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和改善民生论文:财政部六大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
浅析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浅析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现代社会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之一。
民生的保障和改善涉及到经济、教育、医疗、养老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政策层面、经济发展、基础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角度进行浅析,探讨如何有效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首先,政府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社会福利补贴、住房保障等措施来帮助弱势群体。
例如,在教育方面,政府可以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在医疗方面,政府可以实施全民医保计划,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就业创业政策、减税降费等举措,改善人民的经济收入,提高民生水平。
其次,经济的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
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可以为民生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提高整个国家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扶持,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就业增长和经济效益提升,进而改善民生。
此外,基础公共服务的提供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
基础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住房、交通、水电等领域。
政府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扩大教育和医疗资源的供给。
例如,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投入,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提供质量和价格相适应的住房。
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交通和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最后,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方面。
政府需要加大对社保的投入和管理力度,确保社保体系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政府可以提高养老金的发放标准,扩大社保覆盖范围,确保老年人能够过上安度晚年的生活。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贫困人口的救助和扶持,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
综上所述,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政府的多方面努力。
财政政策促进民生改善
财政政策促进民生改善财政政策对于促进民生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财政政策不仅仅是调控经济运行的手段,更是保障公民福祉和提升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工具。
合理利用财政手段,能够有效地提升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实现民生改善的目标。
首先,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政府可以直接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例如,加大对于教育领域的财政投入,可以改善学校设施和师资条件,提高教育质量,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的财政投入,提高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水平,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
这些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提供,直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民生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财政政策可以通过税收调节,实现收入的再分配,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在现代社会中,收入分配不均往往导致社会不稳定和不和谐。
通过财政政策的调整,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税收措施,对高收入者进行适度的税收调节,以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缩小贫富差距。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减免税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源的向低收入群体倾斜,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
这种通过财政政策调节收入分配的方式,有助于增加弱势群体的福利水平,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此外,财政政策还可以通过激励创新和经济增长,为民生改善提供更多机会和可能。
政府可以通过减税、优惠贷款等经济手段,激励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动,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扩大。
经济的增长不仅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人民的收入,也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和生活品质。
同时,创新的推动还有助于提升社会生产力,改善社会服务和产品的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最后,财政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对于民生的改善也至关重要。
财政政策的长期稳定性是保障民生改善的基础。
政府应该定期评估和调整财政政策,确保其与经济运行的需求和发展相匹配,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此外,财政投入的可持续性也是民生改善的关键。
政府需要合理安排财政资源的使用,确保财政收支平衡,避免过度依赖债务或过度增加负担。
保障改善民生主要内容
保障改善民生主要内容
在当今社会,保障改善民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民生工作关乎千家万户,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保障改善民生,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个人共同努力,共同为民生事业作出贡献。
首先,保障改善民生需要加强基本公共服务。
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是人民群众的刚性需求,政府应当加大投入,完善相关政策,提高服务质量,确保人民群众享有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同时,还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其次,保障改善民生需要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的发展是保障改善民生的基础,只有经济持续增长,才能有更多的资源用于民生事业。
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创业,促进就业增加,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
另外,保障改善民生需要加强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政府应当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最后,保障改善民生需要加强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当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社会稳定,确保人民群众生活安定、安宁。
总之,保障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只有不断完善制度,加大投入,提高治理水平,才能更好地保障改善民生,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全社会都能关注民生问题,共同为保障改善民生贡献力量,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生活。
中国政府如何通过财政政策改善民生
中国政府如何通过财政政策改善民生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通过财政政策改善民生,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保障社会福利,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节财政收入和支出,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
下面将从税收优惠政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投入等方面来探讨中国政府如何通过财政政策改善民生。
