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与中国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山水文化的审美价值

中国古代山水文化的审美价值

2332018年1月下半月刊中国古代山水文化的审美价值赵金轶山水文化主要是指一种以山a水自然景观及其相关事物作为创作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出现的人对这些山水景观的认识和审美等精神活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古代山水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为我国古代文学领域、园林领域和绘画领域的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中国古代山水文化主要表现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写意传神三个方面,在我国文学、园林和绘画艺术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我国古代山水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我国丰富的山水景观和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

山水文化主要是指一种以山水自然景观及其相关事物作为创作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出现的人对这些山水景观的认识和审美等精神活动。

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我国古代山水文化随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一直延续至今,通过对这些山水文化的研究,我们也可以探索出古人在审美上是如何利用这些山水文化的,从而就能在了解中国古代山水文化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对我国山水景观资源进行更好的利用。

一、中国古代山水文化的文学价值在学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相信很多人都会接触到有关诗、词类的学问,山水诗作为古典诗词里的一大种类,自古以来就受到文人的钟爱,山水诗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的谢灵运,而事实上在《诗经》和《楚辞》中,很多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景物描写,有的景物描写是作为全诗内容比兴的媒介的,对诗歌后续内容起着整体烘托或象征比喻的作用。

在后来的诗歌发展过程中,山水诗歌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体裁,使人们开始逐渐把山水景观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们通过对山水景观的描绘,有的表达了对我国大好河山和奇妙壮观景象的热爱之情,有的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有的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心情。

山水景观在文学中的描绘上,逐渐从一种单纯的景物重现,变成了人们宣泄自己内心情感的媒介。

在山水诗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产生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艺术表达方式,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更多借鉴与灵感。

泰山的民俗文化 山中的传统习俗与民间艺术

 泰山的民俗文化  山中的传统习俗与民间艺术

泰山的民俗文化山中的传统习俗与民间艺术泰山是中国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境内,以其雄伟壮丽的山势和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而著名。

泰山的民俗文化是这座山区独特的传统习俗和民间艺术的集合体,深受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

一、山中的传统习俗泰山的山区民俗习惯深受道教和儒家思想影响。

在泰山上,每逢重大节日或庙会,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首先,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泰山上会举行“上泰山”活动。

人们以登山为主题,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景,祈求新一年的平安和好运。

登山过程中,人们会沿途拜庙、点香,向神明祈福。

此外,还有许多人穿着民族服饰,进行传统的舞蹈表演,增添了节日气氛。

其次,每当夏至时节,泰山会举办“泰山纵火”仪式。

这个习俗源于古代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之心。

在这一天,身着红色衣物的人们将点燃柴草和香火,等待夕阳下山。

等到太阳完全下山后,他们会用火把将点燃的柴草扔进山下的河水中,象征着祈求神明的保佑和消灾免难。

此外,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泰山上也会举行盛大的龙舟赛。

龙舟赛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划船比赛,具有悠久的历史。

泰山上的龙舟赛是一个重要的年度活动,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前来观看。

在比赛过程中,人们载着装饰华丽的龙舟,穿着传统服装,共同划船,欢呼雀跃,为龙舟队加油助威。

二、山中的民间艺术除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泰山还有丰富的民间艺术表演。

其中,有一项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泰山歌舞剧。

泰山歌舞剧是泰山地区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民间舞蹈、戏剧表演和音乐演奏等元素,以泰山的山水、历史以及丰富的传统文化为题材。

演出过程中,演员们身着传统戏装,优美地舞动身姿,配合着悠扬的音乐,向观众展示了泰山独特的艺术魅力。

此外,泰山还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手工艺传统,如泰山绣球和泰山剪纸。

泰山绣球是一种典型的中国手工艺品,以其精美细致的刺绣工艺而闻名。

而泰山剪纸则是泰山地区独特的剪纸艺术,精湛的剪纸技艺展示了民间艺术家的智慧和创作精神。

中国对与山海的诠释

中国对与山海的诠释

中国对与山海的诠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自古以来就对山海有着特殊的情感和诠释,山代表着高远、崇高、神秘和力量,海象征着辽阔、深沉、蕴含无限可能。

山海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被用来表达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也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在中国文学中,山海常常被描绘为神秘而神圣的存在。

《山海经》记载了大量关于神话传说和神奇生物的故事,其中山川湖海被描述得美轮美奂,充满了奇幻色彩。

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山海常常被赋予灵魂和生命,被人们视为神明的住所,代表着天地之间的联系和平衡。

山海在中国绘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古代中国画家常常以山水画的形式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中国山水画的特点之一就是“山水合一”,山是生命的象征,水是生命的律动,山海融为一体,取之“山不在水中则名山缺水,水不在山中则水松息缺色”的意象。

中国的佛教和道教文化中也经常以山海为象征。

佛家常常将修行的地方称为“山门”,表示修行的道路漫长曲折,道家则认为山作为地势的高峰,可以通灵开智,代表修道者的精神世界的高度。

中国山海的诠释还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中国人常常将山海作为旅游目的地,对山高水长抱有敬畏和景仰之情。

许多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中也与山海有关,如端午节登高祈福,中秋赏月山行等。

中国对山海的诠释既包含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又蕴含了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山海象征着中国人对神秘、神圣和力量的向往,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山海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山海的理解和赞美,让山海之美永驻人们心中,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和力量。

【中国对与山海的诠释】文章到此结束。

第二篇示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独特的山海文化,山是中国的骨骼,海是中国的血脉,山海在中国人心中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和神秘的力量。

