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5单元 20 蚯蚓找家教案4 青岛版

合集下载

20.蚯蚓找家-青岛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蚯蚓找家-青岛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蚯蚓找家-青岛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重要作用。

2.了解蚯蚓在寻找“家”的过程中的生物学现象和适应性机能。

3.培养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并鼓励学生实践环保行动。

二、教学重点1.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重要作用。

2.蚯蚓在寻找“家”的过程中的生物学现象和适应性机能。

三、教学难点1.蚯蚓在寻找“家”的过程中的生物学现象和适应性机能。

2.如何鼓励学生实践环保行动。

四、教学方法1.案例引入:通过真实案例让学生了解蚯蚓寻找“家”的过程。

2.图片展示:在课堂中通过图片演示蚯蚓的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

3.活动体验:设置一些有趣的活动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蚯蚓的习性和特点。

4.看图说话: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图片进行讨论,以此展示蚯蚓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故事、图片或者音乐等方式,来吸引学生对于蚯蚓主题的兴趣,激发对于环保的意识。

2. 课堂讲解与展示(20分钟)老师通过图片展示蚯蚓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等方面的信息,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 活动体验(30分钟)老师设计一些活动来让学生亲身体验蚯蚓的生活方式和适应性机能。

例如:观察蚯蚓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方式、蚯蚓在土壤中的钻洞行为等等。

4. 讨论与总结(10分钟)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蚯蚓的重要作用,例如蚯蚓能够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同时,引导学生总结所得的信息,思考如何将环保理念应用到生活当中,实践环保行动。

5.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认真完成本节课的作业,并在作业中穿插环保意识的部分。

六、教学效果检验老师通过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作业的质量来检验教学效果。

同时,老师也可以在日常课程中关注学生对于环保的实际行动,以此了解教学成果的实际应用情况。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蚯蚓的生活习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融合,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视角中探索生物学的奥秘,并同时培养对于环保的意识和实践。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0.蚯蚓找家》教学课件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0.蚯蚓找家》教学课件
盒子的左半边蒙上黑布,右半边敞开,过一会,再观 察蚯蚓可能爬向哪边。
活动过程
第 小组 实验记录单
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活动过程
实验2:蚯蚓对干湿环境的反应 在盒子的左边放干土,右边放湿土,干、湿土中间留下一段
距离(约3厘米),把蚯蚓放在干湿土之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
活动过程
第 小组 实验记录单
青岛版小学(科学) 六年级上册
20.蚯蚓找家
授课人:宋传江 日期:2020年9月
活动过程 导入新课
只会爬来不会跑, 泥土为家不计较, 梨地松土本领高, 钻出地面没有脚。
活动准备
黑布 纸盒
蚯蚓 土壤
活动过程 探究蚯蚓的生活环境
活动过程
实验1: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 找一个长方形纸盒,把蚯蚓放在盒底的中间处,
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活动过程 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
实验现象:蚯蚓爬向暗处。 实验结论: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活动过程
蚯蚓对干湿环境的反应
实验现象:蚯蚓爬向湿土中。 实验结论: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活动过程
蚯蚓有“六喜六怕”
六喜:喜阴暗、喜潮湿、喜安静、喜温、喜 酸甜、喜同代而居。
拓展活动 找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
更多资源和教育观点请关注小宋老师微信公众号
六怕:怕光、怕震动、怕水淹、怕闷气、怕 农药、怕酸碱。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动物生活环境记录表
动物名称
生活环境
活动过程 把动物和它们的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 着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需要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动物与环境 相互依存。

