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之秋》读后感:历史的方向
天国之秋的心得体会(通用14篇)
天国之秋的心得体会(通用1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天国之秋的心得体会(通用14篇)心得体会是一种对知识和经验的提炼和概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
天国之秋读后感1500字
天国之秋读后感1500字(中英文版)After immersing myself in the pages of "The Heavenly Autumn," a poignant and thought-provoking narrative, I found myself deeply moved and reflective.The story, with its rich tapestry of characters and events, weaves a intricate portrayal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search for meaning amidst chaos.在阅读《天国之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感动,书中对人物的细腻刻画与错综复杂的事件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对人性和在混乱中寻找意义的深刻描绘。
Each character in the novel becomes a mirror to the reader, reflecting the complexities of our own souls.The author"s skillful manipulation of language and metaphor evokes a sense of awe and wonder, as one is transported into a world where the lines between reality and idealism blur.书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读者内心的复杂情感。
作者巧妙地运用语言和隐喻,令人惊叹,将我们带入一个现实与理想主义界限模糊的世界。
The themes of the book—redemption, faith, and the pursuit of heavenly justice—resonate deeply with the human experience.It is a story that not only delves into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a tumultuous period but also transcends time to touch upon universal truths.书中的主题——救赎、信仰、追求天国的正义——与人类的经历产生强烈的共鸣。
天国之秋读后感
天国之秋读后感《天国之秋》是一部由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男人在一次偶然机会下,来到了一个神秘的小镇,经历了一系列奇幻的故事。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哲学思考而备受读者喜爱。
在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感动,对生命和命运有了新的思考。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来到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小镇,他在这里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经历了各种奇妙的事情。
在这个小镇上,时间仿佛停滞了,每个人都在等待着某种东西的到来,这种等待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和焦虑。
男主人公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充满挑战和考验的日子,最终他理解了自己的内心,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通过男主人公的经历,作者向读者展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小镇上,每个人都在等待着某种东西的到来,这种等待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和焦虑。
而男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让我深刻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以及人生的选择和坚持。
除此之外,《天国之秋》还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探讨,引发了我对命运和宿命的思考。
在小说中,时间仿佛停滞了,每个人都在等待着某种东西的到来。
这种等待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和焦虑。
而男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让我深刻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以及人生的选择和坚持。
总的来说,读完《天国之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男主人公的经历,我对生命和命运有了新的思考。
小说中的情节扣人心弦,让我深深地陷入其中,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我相信,这部小说会给每个读者带来不同的感悟和启发,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坚定自己的选择和信念。
初中读书笔记《天国之秋》读书笔记精选
《天国之秋》读书笔记精选
美国人写的太平天国,并非是纯正的历史书,但有着历史研究的严谨。
裴士锋在写作该书时除了文献正史,还引用了大量的当事人笔记或口述,这让全书顿时变得有趣起来。
我在读书时不太关注局势的变化或者各方势力的作用,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160年前从皇帝到流民的每个中国人。
看完这本书,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为何中国会两次败给英国。
我们的历史夸大了双方科技的差异,洋人的枪炮的确技高一筹,但并非高不可攀,至少英国人进入中国后不能像西班牙人在印加帝国那样肆无忌惮。
真正拉开差距的是对“文明”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当咸丰皇帝卑鄙地下令绑架英国使者并严刑拷打之后,这种“文明”的差异便被赤裸裸地展现在全世界面前,满清焉能不亡?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中国人和西方人对“文明”的理解和接受仍有差距,但已经不再是不可弥补的地步。