对于中国人来说,山是神圣的,海是莫测的,山海之间是神仙的乐园和仙人的隐居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与自然观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与自然观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与自然观照山水与自然观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山水常常被描绘成壮丽而恢弘的景观,而自然则被视为道德教化的源泉。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与自然观照的意义和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观念深植于中国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中国人视山水为神圣与敬畏的象征,将之与自然融合为一。

《诗经》中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

这种观照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古代文人墨客往往将山水描绘成壮丽美丽的自然景观。

他们通过笔墨的描绘,表达自身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美。

作为诗经时代的开端,《山海经》中的山水描绘已经具备鲜明的艺术特色。

《庐岳山记》中,写作家《记录史书微小的历史性事件》通过叙述庐岳山作为一体具有观光价值的自然景观,传达出对山水美的推崇之情。

这样的描绘方式也被后世文人沿用,形成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独特风格。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对山水与自然的敬畏与赞美。

山水与自然观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道德意义。

在中国古代,山水和自然往往与道德准则联系在一起。

《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的名句就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认为通过自省个人行为,能够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净化。

另外,《孟子》中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强调了个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关联的关系。

这些思想观念强调了山水和自然与人的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

只有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下,才能达到心灵与道德的净化和提升。

山水与自然观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山水和自然观照影响了艺术创作。

作为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题材,山水画表现了中国人对美与自然的追求。

其次,山水和自然观照影响了人们对美的认知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通过对山水和自然的观察与欣赏,人们可以培养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最后,山水和自然观照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中国人认为山水和自然中蕴含着道德的教化力量,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借鉴山水和自然的方式来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与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与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与自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山水画”和“山水诗”两大艺术形式,这两种艺术形式的产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山水与自然的独特理解密不可分。

山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代表着人们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与自然,并分析其在文化思想和艺术表达中的重要地位。

1. 山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中国传统文化视山水为自然界中最重要、最尊贵的存在之一。

山代表着巍峨、高大和坚定的品质,而水则代表着柔软、流动和变化的品质。

山水的结合象征着中国文化中理性和感性、刚性和柔韧性的完美平衡。

通过山水的象征意义,人们追求内心的和谐和自然的平衡。

2. 山水与自然的哲学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观念融入了道家和儒家的哲学思想。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山水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象征着无限和谐与自由,正是道家追求的理想境界。

儒家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山水则成为儒家教育中培养人格和美德的场所。

通过山水的观照,人们受到启迪,追求道德和智慧的提升。

3. 山水艺术的表达方式山水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意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山水画通常采用纸本或绢本,运用毛笔、墨汁和水彩等传统材料,通过精心构图和细腻的笔墨展现山水的壮丽和秀丽。

山水诗也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极重要的艺术形式,通过文字的排列和意境的营造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敬和赞美。

山水画和山水诗的结合,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美的高度表达。

4. 山水与自然的精神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与自然不仅仅是物质世界的表象,更蕴含着深刻的精神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和自然被视为超越物质的存在,代表着高尚的品质和道德准则。

山水的恢弘和壮丽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同时也让人对自身的渺小有所感悟。

中国人借助山水和自然的神秘力量,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内心的升华。

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与自然是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的集中体现。

它们不仅是艺术表达的重要元素,也是哲学思想的体现。

中国五岳山的特点

中国五岳山的特点

中国五岳山的特点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山水秀美的国家,拥有许多著名的山脉和山峰。

其中,中国五岳山是指五座最高、最著名的山峰,分别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这五座山峰被誉为中国的五岳,它们各具特色,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信仰的体现,也是许多人心目中的朝圣之地。

下面将从地理、历史、文化和旅游四个方面介绍中国五岳山的特点。

地理特点:中国五岳山分布在我国的不同地区,从东到西分别位于山东、陕西、湖南、山西和河南等省份。

这五座山峰分别位于不同的山脉,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地理特点。

东岳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是中国最高的一座山峰,海拔高度达到1545米。

它的中心峰叫做玉皇顶,是泰山的精华所在,被誉为“五岳之首”。

西岳华山位于陕西省的洛南县境内,是中国五岳中最险峻的山峰之一。

它的最高峰叫做南峰,海拔高度达到2154米。

华山以其险峻的山势和奇特的地貌而闻名于世。

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的南部,是中国五岳山中属于南方的一座山峰。

它的最高峰叫做南天门,海拔高度为1290米。

衡山以其秀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文化底蕴而著称。

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的大同市境内,是中国五岳中唯一位于北方的一座山峰。

它的最高峰叫做神岳顶,海拔高度为2018米。

恒山是中国佛教的圣地之一,有许多佛教寺庙和名胜古迹。

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省的登封市境内,是中国五岳中的中部山峰。

它的最高峰叫做嵩顶,海拔高度为1512米。

嵩山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武术和道教的重要圣地。

历史特点:中国五岳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的历史紧密相连。

在古代,五岳山被视为代表中国天地之间交汇的地方,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

东岳泰山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列为五岳中的首山。

自古以来,泰山就是帝王祭祀的圣地,许多帝王都曾在这里举行过封禅大典。

西岳华山在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列为五岳中的第一奇山。

华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有着悠久的道教历史。

南岳衡山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列为五岳中的南岳。

山的比喻意义

山的比喻意义

山的比喻意义中国古代文学中,山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深刻意义的象征。

它不仅是崇尚自然、仰望千里雪山的象征,也是人们生活和情感状态的抒发。

今天,山在古代文学中的比喻仍然存在,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山最早被视为神秘力量的象征,象征着神秘、虔诚、深远。

《诗经》中有这样一首诗,描述神秘的山:“山青青兮潜伏于穹苍,神诚诚兮谒君子。

”为了表达神秘的气息,把山描述成深不可测、神秘无限,这正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山的最早比喻意义之一。

