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岑参与边塞诗改
高适_岑参边塞诗创作风格差异及其成因探赜_王伟康
2003年11月第7卷第6期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 angzhou University(Humanities&S ocial Sciences)N ov.2003V ol17N o16高适、岑参边塞诗创作风格差异及其成因探赜王 伟 康(扬州广播电视大学校机关,江苏扬州225009) 摘 要:唐代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高适、岑参具有不同的创作风格。
高诗富有深沉浑厚的现实主义气息,岑诗饶有豪放奇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从两人的生活基础、人生阅历、所处地域、性格、气质、创作心态诸方面进行比较,可探知形成高、岑诗风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唐代边塞诗派;高岑;生活基础;阅历和地域;性格与气质;创作心态中图分类号:I2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03)06-0038-05 边塞诗至唐代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高适、岑参都是唐代边塞诗派的杰出诗人,他们以亲身经历的边塞战争和生活,突破了魏晋以来借边塞以写景咏怀的范围,作品洋溢着盛唐气息,代表了唐代边塞诗的最高成就。
其边塞诗作,从总的思想倾向看,抒发了盛唐诗人安边定远、追求国势强大的豪情壮志,诗中激荡着发扬国威、巩固边防,为国立功的英雄主义气概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并程度不等地真实、形象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边塞风光与民情习俗,多少揭露了爱国士卒同腐败将军的矛盾,反映了军中苦乐悬殊的生活,表现战争给汉族、少数民族人民造成的痛苦。
在中国文学史上,素以“高岑”并称于世,那种以为“岑参是唐代边塞诗人中最卓越的代表者”[1](p.366)的观点是有偏颇的。
应当看到,高适、岑参是两位具有不同创作风格的边塞派诗人,在总体艺术成就方面,二人似双峰并峙,难分伯仲。
作为高、岑的知交,杜甫就曾说过:“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
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
”(《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今人陈铁民先生指出:“在有出塞经历的诗人中,高适、岑参是公认的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不但写作的边塞诗数量最多,在题材内容、艺术表现上也有大的开拓和突破,他们取得这一成就的契机是:出塞的时间最长,边塞生活的体验最为丰富和充实。
(完整版)解读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
解读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
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以边塞征战为主题,写边塞风光、征戍之苦、思妇久怨、军旅生活,诗人往往把杀敌立功和追求功名联系在一起,情绪积极乐观,风格雄致,以七言歌行和绝句为主。
初、盛唐边塞诗大多是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盛唐边塞诗以高适、岑参成就最高,成为边塞诗歌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是题材有所拓展。
高适、岑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他们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
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烟、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坏人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引发创作的兴致。
他们以一种鲜活的人生内容和靓丽的艺术风格,创作了大量的诗篇,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诗篇,融注了一股回肠的英雄正气。
但是高适、岑参在边塞诗的诗歌风格,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各方面都体现了同中有异这一原则。
高适的边塞诗偏向于现实主义,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题材广泛,思想深刻。
最著名的《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是一幅活生生的边塞生活全图。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从思想内容上来看,诗歌赞扬了戍边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的乐观情绪和爱国精神,表现出高适对刀马生活的歌颂和向往,以及为国“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负。
高适岑参与边塞诗改
高适、岑参与盛唐边塞诗教师:梁静一、盛唐时期边塞诗兴盛的原因⏹1、边境战争的深刻影响。
⏹2、多数诗人具有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
⏹3、对于前代优秀边塞诗的继承。
二、盛唐边塞诗的内容1、歌颂战争,抒发立功壮志。
岑参《轮台歌》、《走马川行》;高适《塞下曲》、《送李侍御赴安西》;王维《出塞》、《从军行》;2、表现战争苦难和征戍生活的艰辛,揭露军中矛盾,批评黩武行动。
高适《燕歌行》;李白《战城南》;杜甫《前出塞》、《后出塞》;王维《老将行》;3、抒发将士及诗人思乡的情绪。
王昌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4、描绘边塞风光和边地人民的生活习俗。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三、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一)高适1、生平经历:a.出身比较贫寒,和下层社会接触较多;b.颇具豪气,为人落拓不羁,“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自远”(《河岳英灵集》);c.青少年时屡遭挫折但并不灰心,仍然积极谋求用世的机会;d.晚年入仕且官运亨通,但好诗也愈来愈少。
