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瓯旅游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建瓯旅游简介


建瓯地处闽北内陆山区,武夷山东南麓,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文物佐证的历史可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东汉建安初年(公元196年)以汉献帝年号建县,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是“福建”最早设县之一,历代曾为郡、州、道、府、路的治所,是“闽国古都”、“八闽首府”、“御茶苑”故地,有“一府三庙学,一城三衙门”之称,历史上是闽北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福建”就取之于福州、建州首字。建瓯历史名人和古迹众多,风景优美奇特,旅游资源丰富。

现从历史古迹、文化名人、绿色生态、山水景观、民俗风情、自然地理等方面来分析建瓯旅游资源现状。

一、历史古迹

1、古文化遗址

建瓯人文遗址景观众多,有东峰北苑御茶园“凿字岩”磨崖石刻和作坊遗址、小桥黄窠山遗址、东汉覆船山遗址、小松渔村宋窑址、东游下塘唐窑址、小桥郑氏养蒙书院遗址、东峰大庙原国民党军统特务东南训练班遗址、东峰大庙原国民党军统特务东南训练班遗址等。这里最具代表性的是东峰北苑御茶园“凿字岩”磨崖石刻和作坊遗址。

北苑御茶园遗址----北苑之名始于五代,嘉靖《建宁府志》载:“龙启(五代十国延均年号)中,里人张晖以所居地宜茶,悉输之官,由是始有北苑之名。”现存北苑御茶园“凿字岩”在城东东峰镇焙前村附近的“林垅”小坡之上,岩高约3米,长约4米,宽约2.5米,岩下刻有楷书80字,为北苑茶园纪事文,为北宋庆历二年之作,即北苑御茶园鼎盛时期所刻。

北苑御茶园作坊遗址在“林垅”之下,目前已发现北苑六角井遗址一处和作坊遗址多处。1995年元月,日本学者林屋晴三慕名来建瓯,看到北苑摩崖石刻等遗址,认为在“北苑”找到了中国古代最高制茶工艺的祖地的茶文化的发源地,欣然出资修亭保护。北苑御茶园遗址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古城门遗址

五凤楼----今称鼓楼,位于市区中心,坐北朝南,属城楼式古建筑,楼高23米,宽50米,楼下有拱门洞三个,纵深13米,人民路自此穿行而过。“五凤楼”的前身是公元196年建安立县时所筑“子城”的南门,名为“双门”的遗址,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新建的鼓楼,2005年初完成,坐北朝南,采用明清重檐歇山式建筑风格,宽26.5米,纵向长17米,高28米,雄伟壮观,巍峨耸立。主楼有双层飞檐、四周红柱挺立,雕梁画栋,极富古城风韵,又具时代新姿。楼的南北两面悬挂牌匾,上书:“雄镇南天”、“恩迎北极”。鼓楼,已成为建瓯的标志性建筑,

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景观。

古城门----建瓯设置城防,由来已久,汉景跃三年(公元260年)建安郡守王蕃始筑垣于水南覆船山下。南朝元嘉年间,太守华瑾之将城迁于黄华山麓,至南朝梁末被长沙侯萧基焚毁,之后太守谢渴改在水西立栅为治所。至南朝陈刺史骆文广又把城迁至水南覆船山下。唐建中元年(780年)刺史陆长源又迁城于黄华山麓,并筑城为州治。城墙高6.5米、阔4米,城墙全长4.7公里,设城门9个。此后经历宋、元、明、清诸朝,不断维修扩建,使建宁府的城垣设施逐步完善、牢固、壮观,因而有“金瓯建宁府”之美称。

至民国,建瓯城垣有废无修,逐步拆除和破坏。现仅存“通仙门”、“通济门”、“临江门”、“威武门”四处。

威武门----(西门),位于西大街出城口,拱形门洞高4米,宽4.5米,城墙厚21米。城墙正面门洞上镶有石板一块(1.6×0.5米)中间阴刻楷书“威武门”3字,四周凸刻云雷纹。

临江门----位于管葡路西侧,频临建溪。城墙高6米、厚21米,拱形城门洞高4米、宽4.5米。

通济门----位于城西南建溪河岸,城墙高6米,拱形门洞高4米、宽3.5米、深7米,城门洞上方镶有石板一块(1.6×0.5米)中间阴刻楷书“通济门”3字,为清乾隆年间生重修时所题,城门外为航运码头。

通仙门----又称长桥门,位于城南偏东方向,面临东溪。城墙高6米,拱形门洞高4米、宽5米、深24米。门洞上方石板阴刻楷书“通仙门”,为清乾隆壬子年(1792年)重修时所题。城门顶上尚有一座唯一存留的城楼,近年重建加固,其建造结构,象鼻斗拱,保留着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城楼上现供奉太保神像,故又称为“太保楼”。