它的出现,代表着人们虔诚的心灵,钦佩上帝,对祖先的尊崇。

在古典文艺作品中,山也常常被比作勇敢的象征。

《史记》中,将项羽比喻为“山大者,万丈深”,来表达他的勇猛不屈的精神,他像一座高耸的山一样,承受无限风雨,不被改变,从而赢得当时人们的赞赏。

同样,山也和文化有着很大的关联,在古代文学中,人们经常把山和文化新颖性、超凡脱俗的象征联系在一起。

古代文学家认为,山既可以激励人的文化创造力,也可以使人超越平凡,超越枯燥的日常生活。

如,《晋书》里有一句名言:“道断有田,山林出秀士”。

这句话描绘了山脉笼罩在西部,激发着文化新颖性的景象,山及其中的景色在文化新颖性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颜子翁》中的名句“将门长起高山,远若青天”,强调人们面对苦难和阻碍时,应该坚定信念、克服困难,像高耸的山一样,远离动荡和混乱。

这句话中的“高山”的比喻,被赋予了凝聚力和坚毅的抒发,表达了人们在社会困境中不断战斗、不断攀登的精神。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山作为一种景观形象,也被赋予了冷静、沉静的抒发。

《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静坐江畔,秉心照山。

”句话描绘了冷静、沉静的景象,其中的山象征了宁静的心态,表达了平静的情感。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山”比喻意义深远。

它不仅是神秘力量的象征,也被赋予勇敢的象征,象征着人们对文化的向往,对社会的凝聚力和坚毅的抒发,以及人们对宁静的渴望。

山,无论什么时代都是古代文学中最具景观意义和深厚文化内涵的象征,它在人们心中激发了无限的灵感,激发着人们生活中的无限可能。

对中国山水文化的初步认识

对中国山水文化的初步认识

对中国山水文化的初步认识摘要:山水文化是中国资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对山水文化、山水精神、山水审美的概念进行探索,并对山水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国山水文化的审美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国;山水文化;山水审美中国山多水众,山高水长,山水资源丰富多奇,并形成了独具特色而丰富多彩的山水文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自然回归、绿色享受的心理需求和旅游审美体验的发展,山水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珍重。

一、山水文化与山水精神(一)山水文化的概念所谓山水文化,即指人们以“大自然”的山水为基本素材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

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认识和改造自然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

山水的深层次含义不仅仅只是指自然界的“山”和“水”,那些与“山”和“水”相关的花草虫鱼、雨露烟霞,以及日月星辰等自然物都包括在其中,“山”、“水”而为一个“以偏概全”的复合词,几乎涵盖了以山水为主体的整个自然界[1]。

郑国铨先生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来理解山水文化,认为山水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人化的山水,是积淀在山水中的文化;同时,山水文化也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结晶[2],应该说这都是山水文化的本质问题。

(二)山水文化精神的本源所谓山水文化精神,就是指我国山水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人们寄情于自然山水,并寻求其生命意义的依托与艺术感的本原理念,体现了人依托自然、热爱自然及歌颂自然的情愫与情怀,充分体现了“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本原理论。

我国山水文化蕴涵着极为深邃的思想精神,其集中表现于神仙精神,崇拜自然精神,君子比德精神三种意识形态。

由于人类文明形成的初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几乎没有战胜自然的能力,一切依赖于自然的恩赐,人们既感谢自然山水的养育之恩而有敬的一面;同时由于人类又受制于自然山水而有“畏”的一面。

由于其敬畏而产生对自然的崇敬,相信山水为神灵所主宰而祭祀天地,以祈求或感激有灵的自然山水。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摆脱了对自然山水的部分畏惧心理,转而亲近自然、热爱山水,并将自然山水的品性与人的道德精神联系,进入所谓“以山比德”和“以水比智”的阶段,故而有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

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与其特征__ 朱小芳班级:英语1003学号:1010311127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文化与其特征1.基本概念与其阐述何为山水文化?首先,山水,在古代作为自然的代称,具有自然的总体特征,代表着天地万物的根本性质。

从现代旅游学的角度看,“山水”是一个具有美学、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景观,是专供人们进行游览、审美、科研、文化教育等精神活动的重要场所。

文化即“文治教化”。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认识、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物质世界以外的属于观念形态范畴的精神财富(如:哲学、XX、文艺、教育和社会制度等)因此概括而来,狭义的山水文化是指:人们以自然山水为关照对象和基本素材而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

(如:佛教文化、山水哲学、山水美学、山水文学、山水画、山水园林等)而广义的文化则指人类在认识、利用、开发和保护自然山水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化,即以自然山水为物质载体、活动空间或观照对象而产生的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的总和。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对山水文化的最高领悟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今人将山水之美分为雄、奇、险、旷、幽、秀、奥。

山水与文化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山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山水的灵魂。

山水文化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远古时期:畏惧自然。

远古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利用和开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形成了先民对自然的双重情结,既对自然资源充满感激,又对自然现象心存恐惧,感受不到大自然的造化之美。

二、先秦:自然山水开始进入人类的审美领域。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能力的增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质的飞跃,由原来的恐惧、崇拜、敌对、疏远过渡到亲近、喜爱、愉悦。

因此人们开始以审美的心境关注自然,驻足山水。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很多篇章都是对大自然山光水色的赏悦和体味。

庄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更是崇尚自然山水,强调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

九华山的历史与文化

九华山的历史与文化

九华山的历史与文化九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民间信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这座山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海拔1764米,是华东地区的一座著名名山。