2、边塞诗的内容:1)歌颂将士安边卫国的英勇斗志;2)表现战士们的艰苦生活,揭露军中将士间的苦乐不均,鞭挞了边将的腐败荒淫;3、边塞诗的特点:1)大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将边塞见闻、功名志向、不遇的感慨和对边事的议论糅合在一起,如《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2)部分采用七言歌行,气势沉雄,音调流畅,如《燕歌行》;(二)岑参1、生平经历2、边塞诗的内容:1)真实反映了当时的边疆战争;《走马川行》、《轮台歌》、《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2)抒写自己为国安边的抱负;《送人赴安西》:“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3)反映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往来以及关系的融洽;《奉陪封大夫宴》:“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赵将军歌》:“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高适_岑参边塞题材诗歌创作异同及其原因
在盛唐诗人中,高适和岑参在艺术上的关系,颇像王维和孟浩然:都是在一个总的艺术风格下,放出各自的异彩;或者说,以各自的创作风貌,构成同一个流派。
宋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1]明胡应麟说:“高岑悲壮为宗。
”[1]一、高适、岑参边塞诗之悲壮的艺术风格“悲壮”作为高、岑边塞题材诗歌创作的共同风貌,并非出自偶然,而是以文学发展的时代因素和二人的个人因素作为基础的。
首先,从文学思想发展而言,诗至盛唐,如殷璠所言“声律风骨始备”。
在其《河岳英灵集》中,所选各家“言骨气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2],把风骨作为其选诗的标准。
他也概括了不少盛唐诗人对于风骨的追求,比如,说崔颢“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说高适“适诗多胸臆语,兼有骨气,故朝野通赏其文”[2]。
可以说陈子昂所向往的“气凌云汉,字挟风霜”在盛唐诗人手中才得以实现。
高、岑诗之“悲壮”,既是建安遗响,也是盛唐之音,是盛唐昂扬情思与壮大气势的张扬。
高、岑正是为这个文学潮流所促成的两个有突出成就的诗人。
其次,从二人出身、教养、生活经历和思想而言:第一,他们都出身官僚家庭,早岁孤贫,承受着家门昔荣今悴的巨变;第二,他们怀抱理想,积极用世,却求官不遂,所授官职卑微;第三,都有立功边塞之志,曾周旋于幕府,从军边塞,亲自体验过豪壮、艰苦的军旅生活。
所有这些在他们诗歌中都留下了“悲壮”的印记。
二、高适、岑参创作巅峰期的不同及其原因然而,同样以边塞诗作为自己创作的巅峰期,却出现在两位诗人不同的人生阶段中,时间差,是高、岑边塞诗创作最大的不同。
高适的创作成就,集中于在入河西哥舒翰幕府之前,也就是两次蓟北之行,这正是他仕途失意浪游边地之时。
而岑参的创作成就却与自己的仕途得意紧密相关,前后两次分别在高仙芝、封长清幕府作幕僚,长达四年出塞西域的戎马生涯使他的边塞诗大放异彩。
不一样的两番际遇与心情却成就了同一种风格题材的诗篇,这不得不引人深思。
探究其因,这与高、岑二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性格和气质情怀上的特性有着本质的联系。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高适与岑参是唐代两位备受赞誉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而他们的边塞诗更是他们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共同点之一是题材的选择。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一个独特流派,它以描述边塞风光、塞上英雄和对边疆战争的歌颂为主题。
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中都有着对边塞风光的描绘,比如高适的《别董大》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描述了黄河边上的孤城和高耸入云的山峰,烘托出边塞的壮丽景色。
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朔风吹雪入戍楼,铁马冰河入骨寒。
”描写了寒冷的气候条件和边塞战士的坚韧毅力。
他们通过对边塞景观的描绘,突出了边塞风光的荒凉和边塞人民的英勇。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共同点还表现在对边塞战争的描述上。
边塞诗往往以战争为背景,通过描写战争的残酷和英勇的战士来表达对边塞战争的敬意。
在高适的《别董大》中,他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描述了一个战士从少年离家,到中年回家,面对亲人却无法辨认的场景。
这段描写不仅展现了边塞战士的辛酸和疲惫,也抒发了对战争带来的伤害的思考。
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以抒发对将领的深深怀念之情为主,他写道:“扑朔迷离风雨中,寒沙更似悬瀑雨。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马上刀痕新。
”描写了一位将领战胜重重困难,但回到家乡时却已憔悴不堪的悲壮情景。
通过对战争英勇的战士和对将领的怀念的描写,高适和岑参表达了对边塞战争的铭记和敬意。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还表现在对边塞人民生活困苦的描写上。
边塞地区的环境恶劣,人民生活艰苦,这也是边塞诗的一个重要主题。
高适的《别董大》中写道:“餐忘饱,饮忘渴,睡觉东窗忘西席。
”描述了边塞战士对物质生活的简陋和不舍得享受的态度。
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则再现了边塞战士艰苦的生活状况,他写道:“中间过,且莫语,数年思断肠。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高适和岑参都是盛唐边寒诗派的杰出代表,他们都有过从军生涯,都曾经浴血沙场,而他们所作的诗歌也多是在自己自己戍守边疆时所作,境界开阔,满腹豪情。
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1高适、岑参是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二人都热衷于进取功名,有强烈的人世精神,且有相似的入幕经历。
因而二人在诗中都抒写了他们的理想、抱负,表现了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
但具体说来,二人诗歌所关注的内容及艺术风格方面又有所不同。
在诗歌内容方面,高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有所开拓。
他的边塞诗多数写于蓟北之行和人河西幕府期间,是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常常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如《燕歌行》,表达的思想感情极为复杂,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苦难与崇高的对照,更增添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
岑参的诗歌则在反映生活广度方面有所开拓,他是写边塞题材最多的诗人。