广德门----位于水南桥头,这次修建水南桥时被挖掘出来,但按照省里文物专家的意见,暂时不予开发,但在其不远处将建广德楼,目前正在规划中。

3、古民居

甪里新闾古民居群----位于龙村擎天岩山脚下大汴地村的,由周敦颐的后裔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至今已繁衍十代人。其总体布局因地制宜,依山而建,由下而上排列着“周氏宗祠”、“甪里新闾”、学堂等三组建筑,通过里弄、通道、房屋之间的边门有机地连成一个整体。房宅和周围的山乡环境、竹林、山涧、田野和谐地组成一体。

巧溪古民居----位于吉阳镇境内,村庄四面环山,西南有海拔1384米的郭岩山为屏障,一条小溪从村子中间流过。清朝是这个村庄发展的鼎盛时期,钦命5―9品军功有52人、国子监生有8人、太学生36人、〉府庠生26人、府武生8人、贡元4人、进士2人。被誉为地灵人杰的书

香巧溪,在村尾进出村的要道上至今还保留有清乾隆庚辰年(1760
年)的“巧水流长”题刻。

五石古民居----西出建瓯往南武路北行约二十公里,一处规模恢宏的古宅群便跃入眼帘,这就是清末被誉为"建瓯西出第一家"的伍石茶庄,这个被尘封了一百多年的古茶庄,随着旅游以及民间古 民居探寻热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而伍石茶庄屏风墙上的两幅藏诗竹画因百年来无人参透,更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党城古民居----在建瓯东游党城村,这一民居保存着80多栋,建筑彩绘镂刻、雕梁画栋,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其规模和精美程度在闽北也不多见。来到建瓯东游党城沿着半月形的古街走进东游党城村,古式民居映入眼帘,民居多为两层砖瓦结构,四到八拼、二到三进厅的建筑,虽然没有都市大户人家那种恢宏气势,但建筑精美,砖雕、石雕、木雕、匾额都体现了当年造房工匠精湛的工艺水平,建筑的梁柱、斗拱、窗棂、天花都雕梁画栋,花鸟虫鱼,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有的梁架彩绘、拱斗彩绘历经两百余年鲜艳不减当年,石雕、木雕,镂刻古朴,石花架、石戽工艺精湛。

城区铁井栏、紫芝街和五通巷、序五里、大甲巷传统街区----城区铁井栏、紫芝街一带传统街区目前仍保存着原有的街宽4米、建筑多以木构和土木结构为主的历史风貌。特别是街区现存有刘氏五忠祠、尚书井、练氏夫人祠、江西南城会馆、滕氏宗祠、凤岗别墅等多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建筑物。但紫芝街北段东侧已被龙成房地产公司进行商品房开发,铁井栏东段南侧即将被体育场二期改建工程开发为楼房;街区内的古民居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保护状况令人担忧。
五通巷、序五里、大甲巷的巷宽3米,原有的深宅大院高墙景观和库厝毗连的景象,因受1998年“6.22”水灾破坏和灾后重建,损毁比较严重。目前保存较好的还有18幢,特别是五通巷叶氏(6幢)和倪氏、胡氏、张氏、谢氏民宅、序五里闽北临委旧址和管葡小学分校、大甲巷的南阳寄庐等传统风貌依旧。传统街区和古民居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构件,作为一座千年古城,目前仅存的这2处传统街区和古民居均有着特别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建瓯灿烂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仅举紫芝街“刘氏五忠祠”门联:“功勋光北宋,道学启南闽”一例,就足以反映这片街区非同凡响的文化含量。

4、宗教寺庙

建瓯宗教文化历史悠久,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共存”。宗教寺庙数量多、规模大。光孝寺、东岳庙、建宁府孔庙是建瓯佛、道、儒三教最具代表性的

,这三个寺庙的建筑至今保存完好,这在全省县(市)级中是仅有的,在全国也是少有的。

东岳庙
----又称东岳行宫,在城东白鹤山麓,坐北朝南。始建于东晋建武元年(317年),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现为清嘉庆19年(1814年)重建的建筑物,大殿主脊梁上还留有“大清嘉庆十九年重建”字样。殿宇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整座建筑工艺精巧,保存着唐、宋、明、清各代的建筑风格。

东岳庙分为天王殿、前殿、大殿、后宫殿四部份。大殿又称圣帝殿,是东岳庙的主体建筑,供奉岳帝爷,即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的黄飞虎。几百年来,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七日庙会,各方信士云集朝圣,为古建州第一大庙会。东岳庙现为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

