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已成为了人们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而作为大学生群体,应该具备创新能力已成为了现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要求。
但是,许多大学生在这方面并不具备足够的表现,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究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首先,大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体系作为基础支持。
在这方面,学校教育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教授基础知识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基础和专业基础,这是创新的重要基础。
为了培养创新能力,学校的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拓展,要让学生具备更多的综合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在学生课外阅读、社会实践等方面给予更多鼓励和支持,让他们在开拓视野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知识和思维方法。
其次,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意识。
创新并不只是敏锐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更是发现机会和机遇,并在这些机遇中寻找和创造新的价值和贡献。
创新是一种价值创造的思维方式,所以要培养创新思维,学校应该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让学生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去学习和实践创新思维,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去关注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让他们可以更加敏锐地发现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学生需要具备实践能力。
创新工作并不仅在理论层面上进行,更需要在实践中去进行一步步的尝试和探索。
在这方面,学校应该多开设一些创新实验室和创新工作坊,让学生可以在课外时间中,与同学或者自己组建团队,一起去进行创新实验和创业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到更广阔的创新空间,强化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经验,同时也可以更好地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
最后,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发扬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
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大学生不仅仅应该学会创新,更需要学会将创新和发现的新机遇转化为实际行动,在自己的领域中展现出自己的价值和贡献。
在这方面,社会也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和鼓励,比如各种创新实践比赛或项目评选等,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验证自己的创新能力和价值。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及其路径
总结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 养的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中坚力 量,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是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创新素质培养的内 涵
创新素质培养包括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等方面的 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 质和创新能力。
创新素质培养的实 践经验
在实践中,高校应注重理论教 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加强学 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锻炼,同时 开展多样化的创新活动,如科 技竞赛、创业大赛等,鼓励学 生积极参与。
03
创新素质培养的路径
创新意识的培养
定义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对于创新活动的意愿和态 度,是激发创新思维和技能的基础。
培养创新意识的方法
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解决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方 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新活动,激发他们的好奇 心和求知欲。
培养创新意识的价值
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它能够帮助学 生积极面对问题,主动寻求解决方案,推动 创新成果的实现。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 及其路径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创新素质培养概述 • 创新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 创新素质培养的路径 • 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案例 • 创新素质培养的总结与展望
01
创新素质培养概述
创新素质的定义
定义
创新素质是指个体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引导,形成的能够推动个体创造 性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展望
完善课程体系
高校应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增加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 课程,引导学生掌握创新思维和方法
。
强化校企合作
高校与企业应加强合作,为学生提供 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体验 和应用创新思维和方法,提高创新能
最新-影响创新素质形成因素分析 精品
影响创新素质形成因素分析摘要:本文分析认为,影响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主要阻碍因素来自学生自身的智力、内部动机,外在的奖赏、工作强制,社会促进作用、从众心理,社会文化传统、学校教师、家庭环境等方面。
关键词:动机奖赏从众传统学风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衡量人才素质的关键方面。
经过对有关创造活动的一系列心理学概念如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思考、比较与分析,笔者提出创新素质的概念[1],认为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所获得的稳定的在创新活动中必备的基本心理品质与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作为顺利完成创新活动任务必备条件的个性心理特征。
创新意识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和意识。
它是创新活动的动力系统。
创新人格是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气质、性格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又可以统称为创新精神。
要培养年青一代的创新素质,首先应深刻理解创新素质形成的障碍所在,本文试对影响创新素质形成的因素作以分析。
笔者认为个人自身已有的其它心理素质,外在的奖赏、工作强制,社会促进作用、从众心理,社会文化传统、学校教师、家庭环境等构成影响创新素质形成的主要阻碍因素。
详述如下:一、智力与创新素质的关系智力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吉尔福特的研究,智力与创新素质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关系,智商与创新能力的相关散点图呈三角形:(1)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相关;(2)低智力的人很少有高创造力;(3)高智力的人可能有低的创造力,也可能有高的创造力。
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智力是培养创造力的前提。
因此我们不能认为培养学生的智力就等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又应以培养智力作为培养创新素质的基础。
二、动机对创新素质的影响动机从产生的起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类,内部动机主要来源于兴趣、需要、理想、世界观,外部动机主要来源于批评、表扬、奖励、惩罚、他人的评价。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新成为了当今社会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