诗中大量写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异域风情,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在艺术风格方面,高适诗歌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作者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这往往使其诗显得壮大雄浑、骨气端翔。
他的诗作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以沉雄气势和浑厚骨力取胜,具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代表作品有《燕歌行》等。
此外,他的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亦气质沉雄、境界壮阔。
岑参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用韵十分灵活,视所写内容而定。
他的诗作声韵或轻快平稳或急促劲折,音节宏亮而意涮高远。
这些作品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高适、岑参边塞诗艺术风格之异同及成因研究
高适、岑参边塞诗艺术风格之异同及成因研究作者:张微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2期摘要:边塞诗展现出了绵延不绝的中华历史,它是对中华民族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描述,它的产生与历史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息息相关,边塞诗是在特定人文社会和深厚历史土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高适和岑参是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两人有着相似的出身和生活经历,其诗歌内容也都是歌颂将士们不畏生死的精神,展现出了慷慨悲壮的格调,但他们作品的艺术风格又各具特色,独具匠心,他们以不俗的艺术才情为边塞诗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故也必然成为中国诗歌中一颗璀璨明珠。
關键词:高适;岑参;边塞诗;艺术风格[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02高适与王昌龄、岑参和王焕之合称“边塞四诗人”。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诗歌具有“雄浑悲壮特点”,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岑参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具有空前开扩和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其诗歌题材涉及山水、赠答和述志等各方面内容,展现出了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精神,给人们营造出了盛唐诗人开朗胸襟的艺术感受。
将慷慨豪迈的语调作为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出了边塞的奇伟壮丽之美。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两者都是边塞诗人,其作品风格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笔者特对两人诗歌的艺术风格之异同及成因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边塞诗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高适、岑参边塞诗艺术风格之相同处高适和岑参都是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将边塞生活作为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展现出了将士们慷慨悲歌的雄壮风貌。
他们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和相似的出身,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在边疆上立功,感受到的边塞见闻具有相似性。
下文特对高适、岑参边塞诗歌的艺术风格相似之处进行介绍。
(一)都是描写军旅生活体验高适和岑参的诗之所以具有较强的饱满性,与作者的边塞军旅生活体验有直接关系,高适入幕河西三年,感受到了青海地区和边塞生活。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高适和岑参都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们在创作边塞诗歌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们的诗歌风格和题材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充满了对边塞生活的真实描绘和对边塞风情的深刻体验。
本文将从他们的生平、创作背景和诗歌风格等方面,探讨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
首先来介绍一下两位诗人的生平情况。
高适,字长文,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襄樊),生于唐代开元年间(约公元723年),是唐代边塞诗人中最富盛名的一位。
他曾任秦州刺史,后因得罪权贵而被贬谪至涪州(今四川涪陵),在那里度过了晚年。
岑参,字文简,原籍山阳(今属山东潍坊),生于唐代开元年间(约公元712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吉的孙子。
他曾任泾州刺史、河南尹等职,后来因得罪权贵而被贬谪至远洋岭,最终在那里辞世。
两位诗人都经历了宦途坎坷和风波,这也成为他们创作的重要素材和灵感来源。
从创作背景来看,高适和岑参都有着深厚的边塞情感和体验。
唐代时期,边塞地区的战乱频发,边疆民众的生活十分艰辛。
高适曾在西北边塞任官,亲历了当时的边塞风光和人情,深受边塞风土人情的感染。
他的诗歌中常常描写了战争、边塞的风景和军队的生活,对边塞的艰辛生活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反映。
岑参也曾在边塞地区担任过官职,深受边塞风情的熏陶。
他的诗歌中也充满了对边塞生活的真实描绘和对边塞风情的深刻体验。
两位诗人都对边塞地区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了解,这成为他们创作边塞诗歌的重要基础。
从诗歌风格和题材来看,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都具有独特的特色和共同的主题。
在诗歌题材方面,他们都喜欢以写景和抒怀为主。
高适的边塞诗以写风景取胜,他善于描绘边塞地区的自然景观和风物特色,给人以深刻的视觉感受。
而岑参的诗歌则更多地表现了对边塞生活的思考和抒怀,他常常通过诗歌来抒发对边塞生活的感慨和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在诗歌风格方面,他们都以豪放、慷慨为主,语言雄浑、直率,刻画力度大,给人以豪情壮志的感觉。