一、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是中国政府通过财政手段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政府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民众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例如,对低收入群体实行个税减免,减轻他们的税负。
此外,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提供税收减免和税收优惠支持,鼓励农民和贫困群体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国政府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人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服务,改善民生状况。
政府通过财政支持,完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确保人民在面临风险时能够得到应有的保障。
政府还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民众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选择。
三、教育投入中国政府积极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国民的受教育水平,促进人力资源的发展。
政府通过财政支持,建设优质的学校,提供免费的教育资源,降低贫困家庭和农村地区的教育负担。
此外,政府还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措施,鼓励有条件的家庭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教育的公平发展。
四、医疗卫生投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致力于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
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供免费或低价的医疗服务,降低医疗费用负担。
政府还加大对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医疗资源的投入,确保人民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
总体而言,中国政府通过财政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民生。
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了低收入群体的税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民众提供了基本的社会保障服务,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提高了人民的受教育和医疗水平。
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大财政支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
论公共财政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及实现途径
论公共财政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及实现途径刘昆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步入加速转型时期,一方面经济总量今非昔比,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另一方面,在发展的过程中,计划经济时代低水平但相对均衡的分配格局被打破,新的利益分配格局仍未成型,利益冲突使各方矛盾凸显,解决民生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公共财政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如何准确把握民生的现状,理清公共财政与民生问题的相互关系,提出财政支持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有效措施,是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
一、改善民生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民生状况得到切实改善。
但是,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也正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社会需求很大、人民诉求很多,这对改善民生带来了不少挑战。
财政作为“庶政之母”,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将支出重点转向民生领域,缓解、消除经济社会矛盾,保障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其基本职能所在。
(一)财政支出重点转向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不断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人民群众作为最高价值主体的目标,在努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的基础上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使得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逐渐相统一、相一致,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实基础。
党的十七大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高到新的历史高度,“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这对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公共财政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客观上要求公共财政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而不断调整支出结构。
财政与民生对加强财政管理改善民生的探讨
财政与民生对加强财政管理改善民生的探讨一、改善民生必须树立“民生财政”理念从“吃饭财政”到“建设财政”再到“公共财政”,是财政不断改革,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财政实力不断增强的结果。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其宗旨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基本特征是公共性、非盈利性和法制性。
我们在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大背景下,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要求,还要牢固树立“民生财政”的理念。
“民生财政”是“公共财政”的一个重要方面,“民生财政”的基本导向是满足公共消费需求,现阶段的任务无疑是扩大公共消费,以促进基本消费的平等化。
随着政府财力的不断提升,扩大政府公共服务规模和范围已经具备了一定条件,原来迫于财政压力而导致政府“缺位”的民生领域现在大为改善了。
“民生财政”的使命,即实现基本消费的平等化。
走向“民生财政”,实际上使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实现了统一。
政府在财政上的经济政策自1998年以来实行的是以扩大公共投资为核心的积极财政政策,其效果是扩大了内需,止住了经济增长的滑坡。
现在执行以扩大公共消费为中心的稳健财政政策,其效果不仅是能够扩大内需(消费需求),改善投资与消费的失衡,有助于经济稳定增长,而且还能推进基本消费的平等化,改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不平等状况,有助于社会的公平正义。
不难看出,“民生财政”具有双向功能,融合了长期以来认为矛盾的东西——效率与公平,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
因此,各级财政部门应该牢固树立“民生财政”理念,把促进“民生财政”的建立作为完善“公共财政”的重点和突破,努力促进人民群众基本消费的平等化。
二、改善民生必须努力做大财政“蛋糕”改善民生就要不断提高财政支撑能力,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财力的增加要靠国家政策扶持,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自身的发展。
因此,财政部门工作中必须把支持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作为改善民生的根本所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努力做大财政“蛋糕”。
形势论文--中国民生问题
中国民生问题————论文材料一两会召开前夕,“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这三大民生问题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的强烈共鸣。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政协委员纷纷就此建言献策。
材料二(新华网北京3月2日电)破解民生难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更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关注和热议的话题。
相关调查显示,人们对两会的关注点表现出与百姓切身利益越来越紧密相关的特点,一些诸如“控制房价过快增长,解决住房难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与医疗改革”“上学难与教育公平”“就业与再就业问题”“保障公共卫生,让群众吃得安心,用得放心”等民生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受到社会高度关注。
材料三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在今年的工作中要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热点链接】1.2007政府工作报告六大民生新亮点①农村学生受益全免政策②农村人也能享受低保③农民将享有良好医疗④确保困难群众居有其所⑤农民工医疗保障受重视⑥师范教育从收费到免费2. 相关调查显示,人们对两会的关注点表现出与百姓切身利益越来越紧密相关的特点,一些诸如“控制房价过快增长,解决住房难问题”“看病难、看病贵与医疗改革”“上学难与教育公平”“就业与再就业问题”“保障公共卫生,让群众吃得安心,用得放心”等民生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受到社会高度关注。
