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6:北方农村丧葬习俗

合集下载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6:北方农村丧葬习俗

红白喜事礼仪大全之6:北方农村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丧葬习俗县内丧葬习俗在建国之后,虽有所革新,但举办丧事,农民家庭一般仍按历史相沿的传统习俗进行。

(1)准备“后事”人生百岁总有一死。

当人老年迈以后,本人或家属其他成员则要为其准备身后用物。

最主要的一是棺材,二是寿衣。

当地习俗,这两样东西一般都在老人生前准备好。

过去备棺材,木材以柏木为最好,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

寿衣要备衣、裤(裙)、鞋、袜、帽,衣裤应有棉有单,寿衣颜色多为红、蓝,忌黑、忌花。

这些备用物品看似不吉利,但谁都不忌讳。

有些人家准备的早,结果多年死亡不至,到另一世界的衣物、“房子”只好仍处在备用中。

(2)老人病重期间的礼俗病人病重期间,儿女一定要陪护身边,否则为不孝。

亲戚一定要携礼物看望,否则若病人死后无法面对死者及其家属(不知者除外)。

凡重要的亲戚应当多次探望病人。

病人病危时,不在病人身边的重要亲属,病家应通知前来,以防事后落“埋怨”。

(3)弥留之际与初亡时的处置咽气前,儿女要守护身边,并为其理发(女人梳头)、净面、洗脚、看寿衣。

气断,全家举哀。

入敛时,死者脸蒙黄表纸,曰“蒙脸纸”;口含一铜钱或硬币,曰“噙口钱”,背垫铜钱或硬币,曰“垫背钱”;手持线串小面饼,曰“打狗饼”,小饼个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棺头点一黑瓷灯,曰“引魂灯”,放一陶盆,供停灵期间焚纸用,曰“老盆”灵房门口搭棚,曰“灵棚”,棚内设供桌,供举行吊祭仪式用;院门外放“指魂纸”,白纸条之条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4)着孝孝布白色,。

儿子剃头,戴斜角孝帽,帽订麻匹,谓之“披麻”;腰束茼绳拖地,谓之“拦腰绳”;赤足穿草鞋,手执柳木哀杖,哀杖裹以指魂纸。

儿媳披发,顶褡头,束腰绳,穿草鞋。

女儿戴孝同儿媳。

侄辈戴平角孝帽,孙辈戴“柿花”孝帽。

吊客中闺女婿、侄婿束孝带,戴平角孝帽;孙婿、外孙婿束孝带,戴“柿花”帽;其余一律戴平角孝帽。

(5)送汤当地叫“泼汤”。

临沭地方人死之后,一般三日而葬。

葬前,每日早、午、晚三次送汤。

初次送汤之前,要为死者举行“报庙”、“指路”仪式,到土地庙向净王爷报到,并予以指引路线。

东北三省的丧葬习俗研究

东北三省的丧葬习俗研究

丧葬习俗主要延续旧时的方法,有停灵,戴孝,入殓,出殡,下葬,圆坟,头七。

五七,百日,周年等。

下面就丧葬仪式具体谈一下。

一、停灵仪式停灵就是将去世亲人停放在堂屋正中央(头朝南)首先亲人在咽气前,子女要为死者穿上寿衣,在北方汉族的习俗里,贴身穿白色的衬衣衬裤,再穿棉衣棉裤,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长袍。

整套服装不能够有扣子,而且要用带子系紧,表示带子,就是后继有人的意思。

在死者的头上要戴一顶挽边的黑色帽子,帽顶上缝一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用来驱除煞气,男性脚上要穿黑色的布鞋,女性要穿蓝色的布鞋,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

之后亲属要马上把尸体移到灵床上,初终,首先为死者放入压口钱(最好能在临终之前)两手放入打狗干粮,(饼七个用麻线穿上,左手放打狗干粮,右手拿打狗鞭子,过饿狗山用)。

两脚穿上装老鞋,用线绳拌好。

整理完后,放上蒙脸手巾(黑色的布),然后用黄布或白布从头到脚盖好。

确定死后,长子要指明路,具体做法是:长子手持扁担。

扁担一头吊一串纸钱,站在凳子上,指着西南方向连喊三声:爸爸或妈妈,走西南大路光明大道,三条大道,走中间那条。

在灵铺前,应放倒头饭,(两碗饭扣到一起,上插三个小高粱杆上头缠棉花球)祭品,香烛,点燃油灯,在丧盆内先烧三斤十两纸钱,纸灰要特殊包好,入殓时放入馆内。

如是信佛的,二十四小时不能动,供素食,有佛家弟子,诵经(金刚经,弥陀经,脚尾经等,十二小时)。

东北的丧葬习俗(三)一、挂孝在东北一带地区,丧家在大门悬挂烧纸制作的岁头纸,是用纸条做成的,如果夫妻死一个在纸条上剪一个豁牙,如果夫妻都没了,纸条上要剪两个豁口。

用麻绳每三张一个扣,纸条数是以死者年龄的不同来确定的,一岁一条,另外加上两条,表示天地,最上一条,最下一条,当中都是三张夹在一个扣里最后不够三张,余二或余一都夹一个扣里,最上一张代表天,最下一张代表地,这就是“倒头纸”也叫“过头纸”。

并且用亡人的性别的不同来决定悬挂这条的位置,死者是男性则悬挂在门的左面,死者是女性则悬挂在门的右面,人们一看到门口的纸条就知道这家亡人的寿数、是男是女。

北方农村“殡葬”的习俗,和大家想象的有差别么?

北方农村“殡葬”的习俗,和大家想象的有差别么?

