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体——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合集下载

多层砌体抗震构造要求措施要求规范

多层砌体抗震构造要求措施要求规范

7 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砌体房屋7.1 一般规定7.1.1 本章适用于普通砖(包括烧结、蒸压、混凝土普通砖)、多孔砖(包括烧结、混凝土多孔砖)和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砌体承重的多层房屋,底层或底部两层框架一抗震墙砌体房屋。

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房屋的抗震设计,应符合本规范附录F的规定。

注:1 采用非黏土的烧结砖、蒸压砖、混凝土砖的砌体房屋,块体的材料性能应有可靠的试验数据;当本章未作具体规定时,可按本章普通砖、多孔砖房屋的相应规定执行;2 本章中“小砌块”为“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简称;3 非空旷的单层砌体房屋,可按本章规定的原则进行抗震设计。

7.1.2 多层房屋的层数和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一般情况下,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表7.1.2的规定。

表7.1.2 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限值(m)房屋类型最小抗震墙厚度(mm)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6 7 8 90.05g 0.10g 0.15g 0.20g 0.30g 0.40g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多层砌体房屋普通砖240 21 7 21 7 21 7 18 6 15 5 12 4 多孔砖240 21 7 21 7 18 6 18 6 15 5 9 3 多孔砖190 21 7 18 6 15 5 15 5 12 4 ——小砌块190 21 7 21 7 18 6 18 6 15 5 9 3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普通砖、多孔砖240 22 7 22 7 19 6 16 5 ————多孔砖190 22 7 19 6 16 5 13 4 ————小砌块190 22 7 22 7 19 6 16 5 ————注:1 房屋的总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半地下室从地下室室内地面算起,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好的半地下室应允许从室外地面算起;对带阁楼的坡屋面应算到山尖墙的I/Z高度处;2 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应允许比表中的数据适当增加,但增加量应少于1.0m;3 乙类的多层砌体房屋仍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查表,其层数应减少一层且总高度应降低3m;不应采用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4 本表小砌块砌体房屋不包括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砌体房屋。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强制性条文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强制性条文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强制性条文1.0.2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1.0.4 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3.1.1 抗震设防的所有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及其抗震设防标准。

3.3.1 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

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3.3.2 建筑场地为I类时,对甲、乙类的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对丙类的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3.4.1 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

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严重不规则的建筑不应采用。

注: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3.5.2 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 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 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3 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4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3.7.1 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

3.7.4 框架结构的围护墙和隔墙,应估计其设置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

3.9.1 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

3.9.2 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最低要求:1 砌体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普通砖和多孔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O,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1. 引言本文档为砌体结构设计的规范参考,目的是确保砌体结构在施工及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砌体结构是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其设计规范的制定对于确保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承载能力至关重要。

2. 设计要求砌体结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承载能力:砌体结构应能承受所受载荷,并满足设计要求的安全系数。

•防水性能:砌体结构应具备一定的防水性能,以防止水分渗透导致破坏。

•抗震性能:砌体结构应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保持稳定性。

•隔热性能:砌体结构应具备一定的隔热性能,减少能源消耗。

•耐久性:砌体结构应具备较长的使用寿命,能够适应复杂的环境条件。

3. 材料选择3.1 砖块砌体结构主要使用砖块作为建材,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砖块类型。

常见的砖块类型有:粘土砖、混凝土砖、轻质砖等。

在选择砖块时,要考虑其强度、导热系数、吸水率等参数,以满足设计要求。

3.2 灰浆灰浆用于砖块的粘接,应选择质量稳定的水泥和砂浆材料。

灰浆的配比应符合相关标准,以确保粘接强度和可靠性。

4. 结构设计4.1 砌筑方式砌筑方式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和结构布局选择合适的方式。

常见的砌筑方式有平行垂直砌筑、斜垫底平行垂直砌筑等。

砌筑过程中应注意墙体的垂直度和水平度,确保墙体的几何形状符合设计要求。

4.2 砌体尺寸砌体的尺寸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和结构布局确定。

砌体的尺寸要与墙体的荷载和应力分布相匹配,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4.3 砂浆配比砂浆配比应符合相关标准,以保证砌体的强度和可靠性。