【问题解答】1.我们国家存在哪些“民生问题”?(哪些民生问题备受关注)教育(上学难);医疗(看病难);住房(买房难);交通(行路难);社会保障(医报、社保);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环境污染问题)。
2.是什么导致了“民生问题”?(产生“民生问题”的原因)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 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措施是什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保障和改善民生措施
保障和改善民生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政府不断出台一系列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稳定发展。
首先,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提高了教育的普及程度。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也是社会公平的保障之一。
政府增加了教育经费,修建了更多优质的学校,提高了教育设施的水平,增强了教育的普及性。
此外,政府还实行了义务教育,为每个孩子提供了平等的教育机会,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其次,政府努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升了人民的健康水平。
政府投入资金建设医疗卫生设施,提高了医疗技术水平,加强了医疗队伍建设。
此外,政府还推出了医疗保险制度,为人民提供了医疗保障,减轻了医疗负担。
通过这些措施,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了满足,健康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再次,政府大力发展就业创业,改善了人民的就业状况。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就业的政策,扶持和鼓励创业,改善就业环境。
政府还加大了对失业人员的援助力度,为他们提供再就业培训和就业机会。
通过这些措施,人民的就业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就业率得到了提高。
此外,政府还注重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政府增加了社会保障投入,提高了退休金和社会救助标准,加强了对特殊群体的帮扶。
政府还推出了住房保障政策,解决了人民的住房问题。
通过这些措施,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社会稳定得到了维护。
最后,政府加强了环境保护工作,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环境。
政府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
政府推行了节能减排政策,提倡绿色发展。
通过这些措施,人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
总之,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提高了教育的普及程度;努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大力发展就业创业,改善了人民的就业状况;注重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加强了环境保护工作,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环境。
保障和改善民生举措(2)
保障和改善民生举措(2)三、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更加重视教育公平,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四、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努力健全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五、把保障性住房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有效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和各类棚户区家庭的住房困难。
六、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险的各项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快社会体制改革,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切实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经济发展始终是民生改善的基础,而经济发展的目的又是为了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
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才能使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民富国强的美好愿景。
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五中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十二五”宏伟目标上来,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在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的进展,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光辉篇章。
保障和改善民生举措 [篇2]社会背景: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内需不足,提高消费需求是启动内需的关键。
例如,在目前占我国人口比重最大的是农民,作为潜在的消费主体,农民的内需远没有启动。
2017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5253元,严重抑制了农民的购买意愿。
心系民生改善生活优秀财政部公务人员的实实在在
心系民生改善生活优秀财政部公务人员的实实在在心系民生改善生活——优秀财政部公务人员的实实在在在当代社会中,财政部公务人员作为国家财政管理的核心力量,承载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
他们既是财政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又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参与者。
优秀的财政部公务人员能够体现出对民生的关切,通过改善生活质量来实实在在地关爱民众。
本文将探讨优秀财政部公务人员是如何通过心系民生改善生活的。
一、创新财政政策,提高生活质量优秀的财政部公务人员懂得通过创新财政政策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他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寻找解决之道。
比如,在教育领域,他们制定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投入更多的财力保障基础教育的普及,提高教育质量。
在卫生医疗领域,他们制定了医疗改革方案,提供了更多的医疗资源,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
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人们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二、加强财政监督,维护民众权益优秀的财政部公务人员懂得通过加强财政监督来维护民众的权益。
他们坚持依法行政,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分配,防止财政资源被滥用和浪费。
他们重视各级财政部门的内部监察,加强对财政资金的审计和监督,确保财政事务的公平公正。
通过这些措施,不仅保护了民众的利益,也提高了财政部门的透明度和效率,增强了人们对政府的信任。
三、改善税收政策,减轻民众负担优秀的财政部公务人员懂得通过改善税收政策来减轻民众的负担。
他们积极推动税收改革,减少税收负担,提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
他们注重调整税制结构,提高税收的公平性,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获得感。
此外,他们还通过减免税收、优惠政策来支持创业和就业,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这些税收政策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负担得到了减轻,生活品质得到了提升。
四、深化财政改革,提高服务效能优秀的财政部公务人员懂得通过深化财政改革来提高服务效能,为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他们依托信息化技术,推动财政管理的现代化和智能化,提高了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
财政政策与民生保障
四、我区推进民生保障工作的主要作法 (一)为民生财政广培财源。 (二)强化对民生“钱袋子” (二)强化对民生“钱袋子”征管。 (三)加大对民生方向的财力倾斜。 (四)为打造民生财政提供改革动力。 (五)确保民生资金发挥重要功效。
五、我区在民生保障方面取得成就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二)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建立。 (三)教育基础进一步夯实。 (四)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四)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较好解决。