况且,现在西方人一手建立的“文明”也在经受考验。
也许在人类这个集体的贪欲面前,所有的文明都不值一哂、挥之即灭。
《天国之秋》读后感:历史的方向
《天国之秋》读后感:历史的方向第一篇:《天国之秋》读后感:历史的方向历史的方向——《天国之秋》读后感dudu 何不出去走走之一:为什么不是冬《天国之秋》一书是美国作家裴士锋(Stephen R.Platt)所写的一部关于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书。
年初就买了,每每出差时带在身边,尽管很厚,居然也读完了。
国内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人不在少数,但作为外国人来研究会用不同的侧面来看待这段历史,尽管作者自己的观点也未必就一定是客观的,但可能会受国内不同时期历史观影响小一点。
比如如何看待曾国藩,在国内会根据历史的演变而对其有不同的认识。
这一点下面还会详细的讨论,暂且不表吧。
书名为《天国之秋》。
天国之意大概是两个,一个指的是清朝——这个天朝大国,一个是太平天国。
而“之秋”的含义呢,我想如果将整个大清朝比作一个四季,从年代上论这段历史发生的时代应该属于清朝的秋冬之交。
如果从太平天国来看,这个中国最后一次大的农民起义虽然将这个风雨飘洋的王朝变得更加摇摇欲坠,但终究未能成为清朝的掘墓者,尤如清秋,见证了秋风萧瑟的衰败,而王朝的历史依然延续了一整个冬天。
当然,对于如何用这个书名,作者有作者的初衷,读者只是揣测而已。
读完全书,最大的疑问也莫过是,为何太平天国运动仅仅是“之秋”,而未能成为清朝的冬天。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千年以来此起彼伏。
但仔细去看,朝代的更迭由农民起义引起的居多,但最后能坐上那高高在上的龙椅的人却少之又少,夏商周以下,恐怕较为出名的也不过两人而已:刘邦和朱元璋。
历史不会主动的告诉人们该如何和不该如何,但如果我们想要从历史之中了解它,历史却什么都可以告诉我们。
所以,尽管不知道洪秀全读不读史,但我想他可能没有仔细的去研究历史,否则,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如何怕也未必就是现在历史呈现的样子。
太平天国结束时是公元1864年,清朝结束时为1911年,中间间隔了47年。
也就是说,太平天国结束之后,在帝国环伺、民不聊生的环境下,清朝帝国又整整延续了半个世纪!封建王朝最后的一个朝代其最后延续的时间竟然是封建王朝第一个朝代的3倍之多。
天国之痒读后感
天国之痒读后感《天国之痒读后感篇一》读完《天国之痒》,我就像被卷入了一场历史的风暴,各种情绪在心里搅和着,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这本书就像是一把奇特的钥匙,一下子打开了通往太平天国那段神秘又复杂历史的大门。
以前呢,我对太平天国的了解就像雾里看花,模模糊糊的,只知道有这么个事儿,有洪秀全这么个人,感觉他们是一群想要反抗清朝统治的人。
可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这事儿远远没那么简单。
我就像走进了一个巨大的迷宫,洪秀全一开始给我的感觉像是个英雄,他振臂一呼,带着一群有梦想的人想要建立一个美好的天国。
就像那些超级英雄电影一样,他站在人群前面,高喊着改变世界的口号。
可越往后看,我越觉得有点不对劲。
这个天国好像慢慢地变了味儿,就像一锅好汤被加了乱七八糟的调料。
里面描写的一些场景,比如说太平天国的内部斗争,那简直比宫斗剧还精彩。
我仿佛看到那些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人,为了权力,眼睛都红了,互相算计、互相攻击。
这时候我就想,这还是当初那个想要建立美好天国的团体吗?也许他们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分裂的种子,权力这东西就像毒品一样,一旦沾上,就很难保持清醒。
书里还讲到太平天国的一些政策,有些听起来确实很美好,像什么人人平等之类的。
但在实际执行的时候,就像一个美好的幻想被现实的墙壁撞得粉碎。
我想,也许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想要实现这些理想太难了,就像让一只蚂蚁搬动一座山一样不现实。
而且,太平天国和清朝的战争,那场面描写得真是惨烈。
我仿佛能听到战场上的喊杀声,看到士兵们一个个倒下,血把土地都染红了。
这时候我就有点矛盾了,我到底该支持谁呢?太平天国是想要推翻旧的统治,可他们自己好像也没好到哪里去;清朝呢,是腐朽的,可太平天国的一些做法也让人不敢苟同。
我记得有一段描写百姓生活的,在太平天国统治下的百姓,并没有过上想象中的好日子。
他们面临着各种赋税,还有战争的威胁。
这让我想到,有时候改变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更好,也许他们只是从一个火坑跳进了另一个火坑。
甲骨文丛书天国之秋
目录分析
本书的目录按照时间顺序编排,从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到其衰落,再到对清 朝政府和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这种时间顺序的编排方式不仅增强了本书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也有助于读者更好 地理解和记忆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
目录分析
本书在目录中突出了重要事件和人物,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 件的中心点和相关人物的背景。例如,“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京事 变”等章节,将太平天国运动的核心事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同时“洪秀全”、 “杨秀清”、“石达开”等人物介绍,也让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 重要人物及其背景。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甲骨文丛书天国之秋》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历史著作,作者通过精心琢磨的 历史铺陈,展现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太平天国历史画卷。
阅读感受
作为历史学爱好者的我,在研究生期间便对这段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过去 我对太平天国的认知主要停留在简单的事件和人物上,然而《天国之秋》却让我 看到了历史书背后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天国之秋》是甲骨文丛书中的一部,以其深入的历史洞察和生动的叙事方 式,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这部作品不仅揭示了中国清朝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政 治冲突,同时也描绘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精彩摘录