砂浆的水灰比、砂浆强度等参数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选择和控制。

5. 施工要求5.1 基底处理砌体施工前,应对基底进行充分处理,确保基底平整、坚实、无尘土和油污,以提供良好的施工条件。

5.2 砌筑质量控制砌体施工过程中,要对砌体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包括砖块的选择和放置、灰浆的调配和使用、墙体的垂直度和水平度等方面的控制,以确保砌体结构的质量。

砌体结构建筑抗震设计

砌体结构建筑抗震设计

砌体结构建筑抗震设计摘要:本文针对多层砌体结构主要震害特征,分析震害发生的原因。

设计中应注意砌体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及抗震构造措施。

关键字:多层砌体震害特征; 抗震概念设计; 砌体结构砌体结构是多层住宅,办公楼,学校和医院等建筑工程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结构形式。

尽管汶川大震中经过抗震设计的房屋发生严重破坏和倒塌的比例约为20%--30%。

但是我们也看到经过抗震设计的的砌体结构在经过了远超出设防烈度的情况下,仍有相当比例的砌体房屋达到了“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

有的甚至经过维修加固仍能使用。

映秀镇漩口中学框架结构的教学楼由于只有一道防线完全倒塌,倒塌的教学楼后面一栋五层的住宅楼在地震烈度高达11度的情况下仍屹立不倒,也说明了砌体结构经过严格按照规范设计施工的砌体结构完全可以实现“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

鉴于目前我国国情,砌体结构由于造价低廉,方便取材,仍是我国中小城市或县镇建设中大量使用的一种结构形式。

为提高多层砌体结构建筑的抗震性,必须重视概念设计,做好抗震构造措施,从地震中吸取经验教训,应做好以下工作:一.严格按照抗震规范控制层数和高度历次地震都证明:二,三层房屋震害要比四,五层的震害轻得多,六层及六层以上的砌体房屋震害明显加重。

海城和唐山地震中,相距不远的房屋,四,五层比二,三层的破坏严重,倒塌比例也高得多。

如果阁楼仅仅为层高不高且不住人,只是屋架的一个组成部分,此时可不作为一层,若层高较高可住人,则屋面阁楼计入层数,高度计算至阁楼层山尖墙的1/2处。

半地下室从地下室室内地面起算高度,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好的半地下室允许从室外地面起算高度。

横墙较少的总高度应比抗规表7.1.2降低三米,层数相应减少一层;横墙很少的房屋应再减少一层,高度再减少三米。

地震烈度相对较低的6,7度,按照规定采取加强措施并满足抗震验算时,其高度和层数可不减小。

多层砌体房屋的层高不应该超过3.6米层高。

如学校确实需要较高的层高时,在采用约束砌体等加强措施后层高仍不能超过3.9米。

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第七章 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7.1 震害及其分析一、宏观震害统计统计分析表明:未经抗震设防的多层砖房在 6 度区内,主体结构一般处于基本完好状态; 7 度区内,主体结构将出现轻微破坏,小部分达到中等破坏; 8 度区内,多数房屋达到中等破坏的程度; 9 度区内,多数结构出现严重破坏; 10度及以上地震区内,大多数房屋倒毁。

上述事实说明:未经抗震设防的多层砖房的抗地震破坏能力较低。

7.1 震害及其分析若能针对砌体结构的弱点进行合理设计,采用适当的构造措施,确保施 工质量,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是能够得到改善的。

天津市8度区经7度设防的74年通用住宅震害统计(%) 基本完好 70.7 基本完好 11.8 轻微破坏 中等破坏 严重破坏 倒塌 19.5 9.8 0.0 0.0 唐山地区8度区多层砖房的震害统计(%) 轻微破坏 35.3 中等破坏 29.4 严重破坏 23.5 倒塌 0.0从震害调查可见:经抗震设防可减轻砌体结构的震害,减少严重破坏和倒塌率。

7.1 震害建筑物破坏—砖混结构预制板和简支梁端部链接破坏都江堰(无构造柱)砖混结构震害江油花园路初级中学教学楼 纵向承重墙和砖柱严重破坏雁门中心小学教学楼 预制板拉结不足导致破坏7.1 震害及其分析二、震害现象震害的发生是由外部条件(地震动)和内在因素(结构特征) 两方面原因促成的。