在这里,历史和文化交织,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底蕴。

一、历史渊源九华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00年至前1600年的商代晚期。

当时出现了一位名叫伍奢的人物,他创立了九华山的人文始祖——神农氏,并称九华山为神农山,成为中国的道教圣地之一。

在周朝时期,九华山成为了周王室的天佑之地,许多贵族前来朝拜。

唐代时期,九华山建立了最早的道教教派——九华派,成为了中国道教的开山祖师——“尊天太乙教主”的道场。

二、文化遗产1.道家文化九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道教资源。

在九华山的道观中,有许多重要的文物、古器和古文献。

如九华山最大的宗派——九华派的创始人张三丰的祖庭道观;九华山最受游客欢迎的景点——天台峰道观,是一个占地面积约5000多平方米的大型建筑群,规模宏大,风格古朴,是中国道教建筑艺术的典范之一。

2. 风景旅游除了道家文化,九华山的风景也是其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华山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如泉水瀑布、峰峦石桥、奇树异石等。

九华山的奇山秀水、古迹众多,是旅游胜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

三、文化交流九华山还是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自1978年以来,九华山每年均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

这些活动包括文学、音乐、舞蹈、影视等各种文艺形式,为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平台。

四、九华山的未来作为中国文化底蕴和道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九华山在未来将继续发扬光大中国文化,推动文化交流,保护道家文化遗产。

未来,九华山将进一步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推广道家文化和历史文化,把九华山打造成为宗教文化旅游胜地和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同时,九华山还将积极推动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为推动人类和谐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文化遗产峨眉山的资料

中国文化遗产峨眉山的资料

中国文化遗产峨眉山的资料
峨眉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四川峨眉市西南,其山体南北延伸,绵延23千米,面积约110平方千米。

峨眉山文化底蕴深厚,佛教、道教、武术、山茶文化在峨眉山蓬勃发展,多位历史名人在此留下诗篇。

1996年,峨眉山绝大部分文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峨眉山的主峰为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其中大峨山最高,海拔3099米。

峨眉山的地质基础为南北向短背斜,地貌按塑造地貌方式可分为侵蚀地貌(峨眉山区)和堆积地貌(峨眉扇状冲洪积平原);按成因可分为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和冰川地貌等。

此外,据传峨眉山为普贤菩萨应化的道场,佛教认为普贤菩萨象征着理德和行德。

据《峨眉山志》记载,峨眉山有佛寺,实际是以魏晋年间僧肇所建黑水寺为最早。

晋隆安三年(399),慧持和尚从庐山入蜀,在此修建普贤寺,供奉普贤菩萨。

相传峨眉山由此成为普贤菩萨道场。

唐僖宗时敕建永明华藏寺,重建中峰、中心、华严、万年、黑水、灵岩六大寺。

又因为山中多火,将寺改名为集云、卧云、归云、黑水、白水等以三云二水而抑之。

后来黑水寺被称为峨眉祖堂。

峨眉山原有大小寺院百余处,几经兴废,现存主要寺院有万年寺、报国寺、伏虎寺、善觉寺、光相寺。

万年寺,始建于晋隆安3
年(399),为慧持创建,初名为普贤寺。

宋时又更名白水普贤寺。

清代又加修建。

唐代云安禅师重建,规模渐大。

山与中国文化

山与中国文化

山与中国文化社会学家余光远说:"旅游(休闲)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

" 瑞典哲学家皮普尔说:"休闲是一种文化基础"。

休闲学者马惠娣说:休闲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所以,在阐释山地休闲之前,有必要谈谈山与中国文化的联系。

山与中国文化信手翻阅一下中国的文化艺术文本,或回眸一下中华历史长廊,你会发现,中国的文化历来与山有着不解之缘。

古代中国人对于山有着近乎宗教一般的崇拜与敬畏,自夏商时代始,历代帝王都有登山封禅和祭祀山帝的传统。

春秋之前,朝廷设有掌管大山的官吏被称为"岳"。

尧在位时,晚年选择继承人,命四岳"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

四岳推荐了舜。

因此,山又称为"岳"。

五岳之首泰山可谓中国的文化山,儒教创始人孔子感慨"登泰山而小鲁",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据考,早期只有东西南北"四岳",因为在中国的文化词汇中,有五行、五谷、五音、五味之说,因此,添加了中岳嵩山,始有五岳之说,以求对应和平衡。

中国的山岳多因是道教、佛教的发祥、壮大之地而声誉鹊起,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五岳是中国道教孕育传播的地方,九华山、普陀山、峨眉山与五台山列为四大佛教圣地。

中国古代众多的神话传说都发生在名山大川之中,像神农尝百草,愚公移山,孙悟空与花果山、五台山等,《西游记》、《聊斋志异》提到的魑魅魍魉神仙鬼魅的出没藏身之地则不是山洞就是山头。

而武当山、嵩山与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的中华武林文化有着深厚渊源。

山居文化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中可窥见一斑;王维《山居秋暝》对山中美景一咏三叹,唯美之至;黄公望晚年隐居富春山,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后人誉为画中之兰亭。

白居易筑草堂于北香炉峰,其《庐山草堂记》开头便是:"匡庐奇秀,甲天下山……"为庐山奠定了很高的声望。

寓意山河的字

寓意山河的字

寓意山河的字山河是中国文化中常见的元素,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在汉字中,有很多字以山河为基础,寓意深远。

这些字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本文将介绍几个寓意山河的字,探讨它们的内涵和意义。

一、山山是自然界最具有震撼力和美感的景观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汉字中的“山”字,由三个“三”字组成,象征着三座山峰的形状。

这个字的形状,就像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给人以巍峨、雄伟的感觉。

在古代,山是人们向往的精神家园,是道德高度的象征。

《论语》中有“巧言令色,鲜矣仁”之说,指出了言行不一的人是没有仁德的,就像山川之间不同的景色一样,不同的道德行为会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