"清朝的官场就像一个巨大的钟摆,随着权力的起伏而摆动。那些身居高位的 大臣们,尽管外表光鲜,但他们的内心却常常充满了不安和恐惧。他们时常担心 自己的权力会被别人夺走,而这种恐惧又会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追求权力。这是 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清朝的衰落。"
本书通过主人公小秋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晚清时期中国农村的生活状况。小秋是一个聪明、勇 敢、善良的年轻人,他经历了家庭破产、亲人离世等一系列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 和对未来的信心。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小秋的经历,生动地展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状况。
天国之秋读后感
天国之秋读后感首先,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鲁迅先生对于封建社会的批判。
在书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当前社会现象的观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他以鲜明而生动的笔触,描述了那个时代下民众的苦难和无知。
他指责封建制度剥削了劳动人民,使他们陷入贫困和绝望的境地。
更令人震撼的是他对于封建文化的批判,他指出封建文化抹杀了人民的个性和思想,使他们沉溺于迷信和盲从。
通过对封建社会的丑恶现象的揭示,鲁迅先生对于传统社会的批判让我深感震撼,也让我对当下的社会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次,这本书中还探讨了教育问题。
鲁迅先生深刻地观察到了教育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教育制度的不完善。
他指出现行的教育制度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使得人民的智力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
同时,他对于现行教育制度推崇死记硬背的现象进行了批判,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无法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他主张要改革教育,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空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在当下教育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这本书对于教育问题的讨论给我很大的启发。
再者,这本书中还提出了“民族精神”的思考。
鲁迅先生指出,中国的民族精神长期以来都受到压抑,无法得到真正的发展。
他认为,如果中国想要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就必须有自己独立的、自信的民族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不仅包括爱国主义,更要求人民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现实的能力。
鲁迅先生的这种思考对于当下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问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最后,这本书所呈现的一种独特的叙述风格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鲁迅先生的文字简练而精辟,寥寥数语就能揭示社会的现实和问题。
他以犀利而生动的笔触,揭示了那个时代的残酷和黑暗。
同时,他的文字中还充满了对人民的关怀和对未来的期望。
通过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我感受到了他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对人民命运的关心,这种思考和关怀也激发了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人民福祉的关注。
总之,《天国之秋》这本书在我读后产生了很大的震撼和思考。
天国之秋读后感
天国之秋读后感《天国之秋》是法国作家安德烈·吉德的一部作品,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描写而著称。
小说以一个富有的家庭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的成长故事,以及他在家庭、爱情和社会中所经历的种种挫折和磨难。
小说以其深刻的内涵和感人的情感而广受读者喜爱。
在读完《天国之秋》之后,我深深地被小说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所感动。
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充满了荆棘和坎坷,他在家庭中受到了严格的教育和束缚,但他却有着一颗自由的心灵,不愿被束缚在传统的观念中。
他在爱情中也经历了种种挫折和磨难,但最终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
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小说中的情感描写也让我深受触动。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与家人、朋友和爱人之间的情感纠葛,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刻情感。
主人公在家庭中受到了父母的期望和束缚,但他依然对家人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在爱情中,他经历了种种磨难,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爱情信念,不愿妥协。
这种对情感的执着和坚守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人生中的情感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除此之外,《天国之秋》还通过主人公的成长故事,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种种问题。
小说中描绘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社会,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
主人公在社会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愿妥协。
这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批判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社会的种种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总的来说,《天国之秋》是一部充满了深刻思想和感人情感的作品。
