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老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淳老街
目录
第一部分高淳老街总体情况介绍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要素
二、历史沿革
三、老街的分布格局与建筑特点
四、因商立市,依市成街
五、原汁原味的活态人文环境
第二部分高淳老街的历史典故
一、“官河夜泊”与“高淳八景”
二、儒商赵庄与盛极一时的“东阳杂货店”
三、乾隆下江南,高淳老街留“公案”
四、关王显灵,日寇断魂
五、陈毅将军:东征首战写雄篇
第三部分高淳老街主要建筑的特点、渊源及价值
一、吴氏宗祠(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
二、杨厅
三、襟湖桥与聚星阁
四、乾隆古井
五、关王庙
六、仓巷24号
第四部分高淳老街强化保护与管理的规划过程、具体措施与成果
一、老街保护与管理的规划过程
二、强化保护与管理的具体措施
三、强化保护与管理的初步成果
第五部分高淳老街的未来规划与保护管理体制
一、老街未来规划的原则、核心和目标
二、五年内计划实施的具体措施
三、老街的保护管理体制
第一部分高淳老街总体情况介绍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要素
高淳老街历史街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县淳溪古镇的西南部,与南京主城的直线距离为92公里。
淳溪镇自明孝宗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高淳正式设县起,即为县治所在地。
以淳溪镇为中心的高淳县地处苏、皖两省交界之处,东连镇江市的溧阳县,南部和西部与安微省的郎溪、宣城、当涂三县接壤,自古即为“吴头楚尾”,是连接苏南与皖南两大区域的水陆要道和重要的文化走廊。
老街是淳溪古镇最重要的中心街区,明清时期的县衙即设于此。
老街紧临官溪河而建。
官溪河是淳溪镇的主河道,东连固城湖、胥溪河;西连运粮河、石臼湖和丹阳湖,既是沟通太湖和长江水系的重要水道,又是苏南与皖南进行大宗物资交易的集散地和经济命脉。
吴头楚尾,河湖环绕的地理因素是奠定高淳老街重要经济地位,孕育独特地域文化的自然基础。
二、历史沿革
高淳于明代正式设县,但是高淳人类活动的历史却非常悠久。
1997年,在距离老街直线距离仅8公里的薛城发现了距今约63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该遗址主要分为上下两层。
上层距今5500~6000年,时代和文化性质接近于南京北阴阳营遗址二期,这是一种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宁镇地区和安徽省东南部的古代文化;而下层距今6000~6300年,时代与文化性质接近于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中晚期。
薛城遗址是南京地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和古村落基地。
它的文化面貌已经呈现出两面来风、兼容东西的基本特点。
春秋时期,吴楚在此成胶着状态。
公元前541年,吴王余祭于濑水之滨筑“固城”(今固城湖侧),此为高淳建城之始,比楚威王在南京建石头城金陵邑(公元前334年)还要早208年。
公元前535年,楚克固城,楚平王在此大建行宫。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采纳伍子胥的建议,开凿胥溪河以运粮,大破楚国,重夺固城。