建瓯孔庙-----原为建宁府孔庙,始建于宋宝元年间(1039-1040年),历经多次毁坏重建,现存建宁府孔庙重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至光绪五年(1879年)落成。孔庙由照壁、棂星门、墨池、戟门、两庑、拜台、大成殿组成的封闭式古建筑群落,占地4688平方米,是八闽府级孔庙之冠。孔庙现为省级文保单位。在孔庙后侧的建瓯博物馆内还保存大量建瓯出土的古文物,文物数量之多、种类之全、档次之高,均属全省县市博物馆之首。在小桥阳泽出土的西周青铜甬钟是解放后全国发观的最大一件甬钟,宋代青铜音盏是全国所仅见,还有富于地方色彩的西汉陶器、唐宋多角罐、蟠龙瓶及历代古钱币、瓷器、玉器等文物精品。

光孝寺---全称报恩光孝寺,位于建瓯水南铁狮峰之麓,建溪之滨,依山傍水,坐南朝北,规模宏大,环境清幽,自古以来便是全省最著名的大寺庙之一,素以“北有光孝,南有开元”而蜚声海内外。光孝寺始建于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585年),唐称“隆兴”,北宋称“景德”、“天宇”、“万寿”,南宋七年(1137年)改称报恩光孝寺。全寺由外围墙、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及东西回廊,组成封闭式建筑群落。唐时,日本野山空法师曾临寺膜拜,清顺治帝曾拜光孝寺维琳和尚为师,历代闽、浙、赣僧人都以光孝寺为求圣地。现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

三清宫----位于芝城南郊的云际山。芝城南郊古称紫芝坊,是古建州的二十九坊之一。紫芝坊层峦叠嶂,林木葱茏,而云际山则雄居南郊群山之巅。三清宫总体建筑面积约2800平方米,三清殿大殿系其主殿,该殿为重檐歇山式屋顶五步梁十一檩抬梁式屋架,四侧翼角高翘,金柱全部采用建瓯特色树种——锥栗原木,这在锥栗之乡亦属罕见。三清宫大殿座西朝东,面积960

平方米,分前后两进,前殿有三个大门,当中大门上方有直匾一块,上书“三清殿”。殿内正中供奉道教鼻祖: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
尊、太清道德天尊三尊雕像。后殿供奉福禄寿喜四大仙。三清宫建筑群依山而建,在三清殿北侧有百仙殿和吕祖殿。大殿广场下方是历史名泉鹿乳泉,此泉由古至今从不干涸,明万历丁末年瓯宁知县骆骎曾在此建“一泉亭”。铁狮峰是云际山之最高峰,其上建有龙王殿。而五谷仙殿的位置最为显眼,置身殿前,视野开阔。近处,巍峨的善见塔就在脚下。远眺,建瓯市区一览无余。源自武夷山的崇阳溪自北而下,与由东向西穿城而过的松溪在山下汇成建溪。三溪环绕,将古城建瓯分为旧城和新区三块,使其形貌有如武汉三镇。

太保庙----共有三处,分别为小松镇龙安岗太保祖庙、通仙门太保楼、坑里太保庙。

善见塔——在水南铁狮山文笔峰,面对建溪东西两溪合流处,与市区隔水相望,距城区约3公里。
该塔在旧《建瓯县志》卷七·名胜篇称多宝塔,一名善见塔。在卷一·附图中又称铁狮峰见善塔,但群众多习称为水南塔。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2~1368),清顺治五年(1648)毁于战乱,康熙十二年(1673)重建。
塔基深3米,条石,巨砖砌筑,地面二级台阶,砖砌塔体,八角形,底墙厚2米,直径内空8米,往上渐次缩小塔身,总高40米,七层,塔体外墙层层墙帽翘角,层次分明,每层四面对衬佛龛,有佛像雕塑其内,另四面对衬为方形通风口,塔内层层楼板,设木楼梯可供上下;铸铁板压顶,铸钢塔尖。但在该塔合顶时遭雷击,翘角及塔内梯楼木构部分皆焚毁。塔体浑厚坚实,造型挺拔雄伟。“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毁。1978年5月和1983年4月,塔基地宫又两次被盗挖。经县人民政府派员侦究,追回元代铜佛、青瓷荷叶罐、双耳瓶、香炉和历代缗钱等出土文物。

5、建瓯古廊桥

廊桥即厝桥,是我国闽北古代桥梁建筑的一大奇观。厝桥是集过往行走、农副运输、休闲游玩、集会议事于一体的古老建筑。尤其在道路不发达的古代,厝桥就更显其商贾车旅,遮风避雨的黄金通道地位。

厝桥建设最典型的是迪口镇。据老人回忆,旧时全迪口厝桥多达三十几座,现存比较完整的古厝桥还有10来座,其余有的荒废,有的改成公路桥,有的有桥无厝。旧时所建厝桥多以大杉木相架,上铺厚木板再铺砖石,用古建筑的方式建上桥厝,五彩飞楹,古色古香,桥内供奉佛念龛。现时建的厝桥多为石头拱桥,上建桥厝,但建筑风格比古厝桥相差甚远,厝桥多建在村中或村头村