山也是中国文化中的象征,代表着坚定不移、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山的典故和故事,如《山海经》、《道德经》、《红楼梦》等,这些作品都表现了山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山的形象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体现,也被广泛运用在绘画、建筑、雕刻等艺术形式中。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山形石、山水画、山形门等都是常见的设计元素,这些元素都体现了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二、水水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汉字中的“水”字,由三个“氵”字组成,象征着水的形态和特征。

在中国文化中,水是代表着生命、灵魂和智慧的象征。

水的形态多变,有时宁静如湖泊,有时猛烈如大海,有时婉转如小溪,有时潺潺如山泉。

水的变化也反映了人类的情感和心境,如《庐山谣》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表现了人类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水还是中国文化中的象征,代表着柔顺、包容和温润的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水的典故和故事,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这些作品都表现了水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水的形象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体现,也被广泛运用在绘画、建筑、雕刻等艺术形式中。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水池、泉水、水墨画等都是常见的设计元素,这些元素都体现了水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文化与山水的情结

中国文化与山水的情结

中国文化与山水的情结中国文化与山水有着永恒的血缘关系。

中国文化离不开山水,如果离开了山水,那就失去了一种亲昵的人文文化,失去了一种自然与人情搭建得无比巧妙的生态环境,失去了无数中国文人内心深处的思念与渴盼,也便失去了生命文化旅程的起点和终点。

中国文化与山水千丝万缕的宗族式的血缘关系,使山水成了生命的图腾、文化的图腾;也使山水成了生命的禅床、文化的禅床。

文人在山水中进行人格修养,他们信仰山水,崇敬山水。

宁静的自然山水总能使人产生故园感和归宿感,这是一种宗教性的归宿,山水的人化是人向自然的真正迈进,是人对自然的皈依。

无论是生命的南山,还是灵魂的草庐;无论是游者的小桥流水人家,还是漂泊人的听雨亭。

山水在中国文化中已经变成了一种象征——被文化抽象后的象征,浸透着某种归结性的意义,我们每个人都躲避不开它。

山水,成了文化人漫长人生的精神皈依点。

宗教化了的山水和理念化了的风物,最能使有悟性的文人畅意适怀,于是生命深处的那种野朴的欲求便自然放纵。

所以,找几丛花树,觅几竿修竹,辟一处荒林,寻一座南山……用这种自慰和自卫掩埋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幻化知识分子的智慧,让不能实现的志向躲进这样一个逼仄的天地自乐耗散。

这种安贫乐道的修身养性,成了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单调平淡,也安全宁静。

隐居西湖的林和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离官场和市嚣,吟出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惬意,还有刘羽锡“陋室”的闲然,陶渊明“南山”的悠然,柳宗元“孤舟”的恬然,王维“山居”的怡然……这些纯粹的文化人在社会人格上大多缺少旋转力,无法与世俗力量周旋抗衡,无法与尘世中最普遍也最现实的观念相处而居,逃避与远离是最好的办法。

这一方面保全了自己免遭排挤打击,另一方面又不违背内心灵魂并可以以清高自诩。

所以,不管是身居逼仄的客舟,还是卜居狭窄的山水,都是疏淡了官场名利而又深明大义的。

无论是草庐下听雨的老汉,还是孤舟上垂钓的渔父;无论是登山远啸的仁者,还是临水长叹的智人。

地理知识知识:中国的峨眉山——人文、自然和历史文化

地理知识知识:中国的峨眉山——人文、自然和历史文化

地理知识知识:中国的峨眉山——人文、自然和历史文化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是中国道教、佛教文化的重要圣地。

峨眉山南北长达50公里,北临峨眉湖,南达青衣江。

峨眉山因其险峻壮美的山峰,被誉为天下奇观,被列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先后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和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

峨眉山自然景色壮观,景区内拥有众多古木名树、珍禽异兽、奇花异草等,有“草木荟萃、鸟兽繁多”之称。

最受游客欢迎的景点包括金顶、九曲栈道、万年寺、悬空栈道等,金顶是峨眉山的最高峰,登上金顶可以俯瞰整个峨眉山的美景;九曲栈道是沿山而建的古老栈道,由楼阁、桥梁、观景亭等建筑构成,美不胜收;万年寺是峨眉山的重要佛教寺庙,寺内金光闪耀,气氛庄严肃穆;悬空栈道则是一条惊险刺激的栈道,建于山崖之间,是体验峨眉山自然风光的绝佳方式。

峨眉山的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古代,峨眉山经常被选为帝王游猎的地方,历代帝王都在此留下了许多文化遗迹,可以说是历史文化的浓缩。

在唐朝时期,峨眉山庙宇林立,成为佛教文化的中心,峨眉山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

而明朝时期,峨眉山也随着明朝的降生,成为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

除了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峨眉山还以其富有东方情趣的人文风情闻名。

峨眉山上的民居、茶楼、酒店,处处体现着川西地区的民俗风情,峨眉山农家菜也是极具川西特色,口味浓郁,佐以美妙的景色,食欲倍增。

此外,峨眉山还是中华武术源流之地之一,武林高手在此云集,许多武林名宿都曾在峨眉山上留下自己的足迹,因此峨眉山也成为了武林文化的代表之一。

总的来说,峨眉山是一个综合性、开放性、多元化的旅游胜地。

在这里,可以尽情领略自然之美、历史之韵、人文之情,感受文化的熏陶,远离尘嚣,体验身心的宁静和舒适。

峨眉山是中国的珍宝,也是世界的宝藏,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走进这个美丽的地方,感受其中的魅力。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之五台山作文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之五台山作文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之五台山作文
五台山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