(一)从地震动的角度考察,地震波包括有水平、垂直、扭转等方向的分量。

与水平地震力作用方向大体一致的墙体,会因墙体的主拉应力强度达到限 值而产生斜裂缝。

因地震力的反复作用,形成交叉裂缝。

1999年9月21日九二 一大地震中台湾的台 中县一实验室学生室 墙壁出现交叉裂缝7.1 震害及其分析与水平地震力作用方向基本垂直的墙体,尤其是房屋的纵墙,则 会因出平面的弯曲破坏造成大面积的墙体甩落。

唐山大地震中某三层客房外纵墙全部被甩落7.1 震害及其分析受垂直方向地震力的作用,墙体会因受拉出现水平裂缝。

简述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概念设计的主要内容.

简述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概念设计的主要内容.

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概念设计在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对于砌体结构房屋来说。

砌体结构房屋是通过将砖块、石材或混凝土块等材料按一定的方式砌起来构成的墙体和柱子,这种结构在抗震设计中有着特殊的要求和考量。

1. 材料的选择在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中,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砖块、石材以及混凝土块等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将直接影响房屋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性能。

在设计阶段就需要对材料的质量和性能进行全面的评估和选择,确保其符合抗震设计的要求。

2. 结构的设计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中,结构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墙体、柱子、梁等结构构件的布置和连接方式,直接影响着房屋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结构的受力分析和结构布置进行深入研究,确保结构设计能够满足抗震设计的要求。

3. 钢筋混凝土的运用在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中,钢筋混凝土的运用是一种常见的手段。

通过在墙体、柱子等构件中设置钢筋混凝土,可以有效地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钢筋的加入可以增加结构的韧性和承载能力,从而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

4. 整体设计思路在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中,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设计思路。

从建筑结构、材料选择到施工工艺,都需要考虑抗震设计的要求。

只有在整体设计思路上能够兼顾抗震设计的深度和广度,才能确保设计的高质量和抗震性能。

总结回顾: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需要全面的评估和设计。

材料的选择、结构的设计、钢筋混凝土的运用以及整体设计思路都是影响砌体结构房屋抗震性能的关键因素。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能做到兼具深度和广度的考量,才能确保砌体结构房屋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发挥出更好的抗震性能。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我个人认为材料的选择和结构的设计是最为关键的。

只有在这两个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考量,才能确保房屋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更好的抗震性能。

同时也需要在整体设计思路上注重抗震设计的要求,从而提高房屋的整体抗震能力。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程建设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条⽂前⾔汶川地震表明,严格按照现⾏规范进⾏设计、施⼯和使⽤的建筑,在遭遇⽐当地设防烈度⾼⼀度的地震作⽤下,没有出现倒塌破坏,有效地保护了⼈民的⽣命安全。

说明我国在1976年唐⼭地震后,建设部做出房屋从6度开始抗震设防和按⾼于设防烈度⼀度的“⼤震”不倒塌的设防⽬标进⾏抗震设计的决策,是正确的。

根据建设部落实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要求,依据地震局修编的灾区地震动参数的第1号修改单,相应变更了灾区的设防烈度,并拟增加部分条⽂的修订,合计改动28~29条,其内容统计如下:1. 灾区设防烈度变更,涉及四川、陕西、⽢肃,共3条。

2. 材料性能按产品标准修改,2条,其中有强制性条⽂1条。

3. 强制性条⽂15条。

原有条⽂的⽂字调整6条,主要涉及设防分类和建筑⽅案设计;删去关于隔震、减震适⽤范围限制的规定1条;新增涉及结构构件基本要求、预制装配式楼盖、⼭区场地、⾮结构构件、楼梯间、专门的施⼯要求8条。

4. 其他修改8~9条,涉及坡地、单跨框架、⼟⽊⽯民居构造措施,以及楼梯参与整体计算等。

本报批稿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体字为强制性条⽂。

3.1.1所有建筑应按现⾏国家标准《建筑⼯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

3.1.2 (删除)3.1.3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均应符合现⾏国家标准《建筑⼯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的要求。

[修订说明]划分不同的抗震设防类别并采取不同的设计要求,是在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对策之⼀。