北方农村“殡葬”的习俗,和大家想象的有差别么?我老家是河北的,所以所说的北方至少也是河南以北了。

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经历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常态,尤其是农村,对逝者的仪式还是有很多讲究的,也是很体现地方特色。

那么今天就陪大家一块看看北方小山村在殡葬上都有哪些主要的习俗。

“大支客”和“杠头”发挥着巨大作用大支客这个角色并不陌生,很多地方也都有。

大支客的作用就好比调度,整个殡葬的流程都特别熟悉,其作用就是保障殡葬的顺利进行,所以能升任这个角色的人一般都是德高望重又精明强干的人;此外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就是“杠头”,因为死者的埋葬按老传统来说是需要抬棺材的,但是即使是同村的亲朋一般也没人愿意抬棺材,所以都是靠杠头的面子去找人,这个角度说,杠头不光要力度大,还要有足够好的人缘。

头戴白孝的一定是死者的近亲属有人去世,披麻戴孝应该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传统,不过到了如今这个年代,披麻应该是很少见的,但是戴孝这个传统还是一直保持的。

戴孝就是撕一条白布系在腰上,这是针对所有人来说。

特殊的两种情况是,如果既是死者的近亲属,同时又属于“新增人口”尤其又是“新媳妇儿”类的,还要在白孝带上系上一块红布条,以此来表示“冲喜”。

同时如果其他的近亲属,还要用白布做成一个帽子的形状戴在头上,有经验人一看这肯定就是死者的近亲属。

扛幡和摔瓦罐的一定是死者至亲中的至亲,一般不允许超过两次拿正常的情况讲,扛幡的人一般都是死者的子女中的儿子,且次数不超过两次,因为一父一母正是经历两次。

有特殊情况是比如岳母家也有这种情况又只有女儿的,只有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由姑爷承担“第三次”;再比如儿子英年早逝的情况,家里男丁只剩儿孙时,如果姑爷不愿意扛幡,一般都是有其他亲亲属抱着死者的孙子“扛幡”;如果孙子孙女都没有姑爷也没有的,就要看侄子们了。

怎么做选择其实很简单,就是没儿子的由“孙子”优先,其次是看姑爷的意愿,再其次就是看死者的侄子们。

这个考虑其实就是在体现着一定的家产继承逻辑,谁来杠幡,意味着谁就来继承死者的家产。

华北北部农村丧事习俗

华北北部农村丧事习俗

丧事习俗赵福山村内办理丧事,规纳起来,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堂屋停尸夜深入殓一、停尸1.病人在垂危之际,儿女日夜守护在身旁。

在确定人死之后,将人搬移到堂屋,躺放于门板或床板上。

在没咽气时给死者穿上装老衣裳。

不论春夏秋冬,装老衣都是棉的,因为古人认为阴间没太阳,终年寒冷。

人死之后,其灵魂就到阴间去了。

衣、帽、鞋都必须是布的,不许用皮的。

鞋底也不准用皮的,说是穿皮鞋,下辈子转生长蹄子的兽类。

若是女性,鞋底绣上莲花,即脚蹬莲花成仙的意思。

衣裳不缀扣儿,只缝小布条打结系带便可。

装老衣裳穿好,盖上苫单。

苫单的颜色以前是黑的或兰的。

现在以白色较多。

2.蒸一碗小米饭,为的是不能让死者挨饿。

再用面捏五个打狗棒,饭碗内插三个,死者双手各拿一个。

目的是防止死者的灵魂去阴间的路上被狗咬。

再用一个铜钱(或现在的硬币)塞入死者口中,在口里含着,这个钱币称“压口钱”,是让死者带上口粮的意思。

为防备死者诈尸乱跑,还要用麻绑上两脚,袢上两手。

在死者的头顶前面,摆一张小供桌,放上祭品。

点一盏长明1灯(灯油以香油为最佳),目前有的以蜡烛代替油灯。

3.找纸扎匠给死者开书、铰座迁,都用白纸。

开书,过去称开殃榜。

其书写排列都是竖排。

所开的书,就是三块纸,另有一个位牌和一块扣瓦。

第一块纸写的是:将此纸贴在座迁的最下端墙上。

23 第二块纸写的是死者的年龄和生死年月日时。

对其称谓依照古例将此纸贴在影壁墙的低处。

第三块纸贴在堂屋的门口一侧下方,分男左女右。

写的内容是入殓时所忌讳的外人的属相。

(不写属相而写地支名称)例如(女性)(男性)本村所忌的属相是按死的月份推算的。

有的村则不按月推,而是按死者的属相推。

看来并无一定之规,俗语说:“一个马勺一个柄儿,一个师父一个令儿。

”此之谓也。

此外,再用一块纸叠成灵牌的样式。

写上“某某”之灵位,置于供桌上。

另外,用一块瓦,上面写上字(符),扣在死者心口处,此为“扣心瓦”。

说是防止诈尸和妖邪用的。

写法多种多样,扣心瓦下也放一小把笤帚穰。

东北的丧葬习俗合集整理

东北的丧葬习俗合集整理

东北的丧葬习俗合集整理东北的丧葬习俗(一)丧葬习俗主要延续旧时的方法,有停灵,戴孝,入殓,出殡,下葬,圆坟,头七。

五七,百日,周年等。

下面就丧葬仪式具体谈一下。

一、停灵仪式停灵就是将去世亲人停放在堂屋正中央(头朝南)首先亲人在咽气前,子女要为死者穿上寿衣,在北方汉族的习俗里,贴身穿白色的衬衣衬裤,再穿棉衣棉裤,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长袍。

整套服装不能够有扣子,而且要用带子系紧,表示带子,就是后继有人的意思。

在死者的头上要戴一顶挽边的黑色帽子,帽顶上缝一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用来驱除煞气,男性脚上要穿黑色的布鞋,女性要穿蓝色的布鞋,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