它以其宏伟的山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圣地之一。

它最早的佛教寺庙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山上有许多古老而庄严的佛教寺庙,如塔院寺、通远寺和菩提院。

这些寺庙保存了丰富的佛教文物和文化遗产,包括佛像、经典和文献。

五台山也是佛教学习和修行的重要场所,吸引了无数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

五台山的山脉壮丽而秀丽。

它由五座主峰组成,分别是南台、北台、中台、东台和西台。

这些峰峦耸立,峻秀而雄伟,给人一种庄严和壮观的感觉。

山脉间有清澈的溪流和瀑布,形成了美丽的自然景观。

五台山还有丰富的植被,其中包括许多珍稀的植物和树木。

登上五台山,可以欣赏到壮观的自然风光,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力量。

五台山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山上的建筑和文物展示了中国古代的艺术和建筑风格。

寺庙内的壁画、雕塑和建筑构造都展现了丰富的艺术细节和精湛的工艺技术。

这些文化遗产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和艺术成就,对于研究和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五台山作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宗教、自然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是佛教信仰的重要场所,也是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简述中国山水文化的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山水文化的发展历程

1、简述中国山水文化的发展历程。

人们与大自然精神关系及其产物——山水文化的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即自然崇拜——宗教与审美——审美与科学。

一、自然崇拜。

人类社会最初阶段,有如幼儿一般,只知向母亲——大自然索取食物以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除对大自然恩赐的感谢和威慑的恐惧并未产生更多的感情和精神关系。

二、宗教与审美。

秦统一中国以后,国家统一,交通便利,人们的地理视野扩大了。

至汉代,中国产生道教,传入了佛教,宗教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逐渐产生影响。

道教认为名山是神仙之居所,故上山修炼,以求成仙得道。

佛教则要求信徒彻底转变自己的世俗欲望,通过苦修以求解脱。

出于教义和修身养性,他们把名山胜境作为超脱尘俗的“佛国仙山”,进行宗教活动的理想场所。

道教和佛教虽与自然神崇拜有许多联系,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即宗教是崇拜人神鬼神,而自然崇拜是崇拜自然神。

“天下名山僧占多”,他们占名山胜境,只是借助于自然环境,推行宗教,不是崇拜自然山神和水神。

人与自然的精神关系,经魏晋南北朝三个半世纪的发展,完成了从自然崇拜到宗教与审美的转变,并产生了崭新的山水美学、山水文学、山水绘画以及渗透在名山大川之中以寺庙宫观为主的人文景观文化。

风景区的拓展也沿宗教审美的道路而展开。

士族豪富进而把自然山水引入自己的居住环境,营造山水园林,以随时享有大自然之美三、审美与科学。

清末以后,帝国主义入侵,社会动荡,战争频繁,风景文化趋于衰微。

然而,现代自然科学的传入和在我国的兴起,却给风景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对于自然山水成因规律的科学探索,虽然早有不少科学家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如宋代沈括,考察雁荡山风景地貌的成因,认为是流水对地形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前后用三十年时间,遍历中国名山大川,不仅洞察山川的美学特征,而且探索其成因,尤其对岩溶地貌的考察研究,都走在世界前列。

但是用现代自然科学来研究名山大川的自然景观,还是开创于本世纪之初,而全面广泛的研究风景区的自然科学,如地质、地貌、植被、野生生物、水文气候、生态等科学,则是二、三十年代以后,尤其是解放后的事。

中国的山水文化中的山文化作文

中国的山水文化中的山文化作文

Mountain Culture in Chinese Landscape Culture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山水文化。

其中,山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

China, this ancient land, has nurtured a rich and diverse landscape culture. Among them, mountain culture, with its unique char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Mountains are not only the masterpiece of nature, but also the symbol of the spiritu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山,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

他们或登山望远,抒发胸中的豪情壮志;或隐居山林,寻找心灵的宁静与慰藉。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山常常被赋予了高洁、坚韧、深远的意象。

诸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凌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恬淡,都是山文化在文学中的体现。

Mountains have always been a frequent guest in the works of scholars and poets since ancient times. They either climb mountains to gaze into the distance, expressing their ambitious aspirations; or retire to the mountains, seeking tranquility and comfort for their souls. In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mountains are often endowed with the imagery of nobility, perseverance, and profundity. Expressions such as "climbing to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to survey the vast landscape" and "leisurely picking chrysanthemums under the eastern fence, casually glimpsing the southern mountain" are manifestations of mountain culture in literature.从地理角度看,中国的山脉众多,形态各异。

山水文化知识大全

山水文化知识大全

山水文化知识大全“山水”一词源于中国,最早用于诗歌中,意为原野、山林和河流。

由于中国自然山水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了“山水文化”。

“山水文化”是指以山和水为主题和表现对象,体现各个历史阶段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

山水文化流传至今,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系统介绍“山水文化”的知识大全,包括以下方面:一、山水画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山水画以自然山水为表现对象,通过画家的笔墨技法和感性理解,展现了中国文人对自然的认知和审美,传递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存的文化内涵。

二、山水诗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山水景观为写作对象,在抒写自然美景的同时又融入个人哲理,既表达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又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感悟。

诗人杜甫、白居易、王维等都以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思想感悟,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水诗篇,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

三、山水文化的历史山水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到了唐宋时期,由于文化繁荣和实力强盛,山水文化得以迎来了全盛时期。

这个时期的山水画和诗歌,不仅迎合着时代的风潮,更是相互影响,创造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四、山水文化的内涵山水文化的内涵涵盖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对传统道德文化及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对文化历史的回溯和反思等多个方面。

