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与后现代(哈贝马斯)
浅析哈贝马斯的重建现代性理论
浅析哈贝马斯的重建现代性理论摘要:当代世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现代性问题,人们一方面充分享受现代化带来的丰硕成果;另一方面遭受现代化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
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危机的出现,是因为“生活世界”受到了独立的、形式的组织起来的行为系统的摆布,而解决该危机的根本途径则在于,借助交往理性来规约过分膨胀的工具理性,使二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生活世界”的复兴。
关键词:现代性;哈贝马斯;交往理性一、现代性问题的提出当代世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现代性问题。
当代人最大的困惑之一,是如何对待现代性。
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看,现代性问题,给人的不是惊喜,而是恐惧;不是安全,而是风险;不是稳定,而是漂移;不是心理的满足和肉身的愉悦,而是心理的焦虑和肉体的失重。
面对现代性,人们几乎还没有来得及欢呼就陷入了沉思和批判。
追根溯源,现代性理论主要有三个思想资源。
第一个思想资源,是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
一部分人认为,马克思对现代性持赞成态度,而更多的人认为,马克思对现代性持批判态度,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而批判了现代性。
同时,在关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基础问题上,又存在着分歧,一些人认为马克思是要从根本上抛弃现代性,抛弃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与抛弃现代性是一致的;另一部分人认为马克思批判了现代性,但他并不完全否定现代性。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建立在现代性基础上的社会,社会主义仍然要实现现代性,尽管实现的目标、途径和方式与资本主义是不一样的。
第二个思想资源,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根主线就是对现代性的批判,他们有时从总体上批判现代性,有时批判现代性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一种现象,如物化意识、启蒙精神、大众文化、日常生活、工具理性、消费主义、性压抑、生态危机和科学主义等等。
但问题在于,他们是不是全盘否定现代性,相应的又产生了几个问题:其一,他们是否完全否认现代性本身。
其二,如果现代性有负面效应,那他是一开始就有的,还是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
交往与共识何以可能——论哈贝马斯与后现代主义的争论
曩- - 篓
瓣
i;i ii: !ii ;!i :i: !: ii i! i i
江苏社会科学
m ! 敬 艇 强 ≤ 砸Ⅺ 醚
2D 年 期 09 第
然 而 , 会 和 人 性 是 多 种 多样 的 , 本 没有 社 根 什么普 遍性 。现代思 想 家的最 大失误 是抹 杀差别 性 、 质 性 , 而使 他 们 的追 求 普 遍 性 的 救世 方 异 从 案 , 但 没 有 救 世 反 而 成 了 迫 害 人 性 的 h 具 。利 不 2 奥塔 写 道 :现 实 社 会 中的 ‘ 斯 威 辛 ’ 斥 了这 “ 奥 拒 种 思 辨学 说 。这 罪行 至 少是 现 实 的 , …但 却不 … 是 合 理 的 。 … … 15 9 3年 的 柏 林 事 件 、 9 6年 的 布 15 达 佩 斯 事 件 、 9 0年 的 波 兰 事 件 18 ( 不 想 再枚 举 我
的另 一 种 说 法 。 ” 闭
依 靠 着 哲 学 的 元 话 语 ,科 学 取 得 了 合 法 性 ,
另一 方 面 , 家政 治 也 获得 合 法 性 。从 科 学 知识 国
与 之 相 反 的 是 , 利 奥 塔 、 柯 为 代 表 的 现 代 主 以 福 义者 则认 为 现代 性 的 动力 已经完 全 衰 竭 , 该代 应
张 云 龙 , 京 大 学 哲 学 系博 士 后 南
பைடு நூலகம்
2 09 103
在 《 代性 : 项未完成的方案》 文 中, 现 一 一 哈 贝 马斯 指 出 ,现代 性是 一 项 方案 而 非历 史 时期 , 这 项 方 案 还 没 有 完 成 , 是 能 够 并 且 将 会 完 成 【。 但 ”
在 其 著名 的 《 现代 状 况 》 书 中 , 奥 塔认 后 一 利
哈贝马斯的_现代性_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2008·6一、现代性还是后现代性18世纪被后世学者视为现代主义的开端。
启蒙运动启动了现代性的快车,工业化的车轮飞速滚动,科学主义凯歌猛进,理性主义旗帜高扬,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逐渐上升为主流文化的核心。
文明从那个年代开始真正张开了它的双翼(物质与精神),施展它从未有过的抱负。