(三)收入分配问题。 我国目前在各不同收入群体的分布上, 我国目前在各不同收入群体的分布上,中等收 入和中等偏上收入群体相对较小, 入和中等偏上收入群体相对较小,经相关部门统计 只占总人数的8.62%;由于收入水平提高较快的少 只占总人数的8.62%;由于收入水平提高较快的少 数最高收入者将其他收入群体相对性地向下排挤, 数最高收入者将其他收入群体相对性地向下排挤, 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相对过大, 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相对过大,统计占总人 数的64.15%。这种收入群体分布结构, 数的64.15%。这种收入群体分布结构,很容易造成 人们对收入差距拉大的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 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六、深入推进民生财政的思考 (一)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增加民生建设财力。 (二)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确保民生建设需要。 (三)“开源” (三)“开源”与“节流”并举,抓好财政增收 节流” 节支。 (四)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加强民生资金管理。 (五)推进社保体系建设,加快民生财政建设。 (六)加大支农财政投入,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七)健全保障机制, 让改善民生成为常态 。
财政部加大财政支出促进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
财政部加大财政支出促进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着结构性问题和下行压力增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并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财政部决定加大财政支出,旨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
本文将从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政策措施和效果评估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1.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促进产业升级和就业增长的重要手段。
财政部加大财政支出,将重点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等方面。
通过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可以提升物流效率,降低交通成本,推动区域间的互联互通。
同时,加大对能源领域的投入,可以提高能源效率,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
2.教育和科技创新领域教育和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提高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
财政部在加大财政支出中,将重点投入到教育和科技创新领域。
通过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可以改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同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创新发展。
3.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领域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是财政支出的重要目标。
财政部加大财政支出力度,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社会保障和民生改善领域,包括医疗、养老、救助等方面。
通过增加社会保障经费的投入,可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加大对民生改善的投入,可以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政策措施为了更好地加大财政支出的力度,财政部将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部将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注重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确保财政支出的效益最大化。
同时,加大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2.增加财政支出规模财政部将适度增加财政支出规模,确保投资力度的适度和持续性。
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可以拉动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现代政府之要务
【论文关键词】民生;国情;世情;党情;社情【论文摘要】十七大报告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文主要从国情、世情、党情、社情四个方面探讨了政府承担起保障与改善民生这一职责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政府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必须承担起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一基本职责,这是我们党和政府对国情、世情、党情、社情新变化的回应。
从客观上来说,适应了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需求。
从主观上来说,成功地实现了党心与民意的对接。
一、从国情来看,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国社会结构新变化的必然要求我国过去的社会治理模式是一个大型的蜂窝式结构,不管是行政的、经济的、事业的组织,都称之为“单位”。
单位集政治、经济、安全、福利等各种职能于一身,其中包括承担了政府相当多的社会职能,如住房、医疗、社会保障、失业救济、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人们依托在单位里面,就像蜂窝一样。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传统的单位制度已在很大程度上被体制的多元化弱化。
一个开放、多样化的社会已经取代过去单一、封闭的社会,成万上亿自由流动的“社会人”正在取代过去那种一辈子依靠单位的“单位人”。
这样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问题逐步出现、交织、淤积在社会层面,稳定的表象下掩藏着很多深层次的矛盾。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人类发展指数名列第85位,比1990年前移20位。
但2006年,中科院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发表了一份报告,根据成人识字率、就业、养老等指标计算的社会水平综合年代差,中国与英、美、德、法等国差距超过80年,仍属于“社会欠发达国家”。
诸多社会问题的存在和淤积,使眼前的稳定缺乏深厚的根基,要求政府承担起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责任。
二、从世情来看,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国际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温总理在谈到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时,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000美金,按照既定的布置和现行的增长速度计算到2020年可以达到3000美金,这是现代化建设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
保障和改善民生措施
保障和改善民生措施一、背景与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民生问题日益凸显。
为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提高全民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
二、主要措施1.就业保障: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创新创业等措施,提高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
同时,政府将加大对失业人员的帮扶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得到及时援助。
2.收入分配改革: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确保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水平。
同时,加大对中高收入人群的税收征管力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教育公平:政府将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4.医疗卫生改革: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多元化发展。
5.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和待遇水平。
同时,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如孤儿、残疾人、流浪人员等。
6.住房保障: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推进棚户区改造、公租房建设等住房改善工程。
同时,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7.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覆盖面和服务质量。
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8.社会治理创新: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法治化水平。
同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防范和化解各类安全风险。
三、实施与监督为确保保障和改善民生措施的有效实施,政府将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明确责任分工,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和时间表。