新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制六年级上册20.《蚯蚓找家》教学课件

新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制六年级上册20.《蚯蚓找家》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蚯蚓对干湿环境的反应
实验现象:蚯蚓爬向湿土中。 实验结论: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活动过程
蚯蚓有“六喜六怕”
六喜:喜阴暗、喜潮湿、喜安静、喜温、 喜酸甜、喜同代而居。
六怕:怕光、怕震动、怕水淹、怕闷气、 怕农药、怕酸碱。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第 小组 实验记录单
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活动过程
实验2:蚯蚓对干湿环境的反应 在盒子的左边放干土,右边放湿土,干、湿土中间留下一段
距离(约3厘米),把蚯蚓放在干湿土之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
活动过程
第 小组 实验记录单
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活动过程 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 实验现象:蚯蚓爬向暗处。 实验结论: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青岛版小学(科学) 六年级上配套课件
(六·三学制)
20.蚯蚓找家
活动过程
导入新课
只会爬来不会跑, 泥土为家不计较, 梨地松土本领高, 钻出地面没有脚。
活动准备
黑布 纸盒
蚯蚓 土壤
活动过程 探究蚯蚓的生活环境
Hale Waihona Puke 活动过程实验1: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 找一个长方形纸盒,把蚯蚓放在盒底的中
间处,盒子的左半边蒙上黑布,右半边敞开, 过一会,再观察蚯蚓可能爬向哪边。
活动过程
动物生活环境记录表
动物名称
生活环境
活动过程 把动物和它们的家连起来
活动过程
课堂总结 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 着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需要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动物与环境 相互依存。

六年级科学上册《20 蚯蚓找家》教案 青岛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20 蚯蚓找家》教案 青岛版

《20 蚯蚓找家》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1、连续一个月对蚯蚓的家进行观察,把数据记录下来分析。

2、收集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蚯蚓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2、尊重实验证据和事实,对认识科学现象充满兴趣。

二、教学重点知道蚯蚓生活的环境。

三、教学难点知道蚯蚓生活的环境。

四、教学准备蚯蚓、学校附近的土壤、放大镜、小铲子、透明杯子、塑料袋或纸袋、水等。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为什么蚯蚓生活在阴暗环境下?新课讲解:一、观察土壤里的动物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小小的探究试验。

取一些肥沃的土壤,放入漏斗中,在漏斗上面约20厘米处用灯光照射。

你们发现了什么?把你们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学生汇报交流。

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小动物,它们都是蚯蚓的邻居。

那么,现在我们该把这些小动物怎么办呢?学生讨论。

我们应该把它们送回原来的地方。

二、探究土壤对动物、植物的影响在前边几节课的研究中我们了解了很多有关蚯蚓的知识。

那么,你认为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呢?学生猜测。

我们应该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测呢?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我们的实验方案。

学生设计试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动手实验。

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孩子们你们真是太棒了,不愧为小小科学家。

你们认为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会有什么影响?我们该怎么办呢?生:设计实验。

师:怎样设计实验?学生讨论。

师:这个实验实在是太好了,可是我们用这40分钟时间是不能看到实验结果的。

这就需要同学们具有科学家持之以恒的精神在课下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你们能像科学家那样做研究吗?……师:不要忘了做记录哦!三、调查土壤是我们赖以生存最宝贵的资源,如果土壤都被迫害了,我们会怎么样呢?可是我们的有些行为已经破坏了土壤,人类有哪些行为破坏了土壤?课下的时候请各位同学向身边的人进行调查或进行查资料,了解人类破坏土壤的行为以及危害,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

青岛小学科学六上《20、蚯蚓找家》PPT课件 (4)

青岛小学科学六上《20、蚯蚓找家》PPT课件 (4)