通过主人公的成长故事,作者深刻地反映了人生的种种困境和挑战,也让我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通过对情感的细腻描写,作者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刻情感,也让我对人生中的情感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作者让我对社会的种种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深刻思想和感人情感,也让我对人生、情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天国之秋
天国之秋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在中国人的语境里,“秋”这个季候名词,最常用的指向,一个是收获,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另一个则意味着天气转凉,万物萧瑟肃杀,盎然生机不再。
美国学者裴士锋所著《天国之秋》一书里,向读者呈现的,则是没有收获的秋天,无论是天国,还是天朝:1864年7月19日,曾国荃的部队攻陷“天京”南京,当初“忠王”李秀成的守军为获粮食在南京北城的荒地上播下的种子,如今“一片青绿,三月播下的种子已结出一片新麦——它们终究没能等来主人的收割,很快化为灰烬”。
裴士锋的这个描述,在我看来颇得中国式叙述神韵——不管这片新绿的主人是谁,无论是播种的太平天国守军,还是攻城胜利的湘军,都没有能摘到期待的果实——不惟是粮食,此时“天王”洪秀全,“早在六周前就已穿着龙袍入土,据记载其死于一种与饥饿相关的病症”。
没有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失败了的太平天国自不用说。
虽然,表面上看,天朝赢得了战争,王朝统治得以延续,但这场战争却更让人看到了天朝统治的外强中干——太平天国曾占有了天朝最重要的经济中心江浙地区,平定太平天国叛乱是靠地方民兵和英国人的随意干预两者联手获得的;天朝的亲军八旗绿营,在北方的京畿要辅,迭遭败绩,政治中枢陷于危局,皇帝远奔,帝苑遭焚。
从北方到南方,从中央到地方,从军事到财政,天朝面子里子双失,统治的合法性开始受到质疑。
1861年,湖广总督官文告诉来访的英使巴夏礼:“朝廷之弊在于。
体制的全然虚假,在北京未先改革之前,要在诸省追求改革,乃是徒劳。
”官文的说法只是长江流域发出类似看法的诸多官员之一。
巴夏礼在后来致友人信中说:“这个时期的不幸迹象之一,乃是有那么多位高权重之人愿意承认局势败坏,却提不出对治之道,并且对这样的结果,只会诉诸宿命,未提出别的说法来解释。
”“自那以后满清的所作所为,无一证明他们值得一救”。
裴士锋在书中引述了1909年伊藤博文在接受英国记者访问时的说法。
至于这场战争的胜利者,战争一方的主帅曾国藩,裴著说他与清廷的某种交易,终于赢得了对天国的“一个人的战争”,虽然在战后赢得了直到今天仍被津津乐道的先圣遗训下的荣光,却也付出了兄弟学生的性命。
天国之秋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天国之秋的心得体会和感悟《天国之秋》是一部由中国导演陈凯歌执导的电影,该片于1991年上映,讲述了在由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偏远小山村中,主人公伍仕贵和他的儿子伍学礼的故事。
影片通过个人命运的变迁,展现了中国社会从第三次全国统一战争后的动荡时期到文化大革命的历程,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不公和苦难,给人们留下深刻的感受。
整部电影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中的父子情深。
伍仕贵是一个善良且淳朴的农民,而他的儿子伍学礼却渴望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
虽然伍仕贵过着贫苦的生活,但他总是默默地忍受着一切,默默地承受着苦难。
伍学礼则是一个胸怀大志的年轻人,他埋藏着写作的梦想,期待离开这个贫穷的山村,追寻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影片通过伍仕贵和伍学礼的故事,让人们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无常和不公。
在那个充满困境的年代里,人们的命运似乎都被无情地安排好了。
伍仕贵是一个典型的无辜者,一位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农民,却因种种原因受尽了委屈和苦难。
伍学礼则是一个渴求改变的年轻人,他用一己之力来对抗命运的安排,但无功而返。
影片中的描写深深震撼了观众的心灵。
这个山村代表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一个被历史和社会所忽略的地方。
这个地方没有汽车、水泥楼房,甚至连基本的交通工具都没有。
人民的生活十分贫困,连温饱都是问题。
影片中的低头弯腰、艰辛劳作和扁平的土地都让观众感到心酸和无力。
整个景象颇为真实,让人忍不住要为主人公们呐喊,却又无能为力。
影片中展现的社会现实不仅仅是中国的一个缩影,也是全世界许多贫困地区的真实写照。
这个山村所经历的困苦和动荡是许多人所不能想象的。
观众看过之后,不禁为这些人的生活而心生感慨。
人们的生活不应该如此艰辛。
影片中所描述的命运的垄断,社会的不公和苦难,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思考。
《天国之秋》也给观众带来了对人性的思考。
影片中的伍仕贵是一个善良而真诚的人,他默默承受一切的委屈和苦难,从不抱怨。
而他的儿子伍学礼则总是微笑面对自己的命运,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轻易放弃。
《天国之秋》读后感
《天国之秋》读后感秋天有两种:一种是丰收喜悦之秋,一种是伤感可悲之秋。
太平天国之秋,毫无疑问是第二种。
《天国之秋》改变了很多我对于太平天国的认识和评价。
作者一上来就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作了一个中肯的评价,认为西方史学界长期以来称之为“太平叛乱”,以及中国史学界以太平天国为原始共产主义而称之为“太平革命”或“太平起义”,都失之偏颇。
唯一恰当的称谓,当为“太平内战”。
作为西方人写中国史,作者不可避免地更关心西方历史与这段中国历史的联系。
全书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发生在十九世纪中国的太平内战,已经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跟欧洲和美国历史有实质性的联系。
简而言之,因为美国内战导致大英帝国在美国的贸易锐减,英国害怕同时因为中国内战而失去另一个巨大的贸易伙伴,而违背一贯的中立政策,干预了中国内战。
虽然直接干预并不多,而且政策还有反复,却鬼使神差地影响了一个关键战役的结果。
安庆失守,最终成为太平天国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对于太平内战中的关键人物,《天国之秋》虽然着墨不多,却异常传神。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当属洪仁玕。