即使是今天,我们也不得不叹服人类文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然而,当我们冷静地用古希腊哲人“好生活”的标准来重新审视我们的文明时:我们无法忘记昔日那两场旷古罕见的世界大战,现代性能够保障永久和平吗?甚至今天的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生态危机都或多或少地与现代性粘连到一起。
20世纪60年代,西方卷起了一场后现代主义的飓风,旨在消解资本主义发展给社会所带来的政治﹑经济﹑生活和生存环境诸方面的压力和危机。
它有如“一股强劲的台风,以摧枯拉朽之势,把传统的哲学连根拔起,视为‘敞尿徒’,抛之荒野;又如一把利剑直接刺向资本主义,使资本主义的弊端在文化领域暴露无遗”[1]。
反对同一性、拒斥总体性、克服本质主义、去中心化无疑构成了后现代主义旗帜鲜明的时代立场。
在法国后现代主义者利奥塔看来,“后现代”不应理解为和现代断裂的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它不是位于现代之后而是隶属于现代的一部分。
后现代主义不是穷途末路的现代主义,而是现代主义的新生状态。
“后现代主义的‘后’字意味着一连串历史性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可以清楚地确定。
‘后’字意味着一种类似转换的东西:从以前的方向转到一个新方向。
”[2]依照这种理解,哈贝马斯完全可以称得上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只不过他不矜持于名称的新颖,依然使用“现代性”这个概念而已,而反思“现代性”一直是其矢志不渝的工作。
哈贝马斯是后现代主义阵营里一位比较特殊的人物,尽管人们对他是否是一位后现代主义者存在争议,但涉及后现代主义都无法绕开哈贝马斯。
任何对现代主义的介绍,都不能忽略他对后现代主义及其代表人物的批判。
哈贝马斯
Habermas,Jürgen于尔根哈贝马斯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批判学派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旗手。1929年生于杜塞多夫,曾先后在哥廷根大学、苏黎世大学、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论谢林思想中的矛盾》。1961年完成教授资格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历任海德堡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以及德国马普协会生活世界研究所所长。1994年荣休。1961年获大学教授资格,任教于海德堡大学。1964~1971年在法兰克福大学讲授哲学、社会学,并协助T.W.阿多诺指导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1971年任普朗克科学技术世界生存条件研究所领导人。后任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系教授。哈贝马斯认为知识的产生根源于人类的三种旨趣(利益),相应也有三类知识,否认历史一解释知识、经验一分析知识和技术控制旨趣的统治地位,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为了克服动机危机和信任危机,批判理论必须重视互动过程和沟通过程,只有通过沟通行动才有可能把人类从被统治中解放出来。哈贝马斯的知识旨趣说、技术统治论和沟通行动论等学说,作为综合的社会批判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者称,“哈贝马斯与霍克海默之间围绕着对“经验与规范”以及“革命”的理解所展开的冲突,只是社会研究所内部诸多矛盾中的一个,仅仅是由于他们二人分别作为法兰克福学派两代人的代表才显得格外引人注意。除了他们之间的代际冲突之外,法兰克福学派内部同辈人之间也是摩擦不断,矛盾重重,先是有:霍克海默与弗洛姆之间围绕着精神分析理论产生了严重的分歧,直至最终分道扬镳,老死不相往来;基希海默(Otto Kirchheimer)和诺曼(Franz Neumann)等人关于“权威国家”的法哲学理论,在霍克海默为社会研究所拟订的总体研究计划中一直被排挤在边缘地位(据说被排挤的原因是因为这个概念和霍克海默的好友波洛克的研究兴趣有所抵牾),默默无闻,至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马尔库塞的激进主义哲学则完全背离了法兰克福学派原初的“理论与实践的同一性”的理论前提等。”
哈贝马斯与后现代
哈贝马斯与后现代后现代主义(Postmo derni sm)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
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
后现代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
它是一种来对现代主义的回应,同时也是一种排斥“整体”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的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批评权利和信仰的系统。
它认为政治党派联盟是基于短期利益,而非长期忠诚;信仰的好坏基于对其的个人体验。
在西方,后现代主义与无政治信仰相联系;在生命生活里,它是折衷主义(全凭在平安、安全、价值和目的方面是否有舒服的感觉)。
但后现代主义的反“元解释”和“文本意义”也暗示着它本身的存在也大有问题。
