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老街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淳老街

目录

第一部分高淳老街总体情况介绍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要素

二、历史沿革

三、老街的分布格局与建筑特点

四、因商立市,依市成街

五、原汁原味的活态人文环境

第二部分高淳老街的历史典故

一、“官河夜泊”与“高淳八景”

二、儒商赵庄与盛极一时的“东阳杂货店”

三、乾隆下江南,高淳老街留“公案”

四、关王显灵,日寇断魂

五、陈毅将军:东征首战写雄篇

第三部分高淳老街主要建筑的特点、渊源及价值

一、吴氏宗祠(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

二、杨厅

三、襟湖桥与聚星阁

四、乾隆古井

五、关王庙

六、仓巷24号

第四部分高淳老街强化保护与管理的规划过程、具体措施与成果

一、老街保护与管理的规划过程

二、强化保护与管理的具体措施

三、强化保护与管理的初步成果

第五部分高淳老街的未来规划与保护管理体制

一、老街未来规划的原则、核心和目标

二、五年内计划实施的具体措施

三、老街的保护管理体制

第一部分高淳老街总体情况介绍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要素

高淳老街历史街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县淳溪古镇的西南部,与南京主城的直线距离为92公里。淳溪镇自明孝宗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高淳正式设县起,即为县治所在地。以淳溪镇为中心的高淳县地处苏、皖两省交界之处,东连镇江市的溧阳县,南部和西部与安微省的郎溪、宣城、当涂三县接壤,自古即为“吴头楚尾”,是连接苏南与皖南两大区域的水陆要道和重要的文化走廊。老街是淳溪古镇最重要的中心街区,明清时期的县衙即设于此。老街紧临官溪河而建。官溪河是淳溪镇的主河道,东连固城湖、胥溪河;西连运粮河、石臼湖和丹阳湖,既是沟通太湖和长江水系的重要水道,又是苏南与皖南进行大宗物资交易的集散地和经济命脉。

吴头楚尾,河湖环绕的地理因素是奠定高淳老街重要经济地位,孕育独特地域文化的自然基础。

二、历史沿革

高淳于明代正式设县,但是高淳人类活动的历史却非常悠久。1997年,在距离老街直线距离仅8公里的薛城发现了距今约63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主要分为上下两层。上层距今5500~6000年,时代和文化性质接近于南京北阴阳营遗址二期,这是一种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宁镇地区和安徽省东南部的古代文化;而下层距今6000~6300年,时代与文化性质接近于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中晚期。薛城遗址是南京地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和古村落基地。它的文化面貌已经呈现出两面来风、兼容东西的基本特点。

春秋时期,吴楚在此成胶着状态。公元前541年,吴王余祭于濑水之滨筑“固城”(今固城湖侧),此为高淳建城之始,比楚威王在南京建石头城金陵邑(公元前334年)还要早208年。公元前535年,楚克固城,楚平王在此大建行宫。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采纳伍子胥的建议,开凿胥溪河以运粮,大破楚国,重夺固城。吴楚相争的历史,清楚表明了高淳东来西往、兵家必争的重要地位。淳溪于宋代建镇,逐渐兴盛。明代将县治设于此,正式确立它在这一东西交流孔道上新中心的地位。依靠便利的水运系统,城镇建设自然地沿河而兴。据史料记载,明代首先沿官溪河产生了官溪路,进而逐步向内推进,产生了陈家巷、傅家巷等与官溪路垂直分布的小巷;再进一步,著名的高淳老街应运而生,成为这一街区的中心街道。

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知县刘启东以老街为中心,以官溪河为城濠修建城垣,立七门,东宾阳,南迎薰、西留晖、北拱极,另外还开有通贤、望洋、襟湖三门。因此在高淳有所谓“先有老街,后有县城”的说法。

三、老街的分布格局与建筑特点

高淳老街是一个纵横相交、完整分布的临河型街区。它由中山大街(老街)、河滨街、当铺巷、陈家巷、傅家巷、徐家巷、井巷、王家巷、小巷、江南圣地、官溪路等11条街巷共同组成,以纵贯区内的老街命名,总面积约7.60公顷。老街在明清时称作“正仪街”。民国改元后,改称“中山大街”。以后几经改名,现在仍名“中山大街”,不过,当地人习惯称为“老街”或“一字街”。此街在明清时期全长达1135米,现在保留下来的约为505米。老街街面宽3.5米左右,两边用青灰石纵向铺设,中间用胭脂石横向排列,整齐美观,色调和谐。(参照图片01、02)