之后亲属要马上把尸体移到灵床上,初终,首先为死者放入压口钱(最好能在临终之前)两手放入打狗干粮,(饼七个用麻线穿上,左手放打狗干粮,右手拿打狗鞭子,过饿狗山用)。

两脚穿上装老鞋,用线绳拌好。

整理完后,放上蒙脸手巾(黑色的布),然后用黄布或白布从头到脚盖好。

确定死后,长子要指明路,具体做法是:长子手持扁担。

扁担一头吊一串纸钱,站在凳子上,指着西南方向连喊三声:爸爸或妈妈,走西南大路光明大道,三条大道,走中间那条。

在灵铺前,应放倒头饭,(两碗饭扣到一起,上插三个小高粱杆上头缠棉花球)祭品,香烛,点燃油灯,在丧盆内先烧三斤十两纸钱,纸灰要特殊包好,入殓时放入馆内。

如是信佛的,二十四小时不能动,供素食,有佛家弟子,诵经(金刚经,弥陀经,脚尾经等,十二小时)。

东北的丧葬习俗(二)一、戴孝停灵之后,首先孝男孝女们由上了年纪的老人(懂得撤孝布的老年人)撤孝。

不论满族还是汉族,无论披麻还是带孝,必须要按以下的规矩去戴孝,绝不可乱带。

亡人是男的,戴孝应左短右长,亡人是女的,戴孝应右短左长。

扎腰的,亡人是男,孝男孝女不分男女都要扎腰左边。

亡人是女,都要扎腰右边,也就是短的不在了,戴孝是晚辈的孝意,平辈不用戴孝,父母走一个长短要差八寸,父母都走了孝布要差八分,决不可带齐孝,那样是犯重丧,除非两个老人一齐死的,(死在一天了或一齐出殡这样可以戴齐孝),切忌、切忌。

北方农村丧事习俗

北方农村丧事习俗

北方农村丧事习俗北方农村丧俗之——请忙事人请木匠“服材”。

棺木,俗称寿材。

寿木,是土葬习俗的产物。

提倡移风易俗多年,但农村用棺木的习俗依旧没有彻底改变。

用料以柏木为佳,松木次之。

过去,遇湿不腐的柳木在农村是最为常用的。

过去家有上年纪的老人,在经济条件好的时候都要早备棺木(或木料)。

用自己的木料,请木匠到家里来做,称“服材”,取“富财”之意。

当有人去世准备棺木是一件隆重的事。

如阳间盖房子一样,姑太太要“祝檐”,其实,就是要给木匠花钱以期把活干好一些。

遇娘家兄弟经济薄弱的还要摊份子。

做好后放在闲屋里,有的一放几年甚至十几年,防备遇灾年老人去世难以厚葬。

厚葬,就是用厚木料做棺材安葬,后引申为丧事办的隆重。

现今有棺材铺,提前备下的已相当罕见了。

“三长两短”,语出服材,暗指棺材。

棺材是由盖、帮、底和前后回头组成。

盖、帮、底用长料,前后两回头用短料。

所谓“三长两短”,因为不论材质优劣,必是由上下左右四块,前后两块共六块木料拼合而成的。

上为盖,称天,下为底,称地,左帮为日,右帮为月。

前后两块称为乾坤,木匠称回头。

另有一块薄薄的盖板,入殓时用在材盖下,称“天花板”。

过去,因男人要穿靴戴顶子,棺材的尺寸是盖长八尺二寸,帮长七尺一寸,底长七尺七寸比帮前长四寸后长二寸。

现在做的一般要小些,但底仍比帮前长四寸后长二寸。

棺材以用料厚度分三五材。

四六材。

二四材。

即:盖厚五寸,帮和底厚三寸。

前回头多刻寿字,以雕刻五蝠捧寿为最讲究。

女用棺材可以在后回头上刻上莲花,以示得道成仙。

十三段。

三鼓腔棺木更为讲究。

十三段,即用十三段圆木料。

盖用三段,左右帮各用三段,底用四段。

盖的中间一块锯成方木后,宽度必须达到一尺,非粗大原木不能用。

三鼓腔,即盖拱形,两帮鼓型,不能用铁钉,要揋帮穿带隐钉吊底榫卯结构,非技艺高超者不能为。

开银锭。

盖棺前要把盖与棺帮严合,由木匠开出三个隐钉槽,称“开银锭”。

隐意姑太太和事主必须要给付手工钱。

按女把神道男把边开隐钉槽。

农村丧礼习俗,15种丧礼流程全揭秘,路祭、泼汤只是其二!

农村丧礼习俗,15种丧礼流程全揭秘,路祭、泼汤只是其二!

农村丧礼习俗,15种丧礼流程全揭秘,路祭、泼汤只是其二!在农村,地域的不同,农民对丧礼习俗的考究也多有差异,毕竟“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今天我们就主要说一下在北方地区丧礼的习俗。

众所周知,丧礼是一个人存于世间的最后一个仪式,也是众子女表达孝敬的一种方式,古人以“孝”治天下,但在如今的农村,“孝”依旧是考虑一个人好坏的标准之一!今天我们就讲讲关于农村葬礼的一些仪式。

一、倒头纸。

在农村,当家里老人过世,首先要将他移动到厅堂,并且将脚朝内,头朝外,在床头处放“老盆”烧纸!这就是处死后要烧的“倒头纸”!二、入殓。

在农村,过去实现的土葬多用棺材,因此在入殓时,在我们农村要让老人口中有饭,或者用一些古币或玉石放在口中。

三、告庙。

村中老人过世后,忙客不用请,听到鞭炮响自然到,如果过世的是女方,要倒头时给“娘家至亲”报信,而孝子会去祖坟报信,也就是我们农村所说的“告庙”或“引魂”!四、报丧。