山水文化让人们体味到中国文化的内在价值和本真思考。

五、山水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在现代社会中,山水文化仍旧拥有着较大的生命力。

山水风光、山水文化、山水旅游、山水艺术,都离不开山水文化的关注和引领。

同时,山水文化也给现代社会提出了一些问题和思考,如如何保护山水资源、如何传承和发扬山水文化等等。

六、结语山水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

从山水画到山水诗,蕴含着千百年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和艺术成果。

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山水文化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为我们创造出更加美妙的艺术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与中国文化社会学家余光远说:"旅游(休闲)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

" 瑞典哲学家皮普尔说:"休闲是一种文化基础"。

休闲学者马惠娣说:休闲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所以,在阐释山地休闲之前,有必要谈谈山与中国文化的联系。

山与中国文化信手翻阅一下中国的文化艺术文本,或回眸一下中华历史长廊,你会发现,中国的文化历来与山有着不解之缘。

古代中国人对于山有着近乎宗教一般的崇拜与敬畏,自夏商时代始,历代帝王都有登山封禅和祭祀山帝的传统。

春秋之前,朝廷设有掌管大山的官吏被称为"岳"。

尧在位时,晚年选择继承人,命四岳"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

四岳推荐了舜。

因此,山又称为"岳"。

五岳之首泰山可谓中国的文化山,儒教创始人孔子感慨"登泰山而小鲁",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据考,早期只有东西南北"四岳",因为在中国的文化词汇中,有五行、五谷、五音、五味之说,因此,添加了中岳嵩山,始有五岳之说,以求对应和平衡。

中国的山岳多因是道教、佛教的发祥、壮大之地而声誉鹊起,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五岳是中国道教孕育传播的地方,九华山、普陀山、峨眉山与五台山列为四大佛教圣地。

中国古代众多的神话传说都发生在名山大川之中,像神农尝百草,愚公移山,孙悟空与花果山、五台山等,《西游记》、《聊斋志异》提到的魑魅魍魉神仙鬼魅的出没藏身之地则不是山洞就是山头。

而武当山、嵩山与博大精深、独树一帜的中华武林文化有着深厚渊源。

山居文化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中可窥见一斑;王维《山居秋暝》对山中美景一咏三叹,唯美之至;黄公望晚年隐居富春山,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后人誉为画中之兰亭。

白居易筑草堂于北香炉峰,其《庐山草堂记》开头便是:"匡庐奇秀,甲天下山……"为庐山奠定了很高的声望。

"背山面水"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学上的人居经典,而且是今天的房地产商宣传中最响亮的招牌之一。

当代文人余秋雨前有畅销书《文化苦旅》,其"文化"、"旅"字流露了游历与中国文人创作之间的关系,其随后的《山居笔记》书名又道破中国文人无法释怀的"山居"情结。

有山多有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山静水动,阴阳互生,这是古今中外崇尚的最佳审美和休闲境界。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雅士鸿儒寄情于山水,以达到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

南北朝时的俪道元,宋代沈括,明朝的徐霞客遍游名山大川留下《水经注》、《梦溪笔谈》、《徐霞客游记》文笔优美的地理学著作。

李白、杜甫、谢灵运一生纵情于祖国山河,获得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

中国历代的艺术史上形成了山水诗、山水画的主流派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苏轼为后世文人效仿的楷模,庄子"智者乐水,仁者爱山"为后人津津乐道。

九九重阳登高习俗又对中国人的山地休闲起着推波助澜作用。

在国人眼中,山水蕴涵着宇宙无限奥妙,是得道、生慧,宁静致远、淡泊明志和修身养性之处,是吸取天地精华、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处所。

山与休闲文化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休闲方式和休闲理念。

现代中国革命时期,山又因革命斗争历史被抹上红色一笔。

井冈山被称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延安宝塔山成为革命者心中的圣地,太行山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根据地,、沂蒙山水哺育了中华好儿女,狼牙山、风雪大别山也因革命故事而成为红色旅游经典。

朱德、毛泽东、邓小平等不少革命领导人非常喜爱登山,这除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以外,又多了一层意味:就是革命斗争意志的磨炼和对征服与胜利的渴望。

稍作留意,你会发现毛泽东的诗词中出现"山"字不下数十次,有井冈山、黄洋界(西江月《井岗山》)、武夷山(如梦令《元旦》)、岷山、乌蒙山(七律《长征》)、六盘山(清平乐《六盘山》)、昆仑山(念奴娇《昆仑》)、钟山、龟山、蛇山、巫山、韶山等。

有山必有林,山林、密林成为庇护人类休养生息最后的处所,于是,才有了逼上梁山,占山为王、重上井冈山的故事;林也给山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为人们预留无限的想象空间,于是,有了《西游记》、《聊斋志异》这样的神话经典,并演绎了雪山飞狐、华山论剑、少林功夫等蕴涵中国哲学意味的武学传奇。

(王冰梅)山文化山水有清音“驾言出游,日夕忘归”。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自古以来,文人士大夫一直将自然山水视为其家园。

人们行其所行,得其所得,乐其所乐,或登山临水以游览,以观卉木鱼鸟;或结庐而居,隐递终卷,以畅超然之情;或行吟于山水,评棋品画,谈玄斗举,以清茗对山月。

时俗世伪,皆她之于后,真可谓;得意丘壑,养真葆华。

山水之胜,在乎山也在乎水。

山水车来一体,殊难分离。

画家黄虹集曾说;“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这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我国山形地势、江河湖泊之景。

在此重在论山,单就山而论,我国的名山之多,风景之胜,便不知吸引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