尾既是交通要道风景名胜又是人们乘凉歇息活动场所。迪口镇厝桥多为古建筑,故列入名胜古迹。此外,较出名的是吉阳的步月桥,还有玉山的腾云桥,小桥的登云桥等等。


二、 文化名人

建瓯历史上人才辈出,曾出过1154名进士、6大状元、10大宰辅。著名的历史人物有闽王王延政、芝城之母练氏夫人、史称“三杨辅政”的政治家杨荣、历史学家袁枢、文学家吴激、外交家徐兢、现代革命家杨峻德等都是名垂青史的建瓯杰出人物。朱熹、李钢、陆游、蔡襄、辛弃疾以及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等都曾驻足建瓯,留下赞誉。其中,杨荣、袁枢最富有代表性。

杨 荣字勉仁,明洪武四年(1371年)生,明朝建宁府建安县人。他30岁中进士,32岁即被选入内阁,参与国家机务,历经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五朝,辅政四朝,在朝40年,历任翰林学士、太常卿、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工部尚书、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尚书大学士。杨荣崇尚儒学,重视皇统,为人多谋善断、文武双全,曾二次巡边、五次扈从北征,主编《五经四书性理大全》,在政治、经济、国防等方面为明朝作出重大贡献,同杨仕奇、杨溥一起被誉为“三杨辅政”。杨荣还参与了明朝迁都北京及北京城、故宫等规划建设。明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途经杭州武林病逝,享年70,次年,御封太师赐葬,杨士奇撰墓志,杨溥撰神道碑文,葬于建瓯丰乐金钗山。

袁枢字机仲,建安人,南宋历史学家。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中进士,后升迁工部侍郎,宁宗即位,升任右文殿修撰,之后,又出任江宁知府。袁枢读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著《通鉴纪事本末》,把通鉴内容分为239个专题42卷,概括自战国到唐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开拓了写史“记事本末体”的先河。编成此书后,800多年来一直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他还著有《易传解义》、《童子问》、《辨异》等书。

三、绿色生态

建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金瓯宝地”、“绿色金库”、“竹海粮仓”、“酒城笋都”之称。为“全国重点林业县(市)”、“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现有林地面积529.06万亩,林分总蓄积量228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9.7%,其中用材林面积185万亩,商品材采伐量37.7万立方米;毛竹林面积123.5 万亩,名列“中国竹子之乡”榜首,毛竹采伐量1953万根,鲜笋产量21.4万吨;为全国重点茶区之一和闽北乌龙茶发源地,茶叶面积10.2万亩,产量8224吨;为全省柑桔生产基地市,水果面积23万亩,产量26.28万吨,其中

柑桔面积16万亩,产量21.86万吨;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锥栗之乡”,锥栗面积41.26万亩,产量2.32万吨,居全国首位。丰富的森林景观,清新的空气,不愧为富含氧离子的大自然氧吧。

1、森林资源,最典型的是房
道镇万木林自然保护区。

万木林----原名大富山,海拔556.1米,面积2500多亩,山不高而土壤肥沃,故得名。据史料记载:“元朝末年碰到灾年,乡绅杨达卿乐善好施,欲赈恤灾民,又恐为人所忌,乃托日:‘于此山种木一株者,酬以斗粟’,贫者皆来种木”,后木成林,戒子孙代代保护,经600多年的自然衍替,逐渐成为典型的多层次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万木林动植物资源丰富,有高等植物160科、586属、1204种,有全国最大的沉水樟王、国家1级珍贵树种南方红豆杉、国家2级保护植物观光木王等许多名贵树种;有鸟类137种,白项溪鸲为福建新发现;有兽类5目10科14种,其中不少为全国之最。万木林被誉为“亚热带森林博物馆”。是解放后我国第一批公布的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

建瓯的十万大山中,树的种类繁多,政府可以考察或引导种植比较有特色的单一种类的树木,形成规模效应,比如以水杉王为主的原始杉木林,古银杏林,榕树林,枫树林,樟树林等等。这样的例子在全国都有些,北京的香山红叶,宁德杨家溪的枫树林,政和的古银杏林等。

以建瓯全国第一的森林覆盖率,森林资源丰富,树种众多,其实建瓯政府可以申请国家森林公园,但遗憾的是还没看到实际的成果。

2、竹林资源,建瓯作为全国面积最大的“竹子之乡”,毛竹的资源是相当丰富。典型的是迪口和房道的竹海。

林地的竹海,通往房道的盘山公路的山顶,在那就是毛竹的海洋,碧绿、青翠扑面而来。看看浙江的安吉,因为一部《卧虎藏龙》,从而使“中国大竹海”闻名于世,也因这个资源优势,吸引了更多的剧组来到当地,隐约快成了竹海的影视拍摄基地。竹乡的美景,吸引剧组,影视剧的播放,宣传了竹乡,从而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这样良性的循环,可以为建瓯竹乡的推广提供借鉴的。“笋、竹、林”如何与“绿、旅、新”有机的结合,是政府应该考虑的课题了。