两位诗人在边塞诗歌的创作上都以真实、深沉的情感为基调,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边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边塞风情的真挚感受。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高适和岑参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性诗人,他们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多相同之处。
他们的边塞诗作品都以写景为主,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和边塞守卫军士的英勇事迹,表达了对边塞的深切关怀和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同时他们的诗作也展示出了对边塞守卫军的赞颂和对国家事业的热爱。
在写景方面,高适和岑参都以精细入微的笔触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
高适的《别房太尉墓》中描写了“秋河曙霭归鸿北,白刃楼船起凤没”的壮丽景色,通过运用归鸿起凤和白刃楼船等形象,感染读者,传达出边塞壮丽的景色和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而岑参的《黄河阻青海》中描写了“城隅鼙鼓音,栅谷惊山鸿。
回首黄河远,萧萧青海长。
”的壮丽景色,通过描绘出阻青海的城隅鼙鼓音、萧萧青海长等景象,展现了边塞壮丽的自然风景,营造了边塞防线的紧张氛围。
在对边塞守卫军士的赞颂方面,高适和岑参都以诗歌表达了对英勇战士的敬佩之情。
高适的《别房太尉墓》中倾诉出对忠诚而坚定的战士的赞美:“为雄飞鸟理斛,蹈犬吠尧之绩”以及“抚我胡虏尘埃,色见肯马头之驾”,将战士们的英勇事迹和对国家的贡献展示得淋漓尽致。
而岑参的《黄河阻青海》中也表现了对守卫边塞战士的敬佩:“冰轮晨景弥,战栗音尘随。
谷鸣复谷暗,兽吼当山飞。
”描写出战士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努力守护家国的情景,表达了对这些英勇战士的深深敬仰之情。
在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国家事业的热爱方面,高适和岑参也有共同之处。
高适的《别房太尉墓》中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呜咽塞河声历历,呼号演地血涟涟。
”通过墓中英灵的悲泣声和哭喊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危机的担心之情。
而岑参的《黄河阻青海》中也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御轮ес晨沉,防锁便扬沙,漫天靖节气,壮丽万虏夸。
”通过描绘出“便扬沙”、“壮丽万虏夸”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面临的困境的担忧之情。
谈高适、岑参和他们的边塞诗
谈高适、岑参和他们的边塞诗
杨飞
【期刊名称】《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4(009)001
【摘要】高适、岑参早期生活贫困,求官不达,仕途失意,但强烈的功业愿望和以身许国的爱国激情,使他们走上了从军之路,在边塞屡立战功,不断升迁.军旅生活、人文景观、大漠风光、官兵疾苦、战争的残酷,使他们受益匪浅,加之他们对其又有深刻体验及细致的观察,使他们写出了大量的高水平的优秀诗篇.如《白雪歌》、《燕歌行》等等,那丰富的内容,完美的艺术,使他们登上了边塞诗的顶峰.
【总页数】3页(P52-54)
【作者】杨飞
【作者单位】萧县广播电视大学,安徽,萧县,235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唐代边塞诗意象的特质浅谈——以高适、王昌龄、岑参为中心 [J], 银勃旸
2.高适、岑参与盛唐边塞诗的人性内涵分析 [J], 胡尹瑜
3.高适与岑参边塞诗之异同探微 [J], 赵豫云
4.论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J], 李子鸣
5.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谈 [J], 傅正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高适与岑参都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们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边塞诗是一种特殊的诗歌体裁,它反映了唐代边塞地区的历史风貌和风土人情。
而高适与岑参作为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诗歌风格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下面我将从诗歌主题、艺术手法和影响力三个方面来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
从诗歌主题来看,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多以塞下曲为主题,反映了边塞地区的风景和人文风情。
高适在《赠婢》中写道:“昨夜东风吹血色,朔风吹雪花,吹落星如雨,飞入凉关门,情人在巴顿,行行重行行。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地区的寒冷和荒凉,表现了武士远征的悲壮情感。
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黯黯黄云鬼物吹,新城晚望霁光低。
十两银钩重马尾,沙头宛宛吹戍旗。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地区的风雪风貌和军营生活,表现了军中的孤寂和壮丽。
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都具有浓厚的边塞风情,突出了边塞地区的特殊历史和文化背景。
从艺术手法来看,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都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采用了较为丰富的修辞手法和音韵技巧。
高适在《赠婢》中运用了丰富的对比手法,通过描绘东风和朔风的冷酷风景以及情人在凉关门的离别情感,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荒凉和壮美。
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了较多的拟人手法,将黄云比作鬼物,将马尾比作银钩,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苍凉和戎马风情。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都采用了较为丰富的音韵技巧,押韵和对仗处理得当,具有较强的音乐美感。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在艺术手法上具有较高的水平,展现了诗人的文学功底和审美追求。