如果女方去世,孝子会先向故人的“娘家”报信,而娘家人也会立即扎好“牌坊”来到吊唁!但是对于一般的亲戚,在第二天孝子会逐一报信,一般情况下,孝子报信不能进门,并扣头报丧!五、破孝。

在农村所谓的“破孝”就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做“孝帽”和“孝服”,在我们农村,鞋子也要用白布敷一层!其中,男子多为“羊角帽”,女子多用白方巾裹头!六、设灵棚。

为了方便宾客吊唁,常在厅堂门口设灵棚,众孝子分跪于两侧。

灵棚正中设案桌,放祭祀用的贡品!七、请厨。

在农村,老人过世,一般要三天的时间,在发丧的时候,亲戚前来,主家要管一顿饭,在我这俗称“豆腐汤”!随着农村移风易俗,现在的农村,很少有用鼓乐手的了!但是,请厨却依然存在。

八、泼汤。

在发丧的前一晚上,长子拿着引魂幡,后面孝子会抬着半桶面汤,沿路泼洒!九、破土。

在农村,在发丧的这一日清晨,众孝子一起去选定的坟地,由长子起前三楸土,以后的由忙客代劳,挖坑打穴!十、起灵。

也就是丧葬仪式的开始,亲友送老人最后一程,一般亲近的要行“九头十八揖”,待所有亲朋仪式完成后,仪式正式开始,在我这说是“出丧”!十一、摔老盆。

★★东北的丧葬习俗(1一10)

★★东北的丧葬习俗(1一10)

★★东北的丧葬习俗(1一10)东北的丧葬习俗(一)复制;百灵丧葬习俗主要延续旧时的方法,有停灵,戴孝,入殓,出殡,下葬,圆坟,头七。

五七,百日,周年等。

下面就丧葬仪式具体谈一下。

一、停灵仪式停灵就是将去世亲人停放在堂屋正中央(头朝南)首先亲人在咽气前,子女要为死者穿上寿衣,在北方汉族的习俗里,贴身穿白色的衬衣衬裤,再穿棉衣棉裤,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长袍。

整套服装不能够有扣子,而且要用带子系紧,表示带子,就是后继有人的意思。

在死者的头上要戴一顶挽边的黑色帽子,帽顶上缝一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用来驱除煞气,男性脚上要穿黑色的布鞋,女性要穿蓝色的布鞋,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

之后亲属要马上把尸体移到灵床上,初终,首先为死者放入压口钱(最好能在临终之前)两手放入打狗干粮,(饼七个用麻线穿上,左手放打狗干粮,右手拿打狗鞭子,过饿狗山用)。

两脚穿上装老鞋,用线绳拌好。

整理完后,放上蒙脸手巾(黑色的布),然后用黄布或白布从头到脚盖好。

确定死后,长子要指明路,具体做法是:长子手持扁担。

扁担一头吊一串纸钱,站在凳子上,指着西南方向连喊三声:爸爸或妈妈,走西南大路光明大道,三条大道,走中间那条。

在灵铺前,应放倒头饭,(两碗饭扣到一起,上插三个小高粱杆上头缠棉花球)祭品,香烛,点燃油灯,在丧盆内先烧三斤十两纸钱,纸灰要特殊包好,入殓时放入馆内。

如是信佛的,二十四小时不能动,供素食,有佛家弟子,诵经(金刚经,弥陀经,脚尾经等,十二小时)。

东北的丧葬习俗(二)一、戴孝停灵之后,首先孝男孝女们由上了年纪的老人(懂得撤孝布的老年人)撤孝。

不论满族还是汉族,无论披麻还是带孝,必须要按以下的规矩去戴孝,绝不可乱带。

亡人是男的,戴孝应左短右长,亡人是女的,戴孝应右短左长。

扎腰的,亡人是男,孝男孝女不分男女都要扎腰左边。

亡人是女,都要扎腰右边,也就是短的不在了,戴孝是晚辈的孝意,平辈不用戴孝,父母走一个长短要差八寸,父母都走了孝布要差八分,决不可带齐孝,那样是犯重丧,除非两个老人一齐死的,(死在一天了或一齐出殡这样可以戴齐孝),切忌、切忌。

北方丧葬习俗有哪些

北方丧葬习俗有哪些

北方丧葬习俗有哪些北方丧葬习俗有哪些丧葬习俗在古代到现代社会一直保留着传统的.习俗,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当地丧葬习俗。

那么在北方丧葬习俗有哪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北方丧葬习俗有哪些1、打墓子在没起灵之前,墓地已有人打好墓穴,在打墓时,多给打墓人带些吃的,让打墓人吃饱喝好。

取义为“宝墓”在打墓破土前,由风水师画出城,(首先风水师下罗盘,定山向,定分金,用风水尺画城)。

城画好后,由风水师读破土文:2、破土文当庄山神、土地神、城隍等:今有南瞻部州,中华人民共和国×××省××市××乡××村××屯居民×××世故显考×××府君赴阴司冥界,安阴宅于×县×乡×村×山沟之贵方宝地,多有打扰,冒犯众位神灵,望岂恕罪海涵。

特此令××市、县冥府××××年××月××日3、破土、风水师念完破土文后,家人烧纸,用公鸡冠上血,滴在锹尖上,或镐上,将鸡放开,鸡要叫,说明此地为凤鸣之地,大吉大利,再由长子先在中间挖一锹土放在旁边,三天圆坟用。