优质课推荐使用
优质课推荐使用
优质课推荐使用
优质课推荐使用
优质课推荐使用
• 羊羔跪乳 • 乌鸦反哺 • 马的故事
优质课推荐使用
鳞翅目(Lepidoptera)是昆虫纲中最常见的一目。色彩美丽,成 虫体肢和翅满被鳞片和毛,故2对翅为鳞翅,且前翅大于后翅;虹 吸式口器(原始的小翅蛾类上颚发达,为咀嚼式);触角丝状、双 栉状、栉状、棍棒状等多型;复眼发达,单眼2个或无单眼。幼虫 蠕虫状,具3对胸足,腹足和尾足大多为5对。幼虫体上生有刚毛, 对刚毛的排列和命名称毛序,在分类上有重要意义。约有112000 种,包括蛾类和蝶类。有些可优钓质课、推荐喂使鱼用 。
优质课推荐使用
• 蚯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需要适宜 的生态条件,如:温度、湿度、通气。
• 蚯蚓有“六喜六怕” • 六喜:喜阴暗、喜潮湿、喜安静、喜温、
喜酸甜、喜同代而居 • 六怕:怕光、怕震动、怕水淹、怕闷气、
怕农药、怕酸碱
优质课推荐使用
优质课推荐使用
澳大利亚兔子多, 讲的是野兔. 澳大利亚在成为英国殖民地之前 是没有兔子的, 是英国殖民者将兔子带到这片大陆来并进行养殖. 刚 开始只是监狱和少量自由民自给自足, 后来有兔子逃离饲养地到达 野外, 由于没有大型食肉动物等天敌, 兔子繁殖失控, 泛滥成灾, 严重 威胁到当地生物的生存环境. 到19世纪末时, 有些地区的野兔数量已 经多到使当地农作物减产的地步.之后澳政府采取行动,修建防护网, 将兔子集中活动的区域与农业带分割开来. 比如在西澳大利亚洲,就 有一条著名的rubbit proof fe优n质c课e推,既荐使兔用 子防护网, 贯穿西澳洲中部, 全长达数千公里, 足以和长城媲美, 同时还鼓励当地猎人猎兔.
• 蚯蚓潜水

青岛小学科学六上《20蚯蚓找家》word教案(2)

青岛小学科学六上《20蚯蚓找家》word教案(2)

课题蚯蚓找家课型新授课时 1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是较为深入的分析月相的成因,培养学生推理及想象能力,对学生来说,天体运动是比较抽象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基于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进行有效教学。

并争取多利用模拟实验和多媒体表现自然现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

2、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3、知道蚯蚓适于生活的环境进而认识到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过程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情感态度:关爱生命,实验完毕后把蚯蚓放归大自然。

教学重点认识动物身体的某些形态特征,总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教学难点知道动物的生存和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准备1、有关动物生活与环境的挂图或投影片。

2、啄木鸟、丹顶鹤、鸵鸟及它们的喙、足、爪的特写图片和它们生活及环境的录像带。

学生:每组蚯蚓若干条,长方形的盒子(里面涂成黑色并把盒盖的一侧剪掉2厘米),一张同盒底面积一样大的薄膜或吹塑纸,一块黑色湿布或一张吸水纸、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动物的生存是否需要一些基本的条件呢?动物和环境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适于蚯蚓生活的环境(1)提问:你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蚯蚓?这说明蚯蚓可能喜欢什么样的环境?(2)讨论: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蚯蚓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

(3)汇报设计方案。

(让学生充分发言,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方案完善起来)(4)谈话:现在请同学们按刚才设计的方案来研究蚯蚓喜欢调节反思:在什么环境中生活。

(5)分组实验1: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

①谈话:请将桌上的扁盒盒底铺一张薄膜或一块吹塑纸,再铺上一块潮湿的黑布,把捉来的蚯蚓放在盒底的中间处,扣上盒盖,过一会,再观察蚯蚓可能爬向哪边。

②学生分组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

④提问:蚯蚓适宜在黑暗的环境还是在明亮的环境中生活?⑤小结: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

2019-2020年青岛版科学六上《蚯蚓找家》教案

2019-2020年青岛版科学六上《蚯蚓找家》教案

2019-2020年青岛版科学六上《蚯蚓找家》教案课题:20《蚯蚓找家》课型:新授执笔人:六年级科学备课组讲学时间:第15周教师寄语: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重点及重点:重点:蚯蚓的生活环境难点:动物和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1、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

