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的创新之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诗词大会》的创新之道

作者:黄俊

来源:《新媒体研究》2017年第12期

三门广播电视台,浙江台州 317100

摘要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方面,中央电视台制作了诸多相关的文化节目,其中比较有影响,激起社会大众广泛参与的有《百家讲坛》,捧红了于丹与《论语》、易中天与《三国》;甚至“青歌赛”这样的节目也使余秋雨获得了全民的追捧,掀起了后续的“文化热潮”以及对于中华文明复兴的讨论。在这种持续推进中,以“趁热打铁”的势能积聚,当前又掀起了一系列汉字、成语、谜语、诗词、文章方面各种文本性质的文化节目,目前《中国诗词大会》全面提升了此类节目的品质,也为我国电视文化节目创新制作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新路标。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电视节目;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2-0088-02

《中国诗词大会》由五大主体构成,分别是导演组、主持人、参赛选手、评论者、百人团选手。在其程序设计中包括参赛选手自述环节、百人团与参赛选手共同答题环节、选手抢答环节、飞花令环节。舞台背景选取的是具有明显中国风格的清新布景,其主调选择了舞台的蓝黑色调、后背景以大屏幕实施背景播放,其设计方面中国风特征显著,给人一种意境悠远的印象与感受,而且在百人团答题环节的显示声响设置、沙画设置、飞花令设置均有其独具创新的地方。以下结合个人观感从设计、创意、主体、制作五个方面展开具体解析。

1 从设计方面分析

《中国诗词大会》的设计以受众作为主体,强调了诗词题面的熟悉性、赛制的完整性、参与者的全民性、答疑解惑的专业性。

比如在诗词题面方面,主创团队对于古典诗词的范畴界定,以阳春白雪的风格为设计基调,表面初看古典诗词,文学美学层面属于略小众的文化层面,但以阚兆江为首的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节目主创们将传播正能量为节目宗旨,贯彻诗词大众化路线,通过“玩”的理念以及受众参与的角度,设置了门、门槛、院落、内室,形成了阶梯式的层层递进模式。因而在其题目内容选材、设计中本着弘扬原则实现了普遍化的诗词题面选择。而且令其中的“熟悉的陌生题”获得了明显的表现。《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初期的口号是——带领全国人民重温中华古诗词;因此,其节目选题往往以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本为准,因而满足了全民参与的需求;从其节目播出的内容可以明确的看到其涵盖范围所涉及到的各大类型,包括田园、边塞、豪放、咏怀、婉约、咏物、咏史等;并且在这种题材的选择下重点令传统文化中的那种忠、孝、仁、

义、礼、信、智等主题均得到了传达;也有效的完成了一次“诗词再教育”,使模糊的变得清晰、令遗忘的得到回归。

比如,在赛制方面,其独具创新,以内部循环的模式完成了竞赛机制的设计;具体如百人团、参赛选手属于一种竞争晋升的关系,有升有落,参与的公平性更高;并且从中划分出了追逐赛、擂主争霸赛。上下场之间的“5名上台选手” “百人团选手”均可以在同一性的组题之下获得竞争。而且,人数叠加计算的方式也是前所未有的一种创新,不可预知性更大,一对多、多对多的潜在PK模式始终存在,互动性更大。从其模式来看,其中具有“戏剧性”因素的植入与观众心理学的运用,可以极大的保证高水平选手能力的可持续发挥,低水平选手能力的尽可能提升。概括言之,赛制完整、场面完整、氛围活跃、参赛者与观赛者均乐在其中,一起紧张、一起回答、一起参与使《中国诗词大会》获得了其它益智类、文化类节目难以匹敌的观众接受、认可、参与度。

比如,参与的全民性方面表现在地域、年龄方面,包括我国各个地域,而选手则囊括了海内外的世界选手;其年龄从7岁到60岁均有涉及,选手的职业不限;学生、个体户、企业白领、民间诗人、公务员、媒体工作者、农民、退休教授等,简直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正是由于这种全民性的参与特征,也使各行业、各年龄段、各个地方、各个国家的参赛者特征更加明显、代表性更加强烈,同时,也是《中国诗词大会》传达出“四海一家”“世界大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之类信息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包容、和谐性。