另外在四角各挖一锹土放在一起,搁在一边,准备下葬封棺用。

4、下葬墓子打好后,由风水师择吉时下葬,灵车来到坟地,由儿子下到穴中,用锹打二道土楞。

楞上放四个馒头。

此项工作进行完,开始落棺,风水师用罗盘定向,儿女在坟头上香烧纸,姑爷放五谷粮囤、点长明灯、放下水罐。

如果合葬,由姑爷放搭桥布,一般的搭桥布是三尺六寸红布,代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红筷子一双,放在两棺之间。

在放搭桥布时,如果亡人是母亲,儿女喊:“妈呀,开门那,我爸爸来啦。

这项工作完毕,接着是孝子用灵幡在棺天盖上,别人放一锹土,往上提一下,一次比一次高,第三次举过头顶,此为孝子三提。

农村丧事祭拜礼仪

农村丧事祭拜礼仪

农村丧事祭拜礼仪生老病死是我们的人之常情,那么你们知道人去世之后的丧事祭拜礼仪吗?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农村丧事祭拜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农村丧事祭拜礼仪介绍费县传统白事流程在费县当地红白喜事民俗活动中,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一个等级仪式编制,分别是:大总管(也叫问事地,总指挥),帮忙的(帮忙的有:站桌子头地,记账地,跑腿地,烧水地,买菜的,厨师,伺候“叭喇匠子”地,抬丧馆地等不同等级)。

1、丧主(丧主当地称呼)去世后,亡人的子女找到大总管,行大礼请大总管来主持白事总过程。

2、大总管进场,安排帮忙人员及整场白事所有事宜(被安排的帮忙人员家中没有劳动力的处外,其他必须服从安排。

这是一种不成文的规矩,和对生命,对丧者的一种敬畏。

)3、阴阳先生进场,由大总管派跑腿地人员请阴阳先生进场对出殡的日期、及下葬的地点风水进场勘察。

4、“叭喇匠子”进场,由大总管派跑腿地人员请鼓乐班“叭喇匠子”进场举办仪式。

农村丧事祭拜仪式进程(第一天中午)开门:孝子们(丧主的子女当地称呼“孝子”)面向亡人全跪行八拜礼,辈分小于亡人的行八拜礼,与亡人平辈的行四拜礼。

送岁头纸:根据亡人的岁数,用白纸粘在柳木树枝上,放在大门外两旁,分男左女右(不得随意乱放)拜榜:由大总管张贴帮忙人员名单,孝子们为感谢帮忙人员,特向张贴的帮忙人员名单的榜行大礼。

(第一天下午)泼汤:泼汤即喝汤,让亡人喝汤。

泼汤要到本村的土地神那里进行,当地称呼“庙子”由站桌头的老者,(站在亡人的贡桌旁两边的帮忙的老人称呼“领头的”)指引,孝子们披麻戴孝,腰缠箐绳,拉着哀仗到庙子泼汤。

(孝子们痛哭流涕,哭声、喊声,火炮声,响彻半边天,三五里路外的村都听到很清晰)有的家族大的,人口兴旺的,可以在本村排上长长的孝子丧葬队,在此仪式上堪称是本白事中一大亮点,情景壮观。

从亡人的灵堂门口吹奏到庙子,路上遇沟、河、拐弯处,为了不让亡人的灵魂跟错了路,需要给土地神留下买路钱,孝子们跪下行大礼,烧纸钱。

东北丧葬习俗是怎样的

东北丧葬习俗是怎样的

东北丧葬习俗是怎样的东北丧葬习俗是怎样的东北丧葬习俗是怎样的 1死者按照年龄:少年一般不会操办,中年人去世叫不足寿,不允许穿寿衣,老年人去世叫喜丧。

按照性别:男人去世会在灵棚里扎驴,现在都改成了马。

如果男子已婚且其妻子尚在,那么下葬那天妻子不允许去,且会被蒙着头躺在炕上,脚上系红绳,防止把她也带走。

女人去世扎纸牛,话说一般女人都比男人长寿,很少见女人走在男人前面的,除了疾病和意外。

停灵时间:都停单数,三天七天五天等方向:头朝西,还有一条是头不可以冲门,后者要比前者的作用大。

守灵:灵堂不可以断人,以防回魂的时候没有人找不到路。

戴孝晚辈戴孝,直系晚辈要戴重孝,七天之内不允许洗头、洗脸。

非直系晚辈戴孝带,胳膊围一圈黑布,现在有用黑色带有“孝”字的牌代替的。

下葬不同地区风俗不同,一般是脚踏河,头枕山。

还有“头朝东,三年不咬空”的说法。

丧葬费用不管什么讲究规矩,天大地大死者最大。

有人说东北丧葬奢侈,但是有句话说“花多少钱能咋的,人没了”就是讲这个事的。

但是观察得出:大部分人家的丧葬支出都大致等于“帐桌子”上写出的接到的“礼”钱。

人的死亡是一种风险,而这种“帐桌子”代表的是一种原始的保险制度,帮助正在遭受灾难的家庭渡过难关,所以白喜事人可以不到但是钱必须到,不然就视为断交,干系很大。

丧葬的排场和一家人的经济能力以及人缘有很大的关系。

棺材讲究的用七寸厚的,需要二三十个壮小伙子才能平稳的放入墓坑。

墓地一般葬入祖坟,人没三年之后才可以立碑。

风水墓地周围不能有坑,说道是有多大的坑就需要多少人命来填,所以你会看到绝大部分的坟地都是在平地。

墓地栽杨树,而不是松树柏树。

火葬火葬我坚决反对,死后要尊重人的尸体,这是他留在世上最后的痕迹,你居然要一把火给烧了?土葬,要摆平民政局的各方官员,不然就会被挖坟掘尸,在大庭广众之下倒上汽油焚烧。