2、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关爱生命,实验完毕后把蚯蚓放归大自然。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3、知道蚯蚓适于生活的环境并进而认识到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猜迷:这种动物会耕地,但它不用犁,因为在人类发明犁之前它就已经将土壤耕耘了千百万年;它是一种身体非常柔软的小动物;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它以土壤中的腐殖质为食,因此也是吃垃圾的高手。

你知道它是谁吗?二、探究蚯蚓与环境的关系1、交流蚯蚓的生活环境。

①打算帮它们找个什么样的家呢?②为什么要给蚯蚓找这样的家?2、研究蚯蚓适宜生活的环境①蚯蚓是不是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呢?②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③研究要求:下面就请大家根据现有的条件像科学家们一样去研究蚯蚓喜欢生活的环境。

但要注意做好记录,并进行适当整理。

④自主探究。

(自己设计实验进行研究)3、汇报研究成果①展示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②通过研究,又发现了什么?4、交流蚯蚓与环境的关系①蚯蚓如果离开了这种阴暗、潮湿的环境会怎样?这说明了什么?②归纳:蚯蚓只能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蚯蚓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四、探究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探究动物与环境的关系①我们给蚯蚓找到家了,你知道其它动物的家在哪里吗?②蚯蚓和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那其它动物与环境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你打算如何研究?五、拓展:观察身边自己喜欢的动物,看有什么新的想法和发现,并作好记录进行研究。

达标练习1.大象生活在里,北极熊生活在,鲸生活在里,骆驼生活在里。

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相互依存。

2.蚯蚓适合生活在的环境里。

青岛小学科学六上《20蚯蚓找家》word教案(2)

青岛小学科学六上《20蚯蚓找家》word教案(2)

课题蚯蚓找家课型新授课时 1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是较为深入的分析月相的成因,培养学生推理及想象能力,对学生来说,天体运动是比较抽象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基于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进行有效教学。

并争取多利用模拟实验和多媒体表现自然现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

2、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3、知道蚯蚓适于生活的环境进而认识到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过程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情感态度:关爱生命,实验完毕后把蚯蚓放归大自然。

教学重点认识动物身体的某些形态特征,总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教学难点知道动物的生存和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准备1、有关动物生活与环境的挂图或投影片。

2、啄木鸟、丹顶鹤、鸵鸟及它们的喙、足、爪的特写图片和它们生活及环境的录像带。

学生:每组蚯蚓若干条,长方形的盒子(里面涂成黑色并把盒盖的一侧剪掉2厘米),一张同盒底面积一样大的薄膜或吹塑纸,一块黑色湿布或一张吸水纸、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动物的生存是否需要一些基本的条件呢?动物和环境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适于蚯蚓生活的环境(1)提问:你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蚯蚓?这说明蚯蚓可能喜欢什么样的环境?(2)讨论: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蚯蚓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

(3)汇报设计方案。

(让学生充分发言,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方案完善起来)(4)谈话:现在请同学们按刚才设计的方案来研究蚯蚓喜欢调节反思:在什么环境中生活。

(5)分组实验1: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

①谈话:请将桌上的扁盒盒底铺一张薄膜或一块吹塑纸,再铺上一块潮湿的黑布,把捉来的蚯蚓放在盒底的中间处,扣上盒盖,过一会,再观察蚯蚓可能爬向哪边。

②学生分组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

④提问:蚯蚓适宜在黑暗的环境还是在明亮的环境中生活?⑤小结: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

青岛版科学六上《蚯蚓找家》WORD教案

青岛版科学六上《蚯蚓找家》WORD教案

青岛版科学六上《蚯蚓找家》WORD教案滕州市南沙河镇中心小学张艳教学目标:1、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适宜的环境;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能够重复验证的;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倾听他人的意见。

2、明白蚯蚓适宜生活的环境,从而认识到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3、情愿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关爱生命,实验完毕应把蚯蚓放归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在探究活动中认识适于蚯蚓生活的环境条件。