本规范2001年版3.1.1的内容已经由分类标准GB50223予以规定,本次修订可直接引⽤,不再重复规定。

3.3.1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

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

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

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
8
砌体结构设计 masonry structure design
5局部尺寸的限值 局部地震破坏:多发生在承重窗间墙处、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 边处、非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处、内墙阳角至门窗洞边处、 无锚固女儿墙处等位置。
房屋的局部尺寸限值
部位
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 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 非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
2
( j) 内 横 墙 斜 裂 缝
砌体结构设计 masonry structure design
5.8.2房屋抗震设计基本规定 1. 结构体系
(1)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不应采用砌体墙和混凝 土墙混合承重的结构体系。 (2)纵横向砌体抗震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 续;且纵横向墙体的数量不宜相差过大;平面轮廓凹凸尺寸,不应超过典型尺寸 的50%;当超过典型尺寸的25%时,房屋转角处应采取加强措施;楼板局部大洞 口的尺寸不宜超过楼板宽度的30%,且不应在墙体两侧同时开洞;房屋错层的楼 板高差超过500mm时,应按两层计算;错层部位的墙体应采取加强措施;同一轴 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墙面洞口的立面面积,6、7度时不宜大于墙面总面积 的55%,8、9度时不宜大于50%;在房屋宽度方向的中部应设置内纵墙,其累计 长度不宜小于房屋总长度的60%(高宽比大于4的墙段不计入)。
Vij
Kij Ki
Vi
式 中 Kij - - 第 i 层 第 j 片 抗 侧 力 构 件 的 侧 移 刚 度 ;
Ki -- 第 i 层抗 侧力构 件的侧 移刚度 。
14
砌体结构设计 masonry structure design
(4) 水 平 地 震 作 用 沿 高 度 的 分 布

混凝土砌体的抗震标准

混凝土砌体的抗震标准

混凝土砌体的抗震标准一、前言混凝土砌体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广泛应用于各类住宅、公共建筑等建筑物中。

在我国地震频繁的地区,混凝土砌体结构的抗震能力尤为重要。

因此,制定一套全面的混凝土砌体抗震标准对于保障建筑物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抗震设计基本要求1. 抗震设计的目的抗震设计的目的是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使建筑物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因此,在进行混凝土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时,应确保建筑物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

2. 设计基本参数混凝土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应考虑以下基本参数:(1)设计地震动参数: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场地条件、构造类型等,确定地震动参数。

(2)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根据建筑物的功能、使用需求、建筑形式等,确定建筑物的结构形式。

(3)建筑物的荷载:根据建筑物的设计用途、使用条件等,确定建筑物的荷载。

(4)建筑物的地基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在的地质条件、地基环境、地下水位等情况,确定建筑物的地基条件。

3. 设计基本原则混凝土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合理布局:建筑物的布局应合理,尽量减少或避免出现不合理的结构体系。

(2)均衡设计:建筑物的各个部分应均衡设计,避免某一部分过度强化而其他部分弱化。

(3)适当增加抗震能力:在合理的前提下,应适当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

(4)综合考虑:在设计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地震、风、自重、荷载等多种因素,确保设计的科学合理。

三、混凝土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参数1.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指建筑物应能承受的最大地震作用,通常以地震烈度表示。

在混凝土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中,应根据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场地条件、构造类型等因素确定抗震设防烈度。

2. 短周期反应谱短周期反应谱是指建筑物在不同周期下的最大加速度与周期的关系曲线。

在混凝土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中,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地基条件等因素确定短周期反应谱。

3. 建筑物的基本荷载建筑物的基本荷载包括自重、地震作用、风荷载、温度荷载等。

混凝土砌体抗震等级规格

混凝土砌体抗震等级规格

混凝土砌体抗震等级规格一、前言混凝土砌体结构作为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其抗震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因此,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必须对混凝土砌体结构的抗震等级进行规范。

二、抗震等级划分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要求,混凝土砌体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高度、地震烈度和场地条件等因素确定。

其抗震等级划分如下:1、一般砌体结构:抗震等级为6度;2、抗震砌体结构:抗震等级为7度;3、抗震墙结构:抗震等级为8度。

其中,一般砌体结构适用于地震烈度不超过6度的地区,抗震砌体结构适用于地震烈度为7度或8度的地区,抗震墙结构适用于地震烈度为9度的地区。

三、抗震设计要求混凝土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应遵循以下要求:1、采用规范要求的抗震等级;2、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布置;3、采用合理的结构参数;4、采用合理的材料和施工工艺;5、采用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6、采用合理的抗震措施。