由于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评判价值的标准不甚清楚或全然模糊,社会理想、人生意义、国家前途、传统道德等等,在后现代主义的浸淫下变得相当模糊、淡化,这就难免导致文化生态的平衡和社会大众文化素养的低俗化。
而后现代主义对真理、进步等价值的否定,将导致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一切都无所谓真假、善恶、美丑、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之别,便不需要价值判断,而只有一种存在意义了)。
在中国目前面临精神危机和道德失范的情况下,在这种消极主义将价值颠倒的恶浪中,某些后现代主义的极端主张就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正是由于后现代主义以上的缺陷以及它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
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 as),德国当代最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被誉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袖”、“德国思想威力最强大的哲学家”和“西方学界的领袖人物”。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后现代主义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笔记—后现代主义180.后现代主义是什么?(1)发展脉络:①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
②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阶段。
现代主义经历了在西方近半个世纪的激荡之后,对西方文化氛围和思维逻辑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③但30年代之后,由于内部诸多流派松散组合产生的离心力以及自我困境难以摆脱加速了现代主义运动的解体。
后现代主义从现代主义的母体中发生发展起来,一出现立即对现代主义造成不同寻常的逆转和撕裂,引起了哲人们的严重关注。
④后现代主义虽然表面上从现代主义之中分离出来与之对立,但实质上也是对晚期资本主义制度的抗争,是对西方焦虑、无言的痛苦的畸形表达。
(2)当代重要后现代理论家都对后现代主义有自己的界定:①贝尔认为后现代主义是随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而兴起的,是社会形态在文化领域的反映,因此后现代主义产生于60年代。
②哈贝马斯认为后现代主义产生于二战以后,是一股反现代性的思潮,必须加以抵抗。
③利奥塔德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知识状态的集中体现,因此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对“无叙事”的怀疑和否定,所以他把后现代主义的兴起看做是60年代中期的事情。
④杰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表征,标志着对现代主义深度模式的彻底反叛,兴起时间应该是50年代,与消费的资本主义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⑤斯潘诺斯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本质是“复制”,注重偶然性和历史呈现性的机遇,兴起时间应该追溯到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⑥伯顿斯认为后现代主义并非一种特有风格,而是旨在超越现代主义所进行的一系列尝试,在某种情境中这意味着复活那被现代主义所摒弃的艺术风格,而在另一种情境中这又意味着反对客体艺术或包括你自己在内的东西。
⑦由此可知,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后工业社会(或叫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等)的产物,30年代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体之中,并在二战之后从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毁誉交加的文化“幽灵”,徘徊在整个西方文化领域。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论述
范和异质性 的强调 ,以及后现代理论对现代性 的消解与否 定……现代性始终悬而未决, 以这样复杂概念解析 或者观 而 察中国文化历史和现状 ,自然难有定论 ; 另一方面 , 现代性 作为一个根植于西方文化语境 中的历史性话语 , 不管是主体 理性原则还是反理性秩序都与西 方现代文 明的发展深刻联
现代性的讨论卷帙浩繁, 众说纷纭,要探讨现代性 的中国化 实践是一项两难的任 务, 作为基于西方现代社会整体性考察 的现代性概念 , 本身就因为现代景观 的丰繁斑斓而显得驳杂 难辨 , 从康德绝对 自我意识形式中的抽象主体性 , 到黑格 尔
系统的考查 ,正如杨芳指 出的 :“ ( 在 <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行的现代化建设无疑有着一 定的启 示和借鉴。 2P” ”1 l更有甚 l (