高淳老街历史街区分布着成片的明清建筑群,这些古建筑傍水而列,粉墙青瓦、飞檐翘角,配上精美的砖木石雕和传统的书法牌匾,古朴典雅,被中外学者和游客誉为“东方文明之缩影”、“古建筑的艺术宝库”。其中规模大、特点鲜明的有吴家祠堂、杨厅、关王庙等。另外,建于明代的襟湖桥、乾隆时期的古井等也是老街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分布格局

高淳老街在形成之际便为商业街区,因此在平面布局上体现了敛财的思想。其平面形状近似于钱兜状,寓示将财富聚入兜中。在11条街巷中,老街、河滨街、当铺巷和官溪路是基本平行于官溪河的街巷,也是较为主要的街道;而陈家巷、傅家巷等其它6条小巷,都基本垂直于官溪河分布,与四条主干道相互交错,将整个街区划分为15个小区域。在每个小区内,房屋布局大体纵向以五进延伸,横向也以五组排成,五五之间,即为宽1.4-2.2米左右的纵深小巷。在巷口探首凝望,别有一番“合面店房两人沾,纵深小巷一线天”的古韵情趣。(参照图片03) (二)建筑特点

老街的商家主要来自皖南徽州地区和太湖流域,因此这里的建筑风格既带有徽派特色,但又带有苏南建筑的特点;既呈现徽派的古朴典雅,又体现香山派的通透轻盈,古建专家将其称为“皖南徽派与苏南香山派的过渡类型”。从老街的建筑风格上,亦反映出它作为沟通苏、皖经济与文化走廊的历史定位。

1.砖木结构

老街沿街的店面多数为楼宇式双层砖木结构,挑檐、斗拱、垛墙、镂窗。为节省土地,建筑共基连山墙,上下两层“硬山脊”。屋架上楼高于下楼、楼上与楼下柱子错位分布。墙基四周竖角石,布局紧凑。

2.纵深布局

街房一般纵深五进相连,开间一至三间为限,数进通长70-80米。每进上下两层,高7-9米之间,前进经商,中进居室、客堂,后进靠河作客栈或作坊。各进之间通风采光,由横式天井相连,两旁为厢房或回廊。街道店铺与住宅相连,纵深院落较小,侧以高墙相围,堂间敞厅式。

3. 骑楼门面

临街门面,敞开式店堂以木板扉门启闭。门楣造型别致,在阑额坊之上,采用曲椽构成“占天不占地”的骑楼或轩廊出挑达1.5米左右。骑楼朝街一面钉木板隔墙,木板墙上分别安装镂格扉窗,不仅艺术造型美观,而且还可起避雨遮阳的作用,登楼可倚窗观赏街景,倾斜式门额上悬挂店名横匾。别具一种情趣,建筑构思可谓一举多得。

4.外观特色

老街建筑,重在门面装饰,后进较为简朴。临街木结构斜撑和额枋部位施以木雕。木结构刷桐油而不施彩绘,保持原木本色,这些都具有鲜明的地方传统风格。门厅一般为木板排门,也有高门堂牌坊式。建筑外观,多为硬山脊,除祠堂和寺庙外,很少用马头墙,前砌封火墙,两坡顶屋面,盖蝴蝶小瓦。(参照图片04)

5.木雕与砖石雕

木雕是老街建筑内外必不可少的装饰,但以门面为重,在临街木结构斜撑和额枋部位往往雕刻“五路财神”、“太白醉洒”、“麻姑献寿”、“郭子仪做寿”、“群英会”等历史典故与花草吉祥纹样。

砖石雕则被广泛用于门楼、门罩、屋据、磉台、花墙、屋脊及山墙侧中上方。砖雕材料采用特制水磨青细砖,质地精纯细腻。石刻材料则以大理石结晶灰岩为主。高淳老街明代砖石雕的体形较大,刀法粗犷、构图较简朴。清代以后,多用剔地起突、压地隐起、减地平雕和堆塑透雕等复杂技法,层次深入,立体感强。题材多半为富贵吉祥、招财进宝、人寿年丰和五福临门等,表达了中国人传统的美好愿望。(参照图片05)

四、因商立市,依市成街

由于控扼沟通苏、皖的重要经济走廊文化线路,高淳老街的诞生和发展无不与商业的繁荣有关。据记载,老街自宋代起,即为粮食、布匹、茶叶、山货、药材等苏、皖两地大宗物资商品交流、转运的集散地。明清时期官溪河码头上停泊的船只经常长达数里。商业的发达带来人口的聚集、更多房屋的兴建,推动街道的不断扩展,最终形成整个街区。“因商立市,依市成街”是众多高淳老街研究者的共识。

在明清至民国时期,在老街内有经营竹木材、铁铺、油坊、酱场、磨坊、茶叶、黄烟、药、盐、水果炒货、羽毛贡扇、纸张等各色物品的店铺170余家。外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