从影响力来看,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适是唐代边塞诗的开创者之一,他的诗歌以其深沉的思想和雄浑的风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岑参是唐代边塞诗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诗歌以其清新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风格的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异同比较:一、相同点: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描写边塞生活的相关情景。
二、不同点:1、高适诗悲壮苍凉,岑参诗悲壮奇丽高适的《燕歌行》自始至终都弥漫着苍凉的气氛,充分地表现了悲壮的风格特征。
这首诗描写了东北边境战争的情况及军中将士苦乐的悬殊,表现了作者对长期在战场上流血苦战的广大战士的深切同情,抒发了对边将沉湎于歌舞、过着骄奢淫逸生活的愤懑之情。
诗人在作品中倾注了鲜明的爱憎情感,加重了全诗沉郁苍凉的格调。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描写了将士出征敌虏的情景:“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写出了将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表达了敌虏必败、唐军必胜的自信,同时诗中又突出大漠风沙:“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岑参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奇丽、壮观的景物,表现出语言独具匠心的特点。
2、岑参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高适描写对士卒的同情岑参的作品主要反映了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与大西北奇丽的风光景色,如《火山云歌送别》、《热海送崔侍御还京》等,不难看出岑参注重描写边塞丰富多彩的生活。
高适的诗虽也有描写边塞风光的景,但大都作为抒发情怀的烘托。
他以政论的笔调深刻揭露边防政策的弊病,同时流露出对士卒的同情和对将帅的讽刺,如《塞上》:“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3、高适因袭较多,岑参追求革新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是在继承旧的文学传统上有所革新的,并且都凸显各自的特点。
高适诗在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方面因袭较多,突破与创新不足。
他在边塞诗的创作中,因袭了较多的乐府旧题,如《塞上》、《塞下曲》等,他不能随心所欲地抒发感情。
他也写了一些新题乐府的诗,如《蓟门五首》、《营州歌》等,能够较充分地发挥其创作的才能,但其诗因袭较多而创新较少,缺乏一种活力。
与高适的边塞诗相比,岑参则较多地融合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并作了创新,在诗的句式、节奏、押韵等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的革新。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
相同之处:1、经历相同;2、创作风格相似。
区别:1、内容不同:高适的诗歌反映现实的深度,岑参的诗歌更多反映的是对生活的记录;2、言语风格不同:高适诗浑厚,岑参诗奇峭;3、艺术技巧不同:高适往往直抒胸臆,表达现实;而岑参的边塞诗多用夸张手法,表达浪漫主义感情。
高适:
高适的诗对边塞诗派的有着重要的作用。
写边塞,苍茫而不凄凉,赋送别,荒渺而不凄切,皆脱前人窠臼,开一代诗风,其诗又以厚重深沉著称,擅长古风,所写边塞诗在冰寒之中包含着热力,在荒凉之中蕴涵着活力,是边塞诗派开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岑参:
两度出塞时期,岑参在立功边塞的大方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大方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
境地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开展,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累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高适和岑参都是唐代的诗人,他们的创作主题都与边塞有关。
在边塞这样一个特殊的地域背景下,他们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军事、战争、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他们的边塞诗在描写边塞景物、表达壮志豪情、抒发人民疾苦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
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常常以描写边塞景物为主题。
高适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以边塞的草原景色作为写景的对象,表达了草原的壮美和自然界的循环变化。
岑参的《白日依山尽》中也有类似的景物描写,他写道:“朔风吹白沙,青海入黑天,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这些描写既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又彰显了边塞地区的荒凉与辽阔。
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常常表达了壮志豪情和对军事的关注。
在这些诗中,他们塑造了伟大英雄形象,歌颂了士兵们的英勇和忠诚。
高适的《后晋书感事四首》中写道:“愿得此身长报国,何辞生死望乘劳。
古南阳顾灵府遗,莲台意气过潼关。
”这首诗表达了对为国家战斗的军人的敬佩和赞美。
岑参的《白日依山尽》中也有壮志豪言:“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孤独而艰难的求学之旅的坚持和决心。
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也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他们通过描写人们辛勤劳作、生活苦难等情景,表达对人民的同情和关心。
高适的《拟古乐府节拍令诗》中写道:“张弓射大虫,胖食人之肉。
我虫既能食人”,这首诗以苦难深重的边塞生活为背景,揭示了人民所受的艰辛与痛苦。
岑参的《赋得力田霜歌示鲁郡》中也有类似的描写:“早渡青河沙尘暗,散漫平野水云低。
种禾万顷鸿若天,丰岁万户皆丰衣。
”这首诗以描写农民的辛勤劳作和富饶的收成来表达对人民的关怀和祝福。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在我国诗歌史上,盛唐是后世无法逾越的高峰,而在这段诗歌的盛世中,边塞诗占据了很大的一份贡献,是必须提及且无法忽视的。