收 稿 日期 :20 —0 —1 09 3 8
者认为 : 哈贝马斯虽足在 8 年代才正式介入现代性与后现 “ O
代 性 的论 争 的 ,但作 为 ‘ 判理 论 ’的后 继 者 ,在某 种 意义 批
哈 贝马斯 的现 代性 论述
李
摘
薇
( 京大 学 文 学 院 , 江苏 南 京 2 0 9 ) 南 10 3
要:作 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 ,哈贝马斯对现代性问题进行 了较 为系统的考查, 不仅以严 整 他
的社会批判理论对主体理性进行剖析 ,而且也对后现代主义者 的反理性进行反驳 ,并在此基础上提 出的 “ 公共领域 交往 、“ 行为”等理论 , 图重建现代性理性秩序 。 试 作为西方现代性思考 的重要资源, 贝马斯对现代性认识、思考和构想值得借鉴, 哈
现代性重建与后现代主义批判--哈贝马斯对后现代的回应
Vo . 4 N l 1 O
M E 2 0 L f 02
现代性重建 与后现代主义批判
— —
哈贝 马斯 对后 现 代 的 回应
博 永军 ,商祥 江
( 山东太学 哲学与社鲁发展 学院,山东 济南 21 0 ) 5 10 }
摘
要 :哈 贝马斯 以论 战者的姿 态夼入现代一 胜问题 的思考,对贯穿 于尼采 、海德 格 尔以厦福 柯之 间的
r so t o t e p smo e i wh r ii d m i . e p r e I h o t d m s s  ̄ o c i cz mo e l t e y Ke r S mo e i y WO d : d m l y;p smo e n  ̄ o t d r i n;c mmu ia ie r t l I y c o n c t a i  ̄ i v oa l
反启 蒙理一 点进行 了批判 ,并倡导交往理一 胜观. h 生,转 向一种 主体 间性 的社会理论 范式 ,进 而提 出丁重建现代
一
眭方 案 ,这 是 现 代 主 j 者 面 对 后现 代 主 j 的 攻击 作 出 的积 极 的 回 应 。 L L 关键 词 :现 代 性 ; 现 代 主 卫 :交 往理 性 后
的方 向 ; 只需 要 自己刨 造 出所 需 要 的规 范。现 它 代 性就 是保证 自己得到 完 完整 整 、 多 不 少 的复 不 制 。 l 可见 , t 斯是将 “ ” 『 哈0马 现代 ” 传 统 ” 与“ 对 照起来 加 以理解 。现 代性 表达 了一种 与传统 断 裂 的意识 , 现代 一 胜就是对 传统 的造 反 , 现代 一 打 破 胜要
、
后 现 代 性 反 抗 现 代 性
哈贝马斯 认 为 , 现代 是 一个 脱 离 了示范 性 过 去, 并从 自身创造 所有规 范 的时代 ,现代 性 ” “ 因而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概况及相关理论
哈贝马斯、利奥塔德、杰姆逊
学习了解各个时期不同理论家的观点
一、了解哈贝马斯、利奥塔德、杰姆逊三个
重要思想家的观点。 二、比较他们争论的问题及各自理论的切入 点。 三、重点分析利奥塔德与杰姆逊关于后现代 主义理论及其差异性。 四、了解各理论的优缺点。 五、理解陌生术语。
叙事知识将科学知识看做叙事文化家族里的一个“变种” 因此总是对科学知识的侵蚀和否定采取容忍退让的态度, 并逐步放弃整体维系功能,这种人文学科容忍退让、自 然科学步步扩张的过程,成为“文化帝国主义的全部历 史”,这种不平等关系导致了当代西方的不治之症,从 而导致了包括它自身在内的普遍知识的“非合法状态”。 他认为只有通过“解”合法化。(重新加以合法化)走 向后现代的话语游戏的合法化。 把当代科学重新加以合法化,意味着应该尊重各种话语 的差异,各种话语之间是平等的,无高低之分,不可互 相侵吞。
第二:历史意义消失产生断裂感。告别历史、
传统、延续性,感受断裂感。(断代) 第三:主体性的消失意味着“零散化”。—— 缺乏主体性。(在社会生活中“耗尽”自己, 丧失自我,没有一个中心、没有任何身份的自 我)。 第四:距离感的消失皆肇因于“复制”。复制, 宣告所谓的“原作”已不复存在。艺术成为 “类象 ”丧失现实感,形成事物的非真实化,这就从 根本上消除了唯一性、独一无二性和终极价值 的可能性。一切都在平面上,使主体丧失,世 界成了物化的世界。
后现代美学特征
利奥塔德认为,后现代属于现代的一个组成部分,后现代主义 是现代主义的初期,而并不是末期。 他认为存在两个划分后现代的标准:(pa374) 1、历史态标准。(自60s起发生发展,不断向后延展) 2、共时态标准。(后现代是一种精神、一套价值模式) 后现代文化精神——衡量任何文化现象是否具有后现代性的圭 臬。 现代美学与后现代美学的区别: 现代美学——再现能力的无力感——怀旧情绪——崇高美学— —以无内容的形式表现不可表现之物。 他坚持怀疑否定精神,代表着西方人文科学自语言学转向以来 的最新趋势。(绝别同一性,维护差异性)。
社会学的后现代理论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其本质是一种反理性主义、反本质主义和反普遍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是与“现代”相对应的词。后现代主义的“后”表达了“反对‘的意思,即与现代主义的对立,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的对立面而出现;同时“后现代主义”又是时间概念,表示了现代主义结束后必须经过的历史阶段。
二是市场资本主义,由“内在引导”的社会,主要是由个体对自我价值的确定来引导行为,
三是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由“他人引导”的社会,这正是后现代社会的特征,而这种“他人引导”的实质则是整一性,不能容忍个体与他人有任何差别。
二是价值的失落