而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就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浅谈。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教育环境入手。
教育环境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土壤,只有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
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环境包括教学设施的完善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设施的完善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条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
只有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教师队伍入手。
教师队伍是大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推动者。
在教师队伍中,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一些创新项目或者创新竞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学生自身入手。
学生是创新能力的主体,只有学生自身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出创新人才。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创新实践中去,不断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
学生还可以通过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的方式来扩展自己的视野,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从而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只有在不断改善教育环境、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素质以及学生自身努力的情况下,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为社会创新与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2000字】。
大学生实践创新素质培养路径解析
大学生实践创新素质培养路径解析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实践创新素质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大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本文将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分析大学生实践创新素质培养的路径。
宏观上,大学生实践创新素质培养需要从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实践研究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育体制改革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素质的基础。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仍然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高校教育改革的力度,鼓励大学教师进行创新教学,引入实践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其次,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素质的关键。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这包括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创新创业比赛以及搭建创业实践平台等。
最后,实践研究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素质的重要方式。
大学生应该参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创新实践等活动,通过真实的实践来锻炼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
微观上,大学生实践创新素质培养的路径包括课程设置、实践机会和指导教师三个方面。
首先,大学的课程设置应该体现实践创新教育的理念。
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教授实际应用的知识和技能。
此外,课程设计还应该拓宽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打破学科界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大学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基地和实践环境的支持,学校可以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实践项目等机会。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最后,指导教师的质量对大学生实践创新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
高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和指导能力。
指导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他们提供积极的指导和支持,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
总体来说,大学生实践创新素质培养在宏观和微观层面都需要进行系统的改革和完善。
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探讨
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探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柱。
大学生是未来的社会主力军,他们必须具备优秀的科技创新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因此,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1. 缺乏创新意识在大学的学习中,学生大多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考试中,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实践中。
因此,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很难真正理解创新是什么,怎样创新。
2. 知识面狭窄现在大学生的知识面普遍较狭窄,主要受到课本知识的限制。
不少大学生的探索范围仅限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和预习范围内的知识,相对而言,实际操作能力和跨学科知识受到限制。
3. 实践经验不足实践是积累经验和激发创新的重要环节,但是现在许多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很难把知识和创新思想转化为真正的实践成果。
在实践中,许多大学生可能会遇到技术和经济困难等问题,最终无法完成实践目标。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的对策1. 建立全方位的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大学要建立全面的科技创新教育体系,重视开设相关的科技创新课程,普及新兴技术,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真正了解科技创新的内涵,掌握实践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 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实践大学应通过支持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和发展所感兴趣的科技项目,支持和协助他们完成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探究精神。
3. 跨学科知识的提升大学应积极开展跨学科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促进全面思考问题,培养跨领域的创新能力。
4. 认真落实学科竞赛学科竞赛是大学生体验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创未来成就的捷径之一。
因此,大学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落实和加强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活动,确保学生在比赛中获得理论和技能的全面提升。
同时,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技、锻炼专业技能、积累创新经验的热情。
综上所述,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之举。