3、茶、果资源

茶山茶园----建瓯做为全国重点茶区之一和闽北乌龙茶发源地,辖区各个乡镇都有茶园,当家品种以水仙为土, 分布全市各茶区,约占全县产量80%以上, 其次是小叶乌龙(矮脚乌龙)分布在东峰,小松带, 此外还有奇兰、黄枝及当地菜茶。 以后逐步从闽南安溪、云霄引进梅占、毛蟹、黄梭,桃仁。从政和,福鼎,福

安引进政和大自茶,福鼎大白茶,福云品系(6、7、10、16、O号),从浙江又引进黄芽 ,近年又引进诏安的八仙茶,武夷山的肉睦等品种。这些品种有早,中,迟芽之分,有适制不同茶类,在本市形成了以生产乌龙茶为主,多茶类(红茶,产于东峰凤山茶
场,绿茶,花茶产于吉阳,迪口叶坑、水源,东峰风山茶场等地)并举,还出现了高档的明前毛峰,仿龙井,灵芝乌龙等产品,充分发挥了品种的优势,还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锥栗林----建瓯做为“中国名锥栗之乡”,锥栗面积41.26万亩,产量2.32万吨,居全国首位。其中种植面积最大的是龙村和水源,锥栗很多人吃过,但它的生长,生产过程却是极少人知,可以利用这个水果的优势,在山清水秀的地方,打造生态锥栗园,种植早、中、晚熟产品,吸引游客来观光、游览、采摘,并推出特色锥栗饮食大餐,让游客一饱口福。

柑桔园----全市各地都有大量种植,还是通过早、中、晚品种的集中种植,吸引游客感受田园风光,享受采摘的乐趣。

葡萄园----尤其是南雅和东峰的千亩园地,通过不同品种的种植,吸引游客自力更生,这点尤其是对家庭自驾游或自助游的人们,更有吸引力,打造生态游,绿色游。感受田园风光,参与农家乐。

以上几种经济园区的集中设立,对吸引城市的游客有很大的作用,现在的城市人,天天生活在钢筋丛林中,对绿色,生态的田园生活更加向往,而且也突显地方旅游的特色。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江西婺源的村庄景色,结合大面积油菜花的种植,吸引众多的驴友和摄影爱好者,就是这个特色,却被人们评为中国最美的乡村,知名度大增呀。其他的就是许多的城市郊区的草莓园了,到了周末,许多城市人自驾车子,或家庭,或亲友,乡间踏青,感受田园生活。

4、田园风光

建瓯市农业大县,福建的粮仓,稻田众多,可以在市内选择几处风景优美,空气清新的地方,集中营造稻田风光,让驴友去走田埂,让摄友区拍摄绿油油生长景色,或黄灿灿的丰收景色,在冬季还可以让驴友去抓泥鳅、黄鳝。在山区,可以推出梯田,让驴友去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虽然云贵的梯田比较出名,但在闽北至少我们比较有特色,目前在省内的户外网站上,尤溪和政和梯田的风光就比较吸引驴友。

鱼塘基地,建瓯的弓鱼举世无双,独具特色,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可以集中整治,经营好,在吸引垂钓者的同时,定时举行弓鱼表演,让驴友参与到养鱼、捕鱼的各个环节,也可以推动鱼的销售,这就是特色。

吉阳的建吉白莲品质好,闻名

国内,要进一步宣传原产地,就可以充分利用种植的荷塘,把荷塘大面积化,形成大的规模效应,让旅游者看到壮光场面,当荷花盛开的时候,那是何种情景。只要经营、宣传出去了,到时荷塘景色,荷塘月色、荷塘夜色,还不是纷至沓来。

蔬菜基地,建瓯的菜篮子工程应该挺多的,但
想要让菜地成为亮点,还是要规模化和同质化,即一种菜的种植面积要足够大,这样从景色来看,才能有特色,吸引人。比如油菜成片种植,开花的时候,那就是花的海洋;比如我们独有的泽泻种植,水空心菜种植,洋茄种植等。

其实,这些东西,在整个闽北大家都有,但政府没人去引导、挖掘,我们为何不先行一步呢?到时形成特色,有一定的知名度的时候,还怕吸引不了游客。现在的都市人,大城市里的东西见太多了,儿时的田园风光正是大家向往的,尤其是在教育下一代的时候,更愿意周末或节假日来感受,体验这样的绿色、环保、生态的田园景色,与其大家一窝蜂的去追逐农家乐,还不如利用现有资源去整合,寻找差异化。