高适岑参无疑是盛唐边塞诗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二人一生都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成就颇高,充分反应了盛唐气象。
其中。
高适(700--765)的代表作主要有《燕歌行》、《塞上听吹笛》等,风格雄奇奔放,反映盛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
岑参(715--770)代表作主要有《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经火山》等。
,风格雄奇瑰丽,想象丰富,颇具浪漫主义色彩。
二人由于各自生活经历,遭遇,思想情感等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在边塞诗的创作上,也呈现了很多异同之处。
关键词:高适岑参边塞诗写法特点内容思想感情基调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写法特点方面的不同:若论高岑二家在边塞诗的创作写法上的特点,一言以蔽之,高适之诗尚“势”;岑参之诗则好“奇"。
元陈绎《吟谱》诗云:“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
”高适的边塞诗雄壮豪迈,注重气势,譬如他的诗歌代表作《燕歌行》中的“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一句,句式上对仗鲜明,一个“飞”字,一个“照"字,把战争当中的那种紧张激烈的态势表现的淋漓尽致。
再有"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一句利用几个意象的组合,“大漠”“塞草”“孤城”“落日”,再加上句式对仗,呈现出一种雄壮豪迈的悲凉气氛。
同时,高适诗尚“势”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其边塞诗浑朴质实,而岑参之诗则因“奇”而瑰丽飘逸,陆游称赞其诗道:“以为太白子美后一人也而已。
”(《南文集跋岑嘉州诗集》)这里试举一二首诗以说明。
一首是高适的《出塞》,一首是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二者是送别诗,前者一二两联直接叙述董判官将要出行,以及其人之身份地位,颈联才有描写句,道:“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末句是对送别之人的劝告,整首诗语句朴实,毫无华丽可言,而情感真挚。
再论《白雪歌》,只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想像之绮丽独特,便令人叹为观止。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高适与岑参是唐代边塞诗的两位重要代表,他们都以其生动的描写和深厚的感情赢得了后世的赞誉。
虽然高适与岑参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但在边塞诗创作上却有许多相同之处。
本文将针对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作品,就其相同之处进行一番探讨。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都以描绘边塞风情为主题,将边塞的艰苦与壮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他们的诗作中,常常可以看到大漠孤烟、铁骑腾挪、箭矢飞舞、沙场壮阔等景象。
高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暴风吹皱一池春水,落花乱漫如扬州”等,都表现了边塞的苍凉壮美。
高适《过信州题峡中作》中“千峰万壑路东西,三度凌寒四度齐”,岑参《北征》中“白兔东走使人愁,青云暗拥金钱楼”表现了边塞的艰苦和险峻。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都具有浓厚的爱国情怀和对边塞军民的深情赞颂。
他们的诗作中,常常可以看到对边塞军民的崇敬和对祖国的热爱。
高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宁戚知,金戈与走羊”,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遣兵将出佩金鳞,勒燕归来报凯歌”等,都充分展现了对边塞军民的敬仰和对祖国的深情眷恋。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都具有宏大的气势和雄壮的笔调。
他们的诗作不仅在描写内容上宏大壮阔,而且在诗歌语言和诗句结构上也力求雄浑豪迈。
高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纷纷轻雪里,细细远樯峦”、“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笑说精丧”;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猿鸣风起正萧条,猩影行云流水岸”、“山深路险当门甲,万里姑苏登紫峰”等,都以其雄浑豪迈的气势吸引了无数读者。
他们的诗作语言雄浑、篇章宏大、情感深邃,堪称雄辩。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都具有深沉的思想和感情内涵。
他们的诗作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人生、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生命、对爱情的感悟。
高适《过葛仙山》中“素从兰亭叙旧游,红应湖口泻春流”,岑参《凉州词》中“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等,都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感情。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高适和岑参是唐代杰出的边塞诗人,两人都以其雄浑豪放的诗风蜚声中外。
他们的诗歌作品具有相当的相似性,都以描写边塞风情为主题,表现了对战争的描写和对边疆生活的热爱。
本文将从两位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和边塞题材等方面探讨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
从两位诗人的生平经历来看,高适和岑参都有着相似的边塞经历。
高适原籍河东郡,后来任职于幽州刺史段志玄,曾在边塞任职。
岑参则是出生于边塞地区的军人之家,从小生活在战乱频发的边疆。
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战争给边塞地区带来的磨难和困苦,也深刻理解了边塞生活的艰辛和激烈。
这种亲身体验让他们在创作边塞诗歌时更加真实和深刻,将自己的情感和经历融入了诗歌之中。
高适和岑参在创作风格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他们都以雄浑豪放的诗风著称,对边塞生活进行了深入的描绘和抒发。
他们的诗歌语言浓厚、意境深远,有着浓烈的个人风格,同时也充满了对边塞土地和人民的深情眷恋。
在诗歌结构上,两人都善于运用对仗、排比和修辞手法,使其诗歌更加富有韵律感和表现力。
他们的诗歌往往以豪放的笔调和慷慨的情感展现出了壮丽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边塞的戈壁荒漠和苦战硝烟之中。