比如,在专业性的疑问解答方面,主持人、专家学者,如董卿、郦波(南京师范大学)、蒙曼(中央民族大学)、王立群(河南大学)、康震(北京师范大学)等,均在答疑解惑中,说明了出处、当时的创作背景、诗人与作品的关联,并且借助多媒体实现了故事的再演绎,沙画环节的表现更是惟妙惟肖,真正的传达了中华诗词的要素构成,也使此类作品得到了进一步的正确传播,更有利于民众对中华诗词的理解、接受、回顾、重温,以及创作。另外,比较令民众感兴趣的还在于专业性的评论并不是那种刻板的书本教条式的讲解、阐释,它更加注重聊天式、生活化的表述,也利用了诸多对位法、比较法,将古代、现代进行了时空方面的翻转、对接、融合,更好的促进了现代人对于古代诗词作者与生活的

理解。

2 从创意方面分析

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纸质媒体在文化类节目创意方面有都有可圈可点的创新创意出现。但纵观近几年我国综艺节目,相当大的一部分节目完全引进或是部分借鉴了港台地区的模式、日韩以及国外模式,仅有的部分也大多采取创意招标等形式。而《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在设计之初,也尝试了对外招标,当发现20多个创意方案基本都是国外现有模式的翻版后,节目主创团队决定放弃招标,采取原创路径,做出自己的节目。由此,节目主创团队开始将重心转移

到了自主创新的层面,经过团队主创,在策划、甄选、录制各个方面全面的实现了自主创新,最终做出了自己的节目。

3 从表现方面分析

《中国诗词大会》这档电视文化节目完成在遵循电视节目制作规律的前提之下,以电视特质、电视传播原则为准,对抽象化的文字、诗词、文本实施了直观、形象化处理;这一点可以从其表达、呈现、答题的每个环节得到认同,比如,飞花令环节的字、画面,两选手的快速抢答环节的沙画、绘画设计,视频化的形象描绘与表述等即是显著的表现。另外,其中的舞美视觉包装更是集中了视听技术手段,令演播室内的意境营造符合无死角的三百六十度情景布置,在舞美、动画、音乐各个方面达到了充分融合,提高了具角灵动的传播效果。以主题为例,其中既有微观化的抽象主题具象展示,如李白举头望明月的标志性,以及百人团与选手回答问题后的战船、射箭赛制与声响设置,以及花字配和卷轴元素在舞台设计中的运用等。另外,在LED正屏、侧屏、背屏,三维动画意境背景图谱制作等等方面均有效的令诗词本身的那种意境、氛围、场景等得到了全面营建与创设,可以说当前文化节目中《中国诗词大会》的表现力位列榜首,可以超越任何一档国内文化节目。

4 从主体方面分析

《中国诗词大会》的主体构思上以诗词为本,形态化的创制中弱化了明星、真人秀、讲故事之类的文化节目弊病,直接以益智、竞赛为主,根本上划分了自身与其他文化节目的根本差异。从其主体构建的方法应用看,采用了“做减法”,先进行了多方案的制作,然后,根据中国诗词大会的博大、精深、资源丰富特征,实施筛选、优化、匹配,从而在论证的基础上,完成了内容大于形式的目标,突出了诗词主体。从播放后的内容观察,其主旨恰恰在于欣赏、寻根、生活,因而节目本身更加强调调性方面的放松状况。尤其是在确定了诗词主体之后,所有的文本编辑、方案设计、舞美设计、环节贯穿等均遵循该原则,全面实施了创作行为符合内容文本需求的计划,其结果即是《中国诗词大会》前所未有的成功。

5 从制作方面分析

《中国诗词大会》的制作团队以科教频道的希望之星团队为主体,从中选取了“一制三导”的4个人,分别是制片人、总导演、执行导演、选手负责导演。制片人表示创作是一个痛苦分娩的过程,其中要求加班、熬夜、忍耐,既有沮丧,也有兴奋,改动频繁,争吵常有出现;其他三个导演也表示制作过程虽然艰辛,但团队的合作非常关键,所以总结出了原创性的文化节目制作要求具备团队协作精神、艰苦奋斗耐力、事业心,以及找准方向后的细致打磨。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