同时,建立健全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机制,接受社会监督并及时回应公众关切。
四、结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的核心职责之一。
保障和改善民生
有六大任务: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和特点,是强调“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这不仅体现在全会提出的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突出强调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保障和改善民生”,还体现在全会所阐释的“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均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必须深入理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并在我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实践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落到实处。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坚持科学发展的根本性、关键性内容。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在“十二五”期间,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就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在这“四个更加注重”里,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内容,还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的最终目的,对科学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我国今后相当一个时期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保障和改善的程度,将从根本上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得以实现的进度。
只有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抓住科学发展的根本性、关键性环节,将科学发展落到实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二五”规划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为什么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呢?相当长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偏重于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扩大投资、增加出口的拉动,而居民收入的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内需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严重疲软,经济结构很不合理,缺乏长期、稳定、强劲的发展动力。
用民生财政改善民生
用民生财政改善民生当今中国,民生发展成为主题。
关注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体现公平主义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基本要求。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行列迈进时,即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候,社会有可能进入“矛盾凸显期”。
2006年我国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左右,表明我国可能正处于社会深刻改革和矛盾凸显时期。
对此,如何妥善处置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以化解矛盾,是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验。
在这种情况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抓住了问题的实质。
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关注解决民生问题。
一、我国目前民生发展现状(一)取得的成就。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取得了重大成就,政府在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
(以2006年为例)1、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
全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了422亿元;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另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政府也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
2、在教育均等化、医疗预防救治体系方面。
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1840亿元,全部免除了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5200万名学生的学杂费,为3730万名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等。
覆盖城乡、功能比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已经基本完成。
3、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
经过多年努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基本完成;提高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不断增加,社保基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得到加强。
(二)存在的问题1、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贫富差距日益拉大。
我国当前面临的现实是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群体差距都很大。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市场为主体的初次分配存在着严重的失衡。
财政部加大对社会保障事业投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财政部加大对社会保障事业投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近年来,我国财政部在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旨在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这一举措对于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财政部加大对社会保障事业投入的背景、目标和所采取的举措。
一、加大对社会保障事业投入的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动,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日益增长。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保障水平存在差异。
为了缩小这一差距,财政部决定加大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并实现社会均衡发展。
二、加大对社会保障事业投入的目标财政部加大对社会保障事业投入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基本养老金标准:财政部将逐步提高基本养老金标准,确保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并逐步提高养老保障的可持续性。
2. 扩大医疗保障覆盖范围:财政部将加大对医疗保障事业的投入,扩大医保覆盖范围,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3. 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财政部将加大对失业保险制度的投入力度,提高失业保险金的发放标准,确保失业人员能够稳定过渡,并积极就业。
4. 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财政部将加大对社会救助事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为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众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
三、财政部加大对社会保障事业投入的举措为了实现加大对社会保障事业投入的目标,财政部采取了一系列具体举措:1.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财政部将优先保障社会保障事业的资金需求,确保社会保障事业的资金来源充足。
2. 增加财政拨款和专项资金:财政部将增加对社会保障事业的财政拨款和专项资金,提高社会保障的经济支持力度。
3. 加强监管和考核机制:财政部将加强对社会保障资金使用的监管和考核,确保资金使用合规、高效,并惩罚违规行为。
4. 推动政策创新:财政部将积极推动社会保障政策的创新,为满足不同地区和群体的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政策支持。
申论范文大全:六大民生看点点亮百姓“小日子”
申论范文大全:六大民生看点点亮百姓“小日子”在欣赏范文的同时汲取自己不足的地方,这才是进步的可取之道,下面为你精心准备了“申论范文大全:六大民生看点点亮百姓“小日子””,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的考试资讯!申论范文大全:六大民生看点点亮百姓“小日子”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要义所在。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诸多民生举措,透露2020年六大民生看点。