论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家兴旺发达 的不竭动力 。” 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 , 后天通过环境影 响和教育所获得的稳定的在 创新 活动 中具备的心智特征 。它是 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机制 , 包括创新精 神 、 创新意识 、 创新人格
引人课堂 , 从而 强化 基础 、 拓宽知识 范围 , 为创新 素质的培养提
1 、 改革 课 程 体 系与教 学理 念
、
创 新 与 创 新 素 质 的 内 涵
创新是 为满足新 的要 求或需要 而在某一 领域应 用并取得 成功的一 种新的 、 原创 的物 质成果或精神 成果 , 具体 体现为新 的产品 、 服 务、 工艺 、 技术 、 设计 、 想 法或思想等 。创新是人 类特
备 良好的创 造技能 , 包括科学 研究能 力和 实际操作 能 力 , 以及 创新 成果 的表达能 力 、 表现能 力和物化 能力 。创新素质较 高的
人具 有敏锐 的洞察力 、丰富的想像力和积极捕捉机 会的能力 ,
善于打破常规 、 突破传统 、 推 陈出新 。
二、 培 养 大 学 生 创 新素 质 的重 要 意 义
■■■r: ∥
教 = 育 经 济
【 摘要 】国务院发布的《 国 家 中 长 期 科 学 和 技 术 发展 规 划
纲要( 2 0 0 6 -2 0 2 0 ) 》 提 出, 我 国到 2 0 2 0年 要 建 成 创 新 型 国 家 , 在
这 样 的 时代 背 景 下 , 对现 行 的 素 质教 育提 出 了新 的 要 求 。 尤 其 对
供条件 。 要 勇于精简或删 除那些不 适应社会 经济发 展现实 情况或 需要 的教学 内容与课程 , 把那些反映 当今世 界最 新研究成果 的
和创新能力等。创新精神是指推崇创新 、 追求创新 、 以创新为荣 的精神 ; 创新意识是指求新求变 、 精益求精的意识 , 具有这 种意
试论大学生创新素质及其培养策略
小组讨论
02
03
在线学习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交流思 想、分享观点,培养团队协作和 沟通能力。
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 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方便学生 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创新实践活动
科研项目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供实践机会,培养科 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社会实践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了解 国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多元化培养模式
未来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活动等多个方面,以全面提升大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当前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教育理念落后 、师资力量不足、实践环节薄弱等,需要高校和社会共同努 力解决。
机遇
随着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和支持,大学生创新素质培 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高校应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创新 素质培养的新模式和新途径。
试论大学生创新素质及其培 养策略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22
目录
• 大学生创新素质概述 •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现状 •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策略 •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与
探索 •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未来展
望与挑战
01
大学生创新素质概述
创新素质的定义
创新素质是指个体在先天基础上,通 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引导,在创 新实践中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品质和 特征。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不足
01
02
03
缺乏创新思维
许多大学生在思考问题时 缺乏创新思维,难以从不 同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新 的解决方案。
缺乏实践能力
部分大学生在实践方面存 在不足,难以将所学知识 应用到实际中,缺乏解决 问题的能力。
影响创新素质形成因素分析
影响创新素质形成因素分析摘要:本文分析认为,影响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主要阻碍因素来自学生自身的智力、内部动机,外在的奖赏、工作强制,社会促进作用、从众心理,社会文化传统、学校教师、家庭环境等方面。
关键词:动机奖赏从众传统学风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衡量人才素质的关键方面。
经过对有关创造活动的一系列心理学概念如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思考、比较与分析,笔者提出创新素质的概念[1],认为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所获得的稳定的在创新活动中必备的基本心理品质与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作为顺利完成创新活动任务必备条件的个性心理特征。
创新意识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和意识。
它是创新活动的动力系统。
创新人格是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气质、性格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又可以统称为创新精神。
要培养年青一代的创新素质,首先应深刻理解创新素质形成的障碍所在,本文试对影响创新素质形成的因素作以分析。
笔者认为个人自身已有的其它心理素质,外在的奖赏、工作强制,社会促进作用、从众心理,社会文化传统、学校教师、家庭环境等构成影响创新素质形成的主要阻碍因素。
详述如下:一、智力与创新素质的关系智力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吉尔福特的研究,智力与创新素质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关系,智商与创新能力的相关散点图呈三角形:(1)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相关;(2)低智力的人很少有高创造力;(3)高智力的人可能有低的创造力,也可能有高的创造力。
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智力是培养创造力的前提。
因此我们不能认为培养学生的智力就等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又应以培养智力作为培养创新素质的基础。
二、动机对创新素质的影响动机从产生的起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类,内部动机主要来源于兴趣、需要、理想、世界观,外部动机主要来源于批评、表扬、奖励、惩罚、他人的评价。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培养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大学生而言,培养创新创业素质成为必不可少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培养,强调如何提升创新思维、培养创业精神和加强实践能力。
一、提升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其培养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
首先,大学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其次,学校应设置相关的创新课程和实践项目,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学生应积极参与创新竞赛和科研项目,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来拓宽视野,不断开拓自己的思维空间。
二、培养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校需要提供创业教育的资源支持,包括知识、资金和人才等。
学生可以通过选修创业课程、参加创业讲座等方式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其次,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创业项目,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锻炼创业能力。
此外,学生应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创业计划。
三、加强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关键所在。
只有在实际操作中,学生才能真正了解市场需求、掌握创新技术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促进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可以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实践项目。