洪仁玕在香港跟随苏格兰牧师jaesLegge当助手,信了基督教,学得一口流利的英文,对西方现代国家了解很深。
成为太平天国实质上的总理和外交部长以后,写了《资政新篇》,表达了他对一个现代中国的宏伟构想。
他还将民族主义注入太平天国运动,号召汉人反抗满清政权。
这些主张,都被后来的辛亥革命者照单全收。
论开眼看世界,洪仁玕恐怕比严复还要早。
正因为有了洪仁玕,太平天国才显露出一个新兴政权的气象,跟其他的农民起义如北方的捻军不可同日而语。
至于曾国藩一个汉人为什么要鞠躬尽瘁地去拯救满清政权,原因其实很简单:曾国藩是翰林学士,科举制度的受益人,拯救满清就是维护自己和家族的利益;与之相对,洪秀全是落第秀才,六次进士落榜,推翻满清才是他自己的利益所在。
大英帝国在太平天国时期的对华政策,可谓大失败。
大使FredericBruce难逃其咎。
天国之秋(甲骨文系列)读后感1500字
天国之秋(甲骨文系列)读后感1500字本书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切入太平天国运动(作者称为内战),特别着重英美各国在外交与军事上对太平天国战事的影响,着力呈现出中国的统治者和其民众的命运如何受到英国外交与商业利益的摆布,如何受到太平天国本身的非正统宗教和政治理念影响。
书中作者将清军统帅曾国藩和太平军领袖洪仁玕作为讨论的核心人物。
原著获20XX年度坎迪尔奖(Cundill Prize)。
天国之秋(甲骨文系列)读后感山川寂寥,天国萧条: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清朝咸丰年间,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清廷腐朽,与英法列强交战溃败于天津大沽要塞,弱国无外交,英法谈判代表的专横强势自不必说,中方答应赔巨款并要求英法谈判代表必须向中国皇帝行跪拜之礼: 因为清朝透过这类礼仪来确认天下之人,不分中外,都臣服于皇帝,王朝的威信就靠这些礼仪事维系。
谈判破裂,竟然扣留人质致15人死于关押期间,这只能说明愚昧的中国官僚并不懂得如何处理外交事宜,此再次引起战端。
英法联军一举攻陷北京,咸丰皇帝弃城出逃,圆明园惨遭焚毁。
城下之盟,古之所耻,赔款一千六百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国库所剩银两的八十倍之多,大国颜面尽失。
天国之秋讲述的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于此期间中国完全丧失了抵御西方列强的能力,只能任由其摆布。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是诞生于乱世的一个畸形婴儿,假借基督济世之名,又打着反满清、反封建的旗号,自己却缔造了一个挂羊头卖狗肉的封建体制,实际上是建立在欺压人性基础上的另一个残暴政权。
从一八五〇年代初期至一八六四年,历时十四年,曾一度占有中国三分之一土地,几乎推翻满清统治。
此书对曾国藩所代表的清廷势力及洋人的外国参与共同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有较深入的描述。
十九世纪这场内战所夺走的人命,最广受认可的估计是两千到三千万人。
相信这个数字远低于实际死亡人数,而在这场据认是人类历史上夺走最多人命的内战中,中国所蒙受的破坏和社会混乱的程度更是前所未见的。
消灭太平天国并未使中华帝国走回正轨,此仅仅将腐朽不堪分崩离析的满清统治延缓了将近五十年,终逃不过其崩溃覆灭的命运。
天国之秋读后感
天国之秋读后感《天国之秋》是法国作家安德烈·吉德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历史小说。
小说以天国派起义为主线,描绘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历史背景而著称,被誉为法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小说以革命派领袖罗伯斯庇尔为主人公,描绘了他与天国派的斗争,以及他在政治斗争中的得失和挣扎。
通过对罗伯斯庇尔的塑造,作者展现了一个政治家在革命时期的矛盾心理和挣扎,以及他对于政治理想和现实权力的矛盾选择和抉择。
小说中的天国派起义被描绘得极为生动和激烈,作者通过对天国派领袖的塑造和对起义过程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对于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反抗和追求。
在小说中,天国派起义被描绘得充满激情和理想主义,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这也反映了革命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艰难性。
除了对历史背景和政治斗争的描绘,小说还通过对一些普通人物的塑造,展现了革命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对于普通人的影响和冲击。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一些普通人物的描写,展现了革命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对于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的影响,以及他们在这个时代中的挣扎和追求。
《天国之秋》不仅是一部描绘法国大革命时期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的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充满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的文学作品。
通过对历史背景和政治斗争的描绘,作者不仅展现了革命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更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命运的描写,展现了革命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对于普通人的影响和冲击,以及他们在这个时代中的挣扎和追求。
通过对政治家罗伯斯庇尔的塑造,作者展现了一个政治家在革命时期的矛盾心理和挣扎,以及他对于政治理想和现实权力的矛盾选择和抉择。
通过对天国派起义的描写,作者展现了他们对于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反抗和追求,以及他们的理想主义和追求。
通过对一些普通人物的描写,作者展现了革命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对于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的影响,以及他们在这个时代中的挣扎和追求。
《天国之秋》读后感500字【最新版】
注:尊敬的各位读者,本文是笔者读书笔记范文系列文章的一篇,由于时间关系,如有相关问题,望各位雅正。
希望本文能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如果您需要其它类型的读书笔记范文,可以关注笔者知识店铺。
由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部分内容侵权请联系笔者。
《天国之秋》读后感500字
《天国之秋》读后感500字!