四、混凝土砌体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计算方法混凝土砌体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计算方法包括静力分析方法和动力分析方法。

1、静力分析方法静力分析方法是指在地震作用下,假设结构受到均布的地震力作用,并采用等效静力法计算结构的内力和变形。

其基本步骤如下:(1)确定结构的受力形式和受力模型;(2)确定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受力状态;(3)根据结构的受力状态计算结构的内力和变形;(4)根据计算结果检查结构的安全性。

2、动力分析方法动力分析方法是指在地震作用下,考虑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地震波的特性,采用动力分析方法计算结构的内力和变形。

其基本步骤如下:(1)确定结构的受力形式和受力模型;(2)确定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受力状态;(3)确定地震波的输入条件;(4)根据地震波的输入条件和结构的动力特性计算结构的响应;(5)根据计算结果检查结构的安全性。

五、混凝土砌体结构的抗震加固设计要求混凝土砌体结构的抗震加固设计应遵循以下要求:1、加固材料的选择应符合规范要求;2、加固设计应符合规范要求;3、加固施工应符合规范要求;4、加固后的结构应符合规范要求;5、加固后的结构应进行验收和检测。

砌体结构抗震设计一般规定.

砌体结构抗震设计一般规定.

2.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1)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结构布置,应符合下 列要求:
1)上部的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或抗震墙应对齐 或基本对齐。
2)房屋的底部,应沿纵横两个方向设置一定数量的 抗震墙,并应均匀对称布置或基本均匀对称布置。
6、7度且总层数不超过五层的底部框架-抗震墙 房屋,应允许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砌体抗震墙, 但应计入砌体墙对框架的附加轴力和附加剪力;其 余情况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2)采用普通砖抗震墙时,其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墙体厚度不应小于240mm,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
应低于M10,并应先砌墙后浇筑框架柱。
②沿框架柱高每500mm配值2φ6拉结钢筋,并沿砖 墙全长设置;在墙体半高处尚应设置与边框柱相连的 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③墙长大于5m时,应在墙内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 柱。
1)房屋的最大开间尺寸不宜大于6.6m。 2)同一结构单元内横墙错位数量不宜超过横墙总 数的1/3,且连续错位不宜多于两道;错位墙体交接处 均应增设构造柱,且楼(屋)面板应采用现浇钢筋混 凝土板。 3)横墙和内纵墙上洞口的宽度不宜大于1.5m;外 纵墙上洞口的宽度不宜大于2.1m或开间尺寸的一半; 且内外墙上洞口位置不应影响内外纵墙与横墙的整体 连接。
12.3.2抗震设计的一般规定 1.多层房屋的层数和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一般情况下,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表
12.3.1的规定。 2)医院、教学楼等及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
总高度比表12.3.1中的规定降低3m层数相应减少一层; 各层横墙很少的多层砌体房屋,还应根据具体情况再适 当降低总高度和减少层数。
②抗震墙的厚度不宜小于160mm,且不应小于墙板 净高的1/20;抗震墙宜开设洞口使其形成若干墙段, 各墙段的高宽比不宜小于2。

建筑结构抗震规范

建筑结构抗震规范

建筑结构抗震规范引言建筑结构抗震规范是在地震区域中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必须遵守的一系列技术规范和标准。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瞬间性和破坏性,因此,建筑物的结构必须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

本文将介绍建筑结构抗震规范的背景和目的,以及其中的一些重要内容。

背景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发的地表振动现象。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的荷载作用。

地震发生时,建筑物需要能够承受地震力量,并保持结构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以保护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目的建筑结构抗震规范的目的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和人员的破坏。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构造,建筑物可以减小地震所带来的影响,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抗震设计方法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抗震规范的核心内容之一。

根据地震力的性质和建筑物结构的特点,采用一系列的抗震设计方法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常用的抗震设计方法包括: -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通过合理的框架结构设置和结构的刚性布置,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 砌体结构抗震设计:采用抗震墙体和加劲墙等措施,提高砌体结构的抗震能力。