吴楚相争的历史,清楚表明了高淳东来西往、兵家必争的重要地位。
淳溪于宋代建镇,逐渐兴盛。
明代将县治设于此,正式确立它在这一东西交流孔道上新中心的地位。
依靠便利的水运系统,城镇建设自然地沿河而兴。
据史料记载,明代首先沿官溪河产生了官溪路,进而逐步向内推进,产生了陈家巷、傅家巷等与官溪路垂直分布的小巷;再进一步,著名的高淳老街应运而生,成为这一街区的中心街道。
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知县刘启东以老街为中心,以官溪河为城濠修建城垣,立七门,东宾阳,南迎薰、西留晖、北拱极,另外还开有通贤、望洋、襟湖三门。
因此在高淳有所谓“先有老街,后有县城”的说法。
三、老街的分布格局与建筑特点
高淳老街是一个纵横相交、完整分布的临河型街区。
它由中山大街(老街)、河滨街、当铺巷、陈家巷、傅家巷、徐家巷、井巷、王家巷、小巷、江南圣地、官溪路等11条街巷共同组成,以纵贯区内的老街命名,总面积约7.60公顷。
老街在明清时称作“正仪街”。
民国改元后,改称“中山大街”。
以后几经改名,现在仍名“中山大街”,不过,当地人习惯称为“老街”或“一字街”。
此街在明清时期全长达1135米,现在保留下来的约为505米。
老街街面宽3.5米左右,两边用青灰石纵向铺设,中间用胭脂石横向排列,整齐美观,色调和谐。
(参照图片01、02)
高淳老街历史街区分布着成片的明清建筑群,这些古建筑傍水而列,粉墙青瓦、飞檐翘角,配上精美的砖木石雕和传统的书法牌匾,古朴典雅,被中外学者和游客誉为“东方文明之缩影”、“古建筑的艺术宝库”。
其中规模大、特点鲜明的有吴家祠堂、杨厅、关王庙等。
另外,建于明代的襟湖桥、乾隆时期的古井等也是老街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分布格局
高淳老街在形成之际便为商业街区,因此在平面布局上体现了敛财的思想。
其平面形状近似于钱兜状,寓示将财富聚入兜中。
在11条街巷中,老街、河滨街、当铺巷和官溪路是基本平行于官溪河的街巷,也是较为主要的街道;而陈家巷、傅家巷等其它6条小巷,都基本垂直于官溪河分布,与四条主干道相互交错,将整个街区划分为15个小区域。
在每个小区内,房屋布局大体纵向以五进延伸,横向也以五组排成,五五之间,即为宽1.4-2.2米左右的纵深小巷。
在巷口探首凝望,别有一番“合面店房两人沾,纵深小巷一线天”的古韵情趣。
(参照图片03) (二)建筑特点
老街的商家主要来自皖南徽州地区和太湖流域,因此这里的建筑风格既带有徽派特色,但又带有苏南建筑的特点;既呈现徽派的古朴典雅,又体现香山派的通透轻盈,古建专家将其称为“皖南徽派与苏南香山派的过渡类型”。
从老街的建筑风格上,亦反映出它作为沟通苏、皖经济与文化走廊的历史定位。
1.砖木结构
老街沿街的店面多数为楼宇式双层砖木结构,挑檐、斗拱、垛墙、镂窗。
为节省土地,建筑共基连山墙,上下两层“硬山脊”。
屋架上楼高于下楼、楼上与楼下柱子错位分布。
墙基四周竖角石,布局紧凑。
2.纵深布局
街房一般纵深五进相连,开间一至三间为限,数进通长70-80米。
每进上下两层,高7-9米之间,前进经商,中进居室、客堂,后进靠河作客栈或作坊。
各进之间通风采光,由横式天井相连,两旁为厢房或回廊。
街道店铺与住宅相连,纵深院落较小,侧以高墙相围,堂间敞厅式。
3. 骑楼门面
临街门面,敞开式店堂以木板扉门启闭。
门楣造型别致,在阑额坊之上,采用曲椽构成“占天不占地”的骑楼或轩廊出挑达1.5米左右。
骑楼朝街一面钉木板隔墙,木板墙上分别安装镂格扉窗,不仅艺术造型美观,而且还可起避雨遮阳的作用,登楼可倚窗观赏街景,倾斜式门额上悬挂店名横匾。
别具一种情趣,建筑构思可谓一举多得。
4.外观特色
老街建筑,重在门面装饰,后进较为简朴。
临街木结构斜撑和额枋部位施以木雕。