回族人怎么能土葬?尊重少数民族习俗。

汉族人也重来没有火葬的习俗。

引魂鸡必须是红公鸡,这个红公鸡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纸扎的。

北方民众丧葬礼仪

北方民众丧葬礼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该县的丧葬习俗有所创新,但农民家庭在举行丧葬仪式时仍然普遍遵循与历史同步的传统习俗。

现在让我们了解一些北方人的葬礼仪式。

①为“葬礼”做准备的人会在100岁时死去。

当一个人老了,他或他的其他家庭成员必须为他准备东西。

最重要的是棺材和裹尸布。

根据当地习俗,这两样东西通常是在老人去世前准备好的。

过去,柏树是制作棺材的最佳木材。

床单越厚,棺材越大越好。

裹尸布应配有衣服、裤子(裙子)、鞋子、袜子和帽子。

衣服应该有棉布床单。

裹尸布的颜色主要是红色和蓝色。

黑色和花是不允许的。

这些备用物品似乎不吉利,但没有人害怕它们。

有些人提前做好准备,导致多年死亡,衣服和“房子”不得不保留到另一个世界。

(2)老人重病期间的礼仪和习俗在病人重病期间,他们的孩子必须陪伴他们,否则就是不孝。

亲属必须带礼物来探视,否则如果病人死亡,他或她就不能面对死者及其家人(不知道的人除外)。

所有重要的亲属都应该多次看望病人。

当病人病危时,病人的家人应该通知不在病人身边的重要亲属,以免事后“抱怨”。

(3)在临死前,孩子们应该保护自己的身体,剪头发(女人梳头),洗脸,洗脚,看裹尸布。

全家人哀悼他们失去的呼吸。

在折叠的时候,死者的脸被黄色的纸覆盖,这种纸被称为“脸覆盖纸”。

嘴里含着铜或硬币意味着“捂着嘴”,背上铜或硬币意味着“背上钱”。

手持串小蛋糕,称为“狗蛋糕”,小蛋糕的数量等于死者的年龄。

棺材顶部点燃一盏黑瓷灯,称之为“引魂灯”,棺材停下来时,里面放一个陶盆烧纸。

它被称为“老盆地”和“彭羚”。

帐篷里摆了一张桌子来举行祭祀仪式。

医院大门外,有一张“灵魂纸”。

白皮书的数量等于死者的年龄。

(4)孝布白色,儿子剃了光头,戴了一顶斜顶帽,点了一匹大麻马,叫做“穿大麻”。

在腰部绑一根绳子拖地板,这种绳子叫做“中间绳子”。

赤脚穿着凉鞋,手里拿着柳条哀悼手杖,手杖被灵魂纸包裹着。

儿媳妇穿着头发、腰带、腰绳和凉鞋。

女儿戴孝和儿媳妇。

侄子们戴男童短孝帽,孙子们戴柿子花孝帽。

华北北部农村丧事习俗

华北北部农村丧事习俗

丧事习俗赵福山村内办理丧事,规纳起来,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堂屋停尸夜深入殓一、停尸1.病人在垂危之际,儿女日夜守护在身旁。

在确定人死之后,将人搬移到堂屋,躺放于门板或床板上。

在没咽气时给死者穿上装老衣裳。

不论春夏秋冬,装老衣都是棉的,因为古人认为阴间没太阳,终年寒冷。

人死之后,其灵魂就到阴间去了。

衣、帽、鞋都必须是布的,不许用皮的。

鞋底也不准用皮的,说是穿皮鞋,下辈子转生长蹄子的兽类。

若是女性,鞋底绣上莲花,即脚蹬莲花成仙的意思。

衣裳不缀扣儿,只缝小布条打结系带便可。

装老衣裳穿好,盖上苫单。

苫单的颜色以前是黑的或兰的。

现在以白色较多。

2.蒸一碗小米饭,为的是不能让死者挨饿。

再用面捏五个打狗棒,饭碗内插三个,死者双手各拿一个。

目的是防止死者的灵魂去阴间的路上被狗咬。

再用一个铜钱(或现在的硬币)塞入死者口中,在口里含着,这个钱币称“压口钱”,是让死者带上口粮的意思。

为防备死者诈尸乱跑,还要用麻绑上两脚,袢上两手。

在死者的头顶前面,摆一张小供桌,放上祭品。

点一盏长明1灯(灯油以香油为最佳),目前有的以蜡烛代替油灯。

3.找纸扎匠给死者开书、铰座迁,都用白纸。

开书,过去称开殃榜。

其书写排列都是竖排。

所开的书,就是三块纸,另有一个位牌和一块扣瓦。

第一块纸写的是:将此纸贴在座迁的最下端墙上。

23 第二块纸写的是死者的年龄和生死年月日时。

对其称谓依照古例将此纸贴在影壁墙的低处。

第三块纸贴在堂屋的门口一侧下方,分男左女右。

写的内容是入殓时所忌讳的外人的属相。

(不写属相而写地支名称)例如(女性)(男性)本村所忌的属相是按死的月份推算的。

有的村则不按月推,而是按死者的属相推。

看来并无一定之规,俗语说:“一个马勺一个柄儿,一个师父一个令儿。

”此之谓也。

此外,再用一块纸叠成灵牌的样式。

写上“某某”之灵位,置于供桌上。

另外,用一块瓦,上面写上字(符),扣在死者心口处,此为“扣心瓦”。

说是防止诈尸和妖邪用的。

写法多种多样,扣心瓦下也放一小把笤帚穰。

北方的葬礼评分

北方的葬礼评分

北方的葬礼评分摘要:1.北方葬礼的习俗和特点2.葬礼中的仪式和程序3.葬礼饮食和禁忌4.现代北方葬礼的变革与传统传承5.葬礼文化的地域差异与融合正文:在北方的传统文化中,葬礼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人生礼仪,承载着对逝者的缅怀和敬意。

