地。
这里的“已”是指追求无涯的知识,而后面的“殆而已矣”则表示即使达到了此境地,也不能停止对无涯知识的探索。
3.《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诗》原文及解析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王熙凤解析:这是《红楼梦》中王熙凤所写的一首诗。
她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表达了对感情和命运的无奈和苦闷。
她认为人生中的悲欢离合是无法控制的,对于感情的纠结和悔恨也与外在的风月无关,反映了她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无奈。
4.《史记·陈涉世家》原文及解析兴,百姓苦於周厕,厌於力役。
及陈涉!起豪杰攘夷,壮士暴亡,天下由此大槪定矣。
大槪定矣!解析:这是《史记》中记载陈涉起义的一段原文。
原文中陈涉以百姓的苦难和厌倦为出发点,呼唤人们起来抗击压迫,解放自己。
精选古代文言文赏析【五篇】

【导语】⽂⾔⽂是以古汉语⼝语为基础的书⾯语,在远古时代⽂⾔⽂与⼝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是中国古代的⼀种书⾯语⾔组成的⽂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语为基础⽽形成的书⾯语。
下⾯是©⽆忧考⽹分享的精选古代⽂⾔⽂赏析【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精选古代⽂⾔⽂赏析:滕王阁序 唐代: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带五湖,控蛮荆⽽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之墟;⼈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逢迎,⾼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何知,躬逢胜饯。
(豫章故郡⼀作:南昌故郡;青霜⼀作:清霜) 时维九⽉,序属三秋。
潦⽔尽⽽寒潭清,烟光凝⽽暮⼭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之长洲,得天⼈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层峦⼀作:层台;即冈⼀作:列冈;飞阁流丹⼀作:飞阁翔丹) 披绣闼,俯雕甍,⼭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共长天⼀⾊。
渔⾈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轴通:舳;迷津⼀作:弥津;云销⾬霁,彩彻区明⼀作:虹销⾬霁,彩彻云衢)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清风⽣,纤歌凝⽽⽩云遏。
睢园绿⽵,⽓凌彭泽之樽;邺⽔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
天⾼地迥,觉宇宙之⽆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下,⽬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南溟深,天柱⾼⽽北⾠远。
关⼭难越,谁悲失路之⼈;萍⽔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不见,奉宣室以何年?(遥襟甫畅⼀作:遥吟俯畅)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
冯唐易⽼,李⼴难封。
文言文大全短篇赏析【五篇】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全短篇赏析【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全短篇赏析:郑⼈买履 朝代:春秋战国|作者:韩⾮ 郑⼈有欲买履者,先⾃度其⾜,⽽置之其坐。
⾄之市,⽽忘操之。
已得履,乃⽈:“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何不试之以⾜?”⽈:“宁信度,⽆⾃信也。
” 译⽂ 从前有⼀个郑国⼈,想去买⼀双新鞋⼦,于是事先量了⾃⼰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的座位上。
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
挑好了鞋⼦,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
”就返回家中拿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问:“你为什么不⽤⾃⼰的脚去试试鞋⼦?”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的脚。
” 赏析 这个郑国⼈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不相信⾃⼰的脚,不仅闹出了⼤笑话,⽽且连鞋⼦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
⽽现实⽣活中,买鞋⼦只相信脚码⽽不相信脚的事,只懂死守教条⽽不懂变通的⼈,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的确是有的。
⽽且并不少。
有的⼈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
在这种⼈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
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动就容易碰壁。
【篇⼆】⽂⾔⽂⼤全短篇赏析:曾⼦杀猪 朝代:春秋战国|作者:韩⾮ 曾⼦之妻之市,其⼦随之⽽泣。
其母⽈:“汝还,顾反为⼥杀彘。
”妻适市来,曾⼦欲捕彘杀之。
妻⽌之⽈:“特与婴⼉戏⽿。
”曾⼦⽈:“婴⼉⾮与戏也。
婴⼉⾮有知也,待⽗母⽽学者也,听⽗母之教。
今⼦欺之,是教⼦欺也。
母欺⼦,⼦⽽不信其母,⾮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译⽂ ⼀个晴朗的早晨,曾⼦的妻⼦梳洗完毕,换上⼀⾝⼲净整洁的蓝布新⾐,准备去集市买⼀些东西。
她出了家门没⾛多远,⼉⼦就哭喊着从⾝后撵了上来,吵着闹着要跟着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简短经典古文名篇赏析爱莲说周敦颐〔宋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甚爱一作:盛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赏析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首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
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
“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
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
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
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的铺垫。
然后作者撇开一笔说,让那些人爱其所爱吧,“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美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作了有力的渲染。
这几句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
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
他为官正直,数洗冤狱,为民作主;晚年定居庐山,著书明道,洁身自爱,颐养天年,便是身体力行,澹泊明志的体现。
这正是这篇小品能给人思想情趣以深切感染的着力之处。
接下来,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