教学预备:蚯蚓(每组8条)、干燥土壤、潮湿土壤、纸盒、黑色毛巾等物品以及各种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1、喜爱科学吗?2、请你观看一下我和你们的科学老师有什么不同?一、导入新课1、通过交流我发觉同学们的观看力都专门棒,现在我来考考大伙儿的反应力,猜谜语!①远看像星星,近看像灯笼,认真一看呀,原先是只虫!(打一动物——萤火虫)②两头尖尖相貌丑,手脚耳目都没有,整天埋头在地下,一到雨天才露头。

(打一动物——蚯蚓)2、你见过蚯蚓吗?了解它吗?3、这确实是蚯蚓(展现),和它打个招呼吧!想不想亲热接触一下,学生轻轻触摸!(板书课题:20 蚯蚓找家)二、实验探究(一)推测蚯蚓的生活环境。

1、我们先来猜一猜蚯蚓喜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安家?2、生说师板书。

(二)设计实验方案1、这些差不多上我们的猜想,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一下呢?由于时刻关系,我们只研究阴暗、潮湿这两个方面,有爱好的同学能够课下连续探究其他内容。

2、在动手做实验之前,要先动脑想一想应该如何做?小组自主选择一个内容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班级内交流汇报实验方案。

(强调“对比实验”,并板书。

)(三)探究蚯蚓对阴暗、潮湿两个环境的反应1、出示温馨提示。

2、领取实验材料。

3、小组实验,师巡视,注意指导实验报告的填写。

4、组织汇报。

(四)探究蚯蚓与环境的关系。

1、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蚯蚓喜爱阴暗、潮湿的环境,事实上,蚯蚓身上还有许多小隐秘,请看《蚯蚓的自述》,想一想,蚯蚓与生活的环境有什么关系?(播放视频)2、学生汇报。

新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制六年级上册20.《蚯蚓找家》教学设计

新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制六年级上册20.《蚯蚓找家》教学设计

《蚯蚓找家》教学设计解建国【教材分析】《蚯蚓找家》是青岛版六年级上册《动物与环境》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以蚯蚓的生活环境为线索,设计实验探究适于蚯蚓喜欢生活的环境,进而探究不同动物的生活环境,让学生明白不同的生活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环境相互依存。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引导学生到草丛、树林中挖蚯蚓,并提示学生准备纸盒、黑布、土壤等,为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探究蚯蚓的生活环境,通过探究让学生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再观察其他动物的生活环境,思考它们与环境的关系。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找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环境。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分析】六年级学生对动物已经有较多的认识,能够观察动物一些特点,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并且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学生对动物比较熟悉,但是对于动物的生活环境没有系统性的认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以激发,对动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蚯蚓生活环境的特点。

2.知道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互依存。

科学探究目标:1.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

2.依据动物不同的生活环境,运用推理的方法,意识到动物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互依存。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和各自生活环境的关系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树立关爱生命,保护动物的意识。

【器材准备】学生准备:长方形纸盒,黑布、蚯蚓若干条,干土、自然湿土。

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PPT 1 出示]谜语:只会爬来不会跑,泥土为家不计较。

梨地松土本领高,钻出地面没有脚。

学生猜谜语。

最新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蚯蚓找家》教案及反思.doc

最新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蚯蚓找家》教案及反思.doc

《蚯蚓找家》教案坊子区三马路小学宋亚萍一、教学内容: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0课《蚯蚓找家》二、教学目标:1、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适宜的环境;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倾听他人的意见。

2、知道蚯蚓适宜生活的环境,从而认识到动物和环境的关系:环境影响动物、动物适宜环境、动物影响环境。

3、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关爱生命,实验完毕把蚯蚓放归大自然。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会设计对比实验。

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活的蚯蚓、玻璃槽、一次性手套、实验方案表、实验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干土、湿土、镊子、黑布。

五、教学过程:(一)、生活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搭上“智力快车”进行一次抢答,看看谁答的最快最准确!请大家在老师的描述中抢答。