对于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我选择书籍时通常都会尽量避开明末和清末的历史,抗战的少读。
原因很简单,就是读起来太过沉重,目眦尽裂的感觉可不好受。
不过这本天国之秋算是近代史中的另类,
正如
反正假如不看这本书,我是不会想到美国南北战争居然也间接影响了太平天国的战争走势。
不过为了重点突出外部势力对战争的影响,书里对整个太平天国运动过程只能用语焉不详来形容,重点放在了洪仁玕(天国),曾国藩(清廷),华尔戈登(外部势力)三方视角和外媒的报道上。
如果对整个历史不熟悉,大概率读完还是一脸茫然不知道因何而起,因何而败。
不过太平天国算是中国历史教学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金田起义,天京变乱(书里完全没提,因为洪仁玕到南京时事件已经过去了),克服南京,湘淮军,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东西了,不会太影响理解和阅读。
对于习惯了国内叙事角度的读者来说,不失是一个打开事务新角度的好书。
注:尊敬的各位读者,本文是笔者读书笔记范文系列文章的一篇,由于时间关系,如有相关问题,望各位雅正。
希望本文能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如果您需要其它类型的读书笔记范文,可以关注笔者知识店铺。
由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部分内容侵权请联系笔者。
天国之秋读后感1500字
天国之秋读后感1500字英文回答:The Autumn of Heaven (Tian Guo Zhi Qiu) is an epic work of Chinese literature by Ma Yuan that tells the story of a young man named Zhi who is born with a rare gift: he can see into the future. However, his visions are not always clear, and he often struggles to interpret them. As Zhi grows older, he begins to realize that his gift is not a blessing but a curse. He sees the pain and suffering that the future holds, and he is powerless to stop it. Heartbroken, he eventually gives up trying to change the future and resigns himself to a life of solitude.The Autumn of Heaven is a complex and moving novel that explores the themes of fate, destiny, and free will. It is a story about the human condition and the ways in which we struggle to make sense of our lives in a world that is often full of pain and suffering.Ma Yuan's writing is lyrical and evocative, and he creates a vivid and memorable world that lingers in the reader's mind long after the book is finished. The Autumnof Heaven is a classic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 must-read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the human experience.中文回答:《天国之秋》是马原的一部史诗般的中国文学作品,讲述了一个名叫智的年轻人的故事,他天生具有一个非凡的礼物,他能预见未来。
重观《天国春秋》感怀
重观《天国春秋》感怀
作为一部反映中国现代史的小说,《天国春秋》确实让人深深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沉重和压抑。
通过描写太平天国运动的起起伏伏,小说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以及国家和人民在历史转型中的挣扎和痛苦。
同时,小说也让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太平天国时期的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社会组织等方面都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而在小说中,也不乏表现出这些传统文化的美好和正面影响。