高适和岑参的作品都以边塞题材为主题,表现了对边塞风情的热爱和对边疆战争的关注。
他们在诗歌中描绘了边塞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表现了其特有的豪迈和坚韧。
他们也对战争给边塞地区带来的破坏和苦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珍爱。
在他们的诗歌中,可以感受到对家国和人民的关怀,以及对边塞土地的挚爱和眷恋,这种情感凝聚在诗歌之中,使其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高适和岑参作为唐代边塞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中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无论是从生平经历、创作风格还是题材内容上,都表现出了边塞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他们的诗歌作品传达了两位诗人对于边塞土地和人民的热情眷恋和深切关怀,同时也展现了边塞地区的豪迈和坚韧。
他们的诗歌作品虽然已经流传了千年,但其对于人们对和平、对家国的思考和向往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珍藏和传颂。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
浅谈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高适与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们的诗作以描绘边塞风情、抒发豪情壮志而著称,两位诗人的诗歌风格充满了豪迈与激情,他们的边塞诗歌深受后人的喜爱。
在近现代的中国文学史上,他们的诗作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适与岑参二人的边塞诗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些共同点既体现了他们个人的诗歌创作风格,又反映了唐代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就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相同之处进行探讨,并对他们的诗歌进行分析。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都表现了对边塞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深情眷恋。
高适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中通过对草原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化,抒发了对大漠孤烟直的痴情。
岑参的《关山月》中也写道:“明月出天山,青霜满地銮。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纤。
”诗人以月亮、青霜为景物,表现了大漠风光的壮美和神秘,同时也抒发了对边塞生活的眷恋之情。
可以看出,两位诗人都对边塞自然风光有着极致的热爱,对祖国的深情不言而喻。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都流露出一种豪情壮志和对英雄气概的歌颂。
高适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在这两句诗中,诗人不仅表现了对别离的感伤,更表现了对边塞豪情的赞美。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也写道:“知渠在得勤,应在人先知。
为有暗香来,传说已泠泠。
”诗人通过对武判官的歌颂,表现了对英雄气概的赞扬和对边塞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以看出,两位诗人通过诗歌表现了对英雄豪杰的歌颂,体现了边塞诗的豪情与壮志。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都体现了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和对生死的思考。
高适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旧时风雨人。
”在这两句诗中,诗人表现了对岁月易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岑参的《送元二使安西》中也写道:“且复为余倾东壁,良在棘标远,长是砂砾飞。
”诗人通过对途中困难的描绘,表现了对人生命运的感叹和对生死的思考。
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在边塞诗中都体现了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和对生死的思考,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难和复杂。
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
古明惠
【期刊名称】《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16)003
【摘要】高适和岑参同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二人的写作风格有很大不同:高适诗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紧密联系,以政论笔调表达个人边防政见,思想深刻;岑参诗擅长描绘壮阔激烈的战斗场面和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峻峭洒脱.高适的代表作中,对比、反衬的手法运用得相当娴热;岑参则在诗的音韵节奏和比喻夸张方面树立了典范.高适的语言刚健质朴,精练准确;岑参的语言则新奇自如,显得更生动绚丽.
【总页数】3页(P31-32,37)
【作者】古明惠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高适、岑参边塞诗之比较
2.高适、岑参边塞诗语言风格成因之比较分析
3.异曲同工各臻其妙——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比较
4.异曲同工,各臻其妙——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
5.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适、岑参边塞题材诗歌创作异同及其原因
高适、岑参边塞题材诗歌创作异同及其原因
李雪
【期刊名称】《晋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27)6
【摘要】高适、岑参同是盛唐边塞诗创作诗人,诗歌创作总的艺术风格为"悲壮".然而二人边塞诗创作又有着不同的特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边塞诗创作的巅峰期出现在了二人完全不同的人生阶段中.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很多种,包括高、岑二人的价值观、人生态度以及性格气质,这也决定了高、岑边塞诗在格调、内容、表现手法、风格和接受文学遗产影响等方面的差异.