(1)它是一种动物。

(2)它可以做药材,具有解毒、降压等功效。

(3)它可以做食品,我国的彝族、苗族都用来招待客人。

(4)它的粪便可以改良土质,是非常好的肥料。

(5)它被人们称为“净化环境”的小卫士。

你知道它是谁吗?(生回答,老师板书:蚯蚓)2、(师):你知道蚯蚓是怎样生活的吗?蚯蚓与环境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研究蚯蚓的家!(把课题补充完整:找家)(出示课件1)3、(师):老师这儿有一些蚯蚓,请小组长到老师这里领取。

4、(师):这些蚯蚓是老师从自己的家乡潍坊带来的,它们离开了自己的家来到了泰山脚下。

今天,咱们就为它们找个家。

那你打算给蚯蚓找个什么样的家呢?为什么要给它找这样的家?5、留给学生时间思考,老师结合学生回答来板书。

(阴暗、潮湿)(二)、探究蚯蚓与环境的关系:1、(师):我们打算帮助蚯蚓找这样的家,这样的家适合它居住吗?(板书:?)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生说: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2、(师):下面,就请大家通过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青岛版科学六上《蚯蚓找家》教案

青岛版科学六上《蚯蚓找家》教案

青岛版科学六上《蚯蚓找家》教案课题:20《蚯蚓找家》课型:新授执笔人:审核人:六年级科学备课组讲学时刻:第15周教师寄语: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制造机会。

重点及重点:重点:蚯蚓的生活环境难点:动物和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1、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爱的环境。

2、情愿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关爱生命,实验完毕后把蚯蚓放归大自然。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能够重复验证的。

3、明白蚯蚓适于生活的环境并进而认识到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猜迷:这种动物会耕地,但它不用犁,因为在人类发明犁之前它就差不多将土壤耕耘了千百万年;它是一种躯体专门柔软的小动物;躯体由许多环节构成;它以土壤中的腐殖质为食,因此也是吃垃圾的高手。

你明白它是谁吗?二、探究蚯蚓与环境的关系1、交流蚯蚓的生活环境。

①打算帮它们找个什么样的家呢?②什么缘故要给蚯蚓找如此的家?2、研究蚯蚓适宜生活的环境①蚯蚓是不是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呢?②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③研究要求:下面就请大伙儿依照现有的条件像科学家们一样去研究蚯蚓喜爱生活的环境。

但要注意做好记录,并进行适当整理。

④自主探究。

(自己设计实验进行研究)3、汇报研究成果①展现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小组展现,其他小组补充。

②通过研究,又发觉了什么?4、交流蚯蚓与环境的关系①蚯蚓假如离开了这种阴暗、潮湿的环境会如何样?这说明了什么?②归纳:蚯蚓只能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蚯蚓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四、探究动物与环境的关系探究动物与环境的关系①我们给蚯蚓找到家了,你明白其它动物的家在哪里吗?②蚯蚓和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那其它动物与环境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你打算如何研究?五、拓展:观看周围自己喜爱的动物,看有什么新的方法和发觉,并作好记录进行研究。

达标练习1.大象生活在里,北极熊生活在,鲸生活在里,骆驼生活在里。

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相互依存。

2.蚯蚓适合生活在的环境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5单元 20 蚯蚓找家教案4
青岛版
1、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

2、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3、知道蚯蚓适于生活的环境进而认识到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过程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情感态度:关爱生命,实验完毕后把蚯蚓放归大自然。

教学重点认识动物身体的某些形态特征,总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教学难点知道动物的生存和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准备
1、有关动物生活与环境的挂图或投影片。

2、啄木鸟、丹顶鹤、鸵鸟及它们的喙、足、爪的特写图片和它们生活及环境的录像带。

学生:每组蚯蚓若干条,长方形的盒子(里面涂成黑色并把盒盖的一侧剪掉2厘米),一张同盒底面积一样大的薄膜或吹塑纸,一块黑色湿布或一张吸水纸、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动物的生存是否需要一些基本的条件呢?动物和环境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适于蚯蚓生活的环境(1)提问:你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蚯蚓?这说明蚯蚓可能喜欢什么样的环境?(2)讨论: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蚯蚓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