- 钢结构抗震设计:通过合理的梁柱连接和钢结构构件的设置,增加建筑物的抗震承载能力。

- 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通过合理的抗震墙体和加劲构件的设置,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能力。

结构抗震控制要求建筑结构抗震规范中还包括了对建筑物结构抗震能力的一些具体要求。

这些要求主要包括: - 结构稳定性要求:建筑物需要在地震作用下保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避免发生倾覆或严重破坏。

- 结构刚度要求:建筑物的结构刚度要足够,以保证在地震作用下减少结构的变形和位移。

- 结构耗能能力要求:建筑物需要具备一定的耗能能力,通过吸收地震能量来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 结构抗震承载能力要求:建筑物需要具备足够的抗震承载能力,以承受地震力量并保持结构的完整性。

结构抗震计算与验算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需要进行结构抗震计算与验算,以验证建筑物是否满足抗震规范的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XXX)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XXX)
• 抗震设防标准 衡量抗震设防要求高低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 或设计地震动参数及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确定
•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以地震动参数(以加速度表示地震作用强弱程度) 为指标,将全国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区域的图 件
抗震措施 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 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 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 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需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规则性
• 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 建筑形体的规则性; 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 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 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 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建筑。
注: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 建筑设计应重视其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
凹凸不规则 平面凹进的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 楼板局部不连续 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
楼面面积的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
表 3.4.3-2 竖向不规则的主要类型
不规则类型
定义和参考指标
侧向刚度不规则
竖向抗侧力构件 不连续
1 当不设置防震缝时,应采用符合实际的计 算模型,分析判明其应力集中、变形集中或 地震扭转效应等导致的易损部位,采取相应 的加强措施。
2 当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时,宜形成多个 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防震缝应根据抗 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 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以及可能的地震扭转效 应的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 结构应完全分开。
• 使用功能或其他方面有专门要求的建筑,当采 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 震设防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多层砖房的抗震构造措施 1. 关于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2. 关于抗震圈梁 3. 关于楼屋盖 4. 关于楼梯间 5. 配筋砌体及其他措施
第十一讲 混凝土小砌块房屋抗震设计新规定
一、多层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房屋 1. 一般规定 2. 计算要点 3. 抗震构造措施
二、配筋混凝土小砌块抗震墙房屋 1. 一般规定 2. 计算要点 3. 抗震构造要求

二、砌体房屋高度和层数限制
1. 对普通砖和多孔砖砌体房屋的层数和高度进一步 调整
2. 对小砌块砌体房屋的层数和高度作进一步调整 3. 进一步明确房屋层数和高度的控制的某些具体要

三、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验算
1. 墙体截面受剪承载力验算方法 2. 构造柱墙段抗震承载力验算方法 3. 砌体墙横向配筋的抗剪验算公式 4. 小砌块墙段的抗剪验算公式
第十讲 多层砌体房屋抗震设计的新规定
一、进一步完善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
1. 明确补充规则性的要求 2. 适度加强对房屋底部的要求 3. 逐步使楼梯间成为抗震安全岛 4. 进一步加强楼盖的整体性
5. 减小最大横墙间距 6. 明确房屋底部向约束砌体过渡的措施 7. 特别提高对底部框架结构的要求 8. 不再保留内框架砌体结构
整的规定 3. 继续保持2001规范对底部框架房屋托墙梁在抗震设计中
的组合弯矩计算方法 4. 继续保持新规范对框架和砌体抗震墙共同工作的计算要
求 5. 混凝土构件应按抗震等级进行内力调整 6. 宜进行在大震下的抗震变形验算
三、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1. 过渡层墙体 2. 过渡层底板 3. 托墙梁 4. 底部混凝土抗震墙 5. 底部的约束砌体墙和配筋小砌块墙 6. 底部的框架柱 7. 构造柱和芯柱 8. 材料强度
第十二讲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抗震设计新规定
一、房屋层数和高度的限值 1. 严格控制底部框-墙和上部砌体结构的侧移刚度
比 2. 合理布置上下楼层的墙体 3. 加强托墙梁及其楼盖和过渡层的墙体 4. 提高底部托墙梁框架及抗震墙的等级
二、底部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计算
1. 继续保持89规范对底框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调整的要求 2. 继续保持2001规范对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的地震作用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