总之,重读《天国春秋》让人感怀万千,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现代史,还能够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也让人深深反思,在时代变革中,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历史机遇,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发展。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国之秋》读后感:历史的方向 历史的方向 ——《天国之秋》读后感 何不出去走走 之一为什么不是冬 《天国之秋》一书是美国作家裴士锋所写的一部关于研究太平天国历 史的书。
年初就买了,每每出差时带在身边,尽管很厚,居然也读完了。
国内研究太平天国历史的人不在少数,但作为外国人来研究会用不同 的侧面来看待这段历史,尽管作者自己的观点也未必就一定是客观的,但 可能会受国内不同时期历史观影响小一点。
比如如何看待曾国藩,在国内会根据历史的演变而对其有不同的认识。
这一点下面还会详细的讨论,暂且不表吧。
书名为《天国之秋》。
天国之意大概是两个,一个指的是清朝——这个天朝大国,一个是太 平天国。
而之秋的含义呢,我想如果将整个大清朝比作一个四季,从年代上论 这段历史发生的时代应该属于清朝的秋冬之交。
如果从太平天国来看,这个中国最后一次大的农民起义虽然将这个风
雨飘洋的王朝变得更加摇摇欲坠,但终究未能成为清朝的掘墓者,尤如清 秋,见证了秋风萧瑟的衰败,而王朝的历史依然延续了一整个冬天。
当然, 对于如何用这个书名, 作者有作者的初衷, 读者只是揣测而已。
读完全书,最大的疑问也莫过是,为何太平天国运动仅仅是之秋,而 未能成为清朝的冬天。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千年以来此起彼伏。
但仔细去看,朝代的更迭由农民起义引起的居多,但最后能坐上那高 高在上的龙椅的人却少之又少,夏商周以下,恐怕较为出名的也不过两人 而已刘邦和朱元璋。
历史不会主动的告诉人们该如何和不该如何,但如果我们想要从历史 之中了解它,历史却什么都可以告诉我们。
所以,尽管不知道洪秀全读不读史,但我想他可能没有仔细的去研究 历史, 否则, 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果如何怕也未必就是现在历史呈现的样子。
太平天国结束时是公元 1864 年,清朝结束时为 1911 年,中间间隔了 47 年。
也就是说,太平天国结束之后,在帝国环伺、民不聊生的环境下,清 朝帝国又整整延续了半个世纪!封建王朝最后的一个朝代其最后延续的时 间竟然是封建王朝第一个朝代的 3 倍之多。
如果始皇帝能活到此时该做何想。
而且清朝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之恶劣乃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这又是为何呢? 仔细的翻看历史,清朝之前中国朝代更替尽管因素众多,但一个重要
原因无一不是皇帝昏庸无能、皇权旁落。
但是清朝或许例外,有清以来共 12 位皇帝,要说完全昏庸无能、娇 意淫奢,在清朝好像并没有发生,每一位皇帝,即使光绪、同治,不能说 励精图治,也算殚精竭虑了。
仅仅是皇帝的原因恐怕也不能解释为何在经历如此之乱亦延续 50 年。
同样是以农民起义而登上皇位的朱元璋言胡人无百年之运,所指就是 根据其推翻的元政权,而紧跟其后的清朝,不但打破了这一魔咒,而且在 经历了太平军这一动乱又延续半个世纪。
究其原因,与清朝建国之初历任君主所推崇的政治经济改革关系甚大, 尽管虽非汉族,但对大力推广汉文化,科举取士与前朝相比已登峰造极。
同时对下广开言路,一些贤能之士辈出,在封建王朝及其没落之时又 开创了康乾盛世。
前段时间,看新清史研究,争论清朝是否为中国的一个朝代等等云, 笔者非此领域研究,自然不敢置喙,但若无二心,则结果甚明了,本不该 起争执的。
再说太平天国,起事之名是变了味的基督教,用这个外来的文化之名 去对抗具有两千年的儒家文化,虽说也举起了驱逐异族,但怎么看都觉得 太平天国是异心之类。
即使在 40 多年以后,当孙中山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名,举起剪 刀面向诸多遗老遗少的辫子时,仍有汉人拼死也要保护这老祖先留下的东 西。
由此可见,太平天国想要以此之名推翻清政权则天可怜见了。
我读此书,时刻在想,除了其族弟洪仁玕,未见洪秀全或其下属提出 一整套治国之理论。
而狡兔尽、走狗烹,可惜狡兔未尽,洪秀全就烹了走狗。
其实,不用远看,只需越过清朝看看明末的李自成就可以引为己身之 荐。
很可惜,洪秀全似乎对前人历史并不大感兴趣,坑灰未冷山东乱,刘 项原来不读书。
太平天国终究没有成为清朝的冬天,这里自然有其自身原因,但大清 朝所出的一系列中正之士挽救了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也让整个华夏陷入 了长达一百年黑暗屈辱的世纪。