后现代主义者提出“人的死亡”
根本否定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巴尔特(《作者之死》)反对把作者看成是作品意义的最终确定者,拒绝理性、知识、法则。福柯提出了“人的死亡”的命题。他认为,“知识型”决定了知识、决定了社会,从而决定了人,因而,在知识和社会的发展上,人都不起作用,因此他断言“人类已经死亡”。既然“人”已死亡,价值也就无依附之所,因为价值总是与主体的人相关的。
尼采“超人”
尼采毕竟提出了一个“超人”的形象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而后现代主义则更为彻底化,不仅没有设立自己的价值理想,而且把主体的人化为乌有,从而否定一切价值。因此,在主体被掏空之后,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思想家认为传统理性主义的人道主义的观念也是应该加以抛弃的,因为根本没有什么人的本质
虚无主义
后现代主义对主体、价值以及人道主义观念的批判,虽然包含着对现存的观念、原则、制度的批判,但却由此走向了否定一切价值的极端的虚无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以亵渎神圣、消解崇高、反叛权利、颠覆传统,反主流、反文化、反传统、否定一切终极价值为特征。西方后现代主义产生于以“信息爆炸”和“知识爆炸”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困境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哲学困境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当代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现代性的兴起标志着人类从传统主义中解放出来,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理性、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时代。
然而,随着后现代性的到来,许多原本被认为理所当然的观点受到挑战,引发了深刻的哲学困境。
本文将探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内涵及其之间的哲学对立,并分析这些对立所引发的困境。
现代性的内涵现代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通常被视为自17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它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变革,还反映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这一思维方式强调理性、科学和个体自主性。
1. 理性与科学现代性的一个核心特征是对理性和科学的高度推崇。
从启蒙运动开始,理性成为了解释世界和塑造社会的重要工具。
科学方法的盛行使人们能够通过实验与观察来获取知识。
这种对理性的强调,使得传统信仰和迷信遭到严重质疑,推动了社会变革。
2. 个人主义在现代性背景下,个体被重新定义为自主的、有理性的选择者。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权利与自由,倡导每个人应当追求自身的幸福与成功。
这种观念不仅影响了伦理学和政治理论,还深刻影响了经济生活。
3. 社会关系的变化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大规模推进,传统的家庭模式与社区关系发生了改变。
现代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契约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人们通过法律和制度保障自己的权利。
后现代性的兴起后现代性作为一种文化与思想潮流,主要出现于20世纪中叶。
它被认为是对现代性的反叛,揭示了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局限与矛盾。
后现代主义者对权威、真理概念以及普遍叙事进行了质疑。
1. 对理性的反思后现代主义试图解构现代性所推崇的绝对理性观念,强调知识的相对性。
德里达、福柯等思想家提出“文本即一切”的理念,认为意义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我们不能单靠理性理解所有现象。
这一论断直接挑战了科学与真理之间的传统联系。
2. 多元性与差异性后现代性主张接纳多样化的观点和文化表现形式。
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融、碰撞,这种多元性的理念使得“霸权文化”受到质疑。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力量权衡
代 性” m dri ) 现 的是 理 性 和 启 蒙 的精 神 , ( oent 体 y 它相信社会 历史 的进 步 和发 展 , 性 和道 德 的不 人 断改 良和完 善 , 类 将 从压 迫 走 向解 放 。“ 代 人 现 性” 通过新 的技术 、 的运输 方 式 和交 往 方 式 、 新 产 品的分配 和消费形 式 、 代 艺术 和 意识 形 态 而散 现
因此 产生 的 “ 事 危 机 ” 叙 与知 识 非 合 法局 限。 正
年代开始 , 随着科学技术的革命和资本 主义的高 度 发展 , 方社 会 进 人 一 种 “ 工 业 社 会 ” 也 称 西 后 ,