木结构刷桐油而不施彩绘,保持原木本色,这些都具有鲜明的地方传统风格。
门厅一般为木板排门,也有高门堂牌坊式。
建筑外观,多为硬山脊,除祠堂和寺庙外,很少用马头墙,前砌封火墙,两坡顶屋面,盖蝴蝶小瓦。
(参照图片04)
5.木雕与砖石雕
木雕是老街建筑内外必不可少的装饰,但以门面为重,在临街木结构斜撑和额枋部位往往雕刻“五路财神”、“太白醉洒”、“麻姑献寿”、“郭子仪做寿”、“群英会”等历史典故与花草吉祥纹样。
砖石雕则被广泛用于门楼、门罩、屋据、磉台、花墙、屋脊及山墙侧中上方。
砖雕材料采用特制水磨青细砖,质地精纯细腻。
石刻材料则以大理石结晶灰岩为主。
高淳老街明代砖石雕的体形较大,刀法粗犷、构图较简朴。
清代以后,多用剔地起突、压地隐起、减地平雕和堆塑透雕等复杂技法,层次深入,立体感强。
题材多半为富贵吉祥、招财进宝、人寿年丰和五福临门等,表达了中国人传统的美好愿望。
(参照图片05)
四、因商立市,依市成街
由于控扼沟通苏、皖的重要经济走廊文化线路,高淳老街的诞生和发展无不与商业的繁荣有关。
据记载,老街自宋代起,即为粮食、布匹、茶叶、山货、药材等苏、皖两地大宗物资商品交流、转运的集散地。
明清时期官溪河码头上停泊的船只经常长达数里。
商业的发达带来人口的聚集、更多房屋的兴建,推动街道的不断扩展,最终形成整个街区。
“因商立市,依市成街”是众多高淳老街研究者的共识。
在明清至民国时期,在老街内有经营竹木材、铁铺、油坊、酱场、磨坊、茶叶、黄烟、药、盐、水果炒货、羽毛贡扇、纸张等各色物品的店铺170余家。
外地
来此的客商初有金陵、安徽二邦,后来发展成泾(县)、旌(德)、太(平)、石(埭)、金斗、金陵六大邦。
以药材行业为例,清光绪年间,老街上有名的药店就有八家,当时曾流行一段顺口溜:“药材仁成堂、中街天兴祥、人参魏长庆、老店王元昌、胡家卖药连处方,夏家蚌壳疮药一扫光”。
从中即可看出兴盛的局面。
虽然时代几经变迁,但是这种重商、经商的传统流行至今,老街内的商业氛围依然十分浓厚。
据统计,目前老街内的商业店铺共有314家,它们既为本地人提供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又为大量外地游客提供土特产品。
如今高淳老街的特色商品名闻遐迩,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产品有羽毛贡扇、珍珠饰品、玉泉炻器、香干豆腐、风味糕点、云溪香鹅、大众布鞋、固城湖螃蟹等等。
老街上最负盛名、也最受欢迎的是羽毛贡扇,棉织土布、老棉布鞋和风味糕点。
1.羽毛贡扇
羽毛贡扇是高淳老街最具特色的手工艺品。
高淳羽毛扇已有600多年历史。
据史料记载,明代嘉靖年间,高淳羽毛扇被列为“贡品”,每年需在端阳节前精制各式羽扇360把,供入皇宫,并在冬至日到京城领取贡偿每扇千文铜钱。
这制度直到太平军定都天京(南京)后才停止。
高淳羽毛扇的种类多达80余种。
按形状分,有圆形、半圆形、佛手形、桃形、宝剑形、花瓶形等。
同一形状中又可依据不同的禽毛、规格和质量分为若干品种。
比如用鹅毛制作的有“汉光明”、“圆光月”、“大圆丹”等;用雁毛制作的有“雁小圆”、“雁平月”;用雕毛制作的有“雕宝剑”、“雕花瓶”;用梢翅制作的有“梢中汉月”,用刀翎制作的“刀汉月”等。
1914年,高淳羽毛扇被选送“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颇受赞赏。
1951年羽毛扇工人特挑选最贵重的雕毛,精心巧制了四把宝剑式象牙托柄的大型羽毛扇,赠送给毛主席、朱总司令、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饶漱石和苏南行署主任管文蔚,受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嘉奖。