四、山水景观

建瓯山水景观众多,风光旖旎,有小武夷归宗岩、四大天柱、九仙山、蟹龙岗、百丈岩、天湖山、黄华山等众多景点。

归宗岩----位于建瓯城北约20公里的徐墩镇归宗村,海拔390米,自然环境优美,有渐入佳境、凌虚宝境和屏风落日三大景区,主要景点有:会仙桥、补天遗品、振衣堂、香炉峰、白鹤亭、一线天、听泉阁、仙人探井、天风洞、云洞、蝙蝠洞等26处景点,古人称之为“玉树琪花”。此外,景区内有一古寺,名崇仁禅寺,始建于五代梁朝开平二年(908年),寺庙四周古木参天,落叶不断,但寺庙屋顶上却不见片叶留存,寺内常年不见蛛网,甚为奇特。

辰山----位于建瓯市东部的水源乡境内,海拔1822米,为建瓯诸山之冠,“四大天柱”之首,有“辰山拱北斗”之称。辰山,除了怪石,奇松、飞雾、云海“四奇”外,尚有奇妙的“辰山日出”。辰山美在自然,这里没有造作,也没有装点,即无亭台楼阁的点染烘托,也无辞赋诗文的藻饰精镌,它以天成的景观,奇妙的造型,带着粗犷,雄浑的气质,博得了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

石塔山----位于建瓯玉山镇境内,海拔1611米,与古田县交界,是建瓯四大天柱中的南天柱。顾名思义,山上多奇石,犹如塔群林立,然而最著名,最令人神往的却是那漫山遍野的杜鹃花。

郭岩山----位于建瓯吉阳镇,海拔1383.7米,群山连绵,纵横百余里,含黄岩、龙岩两山,峭壁千韧,宏伟秀丽,誉称“天柱”。郭岩山古木

参天,老朽如虬,修竹积翠,沿九曲十八盘旋转而上,沿途或林荫寒谷,五月尚有余冰;或落叶铺路,如履地毯;或细竹密植,走兽难通。到山顶,地形如盆,有青云寺,内含楼阁三十六间,可容千人。大雄宝殿前,有一古井,名甘脆井,井中竖一枝杉木,永不枯朽,据传为唐朝遗物。人称“千年不朽木”。井中四周为菜地,其
菜不用人工栽培,逢春自发,食之又脆又香。郭岩山不仅风光美好,而且资源丰富,俗称“郭岩十八面,面面都有宝。无处不出黄连和甘草”。盛产药材。更有岩羊、石麟等珍贵动物。宋代理学家有诗赞曰:“名魁上郡天双景,奇秀西瓯第一山”。

擎天岩----位处建瓯之北,龙村乡境内,主峰海拔1222米,与南面石塔山遥遥相对,是建瓯四大天柱之一。东连犁坪,苏原;南临新村、平畲,西接康屯、龙溪,北靠周历、大汴地。山腰有庵,名擎天岩庵(龙池寺),拥地十五亩,四周古木参天,翠竹苍劲,古人赞美曰:峰峦峭拔,上薄云霄,慢亭紫翠,乾坤皱萃。擎天岩庵,又称龙池寺,始建于北宋至和年间(公元1054—1056年)迄今九百余年。道悟禅师于北宋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结茅于西乡之擎天岩,大观元年(1107)正月坐化入火,咸淳八年(1272)十月开基立庵。明洪武九年(1376)九月重修。天启三年(1623)十月遭火,次年住持僧明龙和如孔向周姓子孙募款重建。其后三百年间未见修缮,到民国28年(1939)重建,1945年重修。历史可称悠久。

九仙山----得名于八仙收徒传说。位于福建省建瓯市顺阳乡后房村,海拔1539米。山上岩石浩瀚,气势壮观;松涛林海,姿态万千;红豆杉十分常见,生长茂盛壮美;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游行家、文学家,徐霞客在九仙山上还留着已经日久风化的“不登九仙山,百岁也枉然”字迹。九仙山有山有水,山水兼容,以“山奇特,水有漈,景优美”著称,山上有“九峰九漈八十一景”,素有“小黄山”之称,实为难得之风景。登斯山顶,万里云山尽收眼底,可谓“一览众山小”。一年四季,游客不断,为一方胜地。

蟹龙岗----位于建瓯市迪口镇、玉山镇、古田县凤都镇三镇交界处。海拔在640-1486米之间。许多人对这个景点相对陌生,这个景点还没有得到开发,处于原始状态, 行程艰苦,上山坡度大,强度大 。该山具有形象的石动物群,母鸡岩就是蟹龙岗的标志——石佛,石佛脚下有各种形象的石动物群。山顶有个白岩洞寺庙,攀上岩顶,只见岩石上印着一个巨大的左脚掌印。