【总页数】3页(P12-14)
【作者】李雪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浅议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之异同 [J], 王金萍
2.高适与岑参边塞诗之异同探微 [J], 赵豫云
3.高适、岑参边塞诗诗风异同论 [J], 许黎英
4.论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J], 李子鸣
5.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论 [J], 王玉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诗话》) 辛文房:“参……诗调尤高,……与高适风骨颇同,
读之令人慷慨怀感。”(《唐才子传》) 胡应麟:“高岑悲壮为宗,王孟闲淡自得。”
(《诗薮》)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诗风相近,都以“风骨”著称,
他们都曾厕身戎幕,擅长以古诗尤其是七古的形式 来写边塞题材,而且诗中充溢着感激不平之气。不 过,这两位诗人同中又有异,在诗坛上各自作出了 不同的贡献。
1、相同点:
1)都有边塞立功、慷慨报国的浩然英气; 2)具有豪迈雄壮的风格特色; 3)描绘了边地异域的奇情异彩; 4)擅长七言歌行体;
2、不同点:
1)高:“悲壮”——岑:“雄奇壮丽” 2)高: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长于描写,寓
情于景 3)高:浑朴质实,多用写实手法;
岑:瑰奇峭拔,颇具浪漫主义色彩; 4)高:继承汉魏风骨;
4、描绘边塞风光和边地人民的生活习俗。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 八月即飞雪。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瀚 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 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 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 马行处。
《诗辨坻》卷三说:“嘉州轮台诸作,奇姿杰 出,而风骨浑劲,琢句用意,俱极精思,殆非 子美、达夫所及。”
《河岳英灵集》:岑诗“诗奇体峻,意亦造 奇” 。
1)善于用大胆的夸张、想象突出事物的奇处;
2)擅长七言歌行体,音节流畅,用韵灵活多变, 而且豪气横溢,笔力雄健;
(三)高岑边塞诗歌的比较:
唐宋以来,高适和岑参经常并称: 杜甫:“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寄彭州
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
4)描绘边疆奇异风光;
《走马川行》:“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 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白雪歌》:“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火山云歌送别》: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
(二)岑参
1、生平经历 2、边塞诗的内容: 1)真实反映了当时的边疆战争;
《走马川行》、《轮台歌》、《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
2)抒写自己为国安边的抱负;
《送人赴安西》:“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万里奉王事,一身无
所求”
3)反映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往来以及关系的融洽;
《奉陪封大夫宴》:“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 《赵将军歌》:“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平明乍逐胡风断, 薄暮浑随塞雨回。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 河戍。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3、边塞诗的特点——“奇” 杜甫说:“岑参兄弟皆好奇。”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说:“参诗能作奇语, 尤长于边塞。”
翁方纲《石洲诗话》中说:“嘉州之奇峭,入 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
岑:汲取和融会六朝以来的诗歌艺术创作经验
1)歌颂将士安边卫国的英勇斗志;
2)表现战士们的艰苦生活,揭露军中将士间 的苦乐不均,鞭挞了边将的腐败荒淫;
3、边塞诗的特点:
1)大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夹叙夹议, 直抒胸臆,将边塞见闻、功名志向、不遇的感 慨和对边事的议论糅合在一起,如《淇上酬薛 三据兼寄郭少府微》;
2)部分采用七言歌行,气势沉雄,音 调流畅,如《燕歌行》;
2、表现战争苦难和征戍生活的艰辛,揭露 军中矛盾,批评黩武行动。
高适《燕歌行》;李白《战城南》; 杜甫《前出塞》、《后出塞》;王维《老将行》;
3、抒发将士及诗人思乡的情绪。
王昌龄《从军行》: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 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三、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人物
(一)高适
1、生平经历:
a. 出身比较贫寒,和下层社会接触较多; b. 颇具豪气,为人落拓不羁,“性拓落,不
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自远” (《河岳英灵集》);
c. 青少年时屡遭挫折但并不灰心,仍然积极 谋求用世的机会;
d. 晚年入仕且官运亨通,但好诗也愈来愈少。
2、边塞诗的内容:
高适、岑参与盛唐边 塞诗
一、盛唐时期边塞诗。 3、对于前代优秀边塞诗的继承。
二、盛唐边塞诗的内容
1、歌颂战争,抒发立功壮志。
岑参《轮台歌》、《走马川行》; 高适《塞下曲》、《送李侍御赴安西》; 王维《出塞》、《从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