目前,高淳羽毛贡扇畅销东南亚、美洲、大洋洲等23个国家和地区,也是中外游客来到老街最喜爱购买的特色商品之一。
(参照图片06)
2.棉织土布
高淳是历史上男耕女织较典型的地区之一,家庭手工纺织业出现较早,大部分农家置有手工扎棉车、纺纱车。
迄今部分农家还有织布机。
农家织出的布匹,源源不断地运往高淳老街交易。
高淳棉布,用土法纺织,俗称“老棉布”,每匹长约36-42丈,一般为白色、可根据需要染成蓝、黑、红、绿等色。
在棉布上还可印制花纹图案,多为“麒麟送子”、“凤戏牡丹”、“喜鹊登梅”、“松鹤延年”等传统纹样。
主要用于制作枕头、被面等,深受乡人认同。
而外地游客对这些传统工艺制作的老棉布也极为喜爱,每年的销量颇为可观。
3.老棉布鞋
制作布鞋是高淳民间传统工艺,到目前为止,仍有不少中老年人和少数青年小孩穿布鞋。
布鞋品种较多,穿者各有所求,如男女老式小园口鞋,青年方口带攀鞋,老人大舌头鞋,老人深帮松紧带鞋,老太婆小脚棉鞋等等。
老街布鞋具有它独特的功用,它实用,舒适且能保健。
老棉布鞋也是高淳老街著名特产之一。
上世纪90年代,世界钢琴大师查理德先生也曾慕名前来购买高淳布鞋。
4.风味糕点
老街上建有糖坊、糕饼坊专事传统风味糕点、小食的制作,品种多达数十种。
包括董糖、麻玉糕、云片糕、火片、糖包子、麻条、寸金糖等,其中最有特点的是菱米糕和豆腐干。
(参照图片07)
菱米糕用固城湖中出产的菱角磨粉,加上同样产于水中的篙苗子屑混合蒸制而成,吃起来松软爽口。
而豆腐干更是游客来到老街必买的特色产品之一。
制作豆腐干需选用上等的黄豆磨浆、经过三次滤渣、压制,最后慢火煮制而成。
比如老街上的老字号薛记铺子每天凌晨两点开始泡黄豆,经过几十道手工工序,到下午五点时新煮的豆腐干才能出锅销售。
老街常见豆腐干有香干、臭干两种。
香干咸淡适宜,甜而不腻,香味纯正;臭干呈淡绿色,名臭而实香,鲜味独特。
五、原汁原味的活态人文环境
高淳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和民风民俗。
走入老街,传统文化的气息立即扑面而来。
在这里可以看到众多书法精湛的店面招牌,以及全国罕见的道教神像画。
高淳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有幸的话,还能在老街上欣赏到“出菩萨”、“跳五猖”、“长乐抬龙”、“大马灯”等当地特有的民俗歌舞娱乐形式。
长期的经济繁荣是这些地方艺术形式和民间文化习俗得以滋生、壮大的基础。
但是民国以后,由于公路、铁路等更为便捷的运输方式的出现,水运式微,以老街为中心的高淳经济地位逐渐衰落。
由于远离南京、合肥、苏州等中心城市,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模式对高淳的冲击相对较小,由此高淳老街不仅保留下一片古老的街区,也保留下了这些传统的人文要素,它们是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是老街活的灵魂。
(一)高淳老字号
高淳老街以商立街,商家最重门脸与招牌。
老街上的店铺大都重金聘请著名的文人取名,名家书写牌匾,再请有名的刻工、木工和油漆工精心制作。
挂牌时要搞隆重的仪式,鸣竹放炮、披红挂绿,大请宾客,以此提升店铺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民国年间老街八大铺招牌制作都极讲究,“复和祥”、“陈东来”、“有政康”等招牌的取名和书写皆出自一时名家施文熙、胡风鸣、童铭新等人之手。
老街的招牌还流行写四字句,标明商家的经营性质。
如杂货店写“端木遗风”,中药铺写“济世妙药”,茶舍写“卢陆停车”,羽扇店则大书“敬呈贡扇”。
整个老街内店铺鳞次栉比,各家的招牌一字排开,犹如书法展览会,庄重雅致,古意盎然,是老街上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