之二曾文正公 太平天国起义未能成为清王朝的掘墓者,自身原因自然是主因,但在 黑色大幕已经覆盖大清王朝的天空时,一颗耀眼的明星却将这大幕撕开了 一角,使得阳光重新照耀着大清王朝又向前蹒跚了整整半个世纪,这颗明 星就是曾子的第七十世孙,曾国藩,死后谥号文正。
曾文正公以下,对其评价可谓大起大落。
在其身后,甚至清王朝结束很多年里,由于不同革命的需要,曾国藩 有时成为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而其一系列的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 也成为封建思想的残余而受到横加批判。
但在现代, 曾氏又被称为伟大的政治家、 思想家、 革命家以及文学家, 好像再怎么恭维也不为过。
被人评价的两极其原因是因为不同的统治阶层为了巩固其统治而给
出的一系列借口而已,《天国之秋》一书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给出了对曾 氏的另一个评价或许会更中肯一点。
不过有太多研究曾氏的文章与大家,这里倒无需争执太多。
但一个很重要的研究领域在于,为何曾国藩在平定天国之乱后没有深 入改革清王朝,尽管其兴办工厂,整治洋务。
但所有这些基本没有动摇清王朝的统治根本,只是做了表面的修修补 补。
比如偏居东海一隅的日本,同时代的伊藤博文却改变了日本的走向, 以至于之后的几十年中,泱泱大国几乎遭受了这个邻国的灭顶之灾。
平定天国之论,以曾氏之威望及其武力,想要推翻清王朝可能并不用 太多的气力。
即使保留清帝,挟天子而令诸侯,大力推行改革亦无人敢左右。
然很可惜,曾氏都没有做,非但没有,其一点僭越之心也无。
前面讲过,天王洪秀全可能完全不读史,而我们文正公又或许读史太 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已深入骨髓。
其后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之辈虽说权力日盛,却也甘心只做清王朝 的顶梁之柱,所涉及的改革也是对清王朝的缝缝补补,都没有在最根本的 制度上动摇王朝的国策。
但在一个王朝的结束之时,成为这个王朝的肱骨之臣却又显得多么的 不合时宜,这或许也是后世评价这些人的矛盾之所在。
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类似曾国藩的大有人在,这些人 力挽大厦于将倾之际,阻止了下一个朝代迈进的步伐,甚至改变了历史的
走向。
但无论如何,历史依旧滚滚向前,而他们也成为历史长河中的璀璨一 星,不管后人如何评价。
之三历史的方向 现在专家讲授思想之课时,讲课之人总喜欢先来分析一下国内国际形 式,而后再引入正题,却不管这个正题有无需要来引用国际形势。
但太平天国发生的这段时间如果也来分析一下国际形势却让人为之 感慨良多。
不妨举一二来说明。
太平天国发生的时间是 1851 年至 1865 年,前后共十四年之久。
这一时期,后来雄霸全球的美国正在经历着其历史上唯一一次内战 ——南北战争,发生时间是 1861 年至 1865 年。
而在这个时期,后来几乎灭绝华夏的日本还没有打开国门,明治维新 几乎要在十几年以后才发生。
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恢复了法国的帝制, 即使是老牌的帝国主义 英国也经受着发展之困,更何况美国的内战也在牵着英国政治的神经。
所以,当太平天国刚刚发生之时,就连马克思都觉得一个新兴的中国 已经冉冉崛起。
其实也是,如果洪秀全能够认识到当时中国所处之国内国际形式,顺 势而为,提出一整套治国理政之方针,建立一个新兴的中国,不但中国历 史要改写,就是世界历史也从此改变了轨道。
亦或是曾国藩平定了太平天国之乱后,像我们的邻居一样采用君主立
宪,改变封建主义之中国,历史也会改变。
可惜的是这两种情况都没有发生。
更令人痛心的是在 1865 年太平天国之后,世界上几乎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都已经或者将要完成这种改造,于是,中国,这个在世界文明史屹立 不倒的泱泱大国在其后近百年间遭受了从未有过的屈辱,而这种屈辱的恢 复可能还需要上百年。
历史总归要滚滚向前,没有人去阻拦她。
当历史发展的机遇来临时我们放弃了它就只能用血的代价来挽回。
太平天国之后又半个多世纪过去了,1921 年,另一个伟大的人物参与 建立的政党牢牢把握住了机会,他不仅深入了解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变迁, 理解了中国广大最底层迫切的呼唤,而且也睁开眼注视着国际所发生的一 切。
在其后的 28 年间,尽管有百千万人为了恢复建立一个独立自主国家 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中国这头睡狮在沉睡了整整 109 年后睁开了眼睛。
历史依然滚滚向前,一个国家的命运只能靠这个国家的人民经过一代 又一代不懈的努力来掌握,我们距离伟大的民族复兴也从未如此之近,然 行百里者半九十,历史的方向已经指明,如果我们依然放弃了这个机遇, 或许失去的就不是用一百年,百千万人的鲜血所能换来的。
历史的方向在哪里,面对历史,我们是去创造他还是袖手旁观都只在 一念之间,也在你我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