作 信息社会 、 高度技术社 会 、 体社会 、 费社会 、 媒 消 最 高度发 达社 会 , 文 化 形 态 上 称 ] 后现代主义; 利奥塔 ; 哈贝马斯 ; 交往行动理论
[ 中图分类号] 0 9 B 8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6 1— 3 0 2 1 ) 一 0 4— 4 17 53 (00 叭 0 3 0
何 为后现代 主义 呢? 虽然 “ 现 代 ” 是 一 后 不 个 时 间概念 , 是 , 仍然 有 时 间上 的规 定 , 但 它 它是 相 对于现 代而言 的。所 谓 “ 现代 ” 按 照 后现 代 主 , 义者和哈 贝马斯 等人 的共 同理 解 , 历史 时 期上 从
识 及其 与其他 知识 形式 的关 系 。 因为我们 知道 在 古 典主义 时期 , 们 总 是 用语 言 与语 言之 间 的 关 人 系 来恢 复 一 种 巨大 的 、 整 的 、 伟 的整 体 , 奥 完 宏 利 塔 把它称 之为宏 大 叙事 , 用 “ 代 ” 他 现 一词 来 指称 所 有依赖 一种元 话 语 来 确 证 的 合 法 性 的科 学 , 而
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观及当代价值
哈贝马斯认为科技发展应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未来的科技发展应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这 启示我们应更加注重科技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通过将科技与人类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相结合,实现科技与人类 社会的良性互动。
04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观的局限性
对科技发展的过度担忧
哈贝马斯对科技发展的担忧主要集中 在科技对人的异化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上,这种担忧在某种程度上是过度的 。
建立合理的科技政策
哈贝马斯认为,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科技政策,以确保科技的可持 续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增加。
03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观的当代价 值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促进科技与社会的互动
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同时也强调了科技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这启示我们在现 代社会中,应更加注重科技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以实现科技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长期在德国和美国从事哲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成为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学术背景与贡献
哈贝马斯在哲学、语言学、社会学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他的学术思想深受欧洲大陆哲学传统的影响,同时又对现代社会的诸多问 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
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观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社会的发展 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促进科技伦理的跨学科研究
哈贝马斯认为科技伦理问题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需要跨 学科的研究和合作。这启示我们应加强科技伦理的跨学科 研究,通过多学科的交流和合作,深入探讨科技伦理问题 ,为科技发展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伦理指导。
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影响
推动科技创新
哈贝马斯认为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的科技发展需要更多的创新和支持。这启示我们应更加注重 科技创新,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支持,推动未来科技的发展和创新。
何谓现代性_
(《哲学研究》2000年第8期)何 谓 现 代 性?唐 文 明一、现代与现代性哈贝马斯(Ju rgen H aber m as)在《现代性——一个尚未完成的谋划》一文中,引用了姚斯(H an s Robert Jau ss)对“现代”一词的词源学考证,指出“现代”(m odern)一词的拉丁文形式是“m odernu s”,首次使用是在第5世纪末期,用来辨别出“当时”(the p resen t);后来一度是官方基督教用语。