北方的葬礼既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又保留了古老的习俗,同时在现代社会中也发生了不少变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北方葬礼的概况。

一、北方葬礼的习俗和特点1.葬礼氛围:北方的葬礼氛围较为严肃,强调孝道和尊重长辈。

家属会身着素衣,佩戴孝饰,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

2.丧葬用品:北方葬礼的丧葬用品丰富多样,如棺木、灵幡、祭品等,均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3.祭祀仪式:北方葬礼注重祭祀仪式,主要包括设灵、拜祭、吊唁等环节。

家属会举行家祭、公祭等不同形式的祭祀活动,以祈求逝者安宁。

二、葬礼中的仪式和程序1.报丧:家属通知亲朋好友逝者的离世消息,称为“报丧”。

报丧的方式有口头报告、发挽联等。

2.更衣:将逝者的遗体穿上整洁的衣物,常选用棉布、麻布等材质。

3.入殓:将逝者遗体安放于棺木中,家属会为逝者携带一些寓意吉祥的物品,如花生、米、币币等。

4.出殡:将逝者遗体从家中送往墓地或火化场,途中会经过一系列仪式,如路祭、摔盆等。

5.下葬或火化:将逝者遗体安葬或火化,家属会绕墓或火化炉三圈,表示敬意。

三、葬礼饮食和禁忌1.葬礼饮食:北方葬礼期间的饮食以清淡为主,家属不饮酒、不吃荤腥食品。

2.禁忌:葬礼期间,家属要遵守一系列禁忌,如不参加喜事、不说吉祥话等。

四、现代北方葬礼的变革与传统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北方葬礼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革。

如葬礼仪式简化、火化率提高、丧葬用品更新等。

但传统孝道观念和尊重长辈的精神依然深入人心。

五、葬礼文化的地域差异与融合北方的葬礼文化受到各地习俗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

但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各地葬礼文化逐渐融合,形成更加丰富的葬礼传统。

总之,北方的葬礼既保留了古老的习俗,又不断适应时代发展。

东北的丧葬习俗有哪些

东北的丧葬习俗有哪些

东北的丧葬习俗有哪些东北的丧葬习俗有哪些“丧葬习俗”是很多地区都有的当地习俗,关于在东北地方的丧葬习俗风情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希望可以帮到您!东北的丧葬习俗有哪些1、死者按照年龄:少年一般不会操办中年人去世叫不足寿,不允许穿寿衣老年人去世叫喜丧。

按照性别:男人去世会在灵棚里扎驴,现在都改成了马。

如果男子已婚且其妻子尚在,那么下葬那天妻子不允许去,且会被蒙着头躺在炕上,脚上系红绳,防止把她也带走。

女人去世扎纸牛,话说一般女人都比男人长寿,很少见女人走在男人前面的,除了疾病和意外。

2、停灵时间:都停单数,三天七天五天等方向:头朝西,还有一条是头不可以冲门,后者要比前者的作用大。

守灵:灵堂不可以断人,以防回魂的时候没有人找不到路。

3、戴孝晚辈戴孝,直系晚辈要戴重孝,七天之内不允许洗头、洗脸。

非直系晚辈戴孝带,胳膊围一圈黑布,现在有用黑色带有“孝”字的牌代替的。

4、下葬不同地区风俗不同,一般是脚踏河,头枕山。

还有“头朝东,三年不咬空”的说法。

5、丧葬费用不管什么讲究规矩,天大地大死者最大。

有人说东北丧葬奢侈,但是有句话说“花多少钱能咋的`,人没了”就是讲这个事的。

但是观察得出:大部分人家的丧葬支出都大致等于“帐桌子”上写出的接到的“礼”钱。

人的死亡是一种风险,而这种“帐桌子”代表的是一种原始的保险制度,帮助正在遭受灾难的家庭渡过难关,所以白喜事人可以不到但是钱必须到,不然就视为断交,干系很大。

丧葬的排场和一家人的经济能力以及人缘有很大的关系。

5、棺材讲究的用七寸厚的,需要二三十个壮小伙子才能平稳的放入墓坑。

6、墓地一般葬入祖坟,人没三年之后才可以立碑。

7、风水墓地周围不能有坑,说道是有多大的坑就需要多少人命来填,所以你会看到绝大部分的坟地都是在平地。

墓地栽杨树,而不是松树柏树。

8、火葬火葬我坚决反对,死后要尊重人的尸体,这是他留在世上最后的痕迹,你居然要一把火给烧了?土葬,要摆平民政局的各方官员,不然就会被挖坟掘尸,在大庭广众之下倒上汽油焚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县内丧葬习俗在建国之后,虽有所革新,但举办丧事,农民家庭一般仍按历史相沿的传统习俗进行。