一是脱贫攻坚。
要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政策、资金重点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落实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措施,严把贫困人口退出关,巩固脱贫成果。
二是污染防治。
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要重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善相关治理机制,抓好源头防控。
三是基本保障。
确保民生特别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
要发挥政府作用保基本,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做好关键时点、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
四是医疗教育养老。
要发挥市场供给灵活性优势,深化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领域市场化改革和对内对外开放,增强多层次多样化供给能力,更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要重视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体育健身产业市场化发展。
五是住房。
要加大城市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工作,加强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做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大力发展租赁住房。
会议还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落实因城施策,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管理调控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六是“米袋子”“菜篮子”。
要狠抓农业生产保障供给,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做到保供稳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保障论文关于社会保障的论文:财政部六大举措保障和改善民生1月10日,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谢旭人出席会议并讲话。
谢旭人指出,2009年,各级财政部门紧紧围绕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全面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扎实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实现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切实加强财政管理,合理把握政策实施力度和节奏,积极防范和控制财政风险,大力推动财政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尤其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企业效益下滑、大规模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等带来的严峻挑战,狠抓收支管理,圆满完成全年财政收支预算目标。
全国财政收入预计达到68477亿元,增长11.7 %。
财政赤字在人大批准的预算之内。
谢旭人指出,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遏制经济增速下滑势头,2009年,财政部门着力扩大投资需求,大幅增加政府公共投资,加强各项重点建设。
重点用于农村民生工程、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保障性住房、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企业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
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扩大内需协调机制,加强对中央投资的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改进资金分配机制,确保资金按规定用途有效使用。
各地也采取多种措施扩大政府投资。
发行2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较好保障了地方政府对中央公益性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需要。
这些投资直接增加了即期需求,带动了民间投资和消费,缓解了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也加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为长期发展夯实了基础。
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对农民的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支持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促进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城乡低保对象、企业退休人员和优抚对象等群体的补助水平。
出台了政策力度大、群众受惠面广的促进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等措施。
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暂减按5%征收车辆购置税,实施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以及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并不断完善相关操作办法,提高财政补贴使用效益。
预计家电下乡产品销售达3200万台,拉动消费超过1500亿元;汽车销售达1300万辆,增长38.5%。
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行结构性减税。
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完善增值税制度,调整小规模纳税人的划分标准,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促进企业扩大投资、加快技术改造。
顺利推进成品油税费改革,公平税费负担,推动节能减排,促进科学发展。
对住房转让环节暂定减免一年营业税。
进一步提高纺织、服装、石化、电子信息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多次调整部分商品进出口关税。
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继续执行2008年已实施的一系列税费减免政策。
预计09年实施各项税费减免政策共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5000亿元左右,有力地促进企业扩大投资,刺激居民消费。
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
结合三江源保护等重大生态保护规划,通过提高转移支付补助比例,增强禁止开发与限制开发区域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财政保障能力。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化解资源枯竭城市历史遗留的社会负担。
增加对民族地区、粮食主产区和边境地区的转移支付。
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
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相关科研机构、大学的科研条件和能力建设,推动开展公益性行业科研工作。
运用贴息和进口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
大幅增加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引导担保机构扩大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业务,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和专业化发展。
支持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不良贷款进行重组和减免。
运用中央外贸发展基金等扶持政策,推动服务外包业发展和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城市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等建设。
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加大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力度并向农村倾斜,启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加快发展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实施金太阳工程,在北京等十三个城市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试点。
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全面实施,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基本建立。
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改革试点范围逐步扩大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扩大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支持范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推进草原生态重点工程建设。