(H aber m as,"M odern ity——A n Incom p lete P ro ject",载I n terp retive S ocia l S cience:a S econd L ook,edited by Pau l R ab inow and W illiam M. Su llivan,U n iversity of Califo rn ia P ress,1979)卡林内斯库(M atei Calinescu)在《现代性之五个面相》一书中进一步指出,“现代”概念最初产生于基督教末世论的语境,尽管后来人们更强调其与欧洲历史的世俗化过程的关系。
(Calinescu,F ive F aces of M od ern ity,D uke U n iversity P ress,1987)哈贝马斯出于对现代性的忠诚信念,特别强调了“现代”与“古代”的联系,将“现代”界定为“一种新的时代意识”,“一种与古典性的过去息息相关的时代意识”,这种新的时代意识是“通过更新其与古代的关系而形成自身的”,是“一个从旧到新的变化的结果”。
但是,他同时指出,在法国启蒙运动之后,欧洲人的现代意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来以过去为参照的现代理念出于对科学越来越坚定的信念引申出“相信知识无限进步、社会和道德改良无限发展”的意涵,最终形成一种企图“摆脱所有特殊历史束缚的激进化的现代意识”。
哈贝马斯:现代性:一个未完成的方案
现代性:一个未完成的方案——尤尔根·哈贝马斯画家和电影人之后,建筑师们现在亦已得到威尼斯双年展的承认了。
承认的结果,第一届建筑双年展,却令人失望。
在威尼斯参展的人们倒转了战线而组成了一支前卫。
打着“过去之在场”(the presense of past)的口号,他们凭着一个新品种的历史主义牺牲了现代性传统:“整个现代(建筑)运动是通过与过去的联姻得以维系的,没有日本(建筑),弗兰克•洛伊德•莱特(Frank Lloyd Wright)不可想象,古典建筑遗迹、地中海建筑与勒•科尔布席尔(LeCorbusier),辛克尔(Schinkel)、贝伦斯(Behrens)的建筑与米斯•范•德罗(Mies van der Rohe),也都是这种关系,所有这些事实都被默然忽略了”。
《法兰克福汇报》的评论员W•培恩特用这样的评述来支持他的主张,这一主张把我们时代的最初发端甩在一边而对时代作了重大的诊断:“后现代性以一种反现代性的形式决定性地自行呈现。
”1这一主张适用于一种情绪性倾向,这种倾向已然深深浸染了知识界的每一领域,它还引出了关于后启蒙(post-Enlightenment)、后现代性、后历史(post-history)等诸如此类的种种理论,简而言之,它引出了一种新型的保守主义。
阿多诺和他的工作与这种倾向有着鲜明的对立。
阿多诺对现代性精神的认可是毫无保留的,乃至于就当他试着区分本真的现代性和单纯的现代主义之时,他很快领教到对现代性本身所受污蔑的情绪性反应。
因此,如果我把关于现代性的时兴见解的疑问追究下去,以此表达我对获得阿多诺奖金的感激之情,这或许并非不恰当的方式。
现代性是像后现代主义者论述的那样“过去”(passé)了吗?或者是,广为宣扬的后现代性到来本身是个“骗局”?“后现代的”是否就是一个口号,一个默不作声地继承了从19世纪中期以来就已经在文化现代性(culture modernity)对其自身的反动里摆出来了的那种情绪性态度的口号?新和旧任何设定“现代性”肈始于1850年前后的人,比如阿多诺,都是通过波德莱尔(Baudelaire)和前卫艺术的视角意识到这一点的。
哈贝马斯与后现代
哈贝马斯与后现代后现代虽然在理论上难以下达一个精准的定义,但是它的基本精神是这样的:后现代反对约定俗成的形式来界定和规范其主义。
对于诸多学科如建筑学、心理分析学、法律学等等对后现代注意均以各自特定方式有固有或既定的理念。
它反对主流方案而提倡多元性、反对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为主的文化。
而反对以单一理性为中心则成为后现代与现代主义的核心矛盾。
虽然后现代主义者正高呼全面颠覆现代性的同时,哈贝马斯则认为现代性是一项未竟的工程并且还“有待继续”。
现代(modernus)最早出现于5世纪,旨在区别刚刚确立地位的基督教同罗马社会的宗教。
而它的再次使用是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标志,用以区别中世纪。
在这个阶段,人类开始自我发现,教会权威受到质疑的动摇,社会的宗教色彩开始淡化。
个人主义萌芽,世俗生活开始受到肯定。
并且随着资本主义和工业的发展和农业社会的瓦解,在政治上现代国家的概念确立起来。
个人成为最高价值,个人极其权利是社会的法律、经济和政治的根基。
从哲学上讲,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成为了现代的主题哲学。
理性主体是自然和自然世界的对立面,而这个主体主张要对自然世界进行征服和整饬。
这一观点在18世纪启蒙思想的时期被进一步阐释为理性是自然的对立面,也是神学的对立面,一切事物和观念都要受到理性的审判。
然而,理性的意义也是多种多样的。
作为现代性的核心理念,韦伯将理性作为现代社会组织形式的内在根基。
现代国家、企业等的组织方式的内在纹路就是理性,即一种计划性。
在工业社会的快节奏下,能够提高效率的理性备受推崇,以至于现代国家生活的体制完全依赖与这种理性。
同时,现代性还有在时间层次上的意义。
就此而言,理性的意义多种多样,它是现代性的一个核心观念。
韦伯同样将理性作为现代社会组织形式的内在根基。
无论是现代国家,还是现代企业,其组织方式的内在脉络就是理性。
但这个意义上的理性,指的是精心规划和仔细盘算。