黄华山----位于建瓯城北,古城墙之内侧,为城中之山,山上林木葱郁、曲径通幽,

亭台楼阁点缀其间,秀丽为一城之最。站在山顶上,远眺双溪合抱,宛延曲折,奔流不息。俯瞰城关,楼宇迭起,人来车往。顿觉气势轩昂,心胸开阔。黄华山风光秀丽,为历代名人墨客所涉足,逗留吟诗作赋。如汉之林福、六朝之顾野王、唐之李频、宋之苏轼、蔡襄、陆游、袁枢、杨忆、刘光应、吴激、明之冯梦龙、杨荣、清之方苞、崔铣等都曾留下其赞美诗篇。

黄华山也曾是战略要地。唐代黄巢、宋代范汝为、清代石达开等农民起义军领袖及其部队,都曾留下其足迹。宋将韩世忠练兵于山下,李纲留有“屯兵处”,肖劲光曾在此发表革命演说。中共闽浙赣省委在此创办福建公学,培养干部、为解放全福建,建立红色政权作出贡献。

天湖山----位于建瓯西北十公里,山势陡旋,路径曲折,地形如莲瓣。到了山顶,忽然出现了一块盆地,周高而中间平旷,有良田与小湖泊,也许天湖山由此而得名。盆地的四围松柏挺拔,翠竹堆绿,参林叠翠,环境清静幽雅。盆地之间有泉一泓,常年不干,山泉白如凝乳,味甘如醴,俗称饭浆泉,谓之为佛倾米汗处,实为俚俗之附会。确也称奇。

天湖山今有圆通寺,古称老佛庵。据《建瓯县志》记载:宋时有隐士黄水心,筑室于此居住。黄水心名淼。曾领景德乡荐,博览群书,宋亡抗节不仕,赞慕夷齐云高风亮节。又宋郡首赵研登此有“美景天湖六六”之句。盖山有三十六景,即双虹泉、空翠亭、紫芝庵之类,为其胜境。建炎间因兵燹俱废。据翁鹤年撰《重建天湖山圆通寺碑记》刊载:“斯寺经清咸季兵燹后,幸有风雨一椽,群人士限浩大工程,不累修。羊城何善士坤如,慨于重建意……捐金三千重建,于丙寅十五年(公元1866年)落成。……庙貌庄严,辉煌金碧,回廊之上,则重楼远焉,佛殿之旁,则生祠辟焉。垣外宾馆,窗明几净,小园隙池,莳花种竹。玉泉一泓,汲泉煮茗,茶烟丰榻,令人有世外之思。

此外,还有金台山景区,百丈岩,七里街瀑布群,鸳鸯湖等地,美景数不胜数。

五、建瓯民俗风情

建瓯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积累、创新,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其中,有以挑幡、花伞、舞龙、担花担、奏“十幡”为主要内容的民间艺术文化;以赛龙舟为主要内容的群众体育文化;以板鸭、扁肉、光饼、豆浆粉等为主要内容的饮食文化;以“斗茶”为主要内容的茶文化等。盛行竹乡的“背新娘”风俗具有浓郁的乡土趣意,建瓯“弓鱼”更成为当地一绝。

1、建瓯民间技艺,建瓯历史悠久,独自特色的民间技艺有许多,

最典型为挑幡。

建瓯挑幡----传说始于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迎请唐王朱聿键入闽,招募抗清复明大军收复台湾之际,距今已有300多年。相传当时建宁府城郊大洲的青壮年大都应征入伍,这年农历正月二十四,部分将士平安归来,大洲百姓欢欣鼓舞,连日办酒唱戏,迎接他们,称作“接龙脉”,而将士们则将带回的军旗尽情挥舞、演练,以此来纪念壮烈捐躯的弟兄,后年年正月二十四大洲百姓都要擂鼓鸣锣,
将旗杆装点舞动一番,便逐渐演化成建瓯民间特有的挑幡习俗。建瓯挑幡主要有手舞东风转、肩扛南天松、脚踢西方柱、牙咬北海塔、肘擎中军令、腰掸日月星、鼻托乾坤棒、口挑百战旗、头顶一片天等招式,幡舞令人心驰神往,动魄惊心。1998年,建瓯挑幡被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有“中华一绝”之称。2001年,建瓯挑幡参加第五届全国民间艺术节荣获表演金奖。

2、建瓯茶文化,建瓯市中国主要的产茶区之一,最出名的是北苑贡茶,最具地方特色是茗站。

建瓯斗茶----“斗茶”也称“茗战”,是建州茶乡一种以比赛品评茶叶优劣的民间风俗。据考,建瓯茶乡在唐代后期就有了“斗茶”活动,到了北宋,“北苑”茶园兴起,在“龙凤团茶”的推动下,斗茶之风更加盛行,逐渐成为一种民间习俗,后来,这种“斗茶”习俗在丁谓、蔡襄的宣扬下,传播到上层社会,更经文人墨客的渲染,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清新雅致的茶道艺术,建安“斗茶”大体有“研茶协盏、调膏点注、击拂侯汤、细啜吟赋”四道程序。后来,这种“斗茶”品饮艺术还传入日本,与日本茶道有一定的渊源。