这个优良的传统一直得到继承。
1998年,费孝通先生来老街考察,欣然写下了“高淳老街”和“金陵第一古街”两副匾题,高悬于今天老街入口牌坊之上。
此外,大部分店内还喜悬挂名人书画。
著名书画家梅青、肖云丛、何绍基、任伯年、张书旗、沈尹默以及高淳邑书画家邢翔凤、胡凤鸣等人的作品在这里都能见到。
(二)乡风民俗
高淳老街风土民情醇厚,这里的居民迄今仍然经常自发地举办各种特色民俗活动。
这里民俗活动是老街人文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老街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表征。
(参照图片08、09)
1.出菩萨
出菩萨也是一种民间道教活动。
明清以来,老街及其附近地区陆续建造起关王庙、土地庙、城隍庙等道教色彩浓厚的神祠。
每逢诸神生卒之辰,老街及周边群众即会组织热闹的迎神赛会活动,当地人称之为“出菩萨”。
期会之日,往往由
经济实力较强的商会会首、店铺老板出资邀请戏班,连续三天唱戏,正日抬神像游行,旗锣华盖,阵势规模盛大。
每年几期,皆会吸引大量四邻八乡的群众前来观望,热闹非常。
2.跳五猖
这是起源于高淳县定埠乡的庙会活动,其后传播至高淳各地,并经常被请至老街演出。
跳五猖的原始雏形据专家考证最早可以追溯至周代,是在模仿古代神灵出巡、祭祀的基础上衍变产生的一种民间舞蹈。
所谓"五猖"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的五方神灵,也称五方帝君。
他们分别身穿红、黄、蓝、白、黑五种不同颜色的服装,头戴不同颜色的面具,手擎刀枪剑戟等各式兵器。
另外还会加上同样头戴面具的和尚、道士。
舞蹈时,和尚、道士手摇大纸扇,在众神中穿插逗闹,引人发笑。
舞蹈结构编排复杂,有“邀请舞”、“朝礼舞”、“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多种形式。
其本质的含义为和尚、道士邀请五方神,替地方驱邪消灾,祈祷四季平安,五谷丰登。
3. 长乐抬龙
这是起源于淳溪镇长乐村的舞龙活动,最早出现于清代。
龙有青、黄、白三条,龙头制作极精,龙身巨大,直径1米,每条龙身长约60米。
出龙时声势浩大,旗锣鼓铳齐全。
上阵玩龙者一般需数百人,同时舞动,而观者如云,数以万计。
清代文人施文熙在《灯节长乐观灯》中记载道:“邑西长芦杨姓巨族也,于春灯节作游龙戏,较他有精彩。
越数年一举,糜费特甚。
”
长乐抬龙由于动用巨大,一般数年举办一次。
解放后,在庆祝建国十周年、粉碎“四人帮”等重大活动中,高淳县委、县政府在淳溪老街先后举办过6次长乐抬龙活动。
2009年是南京解放60周年大庆,长乐抬龙再次于现身淳溪老街。
大马灯
这是老街每年春节期间举办的活动之一。
大马灯用木料制作成马架,外表蒙布并且彩绘皮毛。
以两人(一前一后)担马架装成马,而以儿童扮三国五虎上将等戏剧群像坐于马上,模仿着真马奔跑、跳跃,栩栩如生。
玩时也会配以锣鼓喇叭,同样热闹壮观。
1984年,高淳大马灯在江苏省民族舞蹈评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2007年,高淳大马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赛龙舟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高淳各圩区及周边市县的龙船队都会在老街的官溪河上举办赛龙舟活动。
活动非常壮观,参加的龙舟一般都在百只以上。
当天由岸上放炮为号,炮竹不断,连天作响。
河中各舟听见炮声,立即同时竞发,水浪急溅,河中岸上人声鼎沸。
最终获胜的龙舟,将被披红挂彩,施以奖金。