同时,学生还可以积极参与创业团队,通过团队合作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总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学校应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实践平台;教师应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丰富的知识背景;学生应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
通过这些努力,相信我们的大学生将成为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栋梁之才。
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
浅谈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使命。
本文在分析创新素质教育的内涵、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29-02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人才的竞争。
只有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才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长期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创新素质教育的内涵所谓创新素质教育,是指在学校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的培养和教育,使他们成为高素质创新人才[1]。
创新意识表现为不墨守成规,不满足客观事物的现状,敢于提出和探索新的问题,它是创新素质形成的前提条件。
创新能力是由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这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它是衡量学生创新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2]。
创新人格,又称创新个性或创新品质,良好的创新人格具有以下特点:勇敢、独立性强、一丝不苟、有恒心等等,只有良好创新人格的人才能充分发挥创新能力[2]。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其基本特征是: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创造性应用来发展经济。
而实现知识创新和知识创造性应用的关键是人才。
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数量的多少将决定该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因此,为了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高等学校应该紧跟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
2.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基础理论知识比较扎实,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针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该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创新能力成为了当今社会和人才市场中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
作为未来社会的重要人才储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何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实践能力和营造创新环境三个方面进行浅谈。
一、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关键,大学生要想具备创新能力,就必须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超越传统观念的思考方式,需要大学生具备敢于挑战现状、敢于尝试新事物的勇气和魄力。
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大学是知识的海洋,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融入创新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从课堂上积极思考问题,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如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实验室等。
通过参与这些项目,学生将有机会接触到真实的市场需求和行业状况,从而培养起创新思维,激发创新创意。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提供一个展示创意和交流学习的平台。
参与这些大赛可以让学生将学到的创新理念和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培养起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提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能力的提升。
创新是要解决现实问题的,因此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起创新能力。
学校可以注重实践教学,开设相关的实验课程和实践项目。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将能够转变知识成为自己的能力和技能,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也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实习,让学生在实际的科研和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实习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为复杂和真实的问题,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实践能力。
浅析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精选版
浅析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浅析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前言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
十七大报告,在反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还提出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的提出,充分说明我们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越来越清晰,具体路径越来越明确。
五条具体道路中以“自主创新”为首,也充分说明下一阶段我国的发展的核心将会集中在“创新”上。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到2020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着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胡锦涛同志十七大报告中这段关于自主创新的论述,在与会代表中引起热烈反响。
当今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创造、创新能力的竞争。
提高创新能力,不仅是企业迎接市场挑战的需要,也是国家提高整体竞争力的需要。
因此,“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995年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学术大会上)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而大学生作为国家专门培育的专业性人才更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力储备。
所以,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不仅是一个关乎个人命运前途的话题,一个个体成长成才的内在与长远需要,更是一个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点。
一、何谓创新型国家?何谓创新素质(一)什么是创新型国家对于什么是创新型国家这个问题,国际学术界已有基本共识,即把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浅谈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浅谈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摘要]文章以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为主题,论述了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并提出构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迈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应用为基础的经济。