(3)汇报
设计方案。

(让学生充分发言,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方案完善起来)(4)谈话:现在请同学们按刚才设计的方案来研究蚯蚓喜欢在什么环境中生活。

(5)分组实验1: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

①谈话:请将桌上的扁盒盒底铺一张薄膜或一块吹塑纸,再铺上一块潮湿的黑布,把捉来的蚯蚓放在盒底的中间处,扣上盒盖,过一会,再观察蚯蚓可能爬向哪边。

②学生分组实验。

③汇报
实验结果。

④提问:蚯蚓适宜在黑暗的环境还是在明亮的环境中生活?⑤小结: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

(6)分组实验2:蚯蚓对干湿环境的反应。

①谈话:我们继续用实验的方法研究蚯蚓是喜欢潮湿的环境还是干燥的环境。

②提问:怎样创设一个其他条件基本相同只是干湿不同的环境呢?③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④谈话:取实验1用过的纸盒,将盒盖和铺在盒底的湿布拿掉,在盒的左边放干土,右边放湿土,干、湿土中间留下一段距离(约3厘米),把蚯蚓放在干湿土之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

⑤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
实验结果。

⑥提问: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⑦小结: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

(7)谈话: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认为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8)师生小结: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认识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1)学生看图片:课本4页插图或复制的投影片。

(2)提问:图中有哪些动物?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环境里?(3)讨论: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4)小结: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离开周围的环境,动物将不能生存。

3、认识三种鸟的形态结构与它的生活环境总是相适应的。

(1)观察啄木鸟适于捉食树洞中虫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①出示啄木鸟的标本或硬卡纸做的图片。

②引导学生观察:啄木鸟的喙、足和爪各有什么特点?与它的生活环境有关系吗?③讨论后师生小结:啄木鸟的喙长而坚硬才能捉吃树洞中的虫子;脚两趾向前,两趾向后,能够紧紧地抓住树干,加上尾部的作用,牢固地支撑住身体直立在树干上,这样的形态结构是它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这也是与其在树上生活相适应的。

(2)观察丹顶鹤适于在水中捕食的形态结构特点。

①出示鹤的投影片或卡片。

②观察:丹顶鹤的喙、足、爪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与它必须在水中捕食有什么关系?③师生小结:丹顶鹤的喙又长又大,便于在浅水中捕食鱼虾和软体动物。

它的脚趾都长得特别长,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能行走自如,不致陷于泥泞中。

(3)观察鸵鸟适于沙漠
奔跑等形态结构特点。

①出示鸵鸟的投影片或卡片。

②观察:鸵鸟的喙、腿、脚趾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③师生小结:鸵鸟的喙一般长而扁平,上喙比下喙长,适于摄取植物性食物。

两腿长而粗壮,趾间有蹼,脚下面长有肉垫,便于在沙漠中快速奔跑。

(4)谈话:通过以上的观察、讨论和分析,你认为鸟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呢?(5)学生讨论,并汇报。

(6)小结:鸟的形态结构及其身体器官的特殊构造总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4、指导学生用研究鸟的方法研究其他动物的生存与环境的关系。

(1)谈话: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鸟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总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其他动物的生存是否也和环境相适应呢?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吗?(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
讨论结果。

(4)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充分说明了动物的生存总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譬如:鱼类的身体表面有鳞片,体呈纺锤形,用鳃呼吸,大量产卵,用鳍游泳等这些特点都是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

再如:青蛙的头呈三角形,趾间有蹼,腹部白色,皮肤有黏液,这都是与水中和陆地生活相适应的,而后肢长大,前肢短小又是与陆上跳跃相适应的;宽大的口腔,舌跟前位是和捕食活的昆虫相适应。

调节反思:板书设计:
20、蚯蚓找家
1、蚯蚓的生活环境:阴暗潮湿的地方
2、不同的动物生活环境可能不同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教学札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