竞赛结束后,龙舟并不立即散去,而是在河中慢速划游,各船会推出划手中的能歌者领唱当地民歌,并配以唢、呐等乐器,赛舟会演变赛歌会。
老街居民还会不定期在官溪河中举办“文龙船”活动。
船上装饰讲究,常常邀请民间戏班在船上表演热闹的戏剧,如“白蛇传”、“大闹天宫”等,或者由民间艺人表演杂耍。
船上乐奏亦由高手操持。
(三)道教神像画
道教是中国民间较普遍的信仰。
道教文化在高淳积淀的尤为深厚。
三国时,境内就曾建有三元殿。
明清时期,先后兴建了东平殿、降福殿、真武庙、王母娘娘庙等,道教宫观遍布全境。
老街内就建有关王庙、土地神楼等。
至今高淳民
间的道教活动仍然非常活跃。
高淳道教文化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闻名中外的神像画。
高淳道教神像画分为神轴和斗牌两大类。
它们皆为道家做斋蘸法事时所用——神轴画悬挂于厅堂,斗牌或插或由道士手持。
画像的内容包括上元一品、中元二品、下元三品等众多题材,描述出天堂地狱、星宿神将、山岳洞府、帝王后妃、土地城隍等各路场景和神仙形象,可谓包罗万象。
神像画由民间专职画师依照模本精心绘制,他们选用各种天然矿物为颜料,采用平涂和晕染相结合工笔重彩的艺术用法,画面色彩绚丽,形象生动传神,极好地反映出民间绘画艺术的特色。
高淳道教神像画在全县广有流传。
1988年,高淳文物工作者从高淳民间收集到300余幅绘制于明清时期的神像画,引起了海内外文化、宗教、美术界专家的高度重视。
专家一致认为,这批神像画是国内目前保存数量最多,系列性、完整性最全的道教文化遗产,对于研究道教画像艺术、宗教信仰以及民俗文化、古代服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老街成为这批民间文化艺术瑰宝很好的归宿。
第二部分高淳老街的历史典故
一、“官河夜泊”与“高淳八景”
十里官河春潮平,夹堤烟柳袅轻盈。
画船系缆黄昏后,醉倚篷窗看月明。
这是明代诗人夏辑唱咏“高淳八景”之一的“官河夜泊”。
高淳老街风景区内的官溪河东接固城湖,西连石臼湖,向东经古中江可直达太湖流域,向西经芜湖直通长江。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了来往商船避风和憩息的理想之地。
早在有宋一代,这里便商船云集,成为商品集散之地。
明清时期,在官溪河西部有历史上著名的“徽商”活跃,东部是全国手工业最发达的太湖地区。
东西方的交流,徽州文化与吴文化濡织,带来了淳溪镇的一片繁华。
尤其到了明清时期,那条沿着官溪河蜿蜒的铺满胭脂石的老街,商业达到了极盛。
明清时期,在文人名士中兴起了品评当地名胜的雅事。
比如金陵焦竑、朱之蕃、顾起元等人在万历年间就评选出了“金陵四十景”。
在经济繁盛的明代高淳县,此风同样兴起。
包括夏辑在内的当地文人评选出了“高淳八景”——丹湖秋月、固城烟雨、石臼渔歌、官河夜泊、龙潭春涨、东坝晴岚、保圣晨钟、花山樵唱。
官溪这条淳溪镇的母亲河毫无疑问的入选其中。
帆樯无数集河边,夜色空蒙入远天。
断岸平分千嶂月,长桥横锁一溪烟。
渔灯明灭连村舍,雁影参差落水田。
何幸萍乡无犬吠,不教估客带愁眠。
这是清代高淳县令李斯佺描绘的夜泊官溪的情景,那种平淡祥和的氛围,实在使人顿生归隐之心。
沧桑变幻,官溪依旧。
随着高淳人民对于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入。
官溪河和老街将在充分保护的基础上,迎来更高层次的发展机遇。
二、儒商赵庄与盛极一时的“东阳杂货店”
赵庄是清朝末年淳溪镇人,光绪十一年考取贡生。
赵庄的父亲在高淳老街经营一家小商铺。
赵庄饱读诗书,且目光敏锐。
他很早就看清科举在当时已是死路,于是断然放弃仕进,在老街单独开设了一家“东阳杂货店”,用心钻研经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