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其核心在于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能否实现的核心问题取决于人,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因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向教育提出的要求,只有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才能使我们有能力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并且保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阵地,目前,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改革,都非常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界就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目标。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把发展创造能力视为国策,提出了“创造性科技立国”的口号,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把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作为日本通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主张一个人的开拓创新能力,是面向21世纪的“三张教育通行证”之一。
由此可见,无论从大学本身的教育功能还是从时代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来看,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以及大学专业设置太细、知识面窄、技能方面训练不够、不注重思维方法训练等诸多因素影响,许多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强,创新素质较低,在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是极不相称的。
因此,高校应通过各项改革,切实对大学生加强创新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迎接教育国际化和时代发展的挑战。
一、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1.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的精益求精的意识,是一种面对任何未知的问题、未知的领域而具有的强烈的尝试冲动,它是创新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
浅谈关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论文
浅谈关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论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讲就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论文篇1浅谈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面临的一贡重大战略任务。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就要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而担负我国各级各类高级人才培养重任的高等教育 ,就应当把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对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以及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了一些初步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培养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高等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也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因此,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和历史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什么是人的创新素质呢?所谓创新素质就是在人的基本素质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能够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去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高级的、复杂的、综合的能力素质,包括基础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个性等基本素质。
而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应是:1、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浅谈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浅谈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藻生机的源泉。
”事实上,创新不仅关乎民族、国家、政党的命运也关乎一个大学生的前途和命运。
当前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创新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创新素质是人在基本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培训逐步产生的,对创新活动起着重要作用的基本素质要素,是对一般素质的提升和发展,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具体要求。
当代大学生需要积极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才能在未来职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大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创新素质呢?具体如下所述。
1 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作为知识经济基础的“知识”,是各种知识的整合,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整合性,这是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相区别的重要特征之一。
作为工业经济的主体,人才被强调的是知识分类,重视某一领域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即通常意义上说的专才,这是由工业经济的技术性基础决定的。
作为知识经济的主体,人才不仅被强调对某一方面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而且强调对各类知识的整合。
作为创新素质人才,必须具有对各种知识的系统掌握、融会贯通、互相渗透、综合运用的能力,即所谓通才,这是由知识经济的知识性基础决定的。
创新是以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基础的。
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新的联想、新的见解。
这里的“知识”,不仅指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动手能力和生产实践的经验,这就要求大学生将理论知识深入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获得新的理论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2 必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指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及其内在、外在的有机联系,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它往往会产生新的思维成果。
通俗地讲,它是人们在进行创新时头脑中发生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的高级阶段,是实现创新的前提。
各种创造力都以创新思维为前提,没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要创新是不可能的。
它包括:敢于怀疑一切的求异思维,能使人发现“先哲”们的错误与缺漏;逆向思维,能使人超越常规、打破习惯,从对立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有多少”的角度对事物进行量的定量思维,能使人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切合实际的方案;从时间、空间结构进行的立体思维,能使问题在“夹缝”中找到答案,变“两难”为“不难”,从而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较强的模仿力,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改进,也是一种创新。
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素养培养研究