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
另外,莲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来、观音均以莲花为座。
唐释道世《三宝敬佛》云:“故十方诸佛,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上。
”作者《题莲》诗也云:“佛爱我亦爱,清香蝶不偷。
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头。
”与这篇小品参照,情趣相得益彰。
最后,作者评花进而对“爱”也作出评价:“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
言下虽不免流露出一种孤掌难鸣的哀怨,但意味深长,无情地鞭挞了那些寡廉鲜耻之徒。
这里,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
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
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
【篇二】简短经典古文名篇赏析马说韩愈〔唐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祗同:衹)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鉴赏《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
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
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
说明千里马和伯乐的信赖关系是如此的密切。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不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
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与伯乐的依赖关系。
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遇。
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这两句揭示了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
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
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
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这一句描述了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还觉得不够,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
使文章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愤激。
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反而让他面对着千里马不懂装懂,还说“天下无马”。
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
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问题,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
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马,食马者却对着千里马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马。
这是作者的讽刺。
文章写至此处,作者立即点明主题,用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结束,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矛盾形成一个高潮。
这是韩愈凝聚浓缩手法的结果。
【篇三】简短经典古文名篇赏析两小儿辩日佚名〔先秦〕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辩斗一作:辩日)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鉴赏此文通过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这则小故事用对话贯串始终。
全文以孔子的见不能决为贯串线索,颇有条理地叙述了两小儿辩日的过程。
先写两个小孩分别就太阳距离人的远近鲜明地提出看法,引人思考。
接着又分别摆出根据。
两人互不相让,都使用反问句式,扣住了题目中的“辩”字,增强了论辩性。
“笑”在原文中显然有“讥笑”之意。
至于该不该“笑”,也可以从多方面看。
若从作者为道家,孔子为儒家来看,显然要“笑”孔子;但若从孔子的态度来看,又不该“笑”了,因为孔子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并没有“强不知以为知”,为什么要“笑”他呢?“孔子不能决”告诉人们,做人就应该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孔子不能决”还告诉我们,孔子那样的大学问家,尚且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此看来,知识是无穷尽的,什么人都应该不间断的学习,不放弃探求。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而不妄加决断,正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而两小儿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也可以从两小儿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结果自然就不一致;说明他们平时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具有多元化思维;同时他们也具有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本文同样深刻阐述了“学无止境”这一道理。
事实上,现代科学已经对这种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早上和傍晚,太阳角度低,穿透的大气层很厚,受到大气层梯度折射率影响很大,光路弯曲显著,所以人看到的太阳就大;中午太阳角度大,穿透的大气层相对较薄,受到大气层梯度折射率影响较小,光路弯曲没有早上和傍晚明显,所以人看到的太阳就觉得小了。
此外,当太阳在早上的时候是从地面升起,而远处的屋子或山正和那大太阳成了一小一大的鲜明对比,而在中午周围没有任何东起跟它对比,显然就会显得小,这是我们的肉眼骗了我们。
而且由于地球形状、大气层、运行规律等自然因素,简单运用生活规律或生活常识去解释是无法作出正确解释的。
但作出正确解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的正是“两小儿”和孔子的这种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
【篇四】简短经典古文名篇赏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先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赏析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
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
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
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
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