现代社会机构充斥着这种计划性。
理性之所以受到推崇,是因为它能提高效率。
第四章 后现代文论
一、后现代文论史话
西方学界对“后现代”(postmodern)之“后” (post)的理解有两种,集中体现在对“现代性” 的态度上。
第一:“后现代”是指“非现代”(not-modern), 即强调后现代要与现代的理论和文化实践、与现代的意识 形态和艺术风格彻底决裂。这个意义上的后现代显然是反 现代性的。
解构即对结构的拆解。具体来看,德里达对结 构的解构,主要采取的是颠覆二元对立的模式。
一、后现代文论史话
解构术语 “异延”(difference) “播撒” (dissemination)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西欧各国 的革命却全部失败。西欧马克思主义者纷纷从理论上进 行反思 。 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文手 稿被发现并公开发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和期间,法西斯主义思潮猖獗,引 起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关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科学技术 和资本主义管理方式的发展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 阶级进行激进政治变革的希望更加渺茫,于是西方马克 思主义者更加注重从西方各种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中吸 取思想资源,展开对资本主义的文化批判。
2.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奠基时期,即以卢卡契、 葛兰西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多元开展时期,即法 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存在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文论(以萨特等为代表)、阿尔 都塞学派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等。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后现代时期,主要有 法兰克福的第二代领袖哈贝马斯、当代英国 新左派马克思主义的伊格尔顿、美国新马克 思主义批评家詹姆逊等。
现代与后现代文学比较
一、什么是现代主义文学?它诞生的背景是什么?有哪些流派?二、什么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它诞生的背景是什么?有哪些流派?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异同点有哪些?第一部分——什么是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产物,是1890年-1950年间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一个国际文学思潮。
一、现代主义诞生的背景在社会上,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苏联社会主义诞生的影响,因而欧洲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怀疑心态。
在科技因素上,受到牛顿力学体系瓦解的影响,动摇了欧洲知识分子的宇宙观。
在文化哲学因素上,尼采提出「重估一切价值」、「上帝死了」,使欧洲知识分子对古典哲学重新思考。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大背景下,欧洲的知识分子很难不去怀疑和否定传统。
二、现代主义文学诞生的背景首先,我们要知道在现代主义出现之前,欧洲文学有两大传统文学流派,一是现实主义,一是浪漫主义。
现代主义可以看做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转变后形成的。
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是对传统浪漫主义的转变,其代表作有很著名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可以说走向一个极端,完全沉浸在象牙塔之中。
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是对现实主义的转变,其中的代表作有很著名的莫泊桑的《羊脂球》,其文学创作的特点是:a.用生物学的观点写人。
b.描写的繁琐性,醉心于对偶然现象的琐碎的描写。
c.鼓吹无思想性。
提倡要向实验科学家那样纯客观地记录事实,排斥创作的主体性。
自然主义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这是传统文学向现代主义文学转变的开端。
三、现代主义文学的流派1.象征主义。
意象派诗歌。
这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大概有以下几个特点: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
它发展了前期象征主义的艺术特点,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