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素养培养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高速进步,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对大学生最为迫切的需求之一。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养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和未来的就业,也关系到国家创新发展的全局。
因此,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首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重视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结合。
在大学阶段,学生应该从基础课程开始,注重理论学习,建立起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只有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才能够具备创新和变革的思维能力。
同时,大学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实践锻炼,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可以设立创新实验室或者鼓励学生参加科研项目,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发现到解决的全过程,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养,就需要提供开放和多元的学习环境。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学校以及教师应该保持学科思维的开放性,鼓励学生挑战传统观念,勇于尝试新的思维方式。
除了学校内部的创新环境,学校还应该与企业、社会资源合作,提供更广阔的平台给大学生进行创新实践。
通过与外部资源的合作,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拓宽他们的眼界和思维方式,从而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第三,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养,学校还需要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创新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创造和应用,更是需要一系列的综合素质来支撑,如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和创业精神等。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社团活动和实训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学校和教师还可以通过定期组织项目竞赛、学术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最后,在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的角色不可或缺。
学校和教师应该担负起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责任。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能力成为了大学生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键,而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仍然存在不足,急需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以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创新能力是指在特定的领域或社会环境中,通过分析问题、积累经验、解决矛盾等方式,创造新事物或新知识的能力。
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创新能力是他们未来职业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
创新能力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在竞争激烈,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创新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才能成为社会的发展引擎,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现状,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应该加强对创新能力的教育。
学校作为大学生的主要教育场所,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教育,包括创新课程、创新竞赛、创新实践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校园环境应该充满创新的气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空间和创新机会,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发展的氛围。
学校也应该加强对创新能力的评价,通过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估,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家庭也应该为大学生成长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和创新资源。
父母和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创新需求和创新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和创新环境。
社会也应该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社会应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将社会资源和创新需求对接起来,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更多的帮助。
三、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前言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
十七大报告,在反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还提出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
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的提出,充分说明我们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越来越清晰,具体路径越来越明确。
五条具体道路中以“自主创新”为首,也充分说明下一阶段我国的发展的核心将会集中在“创新”上。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到2020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同志十七大报告中这段关于自主创新的论述,在与会代表中引起热烈反响。
当今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创造、创新能力的竞争。
提高创新能力,不仅是企业迎接市场挑战的需要,也是国家提高整体竞争力的需要。
因此,“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1995年在全国科技学术大会上)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而大学生作为国家专门培育的专业性人才更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力储备。
所以,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不仅是一个关乎个人命运前途的话题,一个个体成长成才的在与长远需要,更是一个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点。
一、何谓创新型国家?何谓创新素质?(一)什么是创新型国家?对于什么是创新型国家这个问题,国际学术界已有基本共识,即把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
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产油国家;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如一些拉美国家;还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国等。
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
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根据有关研究报告,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
(二)何谓创新素质?创新素质就是指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或素养,它是基于各种素质协调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
什么是创新? 对于“创新”这个词,人们都已耳熟能详。
但不同的人对“创新”的理解差别很大。
1912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德就首次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创新”的概念。