(1)准备“后事”人生百岁总有一死。

当人老年迈以后,本人或家属其他成员则要为其准备身后用物。

最主要的一是棺材,二是寿衣。

当地习俗,这两样东西一般都在老人生前准备好。

过去备棺材,木材以柏木为最好,板料越厚、棺材越大越好。

寿衣要备衣、裤(裙)、鞋、袜、帽,衣裤应有棉有单,寿衣颜色多为红、蓝,忌黑、忌花。

这些备用物品看似不吉利,但谁都不忌讳。

有些人家准备的早,结果多年死亡不至,到另一世界的衣物、“房子”只好仍处在备用中。

(2)老人病重期间的礼俗病人病重期间,儿女一定要陪护身边,否则为不孝。

亲戚一定要携礼物看望,否则若病人死后无法面对死者及其家属(不知者除外)。

凡重要的亲戚应当多次探望病人。

病人病危时,不在病人身边的重要亲属,病家应通知前来,以防事后落“埋怨”。

(3)弥留之际与初亡时的处置咽气前,儿女要守护身边,并为其理发(女人梳头)、净面、洗脚、看寿衣。

气断,全家举哀。

入敛时,死者脸蒙黄表纸,曰“蒙脸纸”;口含一铜钱或硬币,曰“噙口钱”,背垫铜钱或硬币,曰“垫背钱”;手持线串小面饼,曰“打狗饼”,小饼个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棺头点一黑瓷灯,曰“引魂灯”,放一陶盆,供停灵期间焚纸用,曰“老盆”灵房门口搭棚,曰“灵棚”,棚内设供桌,供举行吊祭仪式用;院门外放“指魂纸”,白纸条之条数与死者年岁相等。

(4)着孝孝布白色,。

儿子剃头,戴斜角孝帽,帽订麻匹,谓之“披麻”;腰束茼绳拖地,谓之“拦腰绳”;赤足穿草鞋,手执柳木哀杖,哀杖裹以指魂纸。

儿媳披发,顶褡头,束腰绳,穿草鞋。

女儿戴孝同儿媳。

侄辈戴平角孝帽,孙辈戴“柿花”孝帽。

吊客中闺女婿、侄婿束孝带,戴平角孝帽;孙婿、外孙婿束孝带,戴“柿花”帽;其余一律戴平角孝帽。

(5)送汤当地叫“泼汤”。

临沭地方人死之后,一般三日而葬。

葬前,每日早、午、晚三次送汤。

初次送汤之前,要为死者举行“报庙”、“指路”仪式,到土地庙向净王爷报到,并予以指引路线。

送汤时,孝男孝女分开进行。

男由长子带领;女由长媳带领,并由长媳提汤壶。

孝男孝女送汤时必须痛哭,哭的越痛越显孝道;不哭则显对死者无感情,不孝。

每次送汤,除丧家男女跪拜致哀外,吊客也要行跪礼吊祭,丧家儿女们陪祭。

(6)报丧此地叫“对信”。

出殡前一日早,主事人把应前来参加吊丧亲戚的名单,分路排好,由数人分头通知各地亲戚,对信的人手持白布条,向每一亲戚说明死者姓名、接待吊客的时间,出殡的日期。

亲戚按通知前往吊丧,俗称“吊纸”. (7)请灵与送灵夫妇二人如有一人已死亡,出殡的前一日晚应对先死者举行请灵仪式。

事先写好所请灵魂的牌位,再写一张请灵文,孝子们到巷口或郊外,主事人念完请灵文,焚烧了,行礼毕返家。

即将死者之灵请回家。

先死者便与后死者在家共席享祭。

这也是丧家孝子贤孙们对先逝父或母的一种纪念方式。

殡日早天明时,再将先逝者的灵魂送走,曰“送灵”。

因为后死者随之也要归茔。

(8)辞灵殡日午后,将死者灵魂自家中送走的一道仪式。

由丧家孝男孝女同吊客一同进行。

(9)送盘缠这是活人为死人即将归于另一个世界的时候,送上吃、穿、花、用等物。

这些用物除了烧纸之外,就是纸扎的牛、马、轿、车及金库、银库、童男童女等。

随同祭奠仪式一并烧之,礼即告成。

(10)出殡辞完灵,送完盘缠之后,紧接着就是出殡,当地又叫“拉棺”。

拉棺仪式与辞灵、送盘缠仪式相比反倒简单。

接棺前,孝子们先要跪拜放棺材的木架或拉棺材的车辆,叫做“拜架子”或“拜车”,以祈求死者归茔的路上平安。

此后即将棺材抬出院外的路上,孝男孝女泣跪于棺前,在棺材起行的一霎那,主事者将“老盆”放在长子头上绕一圈摔碎,谓之“摔
老盆”。

然后由庄邻们组成的杠子队抬棺入墓,或由汽车、拖拉机拉棺入墓。

这时帮忙的庄邻则分别拿着镢、锨、小车等用具,去坟地为死者添土埋坟。

出殡时,孝男们及主要男性亲属应送到墓地,直到棺材入土仪式完成方回。

(11)守灵据传说,人死后,虽出殡,五七之内灵魂不离灵屋,因而应当守灵。

守灵者是死者的儿孙及侄子们。

他们在灵屋睡草铺,与亡者共眠,以免亡者寂寞。

守灵一月零五天。

(12)瞧坟新葬后,头三日,每晚儿孙们要到坟上看望,谓之“瞧坟”。

瞧坟是生者安慰死者,也隐含护坟防盗防破坏之意。

(13)上坟葬后三日上“三日坟”,七日上“头七坟”,逢第二个七日上“二七坟”。

此地风俗,逢七上坟至五七而止。

在逢七必上的五次上坟中,如果死者有几个男孩,几七坟就可不上。

因为据说死者儿子的数目与逢七上坟的次数犯忌。

这其中,五七坟最被看重。

出殡之日,丧主要出五七祭日告示,说明五七祭日的具体日期,诚邀亲戚朋友光临。

五七坟祭日,凡重要亲戚朋友都要前来参加祭吊仪式。

仪式放在午后,中午要盛宴接待参与吊祭的宾客。

对一个死者,上完五七坟后,逢百日上百日坟,逢一年整上“周年坟”,逢三年上“三年周”,满十年前在第九个年头上“十年周”。

民间的丧葬习俗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内中有封建迷信的一面,但深深寓含了人类后生者对先逝者的亲情、友情、关爱和追念。

死者已矣,万事不知,生者难忘,便以自己的心灵之路对待死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