这不仅仅是因为名山大山中蕴含着钟灵之气,而且还因为中国文化具体就表现为对天与人或者无、地、人之间关系的研究。

在这种研究中,持天、地、人三者同一的观点尤占上风、在今天,也有所谓的“人杰地灵”之说、而“山为地之胜”,在人们心中,山岳高耸,直入云霄,凌空出世,得天独厚。

据《所志》上载;“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玩小巧示人。

”汉武帝登泰山后的感觉是“高矣,极矣,大矣,符其,壮美,特矣,驻矣,惑矣……”。

由此之故,古人对山的信赖、崇拜、乃至神话就随之产生。

这逐渐给山添加了越来越多的文化色彩,“名山”缘由此而形成。

这里,形成名山大川的自然背景—一加剧烈的地壳运动,自然界沧海桑田的逐渐变化,倒是被忽赂不计了。

人们对名山的景仰,虽仍是因为其雄伟高峻,但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结晶、从孔子的以山比德、以水比智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到庄子的“山林与!暴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的亲和山水的审美感受,无不含有一种精神的交流,即精神的输出与赋予。

以后的传统文人或隐远山水,或寄怀山水,或放志山水,都在与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丘一壑的交流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名山文化。

中国的山水审美始于先秦、成于汉,风行于魏晋、盛唐,此后这一传统一直延续下来。

春秋时代,孔子提出“仁者乐山”之说,据《韩待外传》解释:“天山者,万物之所据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植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四方益取与焉。

出云导民异乎天地之间。

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此仁者所以乐山也,”这种比德伦的山水现已具有人性的内容,它开始摆脱对山水直接的物质性功利,而代之以超然的精神性功利了。

庄子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实际上是希望达到“物与神游”、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

这种“乘物以游心”的心态,启发了后人对山水的纯粹审美态度和古代的隐逸文化。

在汉代,山水文化得到迅速发展。

当时,文人“仕不得志”便纵情山水。

庄子逍遥游的基本态度重新得到重视,放志于自然山水成为一种生活情趣,一种人生态度,即忘批劳,外荣辱,清静闭处,养志存神,尽事闹情逸致。

这时期的代表之作有司马相加的《上林赋》、扬雄的《蜀部赋》和《羽猎赋》、班团的《两都赋》以及张衡的《两京赋》》和《南都赋》等汉代大赋。

我国的山水诗歌始于东晋。

在先秦诗歌中,山水景物往往只有“比”、“兴”作用,或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其自然之美并未受人注意。

在汉大赋中,山水开始作为其它事物的背景或陪衬。

从晋代谢灵运开始,则开启了一代山水传派。

因为自那时起,自然山水才开始作为真正的、纯粹的审美对象而出现。

继后的山水诗人有陶渊明、谢眺、鲍照等人,后至唐宋又有王维、李白、柳宗元、苏东坡、王安石、黄庭坚等诸家。

山水传文趋于成熟,气韵生动的审美境界成为山水诗文的美学特征。

在此重在谈山,说山是一种文化,乃是因为十大夫文人已将山岳掺进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情调,所以山也与他们的生活处处结缘。

求仙、采药、隐逸、游览园林、宦游、游冥,均是与山结缘的具体表现。

是故古人不仅以山入诗,以山入文,而目工以山入画。

我国的山文化也由形成、发展而至昌盛、光大。

有关山岳的记载始于战国时期成书而流传至今的《山海经》中的《山经》。

全书记载了451座山,26个山区。

这些早期的记述大多与山岳家把有关。

我国最早的山志专书是晋代释慧远的《庐山记略》,它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中的《山川典》汇聚的山川胜迹文章就有煌煌三巨性、东汉应动《风俗通义》已载有五岳四读。

至于有关名山的游记,那更是不胜枚举。

这一切都印证了中国人不仅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积累了有关山岳的丰富知识,而且还在自已的山岳观中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

无论是寄情于山水的魏晋名上,还是宋代文人画之代表米家父子的米点山水,和倪云林在简淡的一山一水之笔中表现出来的“平”、“漠”、“淡”、“远”之境;无论是杜甫在咏泰山时所展现的“荡胸生层云,决毗入归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旷荡情怀,还是“五岳归来不看山”的游客豪兴,都与这种山岳文化并生并存,共同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1、魏晋的山水文化先秦以前的文学作品,并不乏对自然的描写,但目的却不是为了认识自然美。

可以说,真正以审美之情感去盛赞自然山水的,当首推曹操。

其《观沦海》一诗,交流了上者之气。

诗曰: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酒植,山岛统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人对确石山和沧海的赞美,实际上表达了胜者在借景抒情,自我赞美。

自曹操以后,魏晋的山水文化在我国翻开了新的一页。

当然,也有人认为山水文比始兴于汉代。

但汉代人们对山水之审美仍属。

不得已立慰藉”,到了魏晋;山水的自然之美才真正成为人的自觉审美对象。

这一时代风尚的最明显表现,便是文人士流的生活行为。

如孙绰“居于会稽,游山放水,十有余年”(《晋书•孙绰传》)。

其兄孙统“家于会稽,性好山水……纵意游肆,名山胜川,靡不穷究”(同上)。

阮籍“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曾游东平,乐其风土”(《晋书•阮籍传》)。

他们希望在与自然的交融中得到精神的愉悦和陶冶。

竹林七贤之所以隐居竹林,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亦缘于此。

仕途失意,穷上失职,自然要倡幽寻胜,企求隐退了。

他们审视山水,欣赏山水,自然要求自身溶于山水。

他们在山水中流连往返,在游山玩水中抒发自己的感受,竞相吟咏山川之美。

可以说,如果没有魄告文人的山水文化意识,则很难有以后的山水诗画、山水散文的发展。

对此宗白华先生有一段话总结得非常精辟;晋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超入玄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