积极发挥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的作用,推动贯彻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谢旭人指出,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和经济财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2010年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推进财税制度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节能减排以及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地区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依法理财、统筹兼顾、增收节支的方针,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制定实施财政政策、开展财政工作时,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更加注重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切实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三是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四是更加注重深化财税改革,切实增强财政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五是更加注重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绩效。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谢旭人强调,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财力配置,集中财力办大事,把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特别是大力支持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更有力地支持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
谢旭人指出,09年财政部门积极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进展。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各项政策目标全面实现,小学和中学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分别达到300元和500元,全国近1.5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享受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中西部地区约112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生活费补助,小学补助标准至少达到每生每年500元,初中至少达到每生每年750元。
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免学杂费工作继续推进。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稳步实施。
大力推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和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从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免学费。
加强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
积极支持“211工程”三期建设,开展中央高校减轻债务负担试点。
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进一步落实,全国约370万名高校和112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国家助学奖学金的资助。
预计09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2002.41亿元,增长24.9%。
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及时下达补助资金,积极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平稳,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实施。
将未参保的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当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工作进展顺利。
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购置及人员培训,实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切实保障甲型H1N1流感防控所需资金,积极支持其他疫情应急处置和防治。
预计2009年中央财政医疗卫生支出1266.7亿元,增长48.2%。
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就业再就业。
允许困难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缓缴基本养老保险等5项社会保险费,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等4项社会保险费率,使用失业保险基金帮助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
延续鼓励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及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税收扶持政策。
通过代偿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等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就业和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
实施鼓励骨干企业及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
建立健全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制度。
支持对失业返乡农民工、城镇失业人员以及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未能继续升学的人员开展特别培训计划。
加大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力度,扩大适用范围,支持重点人群就业和创业。
这些政策有力促进了提前完成城镇新增就业和困难群体就业全年目标。
在全国10%左右的县(市、区、旗)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继续做好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工作,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基本实现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
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制度。
提高部分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水平,调整自主择业军转干部退役金标准。
大力支持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和东北地区及部分中央企业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
继续加大对大中型水库移民的后期扶持力度。
预计2009年中央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413.47亿元,增长24.4%。
扩大中央廉租住房保障补助资金规模和范围,提高补助标准,落实廉租住房建设等方面的税费扶持政策。
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将试点范围扩大到陆地边境县、西部地区民族自治地方的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贵州省全部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边境一线团场。
加快实施国有林区、垦区、中西部地区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以及采煤沉陷区民房搬迁维修改造工程。
推进实施少数民族地区游牧民定居工程。
预计2009年中央财政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543亿元,增长198.5%。
谢旭人指出,今年财政部门将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促进教育优先发展。
健全投入机制,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公平。
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落实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支持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实施好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
支持推进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扎实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
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巩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
健全失业保险制度。
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建立与物价变动相适应的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适时调整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
按2009年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左右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