2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行知提出了“创造教育”的主,1943年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1987年,英国人弗里曼提出了风靡全球的“国家创新体系”概念。
首先,“创新”作为一个词语。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造性,新意。
在英文中,这个创新Innovation,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
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
它原意有三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
“创新”和“innovation”的原词含义都是对旧事物的破除和创造新的事物。
其次,“创新”作为一种理论。
随着创新理论的发展,“创新”向更为广泛的围应用扩展,不仅包括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也包括体制与机制、经营管理和文化的创新,同时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人文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以及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诸多创新活动。
它形成于20世纪。
191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第一次把创新这个概念引入了经济领域。
换句话说,是他从经济的角度他提出了创新,他认为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的从未有过的组合。
他从企业的角度提出了创新的五个方面。
另外美国还有个管理大师,叫德鲁克。
他曾在20世纪50年代,把创新引进管理领域,形成了管理创新。
他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
由此可见,无论是作为一个词语还是一种理论,“创新”最基本的含义都是对旧事物的破除和创造新的事物。
从创新的本质来看,我所赞同的观点:1.在法国心理学家、牛津大学心理学学士,剑桥大学医学博士爱德华.德.波诺看来(欧洲创新协会将他列为历史上对人类贡献最大的250人之一),创新就是不同,就是突破原有模式。
德波诺认为人的思维不是遵循模式,就是突破模式,遵循模式就是结构化思考,突破模式就是创新。
遵循模式可以提高效率,但可能限制自己;突破模式可能出奇制胜,也可能一无所获。
(【六帽子思考法】这方法强调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客观地分析各种意见,最后作出结论。
六帽子:红、黄、黑、绿、白和蓝。
红色思考帽:从感情和直觉感性地看问题;黄色思考帽:寻找事物的优点及光明面;黑色思考帽:从事物的缺点、隐患看问题;绿色思考帽:用创新思维思考问题白色思考帽:提供事实与数据;蓝色思考帽:整体的思维模式。
)2.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培根认为:创新就是成功地做了别人没做或没做成的事创新有很多层面,从诺贝尔奖得主到普通的技工,都可以创新。
一汽大众汽车有个工人叫王洪军,今年获得了中国青年科技奖,这是很了不起的。
他是技校毕业生,没上过大学,却在轿车修复方面作出了技术创新,还将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出版了专著。
从基层人才的创新我们可以看出,创新并不神秘,在不同的岗位都可以创新。
从诺贝尔奖获得者到汽修工人,我们可以看出创新的本质,那就是成功地做了别人没做或没做成的事情。
因此通俗的讲,别人没说过的话,我说了叫创新;别人没做过的事,我做了教创新;别人没想到的东西,我想到了同样叫创新。
但是创新不一定是绝对的新东西。
一些旧东西,融合新的元素,配以新的形式,也可以叫创新。
只要它能满足人们进步的某些要求,就是创新。
二、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作为国发发展的贮备力量,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等创新素质的形成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形成大学生创新素质?如何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有赖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
所谓主观也就是作为主体价值存在的大学生自身;客体即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此我们主要研究学校环境)。
(一)大学生如何培养自身的创新素质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肩负好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使自己成为适应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但怎样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形成创新素质呢?1、遵循科学发展观,知识和能力同时加强一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只有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谈创新。
可以肯定,良好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成果诞生的基点,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
前面我们曾谈到,创新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神秘而高不可攀,它是人们在对原有知识和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在对原有知识和理论的实践运用当中,发现原有理论无法解决或解释不清楚的问题时,依据实践经验对原有理论进行改进,甚至创造更加适用性的新理论的过程。
因此,在大学期间,一定要重视学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切不可一味埋头苦钻基础而放弃了对基础知识的延伸和新知识的发现,抱着置疑的态度学习,敢于挑战权威,在学习中求创新,是创新的关键。
二要重视个人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具备创新素质的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没有高雅的审美情操,不仅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创新人才,就是作为一个健全的人也是有困难的。
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要重视自己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的全面和谐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其次,重视自我个性的培养与完善,增强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为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和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都不可能成为创新人才。
作为当代社会的创新人才,还要以个性的自由和独立发展为前提。
2、加强自身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观念和意识表现为对创新的重视、追求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和欲望的理念和思想状态活动。
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新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在动力。
创新意识包括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新情感和创新意志等。
虽然我们不能说创新意识就是创新能力本身,但我们却能肯定地说,创新意识薄弱的大学生绝不会有很强的创新能力。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思维方式和方法,正如不同的家庭环境会造就不同性格与品性的个体一样。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之一的中庸思想,不鼓励人们个性发展、独特思维。
也正是受传统文化熏,中国孩子的创新意识较其它发达国家而言要弱很多。
但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一定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强烈的创新意识,使爱因斯坦对时间的同一性产生了疑问,进而深入研究了这个问题,终于为相对论的建立打开了缺口。
创新意识使哥白尼推翻了地球中心说,推动了他建立太阳中心学说。
培养创新意识对于创造能力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心理学家认为,以下 15条方法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a.多了解一些名家发明创造的过程,从中学到如何灵活地运用知识以进行创新。
b. 破除对名人的神秘感和对权威的敬畏,克服自卑感。
c.不要强制人们只接受一个模式,这不利于发散性思维。
d.要能容忍不同观念的存在,容忍新旧观念之间的差异。
相互之间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有取舍、有发展。
e.应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这是创新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