3、建瓯饮食文化,建瓯本地独有的小吃和菜式众多,可以整合、推广,游客游玩的重点之一就是吃。

建瓯板鸭--全国四大板鸭之一,赋予板鸭以活力,政府花力气去收集、整理板鸭的故事、传说,结合板鸭宴,让游客吃的舒服的同时,也感受古城的文化。还有如鸡茸,呙底等等的菜式,都用故事去赋予生命力。在小吃方面,故事也是免不了的,最好还能体现历史,因此政府可以推出小吃街,商铺以古典造型,从业人员以古装面对顾客,讲解小吃历史,或建瓯民间故事,让游客味觉、视觉、听觉,都来个大餐。而且每年定期举行建瓯美食节或小吃节,配合民俗,绝对是特色。

4、建瓯民俗文化,千年古城的建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相当的多,个人觉得政府应该整合起来,进行宣传、推广。

首先,以城区为中心,进行包装、宣传的,体现古城建州闽源文化的,个人觉得可以分以下几个节日来举行。

正月十

五踩街----这是建瓯传统的节日活动,记得小时候,跟着那些挑幡,舞龙,踩高跷,大头宝等等的游行队伍,家家户户烧香、放鞭炮,有特色,又热闹。细节的东西或许我说不上来,可以请建瓯的民俗专家弄一套标准化流程,既体现古建州的韵味,又表现新时代的风格,何乐然不为呢?

端午龙舟赛----这个在建瓯城区,我从来没看过,但听老人讲,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年年都有举行,热闹非凡,而且当时的龙舟都是存放在每个城门下,现在各地对
地方特色的民俗都比较重视,建瓯政府应该把这恢复起来,并扩大影响。

太保爷生日----太保爷为建瓯独有的神,极具地方特色,应给予大力推广,流程、常态性,应该政府去规划、组织,而不是民间自生自灭,政府出面了才能把这个节日做成特色,做大规模。

中秋节日----最有印象的是小时候的烧塔,听老人说,以前在建瓯的各个主要路口都有几米高的砖塔,每逢中秋的时候,大人小孩都会拿着材火,扔进去烧,越旺越好。可惜现在这样情景几乎消失了,政府应该重新恢复这样的民俗,使之规模化、常态化,让这样的地方民俗持续下去。

闽源文化节----原先已经组织过一次了,也充分宣传了建瓯的古文化,其实政府可以使之常态化下去,每年或2年一届,只要宣传的好,就会提升知名度,时间长了,自然会吸引众多的游客到来。

设立民俗馆,茶博园,笋竹园,根雕园,地情博物馆等等,让更多的人来知道建瓯,了解建瓯,宣传建瓯。

此外,建瓯的乡镇也可以配合城区的大节日,充分发扬当地特色,把庙会做大,做出影响力。比如东岳庙曾经闻名的庙会,吉阳玉溪中秋的送灯习俗(突出宣传步月桥),东峰茶神祭祀(与北苑遗址相结合),五道师公,迎大奶等等。重要的节点策划好、做好,在由乡镇下面的点配合,古建州的民俗风情还怕吸引不了游客?这就是特色呀!

六、自然地理

盘山公路----建瓯市山区,很多的乡镇都是通过盘山公路来通行的,政府可以利用已有的盘山公路,做有特色的规划,吸引越野爱好者,骑行驴友和摄友,并在盘山公路的途中,利用已有的乡村或设置户外运动服务区,方便游客的休憩,观光。盘山公路可以融入到山水景观,或绿色生态,或历史古迹的各个景点中去。例如,房道的盘山路中,就有连地的竹林,然后到万木林,杨荣祖屋等;玉山的盘山公路中,就可以顺道游览小桥的人文景观,也可观赏石塔山满山遍野的杜鹃花,还可以欣赏迪口的廊桥,感受蟹龙岗的美景;龙村的盘山公路,可以推出擎天岩等

等。

漂流----建瓯地处闽江上游,途经的水系有建溪和松溪,水资源丰富,干流支流众多,而且许多的乡镇都有在大山深处的水库。因此可以在大山中去搜索、寻找风景优美,山清水秀的小溪流,营造峡谷漂流,让游客去挑战极限,欣赏美景。也可以在乡镇间,设立竹排漂流,利用农村的田园风光,纯净的溪水,带动乡村游。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且吸引游客的就是江西大觉山的峡谷漂流了。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建瓯灿烂的历史文化,美丽的山水繁衍了勤劳智慧的建瓯人民。悠久的历
史文化、美丽的山水为建瓯发展生态旅游经济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